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理化分析实验指导书
土壤测定理化性质方法

土壤农化分析常用指标测定方法土壤有机质测定、原理170〜180°C条件下,用一定浓度的K2Cr2O7-H2SO4溶液(过量)氧化土壤有机质,剩余的K2Cr2O7用FeSO4滴定,由消耗的K2Cr2O7量计算出有机碳量,再乘以常数1.724,即为土壤有机质含量。
其反应式如下:K2Cr2O7与有机碳反应K2Cr2O7+8H2SO4+3C f2Cr2(SO4)3+3CO2+8H2O过量的K2Cr2O7与FeSO4的滴定反应K2Cr2O7+4FeSO4+7H2SO4^K2SO4+Cr2(SO4)3+3Fe2(SO4)3+7H2O二、试剂1、0.4mol/L(+K2Cr2O7-浓H2SO4)标准溶液:称取经130C烘干的K2Cr2O7(AR)39.2245g溶于水中,加热溶解后加入1000mL浓H2SO4定容至2000mL。
2、0.2mol/LFeSO4溶液:称取FeSO4(AR)56g溶于水中,加浓硫酸5mL,稀释至1L。
3、石英砂:粉末状。
三、实验步骤称取<0.25mm风干土0.5XXX〜1.0XXX g于干燥试管中。
加入少量水润湿样品,准确沿避缓慢加入10.0mLK2Cr2O7-H2SO4混合液,摇分散土样,加入小漏斗,放入铁丝笼中。
将铁丝笼放入已开启185〜190C油浴锅中(使温度在170〜180C)沸腾准确5分钟;取出稍冷,擦净试管外壁油污(同时做空白实验);冷却后把溶液全部转移到200~250mL三角瓶中(最后体积控制在60~70mL),加入指示剂3滴,用已知浓度的FeSO4滴定。
四、结果计算,3.0,10-3,1.1,1.724式中:V0——滴定空白所用的FeSO4溶液的体积(mL);V——滴定样品所用的FeSO4溶液的体积(mL);c——0.2mol/LFeSO4溶液准确浓度;3.01/4碳原子的摩尔质量(g/mol);10-3——将mL换算为L;1.1——氧化校正系数;1.724——土壤有机碳换算成土壤有机质的平均换算系数。
实验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与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实验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与分析实验 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与分析1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决定分析结果能否正确反映土壤特性的关键。
因此,采集的土壤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以确保土壤质量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从田间采集来的土壤样品不可直接进行化学分析,需经过筛或风干过筛等处理后方可进行分析。
因此,在风干过筛处理中保持最小的误差是同样的重要。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土壤样品采集的实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采集具有代表性土壤样品的技能和合理处理样品的技能。
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1.1.1 耕层混合土壤样品的采集(1)确定采样单元根据有关资料和现场勘查后,将采样区划分为数个采样单元,每个采样单元的图类型,肥力状况和地形等因素要尽可能均匀一致。
(2)确定采样点数及采样点位置采样点数的确定,取决于采样区域的大小、地块的复杂程度和所要求的精密度等因素,一般以 5-20 个为宜。
采样点位置的确定要遵循随机布点的原则,常采用“S”型布点方式,该方式能较好地克服耕作、施肥等农业措施造成的误差。
但在采样单元面积较小,地形变化较小,地力较均匀的情况下1/ 14也可采用对角线(或梅花)形布点方式。
为从总体上控制采样点的代表性,避免在堆过肥的地方和田埂,沟边以及特殊地形部位采样。
(3)各采样点土样的采集遵循采样“等量”的原则,即每点所采土样的土体的宽度、厚度及深度均相同。
使用采样器采样时应垂直于地面向下至规定的深度。
用取土铲取样应先铲出一个耕层断面,再平行于断面下取土。
(4)混合土样的制备将个点采集的土样集中在一起,尽可能捏碎,混均;如果采集的样品数量过多,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样弃去,以取 1kg 为宜。
实验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与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实验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与分析实验 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与分析1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决定分析结果能否正确反映土壤特性的关键。
