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材料百变通以一当十出佳作——论据运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技巧.
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作文升格有妙法

(八)结尾:1.是否回扣材料,再点标题,重申论点,照应开头。 2.是否使用技巧。
五、病文诊治(活动二)
以不变应万变
①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有句名 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 法。”“定理”,可理解为不变 的原理、规律;“定法”,可理 解为不变的方法,策略。
②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 变,但有不变的原理、规律,例 如圆周率,也有变通的方法,人 不能一直往一条路走,也不能一 直撞南墙,所以我们要懂得灵活 变通。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 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 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 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 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 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 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 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 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 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
略深、略富、略文、 略创。
2021届高考写作指导_作文素材“百变通”(23页)

(教学提纲)2021届高考写作指导: 作文素 材“百 变通” (获奖 课件23 页)( 免费下 载)
【延伸阅读】 沃尔玛(W-MART)成为龙头
如果你要问谁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还是比尔·盖茨吗? 不!不是,而是罗伯森·沃尔顿先生。如果你要问谁是世界500强 之首?微软吗?通用汽车吗?GE吗?IBM吗?都不是!而是山 姆·沃尔顿家族的沃尔玛。
(教学提纲)2021届高考写作指导: 作文素 材“百 变通” (获奖 课件23 页)( 免费下 载)
事例分析——因果分析法
示例
论据
沃尔玛创始人沃尔顿在大学之前家境贫寒,甚至还为交学费
的事情发愁,他为了挣得学费,到迈克尔家中刷墙。一丝不苟
地忙碌几天后,沃尔顿因为一个小失误让自己细心粉刷的墙面
弄了一丝污迹。他不愿自己的工作出现一丝的差错,当即将当
请选一个话题,将前面简要概括的文字进行修改。不超过 200字。
(教学提纲)2021届高考写作指导: 作文素 材“百 变通” (获奖 课件23 页)( 免费下 载)
(教学提纲)2021届高考写作指导: 作文素 材“百 变通” (获奖 课件23 页)( 免费下 载)
请用假设分析法或因果分析法,给你概括的材料写一段评 析。100字左右。
细节做好,那么迈克尔或许不会资助他上学,沃尔顿或许就没有机
会创立“沃尔玛”。 “惠普”的创始人之一戴维·帕卡德先生曾说
过,基“本小结事构成:就材大料事+,反细向节假成设就推完论美+。结”论因此,细节决定成败。结论
(教学提纲)2021届高考写作指导: 作文素 材“百 变通” (获奖 课件23 页)( 免费下 载)
任选一个题目,用从《一面墙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作文素材学到 的方法,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材料运用变通技巧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材料运用变通技巧例文1:是啊,怎么才能天下安定?从“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黄巢,到“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宋江;从“迎闯王,不纳粮”的李自成,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洪秀全,一批批农民英雄揭竿而起。
怎么办?酒酣胆热,他们拼死高张义旗,“掀开地网,撞破天罗”,但惨烈的事实宣告了这条造反求安之路的断绝。
是啊,怎么才能天下安定?“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是禁烟斗士林则徐的修身铭文吧?“我自横刀向天笑”,这是维新勇士谭嗣同的慷慨高歌吧?“遍地腥云,满街狼犬”,这是反清义士林觉民的悲愤绝笔吧?“天下为公”,这是革命志士孙逸仙的毕生追求吧?怎么办?先觉们为之前赴后继,但悲壮的事实宣告了这种求安之法的失败。
——【说“安”——从“安得广厦千万间”说起】片断例文2:是啊,跑向何方才能找到幸福?从“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黄巢,到“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宋江;从“迎闯王,不纳粮”的李自成,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洪秀全,一批批农民英雄揭竿而起。
怎么办?酒酣胆热,他们拼死高张义旗,“掀开地网,撞破天罗”,左右奔突,但惨烈的事实宣告了这条造反之路的断绝。
是啊,跑向何方才能找到幸福?“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是禁烟斗士林则徐的修身铭文吧?“我自横刀向天笑”,这是维新勇士谭嗣同的慷慨高歌吧?“遍地腥云,满街狼犬”,这是反清义士林觉民的悲愤绝笔吧?“天下为公”,这是革命志士孙逸仙的毕生追求吧?怎么办?革命先驱前赴后继,纵横驰骛,但悲壮的事实宣告了这些变革之法的失败。
——【《跑的体验》(湖南卷文题)】片断“变通”使用材料总的原则:“变通”运用材料时,要善于强调材料与观点结合的那一个侧面,善于把观点强化出来,突显出来。
即要能够突出强调这个材料中与观点相结合的那一个侧面。
例1:素材:美国总统里根加工成品:美国总统里根是演员出身,在竞选时有很多负面影响,而且他的年纪也大了,他终于输给了别人。
高考模拟作文“应变-求变”导写及范文

