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哲学导论 维特根斯坦

合集下载

维特根斯坦.ppt

维特根斯坦.ppt

所传要统解哲决学的的哲通学病问:题:
哲题产学,对生混所而于了淆要他维令特解要特人殊决解根迷词都决斯惑汇是的坦不和哲却来解常学是说和规中关,荒词的于传谬汇问哲统的, 学形的而问上题学,难即题哲,学这自一身通的病问要题求。 我们正确使用日常语言。
哲解学决研思究路的: 目的:
用学不什要和 ,使是么彻有即人要新底害取们对的抛,消清哲看弃从哲楚学法和而学地自和摧彻。看身观毁底到的点这地哲问,一清学题而问除地提是题哲无出是。
语言游戏说突出地表明了语言 的意于开度在目确疗导清用自私了义,语((((实地的语致语法传语主人语的凸言1234际玩就言的言。统言))))实 显性语言游中各是的概 在哲游自 非 规无体 了, 言 活戏的 种要意念 实学戏主 推 则须观 语从 的 动的运 语向义混 际由说性 论 性证念 言根 神 的基用 言人也乱 生于的性明, 与本 秘 社本。 游们应, 活语意和并 人上 主 会特哲 戏显该使 中言旨反且 类排 义 公征学 。示在人 的误在思破 生除 看 共:研如于们 正用于了法性除活究何它认 确而治了的关,的的正们关内于敞维 在关(联5)。多样性和易变性
只有在语言游戏中才能感受到规则的存在,才能谈得上遵 守规则;规则不是预先习得的,而是在游戏中显示出来的 解决“遵守规则的悖论”的基本思路,即强调参与语言游 戏,从游戏中了解规则和遵守规则。
悖论:“没有什么行为的原因能够由一条规则来决定,因 为每一种行为的原因都可以被搞得符合规则。”
当我们在进行语言游戏时,往往并不知道游戏的规则,我 们只是在“盲目地遵守规则”。
当我们在进行语言游戏时,往往并不知道游戏的规则,我 们只是在“盲目地遵守规则”。
只有在语言游戏中才能感受到规则的存在,才能谈得上遵 守规则;规则不是预先习得的,而是在游戏中显示出来的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维特根斯坦是一位伟大的逻辑哲学家,他的逻辑哲学被广泛地用于研究和教学中。

他的著作是逻辑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两本书,分别是《论语法》和《论演讲》。

维特根斯坦从认识论、实践论和逻辑论三方面发展出全面的哲学系统。

他主张,逻辑论要基于经验和观察。

他认为,一个思想只有在经过经验和观察的证实,才能够被看作是真实的。

他把这个证实程序称之为演讲,而经验的推论的结果就构成了推论语法。

维特根斯坦的关于演讲的论述,是一项伟大的贡献,他认为演讲的本质就是“把潜在的经验与实际的经验相结合,产生综合的结论”,让演讲获得有效性和准确性。

另外,维特根斯坦还强调了“动词语法”,他认为实际的经验是构成思维的连续性关键,比如“犹太人聚集在一起”,他用活动词说明了演讲本质是“犹太人聚集”。

维特根斯坦丰富了逻辑学的概念,并对哲学学科的学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的思想早已被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们推崇,并且广泛应用于学术、科学研究和思想领域中。

他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作品也是影响深远的。

科学家们称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也是迄今为止最有意义的对话。

维特根斯坦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对当代哲学、科学和文化的学术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仍然被体育和学术界所推崇。

