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哲学论

合集下载

《逻辑哲学论》读后感

《逻辑哲学论》读后感

《逻辑哲学论》读后感参考韩林合老师写的《<逻辑哲学论>研究》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前言中说:“这本书的全部意义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这本书“不是为思想而是为思想的表达划一个界限”。

那么如何理解这看上去玄之又玄的话呢?我们必须遵循维特根斯坦的思路,从最基础的世界结构之分析开始,经由图像、思想、命题,一路往上直抵语言的逻辑。

在那个不可说的语言和世界的本质中,前言中的命题将得到解释。

我们绘制出《逻辑哲学论》的思路图,接下来就在下图的基础上对本书进行梳理。

一、世界1.1 世界是全部事实的总和。

1.2 事实是事态的存在。

1.3 事态是对象的结合。

二、图像2.1 我们给我们自己建造事实的图像。

2.2 图像=思想=命题=语言。

2.3 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

2.4 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

三、思想3.1 思想包含它所思想的情况的可能性。

3.2 思想是逻辑图像。

3.3 思想是实在的图像。

3.4 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

四、命题4.1 命题是实在的图像。

4.2 命题是语言的图像。

4.3 命题的结构是名称的结合。

4.4 命题的总体是语言。

4.5 命题的真假是其意义的真假。

4.6 命题的意义在于其表达的实在。

五、语言5.1 语言是思想的表达。

5.2 语言是实在的图像。

5.3 语言是命题的总和。

5.4 语言的意义是其表达的思想。

5.5 语言的语法是其逻辑。

5.6 语言的界限是世界的界限。

六、逻辑6.1 逻辑是语言的基础。

6.2 逻辑是思想的形式。

6.3 逻辑是实在的逻辑。

6.4 逻辑是命题的逻辑。

6.5 逻辑是不可说的。

七、世界与语言7.1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语言是命题的总和。

7.2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语言是主观表达的。

7.3 世界是有限的,语言是无限的。

7.4 世界是可以理解的,语言是可以表达的。

7.5 世界是有意义的,语言是有意义的。

7.6 世界是可以描述的,语言是可以描述的。

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哲学论》

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哲学论》

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哲学论》《逻辑哲学论》这本书给了逻辑实证主义者们极大的启示,其作者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 年)。

本段文字对于他的概述篇幅之所以比大多数哲学家都长,因为他有着不同寻常的特质,即他激发了两个哲学运动——逻辑实证主义和后来以“日常语言哲学”之名为人所知的哲学。

这两个运动都在20 世纪主导了分析传统的发展。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一个运动在很多方面都对前者进行了驳斥。

维特根斯坦出生于一个富裕的、有教养的维也纳家庭。

他对物质财富不感兴趣,所以完全放弃了他的继承权。

他于1911 年到英国的曼彻斯特学习航空工程学。

他在数学思维方面的天才很快便得到了承认,并且被推荐到剑桥跟随伯特兰·罗素学习。

“一战”期间,维特根斯坦回到奥地利入伍当兵。

有这样一个传说,他在背包中装了一沓稿纸,并带着它走进战壕。

不久,他被意大利人俘虏了,作为战俘,他开始着手写作《逻辑哲学论》。

(它和波爱修的《哲学的慰藉》、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起被归入“狱中写成的伟大著作”之列。