高考模拟作文“应变·求变”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万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
——「东晋」葛洪欲求新,则求变;欲求完美,则求常变。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中向前发展,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面对变化,躺赢不可能、躺平不可取,那么与时俱进的“应变”和开拓进取的“求变”哪一个更重要?班级要举行“应变·求变”主题班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思考、感悟。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引用了两则警句名言:第一则是东晋葛洪提出的顺应变化的观点,第二则为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古尔的名言,强调主动求变,方能创新发展。
材料的第二部分为写作要求,分别对两则名言进行概括分析,前者为应变,是被动的,后者为求变,是主动的,而且这里的“应变”与“求变”都是积极行为。
“躺赢”“躺平”等消极行为旨在能引起学生针对当下的社会问题、青年心态产生思考。
同时任务指令明确:学生只需理解应变和求变的本质区别即可选好角度、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写作。
最后,文体指向明确,要求写一篇班会发言稿。
这也提醒考生,发言的场合是课堂,发言的对象是同学。
发言者的身份是青年学生。
因此写作时要紧紧围绕这一典型任务,力求语言得体,契合情境。
根据题干中“与时俱进的‘应变’和开拓进取的“求变’哪一个更重要”的表述,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点进行写作。
无论是“应变”还是“求变”,对学生而言都容易找到写作的突破口。
一个是与时俱进的适应发展变化,一个是变被动为主动,因势利导,牢牢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
尊重规律、顺应规律、把握规律是应变的具体表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主动认识和利用规律,积极预见和规划未来,是发挥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高考高考作文指导:材料运用翻新五法(附例文)

高考作文指导:材料运用翻新五法(附例文)写作教学0322 0900高考作文指导:材料运用翻新五法(附例文)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但是不少学生却不知道怎样用好用活这些材料。
尤其是在作文中。
旧有的材料如何运用呢?一、撷取精要使用前对材料进行分析,抓住其主旨,然后根据作文所需,撷取其中的精要部分,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2005年高考满分作文《在情理中找答案》有一段文字:“古往今来,多少英雄挥洒热血于理想的土地!陆游有‘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执着;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无畏;秋瑾有‘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洒脱。
他们不畏‘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惟愿酾酒临江,吟诵弃之如敝履的诗篇,得以‘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评:考生撷取诗词中的关键句,集中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献身理想的豪情壮志,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二、移花接木对一个个单一的材料进行改造、拼接或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人,或将几件事剪辑组合为一件事,起到集中刻画人物或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2004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点评:开篇引出由孔子主持的“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的讨论会。
让贾谊、杜牧、苏洵、魏征、孟子依次上场,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表明对秦灭亡原因的看法。
文中的人物都是高中语文课本中见到的,“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山东诸国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以及“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等许多文言句子都是课文中要求背诵的。
把这些不同时代的人物放在讨论会这个特殊场合,又用一条主线将与人物有关的事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点明“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听取一下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题旨。
三、演绎成文平时积累的材料,哪怕是一句短短的诗词,一个小小的故事,通过合理想象或虚构,可演绎成一篇文章,收到良好效果。
如历届高考作文《〈孔雀东南飞〉新传》、《陷阱》、《阿Q新传》、《朱贵开店》、《永远的苏武》等都是将课本中的素材进行加工演绎成篇的满分作文。
巧妙变通以一当十——谈课文内容的一材多用

‘o’ooo‘o。
‘o‘o。
‘__-‘●_-●-_●_。
●_-__--I_-___‘一巧妙变通以一当十——谈课文内容的一材多用口祁彦平面对半壁江山的高考作文.许多学生喟然长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实,学生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材料。
因为语文课本就有丰富的写作素材,他们是不会运用材料.不会巧妙变通,以一当十。
课文中的很多内容不仅可以用,而且可以一材多用。
试看下列高考作文话题:“买镜”(04年湖北)、“双赢的智慧”(05年山东)、“一枝一叶世界”(05年浙江),这些话题乍一看风马牛不相及.可却被聪明的考生们灵活变通,巧妙运用。
用的竟然是一篇课文,那就是课后要求背诵的,每一个高中生都耳熟能详的高中第四册课文《陈情表》。
请看下表:话叙述议论题李密自幼痛失双亲。
伶仃孤祖母的关爱就像一面镜子.照出骨肉买苦。
祖母刘氏悯其不幸,躬亲抚之情、仁厚之心,使李密恳切尽孝的孝举千镜养;精心照料,无微不至;苦心教载流传。
以君子为镜.可照出高尚品德.给导.至于成立。
人一个对镜自省自勉的机会。
李密从小父丧母弃,伶仃孤“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双苦;祖母含辛茹苦,促其成才。
后李密用婉转恳切之词感动了皇帝,得以报赢来他因孝举荐,屡被征召;祖母却达祖母养育之恩,且避免了拒任新朝的罪的日薄西山.朝不虑夕。
尽忠还是尽过。
李密机警善辩,以退为进,既赡养了祖智孝.李密进退维谷。
如何才能双母.又保全了自己。
他以《陈情表》一文名垂慧赢?他思量再三,终于写下一篇悲千古.向后人展示了他双赢的智慧。
恻动人的《陈情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李密虽以供养祖母为由,辞不赴命,然枝表以闻。
”李密以一句谦卑之词.君心叵测,喜怒无常。
若触怒龙颜,则命不1。
—-结束了向晋武帝的陈情,却激起久矣,谈何供养祖母?李密内心惶惑,怎“怖叶了我心头的浪花。
“犬马怖惧”、惧”一字了得?诗云:“一叶落而知秋。
”李密世“拜表以闻”.李密卑躬屈膝.胆战一言而知其苦楚。
高考作文素材应用之十大技法之一材多用

