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避险系统设计说明书
紧急避险系统设计说明书

紧急避险系统设计说明书一、设计依据一、《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治理暂行规定》;二、《煤矿井下平安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大体标准(试行)》。
3、《煤矿平安规程》。
二、设计方案(一)大体方案一、第一级避险系统此刻15分钟化学氧自救器改换为45分钟紧缩氧自救器,从头购买紧缩氧自救器1800台发放到每一个下井职工手中,并留有备用。
二、第二级避险系统拟在井下设置永久避难硐室2个,别离设置在:三采区改造石门至三采区上部车场挂口处、+475东翼边界放水巷。
设置临时避难硐室3个,别离设置在:二采区226车场、三采区中部车场、1321放水巷下平巷。
(二)紧急避险系统类型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中的紧急避险设施建设要紧包括永久避难硐室及临时避难硐室建设,由于我公司矿井井下区域已施工的巷道在设计之初时未考虑摆放可移动式救生舱,造成已掘巷道断面尺寸不够,因此在这次设计中,只考虑了设计硐室作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建设。
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要紧内容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线路、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
紧急避险设施应具有平安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信、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大体功能。
(三)紧急避险设施散布地址依据一、紧急避险设施布置依据依照安监总煤装【2020】15号文件《国家平安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治理暂行规定的通知》中第5条“永久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井底车场、水平大巷、采区(盘区)避灾线路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效劳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效劳年限一样不低于5年;临时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线路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要紧效劳于采掘工作面及其周围区域,效劳年限一样不大于5年”的规定。
另外考虑到避难硐室不宜设置在变电所、火药库或停车点,因为它们存在火灾隐患;避难硐室还应该远离各类地质构造区域,如断层、岩层断裂破碎带,大的地下位移如地震有可能破坏避难硐室及其内部设备;避难硐室的位置还要考虑不能设置在井下容易积水的地址,幸免水患,要选择在足够强度的煤层或岩层中,而且要有足够的非可燃物爱惜厚度。
(整理)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

峨眉山市八益煤业有限公司苗圃井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说明书四川省安全监管局(四川煤监局)安全技术中心二〇一二年六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 (1)第一节矿井筒介 (1)第二节矿井灾害情况 (3)第三节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现状 (4)第四节避难硐室总体概述 (6)第三章永久避难硐室设计方案 (8)第一节系统概述 (8)第二节主要技术指标 (9)第三节硐室结构系统 (10)第四节环境控制及生命保障系统 (12)第五节供配电系统 (25)第六节通讯照明系统 (29)第七节相关接口 (30)第四章临时避难硐室设计方案 (32)第五章维护与管理 (38)第一节日常维护管理 (38)第二节救援应急管理措施 (39)工程概算 (42)前言峨眉山市八益煤业有限公司苗圃井(以下简称苗圃井)位于峨眉山市南西217°方向,距离峨眉山26.5km的龙池镇。
地理坐标东经103°19′50″~103°21′30″,北纬29°24′50″~29°26′50″。
主井口坐标X=3255370m,Y=34630328m,Z=+829m。
现有职工450人。
矿井始建于1958年,投改后矿井生产能力由90kt/a提高到150kt/a。
成乐(成都—乐山)高速公路,乐西(乐山—西昌)二级公路通过矿区两侧,北连峨眉、乐山、夹江、成都,南接峨边、美姑等地。
龙池镇距成昆铁路峨眉山火车站36km,交通方便。