他的著作不但是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两部书之一,还丰富了推理和思想的内容。

《逻辑哲学论》导读

《逻辑哲学论》导读
《逻辑哲学论》四个中译本
n 1、张申府《名理论》(1927),后由陈 启伟校订,《名理论(逻辑哲学论)》北 京大学出版社(1988)
n 2、郭英《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 (1962)
n 3、贺绍甲《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 (1996)
n 4、陈启伟《逻辑哲学论》河北教育出版 社(2003)
《维特根斯坦全集》中文版出版
n Home movies from early 20th century Europe are accompanied by voiceovers and written texts from Tractatus, and a somber, lyrical score. Scenes of bourgeois life are haunted by foreboding of the future.
家庭出身
n 参考江怡:维特根斯坦大事年表 n 1889年 4月26日生于维也纳,在天主教堂
受洗。 n 父亲Karl Wittgenstein是奥地利钢铁工
业领袖,“The Carnegie of Austria”,母 亲Lepoldine Kalmus是一个维也纳银行家 的女儿,音乐素养颇深,笃信罗马天主教。 n 路德维希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的前面有 四个哥哥(汉斯、库特、鲁道夫和保罗) 和三个姐姐(海尔曼、玛格丽特和海伦)。
教学目的: 本课程通过经典名著《逻辑哲学 论》的分析、导读,突出逻辑方法、哲学研究 的内在意义,展示逻辑、哲学与人生的关联融 通,有利学生理性分析能力与哲学思辨素质的 培养。
教材 n 教材: Tractatus Logico-Philosohicus,
Wittgenstei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22, 德英对照本, n 网上可以找到ebook:德英中对照版 n 参考: n 《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 贺 绍甲 译本; n 《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 1962年版 郭 英 译本

论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翻译思想

论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翻译思想

理论探讨引言谈论语言哲学,便绕不开维特根斯坦,而讨论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总会在他名字前加上“前期”或“后期”,以区别他两个时期的不同思想。

一般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前期代表作《逻辑哲学论》与后期代表作《哲学研究》提供了两套并不相容的对语言的看法体系,更确切地说,是通过语言对世界的不同看法。

相比维特根斯坦的前期思想,其后期思想在语言学界有更大的影响(尤其在语用学领域)。

翻译学的一部分归属于语言学(虽然“文化转向”后更多研究涉及文化),因此有不少研究以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为视角来探讨翻译,而以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为视角的翻译研究则较为罕见。

其实,《逻辑哲学论》中谈及翻译的段落有好几处,这些段落聚焦于一个问题,即翻译何以可能。

《逻辑哲学论》一书提出的“图像论”“意义指称论”“理想语言”等一系列思想均阐释了翻译的可能性问题,这对于翻译研究有很大的启示。

一、研究背景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维特根斯坦(2017:31)在前期代表作《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一切哲学都是‘语言批判’”,所谓“语言批判”,即用语言分析消解形而上学命题,这一思想将哲学的“语言转向”推向了顶峰。

维特根斯坦(2017)在《逻辑哲学论》序言中说:“这本书旨在划出思维的界限,或者更准确地说,不是划出思维的界限,而是划出思想的表达的界限……这个界限只能在语言之中划出来。

”《逻辑哲学论》设想语言与世界(事实或经验世界)同构,语言是命题的总和,基本命题与构成事实的原子事实之间存在描画形式,基本命题中的名称与原子事实中的对象必须一一对应。

而对于世界上不存在的对象,语言是无法描述的,因此形而上学的命题也就被消解了,这就是维特根斯坦意谓的“语言批判”。

前期维特根斯坦设想了一种理想语言,来避免日常语言在应用中的混乱。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语言哲学的经典著作中有多处提到翻译。

翻译的本质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语言与思维的共性为翻译的可行性提供了哲学依据。

从后期维特根斯坦看《逻辑哲学论》的基本脉络与架构-2019年精选文档

从后期维特根斯坦看《逻辑哲学论》的基本脉络与架构-2019年精选文档

从后期维特根斯坦看《逻辑哲学论》的基本脉络与架逻辑哲学论》在西方哲学思想史上称得上是一本奇书,全书内容不足三万字,英文版文本至多八九十页,但是其对于西方哲学界的影响极其深远。

我们一般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划分为前后两期,正是这前后期分别启发了英美世界两个相互对照且影响力最大的两股思潮:逻辑实证学派与日常语言学派。

