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哲学论 维特根斯坦

合集下载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 分析终止于简单实体。每一个名称所指必定本身是简单的。也 就是说,简单名称必定是简单实体的名称。 • • 3.25 A proposition has one and only one complete analysis.(命题 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彻底的分析。) • 3.251 what a proposition expresses it expresses in a determinate manner, which can be set out clearly: a proposition is articulated.( 命题把它所要表达的内容按照一个特定的,可以清晰陈述的方 式表达出来:命题清楚表达思想。) • 3.26 A name cannot be dissected any further by means of a definition: it is a primitive sign----(名称不能用任何定义来做进一 步的分析。名称是一种初始标记。) • 4.21 The simplest kind of proposition, an elementary proposition, asserts the existence of a state of affairs.(最简单的命题,即基本 命题,断定一个原子事实的存在。) • 4.22 An elementary proposition consists of names. It is a nexus, a concatenation, of names.(基本命题由名称组成。他是名称的一 种关联、一种连结。) • 4.221 It is obvious that the analysis of propositions must bring us to elementary propositions which consist of names in immediate combination. c(显然,对命题的分析必须达到由名称直接结合 而组成的基本命题。)

从后期维特根斯坦看《逻辑哲学论》的基本脉络与架构-2019年精选文档

从后期维特根斯坦看《逻辑哲学论》的基本脉络与架构-2019年精选文档

从后期维特根斯坦看《逻辑哲学论》的基本脉络与架逻辑哲学论》在西方哲学思想史上称得上是一本奇书,全书内容不足三万字,英文版文本至多八九十页,但是其对于西方哲学界的影响极其深远。

我们一般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划分为前后两期,正是这前后期分别启发了英美世界两个相互对照且影响力最大的两股思潮:逻辑实证学派与日常语言学派。

并且,维特根斯坦思想之影响事实上早就超出了英美哲学,甚至遍及欧洲大陆及后现代哲学。

因此,将维特根斯坦称作20 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名至实归的。

起初,维特根斯坦认为既然日常语言容易出错,那么终结切哲学问题的争论,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一套精确的人工语言,来纠正这些错误。

1918 年,维特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服役期间完成了《逻辑哲学论》,文本的前言和结论反应出全书的核心要点。

全书按照数学的方式写作,共有七个大方面的命题、论点。

除了最后一个命题,前六个命题下面都有不同层次的解释说明。

一层一层的展开,使其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多维体系。

维特根斯坦在前言中将《逻辑哲学论》的意义概括为:“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清楚;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

” [1]反过来理解就是,能说清楚的东西是可说的,对于不可说的东西,则须保持沉默,这是在给可说与不可说之物划界,是在给语言和思想划界。

对能说的要清楚地说清楚,对不能说的部分不要用语言说,要保持沉默。

通过研究语言,我们可以给语言划界,把可说的、能说清楚的东西搞清楚,讲清楚,那么在它之外的、不能说的东西也就能显示出来,这部分是语言的误用,是无意义的;而非站在语言和非语言之间划界。

这部分不可说的东西不是说我们不能及,而是指没有认知和思想的意义。

这是维特根斯坦前期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逻辑哲学论》中至今仍为学者、追捧者所津津乐道地是“图式论”的观点。