根据2011年瓦斯鉴定情况,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为13.48m3/min,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为43.33m3/min,属于高瓦斯矿井。
但由于2012年5月5日苗圃井在+580米东翼采掘面发生一起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为突出矿井。
故本次设计按照突出矿井来设计。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立完善煤矿井下避险“六大系统”者征求意见稿的通知以及《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为了有效预防矿井安全事故或者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够对井下员工的生命安全进行紧急避险。
XXX紧急避险系统专项初步设计

总论一、项目概况内蒙古XXXXXXXXXX有限责任公司xxx煤矿(以下简称xxx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XXXXX境内,隶属于XXXXXXXXXX有限责任公司,行政区划隶属于鄂尔多斯市XXXXX纳日松镇。
xxx煤矿是由原xxx煤矿、原XXXXX羊市塔镇高家梁煤矿、原XXXXX羊市塔镇焦粉厂煤矿及扩区整合而成,2009年12月开始整合改造工作,设计生产能力为0.6 Mt/a。
2010年7月鄂尔多斯市煤管局组织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鄂尔多斯煤监分局、市环保局、市国土局、市水保局和XXXXX煤炭局、太原明仕达煤炭设计有限公司、中煤建安第七工程处、山西宇通建设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煤炭工业内蒙古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程直属矿区站、北京煤科总院的相关专家,在市纪检委监察局的全程监督下对xxx煤矿建设项目进行了竣工验收,并出具了“竣工验收意见书”。
目前xxx煤矿是六证齐全的生产矿井。
2012年3月,为解决矿井煤、矸分运问题,受业主委托,我公司设计提交了《鄂尔多斯市XXXXXXXXXX有限责任公司xxx煤矿优化设计》,鄂尔多斯市煤炭局以“鄂煤局发〔2012〕36号”文批复,编制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仍为0.6Mt/a,回采工艺仍为综采。
2012年7月我公司编制完成了《内蒙古XXXXXXXXXX有限责任公司xxx煤矿技术改造及配套选煤厂方案设计》,建设规模1.2Mt/a,2012年8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局以“内蒙局字[2012]299号文”下发了《内蒙古XXXXXXXXXX有限责任公司xxx煤矿技术改造及配套选煤厂建设方案的批复》。
2012年8月我公司编制了1.2Mt/a规模的《内蒙古XXXXXXXXXX有限责任公司xxx煤矿初步设计》,2012年10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局组织专家对初步设计进行了评审,预计近期可批复。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的要求,受内蒙古XXXXXXXXXX有限责任公司xxx煤矿的委托,我公司承担“xxx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专项初步设计”文件编制工作。
火烧铺矿紧急避险系统设计

1、 压 风 自救 系统
火铺矿 井下压 风 自救 系统的供 风来 源为地面 的压风 机房 , 分别 为中心压 风 机房 和北 三联合机 房压 风机 室。 中心压风机 房有5 台螺杆 式空气压 缩机 , j E 三联 合机 房压 风机 室有2 台螺杆 式 空气压 缩机 , 型号 均 为s A 2 5 0 A _ 6 K — T, 排 气压 力 o . 8 Mp a , 配供 风 量4 0 . 5 m3 / h 。 主 压风 管路 现 为 巾1 6 8 mm热 轧无缝 钢 管 , 壁厚 为6 mm。 地面 2 个压 风 机房 主管 路分 别从 副 斜 井和 北三通 风 上 山人 井 , 主管路在 井 下 t 6 6 0  ̄ 相 互连通 , 形成 一个 由地 面 2 个压风机房同时向井下同时供风的互相连通的压风系统 , 极大提高了压风 自 救 系统 的可 靠性 。 2、 通 讯 联 络 系 统 火 铺矿 现用 通讯 系统为 Hi P a t h 4 0 0 0 v 2 . O 型 西门子 程控调 度 交换机 通讯 系 统, 矿调 度室 和机 电调度 室能 随时与井上 、 井 下任 何一部 电话建 立联系 , 不 受被 叫摘机 、 占线 等限 制 , 具备 “ 强 插 、 “ 强拆 ” 等调度 功 能 。 