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小学三年级科学

下学期小学三年级科学
下学期小学三年级科学

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小学三年级科学

备课教案

科目:科学(河北版)

学校:北杨家庄小学

时间:2010.3—2010.7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本册主要围绕“性质与功能”这一组统一概念,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和课题设计。全册共有6个单元,19个课题。本册在内容方面以物质世界的声光电磁方面的知识为线索,但学习的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调查、观察、实验、设计、制作、搜集信息等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声光电磁应用的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本册总目标:

1、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体的性质与功能;能用语言或简图描述、记录物体的性质和功

能,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设计实验进

行探究,并对实验结果做出科学的解释。

2、能从科学的角度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声、光、电、磁等现象,主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

问题;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探任务,能体验到讨论与交流的好处;能体验到大胆想

像的乐趣;愿意听取其他同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并愿意进行改进。

3、能辨别制成常用物品的材料,并能举例说明材料的用途与其性质有关;知道物体发

声和声音传播的简单原理;了解光的传播、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及日光的色散现

象;知道材料按导电性能可以分为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

整的回路,知道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和开关的功能;能探究磁铁的方

向特性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能举例说明人类传播信息的方式及

科学技术发展对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

4、能举例说出“新材料、声、光、电、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

诸多便利;懂得节约用电的常识,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能举例说出噪声和强光

对人类的危害;能理解电和磁的应用对人类方式的改变。

第一单元常见材料

常见材料单元是本册书的引入单元。本单元以常见材料为研究对象,帮助学生利用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认识常见物体是由一些材料制成的,引导学生了解常见材料,认识常见材料的性质,了解材料加工的过程,激发学生了解新材料、关心新材料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及独立搜集资料、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人类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材料,而一些材料的利用也会给环境带来影响,人类为了更好地生

活,在天然材料的基础上,制造了许多新材料,人造材料有许多天然材料所无法代替的性能和优点。

1、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的:

1、学生能判断物体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并且还进行分类。

2、认识某些材料的用途和性质。

3、能区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4、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材料的分类、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区分、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A、教师谈话: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你知道哪些材料?

B、学生回答:木头、金属、塑料、纸、布、泥、棉花、石油、沙子、水、毛……

C、教师:提出今天的研究问题--------认识身边的材料,板书:身边的材料。

二、新授:

1、知道物品由哪些材料做成。

A、教师出示一种物体,学生说出它的制成材料或由学生拿来的各种物品说出它的制成材料。例:汽水灌---金属铝;字典----纸;鞋箱----木头;公仔娃娃---布和棉花;

小刀---金属铁;报纸---纸;陶瓷----泥土;钥匙----金属铁、铝或铜;

房子----铁、木、泥土、石头、沙子等;杯子---塑料或金属……

B、请学生把学生带来的所有物品进行分类:

木头物体、塑料物体、金属物体、纸的物体等

C、请学生讨论:还有哪些物体由以上材料制成的。

D、检查:下列物品有几种材料制成的?

1、饭桌、

2、保温杯、

3、铅笔、

4、手电筒、

5、衣架、

6、沙发……

2、认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A、什么是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天然材料:自然界中自然生长的或形成的材料。

人造材料:把天然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变成人们所需要的材料。

B、区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天然材料:石油、木头、棉花、沙子

人造材料:塑料、凳子、衣服、砖头

C、了解人造玻璃这种人造材料的制成过程

3、寻找教室里物品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学生自由活动,并汇报结果。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材料最多。

三、布置作业:

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板书设计:

身边的材料

天然材料:石油、木头、棉花、沙子

人造材料:塑料、凳子、布、砖

课后小记:

2、塑料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人造材料---塑料。

2、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在作用上对比。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比较上

教学课时:二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1:认识塑料这种人造材料

1、讲解并提出问题: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的。

2、学生思考后回答:桶、杯、汽车、电视、录音机、笔、水管等。

3、讲解:塑料的用途可真多呀!可以说塑料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材料。那么塑料与普通的天然材料作用上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4、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二、活动2: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

1、先预测:变软()变硬()不变化()

2、实验:用热水分别倒入塑料杯和矿泉水瓶内,观察有什么变化?

注意:小心别让热水烫着!

3、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小结:。

4、判断自己的预测正确吗?

5、关于塑料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要了解的。

三:活动3:戴手套

把塑料手套和棉花手套分别戴在两只手上有什么感觉?

结果:一个凉。一个暧和。

一、认识新材料:

二、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把它写下来?

三、活动四:小调查“白色污染”

1、我家一星期使用塑料袋垃圾袋有几个,是怎么处理的?

2、统计全班同学的家中一星期共使用塑料袋垃圾袋有几个?

3、提出减少“白色污染”的有效建议。

课后小记:

第二单元声

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声音为探究对象,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声音、观察发声物体、水能传声、自制乐器等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归纳,表达与交流等方面的探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指导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声音的作用,找出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声音既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也会污染环境,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从而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增强环保意识。

3、倾听声音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声音的产生、

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A、活动一: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寻找各种各样的声音。并用“我在……听到了……发出……的声音”的形式,向学生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比一比,谁模仿得更好。

B、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C、教师讲解:同学们要想知道的问题真多,每一个问题都在课上去研究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研究一至两个问题。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新课:

A、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学生观察教师所准备的材料发出的声音,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到表格中:

B、讨论:物体发生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C、活动二:用什么方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试一试吧!

