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哲学论读后感

合集下载

《逻辑哲学论》读后感

《逻辑哲学论》读后感

《逻辑哲学论》读后感《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它对语言哲学、逻辑学和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读完这本书后,我却感到有些失望。

从本体论开始,维特根斯坦阐述了他对世界的看法。

他认为世界是由事实构成的,而事实则是由对象的组合而成。

这个观点看似简单,但却为他后来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然而,我觉得他对本体论的阐述还不够清晰和完整,有些地方甚至有些模糊。

接着,维特根斯坦发扬了他对语言哲学的看法。

他认为语言是世界的图像,语言的意义在于它所描述的事实。

这个观点对后来的语言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分析哲学奠定了基础。

但是,他在书中并没有对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进行深入的探讨,而是简单地将语言视为一种工具。

除此之外,维特根斯坦还对逻辑学和科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逻辑学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科学,而科学则是对世界的描述。

这个观点在当时是具有创新性的,但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过于简化。

他对逻辑学和科学的看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他认为逻辑学是不可证明的,这一观点在今天看来是不正确的。

然而,让我感到最为不满的是,维特根斯坦在书中存在一些逻辑问题。

例如,他先说“5.1361:我们不能从现在的事件推出将来的事件。

相信因果联系是迷信。

”,然后又说“6.51:怀疑论不是不可反驳的,而是因为它试图在不能出问题的地方产生怀疑,所以显然是无意义的。

”这两个观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此外,根据他最后的命题“7: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严格来讲,书根本不应该写了。

我认为《逻辑哲学论》是一部有价值的哲学著作,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

以今天的正规学术标准来看,它需要进行更多的修改和完善。

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时代的限制和维特根斯坦个人的哲学思想尚未完全成熟。

我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也对他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

《逻辑哲学论》阅读感想

《逻辑哲学论》阅读感想

《逻辑哲学论》阅读感想那天,一位同学用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宣判“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这句话“死刑”,这让我感到非常不满,于是我与他辩论了七八个小时,写了上千字,但最终谁也没能说服谁。

为了一探究竟,我决定拜读一下维特根斯坦的这本书。

读完《逻辑哲学论》后,我深受启发,但也感到有些困惑。

这本书的内容就像是库布里克的《2001 太空漫游》一样,从微观到宏观,一步步地推演而来,让人感到震撼和惊艳。

不愧是天才之作!尽管书中有很多地方我读不太明白,但我还是能看出叔本华通过这本书表达的观点,即世界是意志的表象。

同时,我也能看出这本书是计算机逻辑语言的纯粹表达语式。

书中所说的最小的不可再分解的“原子事实”,不就是电脑处理器中数以亿计的二进制“0”或“1”的逻辑门开关吗?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图灵,于是马上百度了他们的名字。

我发现他们的死亡时间相差三年,图灵比维特根斯坦小二十三四岁,据说他曾做过维特根斯坦的学生。

图灵后来成为了计算机之父,而维特根斯坦也成为了 20 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这本著作也为他的伟大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前,他几乎没有读过哲学书籍。

维特根斯坦的出现就像是一个门外汉突然闯入了哲学领域,然后用他天才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批判,为哲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然而,我也注意到,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是基于自然科学逻辑的纯粹总结,是一种精确的哲学。

因此,他反对因果律,认为因果律就是迷信。

例如,“因为太阳每天早上都会升起,所以明天早上太阳也会升起。

”“因为我见过一万只天鹅是白色的,还没有见过黑色的,所以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这些说法都被维特根斯坦否定了。

因为太阳系可能有一天会被一颗系外大行星闯入,从而扰乱秩序,甚至将地球撞出太阳系;也可能有一天会出现一只变异的黑天鹅。

同样,我和网友之前的争论也被维特根斯坦否定了。

“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

”这些话也是基于语言表达的,而不是基于事实本身。

《逻辑哲学论》读书有感

《逻辑哲学论》读书有感

《逻辑哲学论》读书有感《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对语言和世界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可说的东西和不可说的东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语言的局限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维特根斯坦在书中将可说的东西和不可说的东西进行了明确的划分。

可说的东西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和交流的,而不可说的东西则是超出语言表达能力的。

这种划分让我意识到,语言虽然是我们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但它并不能涵盖所有的真理和意义。