火铺 矿通 讯系统 总 装机 容 量 为4 0 0 f ], 其 中地面 1 0 0 1 7( 包括 地 面机房 、 各 单 位调 度 室 、 洗 煤 厂等 ) , 井 下 己使用 l 7 o 余门。 主通讯 电缆 3 0 o 对敷设 至井 口, 人 井 电缆总量 为 1 6 0 X  ̄ , ( 其 中: 2 l 片 区5 噘十 , 2 3 片 区5 佩 , 滥 泥 箐片 区5 噘t , 新 主斜 并1 噘 ) , 电话 及 电缆随着 矿 井 的延 深及 各采 区工作 面 的变化 进行 相应 调整 、 变化, 每个 采 区保持 5 呶 通信 电 缆 已能满 足全 部工 作地 点 的正常 通 讯要 求 。 = 紧急 避险 布局 及特 点 1、 功 能 分 区鲜 明 永久避难 硐室 的内部分 为缓冲 区 、 避 难 区、 救护 区和卫生 区 。 缓冲 区是为 去 除逃 生人员进 入避 难区 时所带人 的有毒 有害气 体而设 立 的t 避难 区是逃 生人 员 进^ 避 难硐 室后 的主要活 动空 间 ; 救护 区是对 在逃 生过程 中受伤 人员进 行紧 急 救助的区域, 此区域备有常用的救护器材和药品; 卫生区的设立是为了满足逃 生 人员 在避 难硐 室 内部生 存 的需 求 。 三. 避难 硐 窒设 计 ( 一) 永 久 避 难 硐 室
煤矿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范例

煤矿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范例说明书二〇一二年二月前言一、概述××煤矿位于××省××市××镇境内,分属××、××两市管辖,距××市约××千米,距离××市约××千米。
地理坐标北纬××′××″~××′××″,东经××°××′××″~××°××′××″,西南部以××铁路保护煤柱线为界,浅部以煤层露头为界,北部与××煤矿相邻,东北部以F33断层为界。
井田东西走向长6.5公里,南北倾斜宽1.5~5.7公里,面积16.11平方公里。
矿井由南京煤炭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年,2006年核定生产能力为220万吨/年。
矿井于1996年5月1日井筒开工建设,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暗斜井联合开拓,一水平标高为-505m,二水平标高为-850m,三水平为-1030m。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抽出式。
目前一水平已开采结束,矿井生产及开拓主要集中在-850m水平及-1030m水平。
全矿地质总储量22694.1万吨,其中能利用储量(A+B+C+D)14814.2万吨。
在能利用储量中,工业储量(A+B+C)11406.2万吨。
其中高级储量(A+B)6394.1万吨,占工业储量56.1%。
远景储量(D级)3408.0万吨,可采储量5251.6万吨。
本井田范围内可采,局部可采煤层共7层,分别为2上,3,6,10下,15上,16上,17层。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采煤法及综采放顶煤采煤法。
2013紧急避险系统

邯郸市XX矿业有限公司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初步设计说明书二○一三年七月邯郸市XX矿业有限公司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初步设计说明书工程编号:总经理:X X X总工程师:X X X项目负责人:X X X二○一三年七月峰峰集团有限公司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初步设计审批意见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意见:签字:年月日参加编、审人员名单目录前言 (1)第一章方案制定依据 (2)第二章矿井基本情况分析 (3)2.1矿井概况 (3)2.1.1 位置及交通 (3)2.1.2 矿井开拓方式 (3)2.1.3 主要生产系统及装备情况 (4)2.1.4 矿井储量情况 (6)2.1.5 矿井水文情况 (7)2.1.6 矿井生产能力及其变化情况 (7)2.1.7 矿井安全分析 (8)2.1.7.1 矿井瓦斯 (8)2.1.7.2 矿井煤与瓦斯突出 (8)2.1.7.3 矿井煤尘 (8)2.1.7.4 矿井煤层自燃 (9)2.1.7.5 矿井水文地质 (9)2.1.7.6 冲击地压 (11)2.2采掘地区分布及人员分布 (11)2.2.1 采掘地区分布情况 (11)2.2.3 井底车场人员分布 (11)2.3 矿井“五大系统”基本情况 (12)2.3.1 供水施救系统 (12)2.3.2 压风自救系统 (12)2.3.3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情况 (13)2.3.4 通讯联络系统 (14)2.3.5 人员定位系统 (15)第三章矿井紧急避险系统设计 (16)3.1紧急避险设施布置依据 (16)3.2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方案优选 (16)3.2.1 紧急避险设施方案优选 (16)3.2.2紧急避险系统井下实测升井情况结论 (17)3.3隔离式化学氧自救器 (18)3.3.1 自救器概述 (18)3.3.2ZH60压缩氧自救器操作规程 (18)3.3.3矿用隔离式化学氧自救器操作规程 (18)3.3.4隔离式化学氧自救器管理方法 (20)第四章应急预案管理体系与规章制度 (21)4.1应急预案管理体系 (21)4.2应急工作原则 (22)4.3重大灾害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组成 (22)4.4指挥部主要职责 (23)4.5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应遵循原则 (24)4.6响应分级 (25)4.7安全规章制度 (26)4.8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 (29)4.9 安全生产责任制 (30)4.10 安全投入 (30)4.11 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 (30)4.12现场管理 (32)第五章避灾路线的制定 (33)5.1发生瓦斯爆炸、煤尘爆炸、火灾事故的避灾路线 (33)5.2发生水灾事故的避灾路线 (34)前言建立并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生产安全的迫切需要,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国家强制推行的先进技术装备,为规范和促进邯郸市XX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公司”)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和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精神和安监总煤装【2011】15号文件《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精神以及冀中能源峰峰集团相关文件规定,结合XX公司实际情况,特编制本方案。
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情况说明

桐梓县鑫鑫矿业有限公司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情况说明二0一二年七月桐梓县鑫鑫矿业有限公司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情况说明为加快我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切实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按照《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要求,我矿从2011年开始积极开展了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现将工作情况说明如下:一、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组织领导及机构为确保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我矿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总工程师为副组长,生产科、安全科、通风科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安监科,负责对“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领导小组对系统建设进行了分工,明确了完善目标、任务、措施及进度安排。
同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保证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及时到位,科学组织施工,强化工程质量,早建设、早使用,争取按规定时限和要求,完成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工作。
二、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情况(一)监测监控系统现状:我矿安装的KJ73N监测监控系统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7)的规定,具有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监测监控系统各配套设备与安全标志证书一致,现系统运行稳定可靠,传输数据准确,井下安装有6个分站,机电硐室、01集中进风、回风掘进工作面、1101采区运输巷、上隅角回风巷、各避难硐室安装了20个甲烷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1个、温度传感器2个、风速传感器2个、烟雾传感器3个、风门开停语音传感器7个,安设的传感器种类基本齐全。
