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敏感性研究
生态敏感性研究

汇报结构
1.0 2.0 3.0
基础理论
研究背景、意义 相关概念 研究进展 因子选择 技术路线
评价方法
案例介绍
数据获取
基地概况
因子选取、分级及评价 因子选择
权重确立
因子分析
求取评价结果值及分级 自然生态因子综合分析
标准确定
结果应用
基础理论
数据源的选择 采集方法的确定 数据的进一步编辑与处理,包括错误消除、数学基础变换、数据结构与格式的重构、 图形的拼接、拓扑的生成、数据的压缩、质量的评价与控制等等,保证采集的各类数据 符合数据入库及空间分析的需求 数据入库,让采集的空间数据统一进入空间数据库。
因子选取、分级及评价
生态因子选取
数据获取
整个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围绕着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和表现而展开的, 因此空间数据来源、采集手段、生成工艺、数据质量都直接影响到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 潜力、成本和效率。
空间数据的准确、高效的获取是GIS运行的基础。空间数据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 地图数据、野外实测数据、空间定位数据、摄影测量与遥感图像、多媒体数据等等。不 同的数据有不同的采集方法,能够获取的空间数据也不尽相同,这其中涉及到:
以城市生态敏感性研究为基础。目前国内已制定出一套景观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指 标,为中、小尺度地域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法。
三类: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
城市生态系统的敏感性是由城市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共同决定。 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 1、德尔菲法:通过专家选取因子,生态因子评分法和GIS技术对城市生态敏感性进 行分析和评价,然后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敏感性等级采取相应的保护及开发措施。 2、Arcinfo平台:通过制定各单因子生态敏感性标准及其权重,对各用地单项生态 因素敏感性等级及其权重进行评估;然后进行单因素叠加,按各土地利用单因子敏感性 分级形成各单因素图层,然后用加权多因素分析得到综合生态敏感性分层,并叠合现状 道路、水域、构筑物等得到生态敏感性模型。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森林公园生态保护及利用研究

第48卷第6期 林 业 调 查 规 划Vol.48 No.6 doi:10.3969/j.issn.1671⁃3168.2023.06.007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森林公园生态保护及利用研究———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邱雯1,黄启堂2(1.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南平353000;2.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000)摘要: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因子进行选取和等级划分,从地形因子、气象因子和地表因子方面对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敏感性调查分析,构建森林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
采用自然间断法将所得数据划分为生态极度、重度、中度、轻度和不敏感区域5个等级,对森林公园整体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表现出较高的生态敏感性,大部分处于生态重度至轻度敏感区域。
对2015—2020年福建省生态敏感性分布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福建省不同森林公园生态极度、重度、轻度和不敏感4个方面的森林面积整体保持增长趋势,不敏感和轻度生态敏感的森林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0%,中度生态敏感森林面积呈下降趋势。
建议在今后森林公园资源开发利用中注重对生态敏感性的调查分析,对生态中度敏感区域进行基础设置优化和特色开发,减少对生态极度和重度敏感区域的开发,实现对森林公园生态的进一步保护。
关键词:生态敏感性;森林公园;生态保护;自然间断法;生态因子;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中图分类号:S759.91;Q1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23)06-0034-07引文格式:邱雯,黄启堂.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森林公园生态保护及利用研究———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林业调查规划,2023,48(6):34-40.doi:10.3969/j.issn.1671⁃3168.2023.06.007 QIU Wen,HUANG Qitang.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Forest Park Based on Ecological Sensitivity Evaluation [J].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2023,48(6):34-40.doi:10.3969/j.issn.1671⁃3168.2023.06.007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Forest Park Based onEcological Sensitivity Evaluation———A Case Study of Fuzhou National Forest ParkQIU Wen1,HUANG Qitang2(1.Fujian Forestry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Nanping,Fujian353000,China;2.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350000,China)Abstract:The ecological factors of Fuzhou National Forest Park were selected and classified to conduct ecological sensitivity investigation from topographic factors,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surface factors, and construct an ecological sensitiv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forest ing the natural discontinui⁃ty method,the obtained data was divided into five levels of ecological extreme,severe,moderate,mild sensitivity and insensitivity areas to analyze the overall ecological sensitivity of the forest park.The results收稿日期:2022-04-05.