【完整版】近代史论文---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论洋务运动小论文

论洋务运动小论文
洋务运动发起于1861年初,当时留守北京议和的钦差大臣恭亲王奕欣,领衔上奏《统筹全局折》,经过王公大臣会商同意和咸丰批准,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从此,洋务运动便正式开场。
发起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提倡“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十九世纪的中国产生了“洋务”这个词,当时所谓洋务指的是牵连到外国的一切事情,提倡和主持洋务的人自然就成了洋务派,在洋务派刚刚产生之时,由顽固守旧派占主导地位的清廷对之所抱的是敌视的态度。
由于政府对办洋务不赞成,甚至反对,所以当时的洋务派可以说是在偷偷摸摸地办洋务,也就谈不上什么洋务运动了。
但到了19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随着太平天国,捻军,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之后,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堂,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新洋务派提出为抵御外侮维护清廷的统治地位,应当抛弃陈腐的“祖宗之法”,转而引进西洋先进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由于这批新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都是握有大权的军政重臣,且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也看到了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借助西洋的火枪大炮,因而默许了洋务派的提议,于是一场影响了近代中国命运的洋务运动在举国上下“办洋务”的热潮中开始了,史称“同光新政”。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不仅关系到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关系到旧的阶级分化和新的阶级出现,关系到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而且
也对以后的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化的初始阶段。
关于洋务运动的中国近代史论文5000字

关于洋务运动的中国近代史论文5000字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洋务运动的中国近代史论文5000字,希望大家喜欢!关于洋务运动的中国近代史论文5000字篇一《浅析洋务运动的成与败》摘要:洋务运动,满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开始是以军事自强为目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但军事自强的目标始终未变。
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控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和北洋海军的覆灭,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从而完全否定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
这些看法是值得讨论的。
关键词:洋务运动改革影响洋务运动产生的性质一直以来,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成功的,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失败的。
但是洋务运动是一场无奈下处于压迫后的运动。
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破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最强大敌人的挑战。
而中国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的英法联军的双重威胁,在内外交困中,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
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
英法联军的嚣张狂妄和大肆侵略,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企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的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多方面的活动。
他们在中央已奕?、桂良、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官吏,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我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我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摘要: 洋务运动30年开中国改革开放之先河,它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运动。
这场改革没有也无法改变当时的政治制度,西学中体的实验不可说失败但终不成功。
伴随甲午烽烟的散去,同光中兴如昙花,短暂盛开后终于凋零。
但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造成了资产阶级的成长,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阶级条件,这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洋务改良思想那么我们该怎样认识洋务运动呢?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刺激,中国的一部分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封建官僚,利用政权的力量,自上而下地倡导了一次以仿效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心,以“图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产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是必然的。
1840年,鸦片战争的惨败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炮舰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遭到了更为沉重的打击和失败,京师被侵略者洗劫,皇帝仓皇出逃,死于外地,而且中国的陆军在与西方军队的对抗中,明显地无法抵挡。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阶级感到创巨痛深,陡感西方在军事上的优势。
这也是洋务运动先从官办军事工业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
随着军事工业发展的需求和资本主义各国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朝野上下才逐渐看到了封建经济的其它部门,亦不能适应近代资本主义的挑战,必须急起直追,中国才能获得出路。
一大批中国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
他们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权贵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新兴的汉族地主阶级官僚,还拥有一大批开明的知识分子和渴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民间工商人士。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做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后,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洋务运动论文 (3)

