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肠内营养途径对重症颅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

肠内营养途径对重症颅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

肠内营养途径对重症颅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重症颅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患者往往处于昏迷或意识障碍状态,身体机能受到极大影响。

在治疗过程中,营养支持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而肠内营养途径因其独特的优势在这类患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重症颅脑出血患者的营养需求特点重症颅脑出血患者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代谢率显著增高,能量消耗大幅增加。

同时,蛋白质分解加速,氮丢失增多,容易出现负氮平衡。

此外,患者还可能存在水电解质紊乱、血糖波动等问题。

因此,为了满足身体的代谢需求,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合理的营养支持至关重要。

二、肠内营养的优势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状态,能够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防止肠道菌群移位,减少感染的发生。

其次,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促进胃肠道激素的分泌,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再者,肠内营养的操作相对简便,费用较低,且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少。

三、常见的肠内营养途径1、鼻胃管鼻胃管是最常用的肠内营养途径之一。

它通过鼻腔插入胃内,操作相对简单,适用于短期(一般不超过 4 周)营养支持的患者。

但对于存在胃排空障碍、反流和误吸风险较高的患者,可能不太适用。

2、鼻肠管鼻肠管通过鼻腔插入空肠,能够减少胃潴留和反流的发生,降低误吸的风险。

适用于胃动力障碍、重症胰腺炎等患者,但置管难度相对较大,需要在 X 线或内镜引导下进行。

3、胃造瘘胃造瘘是通过手术在胃壁上建立一个通道,将营养管直接置入胃内。

适用于长期(超过 4 周)需要营养支持的患者,但其创伤相对较大,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

4、空肠造瘘空肠造瘘通过手术将营养管置入空肠,能够更好地避免反流和误吸,但手术创伤较大,通常在患者病情稳定且预计需要长期营养支持时选择。

四、肠内营养的实施在开始肠内营养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情、意识状态、胃肠道功能等。

同时,要选择合适的营养制剂,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胃肠道耐受情况调整营养配方和输注速度。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施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意义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施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意义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施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意义摘要】目的通过我科两年以来对经肠内营养的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病例216例进行回顾性总结,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意义。

方法以起病48小时作为基点,分别对临床确诊为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48小时实施肠内营养的患者47例,而>48小时实施肠内营养的患者169例,在营养治疗原则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实施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结果对两组患者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早期实施胃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其疾病并发症发生率、营养生化指标、机体固有组织消耗及转归均优于另一组。

结论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早期进行合理有效胃肠内营养支持,将直接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早期;胃肠内营养【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133-02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的高速发展,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呈上升趋势。

与之相应的现代神经医学也蓬勃发展,所能提供的治疗手段也日新月异,降低了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

通过不断地提高临床营养学在该类患者综合诊治中的地位,大大降低了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医疗费用,并减少了患者的住院天数。

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常伴有意识、吞咽障碍,甚至伴有恶心、呕吐、肢体瘫痪、感觉丧失等表现,直接影响了患者对营养素的摄取;另一面,因疾病致机体急性应激反应,在极短期内机体的大量固有组织分解和流失,极易在短期内出现营养素缺乏,而这些营养素恰恰又是机体康复所需的物质基础;再者,因对症治疗易使机体脱水、电解质紊乱、缺氧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在相当时间内均有蛋白质能量代谢障碍、营养不良,体重下降、免疫力下降和多重感染等并发症,最终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

通过不断地研究发现,尽早科学合理的实施营养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把我院临床营养科近年来所实施肠内营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归纳总结,现汇报如下:1、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科参与营养支持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依据临床诊断,GSC评分<8分)共216人次,年龄:15-85岁,其中男性156人,女性60人;我科实施营养治疗原则均为:使用相应工业化胃肠内营养剂(短肽型、低脂型和整蛋白型逐步交替或混合使用)加谷氨酰胺粉剂(西安立邦“立适康”),前2—3天按400—600kcal/d+谷氨酰胺12-20g/d,每天三次各250ml经鼻胃管滴注,患者若无相应胃肠道症状,3-4天后按1200—1500kcal/d,每天4-5次各给予400ml经鼻胃管滴注,5-7天后复查相关体征和生化指标,依据体征与临床生化指标和临床医嘱酌情调整营养治疗方案,直至清醒拔管停止营养治疗。