基金项目:2021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T210769).第一作者:邱雯(1989-),女,福建南平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康复性景观规划研究.责任作者:黄启堂(1963-),男,福建尤溪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应用研究.showed that Fuzhou National Forest Park showed high ecological sensitivity,and most of the ecological sensitivity was between severe and mild.The survey and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 sensitivi⁃ty in Fujian Province from2015to2020showed that the forest area of different forest parks maintained an overall growth trend in terms of ecological extreme,severe,mild sensitivity and insensitivity,the forest area of insensitivity and mild sensitivity accounted for about10%of the total area,while the forest area of moderate sensitivity showed a downward trend.This paper recommend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ecological sensitivity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orest park re⁃sources,optimize the basic settings and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ly moderately sensitive ar⁃eas,reduc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ly extremely and severely sensitive areas,and further protect the ecology of forest parks.Key words:ecological sensitivity;forest park;ecological protection;natural discontinuity method;eco⁃logical factor;Fuzhou National Forest Park 福建省位于我国沿海地区,因雨量充足、气候适宜,造成当地森林资源及其丰富,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
环境风险评估中的生态敏感性分析研究

环境风险评估中的生态敏感性分析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日益密集,越来越多的生态系统处于破坏的危险之中。
在此背景下,各国开始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以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而生态敏感性分析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着重探讨环境风险评估中的生态敏感性分析研究。
一、生态敏感性概念及意义生态敏感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对外部干扰的反应程度,包括其抵抗力、稳定性、适应性等方面。
在环境风险评估中,生态敏感性分析是指针对不同干扰源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以确定环境风险的范围和强度,并制订对策措施。
该分析工作包括生态系统评估、影响评估和风险评估三个方面。
生态敏感性分析极为重要,一方面可以有效评估环境风险,制定措施保护当前生态环境,同时也为未来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另一方面,对于生态系统本身,生态敏感性分析也可以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指导。
二、生态敏感性分析方法T. C. Daniel等学者提出了一个生态敏感性分析框架,包含四个评估指标: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复杂性、环境反应能力和环境稳定性。
下面我们分别对这四个指标进行解析。
1. 环境敏感性这里的环境敏感性指的是生态系统对不同干扰源的反应程度,包含了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适应能力两个方面。
对于这一指标的评估,可以通过红外线、遥感等技术,来获得生态系统中植被、土地覆盖、温度等各种指标数据,从而评估出生态系统对于不同干扰源的反应程度。
2. 生态系统复杂性生态系统复杂性指的是生态系统自身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程度。
这一指标主要从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生命系统区分度和生态系统结构等方面来评估,并且还要考虑到生态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
3. 环境反应能力环境反应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于干扰源的反应速度。
在评估这一指标时,需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修复、补偿等特点,同时也要对不同干扰源的影响作出评估,并分析干扰源的强度和影响时长等因素。
4. 环境稳定性环境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包含抗干扰、恢复能力和稳定性三个方面。
荆州市生态环境系统敏感性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荆州市生态环境系统敏感性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荆州市是湖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挑战。