有些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存在的本质是无法用语言来完全描述的。

不可说的东西只可不说,这是维特根斯坦的一个重要观点。

当我们面对那些超越语言的事物时,试图用语言来表达它们往往会陷入困惑和误解。

我们应该学会接受那些无法言说的部分,尊重它们的神秘和不可知性。

这种沉默和敬畏或许是对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事物的一种尊重和接纳。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放弃对可说的东西的追求。

维特根斯坦认为可说的东西可以通过近似的方式来表达。

我们可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语言,使其更接近我们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虽然我们永远无法完全说清楚可说的东西,但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我们可以逐渐接近真理。

在语言的使用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词语只有近似的意思的情况。

这让我意识到,语言的表达是具有局限性的。

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局限性,并努力避免对语言的过度依赖。

在理解他人和表达自己时,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理解语言的近似性,并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和思考来弥补语言的不足。

维特根斯坦还强调了思想和语言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可想的一定是可说的,而不可想的一定是不可说的。

这意味着我们的思维和意识是有其边界的,有些东西是我们无法思考和想象的。

这种限制也提醒我们,不要过分追求语言的精确性和完美性,而应该注重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维特根斯坦提出了为思想或者思想的表达划定界限的观点。

我们需要知道哪些是可说的,哪些是不可说的。

这就要求我们对语言和思想进行反思,学会区分不同的层次和范畴。

《逻辑哲学论》读后感

《逻辑哲学论》读后感

《逻辑哲学论》读后感参考韩林合老师写的《<逻辑哲学论>研究》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前言中说:“这本书的全部意义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这本书“不是为思想而是为思想的表达划一个界限”。

那么如何理解这看上去玄之又玄的话呢?我们必须遵循维特根斯坦的思路,从最基础的世界结构之分析开始,经由图像、思想、命题,一路往上直抵语言的逻辑。

在那个不可说的语言和世界的本质中,前言中的命题将得到解释。

我们绘制出《逻辑哲学论》的思路图,接下来就在下图的基础上对本书进行梳理。

一、世界1.1 世界是全部事实的总和。

1.2 事实是事态的存在。

1.3 事态是对象的结合。

二、图像2.1 我们给我们自己建造事实的图像。

2.2 图像=思想=命题=语言。

2.3 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

2.4 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

三、思想3.1 思想包含它所思想的情况的可能性。

3.2 思想是逻辑图像。

3.3 思想是实在的图像。

3.4 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

四、命题4.1 命题是实在的图像。

4.2 命题是语言的图像。

4.3 命题的结构是名称的结合。

4.4 命题的总体是语言。

4.5 命题的真假是其意义的真假。

4.6 命题的意义在于其表达的实在。

五、语言5.1 语言是思想的表达。

5.2 语言是实在的图像。

5.3 语言是命题的总和。

5.4 语言的意义是其表达的思想。

5.5 语言的语法是其逻辑。

5.6 语言的界限是世界的界限。

六、逻辑6.1 逻辑是语言的基础。

6.2 逻辑是思想的形式。

6.3 逻辑是实在的逻辑。

6.4 逻辑是命题的逻辑。

6.5 逻辑是不可说的。

七、世界与语言7.1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语言是命题的总和。

7.2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语言是主观表达的。

7.3 世界是有限的,语言是无限的。

7.4 世界是可以理解的,语言是可以表达的。

7.5 世界是有意义的,语言是有意义的。

7.6 世界是可以描述的,语言是可以描述的。

《逻辑哲学论》阅读感想

《逻辑哲学论》阅读感想

《逻辑哲学论》阅读感想让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界限的思考。

他认为,有意义的话语与胡话之间的界限是清晰的,一旦越过语言的界限,就会陷入无意义的胡说。

这一观点让我反思自己日常的语言使用,意识到我们常常在不自觉地使用模糊和歧义的语言,而这些语言往往无法准确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维特根斯坦的主张提醒我们要更加谨慎地使用语言,努力使我们的表达清晰明了,避免陷入无意义的争论和误解。

书中关于命题的三条基本原则和命题的一般形式的阐述也给我带来了思考。

这些原则和形式为我们理解命题的结构和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通过将命题分解为基本命题和复合命题,并运用逻辑常元构建复杂的命题结构,我们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和理解语言的逻辑关系。