重度颅脑损伤怎样开展肠内营养护理

重度颅脑损伤怎样开展肠内营养护理

重度颅脑损伤怎样开展肠内营养护理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处于高应激状态,能量消耗大,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肠内营养护理可以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提供必需的营养素。

那么重度颅脑损伤应该如何开展肠内营养护理,你是否足够了解?一、肠内营养是什么?肠内营养是一种通过胃肠道口服或鼻饲,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营养素被肠道直接吸收利用,符合机体器官的生理作用,用药方便、费用低廉,有助于维持肠粘膜结构和功能完整。

一般而言,肠内营养分为两种途径,一种是口服,另一种经导管输入,包括鼻胃管、鼻空肠管、胃空肠造萎管等方式。

并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进行肠内营养,如果有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和严重吸收不良等严重肠功能障碍,或者存在完全性肠梗阻、消化道活动性大出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症状的患者,不能实施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并发症较多,因此需要重视肠内营养的护理。

二、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如何开展肠内营养护理(一)肠内营养时间重度颅脑损伤后,肠道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功能障碍,影响营养摄入,故而早期的肠内营养尤为重要。

符合开展肠内营养的患者,在伤后24-48h,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后可以进行肠内营养,为了给患者提供营养支持,损伤后一般不迟于72h即应开展肠内营养。

(二)肠内营养管道护理由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一般只能通过导管输入营养液。

临床上一般采用鼻胃管的方式,操作简单、价格低廉,适用于胃肠动力排空功能较好的患者。

一般1月左右需更换一次鼻胃管。

日常喂养时需固定妥善,定时使用温水冲洗管道,防止堵塞。

(三)体位护理使用管饲时,需要控制体位,床头应抬高至30°-40°左右,若床头抬高小于30°会增加误吸风险。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摇高至40°-50°,这个角度接近正常的站位或坐位,有利于维持胃肠的生理功能正常运行,加速肠胃的排空。

鼻饲后30min应让患者保持半卧位。

(四)速度于温度控制开展肠内营养时需要控制速度,根据患者胃肠耐受程度,初始速度设定在10-20ml/h范围内,后续逐渐增加,一般5-7天可增至目标量,不宜高于100ml/h,输入过快会出现腹胀、呕吐、返流。

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脑卒中昏迷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脑卒中昏迷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脑卒中昏迷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随着脑卒中患者抢救技术的不断提高,很多患者能够成功转危为安,但同时他们也需要面对一个新的问题——营养不良。

由于脑卒中患者常常出现吞咽障碍,导致不能进食,而饮食不足又会影响恢复和治疗,因此肠内营养护理就成为重要的措施。

本文旨在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脑卒中昏迷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一、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的基本原理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是指在腹腔手术后72小时以内给予肠内营养,以促进健康,短时间内取代口服饮食,补充蛋白质、糖类、脂肪、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不同营养成分,以维持和恢复营养状态。

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的目的是避免嗜睡和恶心等副作用,并减少手术后应激反应。

临床上最常用的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方法是肠内营养素溶液滴注。

1、提高营养水平脑卒中患者在昏迷期间不能进食,未得到及时治疗会出现营养水平过低的状态,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脓毒症或其他并发症发生。

临床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在昏迷期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后,其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提高,血糖、血清白蛋白和尿素氮等指标均显著提高。

因此,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促进营养状况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2、改善预后营养不良是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脑卒中后期中,强制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早期肠内营养护理不仅可以避免手术后应激反应,还可以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3、提高生活质量1、认真评估在开始肠内营养护理前,需要认真评估患者的肠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明确营养治疗方案。

2、控制滴速肠内营养护理的滴速需要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避免过快或过慢引起不良反应。

3、监测营养支持反应在肠内营养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避免感染肠内营养护理需要注意避免感染,对医疗操作进行严格控制,保持患者周围环境清洁卫生。