因此,采集的土壤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以确保土壤质量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从田间采集来的土壤样品不可直接进行化学分析,需经过筛或风干过筛等处理后方可进行分析。
因此,在风干过筛处理中保持最小的误差是同样的重要。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土壤样品采集的实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采集具有代表性土壤样品的技能和合理处理样品的技能。
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1.1.1 耕层混合土壤样品的采集(1)确定采样单元根据有关资料和现场勘查后,将采样区划分为数个采样单元,每个采样单元的图类型,肥力状况和地形等因素要尽可能均匀一致。
(2)确定采样点数及采样点位置采样点数的确定,取决于采样区域的大小、地块的复杂程度和所要求的精密度等因素,一般以 5-20 个为宜。
采样点位置的确定要遵循随机布点的原则,常采用“S”型布点方式,该方式能较好地克服耕作、施肥等农业措施造成的误差。
但在采样单元面积较小,地形变化较小,地力较均匀的情况下1/ 14也可采用对角线(或梅花)形布点方式。
为从总体上控制采样点的代表性,避免在堆过肥的地方和田埂,沟边以及特殊地形部位采样。
(3)各采样点土样的采集遵循采样“等量”的原则,即每点所采土样的土体的宽度、厚度及深度均相同。
使用采样器采样时应垂直于地面向下至规定的深度。
用取土铲取样应先铲出一个耕层断面,再平行于断面下取土。
(4)混合土样的制备将个点采集的土样集中在一起,尽可能捏碎,混均;如果采集的样品数量过多,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样弃去,以取 1kg 为宜。
土壤理化分析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方法。
3. 学会使用pH计、电导率仪等仪器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4. 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重点:1. 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方法。
2. pH计、电导率仪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pH计、电导率仪等仪器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获取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二、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1. 介绍土壤样品采集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2. 讲解不同土壤类型样品的采集方法。
3. 演示土壤样品的制备和保存过程。
4. 学生分组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实践。
三、土壤理化性质分析1. 介绍pH计、电导率仪等仪器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讲解土壤pH值、电导率等指标的测定方法。
3. 学生分组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实验。
4.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1. 教师讲解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2.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土壤理化性质的特点。
3.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分享分析心得。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2. 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土壤样品采集、制备和保存的相关资料。
2. pH计、电导率仪等仪器操作手册。
3.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实验指导书。
教学反思:1.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土壤学实验指导书实验室守则1、实验前要先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内容、原理和操作过程。
2、实验时必须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对实验的内容和安排不合理的地方可提出改进意见。