并且,维特根斯坦思想之影响事实上早就超出了英美哲学,甚至遍及欧洲大陆及后现代哲学。

因此,将维特根斯坦称作20 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名至实归的。

起初,维特根斯坦认为既然日常语言容易出错,那么终结切哲学问题的争论,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一套精确的人工语言,来纠正这些错误。

1918 年,维特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服役期间完成了《逻辑哲学论》,文本的前言和结论反应出全书的核心要点。

全书按照数学的方式写作,共有七个大方面的命题、论点。

除了最后一个命题,前六个命题下面都有不同层次的解释说明。

一层一层的展开,使其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多维体系。

维特根斯坦在前言中将《逻辑哲学论》的意义概括为:“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清楚;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

” [1]反过来理解就是,能说清楚的东西是可说的,对于不可说的东西,则须保持沉默,这是在给可说与不可说之物划界,是在给语言和思想划界。

对能说的要清楚地说清楚,对不能说的部分不要用语言说,要保持沉默。

通过研究语言,我们可以给语言划界,把可说的、能说清楚的东西搞清楚,讲清楚,那么在它之外的、不能说的东西也就能显示出来,这部分是语言的误用,是无意义的;而非站在语言和非语言之间划界。

这部分不可说的东西不是说我们不能及,而是指没有认知和思想的意义。

这是维特根斯坦前期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逻辑哲学论》中至今仍为学者、追捧者所津津乐道地是“图式论”的观点。

即语言是世界的图式或图像,这是一种反映论。

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超出语言表达的范围就是不可说的东西。

在某种意义上,语言的结构就是经验世界的结构。

第三章第四节 维特根斯坦

第三章第四节 维特根斯坦

命题作为对世界图式的投影,用命题(逻辑语言) 表征世界
3.1 思想在命题中得到了一种可由感官感知到的表达。 3.11 我们用命题中的可由感官感知的记号(声音的或书写的记号等 等)作为可能情况的投影。投影的方法就是思考命题的意义。 3.12 我们用以表达思想的记号我称为命题记号。一个命题就是一个 处在对世界的投影关系中的命题记号。 3.13 命题包括投影所包括的一切,而不包括被投影者。 因此命题包括的是被投影者的可能性,而不是被投影者本身。 因此命题中也不包含命题的意义,而只包含表达其意义的可能性。 (“命题的内容”是指有意义的命题的内容。)命题中包含命题意义 的形式而非其内容。
2:原子事实作为逻辑的起点
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 2.01 事态是对象(事物)的结合。 2.011 事物的本质在于能够成为事态的组成部分。 2.012 逻辑中没有偶然的东西;如果一个事物能够出现在一个事态中, 那么该事态的可能性必定已经预含于该事物之中。 2.0121 如果一个事物本身能够独立存在,那么后来的适合于它的状 况看来就是一种偶然的事情。如果事物能够出现于事态之中,那么这 一可能性必定一开始就已经存在于事物之中。 (在逻辑中没有纯粹是可能的事情。逻辑涉及每一种可能性,而一切 可能性都是逻辑的事实。) 正如我们根本不能在空间之外思想空间对象,或者在时间之外思想时 间对象一样,离开同其他对象结合的可能性,我们也不能思想一个对 象。如果我能够思想在事态中结合的对象,我就不能离开这种结合的 可能性来思想对象。 T2
• 5.621 世界和人生是一回事。 • 5.63 我是我的世界。(小宇宙。) • 5.631 没有思考着或想像着的主体这种东西。如果我写 一本书叫做《我所发现的世界》,我也应该在其中报道我 的身体,并且说明哪些部分服从我的意志,哪些部分不服 从我的意志,等等。这是一种孤立主体的方法,或者不如 说,是在一种重要意义上表明并没有主体的方法;因为在 这本书里唯独不能谈到的就是主体。—— • 5.632 主体不属于世界,然而它是世界的一个界限。 • 5.633 在世界上哪里可以找到一个形而上主体呢? • 你会说这就正好像眼睛和视域的情形一样。但是事实上 • 你看不见眼睛。而且在视野里没有任何东西使得你能推论 出那是被一只眼睛看到的。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观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观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观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1、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是对于概念的考察”。

