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的语法化和主观性研究

合集下载

语法化与主观化:“起来”和“起去”不对称分布

语法化与主观化:“起来”和“起去”不对称分布

语法化与主观化:“起来”和“起去”不对称分布
李银美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本文在语料考察基础上,以认知语言学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为理论工具对“起来”与“起去”的不对称分布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起去”的消隐现象与“起来”的概念包容性相关;“起来”经历了一个主观性不断增强的主观化过程,而“起去”没有获得主观性表达功能因而走向消隐。

【总页数】3页(P167-169)
【作者】李银美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2005级硕士研究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2
【相关文献】
1."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J], 刘道锋
2.浅论复合趋向补语“起来”——兼谈“起来”与“起去”的不对称 [J], 李倩
3.语法化视角下汉韩"去"与"가다"主观化程度对比研究 [J], 李楠;李洙宗
4.语法化视角下汉韩“去”与“가다”主观化程度对比研究 [J], 李楠;李洙宗
5.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及其相关问题——兼论主观化与语法化的关系 [J], 潘海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好_的语法化与主观性_李晋霞

好_的语法化与主观性_李晋霞
这一时期也有一些 / 好 0可以理解为 / 便于 0的例子, 如: ( 14)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姪孙湘 ) ( 15) 曾想此本新编传, 好伏侍您聪明英贤, 有头尾结末刘知远。 ( 5刘知远诸宮调 6 )
这些例子中的 / 好 0可以理解为 / 便于 0, 也可理解为 / 可以 0, 是介于 / 好 2 0与 / 好 4 0之间的一 种情形。可见, / 好4 0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显露。
( 23) 当时那妇人倚门迎接, 说道: / 客官, 歇脚了去。本家有好酒、好肉, 要点心时, 好大 馒头! 0两个公人和武松入到里面, 一副柏木桌凳座头上, 两个公人倚了棍棒, 解下那缠袋, 上下肩坐了。
( 24) 时当六月中旬, 炎天正热。那一日, 史进无可消遣, 捉个交床, 坐在打麦场边柳阴 树下乘凉。对面松林透过风来, 史进喝采道: / 好凉风! 0 例 ( 23)中 / 好大馒头 0与 / 好酒、好肉 0相继出现, 可见 / 好大馒头 0中的 / 好 0应与 / 好酒、好 肉 0中的 / 好 0一致, 都是 / 好 1 0; 例 ( 24)中 / 好凉风 0的前文有 / 炎天正热 0、/ 史进喝采 0等词
/ 好 1 0是说话者对事物的属性的一种评价, 如 / 好人 0, 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 好 3 0经常 用于感叹句中, 如 / 好漂亮! 0, 突出强调说话者对某种属性程度之高的肯定性评价, 主观情 绪更显著。可见, / 好 1 0虚化为 / 好 3 0, 其语义的主观化程度增高了。
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 / 好3 0的主观性也大于与其意义相当的程度副词 / 很 0。突出 表现在: / 很 0具有量级上的可调节性, 表现在形式上即 / 很 0可以被 / 不 0否定, 表示量级上 的弱化, 如 / 很漂亮 ) ) ) 不很漂亮 0。而 / 好 3 0则通常不具备量级上的可调节性, 而只突出强 调说话者对某种抽象属性的强肯定性的主观评价, 如 / 好漂亮! 0。¼ / 很 0在量级上具有一定 的可调节性, 说明它的语义内容还具有一定的客观基础, / 好 3 0则相对而言更强调说话者的 主观态度。因此, 虽然 / 好 3 0与 / 很 0词汇意义相当, 但前者的主观化程度更高。

汉语的主观性和汉语语法教学

汉语的主观性和汉语语法教学

汉语的主观性和汉语语法教学一、本文概述《汉语的主观性和汉语语法教学》这篇文章旨在探讨汉语的主观性对汉语语法教学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特性。

