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FA447 接触热阻计算
LFA447 接触热阻计算

2. 将导入的数据载入分析界面,当出现提示进行多层模式计算的对话框时可跳过不计算(点 击“否”。此处的计算为根据已知层来计算未知层的热扩散系数,因现在两层事实上均为已 知,实验目的是为了得到两层之间的接触热阻,再做“未知层”的计算并无意义):
3. 点击“测量”>“计算接触热阻”
在出现的对话框中选择基线类型(推荐“线性”,具体请参考“LFA 数据分析向导”),“强 制重新计算”选不选都没关系,随后点击“确定”:
个已知层和一个未知层,此处可将任意一层作为未知层(diffusivity 留空)处理。 随后编辑温度程序,设定 amplifier、duration 等参数并进行测试:
三、分析计算 1. 在 LFA 数据库中导入测量得到的 LFA447 数据文件。在出பைடு நூலகம்的材料设定对话框中对各层 材料的比热与热扩散系数进行链接设定。对于接触热阻的计算,需要上下两层的热扩散系数 均为已知(均需链接相应的热扩散系数表)。若测试温度较高,因样品膨胀而导致的厚度与 密度变化不可忽略,则还需链接线膨胀系数表。
关于双层模式测量、计算模型选择(“双层热损耗+脉冲修正+接触热阻”)以及附加接触热 阻数据/曲线的调出参见“LFA447 双层样品测量与数据分析”。 事实上,在计算得到未知层的热扩散系数、并将计算结果使用“工具”>“保存热扩散系 数表”导出并链接到材料属性之中后,还可将该样品作为两层均为已知的情况处理、即使用 “测量”>“计算接触热阻”重新计算接触热阻(由于此时上下两层均为已知层,计算值 会比“附加接触热阻”更精确一些)。计算完成后在“信号与曲线”对话框中会多出一项“接 触热阻”:
可在此对话框中切换常规数据(α、Cp、λ)、附加接触热阻与接触热阻的显示(后两项均 需在其他各项全部取消选择后方可选中)。
空间相机接触热阻的计算

空间相机接触热阻的计算黄涛;吴清文;梁九生;余飞;黎明【摘要】为了解决空间相机接触热阻难以确定的问题,从接触面传导和辐射换热的角度考虑,给出了其接触热阻的计算方法.根据空间相机的材料,加工、装配及其特殊运行环境,得到一个合理的接触系数范围.以空间相机的正视相机为例,对其结构进行合理的简化,利用I-DEAS/TMG热分析模块建立有限元模型,仿真计算了低温稳态平衡工况,考察了热阻波动对温度分布的影响.正视相机热分析计算结果和热环境模拟实验数据较为吻合,最大偏差为0.45℃.研究结果表明,该接触热阻汁算方法合理,可以预测太空环境中干接触的精密加工表面间的接触热阻.【期刊名称】《中国光学》【年(卷),期】2009(002)004【总页数】6页(P334-339)【关键词】空间相机;热仿真;接触热阻;模拟实验【作者】黄涛;吴清文;梁九生;余飞;黎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447.3自从前苏联科学家Kapit研究低温下液氮和固体表面间的热阻以来,人们已对固体表面间的接触热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2]。
当热流通过固体接触面时,会受到一个由于接触而引起的附加阻力,即接触热阻,接触热阻一般通过实验测定温度和热流量间接获得。
鉴于实验测量的局限性,人们一直在探求易于使用的理论方法或半经验公式[3]。
在理论研究中,对接触热阻的宏观研究比较多,如研究温度、接触压力、接触表面粗糙度、热流方向、分热阻等对接触热阻的影响[4,5],其中基于粗糙度理论的接触热阻计算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6]。
电子元件接触热阻详述(米克)

