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读后
《哲学研究》第二部与规范性论题

《哲学研究》第二部与规范性论题《哲学研究》是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共分为两部分。
在第二部中,维特根斯坦探讨了关于规范性的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本文将就《哲学研究》第二部与规范性论题展开讨论,并表达个人观点。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第二部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规范性的问题,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是:规范性究竟是如何存在的?维特根斯坦认为,规范性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建立在语言游戏、社会习惯和人类行为之上的一种现象。
规范性并非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东西,而是由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和约定的一种规则、标准或准则。
维特根斯坦指出,我们对于规范性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处的语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和遵守规范性,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参与了各种语言游戏和社会实践。
人们通过交流语言、参与社会活动以及实践各种技能来理解和遵守规范性。
语言游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规范性往往通过语言得以表达和传播。
通过语言游戏的规则和惯例,人们能够理解和遵守各种规范,这使得规范性得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确认和实现。
维特根斯坦并不仅仅关注规范性的存在和理解问题,而是更加关心规范性对于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具有何种影响。
在《哲学研究》第二部中,维特根斯坦强调了规范性的指导作用。
他认为,规范性并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理念,而是对于我们行为的有效指导。
规范性可以引导和规范我们的行为,让我们能够做出合适的选择和决策。
规范性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使得我们能够理解和评价各种行为和观念。
维特根斯坦的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一些评论家认为,维特根斯坦对于规范性的理解存在着一些问题。
他们认为,维特根斯坦过于强调了规范性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忽视了规范性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他们认为,规范性并不仅仅是一种人为的约定,而是基于客观的道德、法律、伦理等原则的存在。
规范性的确立和遵守并不仅仅依赖于个人的选择和意愿,而是受到客观事实和价值的约束和规定。
论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及其哲学意义

论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及其哲学意义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及其哲学意义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逻辑哲学对于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的基本观点出发,探讨其哲学意义。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主要集中在他的两部重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中。
他首先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游戏,而不是简单的符号传递。
他强调语言的使用是由社会和文化背景决定的,不同的语言游戏有不同的规则和规范。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语境的重要性具有重要意义。
维特根斯坦进一步提出了语言的私人性问题。
他认为,语言是个体内心的表达工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游戏和语言规则。
这意味着,语言的意义是主观的,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个词语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这一观点挑战了传统哲学中对于语言的客观性和绝对真理的观念。
维特根斯坦还对于语言的界限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语言只能描述那些可以被观察到的事实,而对于超越经验的事物,语言是无法表达的。
这一观点对于科学方法论和知识论具有重要意义。
维特根斯坦主张,哲学应当关注语言的使用和语言游戏的规则,而不是试图回答超越语言的问题。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对于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语言游戏理论挑战了传统哲学中对于语言的客观性和绝对真理的观念,为后来的语言哲学和后现代哲学奠定了基础。
其次,他的私人语言论引发了对于语言意义和主观性的思考,对于理解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他的语言界限论对于科学方法论和知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对于语言和经验关系的深入思考。
然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哲学家认为,他的语言游戏理论过于主观,忽视了语言的普遍性和共享性,导致了对于语言意义和真理的相对主义观点。
此外,他的私人语言论也受到了批评,一些哲学家认为,语言的意义应当基于共同的规则和共享的理解,而不是个体主观的表达。
综上所述,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对于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哲学研究》读后感

《哲学研究》读后感