文章首先概述了汉语主观性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主观性在语言中的体现,如情感、态度、视角等,以及汉语中常见的表达主观性的语法手段,如语气词、情态动词、主观性副词等。

接着,文章分析了汉语主观性对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主观性对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因此,在语法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性意识,帮助他们理解并掌握表达主观性的语法手段。

文章还讨论了如何在汉语语法教学中更好地应用主观性原理。

一方面,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明确主观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中的主观信息;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表达主观性的语法手段,从而提高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

文章总结了汉语主观性在语法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汉语主观性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可以为汉语语法教学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汉语教学的发展和创新。

二、汉语主观性的内涵与特点汉语的主观性,是指语言使用者在言语活动中所表达出的自我视角、情感态度和认识立场。

这种主观性不仅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更贯穿于句子的构造和语篇的组织之中。

汉语主观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汉语的词汇具有丰富的主观色彩。

比如,同一概念或事物,汉语中往往有多个词汇可以表达,而这些词汇在情感色彩、态度倾向等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高兴”和“愉快”虽然都表示正面的情感,但前者更侧重于内心的喜悦,后者则更倾向于外部环境的和谐。

第二,汉语的句法结构灵活多变,能够容纳丰富的主观信息。

例如,通过语序的调整、句式的选择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使用者可以有效地传达出自己的主观意图和情感态度。

在汉语中,主语的位置往往决定了句子的焦点和信息的重点,而不同的句式结构则能够表达出不同的语气和情态。

现代汉语量的“主观性”研究

现代汉语量的“主观性”研究

现代汉语量的“主观性”研究近年来,学者们对现代汉语的“主观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所谓主观性,指的是语言中表达说话者观点、情感、意愿等主观态度的特征。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

在语法层面上,一些研究表明,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一些特定的句法结构,用于表达说话者主观态度。

例如,直陈句和祈使句往往比疑问句更能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性,因为前两种句型更直接地表达说话者的意愿或观点。

此外,一些语法现象如假设句和感叹句也常常用于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性。

在词汇层面上,研究发现一些汉语词汇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例如,人称代词“我”、“你”等可以表达说话者的观点、情感和意愿。

情感词如“喜欢”、“厌恶”等也是主观性的体现。

此外,还有一些程度副词如“非常”、“极度”等也可以用来增强主观性。

在语用层面上,研究者们发现,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一些语用策略,用于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性。

例如,修辞手法如夸张、反问、排比等常常用来强调说话者的观点。

还有一些语用词如“我认为”、“我觉得”等可以明确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

总之,现代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表达主观性的语言特点。

这些研究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研究还发现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一些语言现象,可以影响主观性的表达。

例如,口语化、俚语化的表达方式往往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有主观性,因为口语化俚语化的表达方式更贴近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

另外,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也可以增强语言的主观性,因为这些修辞手法常常涉及到情感色彩和个人观点的表达。

同时,现代汉语中的语篇结构也可以影响主观性的表达。

研究者发现,一些语篇结构如倒装句、强调句等可以用来突出句子中的主观性内容。

此外,修辞手法如并列句、对比句等也可以用来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

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现代汉语的主观性提供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同时,对于语言教学和语言应用来说,了解现代汉语的主观性表达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语法、词汇和语用手法来增强语言的主观性,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_好_的语法化与主观性[1]