为了保护荆州市的生态环境,减轻环境压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资产价值,需要开展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荆州市生态环境系统敏感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为荆州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支持和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案1. 研究目的(1)建立适合荆州市生态环境系统的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2)运用该指标体系对荆州市生态环境系统进行敏感性评价;(3)分析荆州市生态环境系统敏感性评价结果。
2. 研究方法(1)资料收集法:收集大量相关文献,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理论与方法、荆州市生态环境系统的相关信息等。
(2)指标体系建立法:根据文献资料分析与实地考察结果,建立荆州市生态环境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
(3)层次分析法: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荆州市生态环境系统进行敏感性评价。
(4)数据处理法:将评价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3. 研究计划第一年:资料收集、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第二年: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荆州市生态环境系统进行敏感性评价;第三年:分析评价结果,撰写研究报告,进行学术交流。
三、预期成果1. 建立适合荆州市生态环境系统的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
2. 运用该指标体系对荆州市生态环境系统进行敏感性评价,得到评价结果。
3. 对荆州市生态环境系统敏感性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4.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为荆州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四、可行性分析本研究将采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通过充分的文献资料收集和实地考察,建立起适合荆州市生态环境系统的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层次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并撰写学术研究报告,为荆州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行性建议。
五、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该研究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也面临着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等难点问题。
海水养殖羊栖菜苗的生态敏感性分析

海水养殖羊栖菜苗的生态敏感性分析海水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和生态保育方式,而羊栖菜是许多海水养殖项目中的重要养殖品种之一。
针对海水养殖羊栖菜苗的生态敏感性,本文将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了解羊栖菜的生态特性对于分析其生态敏感性至关重要。
羊栖菜(Ulva lactuca)是一种浅栖的绿藻类植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海域。
其生长速度快,种群数量庞大,具有强大的自我繁殖能力。
羊栖菜通过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光合作用,有助于改善水质,调节水体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
同时,羊栖菜的叶片可提供庇护和滋养海洋生物的场所,为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多样性提供了支持。
然而,在海水养殖项目中养殖羊栖菜苗存在一定的生态敏感性。
首先,养殖运营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定期投放饲料,在过度投放饲料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羊栖菜过度生长,影响水体中的氧气和光线的透过率,限制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
因此,合理控制饲料投放量,避免过度养殖的问题非常重要。
其次,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物和抗生素也可能对羊栖菜产生负面影响。
化学药物的使用可能导致水体中的污染,进而影响羊栖菜的健康和生长。
合理选择和使用化学药物,遵循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定,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保护羊栖菜生态系统的关键。
此外,在养殖过程中应注意防止羊栖菜苗逃逸的情况。
逃逸的苗种可能引入新的物种到原生生态系统中,造成生态失衡和生物多样性下降。
为防止逃逸发生,养殖操作人员应采取措施,如加强养殖网箱的密封性,定期检查苗种的数量和质量。
另外,海水养殖项目在选择养殖场址时,也需要考虑到羊栖菜生态系统的敏感性。
选址应避免破坏自然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
在建设养殖场时,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如人工堤防、防波堤等,以减少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干扰。
最后,为确保海水养殖羊栖菜苗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管理和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养殖人员应建立合理的养殖管理制度,包括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记录和调整饲料投放量、及时清除养殖设施的漂浮物等。
基于GIS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生态保护研究

基于GIS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生态保护研究基于GIS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生态保护研究摘要: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是指对于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价和分析,是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与基础。
