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补液护理
脑外伤昏迷病人的护理

脑外伤昏迷病人的护理脑外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常常导致病人昏迷。
对于脑外伤昏迷病人的护理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还对病人的康复和预后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脑外伤昏迷病人的护理要点。
一、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是护理的关键环节。
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每 15 30 分钟测量一次,并做好详细记录。
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通过呼唤、刺激等方式判断其意识水平有无变化。
同时,要注意观察瞳孔的大小、形状、对光反射等,这对于判断脑部损伤的程度和病情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发现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应立即报告医生。
还要观察病人的肢体活动情况,注意有无抽搐、偏瘫等症状。
另外,要关注病人的皮肤状况,防止压疮的发生。
观察有无皮肤破损、红肿、水泡等,定时为病人翻身、按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二、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脑外伤昏迷病人护理的重要任务。
将病人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误吸导致窒息。
及时清除口鼻中的分泌物、呕吐物等异物,必要时进行吸痰操作。
吸痰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对于需要长期卧床的昏迷病人,要预防肺部感染。
定期为病人翻身、叩背,促进痰液排出。
可以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利于咳出。
如果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准备。
三、营养支持脑外伤昏迷病人由于不能正常进食,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影响康复。
因此,营养支持至关重要。
早期可以通过静脉输注营养液,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待病情稳定后,可考虑给予鼻饲饮食。
鼻饲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营养液,如牛奶、米汤、鱼汤等,要注意温度适宜、浓度适中,避免引起胃肠道不适。
每次鼻饲量不宜过多,一般 200 300 毫升,间隔 2 3 小时一次。
鼻饲前后要注入适量的温开水,冲洗胃管,防止堵塞。
同时,要注意观察病人的消化情况,有无腹胀、腹泻、呕吐等症状。
如果出现异常,应及时调整鼻饲的量和速度,或者更换营养液的种类。
颅脑损伤病人护理模板

一、脑震荡
2、逆行健忘(近事健忘)。 3、头痛头昏、恶心呕吐。 4、清醒后生命体征与神经系检查无阳性征。 5、X线、CT删除颅骨骨折和颅内血肿。
处理: 1、卧床休息1-2周,尽量减少脑力劳动。 2、对症:头痛、头昏-镇静、止痛; 50%GS20ml 静注。 3、注意观察,防颅内血肿发生。
表现: ①若帽状腱膜未破,裂口呈线状。 ②帽状腱膜已破,伤口明显哆开。 ③疼痛,出血多不易自止。
处理: ① 压迫止血(加压包扎)。 ② 清创缝合(即使在伤后72小时也可清创)。 ③ TAT+抗生素防治感染。
三、头皮撕脱伤(scalp avulsion)
表现:多见于妇女瓣子被卷入机器内,使包括帽状腱膜在内的大块头皮 部分或全部撕脱,伤情重,常有休克,易致严重感染。 处理: (1)立即压迫止血、镇静止痛、防治休克。 (2)早期清创,处理皮瓣。
二、脑挫裂伤
概念:外力打击头部引起脑膜、脑血管及脑组 织破损、出血时称之。其特点:昏迷时间较长,程 度深,有相应的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出现。 表现:
1、意识障碍 昏迷长,>30分钟→数小时→数天→ 数月。
二、脑挫裂伤
2、局灶体征 常有锥体束征,对侧偏瘫、感觉失语或运动失语, 视听障碍、癫痫发作等,如损伤“哑区”可无症状。
【护理诊断/问题】 【护理目标】
焦虑
消除病人焦虑
头痛
适当止能药、尽早消除颅高压
清理呼吸道无效
保持R道通畅,R平稳,无误吸
营养失调
营养状态维持良好
有感染的危险
颅内及切口感染得到有效防治
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2010年12月12日一、防止恐惧主要表现:1 主诉心神不安、恐慌、头痛加重。
2 哭泣、躲避、挑衅行为。
3 失眠、恶梦、肌张力增高、拒绝配合治疗和护理。
护理目标:1 病人能说出引起恐惧的原因。
2 病人能正确采取减轻恐惧的方法。
3 病人的恐惧感减轻。
护理措施:1 鼓励病人表达并耐心倾听其恐惧的原因,评估其程度。
2 理解病人恐惧的感受,经常和病人交谈。
3 向病人介绍治愈病例,使其树立信心。
4 减少和消除引起恐惧的医源性因素,如治疗、护理前耐心解释其目的,指导病人如何配合。
5 避免病人直接接触抢救病人和病人死亡等场面,使用屏风遮挡视野。
6 适当安排探视,小儿适当安排陪伴。
7 及时肯定和鼓励病人的进步,使病人树立信心、战胜恐惧感。
二、躯体移动障碍相关因素:1 因意识障碍,不能有目的移动躯体。
2 因疼痛和不适,不愿移动躯体。
3 因肢体瘫痪,躯体移动受限。
4 卧床限制活动。