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是一种有效的脑卒中患者营养支持方法,可以提高营养水平,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肠内营养治疗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肠内营养治疗
2024/6/23
营养支持治疗的途径
• 谷氨酰胺作用
– 谷氨酰胺是条件必需营养素,其作用是
• 肠细胞能量的来源 • 保护肠道屏障功能 • 防止肠道菌群易位 •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 因此,主张尽早进行肠内营养。
2024/6/23
营养支持治疗的途径
• 肠内营养的口号
– If the gut works,use it! – 只要胃肠道有功能,就要使用它!
2024/6/23
营养支持治疗的必要性
• 低蛋白血症营养支持
– 低蛋白血症原因
• 病程较长的危重病患者,多存在营养不良,这 是低蛋白血症的主要原因。
– 低蛋白血症后果
• 低蛋白血症→胶体渗透压下降→血容量不足→ 组织缺血水肿→MOF。
• 血浆蛋白是体内物质(内源、外源及药物)转 运的主要工具,因此,低蛋白血症患者使许多 药物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 同时游离的脂肪酸在肝内转变成甘油三酯。 如果甘油三脂转运障碍,则可形成脂肪肝。
2024/6/23
颅脑异生增加,血糖浓度升高,但糖的直接 供能却减少,糖的无效循环增加。
– 糖无效循环途径
(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葡萄糖; (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
• 神经—内分泌激素增加
– 应激时血液中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胰高 血糖素及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 血糖增高,但糖氧化直接供能却减少,糖无 效循环增加,组织对糖的利用也发生障碍
2024/6/23
颅脑损伤下机体代谢的特点
• 细胞因子生成增加
– 与代谢有关的细胞因子有TNF、IL、PGE2 、NO等。其中最重要的是TNF、IL-1、IL-6 ,它们均能够增加急性相蛋白质合成,氨 基酸从骨骼肌中丢失增多,肌蛋白降解增 加,体重减轻。

最新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肠内营养治疗-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最新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肠内营养治疗-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肠内营养的定义
• 广义定义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 是 指经口或喂养管提供营养物质至胃肠 的方法。 • 狭义定义 肠内营养专指经管饲方法将 营养物质送至胃肠内。
颅脑损伤下机体代谢的特点
• 高能量代谢
– 能量消耗和需求均增高,为正常静息的114倍,这 种高能量的需求导致机体蛋白质及脂肪动员一起供 能!出现高分解代谢。 – 当然,为什么机体在颅脑损伤的情况下会出现这种 代谢特点呢?这里面涉及到一些科研在里面!
– 输注白蛋白后不能纠正低蛋白血症。
营养支持治疗的必要性
• 上述现象的解释
– 白蛋白血管内外重分布
应激、感染时血管 通透性增加,白蛋白从血管内向血管外转移明显 增加; 基因表达迅速下降,说明应激后有抑制白蛋白基 因形成。
– 抑制白蛋白基因形成 应激、感染时白蛋白的 – 血浆蛋白合成下降 应激、感染时细胞因子生
营养支持治疗的必要性
• 营养支持治疗的目的
• 在应激早期营养支持是为了减轻营养 底物的不足,防止细胞代谢紊乱发生; 支持器官、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参与 机体调节免疫,维持器官正常功能、 预防器官功能障碍发生。
– 在后期营养支持的目的为加速组织的修 复,促进病人康复。
营养支持治疗的必要性
• 营养要素的选择
• 神经—内分泌激素增加
– 应激时血液中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 及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 血糖增高,但糖氧化直接供能却减少,糖无效循环 增加,组织对糖的利用也发生障碍
颅脑损伤下机体代谢的特点
• 细胞因子生成增加
– 与代谢有关的细胞因子有TNF、IL、PGE2、 NO等。其中最重要的是TNF、IL-1、IL-6, 它们均能够增加急性相蛋白质合成,氨基 酸从骨骼肌中丢失增多,肌蛋白降解增加, 体重减轻。 – IL-1能够引起谷氨酰胺酶活性下降,使肠 道对谷氨酰胺的摄取减少

神经外科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昏迷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及护理

神经外科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昏迷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及护理

神经外科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昏迷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及护理神经外科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昏迷患者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特别细致的护理和治疗。

早期的肠内营养及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神经外科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昏迷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及护理。