实现了对煤矿井下瓦斯、一氧化碳浓度、温度、风速等的动态监控,为煤矿安全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安装的监测监控系统满足《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的规定,并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
构成监测监控系统的各配套设备与安全标志证书中所列产品一致。
矿井配备了两名维修和维护人员,定期进行调试、校正,及时升级、拓展系统功能和监控范围,确保了设备性能完好率及系统灵敏可靠性。
紧急避险车道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各设 备布 设 及性 能分 析 : l 、遥 控 摄 像机 :设 置 在 避 险 车道 入 口前 ,对 整个 避 险车 道 进 行 监视 ,使 避 险车道 实现 无 盲 区监控 。 2 、线 圈车 辆 检测 器 :设 置在 避 险 车 道 入 口前 ,用 于 检测 避 险车 道 内是 否有 车 辆存 在 ,一 旦 检测 到 车辆 驶入 避 险 车道 ,输 出 报警 信 号通 过 继 电器 控制 ,控制 交通 信 号灯 由 绿色 变 为红 色 ,并
5
l
2 4
0 . 1 2
1 0
远端编码设备
3 、交 通 信 号 灯 :由红 绿 两种 显 色 面 板 组成 ,设 置 在 避 险车 道 入 口处 ,用 于 提 示 车 辆 是 否驶 入 ,一 旦有 车 辆 已驶 入 避 险车 道 ,可 通过 信号 灯控 制 其他 车辆 的进 入 ,防止 二次 事故 的发 生 。
81
紧急避 险车道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田登
( 西安公路研 究院 ,陕西 西安 7 1 0 0 5 4 )
摘要 :紧急避险车道设 置在长 大下坡坡 底或坡 中,是供 失控车辆 紧急避 险的特殊 车道 。本文 以新疆G 3 o 鸟 苏一 赛里木湖 高速公路 为例 ,该 高 速公路避险 车道由遥控摄 像机 、线 圈车辆检 测器、红绿双显 交通信 号灯等监控 设备组成 ,以便 实现 对避 险车道交通实时监控 ,对避险车道 交通事
用 于避 险车道 监控 设 备供 电 。 7 、传 输 设 备 :每 处 避 险 车道 设 置一 套 远 端编 码 设 备 ( 设 置
出现 险情 的 车辆 外 ,还 能 对 事故 原 因和第 一 时 间营 救起 到 帮助 作 用 ,其 应用 实践 证 明 对提 高 道路 交通 安全 和 减 少交 通 事故 经济 损 失 具有 重 要 的意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紧急避险系统设计说明书一、设计依据1、《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2、《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
3、《煤矿安全规程》。
二、设计方案(一)基本方案1、第一级避险系统现在15分钟化学氧自救器更换为45分钟压缩氧自救器,重新购置压缩氧自救器1800台发放到每个下井职工手中,并留有备用。
2、第二级避险系统拟在井下设置永久避难硐室2个,分别设置在:三采区改造石门至三采区上部车场挂口处、+475东翼边界放水巷。
设置临时避难硐室3个,分别设置在:二采区226车场、三采区中部车场、1321放水巷下平巷。
(二)紧急避险系统类型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中的紧急避险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永久避难硐室及临时避难硐室建设,由于我公司矿井井下区域已施工的巷道在设计之初时未考虑摆放可移动式救生舱,造成已掘巷道断面尺寸不够,因此在此次设计中,只考虑了设计硐室作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建设。
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
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
(三)紧急避险设施分布地点依据1、紧急避险设施布置依据根据安监总煤装【2011】15号文件《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中第5条“永久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井底车场、水平大巷、采区(盘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服务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服务年限一般不低于5年;临时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的规定。