)《逻辑哲学论》只有区区百余页,由一系列的七个一组的命题构成。

每个命题之后是按次序编号的对该命题的评注,或是对评注的评注,或是对评注的评注的评注。

例如,第一页是这样开始的:1.世界是所发生的一切。

1.1 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

1.11 世界为诸事实所规定,为其全部事实所规定。

1.12 因为事实总体规定那发生的事情,也规定所有未发生的事情。

1.13 在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

1.2 世界分解为诸事实。

1.21 每项事情可以发生或者不发生,而其余一切事物仍保持原样。

2.所发生的事情——一个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

维特根斯坦认为,因为关于世界我们可以说出真实的东西,所以语言的结构一定以某种方式反映了世界的结构。

这就是他在命题“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中所表达的那部分含义。

《逻辑哲学论》阅读感想

《逻辑哲学论》阅读感想

《逻辑哲学论》阅读感想让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界限的思考。

他认为,有意义的话语与胡话之间的界限是清晰的,一旦越过语言的界限,就会陷入无意义的胡说。

这一观点让我反思自己日常的语言使用,意识到我们常常在不自觉地使用模糊和歧义的语言,而这些语言往往无法准确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维特根斯坦的主张提醒我们要更加谨慎地使用语言,努力使我们的表达清晰明了,避免陷入无意义的争论和误解。

书中关于命题的三条基本原则和命题的一般形式的阐述也给我带来了思考。

这些原则和形式为我们理解命题的结构和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通过将命题分解为基本命题和复合命题,并运用逻辑常元构建复杂的命题结构,我们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和理解语言的逻辑关系。

同时,命题的一般形式也为我们思考语言的局限性和可能性提供了线索。

此外,关于逻辑真理的讨论也让我对逻辑和语言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维特根斯坦坚持逻辑真理是重言式,无论事实如何都恒为真。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逻辑在语言和思维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使用逻辑推理时要保持谨慎,避免将逻辑真理误解为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描述。

然而,书中也有一些观点让我感到困惑和难以完全接受。

例如,关于事态的逻辑图画是思想的观点,以及关于对象和世界的实体性的论证。

虽然我理解维特根斯坦的意图,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仍然觉得这些观点过于抽象和理想化,难以完全对应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阅读《逻辑哲学论》是一次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经历。

它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语言、逻辑和世界的关系,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哲学思考方面的不足之处。

尽管书中的一些观点仍然需要我进一步消化和思考,但它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哲学之门,激发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持续探索。

我相信,通过进一步的阅读和思考,我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本书中的思想。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读后感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读后感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读后感篇一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这可真是一本让我脑袋“嗡嗡”响的书啊!说实在的,一开始我觉得这书简直就是天书,那些复杂的逻辑推理和哲学思考,让我有种“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嘛?”的迷茫感。

也许在那些哲学大师眼里,这是智慧的结晶,但对于我这个小菜鸟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不过呢,当我硬着头皮读下去,可能是我的脑子突然开了窍,又或者是我被折磨出了新的思维方式,我居然开始有点感觉了。

我觉得维特根斯坦这家伙,像是一个超级厉害的解谜大师,他把世界和语言的关系拆解成一个个谜题,然后试图给出答案。

比如说,他说语言是世界的图像,这让我想到,我们平时说的话,写的字,不就像是在给这个世界画画吗?但是又一想,哎呀,这也太简单粗暴了吧,语言有时候也会骗人,也会模糊不清啊,那还算什么准确的图像呢?我觉得这本书既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又让我忍不住吐槽。

佩服的是维特根斯坦的深刻洞察和大胆创新,吐槽的是他的理论有时候真的太抽象,太难以理解了。

难道哲学就一定要这么高冷,这么让人摸不着头脑吗?不过话说回来,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一场冒险,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虽然累得够呛,但也有种别样的乐趣。

也许这就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吧,让你在痛苦中思考,在迷茫中寻找答案。

你们说,我这算读懂了一点维特根斯坦吗?篇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读后感哇塞,提起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我这心里可真是五味杂陈啊!刚开始读的时候,我那叫一个崩溃!满篇的逻辑推导,密密麻麻的哲学论述,我就想问:“维特根斯坦大哥,您能不能说点人话?”也许这就是哲学的高深之处,咱普通人难以一下子就参透。

但读着读着,我好像有点摸到门道了。

你看他说的“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这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别只盯着表面的东西,得深挖背后的事实真相?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些事儿,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却没去探究真正的原因和结果,这是不是有点傻呢?可是,我又在想,他说的就一定全对吗?也许在他那个时代和环境下是对的,但放到现在,会不会有点过时或者不适用了呢?比如说,现在的网络世界,信息爆炸,语言的作用和意义是不是跟他说的不太一样了呢?再说了,他的逻辑那么严谨,难道就没有漏洞吗?我觉得有时候过于追求逻辑的完美,反而可能会忽略了一些人性的温暖和复杂。