一、合并糖尿病昏迷患者的特点糖尿病昏迷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细胞无法正常利用葡萄糖而产生的严重并发症。

对于神经外科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昏迷患者,情况更为复杂。

患者在糖尿病昏迷的基础上,又存在颅脑损伤的并发症,需要更加细致和周密的治疗和护理。

二、早期肠内营养的意义1. 改善营养状况:合并糖尿病昏迷的患者往往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而且昏迷状态下无法正常进食。

早期肠内营养可以通过人工途径,为患者提供充分的营养,改善营养状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2. 减轻胃肠道负担:由于患者昏迷,胃肠道功能受损,给身体带来一定的负担。

通过肠内营养,可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避免营养过度或缺乏。

三、肠内营养的应用1. 营养成分的选择:对于神经外科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昏迷患者,应选择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肠内营养制剂,满足患者的全面营养需求。

2. 给药途径的选择:由于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无法口服,通常应采用胃管或空肠管给药,确保营养物质能够被患者充分吸收利用。

3. 给药时间的掌握:合并糖尿病昏迷的患者需要掌握给药的时间,避免突然停用或过度给药,影响患者的肠道吸收和代谢功能。

4. 营养监测:给药后应定期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监测,包括生化指标、体重等,及时调整营养配方,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有效的营养支持。

四、早期护理的注意事项1. 保持身体清洁:患者昏迷期间,身体卫生容易受到忽视,护理人员应勤劳给患者进行身体清洁,包括清洁口腔、皮肤、更换尿布等,避免皮肤溃烂和感染。

2. 预防并发症:昏迷患者容易出现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体位的改变,定时进行被动运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分析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分析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分析神经内科重症患者通常由于中风、脑出血、颅脑外伤等原因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和严格的治疗。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常常出现吞咽困难、消化系统功能减退等问题,导致肠内营养障碍。

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预后。

1. 高能量需求: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因为体力活动受限,需要保持高能量摄入以维持基础代谢和恢复功能。

2. 消化功能差: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消化系统功能减退,吸收能力下降,导致肠内营养的吸收不良。

3. 吞咽困难:部分患者因脑部受损,出现吞咽困难,导致口服摄入受限,需依靠肠内营养来满足营养需求。

4. 肠道功能衰竭: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常常伴有肠道功能衰竭,容易发生腹泻、便秘等情况,需要针对性的肠内营养护理。

二、肠内营养护理的原则1. 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需求制定个体化的肠内营养方案,包括饮食结构、能量摄入、营养成分等。

2. 安全性:肠内营养要选择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保证肠道的安全和稳定。

3. 持续性:神经内科重症患者需要长期卧床治疗,肠内营养要保持持续性,满足患者长期的营养需求。

4. 根据病情调整: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肠内营养方案需要进行实时调整,以满足不同阶段患者的需求。

1. 剂型选择:针对吞咽困难患者,可以选择液态或半流质营养剂,方便患者摄入,同时减少吞咽风险。

2. 细小分餐:分多次、少量进食,减少肠道负担,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 营养素补充:针对患者个体化的营养需求,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营养素,改善营养不良症状。

4. 注意消化吸收: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减退,需选择易消化和易吸收的食物,尽量避免过多油脂和难以消化的食物。

5. 肠内营养管护理:对于需要插管喂养的患者,需要严格护理肠内营养管,避免感染和异物梗阻等并发症。

1. 对于吞咽困难患者:选择易吞咽、易消化的食物,或者通过肠内营养管进行营养补充,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理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重要性
【摘要】我科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的2年期间共收治颅脑损伤后昏迷病人68例,这些病人均需进行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结果显示:进行科学、合理的肠内营养(en)是最为重要的治疗措施。

一般肠内营养的时间多较长,经济、安全、有效、均衡的肠内营养有利于损伤脑组织的恢复,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颅脑损伤;昏迷病;人肠内营养;鼻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17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09-02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急诊工作中常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交通和生产活动的发展,颅脑损伤病人也有增多趋势,而且由于严重脑外伤常导致较长时间的意识障碍,患者在受伤的急性期,基础代谢率明显增高,此时能耗显著加大,并且合并应激性高血糖和负氮平衡,病人整个机体处于一种严重的代谢紊乱和营养匮乏状态,免疫机能出现下降,加之临床大量脱水药物的应用,常出现较为严重合并症,成为患者继发死亡的主要原因。