_好_的语法化与主观性[1]
(19)老怪大喜道:“好孝顺的儿子。”
“好4”:
(20)那猴欢喜,叫道:“师父,你请走开些,我好出来。莫惊了你。”
(21)二童道:“师父的故人是谁?望说与弟子,好接待。”
因此可以说,明代时已形成了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的“好1”、“好2”、“好3”、“好4”共存使用
的局面。
三 “好”的语法化与主观性
范围明显大于“好2”。如例(26)中,“好”只管辖“做一箇摩侯罗儿”,而在例(27)中,“好”则
管辖“孙悟空还去诱他出来”、“我收他”两个小句。从逻辑关系上看,“好2”所在的例(26)
中,后小句“好做一箇摩侯罗儿”承接前小句“这块玉上尖下圆”,二者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
可以认为是两个流水句;而“好4”所在的例(27)中,“孙悟空还去诱他出来”与“我好收他”
摇,属性义更为具体的性质形容词“大”成为定语部分的结构和语义的中心,“好”的属性义
弱化从而成为一个程度副词,“好大风”中的“好大”由并列结构重新分析为偏正结构。《现
代汉语词典》在对“好3”进行释义时指出它“经常用于感叹句中”,这种用法上的习惯性有可
能是对其上述历史来源的一种揭示。③
“好1”是说话者对事物的属性的一种评价,如“好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好3”经常
(27)老君道:“孙悟空还去诱他出来,我好收他”。(《西游记》)
“好4”的主观性是:重在揭示说话者所认定的“A”、“B”这两个事件之间存在着一种目的关
系。如上例中,“我好收他”不是“孙悟空还去诱他出来”这种行为在事理上的自然结果,而
是说话者认定的“孙悟空还去诱他出来”这个行为的目的所在。
从辖域(scope)⑤上看,“好2”只管辖其所在的小句,“好4”则控制其前后两个小句,辖域

【2019年整理】Grammaticalization语法化

【2019年整理】Grammaticalization语法化

语法化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上述学者的论述和我们的理解,我们拟将语法化描写为: 从认知角度阐述语言中原来实意性词语和表达式(以及典型概 念结构)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虚化(或显性)成为稳定 的语法标记或手段,抽象语法构造或惯用表达的过程和结果. 当某一可以单独使用的实义性词语逐步被抽象化后,离原来的 实在意义会越来越远,往往成为不可单独使用的语法词素.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着实际上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 映射和转移的结果,是一种隐喻现象,其间必然包含了作为概 念化主体的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心理,语法化不可避免地受到语 用和语义的驱动,必然具有认知上的理据性.因此,语法化具 有语义和语用特征,我们应该对这种象似性现象作出深入合理 的解释.

而第三层次的研究则是广义上的语法化, 涉及到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 语言结构如何体现出典型的概念结构或事 体结构等。典型的概念结构或事体结构等 如何被显性化为语法构造,人们在体验的 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概念基型,在其上有形 成了几个“典型事件模型”,语言中的语 法构造和基本句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 的。这也是一种广义的语法化现象。

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 (梅莱) 于1912年在其论文 “语法形式的演化” 中首先提出 “语法化”这 一术语, 认为语法化主要研究自主词转化为起语 法作用的成分 (the transition of autonomous words into the role of grammatical elements, 参见Ungerer & Schmid, 1996: 255) 他们都认为通过语法化过程的研究, 可以从历时 的角度寻找语言形式和功能演变的动因,进一步 揭示人类的认知与语言发展之间的象似性现象, 以进一步证明语言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 并将语 言的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从更深 层次上对语言作出认知解释.

“语法化”研究综观

“语法化”研究综观

“语法化”研究综观语法化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语言中形式和结构在语境中逐渐固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伴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并影响着语言的各种层面。

本文将回顾语法化研究的历史,分析语法化的概念、特点、作用,介绍语法化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并对语法化研究的未来进行展望。

一、语法化研究的历史回顾语法化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自Humboldt和Jakobson 等学者首次提出“语法化”这个概念以来,语法化研究已经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

在过去的百年中,语法化研究从早期的语用学和语义学角度,逐渐拓展到认知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等多个领域。

研究方法也从单一的静态描写向动态的、历时的方向转变。

二、语法化的理论分析1、语法化的概念语法化是指语言中形式和结构在语境中逐渐固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伴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使得语言的形式和结构逐渐变得更为稳定和一致。

2、语法化的特点语法化的特点包括抽象性、稳定性和系统性。

抽象性指的是语法化的过程不依赖于具体的语境,而是基于语言的整体语境进行归纳和总结。

稳定性指的是语法化的形式和结构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具有一定的传承性。

系统性指的是语法化的过程并非孤立的,而是与语言的其它层面相互、相互影响。

3、语法化的作用语法化在语言的发展和演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语法化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高效和明确,减少了歧义和模糊性。

