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研究
《哲学研究》第二部与规范性论题

《哲学研究》第二部与规范性论题《哲学研究》是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共分为两部分。
在第二部中,维特根斯坦探讨了关于规范性的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本文将就《哲学研究》第二部与规范性论题展开讨论,并表达个人观点。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第二部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规范性的问题,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是:规范性究竟是如何存在的?维特根斯坦认为,规范性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建立在语言游戏、社会习惯和人类行为之上的一种现象。
规范性并非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东西,而是由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和约定的一种规则、标准或准则。
维特根斯坦指出,我们对于规范性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处的语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和遵守规范性,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参与了各种语言游戏和社会实践。
人们通过交流语言、参与社会活动以及实践各种技能来理解和遵守规范性。
语言游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规范性往往通过语言得以表达和传播。
通过语言游戏的规则和惯例,人们能够理解和遵守各种规范,这使得规范性得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确认和实现。
维特根斯坦并不仅仅关注规范性的存在和理解问题,而是更加关心规范性对于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具有何种影响。
在《哲学研究》第二部中,维特根斯坦强调了规范性的指导作用。
他认为,规范性并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理念,而是对于我们行为的有效指导。
规范性可以引导和规范我们的行为,让我们能够做出合适的选择和决策。
规范性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使得我们能够理解和评价各种行为和观念。
维特根斯坦的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一些评论家认为,维特根斯坦对于规范性的理解存在着一些问题。
他们认为,维特根斯坦过于强调了规范性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忽视了规范性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他们认为,规范性并不仅仅是一种人为的约定,而是基于客观的道德、法律、伦理等原则的存在。
规范性的确立和遵守并不仅仅依赖于个人的选择和意愿,而是受到客观事实和价值的约束和规定。
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 笔记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笔记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逻辑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关于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一些笔记:1. 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s):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的语言是一种工具,用于在特定情境中进行交流。
他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即人们在特定语境中使用词语和句子的方式。
不同的语言游戏有不同的规则和目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一种游戏的规则应用于另一种游戏。
2. 意义和用法(Meaning and Use):维特根斯坦主张,一个词的意义是由它在语言中的用法决定的。
他认为,词的意义不是由它所指的事物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在使用这个词时遵循的规则决定的。
这一观点与弗雷格(Gottlob Frege)等人的语义学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3. 逻辑原子论(Logistic Atomism):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基本的逻辑元素构成的,这些元素通过逻辑运算相互关联。
然而,他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逻辑本身不能为我们提供关于世界的任何信息。
他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的概念来描述事物的相似性,即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不是基于共同的、固定的本质,而是基于一系列相似的特征和功能。
4. 私人语言论证(Private Language Argument):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私人语言论证”,旨在证明不存在私人语言。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试图用私人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思考,那么这种语言必须是公共的,因为它必须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
然而,一旦语言成为公共的,它就失去了其作为私人表达工具的目的。
5. 哲学的治疗任务(Philosophy's Healing T ask):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消除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误解。
他批评了传统哲学家试图通过构建复杂的理论体系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往往只会使问题更加复杂。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读后感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读后感维特根斯坦这家伙,思维就像个超级灵活的小松鼠,在各种概念的大树之间跳来跳去。
他开篇就对奥古斯丁的语言观发起挑战,这就像是在哲学的平静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大石头。
以前我们可能觉得语言就是简单的给事物贴标签,就像每个东西都有个固定的名字牌挂在身上似的。
但维特根斯坦可不这么想,他用好多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语言的功能可复杂多了,就像一个多功能的瑞士军刀。