[角度2——“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贞观政要》中记载:‚太宗入苑视禾, 见蝗虫,掇数杖而咒曰:‘百姓有过, 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 是什么? 害百姓,’遂吞之。‛李世民乃是一代 封建君王,肯于吞食蝗虫确是出人意料, 似乎令人不可思议。但这看似出人意料 为什么? 的举动细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作为 一国之君,李世民不但非常清楚粮食与 百姓、人民与国家的密切联系,更深知 怎么样?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而这 样贤明的君主成就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 世,更在情理之中。只此一事便可看出, 大唐之兴亦实属必然。
[角度3-——“说‘安’‛]
《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视察农 田时,见蝗虫蚀苗,不顾自身安全吞 食蝗虫让其蚀己心而不危害百姓。太 宗的祷告和希冀令人感动。岁乃民之 根本,民乃国之根本,唐太宗舍一己 之‚安‛,求万家之‚安‛,可敬可 佩。农业乃国之根本,安泰之源泉, 抓住了根本,方有杜稷之安稳,方可 享百年之盛世、万代之荣光。‚贞观 之治‛,得民心者得天下。
论述献身精神 持之以恒的恒的精神:
19年的时光,19年的梦想,19年的艰辛,李时 珍用19年写出了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悬崖峭壁, 急湍幽谷,恶草毒花,无数危难困苦在19年中应接 不暇。李时珍最终凭着一股持之以恒的坚韧走过了
这风雨荆棘的19年,带着《本草纲目》重回人间。
方 法 例 谈
[角度1——“忘记和铭记‛]
《贞观政要》中有记载,唐太宗视察庄 稼的长势,却看到蝗虫带来的灾害。太 宗遂向上苍祈求,希望将百姓面临的灾 难转移到自己身上,要用自己的生命安 全换取百姓的安居乐业。太宗忘记了自 身的安危,一心铭记着百姓的哀乐。在 这种‚忘记和铭记‛之间,唐朝日益兴 盛,太宗终成一代明君。
药人的放心。
2024年高考语文押题:以“不变”之心,应万“变”之形