其次,语法化使得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更加规范化,有助于语言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语法化还使得语言更加适应不同的交际环境,提高了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三、语法化实证研究及应用1、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语法化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通过研究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从而更有效地教授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此外,通过对母语者和非母语者语法使用的研究,可以为二语习得提供重要的参考。

2、翻译中的应用翻译中的语法化研究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

话语标记的主观性和语法化——从“真的”的主观性和语法化谈起

话语标记的主观性和语法化——从“真的”的主观性和语法化谈起

On the Subjectivity and Grammaticalization of
Discourse Markers——Discussions from the Subjectivity and Grammaticalization of "Zhen - de

作者: 颜红菊[1,2]
作者机构: [1]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2]首都师范大学语言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出版物刊名: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0-85页
主题词: 话语标记;主观性;语法化
摘要:“真的”的语法性质素有争议,从话语标记的角度分析,“真的”发生了主观性引起的语法化,是处于语法化过程中有词化倾向的“形容词+助词”结构,话语标记功能的实现
为“真的”的语法化提供了语义、语用、句法条件。

话语标记的语法化研究不仅能促进话语、篇章结构的研究,也能促进语法结构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时材料 中也很可能保 留有完整的语法化过程的各个阶段 的产 品。[ 2 1 我们认为 , 鉴于“ 通用量词的特殊地位, 个” 在共时平面上对现代汉语中的“ 进行语法化研究 , 个” 通过找 到其在语法化过程 中各个阶段的例证 , 也可I 由共时材料归纳出“ ” 个 的语法化轨迹 。另外 ,个” “ 在语法化的 历 程 当 中亦发 生 了主 观化 (ujcist n , 主观性 (ujcii ) 断得 到增 强 。而对 “ ” sbet i i )其 v ao sbet t 不 vy 个 主观性 的考 察主
非量词“ 为“ 3 。 笔者也赞 同对“ 的划分应从连续统的角度出发 , 个” 个 ” 个” 采用三分法 : ( )个 1是典型的量词 , 一 “ ” 具有量词的一切特征 , 用来表示事物的量 , 它可 以用来量人 、 量物 、 量地点 、 量 时间 、 量动作等等。一般可以用来构成典型的“ 数量名” 结构 , 个 1与数词的结合是极为 自由的 , 且“ ” 无条件 的, 例如 :
活或增 强 其所 在整 个结 构 的 主观意 义 。 ‘