粗浅来讲,我们平时说话是一阶的,是用概念说事情,哲学是二阶的,是对于概念有所说。

2、哲学是二阶思考,哲学家因此觉得他们应该用某种元语言来思考、写作。

比如说“知”,“知”就是元语言。

哲学家说到“知”的时候,包括我们平常所说的知道、了解、徽得、理解、明白等等一大家子兄弟姐妹。

在做哲学时,我们就倾向于用一个词把所有这些词都概括在内,甚至认为这个哲学上的“知”是所有这些概念的共同点的抽象。

维特根斯坦把这样加工过的概念称作超级概念。

以往的哲学都是在构建超级概念。

维特根斯坦拒绝用建构理论的方式来从事哲学,这种拒绝突出体现在他不用元语言来做哲学,不用超级概念来进行哲学探索。

3、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考虑的是自然概念,而不是考察那些自己制造出来的概念。

描述世界不是哲学家的任务,哲学家的任务是检验我们描述世界的手段或者概念,科学家可以制造新概念,哲学家不可制造新概念。

4、但维特根斯坦认为,并没有脱离了表达方式的本质。

维特根斯坦反对关于本质的某种理解。

用维特根斯坦自己的话说,“本质表达在语法中”。

5、维特根斯坦看来,哲学不是在寻找深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或机制,这是科学要做的事情,却不是哲学的任务。

哲学思索我们关于现象所做的陈述的方式。

哲学不是从现象进步到现象背后的本质,而是从现象退回到关于现象的陈述,退回到我们的概念方式。

这一思路,后来蒯因称之为“语义上行”。

6、哲学是概念考察,概念考察的目标不是提供新知识,而是澄清意义。

这里的科学包括物理学等、还有一些所谓社会科学。

哲学只追问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

7、康德要为知识划定界限,对照来说,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事业就是要为意义划定界限:哪些言说是有意义的,哪些是无意义的、不可言说的。

8、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功能,简单说,是治疗。

我们平常更多是用概念说话而不是考察概念,可以说,我们没受到过概念考察的训练。

说不得的东西如何能说? ——维特根斯坦的“沉默”和冯友兰、金岳霖的回应

说不得的东西如何能说?  ——维特根斯坦的“沉默”和冯友兰、金岳霖的回应

说不得的东西如何能说?——维特根斯坦的“沉默”和冯友兰、金岳霖的回应自《逻辑哲学论》传入中国以来,对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绍述研究不可谓少,但真正能立足民族的哲学传统和自己的哲学立场作出创造性回应的却属凤毛麟角,冯友兰、金岳霖紧扣《逻辑哲学论》一书的主旨,对“说不得的东西如何能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成为这种创造性回应的典范。

1 维特根斯坦:可说的和不可说的在《逻辑哲学论》的自序中,维特根斯坦开宗明义地说:“这本书的全部意义可以概括如下:凡是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因此,本书的目的是为思想划定界限,或者不如说不是为思想,而是为思想的表达划定界限:因为要能为思想划定界限,我们就要能想到界限的两边。