他提到的“语言游戏”这个概念特别酷。
我理解就像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景下玩不同的语言游戏。
比如说在菜市场,人们讨价还价的语言就和在学术研讨会上的语言完全是两种玩法。
在菜市场,“便宜点呗”“再送点葱吧”这就是菜市场语言游戏的规则下产生的话语;而在学术研讨会上,那就是各种专业术语飞来飞去,什么“形而上”“逻辑实证”之类的。
这让我意识到,语言不是一种孤立的、高高在上的东西,而是深深扎根在我们的生活里的。
我们每天都在不自觉地参与各种语言游戏,就像我们每天都在玩不同的游戏却没意识到游戏规则一样。
还有他对“家族相似性”的阐述也让我脑洞大开。
以前我们老想给东西分类,找到一个明确的界限,比如说什么是“艺术”,好像必须得有个确切的定义,像一个严丝合缝的盒子,能把所有艺术作品都装进去。
但维特根斯坦说,很多概念就像家族成员一样,大家长得有点像,但又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特征。
就像一个大家庭里,有的人眼睛像爸爸,有的人鼻子像妈妈,但是没有一个特征是所有人都具备的。
这让我对那些一直争论不休的概念有了新的看法,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那么执着于一个完美的定义,而是去看它们之间那种模糊又微妙的联系。
不过读这本书也挺费劲的,有时候我感觉自己的脑子就像一辆老爷车,在维特根斯坦那些弯弯绕绕的思想道路上艰难爬行。
他的句子有时候很简短,但是含义却像个洋葱,一层一层剥下去,里面还有好多层。
有时候我读着读着就走神了,然后就得重新再读一遍,感觉就像在和一个超级聪明又有点调皮的朋友聊天,一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节奏了。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读书心得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读书心得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代表作品《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阅读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时,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心得。
首先,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言是唯一理解和表达世界的方式,语言的使用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游戏”的概念,指出不同语境下的语言使用方式,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从而批判了一些传统哲学观念的片面性和模糊性。
在我的理解中,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我们思维的载体,只有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现实世界。
其次,维特根斯坦强调了语言与世界的联系。
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来源于语言的使用,即语言与行为密不可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语言和行为总是相辅相成的。
维特根斯坦指出,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方式,而不仅仅是符号之间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该根据语言的使用情境来理解和解释语言的含义,而不是简单地将语言和事物之间建立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另外,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认为哲学的问题大多源于对语言的误解和滥用,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澄清和解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解决哲学问题。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语言游戏”和“私语言”等重要概念,为我们理解语言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我的理解中,哲学的本质在于对语言的思考和分析,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深入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哲学问题。
综上所述,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不仅在理论上给我带来了启发,也在实践中引导我更好地思考和表达。
通过对他的著作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我对语言的作用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加深了我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我将继续深入研究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希望能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图像论探究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图像论探究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图像论是现代哲学和语言学领域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逻辑图像论的中心思想是:语言是我们表达思想和感知世界的工具,而语言中的每个单词都对应着一种概念或对象。
这些概念和对象可以通过一个逻辑图像来表达,而这个逻辑图像是由复合表达式构成的。
本文将探究维特根斯坦逻辑图像论的重要性,并且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它的正确性。
一、维特根斯坦逻辑图像论的重要性维特根斯坦逻辑图像论在哲学和语言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它对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这个理论中,维特根斯坦强调了一种新的逻辑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用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来描述各种概念和对象之间的关系。
逻辑图像是一种逻辑结构,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和思维的本质,同时也是讨论哲学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
逻辑图像的核心是复合表达式,而复合表达式是由原子表达式组成的。
原子表达式是指那些不可再分的语言元素,例如单词、符号和短语等。
维特根斯坦认为,每个原子表达式都对应着一个概念或一个对象。
这些概念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把原子表达式组合成复合表达式来表示。