同时,命题的一般形式也为我们思考语言的局限性和可能性提供了线索。

此外,关于逻辑真理的讨论也让我对逻辑和语言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维特根斯坦坚持逻辑真理是重言式,无论事实如何都恒为真。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逻辑在语言和思维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使用逻辑推理时要保持谨慎,避免将逻辑真理误解为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描述。

然而,书中也有一些观点让我感到困惑和难以完全接受。

例如,关于事态的逻辑图画是思想的观点,以及关于对象和世界的实体性的论证。

虽然我理解维特根斯坦的意图,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仍然觉得这些观点过于抽象和理想化,难以完全对应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阅读《逻辑哲学论》是一次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经历。

它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语言、逻辑和世界的关系,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哲学思考方面的不足之处。

尽管书中的一些观点仍然需要我进一步消化和思考,但它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哲学之门,激发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持续探索。

我相信,通过进一步的阅读和思考,我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本书中的思想。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读后感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读后感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读后感篇一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这可真是一本让我脑袋“嗡嗡”响的书啊!说实在的,一开始我觉得这书简直就是天书,那些复杂的逻辑推理和哲学思考,让我有种“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嘛?”的迷茫感。

也许在那些哲学大师眼里,这是智慧的结晶,但对于我这个小菜鸟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不过呢,当我硬着头皮读下去,可能是我的脑子突然开了窍,又或者是我被折磨出了新的思维方式,我居然开始有点感觉了。

我觉得维特根斯坦这家伙,像是一个超级厉害的解谜大师,他把世界和语言的关系拆解成一个个谜题,然后试图给出答案。

比如说,他说语言是世界的图像,这让我想到,我们平时说的话,写的字,不就像是在给这个世界画画吗?但是又一想,哎呀,这也太简单粗暴了吧,语言有时候也会骗人,也会模糊不清啊,那还算什么准确的图像呢?我觉得这本书既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又让我忍不住吐槽。

佩服的是维特根斯坦的深刻洞察和大胆创新,吐槽的是他的理论有时候真的太抽象,太难以理解了。

难道哲学就一定要这么高冷,这么让人摸不着头脑吗?不过话说回来,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一场冒险,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虽然累得够呛,但也有种别样的乐趣。

也许这就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吧,让你在痛苦中思考,在迷茫中寻找答案。

你们说,我这算读懂了一点维特根斯坦吗?篇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读后感哇塞,提起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我这心里可真是五味杂陈啊!刚开始读的时候,我那叫一个崩溃!满篇的逻辑推导,密密麻麻的哲学论述,我就想问:“维特根斯坦大哥,您能不能说点人话?”也许这就是哲学的高深之处,咱普通人难以一下子就参透。

但读着读着,我好像有点摸到门道了。

你看他说的“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这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别只盯着表面的东西,得深挖背后的事实真相?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些事儿,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却没去探究真正的原因和结果,这是不是有点傻呢?可是,我又在想,他说的就一定全对吗?也许在他那个时代和环境下是对的,但放到现在,会不会有点过时或者不适用了呢?比如说,现在的网络世界,信息爆炸,语言的作用和意义是不是跟他说的不太一样了呢?再说了,他的逻辑那么严谨,难道就没有漏洞吗?我觉得有时候过于追求逻辑的完美,反而可能会忽略了一些人性的温暖和复杂。

《逻辑哲学论》读后感

《逻辑哲学论》读后感

《逻辑哲学论》读后感让我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的核心观点。

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是由事实组成的,而事实是由对象的组合而成的。

语言是我们用来描述世界的工具,但语言本身并不能完全表达世界的本质。

他提出了“图像论”,即语言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似性,语言可以像图像一样描绘世界。

然而,他也指出,语言存在着许多局限性,有些事情是无法用语言来完全表达的。

在书中,维特根斯坦强调了逻辑的重要性。

他认为,逻辑是我们思考和理解世界的基础,是语言的“语法”。

逻辑规则决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从而形成有意义的思想。

然而,他也指出,逻辑本身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哲学问题,因为有些问题超出了逻辑的范围。