图3(b)中这个物体的热阻该怎么定义呢?哪一点 如对一根电线,L 是长度,A 是截面积,ρ 是电阻率, 的温度是T ?用多大的Q ?是总的Q 还是从T 流到T 2 2 2 它与物质本身的特性有关。请注意,上面所示的简单 的Q 呢?怎么测量呢? 公式告诉我们,不用担心在通过导线的时候电流会流 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就阻止了人们用热阻来度量 向周围环境中而损失掉。末端的电流等于始端的电流, 传热吗?不,没有。如果你知道怎么使用热阻这个概 因为空气是极其不良的导电体。 念,他仍然是很有用的性能参数。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一维导热问题: T1 − T2 T1 − T2 T 1 − T2 = = L L/KA Rth 高的热阻是好还是不好呢?问题的答案要依赖于 你是想要散出热量还是想保存热量。如果你想通过散 Qcond = KA (1) 热来保持物体“凉爽” ,就需要低热阻。如果你想保存 你有的热量,你就需要高热阻。我希望我家的墙壁有 非常高的热阻,这样我就能保存热量。然而,如果我
(4) 阻存在。芯片用某类环氧物贴在引线框上。在此我们 假设结是理想地贴在芯片和引线框上。如果结点和引 这就意味着,例如如果我们关心一个电子元器件 线框接触面积比引线框的面积小的话,热散过程还存 的散热问题,在热量能够到达环境之前,必须克服至 在另一个接触热阻。从引线框,热不得不首先进入外 少两个热阻。第一个热阻是从发热部位到器件表面, 壳,然后转弯,进入引线。一路上,引线和外壳之间 第二个热阻是从表面到环境。当我们使用更高导热系 存在热传递(因为外壳急切的希望自己能与外界环境 数的材料时,我们只解决了第一个热阻。为了减小第 进行热交换) 。一旦引线走出封装,他就暴露在周围环 二个热阻,我们必须处理h。这里不再深入讨论,我们 境中并进行自己的热交换。从而热进入电路板并在与 将在其他独立的教程来介绍。 板周围环境进行热交换的时候沿板扩散。
LFA447 测量向导

其中需要设置的是 Detector Type、Furnace Type 与 Cooler Type 三项,根据当前仪器配置来设定: Detector Type:检测器类型,包括 MCT、InSb、TEC 三项,一般均为 InSb Furnace Type:NanoFlash RT、200、300,根据仪器的温度范围来设定 Cooler Type:No Cooler 与 Cooler Present,配有水浴的话请选 Cooler Present (2). “Measurement”“Parameters ”中的设置界面如下:
参数设置实例见下图:
9. 编辑测试程序完毕,点击 Control(测试控制)栏中的“开始测量”按钮进行测试。如下图:
其中信息显示栏用来显示当前 shot 已进行至哪一阶段; “强迫测量”按钮平时隐藏,在温度调整与平 衡段会出现,通过点击该按钮可跳过温度调整与平衡过程,强迫开始测量。 10. 测量后数据文件以“*.dat”形式自动保存于 ngbwin\ta\nanoflash\files 路径下,文件名为一串自动 生成的八位数字。为便于数据分类管理,可将其拷贝至其它路径,并将其文件名修改为“样品名 称.dat”的形式。随后即可在 LFA 分析软件中导入并进行计算分析。
例如现有 pyroceramic(1#位)与 graphite(2#位)两个样品,分别测试其在 25℃、50℃、100℃、150 ℃与 200℃下的热扩散系数,每个温度点上打三个 shot 取平均,则先点击 了如下择样品,Temp 中输入闪射点的温度、Steps 中输入温度台阶数、Inc 中输入 各温度点之间的温差、Shots 中输入每一温度点上重复测试的 shot(闪射点)数,Delay 中输入每个 shot 结束后额外的延迟时间(一般设 0 即可) 。例中先选择 1#样品,在 Shots 中输入 3,点击 退出;再次点击 击 退出,则温度程序列表变为: 按钮 进入后,在 Temp 中输入 50,Steps 中输入 4,Inc 中输入 50,Shots 中输入 3,点
接触热阻

接触热阻
定义
复合系统中,在不同材料的交界面上,普遍认为接触面两侧保持同一温度,即假定两层壁面之间保持了良好的接触。
然而,实际上,两个表面上的温度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存在着温度降。
这个温度降是因为存在着接触热阻的结果。
对于单位面积的交界面,接触热阻可以定义如下:
文字表述为:接触热阻等于两个交界表面温度之差除以热流密度。
接触热阻单位是:
产生原因
交界面上接触热阻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接触部位之间普遍存在着空隙,在多数工程实践中,间隙中充满着空气。
因此传热是借通过接触间隙的传导和/或者辐射、对流实现的。
接触热阻可以看作是两个并联的热阻:1,来自于接触面积部位产生;2,由间隙产生。
接触面积通常很小,特别是粗糙的表面,其主要作用的是间隙所产生的热阻。
稳态法导热系数测量仪的设计改进