逻辑图像就是复合表达式的结构,它代表着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二、逻辑图像理论的例子1、一人独行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逻辑图像来解释“一人独行”的概念。
这个概念可以分解成三个原子表达式:一、人;二、独行;三、行动。
通过这三个表达式的组合,我们可以得到复合表达式“一人独行”。
这个复合表达式描述了一个人独自行走的情景,而且这个情景是由原子表达式组成的抽象概念。
2、生活的真谛概念生活的真谛是一个典型的哲学问题,它可以通过逻辑图像来加以解释。
这个概念涉及一个复杂的概念结构,其表达式可能由几百个单词构成。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逻辑图像来简单地表示这个概念,例如“人对生活的真正的解释是寻求真谛,而不是享乐”这个话题就可以通过逻辑图像来表达。
3、数字的概念数字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用逻辑图像来表达。
第三阶段维特根斯坦哲学中对“确定性”问题的研究

第三阶段维特根斯坦哲学中对“确定性”问题的研究维特根斯坦哲学中对“确定性”问题的研究维特根斯坦哲学是20世纪初研究语言、思维和认识的一种哲学思潮。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著作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的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是“确定性”。
这一研究是在对前两个阶段中思想问题的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展开的,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将详细阐述维特根斯坦哲学中对“确定性”问题的研究,并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
一、确定性概念的起源和定义在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确定性概念起源于他的《哲学研究》一书中的“语境”。
他区分了“语境内”和“语境间”,其中“语境内”指的是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或上下文,而“语境间”则指不同语言环境之间的区别。
他认为,人们理解语言的能力来源于我们所处的语言环境或上下文。
但不同的语境可能有不同的约束条件,因此同样的语言形式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确定性的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不尽相同。
具体来说,维特根斯坦将确定性定义为“关联于一定语言情境的反思性解释,对于该情境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具有思维上的限定作用的把握力”。
这就意味着,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对于某种语言形式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并且具有一定的确定性。
这种确定性不是来自于逻辑上的必然性,而是来自于语言使用的实践和惯例。
二、维特根斯坦对“确定性”问题的研究在《哲学研究》一书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观点和论述,探讨了语言、思维、认识等诸多哲学问题。
其中,他对“确定性”问题的研究尤为深入和重要。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体现他的观点,并发掘问题的本质和含义。
1. 区分语言上、逻辑上的必然性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上的必然性与逻辑上的必然性是不同的。
语言上的必然性是基于语言的惯例和实践,目的是为了使交流更加高效和精确。
而逻辑上的必然性则是基于逻辑规则和原则,是符号、数量、关系等之间的必然联系。
因此,语言上的必然性是一种约束,而逻辑上的必然性则是一种规则。
维特根斯坦哲学性质的论述研究

23后人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和恩格斯一样都想要终结哲学,并对他进行责难。
当然,也有人对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持赞同、支持的态度,罗蒂支持者之一,但人们却对这种支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对笔者而言,重要的不是人们如何评价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尝试,更重要的是笔者坚信维特根斯坦本人都不认为他终结了哲学。
维特根斯坦终其一生都在坚持“哲学不是一门学说,而是一项活动”[1],并在其学术实践中不断努力。
在他早期的著作《逻辑哲学论》中,哲学是对思想和语言的逻辑澄清活动;在后期的《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指出“我们不会提出任何一种理论”[2],哲学被规定为是对日常语言进行观察、描述的活动。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新定义—哲学是一项活动而不是学说的观点,对传统哲学而言是一种批判更是一种超越,以至于让后人误会他终结了哲学。
本文通过对维特根斯坦文本的分析来说明,维特根斯坦并没有终结哲学,而是在拯救哲学,为哲学寻找出路。
一、前期的哲学澄清活动在《逻辑哲学轮》这本书中,维特根斯坦一开始就明确指出这本书就是为了处理哲学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基于对我们的语言逻辑的误解”[1]。
维特根斯坦通过这本书想要说明语言可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说明不能做什么;进而论证什么是可思考、什么不可思考。
他说“哲学的目的是从逻辑上澄清思想。
哲学不是一门学说,而是一项活动。
哲学著作从本质上来看是由一些解释构成的。
哲学的成果不是一些‘哲学命题’而是命题的澄清。
可以说,没有哲学,思想就会模糊不清;哲学应该使思想清晰,并且为思想划定明确的界限”。
[1]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需要三种逻辑分析活动:第一,对思想进行逻辑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可思考的边界。
在他看来这是可能的,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为能思考的东西划定界限,从而也为不能思考的东西划定界限”[1]。
这样一来就需要借助语言,因为“思维是一种语言”[3]。
第二,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找出可说与不可说的分界线。
凡是可以言说的东西不仅是可以清晰地说出来,还可以清楚地思考。
颜色的逻辑——维特根斯坦《关于颜色的评论》研究

颜色的逻辑——维特根斯坦《关于颜色的评论》研究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初的重要哲学家之一,他对于颜色的研究以及其哲学背景的探究,是当时哲学界的一大亮点。
他的《关于颜色的评论》一书,深刻地探讨了颜色的概念以及其在语言与哲学中的作用,开辟了颜色哲学的新领域。
颜色是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事物,但是对于它的概念和定义,我们却很少有深刻的思考。
维特根斯坦认为,颜色既是客观的现实,也是主观的经验。