对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这一观点。

他认为,我们的语言只能表达我们能够理解的事物,而对于那些超出我们语言能力的事物,我们只能保持沉默。

这一观点引发了我对语言局限性的深入思考。

我们常常试图用语言来解释一切,但实际上,语言往往无法完全捕捉到复杂的现实世界。

有些感受、体验和思想是无法用语言来精确表达的,这使得我们在面对某些深刻的问题时感到困惑和无奈。

此外,维特根斯坦还探讨了关于世界的本质和意义的问题。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简单的,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通过语言和逻辑的建构而形成的。

然而,这种建构往往是片面的,因为我们的语言和逻辑存在着局限性。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谦逊,认识到我们的理解是有限的。

然而,当我深入思考这些观点时,我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和困惑。

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是否过于极端?他似乎将语言和逻辑的局限性视为绝对的,而忽略了人类语言和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虽然语言存在着局限性,但我们仍然能够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意义和理解。

他的观点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对世界的探索和理解?如果我们承认有些事情是不可言说的,那么我们是否就应该停止追求知识和真理?我认为,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并不是要我们放弃对世界的探索,而是要我们以一种更加谦逊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那些超出我们语言和逻辑能力的问题。

《逻辑哲学论》[奥]维特根斯坦著读后感

《逻辑哲学论》[奥]维特根斯坦著读后感

《逻辑哲学论》[奥]维特根斯坦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逻辑哲学论》是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语言、思想和现实的探讨,提出了“逻辑原子主义”和“图像理论”等重要哲学观点。

本书读后感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本书对语言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现实的表征,词语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图像”关系。

通过对这种关系的探讨,他揭示了语言的局限性,认为我们不能用语言表达一切我们所想表达的东西。

这一观点在当代哲学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使我们对语言的运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其次,本书提出了“逻辑原子主义”的理论。

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由一系列“逻辑原子”组成,而这些原子是无法再分解的基本事实。

通过对这些基本事实的描述,我们可以构建出整个世界的图景。

这一观点具有强烈的实证主义色彩,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本书对哲学的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任务不是提供哲学理论,而是要澄清思想和语言的混乱。

他主张通过“语法分析”和“语言游戏”等方法,揭示哲学问题的根源,从而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论在当代哲学界仍具有很高的价值。

此外,本书还涉及了许多其他重要的哲学问题,如意义、真理、道德等。

维特根斯坦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展现了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和严谨的论证风格。

然而,本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维特根斯坦的一些观点过于极端,如认为我们不能用语言表达一切我们所想表达的东西,这使得本书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悲观主义。

此外,本书的论证过程较为复杂,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总体来说,本书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哲学著作。

维特根斯坦在书中对语言、思想和现实等方面的探讨,展现了其独特的哲学智慧。

虽然本书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其所提出的观点和论证风格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对哲学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第二篇范文《逻辑哲学论》是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语言、思想和现实的探讨,提出了“逻辑原子主义”和“图像理论”等重要哲学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哲学论》读后感
世界是空的,是由于世界是多重原子事实空间。

世界是发生的客体。

不同视角观察世界。

世界最重要的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客体。

原子事实是空。

事实是原子事实的实现。

物是原子事实的构成部件,不同视角下物是不同的,但事实是动态变化的。

某视角的物由低视角的事实构造,在该视角下的物通过事实的演算关系构成该视角的事实,该视角的事实又构造更高视角的物,该物在高视角里类似构成事实,如此递归,随着视角间歇和不断的提高就会得到不同视角的客体和世界的客体。

事实实现本身就是客体。

超越世界的客体是不存在的。

认知是发现客体,发现客体就能逐步实现对世界的可操作性。

客体、原子事实、事实、物是同一的。

发现客体、原子事实、事实、物都是很困难的,发现方式可能是逻辑的具体和抽象的复合。

原子事实演算关系形成客体。

原子事实演算关系是什么?
问题是在一个视角下物通过什么关系构成事实?在一个视角下,人为主观将该视角下的物直接定义为低视角的事实,事实的演算关系为连续、并和交三种中的一种,连续是必然发生的,否则事实无法形成,并包含交,交是必然的,否则事实无法形成。