(这样,我们就要想那不能想的东西)因此,这种界限只能在语言中划分,而在界限那一边,就纯属无意义之列。

”(《逻辑哲学论》,英译本,伦敦1961年版,第3 页)一句话,划清“可说的”和“不可说的”、“有意义的”和“无意义的”之间的界限,是该书的主旨。

在维特根斯坦那里,“说”和“意义”等概念都有特定的含义,研究者必须严格遵循其特定的用字法,才不致于因望文生义而产生思想的混乱。

他所谓“说”、“言说”、“语言”就是指命题,“命题的总和即是语言”。

(《逻辑哲学论》,4. 001,以下引该书正文只注序号)命题是事实的逻辑图象,语言和世界之间有共同的逻辑形式,具有结构上的同一性,所以命题能够描述事实。

命题的意义就是命题的真值条件,“为了能说…P?为真(或假),我必须确定在什么情况下我说…P?为真,这就是说我必须确定这命题的意义。

”(4. 063)按此意义规定,事实命题和逻辑命题(重言式和矛盾式)就有不同的逻辑地位。

前者意义充分而后者缺乏意义,虽然维特根斯坦并不认为它们全无意义。

(参见4. 461和4.4611)总之,在维特根斯坦那里,“说”就是用“命题”说,而“真命题之总和即是全部自然科学”,(4. 11)所以,也就是科学地说,强调了语言(实在的图象)的描述功能,与此相关,用真值条件来界定意义概念,注重的是语言的认知意义、理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哲学导论维特根斯坦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

1.1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

1.11世界为诸事实所规定,为它们即是全部事实所规定。

1.12因为事实的总体规定那发生的事情,也规定那所有未发生的事情。

1.13在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

1.2世界分解为诸事实。

1.21每项事情可以发生或者不发生,其余的一切则仍保持原样。

2 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

2.01事态是对象(事物)的结合。

2.011事物的本质在于能够成为事态的组成部分。

2.012逻辑中没有偶然的东西;如果一个事物能够出现在一个事态中,那么该事态的可能性必定已经预含于该事物之中。

2.0121 如果一个事物本身能够独立存在,那么后来的适合于它的状况看来就是一种偶然的事情。

如果事物能够出现于事态之中,那么这一可能性必定一开始就已经存在于事物之中。

(在逻辑中没有纯粹是可能的事情。

逻辑涉及每一种可能性,而一切可能性都是逻辑的事实。

)正如我们根本不能在空间之外思想空间对象,或者在时间之外思想时间对象一样,离开同其他对象结合的可能性,我们也不能思想一个对象。

如果我能够思想在事态中结合的对象,我就不能离开这种结合的可能性来思想对象。

2.0122 事物就其能够出现在一切可能的状况中而言是独立的,但是这种独立性的形式是一种与事态相联系的形式,即一种依赖的形式。

(词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单独地和在命题中——出现是不可能的。

)2.0123假如我知道一个对象,我也就知道它出现于诸事态中的所有可能性。

(每一个这种可能性必定在该对象的本性中。

)之后不可能发现新的可能性。

2.01231如果我要知道一个对象,虽然我不一定要知道它的外在性质,但是我必须知道它的一切内在性质。

2.0124如果给出所有的对象,那么同时也就给出了所有可能的事态。

2.013每个事物都像是在一个可能事态的空间里。

我可以设想这个空间是空的,但是我不能设想没有这空间的事物。

2.0131空间对象必须处在无限的空间之中。

(一个空间点就是一个主目(argument,自变量)位置。

)视域里的一个斑块,虽然不一定是红的,但它必须有某种颜色:所以说它被颜色空间[Farbenraum]所包围。

音调必须具有某种高度,触觉对象必须具有某种硬度,等等。

2.014 对象包含着一切状况的可能性。

2.0141对象出现在诸事态中的可能性就是对象的形式。

2.02对象是简单的。

2.0201 每一个关于复合物的陈述可以分解为关于其各组成部分的陈述,分解为完全地描述该复合物的一些命题。

2.021对象构成世界的实体。

因此它们不能是复合的。

2.0211 假如世界没有实体,那么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就依赖于另一个命题是否为真。

2.0212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勾画出世界的任何图像(真的或假的)。

2.022显然,一个想像的世界,无论它怎样不同于实在的世界,必有某种东西——一种形式——为它与实在的世界所共有。

2.023正是诸对象构成这种不变的形式。

2.0231 世界的实体只能规定一种形式,而不能规定任何物质的属性。

因为物质的属性只有通过命题来表述——只有通过对象的配置来构成。

2.0232顺便说一下,对象是无色的。

2.0233 如果两个对象具有相同的逻辑形式,除了它们外在性质的差异之外,它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它们是不同的。