在颜色的思考中,我们需要注意到颜色是如何被定义和认知的,以及它们与物体、光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前者可以看做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颜色,在语言学中,颜色属于形容词的范畴。
就像形容词如何形容事物一样,颜色也是一种特殊的形容词,它用来形容物品的外表。
然而,颜色的定义又与人的主观体验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对颜色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生物体会对光信号产生不同的反应。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经常听到不同人对同一个颜色的描述是不一样的。
后者则可以看做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颜色,在生物系统中,颜色信号是通过视觉系统传输到大脑中的。
颜色是由光线的频率和能量组成的。
具体来说,它们是通过物体吸收或反射掉光线的不同量而产生的。
在视网膜中,颜色信号转换为神经信号,并被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中进行处理。
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维特根斯坦提出了以下五个例子来证明颜色的概念和哲学背景:1. 关于颜色的PI命题:“这张纸是蓝的”,但它看上去绿色。
这个例子说明了颜色的概念与人的主观体验有关。
每个人对颜色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即使两个人看到的颜色是一样的,也有可能他们给出的描述是不同的。
例如,一些人可能感觉蓝色与绿色混在一起,但其他人则可能完全没有这种体验。
因此,“这张纸是蓝色的”这个命题可能是错误的,它只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2. 暗室中一个柠檬是黄的吗?这个例子说明了颜色的概念与光的作用有关。
在暗室中,物体看上去与它们在明亮的环境中的颜色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光线对颜色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一文献分析以维特根斯坦为题在万方数据上找到1,078篇论文; 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维特根斯坦检索得到1640篇论文。
以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与外语教学研究检索得到82个结果;在外文数据库EBSCO中输入Wittgenstein进行检索,得到1683条结果;以W ttgenstein‘s Philosophy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为题进行检索得到907条结果。
(一)、国外维特根斯坦一直是西方哲学家着重研究的一个风云人物,甚至被认为是现代西方两大哲学传统的融合者。
近几十年来,国际上已经出现了一批研究维特根斯坦的专家,如大卫·斯特恩(David Stern)、冯·赖特(V on Wright)、诺曼·马尔康姆(Norman Malcolm)、彼德·哈克(Peter Hacker)、戈登·贝克(Gorden Baker)、玛丽·麦金(Marie McGinn)、和布莱恩·麦奎尼斯(Brain McGuinness)等。
在1976 年,奥地利成立了维特根斯坦学会。
该学会组织召开了几次国际维特根斯坦专题研讨会。
一位现代哲学家享有专门学会的荣誉的为数很少。
80 年代以后,西方哲学界对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进一步升温,数十部研究其哲学思想的专著先后问世(G.P.Backer & P.M.S.Hacker,1980;B.Rundle,1990;J.Genova,1995;P.Hacker,1996;D.Hutto,2003;等等)。
大体上说,国外对维特根斯坦的研究在研究方式上主要分为三类:传记回忆、对比研究和专题阐释;在研究内容上主要研究其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以及后期著作《哲学研究》。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的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这两本书中,学者们将目光投向这种对比研究。
二、国内在我国哲学界、语言学界及语言哲学界,一些专家学者一直从事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具体讲,目前国内研究维特根斯坦的知名学者主要有韩林合、江怡、张学广和涂纪亮等。
韩林合和江怡主要是对其前期《逻辑哲学论》的导读与研究;张学广讨论了维特根斯坦与理解的问题;而涂纪亮侧重于其后期哲学思想的研究。
由涂纪亮等学者翻译并整理的《维特根斯坦全集》(1——12 卷)是目前国内最为全面地收集维特根斯坦著述的丛书。
2008 年12 月,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我国第一届“维特根斯坦与当代哲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此次会议汇集众多国内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者,基本上代表国内研究的较高水平。
虽然国内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由于维特根斯坦相关译著的匮乏及其他种种原因,同国外相比,国内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目前还没有学者从“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核心内容”——意义理论方面探究其前后期思想的关联。
并且,学者们关于维特根斯坦意义观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的前期思想——“图像论”的意义观,以及后期思想——“游戏论”的意义观。
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可以看出在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与外语教学的研究方面,国外要比国内进步的多,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国内则相对较弱。
因此本文着重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方面进行研究。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与外语教学》《生活形式: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综述维特根根斯坦前期语言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逻辑哲学论》,主张“图像论”认为语言是对世界事态的摹画,另一核心概念是逻辑形式,其实就是用数学的真值函数(真值函项的一般形式是【P, x, N(x)】即他对命题的一般形式的理解这个式子中P表示的是任意一组基本命题的全体,即这个运算的初始对象的集合;x表示的是把N这个运算运用于初始对象即任意一组基本命题的全体,即是对初始对象实施的第一步操作运算;N(x)表示的是把运算的结果和初始对象一起再次进行的N的运算。
)的方法来对语言进行形式演算,那么这种语言本质上是由规则导出语言,即先有规则,后有语言,只研究语义和规则,直接导致的是英语教学中重视句法研究和训练。