《逻辑哲学论》读后感

《逻辑哲学论》读后感

《逻辑哲学论》读后感让我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的核心观点。

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是由事实组成的,而事实是由对象的组合而成的。

语言是我们用来描述世界的工具,但语言本身并不能完全表达世界的本质。

他提出了“图像论”,即语言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似性,语言可以像图像一样描绘世界。

然而,他也指出,语言存在着许多局限性,有些事情是无法用语言来完全表达的。

在书中,维特根斯坦强调了逻辑的重要性。

他认为,逻辑是我们思考和理解世界的基础,是语言的“语法”。

逻辑规则决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从而形成有意义的思想。

然而,他也指出,逻辑本身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哲学问题,因为有些问题超出了逻辑的范围。

对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这一观点。

他认为,我们的语言只能表达我们能够理解的事物,而对于那些超出我们语言能力的事物,我们只能保持沉默。

这一观点引发了我对语言局限性的深入思考。

我们常常试图用语言来解释一切,但实际上,语言往往无法完全捕捉到复杂的现实世界。

有些感受、体验和思想是无法用语言来精确表达的,这使得我们在面对某些深刻的问题时感到困惑和无奈。

此外,维特根斯坦还探讨了关于世界的本质和意义的问题。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简单的,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通过语言和逻辑的建构而形成的。

然而,这种建构往往是片面的,因为我们的语言和逻辑存在着局限性。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谦逊,认识到我们的理解是有限的。

然而,当我深入思考这些观点时,我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和困惑。

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是否过于极端?他似乎将语言和逻辑的局限性视为绝对的,而忽略了人类语言和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虽然语言存在着局限性,但我们仍然能够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意义和理解。

他的观点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对世界的探索和理解?如果我们承认有些事情是不可言说的,那么我们是否就应该停止追求知识和真理?我认为,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并不是要我们放弃对世界的探索,而是要我们以一种更加谦逊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那些超出我们语言和逻辑能力的问题。

《逻辑哲学论》[奥]维特根斯坦著读后感

《逻辑哲学论》[奥]维特根斯坦著读后感

《逻辑哲学论》[奥]维特根斯坦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逻辑哲学论》是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语言、思想和现实的探讨,提出了“逻辑原子主义”和“图像理论”等重要哲学观点。

本书读后感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本书对语言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现实的表征,词语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图像”关系。

通过对这种关系的探讨,他揭示了语言的局限性,认为我们不能用语言表达一切我们所想表达的东西。

这一观点在当代哲学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使我们对语言的运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其次,本书提出了“逻辑原子主义”的理论。

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由一系列“逻辑原子”组成,而这些原子是无法再分解的基本事实。

通过对这些基本事实的描述,我们可以构建出整个世界的图景。

这一观点具有强烈的实证主义色彩,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本书对哲学的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任务不是提供哲学理论,而是要澄清思想和语言的混乱。

他主张通过“语法分析”和“语言游戏”等方法,揭示哲学问题的根源,从而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论在当代哲学界仍具有很高的价值。

此外,本书还涉及了许多其他重要的哲学问题,如意义、真理、道德等。

维特根斯坦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展现了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和严谨的论证风格。

然而,本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维特根斯坦的一些观点过于极端,如认为我们不能用语言表达一切我们所想表达的东西,这使得本书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悲观主义。

此外,本书的论证过程较为复杂,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总体来说,本书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哲学著作。

维特根斯坦在书中对语言、思想和现实等方面的探讨,展现了其独特的哲学智慧。

虽然本书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其所提出的观点和论证风格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对哲学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第二篇范文《逻辑哲学论》是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语言、思想和现实的探讨,提出了“逻辑原子主义”和“图像理论”等重要哲学观点。

逻辑哲学论里的命题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逻辑哲学论里的命题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逻辑哲学论里的命题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本文主要介绍逻辑哲学论中的命题,并对其进行概述、说明和解释。