讨论: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课后小记:

4、物体传声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认识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

2、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且传播方向向着四面八方。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过程:

1、复习:

A、我讲话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B、我跟你相差一段距离,为什么你能听到?

C、讲解:声音是怎样传到你们的耳朵里的?

2、新授;

A、活动一:请三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一个人在一张桌子上轻轻地磨一下,另外一个站在三个人的中间,第三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并站在第二个同学的后边,看一看谁能最先听到声音?

B、回答: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反而能听见?

C、活动二讨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D、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自己的解释呢?试着做一做。

E、活动三:水能传声吗?

先预测:声音能在水中传声。后做实验:请三个同学分成一个小组,一个同学在水中轻轻地摩擦一个物体,第二个同学站在旁边,第三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水槽上,看谁能听到声音?

F、讨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我组的结论是。

G、游泳的时候,头浸在水下能听声音吗?

H、活动四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我的结论。

I、总结:我们知道声音可以通过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3、巩固练习

A、月球上我们能听到声音吗?

B、做一个士电话。

课后小记:

5、自制小乐器

教学目的:

1、认识一些简易的乐器。

2、能使学生做一些简易的小乐器。

教学重点:制作小乐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讲解:上一节我们学了声音,了解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声音是噪音,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的,这种声音我们要坚决阻止;有的声音是优美动听,是各种乐器所发出来的,这类声音人们最喜欢听的。今天我也带来一些乐器,你们班上谁来演奏这些乐器……。

2、学生欣赏同学们各类乐器演奏的曲子。

二、新授:

4、活动一:做小鼓

活动目标:

①能按照书的要求用各种材料作小鼓。

②能通过实验找出最适合做鼓面的材料。

③能与小组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认为最适合做鼓面的材料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实施过程:

A、先拿出一个鼓给学生看,并问做一个鼓需要什么材料?

B、那么,请同学们讨论:桌子上的材料能否制成一个小鼓?

C、能行,请同学试着做一做,把老师准备的鼓面材料都试一试,比较不同材料鼓面产生的效果,找出最合适的材料。

D、讨论: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并说出自己的理由。通过讨论让学生说一说,用身边的什么材料可以制作什么乐器、为下次活动做准备。

E、教师讲解:制作乐器一般分为三步进行:

⑴根据乐器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材料,如鼓的形状大小各异,但它们都由鼓体和鼓面两部分构成,鼓面都是圆形的并且有弹性。从这一特征出发来准备制作小鼓的材料。

⑵根据乐器构造进行制作,重点组装好发声部位的材料。如小鼓的鼓面一定要绷紧。

⑶敲击小鼓,比较不同材料制成的鼓面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⑷演示、改进提高质量。

5、活动二: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活动目标:

①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制定设计制作小乐器的计划。

②能按计划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③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系。

④能说出本组和其他组制作的小乐器的优缺点,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小乐器。

实施过程:

①可2 个人一组,活动时间为一课时。

②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制作小乐器的计划,提示设计有困难的学生参考教材中的内容。

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计划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一件或几件小乐器。

④试一试,让小乐器发出大小、高低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巩固前面所学的有关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

⑤通过演奏会的形式,一方面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交流让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做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本组或其他组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评价从以下几方面对自己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⑴用来制作乐器的材料-----------------------------------------;

⑵乐器的外观和性能-------------------------------------------;

⑶如果重新乐器会有什么变化-----------------------------------;

⑷如果可得到一件真乐器,它与你制作的相比,有什么不同?——————————————————————————————。

⑸对自己制作的乐器的自我评价:——————————————————。

三、拓展知识:

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它的强度,它与声源振动的强弱(振幅)有关。非常响的声音能引起耳朵疼痛,而很轻的声音人是听不到的。声音频率的高低(音调的高低)。我们的耳朵对接近较高和较低频率的声音灵敏度低,因此音调很高或很低的声音听起来不像音调处于中间范围的声音那么响。

四、拓展活动:用瓶子做风琴

目的:培养学生研究乐器的兴趣。

方法:把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排成一排,每瓶间隔4厘米。第一个瓶子少装一点,依次类推,最后一个瓶子装的水最少。用铅笔或钢笔轻轻敲每个瓶子,听它们发出的声音。通过实验找出每个瓶子最合适的装水量。

课后小记:

6声音与生活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时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

2、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进生活。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间”和“噪音”。

2、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例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但噪声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2、能体会到运用一些技术和设备可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知道噪音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难点:减少噪音的办法。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声音作用、噪声危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播放铃声“铃……”。问学生:这是什么声音?它给我们能递什么信息呢?(上课了) 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

2、板书课题:6声音与生活

(二)、探索研究

1、指导学生探究声音告诉我们什么?活动。首先观察书中的图片,提问“声音告诉我们什么?”指名学生说。

2、师提问:同学们声音除了可以传递信息外还有什么用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1)、提出活动要求:

①、查阅资料并做好简单的笔记。

②、围绕“声音”告诉了我们什么,声音帮助我们做什么,声音能使我们心情变得怎样等几个问题,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

③、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2)、老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进程和情况。

(3)、交流:声音还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

师提问:“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师提示学生①、乐音是指比较和谐悦耳的声音,演奏乐器时发出的声音就是乐音,能使我们心情愉快。

②、噪声是琐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声音,听起来有嘈杂的感觉。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如机器的轰隆声、汽车喇叭的鸣叫志、不和谐的乐器声、鞭炮志、青蛙或其他动物的鸣叫声。

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噪音产生。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你们有什么减少噪声的好办法?