对实验中出现的反常现象应进行讨论,并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到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
3、保持实验室整齐、清洁和安静,不得高声谈话。
关闭手提电话机。
4、注意安全,实验室内严禁吸烟。
易燃易爆物品要远离火源操作和放置。
5、节约用水,安全用电,不浪费药品,爱护所有仪器。
凡损坏仪器者应如实向教师报告,并登记,补领。
实验过程中废液、废物应倒入指定地方,不准随意乱倒。
6、实验室内的一切物品,未经本室负责教师批准,严禁携带出室外,借物必须办理登记手续。
7、实验完毕,要把仪器用具清洁,将各种仪器药品放回原处,清洁实验台面和地板。
学生离开实验室前,必须请教师到座位检查,方可离开。
目录实验一主要造岩矿物和成土岩石的观察鉴定 (3)实验二土壤水分的测定 (9)实验三土壤比重、容重和孔隙度的测定 (10)实验四土壤有机质及腐殖质组成测定 (12)实验五土壤速效养分N、P、K的测定 (14)实验一主要造岩矿物和成土岩石的观察鉴定土壤是由母质发育而成,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而矿物本身又有它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
学习土壤学的人,必须先学习岩石和矿物,以了解土壤母质,为学习土壤学打下基础。
本实验是使用放大镜、条痕板、小刀、硬度计、小锤、稀盐酸等物品,对主要的造岩矿物和成土岩石进行肉眼观察鉴定。
一、主要造岩矿物的认识(一)形态矿物形态除表面为一定几何外形的单独体外,还常常聚集成各种形状的集合体,常见的有下列形态。
柱状——由许多细长晶体,组成平行排列者,如角闪石。
板状——形状似板,如透明石膏、斜长石。
片状——可以剥离成极薄的片体,如云母。
粒状——大小略等及具有一定规律的晶粒集合在一起,如橄揽石、黄铁矿。
块状——结晶或不结晶的矿物,成不定形的块体,如结晶的块状石英,非结晶的蛋白石。
农科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农业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用广西大学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教研室编目录实验一成土矿物和岩石的认识 ·············································1 实验二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7 实验三土壤水分的测定 ·························································9 实验四土壤质地简易测定 ···················································11 实验五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15 实验六土壤酸度及土壤缓冲性的测定 ································18 实验七土壤容重、毛管持水量,浸水容重及比重的测定 ·21 实验八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25 实验九土壤对离子的吸收现象 ···········································28 实验十土壤养分速测(见“土壤速测法”小册 ············29 实验十一野外土壤剖面观察 ···················································30 实验室常识 (36)实验一成土矿物和岩石的认识一、目的要求土壤是由母岩或母质发育形成的。
(word完整版)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方案

2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2.1采样方法在选择好挖掘土壤剖面的位置,先挖一个 1.0m×1.5m的长方形土坑,然后用环刀(100cm3 50。
46mm×50mm)取土法分10cm、20cm、30cm-40cm三层取土.2.2 土壤样品制备:森林土壤的制备:风干、研磨、过筛、混合分样、储存。
1)风干:从实验林地采回的土壤样品,应及时进行风干,以免发霉而引起性质的改变,其方法是将土壤样品弄成碎块平铺在干净的纸上,摊成薄层放于室内阴凉通风处风干,经常加以翻动,加速其干燥,切忌阳光直接暴晒,风干后的土样再进行研磨过筛、混合分样处理。
2)研磨过筛:土壤微生物、含水量等测定项目必须用湿土立即进行测定,用湿土测定的最大优点是反映了土壤在自然状态时的有关理化性状,具有照相般的真实性.在进行土壤物理分析时,样品处理的方法是取风干土样100—200g,挑去没有分解的有机物及石块,用研钵研磨,通过2mm孔隙筛的土样作为物理分析用。
在进行土壤化学分析时,样品制备的方法是取风干土样品一份,仔细挑去石块,根茎及各种新生体和侵入体.研磨,使全部通过2mm筛,这种土样可供土壤表面物质测定项目。
3)混合分样:研磨过筛后将样品混匀。
如果采来的土壤样品数量太多,则要进行混合、分样。
样品的混合可以用来回转动的方法进行,并用土壤分样器或四分法将混合的土壤进行分样,将多余的土壤弃去,一般有1kg的土壤样品即够化学、物理分析之用.4)贮存:过筛后的土样经充分混匀,然后装入玻璃塞广口瓶或塑料袋中,内外各具标签一张,写明编号、采样地点、土壤名称、深度、筛孔、采样日期和采样者等项目.2。