本文以GIS技术为支撑,对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生态保护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如何利用GIS技术实现精细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 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和压力。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是科学合理地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的关键。
GIS技术具有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的优势,可以为生态环境评价和保护提供有效支撑。
2.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方法2.1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由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关键因素构成,包括地理因子、自然环境因子、人文社会经济因子等。
通过对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全面、系统地评价生态环境的敏感性。
2.2 GIS技术在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中的应用GIS技术可以对大量的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通过对各类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可以计算出不同区域的敏感性评价指数,从而指导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的制定。
3.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3.1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结果的应用利用GIS技术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后,可以得到不同区域的敏感性等级和分布情况。
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土地利用调整、生态补偿政策、环境监测与预警等。
3.2 GIS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GIS技术可以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环节,例如生态监测与评估、环境规划与管理、生态保护区划等。
通过将GIS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可以实现对生态系统的精细化管理与保护。
4. 实例分析本文以某市为例,利用GIS技术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实例分析结果表明,GIS技术在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保护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与推广潜力。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以传统村落范和村为例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以传统村落范和村为例任超飞(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摘要:生态敏感性是生态系统相对于外界干扰所具有的敏感反应和自我恢复能力。
本文以范和村为研究对象,从高程、坡度、坡向、河流缓冲、景源五个生态因子来分析生态系统的敏感程度。
关键词:生态敏感性;地理信息系统;范和村1、基本概况1.1 地理位置范和村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稔山镇,是惠东稔平半岛的重要组成部分。
距离稔山镇区约2公里、距离厦深高铁惠东站约4公里、距离惠东县城约20公里。
1.2 气候条件气候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日照长,水量足,利于农作物生长。
年平均气温20ºC,最高月平均气温在六七月,最低月平均气温在一二月份,有历史记录的最高气温为37.5度,最低气温为0.4度。
平均降雨量1920毫米,年平均湿度86%,绝对湿度:22.4%,相对湿度:80%。
全年风向为东南风,年均台风三次。
1.3 历史沿革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及清同治九年(1870年),归善县内外管巡检司与平政司巡检(相当现镇级政权)三度选址于范和。
明洪武元年(1368),建制名称饭罗冈村。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隶属归善县平政巡检司,建制名称范和冈村。
清道光十七年(1836),传教士羊神父自香港渡海来到范和传教,落脚于新厝。
清光绪七年(1881年),碧甲场委员署驻范和冈村,自雍正十年(1732年)后,归善县平海盐课司派出盐大使充当碧甲栅委员,专管盐务。
民国十六年(1927)3月23日,英国政府入侵范和等5个村庄,造成民众死伤1000多人,房屋烧毁2000多间,史称"稔山惨案"。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隶属惠阳县第十二区,建制名称范和乡。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隶属惠阳县第六区,建制名称范芙乡。
设范和村与芙蓉村。
生态敏感性评估研究进展评述

生态敏感性评估研究进展评述
安阳;徐昔保;李景宜;杨正忠;任冲
【期刊名称】《环境生态学》
【年(卷),期】2024(6)1
【摘要】生态敏感性评估是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潜在风险进行的预测与分析,是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和生态保护的重要依据。
以“生态敏感性”和“ecological sensitivity”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系统梳理了生态敏感性评估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总结,讨论现阶段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未来生态敏感性研究提出展望。
结果表明:生态敏感性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已形成了较成熟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在不同尺度生态敏感性评估与时空演变格局2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生态敏感性被广泛应用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区划、生态修复、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等规划设计与生态保护实践。