2、指导学生进行“减少噪声”活动。

(1)、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自查资料中有关噪声的内容。

(2)、交流生产和生活中造成噪声的原因及噪声对人的危害。提出:噪声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3)、帮助学生了解人们在减少噪声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及运用到的一些技术和设备。

①、城市设“禁止鸣喇叭”。

②、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因为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科学实验证明: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③、汽车、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4)、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

(三)、应用拓展(提出要求后可作课外作业完成)

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1、向学生提出设计前要考虑的问题:

(1)、设计前要考虑用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

(2)、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

(3)、“无噪声书房”对周围环境有什么要求?

2、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1)、房屋外部要选择容易反向声音的材料,房屋内部要选择容易吸收声音的材料。

(2)、双层玻璃,带皱褶的布帘可以减少噪声的传入。

(3)、可以通过在房屋的周围设立标牌,植树等来减少噪声。

3、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听听他们的建议。

(四)、板书设计

声音与生活

声音───传递信息

乐音───使人心情愉快

噪声───对人有危害

课后小记:

第三单元光

单元概述:本单元以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离不开的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有些物体是能发光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物体会发生不同的现象(根据光穿过物体的程度,把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三种);光在直线传播遇到镜子,镜子能够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光是有颜色的,太阳光是由7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质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光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7 光的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2、能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3、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SEST目标:

1、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光。

2、能举例说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如何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教学准备:尺子、剪刀、固定纸板的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背景资料

光源就是发光的物体。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种:太阳、火、闪电、萤火虫等都是自然光源;白炽灯、荧光灯、烟火、电视等是人造光源。

三、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第一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第二部分。

活动1 寻找光源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

2、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活动一:寻找光源

1、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认识一些发光的物体,在此基础上提问:我们生活中还有

哪些物体能发光?

2、教师提前布置给学生课前在学校周围及室内寻找发光的物体,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月亮是发光的物体,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认识月亮本身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光。

3、如果学生找的不是发光物体。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设法验证,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4. 多媒体再次展示各种发光体的课件,请同学们给这些发光物体用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标准和结果后,教师给学生讲解基本的分类方法,启发学生对知道的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活动2 我看见了光

活动目标

1、能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

2、能正确地用文字记录实验现象。

3、能从多次实验结果中,发现光传播线路的特点。

4、能设计实验,并找出生活实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教学过程:

1.多媒体展示课件,复习上节课的所学的内容。

2.设计光的传播路线活动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哪幅图能看到手电

筒的光,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按照两幅图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学生在组内多次进行实验,可以让前两块硬纸板的孔对正,第三块与前两块的孔不对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中,学生会发现三块纸板的孔只有在一条直线上时,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实验后,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将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并得出初步结论。

3.完成以上活动之后,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这

个过程需要一课时),如用塑料软管和蜡烛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初步结论。即当用笔直的塑料炊管对准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就看不到光。当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并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醒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4.继续展示课件,结合课本中的图,教师引导学生,请同学们找出生活中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包括有关的技术和设备,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原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实验结论。

课后小记:

8、透明与不透明

教学目标:

1、探究性目标:

能按照物体的透光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2、STSE活动目标:

能分别举例说出透明材料和不透明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3、科学知识目标:

A、能说出将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依据。

B、能正确说出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

4、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把本组的发现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重点:探究性为重点对物体按透光程度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1、活动目标

A、能用实验的方法区分不同物体的透光程度。

B、能按照透光程度物体进行分类。

C、能举例说明日常生活用品中采用不同透光程度材料的原因。

2、实施建议

A、可3至4人一组,活动时间为20分钟。

B、活动时,有条件的的学校可以让学生仿照活动1前的引入活动(三幅图)做实验;没

有条件的,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启发学生说出图中的三种物体有什么不同,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再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到“光能透过哪此物体”这个活动。为了使活动取得较好的净利要,应尽可能地遮挡进入室内的光线,使房间变暗。

C、小组的同学要进行分工,一位同学站在桌边,将一张白纸立在桌子上当屏幕;另一个

同学拿着手是筒,手电筒距白纸平面大约10厘米;第三位同学分别将桌子上各种物体放在手电筒与手纸之间,并观察白纸上的情况。学生活动时,教师应注意提醒学生将手电筒与桌面平行,同时还应提醒学生使手电筒怀物体保持适当的距离,并在更换被测物体时,保持这一距离不变。看看物体的透光情况,并及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D、由于学生判断的差异性,分类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教师应帮助学生弄明白分类的标

准,难点可能会出现在透明材料与半透明材料上。教师应选用不同材料的物体进行演示,如玻璃与毛玻璃等,使学生认识到:透明物体能让光通过,半透明物体只能让部分光通过,不透明物体不能让光通过。

E、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说说生活中透明物体、半透明物体和不透明

物体的应用,并在小中进行讨论和交流,进一步理解材料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进行总结: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使用材料,以便接收到想要的或需要的光线数量。如:浴室的窗玻璃通常是花玻璃或毛玻璃;在屋顶上开凿天窗;把硬纸板放在汽车的挡风玻璃上,把反光材料用在办公室的窗户上,等等。

二、活动二:影子

1、活动目标

A、能通过实验发现光照射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形成影子。

B、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将蜡烛的位置移动时,小兔子的影子为什么也会变化。

C、能与其他的同学交流本组的观点,并听取其他组的意见。

2、实施建议:

A、教师可以通过“光照在不透明有物体上会有什么现象”这个问题导入到本活动。

B、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并讨论移动蜡烛的位置,小兔子的影子有没有变化?