《哲学研究》是维特根斯坦的重要著作,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叹为观止。
阅读这本书,我对哲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首先,维特根斯坦的“默会知识”观点令我深感兴趣。
他指出,许多知识并非通过明确表述获得,而是通过实践、习惯等方式默会获得。
这让我反思了以往过于依赖语言表述的思维方式,开始更加注重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和体会。
我认为,这种默会知识的观点对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和人际交往都有重要的启示。
其次,《哲学研究》对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语言哲学的思考。
维特根斯坦强调了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为语言并非固定不变的符号系统,而是动态的、多样的交流工具。
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语言在人类思维和交流中的地位,认识到语言并非简单的表述工具,而是承载了文化和思想的复杂系统。
此外,维特根斯坦对于“生活形式”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下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形式”,这种“生活形式”决定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行为方式。
这让我意识到,要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需要深入了解其“生活形式”。
最后,我认为阅读《哲学研究》是一种思维上的挑战和拓展。
维特根斯坦的思维方式独特而深入,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反思。
虽然这本书的阅读难度较大,但正是这种挑战激发了我的求知欲和思考力。
总的来说,《哲学研究》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书籍。
它不仅拓展了我的哲学视野,也提升了我的思维层次。
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以开启一段对哲学和生活的新思考之旅。
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 笔记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笔记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逻辑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关于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一些笔记:1. 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s):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的语言是一种工具,用于在特定情境中进行交流。
他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即人们在特定语境中使用词语和句子的方式。
不同的语言游戏有不同的规则和目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一种游戏的规则应用于另一种游戏。
2. 意义和用法(Meaning and Use):维特根斯坦主张,一个词的意义是由它在语言中的用法决定的。
他认为,词的意义不是由它所指的事物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在使用这个词时遵循的规则决定的。
这一观点与弗雷格(Gottlob Frege)等人的语义学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3. 逻辑原子论(Logistic Atomism):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基本的逻辑元素构成的,这些元素通过逻辑运算相互关联。
然而,他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逻辑本身不能为我们提供关于世界的任何信息。
他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的概念来描述事物的相似性,即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不是基于共同的、固定的本质,而是基于一系列相似的特征和功能。
4. 私人语言论证(Private Language Argument):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私人语言论证”,旨在证明不存在私人语言。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试图用私人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思考,那么这种语言必须是公共的,因为它必须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
然而,一旦语言成为公共的,它就失去了其作为私人表达工具的目的。
5. 哲学的治疗任务(Philosophy's Healing T ask):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消除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误解。
他批评了传统哲学家试图通过构建复杂的理论体系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往往只会使问题更加复杂。
《逻辑哲学论》读后感

《逻辑哲学论》读后感参考韩林合老师写的《<逻辑哲学论>研究》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前言中说:“这本书的全部意义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这本书“不是为思想而是为思想的表达划一个界限”。
那么如何理解这看上去玄之又玄的话呢?我们必须遵循维特根斯坦的思路,从最基础的世界结构之分析开始,经由图像、思想、命题,一路往上直抵语言的逻辑。
在那个不可说的语言和世界的本质中,前言中的命题将得到解释。
我们绘制出《逻辑哲学论》的思路图,接下来就在下图的基础上对本书进行梳理。
一、世界1.1 世界是全部事实的总和。
1.2 事实是事态的存在。
1.3 事态是对象的结合。
二、图像2.1 我们给我们自己建造事实的图像。
2.2 图像=思想=命题=语言。
2.3 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