3物理性质 2.3。
1测定指标:土壤水分、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
2。
3.2实验仪器及试剂:环刀 铝盒 自封袋50个 标签纸 记号笔 削土小刀 小铁铲 托盘天平 烘箱 凡士林2。
3.3 实验步骤:准备工作:用凡士林在环刀内壁薄薄的涂抹一层,同时准备一定数量的铝盒,将铝盒逐个编号并称量记录铝盒的重量(准确到0。
土壤理化特性调查方法作业指导书

土壤理化特性调查方法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当委托单位要求检测单位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要求对土壤理化特性调查现场记录部分时采用此方法。
2方法依据1)《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2)《土壤理化分析》,查同刚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3现场记录部分调查方法3.1土壤颜色土壤颜色可采用门塞尔比色卡比色,也可按土壤颜色三角表进行描述。
颜色描述可采用双名法,主色在后,副色在前,如黄棕,灰棕等。
颜色深浅还可以冠以暗、淡等形容词,如浅棕、暗灰等。
3.2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按照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可分为:块状、核状、柱状及棱柱状、片状和团粒结构等五种。
(1)块状结构的判断要点:近立方体型,纵轴与横轴大致相等,边面与棱角不明显。
块状结构在土壤粘重,缺乏有机质、耕性不良的土壤表层中,农民称之为“坷垃”,典型示例见图1。
图1块状结构的典型示例(2)核状结构判断要点:近立方体,边面和棱角较为明显。
核状结构表面有褐色胶膜,由石灰质铁质胶膜胶结而成,常出现于缺乏有机质的心层土、底土中,农民称之为“蒜瓣土”。
典型示例见图2。
图2核状结构的典型示例(3)柱状和棱柱状结构的判断要点:为柱状,其中边面不明显的为柱状,边面明显具棱角者为棱柱状,常出现在质地黏重的土壤中,结构之间有明显裂缝,漏水漏肥,多出现在土体下部。
典型示例见图3。
图3柱状和棱柱状结构的典型示例(4)片状结构判断要点:横轴远大于纵轴呈薄片状,老耕地的犁底层中常见到,此外,在雨后或灌水后所形成的地表结壳和板结层,属于片状结构。
俗称“卧土” 。
典型示例见图4。
图4片状结构的典型示例(5)团粒结构是有机质丰富的自然土壤与耕作土壤中,为近似球形疏松多孔的小土团。
0.25-10mm之间,<0.25mm称微团粒,是形成团粒的基础,在提高水稻土和农业土壤肥力具重要作用。
俗称“米糁子”“蚂蚁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理化分析实验指导书北京林业大学本书的术语和代号说明1.水:在试剂配制和操作步骤中所说的“水”,除非特别说明外,一律系指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2.试剂级别:除非特别说明,一般试剂溶液系指化学纯(CP)试剂配制,标定剂和标准溶液则用分析纯(AR)或优级纯(GR)试剂配制。
3.定容:一定量的溶质溶解后,或取一整份溶液,在精密量器(容量瓶或比色管等)中准确稀释到一定的体积(刻度),塞紧,并充分摇匀为止,这一整个操作过程称为“定容”。
因此“定容”不仅指准确稀释,还包括充分混匀的意思。
4.养分的表示方法:除化肥成分用K2O、P2O5外,其他一切土壤、植物的养分均用元素(N、P、K、Ca、Mg、Cu、Mn、Zn、B、Mo等)表示。
5.凡计算结果中用%或mg、kg、μg等表示的,均为某物质的质量分数。
6.根据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及有关量和单位的国家标准,现将土壤理化分析方法中常用法定计量单位与废止计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列表如下:目录绪论1.概述1.1土壤理化分析课程介绍1.2课堂要求第一篇基础知识和化学及养分分析第一章土壤理化分析的基本知识1.1土壤理化分析用纯水1.1.1纯水的制备1.2试剂的标准、规格、选用和保存1.2.1试剂的标准1.2.2试剂的规格1.2.3试剂的选用1.2.4试剂的保存1.2.5试剂的配制1.3 常用器皿的性能、选用和洗涤1.3.1玻璃器皿1.3.2瓷、石英、玛瑙、铂、塑料和石墨等器皿1.4滤纸的性能与选用第二章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2.1 土壤样品的采集2.1.1概述2.1.2混合土样的采集2.1.3特殊土样的采集2.1.4其他特殊样品的采集2.1.5采集土壤样品的工具2.2土壤样品的制备和保存2.2.1新鲜样品和风干样品2.2.2样品的风干、制备和保存2.3土壤水分测定2.3.1适用范围2.3.2方法原理2.3.3仪器设备2.3.4试样的选取和制备2.3.5测定步骤2.3.6结果的计算第三章土壤有机质的测定3.1概述3.1.1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在肥力上的意义3.1.2土壤有机碳不同测定方法的比较和选用3.1.3有机碳的校正系数3.1.4 