并作好记录。

课后小记:

9、镜子

教学目标:

1、探究性研究目标:

A、能用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结论。

B、能够用图形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C、能用自己的话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2、STSE活动目标:

能举例说出镜子能反光的性质在生活及生产设备中的用途。

3、科学知识目标:

A、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想出的利用镜子能做的事情。

B、能借鉴别人的想法,想出新的使用镜子的方法。

4、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A、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想出的利用镜子能做的事情。

B、能借鉴别人的想法,想出新的使用镜子的方法。

教学时间安排:2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1: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1、活动目标:

A、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在一定条件下光的传播方向可以改变。”

B、能用语言和图形的形式描述实验结果。

C、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反射”。

D、能有根据地判断哪些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强。哪些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弱。

2、实施建议:

A、可3人一组,活动时间为30分钟。

B、本课“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照镜

子的活动,然后问学生在活动时发现了什么问题;也可以像教材中图1那样,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做镜子反光游戏。做这个游戏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组织工作,提出注意事项。特别要指出的是,镜子只能往墙上反光,不要照在别人眼上或窗户上。

C、教师在指导活动时,一定要遮挡室内透光的地方,并提出小组内三位同学分工要求:一

位同学用手扶着镜子,使镜子立在桌子上;另一位同学一手扶着一块带有缝隙的硬纸板,一手拿着手电筒,使光通过缝隙照在镜子上;在硬纸板与镜子之间垫一张白纸,第三位同学在纸上画出光的路线。

D、实验前,应做好带缝隙的硬纸板,缝隙不要太宽,大约1毫米左右即可。教师指导学

生在纸上记录光的路线时,要让学生用尺子比着画镜子反光的路线。然后指导学生试着改变镜子摆放的角度,反复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汇报实验结果。对于完成实验又快又好的小组,应及时给予表扬。最后指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并总结学生的实验情况。

E、在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其他的反光物体,并讨论“物体的反光能力与什么有

关”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后,可能会说出物体的反光能力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或制造物体的材料有关。学生汇报之后,教师要进行总结。

评价建议:

要求学生分别列举具有强反光能力的物体和具有弱反光能力的物体,并说明这两类物体的特点。

二、活动2:利用镜子反光的性质能做哪些事情?

1、活动目标:

A、能举例说明在生产中利用镜子反光性质的实例。

B、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想出的方法,并借鉴别人的方法丰收出新的使用方法。

2、实施建议:

1、可2至3人一组,活动时间为20分钟。

2、活动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

用到了镜子”并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了解到镜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评价建议: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镜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评价标准如下:3个例子以上(好)、2-3个例子(一般)、1个(不理想)。

三、拓展性活动:镜子反光的游戏

1、活动目标:

A、能发现光可以在几面镜子之间进行多次反射。

B、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2、实施建议

A、2人一组,活动时间20分钟。

B、要求学生在搜集有关生活中利用镜子反射光性质的图片、文字或影像资料。

C、教师先引导学生预测“两面镜子最多可以看到多少个小熊猫影像”、学生可能会说出

好几个答案,这时,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

在做这个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记录的方法,每一次改变两面镜子的角度时,要

认真数清有多少个影像,并做好记录。让学生交流实验方法,达到相互学习、相互

促进的目的。

D、对原因的解释有一定难度,不要求学生掌握。教师要引导学生与实验现象相联系,逐

步找出镜子多次反射的结果。

课后小记:

10、七色光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A、能用两种方法制造“彩虹”。

B、能正确观察并描述将不同色光混合后产生的现象。

C、能设计一个便于记录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后所产生

结果的记录表。

2、STSE目标:

能举例说出光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利与不利之处。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温度与温度计 教材依据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二册(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 教材共有3页,由3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观察几种温度计。先以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一课所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引出温度计和温度的概念。这个活动分3层,第一层是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温度计主要是由玻璃管、玻璃泡(内有水银、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刻度3部分组成的。最好配备多支温度计,以供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呈现了观察提示,也是观察目标,教师要介绍摄氏温度计的标定方法。第二层是指导学生认识温度计制造的原理。教材提供了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和温度计的比较图,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认识到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设计的。第三层是观察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最好用实物。插图中有干湿球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体温计,液晶显示温度计,摄氏温度计,水温计。 活动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认读和记录摄氏温度。教材对25℃、8℃的读写方法做了示范。这两个温度都是整数,比较容易认读,重点是零上和零下的区别。可以增加几组温度,如0℃、36℃、-5℃,以便加以巩固。这几个温度的认读稍复杂,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温度计模型组织学生认读、书写。要强调零下温度自0℃向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活动三: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这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这是科学技能的训练,教材的插图对学生的活动具有指导意义。读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时应注意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行,并消除一切对测定温度的不利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一课积累了与温度相关的知识与经验,部分学生通过看天气预报对温度已经有所了解,有的同学家里有温度计对温度计的用法也有所了解。但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温度,也没有学习和探究过温度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构造。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物体冷热的程度可以用温度来表示,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设计制造的。 过程与方法:能仔细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能说出温度计的制造原理;能正确地读写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能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意识到“利用温度计能准确地了解物体的冷热程度”;意识到“为了观测比较正确的温度,人们对观测温度的方法作了一系列的规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认真细致地观察;乐于提出观察中产生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 重点: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难点:正确的使用温度计。 教学准备:温度计、各种温度计的图片、记录中卡、冷热水、烧杯、筷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你感觉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设计目的:教学开始的导入,以学生为本位,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今天的天气进行判断,在谈话中理解温度,引出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知道准确的温度,光靠感觉是不行的。要使用工具——温度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 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 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 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 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 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 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 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 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 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 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 的工具等) 2. 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 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 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校园的树木【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 集 乡 王 寨 小 学 年级:三年级 教者:耿志章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年级段1班和2班的科学教学工作,真两班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且思维活跃,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工作。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教学内容和三年级上册一样,也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内容,但在探究重点上却与上学期有着本持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变化的规律。相对于整个的小学科学学习过程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主要是将一些值得学生观注的问题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植物的各个器官与植物的生长和功能存在什么关系;它们对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等以风仙花为例进行研究。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主要是以认识蚕的生命周期,进而认识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和认识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主要是认识温度,学习使用温度计,观察研究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研究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 磁铁单元主要是整理对磁铁的认识;实验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学习制作指南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复习材料)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复习)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来繁殖。 2.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3. 播种凤仙花的方法: A.选饱满的、没有损伤的种子。——选种 B.种子埋的深度约为1厘米。 C.要浇适量的水。 4.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较快。 5. 书本第8页,研究根的作用实验中,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是防止水分不会蒸发到空气中去。 试管中水面降低了,说明水分被根吸收了。 6. 根的作用: A.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 B.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所以把植物从土壤中拔出很难) 7. 凤仙花是双子叶植物,它的种子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胚由胚根、胚芽和子叶组成。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的作用是提供营养,植物长出的第一对叶子称为子叶(也就是种子里面的子叶),子叶和以后长出的叶子是不一样。 8. 凤仙花的子叶淡绿色,椭圆形,表面光滑、无明显叶脉。 以后长出来的叶子称为真叶,真叶是凤仙花真正的叶子,椭圆行,边缘锯齿状,淡绿色,有明显的叶脉。 9. 植物叶子平展的,而且交叉生长,是为了能利用到更多的阳光。

10. 叶的作用:绿叶和茎中的叶绿体能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这就是光合作用。也是密封玻璃罩中的小老鼠没有被憋死的原因。 光合作用的水大部分是由根吸收的。二氧化碳是叶吸收的。 11. 茎的作用: A.支撑植物,包括叶在空中的伸展。 B.运输水分和养料 运输方向: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从上向下,将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12. 茎的高度变化图:画点线图,先找点,再连线。 凤仙花越长越高了。 13. 凤仙花开花的位置在茎上。花大部分为红色,有些淡粉(接近白色)。 14. 凤仙花组成部分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15. 凤仙花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16. 挑开一朵变干的凤仙花,可以看到果实,凤仙花的果实是纺锤形的。凤仙花的果实成熟后种子会弹出来。 17. 凤仙花开花后植物还会长高一点点,不明显。果实成熟后,植物不会长高了。 18. 凤仙花主要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种子 按阶段可以分为: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19. 一般一株凤仙花可以长20个左右的果实,每个果实里可以有17、18个种子, 也就是一粒种子繁殖出了几百粒种子,凤仙花种族就这样延续壮大。 20. 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看不到节时,可以根据什么地方长叶来确定节的位置,因为叶是长在节上的。 21. 茎的不同形态: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内容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内容、材料及现象 1-2、种植我们的植物 实验内容:观察播下去的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的变化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卫生纸、凤仙花种子、土壤、水 实验步骤: 1、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纸,装进一些土壤,使纸巾贴住杯壁。 2、把凤仙花种子放在杯壁和纸的中间(不同的方向都放置种子)。 3、往土壤中浇适量的水,不要让种子浸在水里。 4、观察种子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芽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1-3、我们先看到了根 实验内容: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实验材料:1支试管、带根的新鲜植物1棵、植物油、水、记号笔 实验步骤: 1、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使根完全浸泡在水中。 2、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3、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水量减少了。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5、茎越长越高 实验内容:研究茎的作用 实验材料:1段新鲜的芹菜、装有红色水的烧杯、小刀