2.4 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
三、思想3.1 思想包含它所思想的情况的可能性。
3.2 思想是逻辑图像。
3.3 思想是实在的图像。
3.4 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
四、命题4.1 命题是实在的图像。
4.2 命题是语言的图像。
4.3 命题的结构是名称的结合。
4.4 命题的总体是语言。
4.5 命题的真假是其意义的真假。
4.6 命题的意义在于其表达的实在。
五、语言5.1 语言是思想的表达。
5.2 语言是实在的图像。
5.3 语言是命题的总和。
5.4 语言的意义是其表达的思想。
5.5 语言的语法是其逻辑。
5.6 语言的界限是世界的界限。
六、逻辑6.1 逻辑是语言的基础。
6.2 逻辑是思想的形式。
6.3 逻辑是实在的逻辑。
6.4 逻辑是命题的逻辑。
6.5 逻辑是不可说的。
七、世界与语言7.1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语言是命题的总和。
7.2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语言是主观表达的。
7.3 世界是有限的,语言是无限的。
7.4 世界是可以理解的,语言是可以表达的。
7.5 世界是有意义的,语言是有意义的。
7.6 世界是可以描述的,语言是可以描述的。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读后感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读后感维特根斯坦这家伙,思维就像个超级灵活的小松鼠,在各种概念的大树之间跳来跳去。
他开篇就对奥古斯丁的语言观发起挑战,这就像是在哲学的平静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大石头。
以前我们可能觉得语言就是简单的给事物贴标签,就像每个东西都有个固定的名字牌挂在身上似的。
但维特根斯坦可不这么想,他用好多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语言的功能可复杂多了,就像一个多功能的瑞士军刀。
他提到的“语言游戏”这个概念特别酷。
我理解就像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景下玩不同的语言游戏。
比如说在菜市场,人们讨价还价的语言就和在学术研讨会上的语言完全是两种玩法。
在菜市场,“便宜点呗”“再送点葱吧”这就是菜市场语言游戏的规则下产生的话语;而在学术研讨会上,那就是各种专业术语飞来飞去,什么“形而上”“逻辑实证”之类的。
这让我意识到,语言不是一种孤立的、高高在上的东西,而是深深扎根在我们的生活里的。
我们每天都在不自觉地参与各种语言游戏,就像我们每天都在玩不同的游戏却没意识到游戏规则一样。
还有他对“家族相似性”的阐述也让我脑洞大开。
以前我们老想给东西分类,找到一个明确的界限,比如说什么是“艺术”,好像必须得有个确切的定义,像一个严丝合缝的盒子,能把所有艺术作品都装进去。
但维特根斯坦说,很多概念就像家族成员一样,大家长得有点像,但又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特征。
就像一个大家庭里,有的人眼睛像爸爸,有的人鼻子像妈妈,但是没有一个特征是所有人都具备的。
这让我对那些一直争论不休的概念有了新的看法,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那么执着于一个完美的定义,而是去看它们之间那种模糊又微妙的联系。
不过读这本书也挺费劲的,有时候我感觉自己的脑子就像一辆老爷车,在维特根斯坦那些弯弯绕绕的思想道路上艰难爬行。
他的句子有时候很简短,但是含义却像个洋葱,一层一层剥下去,里面还有好多层。
有时候我读着读着就走神了,然后就得重新再读一遍,感觉就像在和一个超级聪明又有点调皮的朋友聊天,一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节奏了。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读书心得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读书心得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代表作品《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阅读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时,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心得。
首先,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言是唯一理解和表达世界的方式,语言的使用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游戏”的概念,指出不同语境下的语言使用方式,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从而批判了一些传统哲学观念的片面性和模糊性。
在我的理解中,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我们思维的载体,只有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现实世界。
其次,维特根斯坦强调了语言与世界的联系。
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来源于语言的使用,即语言与行为密不可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语言和行为总是相辅相成的。
维特根斯坦指出,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方式,而不仅仅是符号之间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该根据语言的使用情境来理解和解释语言的含义,而不是简单地将语言和事物之间建立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另外,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认为哲学的问题大多源于对语言的误解和滥用,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澄清和解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解决哲学问题。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语言游戏”和“私语言”等重要概念,为我们理解语言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我的理解中,哲学的本质在于对语言的思考和分析,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深入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哲学问题。