有机质含水量量的计算3.2 土壤有机质测定3.2.1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第四章土壤氮的分析4.1概述4.2土壤全氮量的测定4.2.1方法概述[1]4.2.2土壤全氮测定 ---半微量开氏法4.3矿化氮的测定4.3.1厌气培养法4.3.2好气培养法4.4土壤无机氮的实验室测定4.4.1方法概述4.4.2土壤硝态氮的测定4.4.3土壤铵态氮的测定第五章土壤中磷的测定5.1概述5.2土壤全磷的测定5.2.1土壤样品的分解和溶液中磷的测定5.2.2土壤全磷测定方法之一——HClO4—H2SO4法5.2.3土壤全磷测定方法之二——NaOH熔融—钼锑抗比色法5.3土壤速效磷的测定5.3.1概述5.3.2土壤有效磷的化学浸提方法5.3.3中性和石灰性土壤速效磷的测定——0.05 mol·L-1NaHCO3法第六章土壤中钾的测定6.1概述6.2土壤全钾的测定6.2.1土壤样品的分解和溶液中钾的测定6.2.2土壤中全钾的测定方法——NaOH熔融法,火焰光度法6.3土壤中速效钾、有效钾和缓效钾的测定6.3.1概述6.3.2土壤速效钾的测定——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6.3.3土壤有效性钾的测定(冷的2mol·L-1HNO3溶液浸提——火焰光度法)6.3.4土壤缓效钾的测定——1mol·L-1热HNO3浸提,火焰光度法第七章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测定7.1概述7.2土壤中铜、锌的测定7.2.1概述第八章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的分析8.1概述8.2酸性土交换量和交换阳离子的测定8.2.1酸性土交换量的测定8.2.2土壤交换性盐基及其组成的测定8.2.3土壤活性酸、交换性酸的测定8.3石灰性土壤交换量的测定8.3.1概述8.3.2乙酸钠——火焰光度法(适用于石灰性土和盐碱土)8.4盐碱土交换量及交换性钠的测定8.4.1盐碱土交换量的测定8.4.2交换性钠的测定第九章土壤水溶性盐的分析9.1概述9.2土壤水溶性盐的浸提(1:1和5:1水土比及饱和土浆浸出液的制备) 9.2.1主要仪器9.2.2试剂9.2.3操作步骤9.2.4注释9.3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9.3.1电导法9.3.2残渣烘干法——质量法9.3.3用阳离子和阴离子总量计算土壤或水样中的总盐量9.4阳离子的测定9.4.1钙和镁的测定——EDTA滴定法9.4.2钙和镁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9.4.3钾和钠的测定——火焰光度法9.5阴离子的测定9.5.1碳酸根和重碳酸根的测定——双指示剂——中和滴定法9.5.2氯离子的测定9.5.3硫酸根的测定第二篇土壤物理性质分析第一章土粒密度、土壤容重(土壤密度)和孔隙度的测定1.1 测定意义1.2土粒密度的测定(比重瓶法)1.3 土壤容重的测定第二章土壤粒径分布和分析2.1 分析意义2.2土粒的粒级和土壤的质地2.3土粒粒径分析—吸管法2.4吸管法2.5比重计法第三章土壤含水量、土水势和土壤水特征曲线的测定3.1测定意义3.2方法选择的依据3.3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烘干法)3.4土水势的测定(张力计法)3.5土壤水特征曲线的测定[压力膜(板)法附录1.KDY-9830凯氏定氮仪使用说明2.UV-120-0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操作说明3.AA7001原子吸收光谱仪操作说明绪论1.概述土壤理化分析也称土壤测定,它包括土壤物理性质测定和化学性质测定两个方面。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包括土壤三相性质的测定如:颗粒组成、孔隙性质、比重、容重,水分特性等。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可分为两个部分:1.与土壤发生学有关的方面,多研究土壤中的化学元素组成、迁移、积累等特点,常测定的项目有:粘粒的矿物组成,全量分析,碳酸钙含量,盐分测定等。
2.与土壤肥力有关的方面,多研究植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土壤化学性质,如:各种养分的形态和含量,土壤交换性能等。
土壤理化分析是研究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技术手段,做为农林学科的研究生来讲,学习本门课程将会大大提高自己的科研动手能力,尤其是实验操作技能。
土壤理化分析有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三个主要环节组成,就某一项目的全部分析过程来讲,有以下几个环节:1.样品的采集2.样品的处理及保存3.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的选择4.测定过程5.数据处理6.测定结果的评价1.1土壤理化分析课程介绍土壤理化分析课是一门强调技术操作的课程,从这种意义上讲是一门实验课。