实验步骤: 1、取一段新鲜的芹菜和装有红色水的烧杯。 2、将芹菜放入烧杯中。 3、观察芹菜的变化。 4、将芹菜横切开,观察它的横切面。 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芹菜变红了,将芹菜横切开,发现它的横切面也是红的。实验结论: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3-1、温度和温度计 实验内容:比较水的冷热 实验材料:1杯热水、1杯冷水、2杯温水 实验步骤:1、桌上放4只杯子,1号杯内装凉水,2号、3号杯内装温水,4号杯内装热水。 2、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3、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实验现象:第一次用手指感受4杯水的温度: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第二次用手指感受4杯水的温度: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2号杯的水比3号杯的水冷。 实验结论:同样的四杯水,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用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有时是不准确、不可靠的。 3-2、测量水的温度 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气温计、室温计、体温计 实验内容:测量水的温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期末复习全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期末复习全集 第一单元复习 一、判断题: 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2、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他们的新生命的。 3、不同的植物种子的形状、大小是不同的,但颜色是相同的。() 4、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 5、凤仙花种子萌芽时,最先长出的是根。() 6、凤仙花种子萌发时,需要浇大量的水。() 7、凤仙花播种时,种子在土中的深度一定要超过2 厘米。() 8、不同方向放置的凤仙花种子,萌发时根的生长方向是相同的。() 9、凤仙花种子萌发时,最先出土的第一对“叶子”是子叶。() 10、植物种子萌发时,它的根和茎是同时生长的。() 11、植物种子萌发时,根的生长方向一定是向下的。() 12、植物种子萌发时,最先穿破种皮的是叶芽。() 13、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可以往凤仙花周围的土壤上浇水。() 14、做研究根的作用实验时,在试管水面上滴些植物油可防止水的蒸发。() 15、根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16、根能吸收土壤中的矿物质。()

17、所有植物的根都能繁殖后代。() 18、根能够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9、凤仙花长出的第一对“叶子”和以后长出的叶子是不同的。() 20、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水不是由植物的根吸收的。() 21、刚出土的凤仙花幼苗的茎上长着一对子叶。() 2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片里进行的。() 23、1771 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能更新空气。() 24、茎具有运输作用,主要是因为茎内有许多小管子。() 25、把芹菜放入盛有红墨水的杯中,整株芹菜会变成红色。() 26、凤仙花茎上的芽以后都会长成枝和叶。() 27、所有植物的茎都是垂直于地面向上生长的。() 28、凤仙花开花后才能结出果实和种子。() 29、当凤仙花不再长高时,意味着它快要开花了。() 30、凤仙花的果实在成熟的过程中,颜色由绿色变成黄褐色。() 31、凤仙花的果实呈纺锤形,有白色茸毛,成熟时果皮不能裂开。() 32、每个凤仙花果实中的种子数量是一样的。() 33、凤仙花在长出花蕾后,植株还会继续长高。() 34、凤仙花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35、凤仙花的花朵常常两三朵同生叶腋部位。() 36、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 37、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是由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 38、凤仙花的种子是球形的,呈黄褐色。()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 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过程 一、看看课文插图。 1.引领学生看科学课本第2页中大树的图片。 问:从图片上看大树,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二、想想曾经所见。 1.组织讨论: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曾经看到过一些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3.比较:与刚才看图片得到的信息相比,内容丰富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图片所提供的信息是很有限的,如果要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必须选择真实的事物作为观察的对象。 三、再看真的大树。 1.如果现在再去看一看真的大树,是不是能够看到更多的内容呢? 2.比较:现在再去看一看大树,与刚才我们回忆曾经看过的大树,又有什么区别呢? 3.小结:带着目的去看一棵真正的大树,会比随意地看看的内容要多。带着目的去看真实的事物,才是科学课中进行的观察。 四、实地观察大树。 1.讨论: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们想观察什么? 2.讨论:怎样做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你打算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3.小组为单位,实地进行观察,并记录(科学记录本)。 4.小结:交流实验记录。

2.《校园的树木》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二)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学情分析】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 种子发芽 1.种番茄:番茄喜欢生长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需要充足的阳光。60~100天 可以成熟。适合在春季栽种,夏季和秋季也可以种植。番茄种子一般不容易发芽,要提前做好栽种试验和温水浸种处理。 2.番茄种子外形特征:水滴形,黄色,表面粗糙。 3.黄瓜种子外形特征:橄榄形,乳白色,表面平整。 4.栽种记录要记哪些内容? 日期、高度、形态的变化等。 5.蚕豆种子外形特点: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眉状黑色种脐。 6.苹果种子外形特点:扁水滴形,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 7.红松种子外形特点: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 8.冬瓜种子外形特点: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 9.枣种子外形特点: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大。 1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是: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12.植物幼苗柔嫩,需要细心照料,适时浇水。注意不可以直接浇自来水,要将自来水 放在盆里24小时以上再用,目的是使水中的氯气等物质挥发,否则会烧死幼芽。 幼苗长大了 1.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 2.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它的作用为吸收水分及溶解在水中的养料,还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3.玉米的根比较特殊,除胚根外,还从茎节上长出节根:从地下茎节长出的称地下节根,从地上茎节长出的节根又称支持根。 4.玉米的支持根,数量很多,是从茎基部的几个节上长出并伸入土里的。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5.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6.茎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为植物生长输送水分和养料。 7.树干、树枝都是茎. 8.我们平时说的芹菜茎其实是叶柄,而实际的芹菜茎是叶包裹着的短缩茎。 9.叶主要由叶片、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脉有运输水分、养料和支持叶片伸展的作用)。 10.把幼苗的叶子和未脱落的子叶全部去除,幼苗既失去了子叶储存的“营养”供给, 又不能利用叶进行光合作用,生产“营养”,供自己消耗,因此,结果只能是死亡。11.叶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为植物生长制造并吸收养料。 植物开花了 1.番茄花既有雄蕊也有雌蕊,而黄瓜花则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花分为两性花和单性花。 2.只有雄蕊的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植物才有可能结出果实。 3.昆虫传粉、风力传粉、自花传粉和人工辅助授粉这几种常见的传粉方式。 4.黄瓜的雌花后面有一根未来的小黄瓜。 5.桃、油菜的花依靠昆虫传粉。 它们以鲜艳的花瓣、芬芳的气味或甜美的花蜜吸引昆虫,被称为虫媒花。 6.昆虫传粉:木兰、百合、杧果、玫瑰、绣线菊等。 7.常见的传粉昆虫有蜜蜂、蝴蝶等。 8.玉米、杨树的花依靠风力传粉,被称为风媒花。 它们一般都很小,花粉多而轻,也没有花香和花蜜。 9.风力越大,花粉传播的距离越远