主要表现:1 躯体活动范围减少。
2 不能活动或不愿活动。
3 被动体位,使用约束带。
护理目标:1 病人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2 病人未发生褥疮、血栓性静脉炎、肺不张等并发症。
护理措施:1 保持病人舒适体位。
2 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
3 做好生活护理。
口腔护理每天2次;抹澡夏季每天2次,冬季每天1次;定时喂饮食;大小便后及时清洁肛周及会阴。
4 躁动、意识障碍病人,使用床栏、约束带,以防坠床。
5 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并行肢体按摩,每天3次。
6 补充足够的水分,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以预防便秘。
三、自理缺陷相关因素:1 意识、精神、视力障碍。
2 瘫痪。
3 卧床,活动限制。
4 耐力下降,使活动能力下降。
5 舒适状态改变:头痛。
主要表现:1 病人不能独立完成进餐、洗漱、沐浴、大小便等日常生活。
2 病人不能有目的地完成翻身动作。
护理目标:1 病人卧床期间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2 病人舒适,无口腔炎、褥疮、坠床等发生。
护理措施:1 做好病人日常生活护理,如口腔护理每天2次;抹澡夏季每天2次,冬季每天1次;定时喂饮食。
颅脑损伤的护理措施

颅脑损伤的护理措施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昏迷时间长,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治疗困难,护理复杂,死亡率高,除应及时诊断和抢救治疗外,还应精心合理的加强临床护理,这不仅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也是对巩固手术治疗效果和促进病人康复、减少致残率的重要环节。
一.常规护理1.严密观察病情生命体征的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是反应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如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深慢、脉搏缓慢,多提示脑疝的早期表现。
2.意识状态意识的改变与脑损伤的轻重密切相关,是观察脑外伤的主要表现之一,在护理上通过对格拉斯评(格拉斯评分是意识障碍的评分,第一级是昏迷小于30min,分数13-15;第二级昏迷30min-6h,分数8-12;第三级昏迷大于6h,分数低于7分,它是从睁眼语言运动三方面来评价1.睁眼:能自行睁眼 3分,呼之睁眼 2分,刺痛睁眼 1分。
○2.语言:能对答,定位准确5分,能对答,的○定位有误 4分,能说话,不能对答 3分,仅能发音,不能说话 2分,不能发音 1分○3.运动:能完成吩咐的任务6分,手能指向刺痛部位 5分,刺痛时,四肢回缩4分,刺痛时,双上肢过度屈曲3分,刺痛时,四肢过度伸展2分,刺痛时,四肢松弛刺,无反应1分)分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3.瞳孔变化。
检查瞳孔的变化,可观察到是否有脑疝的形成。
如瞳孔进行性散大,光反射消失,并伴有严重意识障碍和生命体征变化,常是颅内血肿或脑水肿引起脑疝的表现。
二、精心护理1.体位对颅脑损伤或手术的患者,给予床头抬高15~30度头偏向一侧,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增加肺部通气量,并可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呼吸道。
2.吸痰因脑损伤而出现昏迷的病人,由于舌肌松驰、舌根后坠,咳嗽反射消失,下气道分泌物积滞,极易出现窒息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
因此在护理上应尤为注意,除应及时吸收痰液外,还应在病情稳定允许的情况下,协助病人翻身叩背,以利于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常导致患者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痛苦。
对于颅脑损伤患者,及时、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还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下将详细介绍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要点。
一、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是颅脑损伤护理的关键。
通过呼唤、刺激等方式评估患者的反应,判断其意识水平是清醒、嗜睡、昏迷还是模糊。
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瞳孔大小、形状、对光反射等,这对于判断颅脑损伤的程度和病情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监测生命体征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体温升高可能提示感染,脉搏和呼吸的变化可能反映颅内压的改变,血压的波动则需要警惕是否有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还需留意患者的头痛、呕吐等症状。