综上所述,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不仅在理论上给我带来了启发,也在实践中引导我更好地思考和表达。
通过对他的著作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我对语言的作用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加深了我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我将继续深入研究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希望能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
《逻辑哲学论》[奥]维特根斯坦著读后感
![《逻辑哲学论》[奥]维特根斯坦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6b6fd20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e3.png)
《逻辑哲学论》[奥]维特根斯坦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逻辑哲学论》是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语言、思想和现实的探讨,提出了“逻辑原子主义”和“图像理论”等重要哲学观点。
本书读后感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本书对语言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现实的表征,词语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图像”关系。
通过对这种关系的探讨,他揭示了语言的局限性,认为我们不能用语言表达一切我们所想表达的东西。
这一观点在当代哲学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使我们对语言的运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其次,本书提出了“逻辑原子主义”的理论。
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由一系列“逻辑原子”组成,而这些原子是无法再分解的基本事实。
通过对这些基本事实的描述,我们可以构建出整个世界的图景。
这一观点具有强烈的实证主义色彩,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本书对哲学的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任务不是提供哲学理论,而是要澄清思想和语言的混乱。
他主张通过“语法分析”和“语言游戏”等方法,揭示哲学问题的根源,从而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论在当代哲学界仍具有很高的价值。
此外,本书还涉及了许多其他重要的哲学问题,如意义、真理、道德等。
维特根斯坦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展现了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和严谨的论证风格。
然而,本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维特根斯坦的一些观点过于极端,如认为我们不能用语言表达一切我们所想表达的东西,这使得本书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悲观主义。
此外,本书的论证过程较为复杂,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总体来说,本书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哲学著作。
维特根斯坦在书中对语言、思想和现实等方面的探讨,展现了其独特的哲学智慧。
虽然本书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其所提出的观点和论证风格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对哲学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第二篇范文《逻辑哲学论》是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语言、思想和现实的探讨,提出了“逻辑原子主义”和“图像理论”等重要哲学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读后
2017-03-02
题记:
学校安排假期读书,我选了这本大多数人认为是“骨灰级”的哲学书,看似和教育无关,实则不然。
因为它为我指明了英语语言教学的哲学基础。
维特根斯是系统地从语言来思考世界的第一人,在这个意义上,维特根斯坦可以说是语言哲学的奠基人。
在其前后期哲学中提出了两种迥异的语义理论,前期他把哲学看作通过分析语言来澄清思想的活动,认为哲学最根本的是逻辑,而不是形而上学。
后期他注重使用日常语言,强调语言的不同用法和语言的约定性质,把语言看作是人们的一种言语行为,在言语行为中寻求语言的意义。
维特根斯坦哲学实现了哲学从认识论向语言的转向,开辟了现代西方哲学前进的道路。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被公认为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
其思想富于力量和原创性。
他在一生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两个具有高度独创性的思想体系,每一个体系都对现代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而第二个体系却是批评和驳斥第一个体系的——这种演变在哲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这表明,他拥有独一无二的哲学头脑,而许多人更乐意称他为天才。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的两种哲学著作和思想对分析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早期哲学影响了欧洲大陆流行的逻辑原子理论和逻辑实证主义,后期哲学给日常语言分析哲学以决定性影响。
以下我们简要分析他前后期的哲学思想及对现代哲学产生的深刻影响。
一、语言哲学产生背景
19和20世纪之交是西方理论科学的危机时期。
亚里士多德曾把理论科学分为物理学、数学和哲学三门。
然而,这三门学科在世纪之交都发生了危机。
随着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的新发现,物理学危机被克服。
数学危机的根源在于逻辑主义,后来也被克服,从而摆脱了危机。
哲学面临的危机比物理学和数学更加尖锐,历时更长。