“ 语 法化的共 时描写 个"
很 多 人认 为现 代汉 语 中 的“ ” 个 有两 个 , 一个 是量 词 , 另一个 是 非量 词 ( 助词 ) 或 。这 样 的分 类看 似简 单 明
了, 但在具体操作中 , 出现对某个具体使用环境 中的“ 难以归类的两难局面。张谊生指出从量词 “ ” 会 个” 个 到
范 畴 和语 法成 分产 生 和形成 的过 程或 现 象 。典 型 的语 法 化 现象 是语 言 中意 义实 在 的词语 或结 构变 成无 实在 意 义 的 、 表语法 功 能 的语 法成 分 , 仅 或者 一个 不太 虚 的语 法 成分 变成 更 虚 的语 法 成分 。【语 法 化是 一个 渐 进 的动态 的连续 过程 , 法化 理论 认 为 , 言 的交替 和 】 语 语
[ 词】 ”语法化 ; 关键 ‘ ; ‘ 个 主观 陛
[ 中图分类号] 4 . H161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8 1 (0 10 — 0 7 0 10 — 3 8 2 1 )5 0 5 - 5
“ ” 个 是现代汉语 中最为重要的通用量词 , 使用频率极高 , 在现代汉语 中有着十分复杂的分布环境 。它可 以用来称量某些并不具有专职量词的事物 , 也可以用来称量某些已经具有专职量词的事物 ,而在某些环境 下 ,个 ” “ 的使用 已基本看不出其指量的作用。汉语 中的“ 在量词的基础上 , 个” 意义 已渐渐虚化 , 朝着非量词 ( 甚而是助词 ) 的方 向发展。 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 ,个” “ 除了保留其量词用法外, 其非量词用法亦 比较常见。 “ ” 个 这一 由实渐虚的演变过程描绘的也就是其语法化的历程。 语法化(r m ta z i )指的是语法 “ g m aclao ” a i i tn
要是从其复杂的分布环境人手 , 我们认为部分 由“ 所维系的、 个” 具有较高习语性和惯用性的句法结构或格式 能够较为明显地体现出“ 所蕴含的主观意味 , 个” 特别是当“ 近至完全虚化时 , 个” 此类结构伴有明显的主观感
情色彩 , 体现出较强的主观性。 换句话说 , 我们也可以将虚化的“ 认定为一个典型的主观性标记 , 个” 它能够激
“ 的语法化和主观性研究 个”பைடு நூலகம்
祁 杰
( 州职 业技 术 学院 国际 贸 易与 外 国语 分 院, 江 湖 州 3 30 ) 湖 浙 10 0
[ 摘要] 在现代汉语共 时平面上 ,个” “ 依据其语法化程度 的高低可分 为“ 1 、个 2 、个 3 三小类 , 个 ”“ ”“ ” 分别标示“ ” 个 的 量词 、 半虚化 、 非量词用法。个 ” “ 在经历语法化的 同时也在发生着主观化 , 随着其语法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 其主观性亦 日渐增强 ,个” “ 的主观性强弱与其语法化程度呈正相关。
变异不仅存在于历时系统中, 也存在于共时系统 中, 因此在语 法化研究 中,共时和历时都是必须紧密结合 的 视 角 。对 “ ” 个 的语 法化 研究 亦是 如此 , 方 面可 以从 历 时演变 的角 度考察 “ ” 不 同历史 断面上 的特点① 另 一 个 在 ,

方面也可以在共时平面上考察 “ ” 个 的虚化轨迹 。 李文山认为对语法化现象的观察可以在共时材料中展开 ,
第2 卷 期 8 第5
浙 江 海 洋 学 院 学 报 (人 文 科 学 版 ) .
V1 o o 8N. . 2 5
21 年 1 月 J R ALO H JAN OC A N V R I Y HU 0 1 0 OU N FZ E I G E NU I E ST ( MAN T E C E E O t e,0I I I S S I NC ) c br 1 o 2
第 2 卷 8
而来 的, 那么二者之间必定存在某种联系 , 也就是说 , 在虚化和不虚化两种情况之间必定还存在着半虚化这 第 三种情 况 。据 此 , 的 学者将 “ ” 为不 虚化 、 虚化 、 全 虚化 三类 , 有 个 分 半 完 或称 之为 “ ” 个 的典 型量词 用法 、 非
典 型量词 用法 、 助词 用法 。周 明强 将 “ ” 为三类 : 词 “ ” “ 1 , 虚化 的“ ” 个 2 , 个 分 量 个 为 个 ”半 个 为“ ”完全 虚 化 的
助词“ , 间经历 了一个漫长的、 个”其 渐变的过程 , 将其分化为量词和助词两类 , 只是一个非常粗略的分类 , 对 “ 的研究 , 个” 应该坚持连续统(ot u m) cn n u 的观点。1 i [既然“ 的非量词用法是在原有量词用法的基础上虚化 3 个”
[ 收稿 日期]0 1 0 — 1 2 1- 3 1
【 作者简介】 祁杰( 9 4 , , 18 一)男 浙江湖州人 , 讲师 , 硕士 。
58
浙 江海 洋学 院学报 ( 人文 科学 版 ) Ju ao hj n ca nVrt( u nt s cec ) or l f ei gO enU iesyH maie ine n Z a i i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