2.02331或者一个事物具有别的任何事物都没有的属性,这时我们可以直接用一个描述使它同别的事物区分开来并指谓它;或者另一种情形,有好几个事物,它们的全部属性都是共有的,这时就完全不可能从它们之中指出某一个来。

因为如果没有任何东西来区分一个事物,我就不能区分它,不然的话它总是会被区分开来的。

2.024实体是独立于发生的事情而存在的。

2.025它是形式和内容。

2.0251空间、时间和颜色(有色性)是对象的形式。

2.026如果世界要有一个不变的形式,就必须要有对象。

2.027不变者、实存者和对象是一个东西。

2.0271对象是不变的和实存的;它们的配置则是可变的和不定的。

2.0272对象的配置构成事态。

2.03在事态中对象就像链条的环节那样互相勾连。

2.031在事态中对象之间以一定的方式相互关联。

2.032对象在事态中发生联系的一定的方式,即是事态的结构。

2.033形式是结构的可能性。

2.034事实的结构由诸事态的结构组成。

2.04存在的事态的总体即是世界。

2.05存在的事态的总体也规定哪些事态不存在。

2.06事态的存在和不存在即是实在。

(我们还把事态的存在称为肯定的事实,把事态的不存在称为否定的事实。

)2.061事态相互间是独立的。

2.062从一个事态的存在或不存在不能推出另一个事态的存在或不存在。

2.063全部实在即是世界。

2.l 我们给我们自己建造事实的图像。

2.11 图像描述逻辑空间中的情况,即事态的存在或不存在。

2.12图像是实在的一种模型。

2.13在图像中图像的要素与对象相对应。

2.131在图像中图像的要素代表对象。

2.14图像的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相互关联而构成为图像。

2.141图像是一种事实。

2.15图像的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相互关联,这表明事物也是以同样方式相直关联的。

图像要素的这种关联称为图像的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可能性则称为图像的图示形式。

2.151 图示形式是这种可能性,即事物之间的联系方式和图像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是相同的。