未来研究需重点加强生态敏感性影响因子遴选、不同尺度评价方法以及敏感性分区阈值方法的研究。
【总页数】8页(P38-44)
【作者】安阳;徐昔保;李景宜;杨正忠;任冲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1;X826
【相关文献】
1.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在美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进展评述
2.丹江口库区生态敏感性评估与生态分区
3.基于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的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肇庆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取评价结果值及分级标准确定
求取评价结果值
进行了权重计算后,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空间分析叠加计算。其基本原理就是应 用加权叠加法,将各个单因子地图与各自所占权重相乘,对加权后的准则地图直接进行 GIS的算术叠加,最终得出规划区域中每个空间地块的综合得分值。
加权叠加法的计算公式为:
分级标准确定
综合评价值即代表了该空间地块的生态敏感程度,一般此分值相比较越高,则生态 敏感性越强。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区划,将区域的生态环境按生态敏感性分为最敏
社会经济 统计数据
实地踏勘 调查资料
地形图,地质图, 城市规划图,
土地利用图等
利用遥感图像处 理软件解译
标准化处理
矢量化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因子的地理信息数据库
人为因子分析
进行单因素分析
自然因子分析
。建 。成 。区
多因子叠加分析 评价区域的土地
生态适敏感性分析图
对结论进行分析
水自
坡 水农高源 然 。 度 域田程保 保 。
研究意义
城市生态敏感区是城市中极易出现生态环境问题, 是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及进行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关键。区域划分和建设城市生态敏感区, 发展和控制相结合, 合理使 用土地, 引导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 是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深入分 析和评价区域生态敏感性,了解其空间分布状况,能为预防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政策 提供科学依据。
单因子分级及评价
这一步骤,需要将上一步骤选择出的各生态评价因子的原始信息(文字或不同比例图) 统一标准,进行等级化、数量化。根据空间分析目标的需要,确定所需的评价标准。例 如评价等级可定为V-(Vl,V2,V3,V4)=(最敏感,敏感,低敏感,不敏感)4个等级表 示。将每一个定量化的单因子都用一张具有属性的图层表示出来。在实际应用中,单因 子的图层可以是栅格的,也可以是矢量的,但是多以栅格图像为主,这是由于栅格图像 更便于图层进行叠加操作。依据因子分级标准做出单因子分析图。
生态敏感性分区是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 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
生态敏感性分区
类型
定义
极高生态 敏感区
生态价值高区域,一旦出现破坏干扰,不仅影响正常的开发建设活动,而且有可能会 给区域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破坏,属于自然生态重点保护地段,该区域严格控制发展
以城市生态敏感性研究为基础。目前国内已制定出一套景观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指 标,为中、小尺度地域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法。
三类: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
城市生态系统的敏感性是由城市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共同决定。 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 1、德尔菲法:通过专家选取因子,生态因子评分法和GIS技术对城市生态敏感性进 行分析和评价,然后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敏感性等级采取相应的保护及开发措施。 2、Arcinfo平台:通过制定各单因子生态敏感性标准及其权重,对各用地单项生态 因素敏感性等级及其权重进行评估;然后进行单因素叠加,按各土地利用单因子敏感性 分级形成各单因素图层,然后用加权多因素分析得到综合生态敏感性分层,并叠合现状 道路、水域、构筑物等得到生态敏感性模型。
研究进展
研究方向:三类
一类:针对某一单一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分析
国内外研究的主要内容,针对某一单一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酸雨、沙漠化、 土壤和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盐渍化的动态敏感性、地址环境敏感性以及流域生态的敏感 性等;目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研究仅限于局部地区。
二类:场地景观与生态敏感性分析
案例介绍
1 基地概况 2 因子选择 3 因子分析 4 自然生态因子综合分析 5 结果应用
基地概况
面向宁波都市区 ----卫星城,城镇带
慈城镇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 是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省、市 中心城镇,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地处浙江东部沿海宁绍平原,位于宁波 市江北区西北部,东与镇海区相连,西 与余姚市接壤,北与慈溪市相临,南隔 余姚江与鄞州区相望,可谓是“众星拱 月”。辖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平均 海拔3.3米,地形北高南低,山水相依, 其自然环境优美秀丽,而其山色,城池 更因“慈湖、云湖(英雄水库)、鄮湖 (毛力水库)”三湖之交相辉映而尤显 风姿。慈湖是慈城的点晴之笔,为慈城 增添了水灵秀气,而狮子山、大宝山、 清道山等却烘托了慈城的雄浑霸气。
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四类 。
最敏感区
敏感区 低敏感区
一般为有地表水影响区或坡度>20%区域,生态价值高。该区域对开发建设活动极 为敏感,一旦出现破坏干扰,不仅影响旅游区正常的开发建设活动的进行,而且有 可能会给区域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属自然生态重点保护地段