命题作为逻辑推理的基本单位,在逻辑学和哲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命题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以及命题逻辑与命题推理的规则和常见谬误是理解逻辑哲学论并运用于实践的先决条件。

1.2 文章结构文章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部分,将介绍命题的基本概念。

我们将定义什么是命题,并探讨它们的一些基本性质,以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命题的本质。

第二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命题逻辑与命题推理。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介绍命题逻辑的基本规则,包括合取、析取、否定等操作符,并探讨常见的命题推理类型,比如假言推理、拒取推理等。

同时,我们还将涉及到一些常见的命题谬误,并提供修正策略。

第三部分,我们将研究命题逻辑在哲学领域中的应用。

特别地,我们将讨论笛卡尔的哲学思想中命题逻辑的应用,康德对命题逻辑的贡献及其影响,以及现代逻辑哲学对命题概念的批判和发展。

最后,在结论与总结部分,我们将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并给出未来研究方向以及命题逻辑在现实生活和学术研究中可能带来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命题逻辑在个人生活和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和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逻辑哲学论中命题的基本知识,并展示命题逻辑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深入了解命题概念、推理规则和常见谬误,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命题逻辑,并从中获得思维上的启示与指导。

2. 命题的基本概念2.1 命题的定义命题是一个陈述性语句,意味着它可以被判断为真或假。

命题必须具备以下两个要素:明确的主语和谓语。

例如,"今天是星期一"是一个命题,因为它可以被判定为真或假。

2.2 命题的性质2.2.1 真值性质:一个命题可以被确定为真或假。

真值指的是命题陈述与事实相符合。

2.2.2 完整性:每个命题仅有两个可能的取值,即真或假。

2.2.3 独立性:每个命题都是独立存在的,在逻辑推理中不受其他命题影响。

逻辑哲学论

逻辑哲学论

1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逻辑哲学论1* 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

1.1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

1.11世界为诸事实所规定,为它们即是全部事实所规定。

1.12因为事实的总体规定那发生的事情,也规定那所有未发生的事情。

1.13在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

1.2世界分解为诸事实。

1.21每项事情可以发生或者不发生,其余的一切则仍保持原样。

--------------------------------------------------------------------------------2 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

2.01事态是对象(事物)的结合。

2.011事物的本质在于能够成为事态的组成部分。

2.012逻辑中没有偶然的东西;如果一个事物能够出现在一个事态中,那么该事态的可能性必定已经预含于该事物之中。

2.0121如果一个事物本身能够独立存在,那么后来的适合于它的状况看来就是一种偶然的事情。

如果事物能够出现于事态之中,那么这一可能性必定一开始就已经存在于事物之中。

(在逻辑中没有纯粹是可能的事情。

逻辑涉及每一种可能性,而一切可能性都是逻辑的事实。

)正如我们根本不能在空间之外思想空间对象,或者在时间之外思想时间对象一样,离开同其他对象结合的可能性,我们也不能思想一个对象。

如果我能够思想在事态中结合的对象,我就不能离开这种结合的可能性来思想对象。

2.0122事物就其能够出现在一切可能的状况中而言是独立的,但是这种独立性的形式是一种与事态相联系的形式,即一种依赖的形式。

(词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单独地和在命题中——出现是不可能的。

)2.0123假如我知道一个对象,我也就知道它出现于诸事态中的所有可能性。

(每一个这种可能性必定在该对象的本性中。

)之后不可能发现新的可能性。

2.01231如果我要知道一个对象,虽然我不一定要知道它的外在性质,但是我必须知道它的一切内在性质。

2.0124如果给出所有的对象,那么同时也就给出了所有可能的事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哲学论逻辑哲学论01《逻辑哲学论》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Ludwing)的唯一的书籍篇幅的著作,现在被广泛的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逻辑哲学论在逻辑实证主义者中间有着巨大影响力,也启迪了很多其他哲学家。

《逻辑哲学论》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Ludwing)在其一生中出版的唯一的书籍篇幅的著作。