另外考虑到避难硐室不宜设置在变电所、火药库或者停车点,因为它们存在火灾隐患;避难硐室还应该远离各种地质构造区域,如断层、岩层断裂破碎带,大的地下位移如地震有可能破坏避难硐室及其内部设备;避难硐室的位置还要考虑不能设置在井下容易积水的地点,避免水患,要选择在足够强度的煤层或者岩层中,并且要有足够的非可燃物保护厚度。
2、下井人员统计根据现有人员定位系统和井口考勤人员校对,每班最大作业人员人数300人。
其中一采区80人,二采区120人,三采区100人。
从实际统计人员看到,在三采区改造石门至三采区上部车场挂口处设置一个100人的永久避难硐室及在三采区中部车场设置一个40人的临时避难硐室能够满足一、三采区所有作业人员的紧急避险需求;在+475边界放水巷设置一个100人的永久避难硐室,二采区井底车场与1321放水巷之间和226车场各设置一个40人的临时避难硐室能够满足二采区所有作业人员的紧急避险需求。
3、永久避难硐室设计(1)永久避难硐室①永久避难硐室规格永久避难硐室生存室内按避难人数100人考虑,每人应不小于1.0m2,过渡室的净面积应不小于3.0m2的使用面积计算:S生=1.0×100=100 m2S过=3.0m2②永久避难硐室的生存室的设计宽度为4.0m,过渡室的设计宽度为3.0m,生存室容量的备用系数为1.2,计算其长度:a生=100×1.2÷4.0=30;a过=3.0÷3.0=1.0a=a生+2a过=30+2×1.0=32.0m③根据永久避难硐室施工需要,生存室的设计宽度为4.0m和过渡室的设计宽度为3.0m时,生存室长度不得小于30 m和硐室总长度不得小于32.0m可满足要求。
(2)永久避难硐室系统设计永久避难硐室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
外侧第一道门采用既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密闭门;第二道门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
两道门之间为过渡室,密闭门之内为避险生存室。
防护密闭门上设观察窗,门墙设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排水管和排气管加装手动阀门。
过渡室内设压缩空气幕和压气喷淋装置。
永久避难硐室的系统主要组成包括第一道防护密闭门、第一道防爆密闭墙、第二道密闭门、空气循环系统、压缩空气幕系统及其附属系统。
①第一道防护密闭门防护密闭门的设计遵循灵活、快捷、手动、密闭性良好等原则。
门体要求能够抵御瞬时1000℃高温、1.0 MPa的爆炸冲击波、有毒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伤害。
门体的结构设计采用绕流和分流技术,防护密闭门上设观察窗。
②一道防爆密闭墙防爆密闭墙同样要求能够抵抗瞬时1000℃高温和1.0MPa的爆炸冲击波。
通过采用C40强度的混凝土并配筋来实现要求。
为了加强其抗冲击波能力,墙体周边掏槽,深度不小于0.3m,墙体设计施工成楔形,门前设不少于两趟单向排气管和一趟单向排水管,排水管和排气管应加装手动阀门。
③二道密闭门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
④气循环系统永久避难硐室内部的空气循环是通过与地面贯通的钻孔实现的。
进风系统将压风管路从地面钻孔中直接送入到永久避难硐室内。
在避难硐室内部布置成弥撒式和防护罩式相结合的布气系统,最后通过单向排气管路实现避难硐室内的空气循环,整个避难硐室内始终保持不低于100Pa的正压,防止毒害气体的渗入,在无压风的情况下,可采用高压氧气瓶供氧方式。
⑤气幕系统空气幕系统安装在两端防护密闭门处,目的是阻隔逃生人员进入避难硐室时有毒有害气体的进入。
空气幕系统的动力采用高压空气,系统的启动与硐室密闭门相连动,使得在密闭门打开后,在门口形成气幕门。
⑥附属系统附属系统包括人员定位系统、监测监控系统、通讯联络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压风自救系统等,附属系统的安装不得少于2套,这些附属系统能保证避难硐室内部人员在救援队伍赶来之前保持良好状态,各系统的具体接入情况见“6.3紧急避险系统整体性设计”。
4、临时避难硐室(1)临时避难硐室规格①临时避难硐室生存室内按避难人数40人考虑,每人应不小于0.9m2,过渡室的净面积应不小于2.0m2的使用面积计算:S生=0.9×40=36 m2S生——避难硐室生存室平面面积,m2;S过=2.0 m2②临时避难硐室的生存室的设计宽度为3.0m,过渡室的设计宽度为3.0m,生存室容量的备用系数为1.1,计算其长度:a生=36×1.1÷3.0=13.2m;a过=2.0÷3.0=0.67m;a=a生+2a过=13.2+2×0.67=14.54m③临时避难硐室规格:根据临时避难硐室施工需要,生存室的设计宽度为3.0m和过渡室的设计宽度为3.0m时,生存室长度不得小于13.2m和硐室总长度不得小于14.54 m可满足要求。