对人类活动敏感性较高,生态恢复难,对维持最敏感区的良好功能及气候环境等方 面起到重要作用,开发时必须慎重
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 ——以宁波慈城为例
汇报结构
1.0 2.0 3.0
基础理论
研究背景、意义 相关概念 研究进展 因子选择 技术路线
评价方法
案例介绍
数据获取
基地概况
因子选取、分级及评价 因子选择
权重确立
因子分析
求取评价结果值及分级 自然生态因子综合分析
标准确定
结果应用
基础理论
为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发展,协调开发与保护,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区域规划时,在选择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和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前, 首先应将生态规划引入其中,对规划区域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以避免“建设
性破坏”,营造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充满自然气息的区域生境。
相关概念
生态敏感性 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敏感区 生态敏感性分区
因子选择
因子选择原则
科学性原则:完备性、科学性、正确性。指标概念明确,具有科学内涵。 主成分性原则:依照重要性和对系统行为贡献率的大小排序,筛选出少数表征该系统
本质行为的最主要成分的因子。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因子尽量量化,对于难以量化而意义重大的指标可定性描述。 可操作性原则:因子可取性、可比性、可测性、可控性。 简洁与聚合原则:简洁性使因子容易使用,聚合有助于全面反映问题。
高生态敏感区 对人类活动敏感性较高,生态恢复难,对维持最敏感区的生态功能与气候环境 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开发时必须慎重考虑
中生态敏感区 能承受一定的人类干扰,但若遭受严重的干扰会引起空气质量下降、植被破坏、 噪音等污染,生态恢复慢
低生态敏感区 受人类干扰较小,可承受一般强度的开发建设,生态恢复较快
非生态敏感区 可承受一定的开发建设,土地可做多种用途开发
基本步骤
根据评价因子建立成对比较矩阵。根据此矩阵进行比较,再计算产生权重。 计算因子的权重将每个因子依照其相互比较的重要度对应表格分别打分。计算出每一 行结果的几何平均值。将所有计算出几何平均值求和,再除各单行的几何平均值即为这 行因子的权重值 。 检验判断结果——整合度(C.I.)计算。在获得各因子的权重后,还要检验此结果是 否科学正确,因为这只是两个评价标准间的价值比较,对全体评价标准而言不一定具备 这样的价值。这时需要鉴于“整合度”(C.I.)来解决。
能承受一定的人类干扰,但若遭遇严重干扰会引起环境空气质量下降、植被破坏、 噪音等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恢复慢
不敏感区
可承受一定强度的开发建设,土地可作多种用途开发
根据GIS系统的计算结果,生成综合生态敏感性图,从而将计算结果直观地反映在 图形中,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结果显示土地分为不同的生态区域,为土地的合理配置、有 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不易发区 <30m缓冲区内 30—50m缓冲区内 50—100m缓冲区内 100—200m缓冲区内 >200m缓冲区
权重确立
权重确立
权重用来衡量单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值越大,就表示该因子对敏感性的影响越 大。确定权重在生态敏感性分析中是关键的一步,往往受到决策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但 是要尽量减小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反映各项标准之间真实的相对关系。
目前被用于评价因子权重确定的方法己有多种,如成对比较法、排队法、权衡分析 法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成对比较法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简洁性与实用性的特 点,且应用比较广泛、较为常见 。
生态敏感性是生态系统对内外因素综合作用所引起的环境变化响应程度,直接反映了生 态环境对外界干扰的敏感程度。
生态敏感性分析是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情况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外界干 扰适应的能力。
生态敏感区是对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这些实体和要素对 内外干扰具有较强的恢复功能,其保护、生长、发育程度决定了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
制约人类生存发展;
因地制宜的选取生态因子,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以及实用性。 例如:土壤侵蚀严重时考虑降水、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等因子;沙漠化程度 严重时考虑土壤质地、植被、湿润指数、大风天数等因子; 也有学者以促进因素、限制因素来分类研究。
技术路线
数 据 获 取
数 据 分 析
获 取 结 论
遥感影像图
1 研究背景、意义 2 相关概念 3 研究进展 4 因子选择 5 技术路线
研究背景、意义
研究背景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工业的加速发展, 城市盲目扩张和缺乏生态保护意识 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如大量占用耕地、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 给区域的生态环境 状况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 许多城市在土地利用规划和资 源开发过程中开始重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以期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和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的目标。
护护。 区区
评价方法
1 数据获取 2 因子选取、分级及评价 3 权重确立 4 求取评价结果值及分级标准确定
数据获取
加权叠加法理论依据
加权叠加法是结合GIS的适宜性模型分析中使用最多最流行的方法。其基本原理就 是基于叠加的方法,将每个单因子的评价值与权重相乘,再累加求和。加权叠加法最适 宜于计算机技术,并且与GIS的叠加技术原理相同,因此加权叠加法与GIS可以很好的 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