即语言是世界的图式或图像,这是一种反映论。

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超出语言表达的范围就是不可说的东西。

在某种意义上,语言的结构就是经验世界的结构。

第三章第四节 维特根斯坦

第三章第四节 维特根斯坦

命题作为对世界图式的投影,用命题(逻辑语言) 表征世界
3.1 思想在命题中得到了一种可由感官感知到的表达。 3.11 我们用命题中的可由感官感知的记号(声音的或书写的记号等 等)作为可能情况的投影。投影的方法就是思考命题的意义。 3.12 我们用以表达思想的记号我称为命题记号。一个命题就是一个 处在对世界的投影关系中的命题记号。 3.13 命题包括投影所包括的一切,而不包括被投影者。 因此命题包括的是被投影者的可能性,而不是被投影者本身。 因此命题中也不包含命题的意义,而只包含表达其意义的可能性。 (“命题的内容”是指有意义的命题的内容。)命题中包含命题意义 的形式而非其内容。
2:原子事实作为逻辑的起点
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 2.01 事态是对象(事物)的结合。 2.011 事物的本质在于能够成为事态的组成部分。 2.012 逻辑中没有偶然的东西;如果一个事物能够出现在一个事态中, 那么该事态的可能性必定已经预含于该事物之中。 2.0121 如果一个事物本身能够独立存在,那么后来的适合于它的状 况看来就是一种偶然的事情。如果事物能够出现于事态之中,那么这 一可能性必定一开始就已经存在于事物之中。 (在逻辑中没有纯粹是可能的事情。逻辑涉及每一种可能性,而一切 可能性都是逻辑的事实。) 正如我们根本不能在空间之外思想空间对象,或者在时间之外思想时 间对象一样,离开同其他对象结合的可能性,我们也不能思想一个对 象。如果我能够思想在事态中结合的对象,我就不能离开这种结合的 可能性来思想对象。 T2
• 5.621 世界和人生是一回事。 • 5.63 我是我的世界。(小宇宙。) • 5.631 没有思考着或想像着的主体这种东西。如果我写 一本书叫做《我所发现的世界》,我也应该在其中报道我 的身体,并且说明哪些部分服从我的意志,哪些部分不服 从我的意志,等等。这是一种孤立主体的方法,或者不如 说,是在一种重要意义上表明并没有主体的方法;因为在 这本书里唯独不能谈到的就是主体。—— • 5.632 主体不属于世界,然而它是世界的一个界限。 • 5.633 在世界上哪里可以找到一个形而上主体呢? • 你会说这就正好像眼睛和视域的情形一样。但是事实上 • 你看不见眼睛。而且在视野里没有任何东西使得你能推论 出那是被一只眼睛看到的。

《逻辑哲学论》[奥]维特根斯坦著读后感

《逻辑哲学论》[奥]维特根斯坦著读后感

《逻辑哲学论》[奥]维特根斯坦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逻辑哲学论》是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语言、思想和现实的探讨,提出了“逻辑原子主义”和“图像理论”等重要哲学观点。

本书读后感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本书对语言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现实的表征,词语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图像”关系。

通过对这种关系的探讨,他揭示了语言的局限性,认为我们不能用语言表达一切我们所想表达的东西。

这一观点在当代哲学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使我们对语言的运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其次,本书提出了“逻辑原子主义”的理论。

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由一系列“逻辑原子”组成,而这些原子是无法再分解的基本事实。

通过对这些基本事实的描述,我们可以构建出整个世界的图景。

这一观点具有强烈的实证主义色彩,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本书对哲学的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任务不是提供哲学理论,而是要澄清思想和语言的混乱。

他主张通过“语法分析”和“语言游戏”等方法,揭示哲学问题的根源,从而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论在当代哲学界仍具有很高的价值。

此外,本书还涉及了许多其他重要的哲学问题,如意义、真理、道德等。

维特根斯坦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展现了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和严谨的论证风格。

然而,本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维特根斯坦的一些观点过于极端,如认为我们不能用语言表达一切我们所想表达的东西,这使得本书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悲观主义。

此外,本书的论证过程较为复杂,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总体来说,本书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哲学著作。

维特根斯坦在书中对语言、思想和现实等方面的探讨,展现了其独特的哲学智慧。

虽然本书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其所提出的观点和论证风格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对哲学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第二篇范文《逻辑哲学论》是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语言、思想和现实的探讨,提出了“逻辑原子主义”和“图像理论”等重要哲学观点。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复合物只能通过对它的描述而结出,这描述可以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说到一个复合
物的命题,如果这个复合物不存在,那么这个命题不是无意义的,而只是假的。
当一个命题要素标示一个复合物时,可以从它在其中出现的命题的不确定性看出
来。我们知道,这种情形下这个命题有些东西是没有规定的。(概括性记号总是包含一
种原型。)
2.22图像通过图示形式表现它所表现的东西,而与图像本身为真或为假无关。
2.221图像所表现的东西是图像的意义。
2.222图像的真或假就在于它的意义与实在符合或者不符合。
2.223要能看出图像的真假,必须将它同实在比较。
2.224单从图像自身不能看出它的真假。
2.225没有先天为真的图像。
2 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
2.01事态是对象(事物)的结合。
2.011事物的本质在于能够成为事态的组成部分。
2.012逻辑中没有偶然的东西;如果一个事物能够出现在一个事态中,那么该事态
的可能性必定已经预含于该事物之中。
2.0121 如果一个事物本身能够独立存在,那么后来的适合于它的状况看来就是一
是相同的。
2.1511图像就是这样依附于实在的;它直接触及实在。
2.1512它就像一把衡量实在的标尺。
2.15121只有分度线的端点才真正接触到被测量的对象。
2.1513按照这种理解,图像也应包含使之成为图像的图示关系。
2.1514图示关系是由图像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关构成的。
组成,而不是由一些书写记号组成,它的本质就会看得很清楚。
于是这些东西的空间分布就表达出这个命题的意义。
3.1432我们必不可说:“复合记号‘aRb’说的是 a和b处在关系 R中”,而必须说:

心理学视角下维特根斯坦的两本哲学著作——《逻辑哲学论》与《哲学研究》的解读

心理学视角下维特根斯坦的两本哲学著作——《逻辑哲学论》与《哲学研究》的解读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424心理学视角下维特根斯坦的两本哲学著作——《逻辑哲学论》与《哲学研究》的解读王蔚(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000)维特根斯坦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但他的著作一向以艰深著称,不同领域的读者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研读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你会发现他的著作其实本身就涉及了许多学科,除去哲学,数学还有语言学等等,其实也有涉及心理学。

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解读维氏的两本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

1、真实世界与心理世界的构建维氏用其极其简洁的语言描述了两个世界—--物理世界(或称真实世界)和心理世界,及两者的关系。

物理世界包括时间,空间和事物,事物在空间中存在并相互关联,随时间的变化按照逻辑的发生运转而成为事实。

所以“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

”【1】”在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

”【2】真实世界中的事实,即发生的事情,是唯一确定的存在。

面对真实世界,”我们给我们自己建造事实的图像”【3】,“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 “事态是可以思想的”,……我们自己可以构造事态的图像。

“【4】可以理解为:人作为观察者,通过表象行为在心理世界表象和构建了世界,每个主体(人)的心理世界是在对真实世界的表象(意象)。

主体感知事物及其存在方式(事物和相互联系),同时感知的还有事物的运行方式,即逻辑,逻辑不是创造出来的,是世界本身的 ,是先验的,,即:思想的本质即是逻辑,逻辑对于世界和思想是相同的。

【5、Z】对象及逻辑映像成为主体的心理世界的“事物“和逻辑,形成真实世界在心理世界的图像,构成真实世界的模型,但这个模型不仅仅是静止不动的对世界的模拟,构建(图式),而是在此基础上运行和发展的,这种运行发展就是:根据逻辑进行预测,想象,判断。

如果人的心理世界建构的图像与真实世界某个部分一致,同时运行逻辑也与真实世界一致,则心理世界与真实世界在某个部分就是一致的。

所有真实的图像就映像了真实世界,所以,”真的思想的总体就是一幅世界的图像【6】。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读后感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读后感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读后感
一开始看的时候,真的是满脑子的问号。

维特根斯坦就像一个超级严谨的建筑师,一块一块地给我们展示他用逻辑构建起来的大厦。

他说的那些关于世界是事实的总和之类的话,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看待世界的视角。

以前我看世界可能就是稀里糊涂的,看到啥是啥,但是他这么一说,我就感觉好像得把世界拆成一个个小事实,然后才能明白它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书里的句子可真是够绕的。

就像那种特别难解开的九连环,你得反复琢磨才能稍微明白一点。

比如说他对命题和语言的那些分析,我感觉自己的脑子就像个生锈的齿轮,得使劲转才能跟上他的思路。

但是当你好不容易理解了一点的时候,又会突然觉得,哇,好神奇啊!原来语言和我们表达的意义之间有这么微妙的关系。

他在书里好像在玩一种特别高级的文字游戏,但是这个游戏又不仅仅是游戏,它背后有着对世界、对人类思维的深刻洞察。

我有时候读着读着就会想,这家伙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啊?怎么能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分析得这么透彻呢?
而且我发现,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照镜子,照出自己思维的不清晰之处。

我平常说话、思考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这么严谨地考虑过逻辑关系。

维特根斯坦就像是一个严格的老师,在旁边敲着黑板说:“你不能这么含糊其辞,得按照逻辑来!”
但是呢,这本书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完全消化的。

我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只是在这个神秘的哲学宝藏的门口张望了一下,里面还有好多宝贝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研究呢。