(2)临时避难硐室系统设计临时避难硐室的建设标准同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的系统组成包括第一道防护密闭门、第一道防爆密闭墙、第二道密闭门、空气循环系统、空气幕系统及其附属系统。
①第一道防护密闭门临时避难硐室防护密闭门能够抵御瞬时1000℃高温、1.0MPa的爆炸冲击波、有毒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伤害。
②第一道防爆密闭墙防爆密闭墙能够抵御瞬时1000℃高温和1.0MPa的爆炸冲击波,墙体材料的设计同永久避难硐室。
③第二道密闭门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
④空气循环系统临时避难硐室内部供氧方式分为两种:压风供氧方式,高压氧气瓶供氧方式,空气循环系统同永久避难硐室。
⑤空气幕系统空气幕系统安装在两端防护密闭门处,目的是阻隔逃生人员进入避难硐室时有毒有害气体的进入。
空气幕系统的动力采用高压空气,系统的启动与硐室密闭门相连动,使得在密闭门打开后,在门口形成气幕门。
⑥附属系统临时避难硐室的附属系统包括人员定位系统、监测监控系统、通讯联络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压风自救系统等,附属系统的安装不得少于2套,能够为避难人员等待救援人员到来赢得时间。
5、紧急避险设施基本功能及整体性设计(1)紧急避险设施基本功能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 h。
①自备氧供氧系统和有害气体去除设施供氧量不低于0.5升/分钟·人,处理二氧化碳的能力不低于0.5升/分钟·人,处理一氧化碳的能力应能保证在20分钟内将一氧化碳浓度由0.04%降到0.0024%以下。
a、永久避难硐室供氧量计算:Q=A·t·B =100×24×60×0.5=72000 LQ——需配备的总氧气量,L;A——永久避难硐室按最大人数100人计算,人;t——供氧量不小于24h计算,min;B——供氧量不低于0.5L/min·人;b、临时避难硐室供氧量计算:Q=A·t·B =40×24×60×0.5=28800 LQ——需配备的总氧气量,L;A——临时避难硐室按最大人数40人计算,人;t——供氧量不小于24h计算,min;B——供氧量不低于0.5L/min·人;②环境监测紧急避险设施内部环境中氧气含量应在18.5%~23.0%之间,二氧化碳浓度不大于1.0%,甲烷浓度不大于1.0%,一氧化碳浓度不大于0.0024%,温度不高于35摄氏度,湿度不大于85%,并保证紧急避险设施内始终不低于100pa 的正压状态。
配备独立的内外环境参数检测或监测仪器,在突发紧急情况下人员避险时,能够对避险设施过渡室内的氧气、一氧化碳,生存室内的氧气、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温度、湿度和避险设施外的氧气、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进行检测或监测。
③供电照明为确保各紧急避险设施内的正常供电,对避难硐室内供电系统方案设计如下:考虑避难硐室内照明电源,视频监控电源及其他设备电源,根据避难硐室的设置位置,直接从就近变电所设置两台专用低压馈电开关做为避难硐室电源控制开关。
在避难硐室巷道两侧进、出口处一侧分别敷设1趟MY3×10+1×10型电缆,通过穿管预埋进入避难硐室,实现避难硐室内部双回路供电。
在避难硐室内巷道顶板安装5盏照明灯,同时安装一台ZBZ-2.5型照明综保控制照明,并安装矿用隔爆型备用电池箱、矿用隔爆兼本安直流稳压电源,当发生事故断电后采用备用电池箱做为备用电源。
铺设电源均能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同时在避难硐室内设计配备不少于额定人数25%的一体式矿灯。
④人员生存保障紧急避险设施内按额定避险人数配备食品、饮用水、自救器、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及急救箱、照明设施、工具箱、灭火器等辅助设施。
配备的食品发热量不少于5000千焦/天·人,饮用水不少于1.5升/天·人。
a、永久避难硐室饮用水供给量计算:V=A·t·B =100×(96/24)×1.5 =600 LV——需供给的饮水量,L;A——永久避难硐室按100人计算,人;t——按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h计算,天;B——饮用水不少于1.5 L/d·人;b、临时避难硐室饮用水供给量计算:V=A·t·B =40×(96/24)×1.5 =240 LV——需供给的饮水量,L;A——临时避难硐室按40人计算,人;t——按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h计算,天;B——饮用水不少于1.5 L/d·人;c、矿用自救器采用ZY45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该自救器主要在矿井或其它环境空气发生有毒气体污染及缺氧窒息性灾害时,现场人员及时佩戴,保证人员正常呼吸并逃离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