头痛加剧或频繁呕吐可能是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二、体位护理患者的体位对于颅脑损伤的恢复有着重要影响。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将患者头部抬高 15-30 度,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对于昏迷患者,应采取侧卧位,以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
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的发生。
三、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颅脑损伤患者护理的重要环节。
及时清除患者口鼻中的分泌物、呕吐物和血块等。
对于呼吸困难或呼吸骤停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给予吸氧。
定期为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湿润呼吸道,稀释痰液,便于咳出。
对于无力咳痰的患者,要进行吸痰操作,但动作应轻柔,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四、饮食护理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支持十分重要。
在患者昏迷或不能经口进食时,可通过鼻饲给予营养。
选择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如牛奶、米汤、鱼汤等。
鼻饲时要注意食物的温度、浓度和速度,避免引起呛咳、反流等。
当患者病情好转,能够经口进食时,应从流食逐渐过渡到半流食、普食,但要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五、管道护理颅脑损伤患者常需要留置各种管道,如导尿管、引流管等。
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护理

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护理摘要】颅脑损伤患者长期昏迷多因颅脑损伤严重,或继发损伤未能及时处置所致昏迷。
昏迷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长期卧床导致的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对患者整个病程影响极大,不利于患者康复。
昏迷期间加强护理、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保持机体不再受到缺血、多系统感染、营养障碍等侵袭,则患者可能取得较好的预后。
作者在神经外科从事护理工作期间对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患者的护理有如下体会。
【关键词】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护理1、加强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向主管医生报告,以便及时处置病情变化,以免延误治疗时机,为患者疾病康复提供有利机会。
2、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患者体位正确摆放及预防褥疮防止气体交换不足是首要的,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将头转向一侧以免误吸。
深昏迷患者须抬起下颌或将口咽通气管放入口咽腔,以免舌根后坠影响呼吸。
短时间不能清醒、气管切开患者要做好气管切开护理常规,呼吸衰竭患者根据血气分析正确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注意隔离、消毒与无菌操作,定期做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其是防止呼吸道感染的关键措施。
颅脑损伤患者头部升高15°有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对脑水肿治疗有帮助,为预防褥疮,必须采用定时翻身法。
不断变更身体与床褥接触的部位,以免故突出部位皮肤持续受压缺血坏死。
[1]3、营养支持。
机体正常代谢及良好的营养状态是维护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任何营养不良都会影响组织、器官的功能,进一步会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机体的营养状态与罹患率、死亡率密切相关,危重患者都存在营养不良,如不及时纠正很难抢救成功。
故要加强早期的静脉营养和进一步通过鼻饲管的肠内营养,多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2]4、预防泌尿道感染,保持大便通畅。
尽可能早期采取非导尿方法。
如热敷、按摩来促使排尿。
导尿时要严格无菌操作,选择质优硅胶带囊导管,留置时间不宜超过3-5天,经常复查尿常规,并根据尿液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给予抗炎治疗。
护士资格考点:颅脑损伤护理

护士资格考点:颅脑损伤护理护士资格考点:颅脑损伤护理和平时期颅脑损伤的常见原因为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失足跌倒、工伤事故和火器伤;偶见难产和产钳引起的婴儿颅脑损伤。
战时导致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包括房屋或工事倒塌、爆炸性武器形成高压冲击波的冲击。
1.现场急救现场急救首先争分夺秒地抢救心跳骤停、窒息、开放性气胸、大出血等危及病人生命的伤情,颅脑损伤救护时应做到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禁用吗啡止痛。