不过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吧,让你不断地想要回头再去探索,每次再看可能都会有新的发现,就像在挖宝藏,永远不知道下一次会挖到什么样的惊喜。

意义的体系_维特根斯坦的_逻辑哲学论_与形式语义学讲解

意义的体系_维特根斯坦的_逻辑哲学论_与形式语义学讲解

意义的体系3———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与形式语义学〔荷〕M1斯托克霍夫/文马明辉/译提要:人们把一般形式语义学的起源追溯到弗雷格、塔尔斯基、蒙塔古和戴维森等哲学家。

但是人们忽略了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维特根斯坦在这本著作中提出了一种特定的关于语言、意义和世界的看法,它牵涉到普遍论、内涵指称论和组合原则等重要的哲学假定,而这样的哲学假定也是形式语义学先驱的著作中所假定的。

因此,维特根斯坦的意义理论对于形式语义学的基本原则和哲学假定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

斯托克霍夫教授的研究不是历史性的,而是系统地比较了维特根斯坦的意义理论和形式语义学的先驱的著作。

关键词:形式语义学;意义理论;维特根斯坦中图分类号:B51615293文献标识码:A一、导论形式语义学在上世纪60年代晚期到70年代到早期起源于理查德・蒙塔古、唐纳德・戴维森、马克斯・克里斯韦尔、大卫・刘易斯以及其他人最初的工作,那时候形式语义学几乎不把把维特根斯坦看作它的祖先之一,这一点很少有值得注意的例外情况。

荣誉被授予弗雷格、塔尔斯基和卡尔纳普。

后来一直是这样。

大多数对3本文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邀请M1斯托克霍夫(MartinStokhof)教授2007年10月9日在清华大学举行“法鼓人文讲座”的原稿。

斯托克霍夫教授现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语言哲学教授,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语言与计算研究成员,曾任该研究所主任。

斯托克霍夫教授在语义学领域发表了许多论文,他系统研究过蒙塔古语法、动态语义、语用学、问句逻辑、意义理论等等。

他的合作论文“动态谓词逻辑”影响了许多逻辑学家、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的研究,被选为1991年分析哲学十佳论文。

他还与约翰・本瑟姆(JohanvanBenthem)等人合作著有《逻辑、语言和意义》一书———译注。

・126・这门学科的介绍会提到弗雷格和塔尔斯基(较少提到卡尔纳普)———当然还要加上刚才提到的那些先驱,主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
1 世界就是所有为真的一切。

1.1 世界是所有事实,而非事物,的总和。

1.11 世界是由事实所决定的,并且由全部事实所决定。

1.12 因为事实的总和既断定了什么是真的,也断定了什么不是真的。

1.13 逻辑空间中的事实(所有为真的)就是整个世界
1.2 世界可以分解为事实
1.2.1 任一事实或者为真,或者不为真,其它所有事实皆然。

第二节
2 那些为真的事实,是由原子事实组成的。

2.01 一个原子事实是多个对象(或实体,事物)的组合。

( object !!)
2.011 事物的一个基本性质就是,它可以成为某个原子事实的一个组成部分2.013 每个事物都是,正如假设的那样,处于一个由可能的原子事实空间之中;我可以
想象这样的空间为空,我却无法想象一个无原子事实空间可依的事物。

2.014 对象包含了事务的全部状态的可能性(?)
2.02 对象是简单的(基本的)
2.0201 每个关于复杂事物的陈述都可以分解为对其组成部分的陈述,而且能被分解成能完全描述这些复杂事物的陈述。

2.021 对象形成了世界的基础。

因而它们不会是复合物。

2.022 尽管我们主观想象中的世界和现实的客观世界是不同的,但是它们之间显然有些东西――一种模式――是相同的。

2.023 这种固定不变的模式由对象组成。

2.026 只有存在对象,才能有一个固定模式的世界的存在。

(2.03 在原子事实中,对象如一条锁链相互连接。

2.031 在原子事实中,对象以某种确定的方式相连。

2.032 原子事实中对象相互连接的方式即是原子事实的结构
2.034 事实的结构存在于原子事实的结构之中
2.04 存在的原子事实的总和即是世界
2.05 存在的原子事实的总和也确定了那些原子事实不存在
2.1 我们为自己产生事实的图画。