文章编号 :167226987 (2009) 0420353204稳态法导热系数测量仪的设计改进段占立 , 马连湘 3( 青岛科技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 山东 青岛 266061)摘 要 : 根据稳态法测量导热系数原理 ,改进了稳态法导热系数测量仪 (导热仪) 的设计 , 利用单片机控制技术实现了实验过程的可控性 。
以方型和圆型橡胶试样测量其导热系 数 ,并将实验数据与利用耐驰公司导热仪 (L FA 447) 在相同条件下测量的数据进行比对 。
结果表明 ,在测量温度小于 60 ℃的情况下 ,耐驰公司导热仪的测量误差小于 1 % ,改进导 热仪测量误差小于 21 58 % 。
关键词 : 导热系数测量仪 ; 单片机控制技术 ; 稳态法测量 中图分类号 : T K 311 ; T H 811文献标识码 : AThe Desig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herm al Conduct i vity Mea s urement Instrument B a sed on Stea dy 2state Met h odD UA N Z han 2l i , MA L i an 2xiang( College of Elect ro mecha n ical Engi neeri ng , Qi ngdao U ni ver s it y of Sci ence a nd Technolo gy , Qi ngdao 266061 ,Chi na )Abstract : The t h e r mal co n ductivit y mea s ure m e n t i n s t r u me n t wa s de s i g ne d a n d i mp ro v ed acco r d i n g to t h e p r i n cip l e of t h e st e a d y 2st a t e t e ch n ique . The mea s uri n g accuracy a n d co n ve n ie n ce were e n h a n ced beca u s e t h e M CU ( Microchip unit ) co n t rolli n g t e ch n olo g y wa s utilized to realize t h e co n t r ollabilit y of t h e ex perimental p r ocess. The t h erm al co n ductivit y of t h e ci rcula r a n d t h e rect a n gle sa m p l e s wa s mea s ured a n d co m p a r ed wit h t h e e xp e r i 2 me n t a l dat a mea s ure d by t h e app a r at u s of t h e t h e r mal co n ductivit y ( L FA 447 ) ma d e by N E T C H C o mp a n y i n G er ma n y under t h e sa me e xp e r i me n t a l co n ditio n s . The re s ult s i n dicat e t h at t h e app a r at u s i s a b le to mea s ure t h e r mal co n ductivit y a n d t h e er ro r of t h e app a r at u s ma d e by N E T C H C o mp a n y a n d t h e i mp ro v e d app a r at u s i s le s s t h a n 1 % a n d 21 58 % , re s p e ctivel y , w h e n t h e mea s ured t e m p e rat u re i s le s s t h a n 60 ℃。
LFA 原理与测试

闪光导热仪LFA原理与测试一、概述材料的导热性能测试方法众多,大体可分为稳态法与瞬态法两大类。
其中稳态法(包括热流法、保护热流法、热板法等)根据Fourier方程直接测量导热系数,但温度范围与导热系数范围较窄,主要适用于在中等温度下测量中低导热系数材料。
瞬态法则应用范围较为宽广,尤其适合于高导热系数材料以及高温下的测试,其中发展最快、最具代表性、得到国际热物理学界普遍承认的方法是闪光法(Flash Method,有时也称为激光法,激光闪射法)。
闪光法所要求的样品尺寸较小,测量范围宽广,可测量除绝热材料以外的绝大部分材料,特别适合于中高导热系数材料的测量。
除常规的固体片状材料测试外,通过使用合适的夹具或样品容器并选用合适的热学计算模型,还可测量诸如液体、粉末、纤维、薄膜、熔融金属、基体上的涂层、多层复合材料、各向异性材料等特殊样品的热传导性能。
闪光法相关测量标准:ASTM E1461: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hermal Diffusivity of Solids by the Flash MethodDIN EN821DIN30905二、原理闪光法直接测量的是材料的热扩散系数,其基本原理示意如下:图中在一定的设定温度T(由炉体控制的恒温条件)下,由激光源或闪光氙灯在瞬间发射一束光脉冲,均匀照射在样品下表面,使其表层吸收光能后温度瞬时升高,并作为热端将能量以一维热传导方式向冷端(上表面)传播。
使用红外检测器连续测量样品上表面中心部位的相应温升过程,得到类似于下图的温度(检测器信号)升高对时间的关系曲线:在理想情况下,光脉冲宽度接近于无限小,热量在样品内部的传导过程为理想的由下表面至上表面的一维传热、不存在横向热流,外部测量环境则为理想的绝热条件、不存在热损耗(此时样品上表面温度升高至图中的顶点后将保持恒定的水平线),则通过计量图中所示的半升温时间t50(定义为在接受光脉冲照射后样品上表面温度(检测器信号)升高到最大值的一半所需的时间,或称t1/2),由下式:α=0.1388*d2/t50(d:样品的厚度)即可得到样品在温度T下的热扩散系数α。
LFA比热测试与导热系数计算