有明显大出血者应补充血容量,无外出血表现而有休克征象者,应查明有无头部以外部位损伤,如合并内脏破裂等。
开放性损伤有脑组织从伤口膨出时,在外露的脑组织周围用消毒纱布卷保护,再用纱布架空包扎,避免脑组织受压,并及早使用抗生素和TAT.记录受伤经过和检查发现的`阳性体征,及急救措施和使用药物。
2.一般护理(1)体位:意识清醒者采取斜坡卧位,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
昏迷病人或吞咽功能障碍者宜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以免呕吐物、分泌物误吸。
(2)营养支持:昏迷病人须禁食,早期应采用胃肠外营养。
每天静脉输液量在1500-2000ml,其中含钠电解质500ml,输液速度不可过快。
伤后3天仍不能进食者,可经鼻胃管补充营养,应控制盐和水的摄入量。
病人意识好转出现吞咽反射时,可耐心地经口试喂蒸蛋、藕粉等食物。
(3)降低体温:高热使机体代谢增高,加重脑组织缺氧,应及时处理。
应采取降低室温、物理降温,遵医嘱给予解热剂等降温措施。
(4)躁动的护理:引起躁动的原因很多,如头痛、呼吸道不通畅、尿潴留、便秘、被服被大小便浸湿、肢体受压等,须查明原因及时排除,切勿轻率给予镇静剂,以免影响观察病情。
对躁动病人不可强加约束,避免因过分挣扎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
3.保持呼吸道通畅意识障碍者容易发生误咽、误吸,或因下颌松弛导致舌根后坠等原因引起呼吸道梗阻。
必须及时清除咽部的血块和呕吐物,并注意吸痰,舌根后坠者放置口咽通气管,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保持有效地吸氧,呼吸换气量明显下降者,应采用机械辅助呼吸。
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创伤,通常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打击等原因引起。
这类病人的护理至关重要,不仅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
以下将详细介绍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要点。
一、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是颅脑损伤护理的关键。
通过呼唤、刺痛等方式判断病人的意识程度,如清醒、嗜睡、昏迷等,并记录意识变化的时间和特点。
同时,观察病人的瞳孔大小、形状、对光反射,这对于判断颅脑损伤的部位和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若瞳孔出现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可能提示颅内压增高或脑疝形成,应立即报告医生。
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注意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度,如有呼吸不规则或呼吸困难,可能是脑干损伤或呼吸道梗阻。
血压升高、脉搏缓慢而有力、呼吸深慢,常提示颅内压增高。
体温升高可能是感染或中枢性高热。
观察病人的肢体活动情况,注意有无偏瘫、抽搐等。
还要留意头痛、呕吐等症状,呕吐频繁且呈喷射状,往往是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二、体位护理颅脑损伤病人应采取适当的体位。
对于昏迷病人,通常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
对于有脑脊液耳漏或鼻漏的病人,应采取半卧位,借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移向颅底,促进漏口封闭。
定时为病人翻身,避免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预防压疮的发生。
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头部剧烈晃动,以免加重病情。
三、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颅脑损伤病人至关重要。
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呕吐物和血块等。
对于舌后坠的病人,可使用口咽通气管或托起下颌。
若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应尽早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给予吸氧。
定期进行肺部听诊,观察有无肺部感染的迹象。
鼓励清醒病人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对于不能自主咳嗽的病人,要定时给予吸痰。
四、伤口护理对于开放性颅脑损伤的病人,要注意观察伤口的情况,包括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
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伤口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补液护理
【摘 要】目的:探究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最佳的抢救护理策略,
并为今后颅脑损伤昏迷补液护理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对