在教学上采用理论讲授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来进行。
学时分配:讲课16 实验操作44 共计60 学时课程进度安排:11周讲授绪论,第一章土壤理化分析的基本知识,第二章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实验:领仪器,洗涤器皿;纯水检验;样品处理;吸湿水测定。
12周土壤有机质的测定13周土壤全氮的测定14周土壤磷的测定15周土壤钾的测定16周土壤颗粒组成的测定17周土壤比重、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势的测定18周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或土壤微量元素的测定参考书:1.鲍士旦主编,土壤理化分析——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22.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编,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科学出版社19843.鲁如坤主编,中国土壤学会编,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1.2课堂要求1.预习并写出分析流程卡片,回答课堂提问。
2.独立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3.建立原始数据记录本。
4.完成实验报告,内容如下:(1)实验测定项目,方法(2)实验原理(3)原始数据、计算方法、标准曲线、最终结果(4)实验结果讨论(方法评述、出现问题、注意事项、数据评价等)。
第一篇第一章土壤理化分析的基本知识学习土壤理化分析,和学习其他课程一样,必须掌握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
基本知识包括与土壤理化分析有关的数理化知识、分析实验室知识、林业生产知识。
这些基本知识必须在有关课程的学习中以及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中为断吸取和积累。
本章只对土壤理化分析用的纯水、试剂、器皿等基本知识作一简要说明。
定量分析教材中的内容一般不再重复。
1.1土壤理化分析用纯水1.1.1纯水的制备分析工作中需用的纯水用量很大,必须注意节约用水、水质检查和正确保存,勿使其受器皿和空气等来源的污染,必要时装苏打-石灰管防止CO2的溶解沾污。
纯水的制备常用蒸馏法和离子交换法。
蒸馏法是利用水与杂质的沸点不同,经过外加热使所产生的水蒸气经冷凝后制得。
蒸馏法制得的蒸馏水,由于经过高温处理,不易长霉;但蒸馏器皿多为铜制或锡制,因此蒸馏水中难免有痕量的这些金属离子存在。
实验室自制时可用电热蒸馏水器,出水量有5、10、20或50L/h等几种,使用尚称方便,但耗电较多,出水速度较小。
工厂和浴室利用废蒸汽所得的副产蒸馏水,质量较差,必须先检查后才能使用。
离子交换法可制得质量较高的纯水——去离子水,一般是用自来水通过离子纯水器制得,因未经高温灭菌,往往容易长霉。
离子交换纯水器可以自己装置,各省市也有商品纯水器供应。
水通过交换树脂获得的纯水称离子交换水或去离子水。
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种不溶性的高分子化合物。
组成树脂的骨架部分具有网状结构,对酸碱及一般溶剂相当稳定,而骨架上又有能与溶液中阳离子或阴离子进行交换的活性基团。
在树脂庞大的结构中,磺酸基(—SO3-H+)或季铵基[—CH2N+(CH3)3OH-,简作==N+OH-]等是活性基团,其余的网状结构是树脂的骨架,可以用R表示。
上述两种树脂的结构可简写为R—SO3H 和R=NOH。
当水流通过装有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器时,水中的杂质离子被离子交换树脂所截留。
这是因为离子交换基中的H+或OH-与水中的杂质离子(如Na+、Ca2+、Cl-、SO42-)交换,交换下来的H+和OH-结合为H2O,而杂质离子则被吸附在树脂上,以阳离子Na+和阴离子Cl-为例,其化学反应式为:上述离子反应是可逆的,当H+与OH-的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应向相反方向进行,这就是离子交换树脂再生的原理。
在纯水制造中,通常采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如国产732树脂)和强碱性阴离子树脂(如国产717树脂)。
新的商品树脂一般是中性盐型式的树脂(常制成R—SO3Na和R=NCl等型式),性质较稳定,便于贮存。
在使用之前必须进行净化和转型处理,使之转化为所需的H+与OH-型和型树脂。
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与活性基团和网状骨架、树脂的粒度和温度、pH等有关。
①活性基团越多,交换量越大。
一般树脂的交换容量为3~6mol·kg-1,干树脂(离子型式)。
活性基团和种类不同,能交换的离子基团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