2024年高考语文押题:以“不变”之心,应万“变”之形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间万物是千变万化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事实上,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指宗旨、本质、目的等。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关于“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从“变”的角度看待世界,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只有世事的不断变幻,如波澜万丈般的千变万化才是这个世间唯一不变之处。
正如苏轼所讲,“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正是由于变化,造就世界的丰富多彩,带来社会的变迁等。
围绕“变”,可以思考,什么是变?变有哪些好处?该如何应对变?变包含的是外在表现形式的改变,以及对观念和思维的改变。
如:用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面对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要积极应变、与时俱进等。
材料指出不变的是“宗”,是宗旨、本质、目的,初心等,可以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不能改变?不变会有什么好处和意义?如:要保持本心,坚守自我;要对真情坚持,对信仰执着,对精神传承等。
综合看待二者的关系,变与不变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变,是为了不变;不变,才能变得更好。
我们要与时俱
第1页共5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要用“经典材料”? 1、运用“经典材料”的优 势: 有利于你写出有文化内涵 的、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有一 定文采的考场作文。具体地说 有以下优势:
2018/8/6 6
2018/8/6
A、任何程度的学生,均有了解和掌 握; B、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深刻内 涵和 文化意义; C、有典范的甚至诗意化的表述可资 借鉴,易于操作; D、经典材料的叙述容易书面化,能 有效避免语言口水化; E、经典材料的阐释空间较大,因而 具有“百变通”的可能,方便你在作文 中普遍运用。
4、知识改变命运。 2018/8/6
3
B、我们熟悉的事例:老师训斥学生过于刻薄 这个事例可以论证什么观点(或表现什么样的主 题): 1、转折;(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会 成为学生学业成绩、性格爱好的转折。) 2、选择;(面对学生的出格,老师可以有引导、 宽容、温和批评、刻薄等等的不同选择。)
3、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给老师和学生 都移植注入宽容、大器的记忆。)
2018/8/6 4
从以上两例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分 析,便可用于不同的作文题;同一 主题,由于各人的感悟不一,可通 过不同的事例来展现!
普通的事例尚且可以这样使用, 那么,经典的材料能不能做到以 一当十、以不变应万变地使用呢?
陶渊明尽管有“猛志逸四海”,有大济 苍生之志,但他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在那样 的时代,他的才能还不足以在那条路上走通, 所以就归隐田园,做他的诗,采他的菊,喝 他的酒去了。陶渊明没有像这个题目中的乌 鸦那样,行也要行,不行也要行——他没有 因为渴望政治上的成就,就像屈原那样上路 走到天黑,投汨罗江而死;也没有像杜甫那 样,明明只有诗才,却偏偏自诩有能力“致 君尧舜上”。这就是陶渊明明智、通达、可 爱的地方。
(3)2006四川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 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 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 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 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 拟题目。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不得抄袭。
2018/8/6 8
如何使用“经典材料”? A、首先分析这材 料的用途; B、其次要学会变 换角度进行发散思维, 头脑变得圆通一点。
2018/8/6 9
经典材料通用示范: 以“陶渊明”的材 料,来应对一些高考 作文题目的写作。
2018/8/6 10
(1)2006年全国高考卷1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 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 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 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 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 “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 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 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 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8/8/6 11
2018/8/6 12
陶渊明不善于写那种字句华丽的诗,与 他那个时代崇尚藻饰的诗歌风格格格不入。 他没有铺陈华藻的才能,但他却善于开掘题 材,开创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田园 诗风。他的诗风质朴醇厚,这是另一种才能。 陶渊明很明智,他没有忘记自我而去盲目模 仿别人,因了不求其同,反而创造出自己独 特的价值。如果天空上飞翔的都是捕捉小羊 的鹰群,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具有相同能力 的一种生物,这个单一的世界将会非常可怕。
2018/8/6 13
(2)08天津卷 请以“人之常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主确定文体(诗歌、戏剧除外)。 ②不少于800字。
2018/8/6
14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有的人追求名利,有的 人追求物质享受,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都是 人之常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 明也曾出仕为官,幻想在政治舞台上一展抱负, 这是人之常情,试想哪个读书人不想“学而优则 仕”呢?哪一个有志之士不想为“帝王师”呢? 名与利,功与禄,取之有方,用之无愧。人之常 情,实不为过。但当他的人格尊严收到侮辱之时, 他能坚守理想、信仰,当官场污秽不堪之时,他 能毅然“不为五斗米折腰”,最终“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的可贵在于他突破了人之 常情,面对浊世,多数人选择的是同流合污,这 是人之常情嘛。而陶渊明一身傲骨,不低头,不 苟且,做不合常情之举,做不违心之事,这是何 2018/8/6 15 等的潇洒,何等的洒脱。
2018/8/6 16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思” 与“恋”,“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的反省,不都是陶渊明反躬自问而求得的 领悟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为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不明明就是扣住了话题中的两个“问”吗? 陶渊明的归隐,就是自问不能“为五斗米 折腰”的答案,官可以不做,人格必须得 到保全。至于他梦想的“桃花源”,就算 比不上屈原玄奥的“天问”,也可算得上 是一种对理想生存境界的求索和追问吧。
有些同学为写议论 文没有论据而苦恼,有 没有简便的方法、可靠 的途径解决这个问题?
2018/8/6 1
经典材料百变通 以一当十出佳作
——论据运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技巧
2018/8/6
2
训练题: A、我们熟悉的事例:中考高考 这个事例可以论证什么观点(或表现什么样 的主题): 1、转折;(这场考试的结果如何,就是自己的一 个重大的转折。) 2、选择;(能参加高考,是三年前“读普高还是 读职高”选择的结果。) 3、诚信;(考试是否作弊、高考移民等都体现出 了我们的诚信度。)
7
“经典材料”能否“百变通”,做到以一当十?
回答是肯定的。只要稍微圆通一点, 同一个材料完全可以运用于不同的话题、 不同的观点的作文之中。这是因为:经典 材料,无论是历史文化名人,还是经典思 想,还是形象化的经典意象或经典场景, 都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尤其是历史文化名 人,他们的人生具有丰富的内涵,从他们 的性格和生平中,能够提炼出丰富的思想, 几乎能够对应所有的考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