我院急诊室治疗的50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补液护理进行回顾性分
析,探究出造成补液失衡的原因。结果:以24 h为计时单位, 50
例共计790个计时单位,其中总出入量失衡的94个,占12%,总出
入量平衡的单位中,存在“动态失衡”的189个,占总出入量平衡
的24%。结论: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补液失衡主要是由于输液剂量
的偏差、脱水剂造成尿量的变化、忽视补液动态平衡、尿崩等肾外
丢失所造成的,护理人员必须加以重视。
【关键词】颅脑损伤昏迷;补液;出入量;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
(2013)09—0460—01
对于颅脑外伤患者在进行脱水治疗期间,其补液原则必须出入量
平衡,确保从分的外周循环量,量出而入。本文主要对我院急诊室
2012年1月—2012年8月治疗的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病例资料进
行研究,总结出补液护理过程中出入量失衡的原因,并提出了补液
护理的注意事项,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本院2012年1月—2012年8月急诊室只来哦的
利脑损伤昏迷患者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段为14—
65岁,平均年龄31.2岁;其中车祸致伤38例。跌落伤5例;击伤
4例、其他3例;入院时gcs平分:3—5分8例、7—8分26例、9
—11分16例;观察时间3—36 d,平均16.8 d;疗效:按gos评
分:良好11例(22% ),轻残31例(62% ),重残和植物生存8例
(16%)。
1.2方法
本组病例根据住院期间的每天9∶00至第2天9∶00 24 h为一
个计时单位(不足24 h计为一个计时单位),50例患者,共计790
个计时单位;查看每个记时单位总入量情况:出入量两者相差300ml
为失衡,准确记载出入量相差300—1000ml和大于1000 ml的计时
单位;查看每个计时单位中出入量的动态平衡情况, 24 h内以4 h
分段,每时段出入量相差300ml为失衡;分析上述观察中出入量失
衡的原因,并指出护理注意事项。
2结果
2.1 总出入量失衡情况
出入量失衡94个计时单位,占全部计时单位的12%;其中总出入
量失衡300—1000ml59个计时单位,占62%, >1000ml28个计时单
位,占29%, >2000ml7个计时单位,占9%;出量大于入量60个计
时单位,占63.8%【1】;入量大于出量34个计时单位,占36.2%;
出入量相差>1000ml主要出现在入院初期1—2d,并且大多数表现
为出量大于入量。
2.2 每一个计时单位的出入量动态失衡情况
每个总出入量失衡的计时单位均存在24 h中某时段的失衡,在
总出入量平衡的计时单位中,有189个计时单位存在24 h中某时
段的出入量失衡,即动态失衡,或短时失衡,占总出入量平衡的计
时单位的24%。
2.3出入量失衡的原因
根据以上病例资料分析得知出入量失衡的主要原因是:(1)几个
补液通道输液时,计量极易出现误差;(2)使用脱水剂后,尿量迅
速增加,没有及时改变补液速度;(3)迅速输入脱水剂后,更换其
他药液忘记调整输液速度;(4)呕吐、腹泻;(5)调整补液速度引
起的;(6)尿量的计量设施出现偏差【2】。
3讨论
回顾分析本组病例资料得知,总出入量的失衡和出入量动态失衡
所占比例达到了36%,其中24 h总出入量失衡占12%,动态失衡占
24%;从而可知急诊室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补液失衡情况时常出现,
护理人员普遍注重24h液体失衡,却忽略了24h总量的平衡,极易
造成动态失衡,必须引起护理人员的广泛关注。护理过程中需要从
如下方面着手来预防或避免液体失衡情况的发生:注重各种肾外失
水,加强预防,及时调整是避免24h液体失衡的重点护理措施;本
文研究对象病例资料分析过程中发现补液不足量,主要发生在预料
之外的尿崩、脱水、高热、腹泻腹胀等,所以,针对颅脑损伤昏迷
患者,急救期间避免患者肾外失水,积极预防,确保足量补充,可
有效降低补液失衡情况发生率。另外,若发现出入量失衡,必须及
时纠正,警惕矫枉过正,在补足差量的50%时,就需要及时核对【3】。
并每小时观察一次出入量,落实量出而入的原则,确保液体容量动
态平衡。
另外,分析本文研究病历得知:普遍的补液过多的原因主要是迅
速输入高渗性脱水剂后,更换其他药液时,没有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所以,迅速输入高渗性脱水剂后,及时改变同一通道的输入量,可
以有效预防补液失衡的情况产生。建议采用具有一定容量 的计量
器具,防止由于计量偏差出现补液失衡的情况。当前医院使用的计
量器具主要由引流袋、计量杯等等,时常出现误差,有的误差竟然
达到了30%,造成年尿量的重大误差。
所以,针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补液的基本原则为“量出而入”,“出
入平衡”。出入量经常失衡对机体的损伤影响较大,其危害极易被
忽视,并日益累积而造成更加恶劣的后果。所以要注重将也挺保持
在动态平衡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荣良,邓炳焕,王玉凤,于春景.严重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10):123—126.
[2] 刘珺.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补液护理[j].广东医学,2009,
30(05):825—827.
[3] 李蕊,徐俊彦,夏兰,席淑华.1例重度颅脑外伤合并重度胸
部外伤患者的急救护理[j].护理实践于研究,2011,08(02):124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