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藤野先生》教案新人教版
第6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是鲁迅。
本文通过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展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以及作者的爱国情感。
文章选材典型,脉络清晰,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但对于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写作手法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可能对作者的情感体验理解不够深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解释。
【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3.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4.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及作者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内容,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2)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理解反语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时学习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认识了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
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的另一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去认识另一位对鲁迅有着重要影响的老师——藤野先生。
那么,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与鲁迅之间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26 年,回忆了 1902 年至 1906 年作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
课文《藤野先生》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课文《藤野先生》教案范文2. 教材版本:人教版3. 教学年级:八年级4. 课时安排:2课时5. 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2) 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分析藤野先生的品质特点。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
2. 藤野先生的品质特点,如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关心学生等。
3. 藤野先生的精神,如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 分析藤野先生的品质特点和精神,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2. 教学难点:(1) 对藤野先生的品质特点和精神进行深入分析。
(2) 将藤野先生的精神应用于实际学习和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藤野先生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联系藤野先生的精神。
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人物形象、相关案例等。
(2) 的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藤野先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3. 分析人物:引导学生分析藤野先生的品质特点,如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关心学生等。
4. 探讨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藤野先生的精神,如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等。
5. 联系实际:分享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将藤野先生的精神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中。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藤野先生的品质特点和精神。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对藤野先生的品质特点和精神是否有所领悟?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4. 是否有需要改进和调整的地方?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对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藤野先生的感悟日记。
第6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3.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如双线结构、反语等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人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许是他们的关爱,或许是他们的教诲,或许是他们的精神品质。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作者鲁迅就回忆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位老师——藤野先生。
那么,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为什么会让鲁迅如此难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藤野先生》,去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1.出示以下词语,让学生认读:挟(xié)樱(yīng)绯(fēi)宛(wǎn)如掌(zhǎng)故落(luò)第畸(jī)形逊(xùn)色匿(nì)名诘(jié)责凄(qī)然诲(huì)人不倦鉴(jiàn)赏杳(yǎo)无消息挫(cuò)折恶(wù)痛疾君(jūn)子烂(màn)熳2.提问:“落”“教”“恶”“血”“宿”“咽” 这些字有哪些读音?请分别组词。
明确:落:luò(落下)、lào(落枕)、là(丢三落四)教:jiāo(教书)、jiào(教导)恶:è(凶恶)、ě(恶心)、wù(厌恶)血:xuè(血液)、xiě(血淋淋)宿:sù(宿舍)、xiǔ(整宿)、xiù(星宿)咽:yān(咽喉)、yàn(吞咽)、yè(呜咽)3.让学生解释以下词语的意思:绯红:鲜红。
人教版《藤野先生》教案

人教版《藤野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尊敬与怀念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尊敬与怀念之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谈论藤野先生在鲁迅心中的地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会对藤野先生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2.自主阅读(1)课文讲述了哪些关于藤野先生的故事?(2)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评价有哪些?(3)课文中有哪些语句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1)故事梗概第一组:讲述藤野先生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授课情景。
第二组:讲述藤野先生为鲁迅修改讲义的故事。
第三组:讲述藤野先生为鲁迅绘图的情景。
第四组:讲述鲁迅离开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通信往来。
(2)评价与怀念第一组: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评价:“这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一位真正的学者。
”第二组: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在我的心中,藤野先生永远是一个伟大的存在。
”(3)怀念语句第一组:课文开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第二组:课文结尾的“不知怎么,我总想活下来,去看看藤野先生。
”4.分析课文写作手法与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如:对比、讽刺、抒情等。
5.小结与作业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藤野先生》,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尊敬与怀念之情,分析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尊敬的人的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四、课后拓展1.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深入了解藤野先生的生平事迹,了解他对鲁迅的影响。
3.以“我心中的藤野先生”为主题,进行一次演讲或写作活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阅读、课堂讨论、分析课文写作手法与表达方式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尊敬与怀念之情。
人教版语文藤野先生教案优秀范文

人教版语文《藤野先生》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藤野先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情感变化。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之情,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决定。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社会进步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藤野先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情感变化。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决定,感受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之情。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藤野先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交流各自的阅读感悟。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作者弃医从文决定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要关注作者情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整理课文《藤野先生》的基本内容,形成简要概括。
2. 结合自己的实际,写一篇关于作者弃医从文决定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3. 案例分析:以课文《藤野先生》为例,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写作能力。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五篇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五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五篇《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3、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1、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理解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回忆性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
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
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
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字里行间,情真意切。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
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个医生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
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学。
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开业。
藤野先生教案(最新7篇)

藤野先生教案(最新7篇)藤野先生教案篇一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学案问题设计两化导学案是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学习方案。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导学案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不同学科,导学案的问题设计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语文导学案的问题设计除了发挥导学、导问、导思、导练、导测、导评等功能外,还要符合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这样导学案才能真正发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在编写语文导学案的问题设计时,要注意落实语文课程的“两化”。
一、知识问题化在编写语文导学案的问题设计时,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把知识点设计成具体问题。
注意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在文本知识的拐点处设置路标;在学习重点、难点处设置阶梯。
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情境化。
1.针对性。
导学案设计是在有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目标提出问题的设计,每一个教学目标应该设计一个主要问题,也可以把主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尤其是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既有启发性又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思考,理解内容,突破重、难点。
如教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鲁迅的《雪》时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A.在理解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上,1.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2.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3.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B.第二部分,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2.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描绘朔方飞雪的?3.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的?教学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教案

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藤野先生》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
(3)能够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3)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之情,培养尊敬老师、感恩他人的品质。
(2)树立正确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 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思想内涵。
2. 运用人物描写方法进行写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作品,谈论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引出本课《藤野先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藤野先生的形象。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
4. 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之情。
5.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尊敬老师的认识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藤野先生形象的理解。
2. 结合课文,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并进行写作实践。
3. 写一篇关于尊敬老师的感悟的文章。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见藤野前,在东京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相处
相别后,深切怀念离别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l语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藤野先生》
备课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课时
2
课题
《藤野先生》第一课时
课型
精讲
教学目标
1.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3.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4.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拟一个小标题。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②叙事应该有详略③上下文注意过渡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沦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结合文(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作业布置
朗读课文,领会感情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渎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用具
教学环节
说明
二次备课
复习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藏讲义爱国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写文章
小结
作业布置
抄写词语并明确词义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肥乡区常耳寨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八年级语文教案
备课教师
李平平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课时
2
课题
5.《藤野先生》第二课时
课型
教学目标
1、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用具
教学环节
说明
二次备课
复习
新课导入
检查作业:采用小组自改互查的方式,组长点评完成情况。
课程讲授
一、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学生交流后回答,
教师明确:(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不学无术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仙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爱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爱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高度评价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课程讲授
一、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