2.1511 图像就是这样依附于实在的;它直接触及实在。

2.1512它就像一把衡量实在的标尺。

2.15121只有分度线的端点才真正接触到被测量的对象。

2.1513按照这种理解,图像也应包含使之成为图像的图示关系。

2.1514图示关系是由图像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关构成的。

2.1515这些相关像是图像要素的触角,图像通过这些触角而接触实在。

2.16事实要成为图像,它和被图示者必须有某种共同的东西。

2.161在图像和被图示者中必须有某种同一的东西,因此前者才能是后者的图像。

2.17 图像为了能以自己的方式——正确地或错误地——图示实在而必须和实在共有的东西,就是它的图示形式。

2.171图像能够图承其形式为图像所具有的一切实在。

空间图像能够图示一切空间的东西,颜色图像能够图示一切有色的东西,等等。

2.172然而图像不能图示它的图示形式;图像显示它的图示形式。

2.173图像从外部表现它的对象。

(它的观点就是它的表现形式。

)因此图像会正确地或错误地表现它的对象。

2.174然而图像本身不能处在它的表现形式之外。

2.18 任何图像,无论具有什么形式,为了能够一般地以某种方式正确或错误地图示实在而必须和实在抱有的东西,就是逻辑形式,即实在的形式。

2.181若图示形式为逻辑形式,图像即称为逻辑图像。

2.182 每一个图像同时也是一个逻辑图像。

(另一方面,例如,并非每一个图像都是一个空间图像。

)2.19逻辑图像可以图示世界。

2.2图像和被图示者共有逻辑图示形式。

2.201图像用表现事态存在和不存在的可能性来图示实在。

2.202图像表现逻辑空间中的一种可能状况。

2.203图像包含它所表现的状况的可能性。

2.21图像与实在符合或者不符合;它是正确的或者错误的,真的或者假的。

2.22图像通过图示形式表现它所表现的东西,而与图像本身为真或为假无关。

2.221图像所表现的东西是图像的意义。

2.222图像的真或假就在于它的意义与实在符合或者不符合。

2.223要能看出图像的真假,必须将它同实在比较。

2.224单从图像自身不能看出它的真假。

2.225没有先天为真的图像。

3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

3.001“事态是可以思想的”,意思是说,我们自己可以构造事态的图像。

3.01真的思想的总体就是一幅世界的图像。

3.02思想包含它所思想的情况的可能性。

可以思想的东西也就是可能的东西。

3.03我们不能思想非逻辑的东西,否则我们就必须非逻辑地思想。

3.031常言道,上帝能够创造一切,只是不能创造速反逻辑规律的东西。

这就是说,我们不能说一个“非逻辑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3.032在语言中不能表现任何“违反逻辑”的东西,就像在几何学中不能用坐标来表现违反空间规律的图形,或者给出一个并不存在的点的坐标一样。

3.0321 虽然我们能在空间上表现一个违反物理规律的事态,但是我们不能在空间上表现一个违反几何规律的事态。

3.04 如果一个思想是先天地正确的,那么它就是一个其可能性即保证了其真理性的思想。

3.05 仅当一个思想的真从它自身(无须同任何东西比较)就能看出时,我们才有关于一个思想为真的先天的知识。

3.1思想在命题中得到了一种可由感官感知到的表达。

3.11 我们用命题中的可由感官感知的记号(声音的或书写的记号等等)作为可能情况的投影。

投影的方法就是思考命题的意义。

3.12 我们用以表达思想的记号我称为命题记号。

一个命题就是一个处在对世界的投影关系中的命题记号。

3.13命题包括投影所包括的一切,而不包括被投影者。

因此命题包括的是被投影者的可能性,而不是被投影者本身。

因此命题中也不包含命题的意义,而只包含表达其意义的可能性。

(“命题的内容”是指有意义的命题的内容。

)命题中包含命题意义的形式而非其内容。

3.14命题记号的构成,在于其中的要素(语词)是以一定方式相互关联的。

命题记号即是事实。

3.141命题不是词的混和。

——(就像音乐的主旋律不是音调的混和一样。

)命题是可以有节奏地说出的[artikuliert]。

3.142只有事实才能表达意义,一组名称不能表达意义。

3.143虽然命题记号即是事实,但是这一点却被通常的书写和印刷的表达形式所掩盖。

因为,例如在一个印刷出来的命题中,命题记号和词之间看起来并没有重大差别。

(这可能就是使弗雷格把命题称为复合名称的原因。

)3.1431 如果我们设想一个命题记号是由一些空间对象(例如桌子、椅子和书本)组成,而不是由一些书写记号组成,它的本质就会看得很清楚。

于是这些东西的空间分布就表达出这个命题的意义。

3.1432我们必不可说:“复合记号…aRb‟说的是a和b处在关系R中”,而必须说:“…a‟和…b‟”处于某种关系中这一事实说的是,aRb这一事实。

”3.144情况可以描述,但是不能命名。

(名称像是一些点;命题像是一些箭头——它们具有意义。

)3.2 在命题中思想可以这样来表达,使得命题记号的要素与思想的对象相对应。

3.201我称这些要素为“简单记号”,称这命题为“完全分析了的”命题。

3.202命题中使用的简单记号称为名称。

3.203名称意指对象。

对象是名称的指调。

(“A”和“A”是同一个记号。

)3.21简单记号在命题记号中的配置;对应于对象在情况中的配置。

3.203名称在命题中代表对象。

3.22 对象只能被命名。

记号是对象的代表。

我只能谈到对象,而不能用语调说出它们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