LFA447 比热与导热系数计算方法1.在Nanoflash 测试程序中使用相同的温度程序分别对标准(参比)样品与待测样品进行测试。
测试注意点:a. 样品与参比的表面形状与尺寸原则上尽量一致。
b. 样品与参比的厚度尽量接近。
c 样品与参比在热物性、特别是热扩散系数方面相差不太大。
d. 样品表面光滑。
e. 为保证样品与参比表面的光学特性一致,通常建议对样品与参比同时进行石墨喷覆(正反面均需喷覆)f. 样品与参比放入支架后,加上相同规格的遮光片(进一步确保两者采样面积的一致)2. 打开LFA Proteus 分析软件,在数据库管理窗口中使用“数据库”菜单下的“导入LFA447文件”功能,依次导入参比与样品的测量数据。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导入参比数据时需要链接相关的标准比热表。
即在出现下图所示的对话框时点击“对应表…”:在其后出现的对话框中选择“增加” “从标准文件…”随后出现如下界面,选择参比所对应的标准比热表。
打开文件后出现如下界面,点击“保存”:出现如下对话框,在新链接的比热表左侧打勾(原先默认的比热表可以删除),点击“关闭”:再在“材料定义”对话框中点击“完成”,即完成数据的导入工作。
3. 使用数据库管理窗口的“载入分析窗口”功能,分别将参比与样品的原始数据装载到同一分析窗口中。
如下图所示。
若样品尚未进行计算,在载入过程中软件会提示选择模型进行计算。
此时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计算即可。
(详见《LFA数据分析向导》)4. 点击“测量”菜单下的“计算比热”, 在出现的“选择用于比热计算的测量”对话框中将已知比热值的标准样品选为“参比”,未知样品选为“样品”:点击“确定”,计算得到的样品比热值即出现在分析窗口中:选中任一比热数据点,点击“工具”菜单中的“保存比热表从”,右侧会出现两个选项:其中“原始平均值”是将原始的计算平均值导出为比热表。
“拟合曲线数值”是将拟合曲线的结果导出为比热表(曲线拟合详见《LFA数据分析向导》),相比原始值而言多了一层类似于“平滑”的滤除扰动与误差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后即在“结果”窗口中出现接触热阻的数据点,或对于多温度点测试出现类似下图的接触 热阻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点击“结果”>“打印图谱”,可打印结果窗口中的图谱;点击“结果”>“打印测量报告”, 可打印测量报告。
附:附加接触热阻 对于 LFA 双层复合材料的测试,若其中一层为未知层(热扩散系数未知,厚度、密度、比 热等其他参数仍需为已知),则通过双层模式测试并选用“双层热损耗+脉冲修正+接触热阻” 特定模型进行计算,除得到未知层的热扩散系数以外,还可计算得到两层之间的接触热阻(软 件中称其为“附加接触热阻”(combined contact resistance),意为与热扩散系数同时计算得 到的接触热阻,以与单独的接触热阻计算作区分)。
可在此对话框中切换常规数据(α、Cp、λ)、附加接触热阻与接触热阻的显示(后两项均 需在其他各项全部取消选择后方可选中)。
耐驰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应用实验室 徐梁
2006. 3.
关于双层模式测量、计算模型选择(“双层热损耗+脉冲修正+接触热阻”)以及附加接触热 阻数据/曲线的调出参见“LFA447 双层样品测量与数据分析”。 事实上,在计算得到未知层的热扩散系数、并将计算结果使用“工具”>“保存热扩散系 数表”导出并链接到材料属性之中后,还可将该样品作为两层均为已知的情况处理、即使用 “测量”>“计算接触热阻”重新计算接触热阻(由于此时上下两层均为已知层,计算值 会比“附加接触热阻”更精确一些)。计算完成后在“信号与曲线”对话框中会多出一项“接 触热阻”:
LFA447 接触热阻计算方法
一、概述 对于 LFA 双层复合材料的测试,若上下两层的厚度、密度、比热与热扩散系数均为已知, 可以直接计算得到两层之间的接触热阻(contact resistance)。
二、测量 在 LFA447 测量软件中,使用双层模式对样品进行设定:
Layer 列表中包含样品上(面向红外检测器)、下(面向激光源)两层的属性定义,其中厚 度与密度两项需输入准确数值,比热与热扩散系数因均随温度而变,对于多温度点测试此处 可暂写为 1,留待分析软件中另作链接设定。由于测量软件意一层作为未知层(diffusivity 留空)处理。 随后编辑温度程序,设定 amplifier、duration 等参数并进行测试:
三、分析计算 1. 在 LFA 数据库中导入测量得到的 LFA447 数据文件。在出现的材料设定对话框中对各层 材料的比热与热扩散系数进行链接设定。对于接触热阻的计算,需要上下两层的热扩散系数 均为已知(均需链接相应的热扩散系数表)。若测试温度较高,因样品膨胀而导致的厚度与 密度变化不可忽略,则还需链接线膨胀系数表。
2. 将导入的数据载入分析界面,当出现提示进行多层模式计算的对话框时可跳过不计算(点 击“否”。此处的计算为根据已知层来计算未知层的热扩散系数,因现在两层事实上均为已 知,实验目的是为了得到两层之间的接触热阻,再做“未知层”的计算并无意义):
3. 点击“测量”>“计算接触热阻”
在出现的对话框中选择基线类型(推荐“线性”,具体请参考“LFA 数据分析向导”),“强 制重新计算”选不选都没关系,随后点击“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