洋务运动论文引言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发生在清朝末年,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洋务运动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起因、发展过程以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洋务运动的起因1.1 内外因素交织的背景洋务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种种内外压力。
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不断侵略中国领土,中国社会陷入了危机之中。
同时,清廷内部也存在着腐败、闭关思想等诸多问题,无法应对外界的挑战。
这种外部压力和内部腐败交织的背景,催生了洋务运动的发生。
1.2 对先进技术的渴求洋务运动的另一个重要起因是中国社会对先进技术的渴求。
当时西方列强已经在工业、军事、交通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社会意识到自身的科技落后,急切需要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以提升国家自身的实力。
二、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2.1 兴办洋务机构为了推动洋务运动,清廷成立了许多洋务机构,如洪仁玕所办的湘军、曾国藩所办的淮军等。
这些机构带来了西方的军事技术、训练方法和管理制度,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变革。
2.2 兴办洋务企业洋务运动的另一重要发展方面是兴办洋务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生产和制造各种商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上海江南造船厂,它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工业企业之一。
2.3 推动教育改革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清廷还推动了教育改革,致力于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在清朝末年,许多新式学堂和学校兴起,为中国的现代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三、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3.1 科技进步与工业发展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与工业的发展。
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逐渐缩小了与西方的科技差距,提高了自身的工业生产水平。
这无疑为后来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2 教育与知识普及洋务运动推动了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多的现代化教育机会。
这使得更多的人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并有机会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洋务运动的探究论文

洋务运动的探究论文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是清朝努力推进现代化的一种尝试,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从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实施方案、成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探究,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一、历史背景19世纪30年代,尽管清朝政府开始逐渐实现了对一些新技术的认知,但这种认知只是一种知识储备,并没有被用来推进现代化。
1840年以前,清朝的贸易非常依赖于茶叶和丝绸等传统商品。
而在此后的近百年中,欧洲列强以其先进的制造业和技术崛起,在世界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
中国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也开始学习欧洲的技术和制造业。
意识到这一点的清朝政府便在1861年开始了洋务运动。
这一举措旨在通过引进欧洲的工业技术和制造业来加强清朝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实施方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洋务运动计划建立一系列的制造业和机构,包括船厂、铁路、矿山和军工等。
这些计划由洪仁玕和李鸿章等著名官员负责领导。
清朝政府还在上海、广州等地建立了一些外资银行,以支持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业机构如“求是书院”,又称“洋闸”,主要致力于翻译、出版欧美科学技术书刊,培养中西文化通的翻译员、科技人才等。
还有一些机构如瑜珈奏鸣琴局、光华馆等,致力于教育改革,推广西方教育。
然而,这些计划都面临着困难。
首先,这一计划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它们被各种权争抢购,并要竞相获得珍贵的财政支持。
其次,这一计划没有得到足够的技术支持。
大部分欧洲企业并不希望自己的技术泄露,因此他们要么不愿意分享技术,要么提高价格。
这导致了一些项目的濒临破产和困境。
三、成果评估洋务运动的实施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它推动了清朝的现代化。
洋务运动在列强压力下让清王朝幸免于被殖民,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王朝的地位。
其次,洋务运动推进了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
它的实施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合作,改善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如何正确看待洋务运动