根据病人个体情况及具体伤情选择正确的肠内营养支持,对保证昏迷病人的营养状态,增强免疫力,减少并发症,促进脑功能恢复,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有重要意义。

68例病人经科学、合理肠内营养支持后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68例,脑挫裂伤29例,原发脑干损伤12例,
颅内血肿27例。

年龄分布为:14-71岁,其中男性为47例,女性为27例,gcs评分≤8,手术39例,保守29。

肠内营养时间为10-95天,平均41天。

12结果68例均完全依靠肠内营养,其中有15例出现不同程度消化道并发症,经合理对症处置均在2-4天后恢复正常,现将常见消化道合并症及正确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121腹泻是最常见并发症,本组有8例病人出现。

临床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或含未消化食物、粘液。

主要原因为:正常人食物的分解产物,如糖类,脂肪,蛋白质及电解质等在小肠激酶及各种胰酶的作用下,基本已被吸收或者被稀释,故空,回肠内容物呈等渗状态,如果空,回肠内容物呈高渗状态,也即肠腔内渗透压升高时,会造成血浆与肠腔内容物之间的渗透压不等,当两者的渗透压差增大时,为了维持两者渗透压梯度,血浆中的水分会很快透过肠黏膜而进入肠腔,直至肠腔内容物被稀释到等渗为止,肠腔内有大量液体即可引起腹泻。

因此在配制营养液时要控制营养液的浓度及渗透压,喂养时应从低浓度开始,再根据胃肠适应程度逐步递增。

菌群失调,本组病人伤后早期均应用1种抗生素来控制感染,个别病人因严重感染,联合应用抗生素,导致病人胃肠道出现菌群失调而引起腹泻。

因此喂养过程中如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菌群失调消化道症状时可在营养液中加入氟康唑或黄连素。

营养液污染,当喂养被污染的营养液引起肠道感染时,可导致腹泻,做好家属健康教育工作,教会家属正确的鼻饲喂养方法。

122便秘,本组有5例病人出现,便秘是排便次数明显减少,每2-3天或更长时间一次,无规律,粪质干硬,常伴有排便困难感的病理现象。

由于昏迷病人卧床时间长,自主运动减少,导致肠蠕动减弱,另外喂养混合奶的纤维性食物成分少,使粪便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久,粪便内所含的水分被过量吸收,粪便变得干燥坚硬,此时需根据病人情况调整鼻饲液配方,多增加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摄入,加强病人肢体功能运动,定期按摩病人腹部,增加腹压和肠蠕动,促进排便。

便秘时可以用蜂蜜30毫升、香油30毫升、液体石蜡30毫升等喂养,定时给予缓泻药通便,必要时行少量不保留灌肠,老年人因肛门括约肌松驰加上大便干结,往往灌肠效果不佳,需人工取便。

123恶心、呕吐,本组有2例病人出现,引起恶心、呕吐的原因与鼻饲液输注的量过多及速度过快引起胃肠道不耐受或营养液过冷、过热刺激胃肠道有关,但应与高颅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导致的恶心、呕吐相鉴别。

高颅压引起呕吐常为喷射状,而胃肠功能紊乱引起呕吐常为溢出样。

另外,人工喂养时注意妥善固定喂养管,定时冲洗喂养管,避免喂养管扭曲、折叠、受压。

124胃潴留,便秘的病人有3例出现,发生胃潴留的主要病因是颅脑外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缺氧,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特别是胃黏膜由于缺氧出现水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影响胃肠正常消化,必要时加入胃肠动力药,如吗丁啉等。

125消化道出血,颅脑损并发消化道出血原因是机体突然受到强
烈有害刺激时,通过下丘脑引起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迅速升高,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胃肠血管痉挛,粘膜坏死,引起神经源性溃疡。