受罗素和弗雷格的影响,维特根斯坦前期研究的是一种‘理想的语言’;通过真值函项理论,维特根斯坦完成了他对于语言的逻辑分析,实现了对于语言的逻辑构建,从而使语言成为一个精细严密的严格逻辑体系,能够和世界对应起来,进而为构建整个《逻辑哲学论》的哲学体系打下基础。
(该句引自韩林合:《逻辑哲学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 )后期维特根斯坦发生了思想的巨大转变,这体现在后人为他整理出版的《哲学研究》。
主要关于语言本质的思想是“语言游戏论”,“生活形式说”,“家族相似性”,即主张‘自然语言’(日常语言),“语言游戏”强调语言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及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多样性,要求从动态出发观察语言意义。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与二语习得外语学刊杨佑文)这种语言本质观其实是主张先有语言,后有规则,语言是有歧义的语言,那么接下来便是语用学的研究。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意义就是它使用,而使用的场景不同,便会有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语言的意义在于他在不同情境中的运用。
在维氏之前,佛雷格在《算术基础》的引言中提出了三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其中之一便是“语境原则”,即“决不孤立地询问一个词的意义,而只在一个命题的语境中询问词的意义”,意即词只有在句子的语境中,词才有意义;与维氏异曲同工,巴赫金说使用语言时说话者应注意的不在于形式的一致性而在于他在这一语境中获得的新的和具体的意义;与维氏一脉相承,以奥斯汀与塞尔为首的日常语言学派,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成为后来语用学的核心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描述某些语词所能完成的各种不同的功能以及完成这些功能的条件。
与之相类似,著名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强调语言教育中的“语境”观念;他深刻地论述了语言教育中的情境,文化语境,主张语言教师要主动地为自己的语言教学创造语境. 在20世纪60年代,当语境理论为应用语言学界所熟悉之后,教师们通过“语境化”的做法来改进他们的教学方法,其中较早的一个成果就是所谓的:“情境教学法”(situational approach 。
(韩礼德韩礼德语言学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P403)情境也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和研究领域,语言总是在某些社交场合(情境)中使用,离开这些社交场合,语言就没有意义,也不能被理解,于是情境教学大纲应运而生,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广泛传播。
(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程晓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会语言学家弗斯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看法,首次成功的阐述了说话人、语言形式、语言环境等的相互关系,创立了语言学研究中的“语境学说”。
源远流长,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先有言语,之后才有记录言语的书面语言;索绪尔认为,语言行为也有外部制约,那就是一种抽象的语言系统。
这种系统同一切社会惯例一样,是一切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约定俗成的社会制度。
(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源流考左广明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9)那么我们很难不说索绪尔的这种社会制约论就是言语的社会情境制约性。
社会情境决定着言语的发展。
美国逻辑学家巴威斯(Jon Barwise)和佩里(John Perry)从信息处理角度提出意义的关系理论,认为意义的自然的家是世界,意义源于在情境(现实世界的一部分)中的成立的,规律性的关系。
总之,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揭示了语言的本质:语言的意义就是在不同情境中的使用,在语言哲学界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自从有外语教学以来,在外语教学的指导理论上就一直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外语教学要以教育学为指导,有人认为应以心理学为指导,还有人认为既然外语是一门语言,就应当以语言学为指导,然而,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有失偏颇,都各自只从某一方面反映了语言教育的规律。
外语教学既然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有其自身的规律,语言哲学是语言内部的本质的规律性反映,那么语言教学也应该顺应语言的内部规律。
以语言哲学为指导,从宏观上,弥补了以往语言教学指导原则上的不足,为语言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的视野。
笔者认为,凡是阐明了语言本质,反映语言与现实的关系,对语言内在规律进行分析的语言哲学理论都应成为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清华大学蔡曙山教授说,任何一门科学,在遇到无法解决的矛盾时都要求助于哲学,那么用语言哲学思想指导外语教学就成为必然。
2.实践意义解决现存外语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1)英语教与学的矛盾(包括课上学与课下练的矛盾)2)英语课堂母语教学与目标语教学的矛盾(包括本土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矛盾)3)语言学得与习得的矛盾4)准确性与流利性的矛盾5)课堂语境创设与优化6)传统课堂与现代英语教学的矛盾7)学习与应用的矛盾三理论指导本文设想通过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思想的研究来指导外语教学,结合二语习得理论,(人习得语言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的语境);教育语言学中的中介语理论;(语言游戏的社会活动动态开放与中介语理论的契合)来探讨解决现存外语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
四大致框架:1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概述2. 语言游戏说对应的教学启示及规则应遵循的原则;家族相似论对应的教学启示3 国内外外语教学流派的演化及其哲学理论理论基础分析4. 现代外语教学法分析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对应的现代教学理论启示5. 现代外语教学存在的矛盾6. 解决实际英语教学实际矛盾五研究方法1.文献查阅法2.学习语言哲学心得3. 理论思辨法逻辑分析法(包括归纳演绎法)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参照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