2.12 那图画是现实的模型
2.13 对象(现实世界中的)对应于那图画中的各元素。

2.131 那图画中的各元素代表对象(现实世界中的)
2.14 那图画的存在是由于这样一个事实: 它的各元素之间以某种固定方式相结合。

2.141 那图画即是一个事实
2.15 那图画的各元素以某种固定方式相结合,代表了事物(现实世界的)也是如此相结合的。

那图画的各元素的结合方式称为该图画的结构,该结构也称为该图画的表达模式。

2.1511 这样,那图画与现实就联系起来了。

那图画就逼近现实了。

2.1512 它就象是现实按比例缩小的图形。

2.16 事实要想表达为图画,该图画和它之间必定要存在某种共同之处。

2.17 为了能够代表现实---正确或错误的---图画必须与现实保持一致的东西,是它的表达模式。

2.172 那图画却无法表达它自己的表达模式。

它只是将其径直显现出来。

2.18 为了能够代表现实---正确或错误的---无论何种模式的图画,它必须与现实保持一致的东西,是逻辑结构,即: 现实世界的模式。

2.181 如果那表达模式是逻辑的模式,那么那图画也可以称为一幅逻辑图。

2.182 每一副图也是一幅逻辑图。

(另一方面,并非每副图都是空间图)
2.19 逻辑图可以描述现实世界。

2.2 那图画与它所描述的具有相同的逻辑表达模式
2.21 那图画与现实或者一致,或者不一致;它或者正确,或者错误;或者为真,或者为假。

2.22 那图画通过表达模式来描述世界,独立于它的真假。

2.221 那图画表达的是它的实际意思。

2.222 它的实际意思与现实相符或者不相符,从而它为真或者为假。

2.223 要想知道图画是真还是假,必须将其与现实世界进行比较。

第三节
3 事实的逻辑图画就是思想。

3.01 所有真的思想的总和就构成了整个现实世界一幅图画。

3.02 ......所有能被想象的也是可能的。

3.03 我们不能想象出不合逻辑的东西,因为那样一来我们将不得不进行不合逻辑的思维。

第四节
4 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
4.01 命题是现实的图画。

命题是我们想象的现实的模型。

4.1 一个命题给出了一个原子事实的存在或是不存在。

4.11 真命题的总体就是整个自然科学
4.112 哲学的目标就是澄清思想。

哲学不是一个理论,而是一种活动。

哲学工作就是去阐明。

哲学的结果不是一些"哲学命题",而是使命题清晰。

4.113 哲学划定自然科学可以争论的范围。

4.114 它应该划定什么是可思考的,因而也就划定了什么是不可思考的。

4.115 它将清楚地指出什么是可以言说的,从而也就指出了什么是不可言说的。

4.116 凡是可以被思考的,都可以被清楚地思考;
凡是可以被言说的,都可以被清楚地言说;
第五节
5 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数
5.6 我的语言的极限就是我的世界的极限
5.6.1 逻辑充满整个世界: 世界的极限也就是逻辑的极限所在
我们无法思考的东西,我们就不能思考: 因此我们不能说出我们无法思考的东西。

5.6.3 我即是世界。

(小宇宙)
**
第六节
6.41 世界的意义必定存在于世界之外。

6.42 因而也就没有什么伦理学命题。

6.421 显然伦理学是无法表述的。

伦理学是超越现实的。

(伦理学和美学是一样的)
6.432 世界如何存在,是与更高级的东西毫不相干的;上帝并不在世界中显现。

6.44 世界如何存在,并不神秘;神秘的是它的存在本身。

6.52 我们感到即便是所有的自然科学问题都被解答了,生活的意义仍然未被触及丝毫。

当然是没有任何问题可言了,这就是答案。

6.521 生活的意义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消除该问题。

6.522 实际上存在着不可表达的东西;这显示了它的存在;它是神秘的。

6.53 哲学的正确方法应该是这样的。

除了能够说的东西之外――如自然科学的命题,即与哲学无关的问题――什么都不说;然后当某人想说出一些形而上的东西时,向他指出它的命题中存在着一些毫无意义的符号。

这方法可能不太令人满意――他会感到我们不是在教他哲学――但这是唯一严格的正
确方法。

6.54 我的观点是以这种方式表明的:最终真正理解了我的观点的人,当他通过它们,越过它们并高于它们的时候。

会发现它们是毫无意义的,(这样说吧,他必须在爬过梯子之后将其扔掉)
第七节
7 对于那些不可言说的,必须保持沉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