出血严重时应禁食水,以免加重胃肠负担,依靠肠外营养,急性期过后尽早行全流鼻饲,稀释胃酸,减少胃黏膜腐蚀,同时给予胃黏膜保护药物。

2肠内营养具体方法
21供给途径昏迷病人需经导管输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我科均用鼻胃管输入。

22供给方式一般用50毫升注射器将鼻饲液在10-15分钟内输入胃肠内,每3-4小时1次,每天总量为1500-2500毫升,从小剂量到适应量递增,保持在35-40℃。

如果出现胃潴留,可采用输液吊瓶连续滴注。

23肠内营养剂主要成分自制匀浆膳指将牛奶、豆浆、鱼、肉、蔬菜、水果等食物研碎加水而成,为“自然食物”,可有良好口感。

大分子聚合物:含有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需经消化道吸收和消化。

要素饮食营养成分明确,为分子水平,因此对胃肠道要求不高。

24供给时机本组病人因脑外伤昏迷,故认为肠内营养支持需要依据病程来分期进行,一般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慢性期,根据各期不同病情供给合理、恰当、平衡的营养。

241急性期是指伤后到各项生命体征恢复到稳定状态的一个阶段。

机体此时处于急性应激状态,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胰
高血糖素等分泌增多,能量需要增加,而此时病人无法自主进食,主要靠全周肠外营养,待病人肠鸣音恢复后,可少量供给肠内营养,也可二者兼用,此时能量、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供给要足,电解质要依据各项生化指标而定。

242恢复期指生命机能恢复到稳定以后的阶段,此期完全依靠肠内营养,营养支持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的营养液为主。

243慢性期指恢复期以后的阶段,病人处慢性疾病状态,因持续意识障碍及各种并发症,最易引起严重营养障碍,故此期依赖营养支持、物理及其他辅助治疗,如科学、合理仍有绝大多数患者恢复理想。

25鼻胃管置管的注意事项
251如遇喉头痉挛插管困难时,可向喉头喷少许丁卡因,以缓解痉挛。

252对于昏迷躁动的病人,应予以充分镇静。

253对于气管切开的病人插管时,可以在稳定固定前提下,打开气囊。

经鼻胃管输入营养液时,一定要先吸痰。

254置管困难的可在纤维胃镜引导下插管。

3营养状况的监测
定期测定血糖、电解质、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血浆蛋白等,每周对病人的精神、皮肤弹性、上臂围等指标评估1次,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膳食结构,确保肠内营养科学、合理。

4结果
本组68例病人急性期进行了肠外营养,并在平稳过渡到恢复期后,尽早进行肠内营养,所有病人经肠内营养支持后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因此尽早肠内营养对于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预后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5讨论
脑外伤的合并消化道损伤几率小,故病人消化功能基本正常。

鼻饲解决了无法正常吞咽的问题,保证病人能得到健康的膳食营养。

昏迷病人因长时间不能进食,可发生肠黏膜逐渐萎缩,粘膜屏障功能降低,易发生细菌易位和毒素吸收。

鼻饲液含有多种膳食,不仅能够满足机体的基本能量需求,补充水份,维持电解质平衡,同时食物对维护肠道的形态、胃肠蠕动及营养吸收有作用。

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应以高能量、高蛋白质和丰富维生素为主要原则。

患者由于高代谢反应极易出现负氮平衡,此时如果不能供给充足的蛋白质,容易引起机体抵抗力降低,合并高热、感染,易引起脑水肿等。

脂肪对末梢神经有保护作用,如果供给不足会影响脑组织恢复。

而碳水化合物更为重要,可以为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

因此三大营养素必须比例适当才能构成合理的营养支持。

通过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肠内营养支持可以得出:鼻饲的肠内营养可以维持肠黏膜结构与功能完整,减少毒素释放与细菌移位;促进胃肠蠕动、胆囊收缩和消化液分泌,恢复胃肠道功能;纠正肠黏膜缺血,增加内脏血流;降低炎症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机体获得接近正
常人进食的营养物质;营养支持效果优于肠外营养;费用较低廉。

参考文献
[1]王与淑,冯春莲,高丽萍,等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营养支持疗效观察《中华实用医学》,2005年第7卷第1期:69-70页
[2]梁力建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8-191
[3]杜斌麻省总医院危重病医学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