交形成后原子事实自然构造出,在同视角下以事实的未完成态呈现,在高视角下是以物的连接状呈现。

原子事实的演算关系为维持和转换,这种演算关系就是世界的可操作性。

物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表象,不具备可操作性。

事实是可以操作的。

原子事实是一切可操作的手段,是事实的抽象。

客体是一种行动是实现事实操作化的过程。

物比事实大,物是事实的表象,事实是物的实质或构造过程,事实是处在原子事实的空间中,事实形成后即会转变,而转变后由新的原子事实形成空间后形成底层的事实,进而上升成表层的物,转变前后的原子事实是同质的只是方向不同或者说一个是正面一个是反面,第二个事实形成后也会转变,即产生第三个事实,第三个事实形成的过程同前面的没有区别,只是同第二个事实是反方向的,与第一个事实是同方向的。

正方向第一个事实转化反方向第二事实,反方向第二个事实转化为正方向第三个事实,第一事实和第二事实必然连接,连接即意味着交,第二事实和第三事实必然连接,连接也意味着交,第一事实和第三事实并不
必然交,如果不交说明同方向的认可,随着事态的演化必然会出现反方向的事实。

如果三个事实发生交集则必然形成新的原子事实空间,而新的原子事实空间是与原来三个事实形成的原子事实空间必然是不相同的,但本质上是同构的,即空间同构,也就是说产生了新的物。

新的物的产生是源于同构的原子事实空间中事实相互同方向反方向同方向发生相交,即马克思所说的肯定否定肯定的三次过程,新“物”必然在新的原子事实空间中形成新的“事实”,新的事实是比以前底层事实要更为复杂,新的事实在新的原子事实空间中发展,如果需要形成更新的事实则必须要重复刚才新物生成的过程一样必然经过三次相交,所以,物的产生是在原子事实空间经过事实的不断肯定和否定而发展的,原子事实空间是以底层原子事实空间不断进行膨胀而不断发展的,但无论怎么膨胀,底层的原子事实空间与高层或者更高层原子事实空间是同构的,从底层讲原子事实空间,原子事实,事实,物,客体是同一个东西,从人的角度讲普通认知只能认识到物这个层面,事实层面很难认知,认识到事实层面必须认识到原子事实,认识到原子事实必须认识到原子事实空间,认识到原子事实空间必须认识到原子事实空间的演化,原子事实空间演化就是物的做以区分的前提,每一个“物”必定由同一的原子事实空间来产生,不同的物由不同的原子事实空间来产生,世界就是由不同的原子空间来构成的,而不同的原子空间构成更大的原子空间和诸物产生的原子空间是同构的,物不能超越原子空间而独立存在,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而且是多变的并且是可以认识,物之间关系是同物是不一样的原子事实,也就是说构成物的原子事实和构成物之间关系的原子事实不是同一个原子事实,但他们构成原子事实的空间确实同构的,世界是由原子事实空间构成的,原子事实存在于原子事实空间中,原子事实和原子事实空间同构,不同构的话就会造成不可知论,明显不可知论是不成立的。

原子事实规定了事实的发展,事实的变化均在事实的层面是不可提前知道的,在原子事实空间中是可以提前知道的,所以,这个世界上是存在先知的,并且人人具备有先知的必要条件的,问题是否能认识到原子事实空间的同构关系。

原子事实存在于原子事实空间中,不同的原子事实空间构成世界,世界是空的并且是无边无际的,人的认识不可能穷尽世界,因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原子事实空间在人的逻辑上是递归产生的。

原子事实空间和原子事实是不一样的,原子事实空间的形成是不从知道的或者说本来如此的,再问本来如此是没有答案的,没有答案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或者可以这样说,原子事实空间和原子事实同构,认识了原子事实就认识了原子事实空间,但我们不能超越原子事实空间来思考,思考总是在原子事实空间里面的,所以,思考是被模式化的,而这个模式就是原子事实,思考到原子事实就是思考到事物的全部,而后的演化只不过是旧瓶换新瓶,而事实演化的模式就是肯定否定肯定否定再肯定的两次否定相交,即两次否定中一定要肯定一下东西,如果两次否定不能有肯定则要再次重复该过程,任何一重否定都不能产生新事物,新事物产生的唯一模式就是双重否定的相交,再一个问题是事物产生是以否定形式而产生的?我的思考是没有,事物产生本身就是肯定,否定不能产生事物,即使否定也要等肯定产生后才能否定,也就是说在本源上是不否定任何事物,如果在本源上否定事物将会变成不可琢磨,这就是生成论的基础,也是世界形成的基础,但为什么会出现否定?是因为人认识事物深化的必然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