如何正确看待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虽然洋务运动失败了,但其成就是不可否认的。
那么如何来正确看待洋务运动呢?【积极意义】1、改变固步自封、轻视科技的状态清*** 长期以来沉迷于“天朝上国”的幻境中,顽固派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不放。
洋务派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科学技术落后的悲哀。
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唯一理想,奠定了“科学救国”的根基于基础。
设立的新式学堂第一次将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带进课堂,从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造船、航海,机器制造以及近代医学等方面的人才,让国人重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大的形势下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贡献。
2、开新型军事形式先河中国近代海军开始出现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清*** 觉得每年拨款四百万两白银作为海防经费,是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开端。
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
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
3、开源广进、人才培养清*** 开始重视外交,致力于培养外交人才。
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外语和外交人才。
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掌握西方近代科技知识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如詹天佑成为著名的铁路工程师,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邝荣光成为著名的采矿工程师,发现了湘潭煤矿。
此外洋务派还翻译了大量介绍西方科技知识的书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介绍西方科技知识的报刊,使科学知识得到了广泛传播,这对于一个古老的传统社会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破坏力,而由此产生的影响则是不可估量的。
4、引发思想上的巨大转变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最主要的困难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论洋务运动的成功与否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论洋务运动的成功与否洋务运动可已算成功的洋务运动历时三十余年,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洋务运动可谓中国近代化的第一炮,可这一炮并没有放响,因而引起了对洋务运动不同评价的争论。
关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历来学术界众说纷纭,且不同时代受社会环境影响侧重点也不相同。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学者们给予它充分肯定,认为洋务运动是向西方学习变法图强,使中国由封建走向近化化;建国后的几十年则否定多于肯定,认为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军事改革;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的学者,则可能较多地用经济砝码来衡量它的历史作用。
下面就我个人认识来发表一些看法。
一,万事开头难,洋务运动引领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引路人。
由于洋务创办者的封建腐朽性,使得运动本身以失败而终。
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是从运动中生成了资产阶级新生力量,领导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没有洋务运动就没有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中国近代化不知道推迟多少年,从社会发展来说,洋务运动是成功的,功不可抹传统外交转向近代化外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清王朝同列强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已无法避免,清政府的外交体制已逐步完备起来,走进国际社会,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
培养了许多外交和翻译人才,洋务派还在地方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这些都促进了中国对外交往的发展。
近代外交体制的出现是洋务运动的先声。
思想领域的近代化转变洋务运动是以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为主体,以西方近代文化为辅用,具有保存中学和提倡西学的双重性质。
“中体西用”实已是一革命性的态度,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绝对、唯一的权威地位。
毫无疑问“中体西用”思想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化理论,使中国人迈出了由“传统人”走向“近代人”转变的脚步。
社会阶级结构的近代化中国产业工人的诞生要早于民族资产阶级,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他们大都拥有规模较大的企业,经济力量比较雄厚。
【完整版】近代史论文---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
”
——夏东元《洋务运动发展论》
正文
中国一百一十年的近代史,是一段风云变幻,翻天覆地的历史。
而洋务运动则是其中备受争议的一场运动。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其中心思想是“中体西用”。
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变得摇摇欲坠。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学习西方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洋务派进行的洋务事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兴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建立新式陆军和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在洋务运动前期,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工业运动。
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增加民用工业部门。
洋务运动历时三十余年,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因为其"自强"、“求富”目标并未实现,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
”
——夏东元《洋务运动发展论》
正文
中国一百一十年的近代史,是一段风云变幻,翻天覆地的历史。
而洋务运动则是其中备受争议的一场运动。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其中心思想是“中体西用”。
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变得摇摇欲坠。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学习西方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洋务派进行的洋务事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兴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建立新式陆军和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在洋务运动前期,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工业运动。
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增加民用工业部门。
洋务运动历时三十余年,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因为其"自强"、“求富”目标并未实现,并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宗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只新其貌,而
不新其心。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洋务运动的封建性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一点体现在其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上。
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腐朽的封建统治。
他们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武器、工业装备来来弥补摇摇欲坠的清政府的统治大厦,然而他们并未意识到导致清政府统治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极大地约束了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潮流。
或者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却由于自身利益等原因无法将其改变或难以改变。
一座梁柱已经腐朽不堪的房屋,仅仅通过粉饰门窗和墙壁的方式,是难以改变其轰然坍塌的命运的。
在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桎梏下,洋务运动自从其开始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其惨淡收场的命运。
洋务派对外国势力的依赖性也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因此,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虽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
一方面,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能够真正的富强起来,因而对洋务运动的企业有一定的压迫性和剥削性。
另一方面,由于洋务派官员一再对外主张“和戎”,其所兴办企业大多依赖外国,始终受制于人。
在难以摆脱对外国势力的依赖的情况下,必然难以达到自强的目标,又何谈求富。
此外,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自身具有腐朽性。
洋务派创办的一些新式企业,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其管理方式仍以封建衙门式为主,其军事工业则完全由官方控制,管理者缺乏经济头脑,企业缺乏竞争,经营不讲效益,产品质量低劣;企业内部腐败盛行,到处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恶习。
这些因素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能力,依靠这样的企业又怎能做到自强和求富?
不过洋务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但其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首先,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和一些落后腐朽的封建观念相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表现了对自我的清醒认识和对改变现状的思考;其次,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生产,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
洋务企业尽管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机械化的程度还很低,各企业内部仍大量使用手工劳动,但它们毕竟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在生产技术方面发生了空前的大变革,使中国出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萌芽,在冲击了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此外,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民族主义意识的增长,推动了中国人与现代社会的接轨。
在洋务派“借法自强”的口号里,包含着保卫民族利益、争取社会进步的核心。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作为一场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发起的社会改良运动,洋务运动虽然由于一些原因遭受失败,但同样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