人教版三年级科学单元测试题(完整版)

2020年秋期三年级科学学习评价测试题(一) 第一单元水 等级 ______ 一、我来填空: 1.________ 冰是_____________ 态的水,水是_____ 态,水蒸气是的水。 2.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速度与_____ 的高低以及是否_____ 有关。 二、我来选择:把正确答案番号填入下表,未填入方框不得分。 1.把湿衣服晾在太阳下,过一会儿就干了,是因为 A.太阳把水吸收了 B.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C.水掉到地上了 2.在屮乙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甲用塑料膜盖好杯口并扎紧,乙不盖,两杯均放在通风向阳无雨处,两天后 A.甲杯中的水更少 B.乙杯中的水更少 C.两杯一样多 3.—般情况下,在给水加热一段时间后,水会沸腾, 这时的温度是

A.约100°C B.—定是100°C 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 A.变大 B.变小 5.水通常会在什么温度时开始结冰 A. O O C B. IOO O C 6.水结冰后,体积会 C.不确定C.不确定C. 50°C C.不确定 7.试管里的冰融化成水,液面会

10. 把食盐和小苏打溶解在相同的水中 A.食盐溶解得多些 B.小苏打溶解得多些 C.无法比较 11. 可以把沙子和食盐分离的方法是 A. 用筛子筛 B.用磁铁吸 C.放入水中过滤后蒸发 12.分离食盐和水 时, 应在什么时候熄灭酒精灯火焰 A.水干后 B.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 C.等酒精灯自然熄灭 13.乒乓球被踩瘪 了, 怎样能恢复原状 A.再踩一下 14.撕纸和捏橡皮泥 B.放入热水中 C.不要了,重新买新的 A ?只是形状变化了,本质上没变 B. 纸和橡皮泥巴本质上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纸和橡皮泥了 C. 一点变化都没有 15.天上有下不完的雨,是因为 A. 天上的水很多 B. 水通过三态变化在不断循环 C. 天上的雨会下完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我来判断:对的打错的打X, 答案填入方框,否则不得分。 A ?上升 B ?下降 C.不变 8?水和冰的变化中,起作用的是 A.温度的变化 B.容器的变化 9 ?杯中糖块溶解的最快的是 C.体积的变化 IOr 4(rc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全册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 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 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科学三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P2 2.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P3 3.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P4 4.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P7 5.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P8 6.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P11 绿叶 7.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P11 8. 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P12 9.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运输水分的方向是从下向上,运输养料的方向是从上向下。P13 10.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P15 11. 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P17 12.我们发现随着凤仙花的生长,凤仙花发育出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P18 13.我们发现凤仙花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P18 14.凤仙花的茎是直立茎,牵牛花的茎是缠绕茎,葡萄的茎是攀缘茎,红薯的茎是匍匐茎。P20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P22 2.蚕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个部分。P25 3.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P28 4.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幼虫、蛹、成虫(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P32 5.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也要经历这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P35 6.人和其他动物一样,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15岁以下称为儿童,16岁至35岁称青年,36岁至60岁称中年,60岁以上称老年。P37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P42 2. 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常用的水银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P44 3. 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P45 4. 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

人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三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必备知识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P2 2.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P3 3.?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P4 4.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P7 5.?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P8 6.???????????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P11 绿叶 7.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P11 8. 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 的养料。P12 9.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运输水分的方向是从下向上,运 输养料的方向是从上向下。P13 10.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 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P15 1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 开花结果。P17 12.我们发现随着凤仙花的生长,凤仙花发育出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P18 13.我们发现凤仙花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P18 14.凤仙花的茎是直立茎,牵牛花的茎是缠绕茎,葡萄的茎是攀缘茎,红薯的茎是匍匐 茎。P20 补充:

1.?? 凤仙花种子萌发时,最先出土的第一对“叶子”是子叶。第一对“叶子”和以后长出的叶子是不同的。 2.?? 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水分、温度和空气。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水分、温度和空气等 3.?? 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光合作用是植物绿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出养料,并释放氧气。 4.??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体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也不同。生长初期茎的生长速度较快,中期生长速度最快,后期较慢,最后几乎停滞。 5.??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花谢后结果,果实是由花发育来的。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 6.?? 凤仙花的植株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组成的。叶缘有小锯齿,叶柄肉质多汁。果实呈纺锤形,有白色茸毛,成熟时果皮能裂开,颜色由绿色变成黄褐色。种子是球形的,呈褐色。 7.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也要经历这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P35 8.人和其他动物一样,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15岁以下称为儿童,16岁至35岁称 青年,36岁至60岁称中年,60岁以上称老年。 9. 昆虫的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10. 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很不相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做变态。根据发育过程中是否有蛹期可以把绝大多数昆虫分为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两大类。常见的昆虫中,蜜蜂、蚂蚁、苍蝇、蚊子、跳蚤、蝴蝶、蛾子,以及各种甲虫都是完全变态的。而蝗虫、蟋蟀、螳螂、蜻蜓、蝉、蟑螂、蚜虫、虱子等都是不完全变态的。还有青蛙和蟾蜍也属于变态的。 11.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 12.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 13.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人和动物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长塘镇现代希望小学 学科:科学下册 年级:三年级 任课教师:___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最新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华峰示范小学贾利民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这个班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且思维活跃,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工作。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教学内容和三年级上册一样,也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内容,但在探究重点上却与上学期有着本持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变化的规律。相对于整个的小学科学学习过程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主要是将一些值得学生观注的问题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植物的各个器官与植物的生长和功能存在什么关系;它们对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等以风仙花为例进行研究。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主要是以认识蚕的生命周期,进而认识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和认识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主要是认识温度,学习使用温度计,观察研究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研究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 磁铁单元主要是整理对磁铁的认识;实验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学习制作指南针,加深对磁现象的认识。 本册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确定了每一单元的核心概念和具体概念,并围绕这些概念的建立组织教学活动,使活动的目的更加明确。 教学活动更具有探究性和可操作性。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河北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 1. 清点器材(15分) (1)有清点实验器材的动作。(5分)(2)能准确说出器材名称。(10分) 2. 进行实验(50分) (1)正确使用仪器,合乎规范,注意安全。(10分) (2)按正确的实验步骤,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操作。(30分)(3)实验过程中,集中精力,仔细观察,及时做好记录。(10分) 3. 填写实验报告(20分) (1)简要写出实验步骤。(10分) (2)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10分) 4. 整理仪器、收拾桌面(15分)(1)仪器归位、摆放整齐。(10分)(2)桌面整洁。(5分) (一)实验名称: 观察物体发生时的现象 实验器材:鼓和鼓槌、绿豆、钢锯条。实验步骤: 1.把绿豆放在鼓皮上,用鼓槌敲击鼓,观察绿豆。 2.把锯条放在课桌上,一半落空,一只手按住桌上一端,另一只手拨动锯条。 实验现象:1. 绿豆跳动 2. 锯条颤抖 实验结论:物体发声时振动。 (二)实验名称: 水能传声

实验器材:水槽、砂纸。 实验步骤: 1. 水槽中加满水。 2. 一个同学在水中磨砂纸,另一个同学将耳朵贴在水槽边听。 实验现象:听到了磨砂纸声音。实验结论:水能传声音。 (三)实验名称: 光的传播实验实验目的: 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完全相同的中间带孔的硬纸片三张、纸屏一个。 实验步骤: 1. 将三张中间带孔的硬纸片、纸屏排在一条直线上(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从一端向纸屏上照射,观察现象。 2. 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用手电筒从一端向纸屏上照射,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孔在一条直线上时,观察到纸屏上有光;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时,观察到纸屏上没有光。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四)实验名称:光的反射实验 实验目的:光是否可以被反射。 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中间带缝的硬纸片1张、平面镜一个、纸和尺子。 实验步骤:将中间带缝的硬纸片、平面镜放在纸上,排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从硬纸片缝隙一端向平面镜上照射,改变平面镜摆放的角度观察现象,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试卷及答案

三年级科学下学期期末测试卷学校班级姓名座号分数 一、填空。(26分) 1、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种子等器官。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土壤、适宜的()和温度等条件。 2、蚕的一生会经历()、生长发育、()、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 3、物体的()程度,我们称为温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进行测量。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 4、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的性质制成的。 二、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20分): ! ()1、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 ()2、植物种子萌发时,根的生长方向一定是向上的。 ()3、每一个凤仙花果实里一般有2——5粒种子。 ()4、蚕宝宝一生要蜕皮3次。 ()5、蚕的一生变化:卵——幼虫——蛹——成虫。()6、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7、温度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8、零下5摄氏度可以写成—5℃。 、 ()9、磁铁各个部分的磁性强弱相同。 ()10、把两块磁铁吸合在一起,磁力会增强。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里(20分): 1.凤仙花种子萌发后最先长出来的是()。 A、根 B、茎 C、叶 2.、植物体各个部分所需的养料是由()来完成运输的。 A、根 B、茎 C、叶 3.下列动物中,要经历变态的是()。 ( A、猫 B、苍蝇 C、金鱼 4.下列动物中,由妈妈直接生下来的是()。 A、猫 B、苍蝇 C、金鱼 5.测量人体体温的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之间。 A、0℃—100℃ B、0℃—42℃ C、35℃—42℃ 6.夏天,在棒冰周围常常可以看到“白气”,这是()。 A、棒冰周围的水蒸气 B、棒冰里的水分变成的水蒸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