哲学所面临的不只是一些基本观念、原则和方法的失效,而是失去自身研究对象的危险。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是指把语言本身的一种理性知识提升到哲学基本问题的地位,哲学关注的主要对象由主客体关系或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转向语言和世界的关系。
在科学主义思潮中,最早开始语言学转向的是逻辑分析哲学,代表人物主要是弗雷格和罗素。
而维特根斯坦被看作是实现“语言学转向”这个决定性转变的“第一人”。
二、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思想
维特根斯坦早期思想集中体现为代表作《逻辑哲学论》。
在《逻辑哲学论》中描绘了两个对称的系统,一个是本体论系统,一个是命题的逻辑系统。
两者具有同型的逻辑结构,可以用“图像”这种关系把两个系统一一对应起来,这就是他的语言图像论。
他说:“命题是实在的图像。
命题是我们所设想的实在的模型。
”而图像论的基本点是:命题是事实的图像,一个命题就是一个图像。
命题只有具备一定的逻辑结构才能成为事态的图像。
图像也具有结构。
图像的各部分以一定的方式配置起来,表示出事物的结合方式,这就是图像的结构。
任何图像必须与实在有共同之处,才能描绘实在。
这个共同点即图像的逻辑形式与实在的配置方式。
图像说指出命题如何能表达事实,也即语言如何能描述世界。
核心点是:语
言与世界在逻辑上同构。
名称与对象相应,基本命题与原子事实相应,作为命题总和的语言与作为事实总和的世界相应。
这里,语言与世界有共同的逻辑结构,带有某种神秘色彩,其原因在于,逻辑结构不能被描述,而只能自身显示。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还表达了语言和世界的界限的思想。
维特根斯坦曾受康德和叔本华主体性哲学的影响,把康德的知识主体和叔本华的意志主体理解为语言主体。
认为作为语言主体的自我是语言和世界的界限。
所谓世界的界限,指的是逻辑空间。
因为逻辑空间是命题的整体所规定的框架结构,而命题的整体式语言,语言的主体是自我,所以,逻辑空间有自我来规定。
逻辑空间是一切可能发生事实的区域,现实是一切实际发生的事实的总和,自我通过规定逻辑空间应用范围限定了世界的界限。
维特根斯坦据此说:“我就是我的世界”。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还提出了神秘主义和不可言说的思想。
《逻辑哲学论》的最后一章只有这样一行文字:“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那么,维特根斯坦认为哪些东西是不可言说的呢?第一,逻辑形式。
命题要摹画事态,就必须和事态共有一个逻辑形式,而这个逻辑形式本身却不是事态的摹画。
第二,传统形而上学问题、伦理学、美学等。
他认为它们都不是实证科学,都不摹画世界。
第三,一些神秘的东西。
维特根斯坦曾论证说,神秘领域中一切都是必然的,而语言只能言说偶然的东西(事实)。
《逻辑哲学论》的中心论题是命题摹画事态,因此,凡不摹画事态的就是不可说的。
事实的界限是可说的界限,在事实界限之外的东西是不可说的。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的最后回答了时代向哲学提出的问题,诞生了一种新的哲学观,以及为这种哲学实践所必须的语言观、意义观。
并据此对当时
突出的逻辑的本质问题和自然科学理论的普遍有效性问题作了分析说明。
但它自身也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不可说的又恰恰说了,这种逻辑实证主义在意义的证实,理论的应用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这也使得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发生了转变。
三、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部分地受到摩尔、莱姆塞以及19世纪的德国语言学家毛特纳等人的影响,注重使用日常语言,强调语言的不同用法和语言的约定性质。
与前期相比主要是抛弃了用逻辑分析的手段建构世界和命题的逻辑结构的理想,从对命题意义的静态的逻辑分析转向了对语言用法的动态分析。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代表作是《哲学研究》。
改变了他对哲学本质的看法,本书的核心思想是语言游戏说。
维特根斯坦并没有对“语言游戏”做出传统意义上的阐释和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个实例来描述和显示“语言游戏”。
“语言游戏说”的提出获益于一场足球赛的启发。
当时,维特根斯坦正在思考关于语言及其意义的问题,恰巧看到一些人正在进行一场足球赛。
他由此联想,正像足球的意义体现在足球赛中那样,词语的意义也只能存在于语言游戏之中,亦即体现在其具体使用的语境之中。
否则,试图通过孤立的逻辑分析以揭示语言的意义,结果只能误入歧途。
遵守规则是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核心内容,但有一个悖论:“没有什么行为的原因能够由一条规则来决定,因为每一种行为的原因都可以被搞得符合规则。
”即,我们是在不了解规则的情况下从事语言游戏的,而我们又只能是在遵守了规则的情况下去从事这种游戏。
维特根斯坦的目的在于指出理论解释在实际的语言活动中的次要作用,强调实际参与语言游戏的重要性。
要遵守规则就要做
到:我们往往是在不了解规则的前提下遵守规则的,因此,遵守规则的过程无需引导,是自然而然地不断地重复相同的东西。
遵守规则是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的习惯。
维特根斯坦强调活动,注重参与,在《逻辑哲学论》中他提出:“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在《哲学研究》中他又提出“不要想,而要看”,这是维特根斯坦的重要特点之一。
维特根斯坦认为逻辑、数学和必然真理是因为规则。
一方面是因果的,即以一个特殊的方式对这个规则的表达法作出反应;另一方面是社会的,即存在着有关这个规则表达法的社会惯例、规则用法和习惯。
因为存在社会惯例,人们受同样的教育和训练,因而在遵循规则的问题上,人们并不发生争执,具有一致性。
逻辑、数学的一般规则是人类在自己的生活活动中,为着某种目的为自己制定的,不是关于外部实在的规律,不是关于精神的规律,也不是感性直观和理性思维的形式,而是关于我们语言的一般规则。
四、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的研究一直带有元哲学的性质,即对哲学本身的探究。
如果说《逻辑哲学论》是对传统的破坏,那么《哲学研究》则是对破坏的破坏。
他的目标是要象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医生一样,通过重新安排人类的精神模式,治疗被西方文明误入歧途的传统思维,消除传统哲学问题,而清除哲学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匡正人们的思维方式,以求达到清晰的、健全的认识。
维特根斯是系统地从语言来思考世界的第一人,实现了哲学从认识论向语言的转向,开辟了现代西方哲学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