本书是在他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当兵期间写的。

首先在1921年出版为德语的Logisch-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它现在被广泛的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拉丁语标题"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最初是G. E. Moore 建议的,表示了对斯宾诺莎的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神学政治论)的敬意。

维特根斯坦的著名的文笔风格—他表达自身的绝对冷静和简洁的方式—是从他所崇拜的伟大的德国逻辑学家和哲学家Gottlob Frege 的哲理散文中铸就来的。

在他的哲学评论中他写道: "我的句子的风格受到Frege 的非常强烈的影响。

并且如果我想要的话,我能在没有人能在第一眼就能辨别的地方察觉到这种强烈的影响。

"微薄的容量(少于八十页)形成了简短的、预言式的说话方式的、编号为1, 1.1, 1.11, 1.12 等等到7 的一个系统,就是说1.1 是 1 的注释或细节,1.11 和1.12 注释 1.1,以此类推,用来展示它们的嵌套的相互关系。

他阐述了一个有雄心的计划来识别在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清晰的说出“逻辑上完美的语言的条件”来定义哲学的界限(Russell, p. 8 in the C. K. Ogden Translation)。

它的目标是能完善伯特兰·罗素早年的逻辑原子论哲学的一个哲学系统。

本书的结尾有些令人惊讶,达成了关于哲学的有点激烈的结论。

它明确的建议任何形而上学的讨论都位于意义领域之外,而唯一正确的哲学方法是为自然科学而舍弃哲学。

逻辑哲学论主要是在逻辑实证主义者中间有着影响力,但也启迪了很多其他哲学家。

逻辑哲学论PDF02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到底说什么? 此一问似乎纯属多余, 其实不然。

虽然维特根斯坦其人及其哲学一直是广泛研究的对象,《逻辑哲学论》也被反复地从多侧面、多层次加以研究和解读, 但《逻辑哲学论》的根本旨趣是什么, 它是一本什么性质的书, 它到底提出了什么样的需要我们认真回应的洞见, 则依然不甚清楚。

为了进入切题的发问和实质性的思之回应, 我们还需要再一次从纷繁的解释中脱身而出, 直接面对《逻辑哲学论》本身,尝试进入它的基本结构, 切近其根本旨趣。

一、《逻辑哲学论》的基本结构与思想归宿《逻辑哲学论》的根本旨趣之所以显得不甚清楚, 很难把握, 其重要原因恐怕就在于研究者几乎总是以传统的或惯常的对哲学的理解为解读的基点, 即把哲学理解为系统化的理论和学说, 不管人们怎样看待哲学理论的特性。

但这种被广泛认可的专业化、学院化的哲学观却与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对哲学的看法相去甚远。

而从这种与《逻辑哲学论》格格不入的哲学观出发, 去辨析其中的" 理论学说" 及其是非, 自然也就与《逻辑哲学论》的旨趣南辕北辙了。

我们知道, 任何哲学理论的创构都是为了解答这样或那样的哲学问题, 有哲学问题, 才有哲学思考, 才有哲学理论。

但是,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对哲学问题的理解却无疑是“解构性”的, 在为该书所写的" 序言" 中, 他说:“本书讨论哲学问题, 而且我相信它指出了这些问题都是由于误解我们的语言的逻辑而提出来的。

”[ 1 ](P187) 由此推断, 如果我们正确地理解了语言的逻辑,那么,也就不会提出哲学问题, 哲学问题也就自行消失了。

当然为了解答哲学问题而创构理论的必要和可能就不存在了, 哲学自然也就只能走向终结。

同时, 正是因为《逻辑哲学论》中这种对“哲学”的非同寻常的和极富挑战性的理解, 这本书也绝不是可被置于某一哲学流派的问题框架之内而被整体性理解和切题把握的著作。

所以, 为了切题地领悟其根本旨趣, 我们还得从维特根斯坦本人的看法和《逻辑哲学论》的基本框架人手。

维特根斯坦在为寻求《逻辑哲学论》的出版机会, 而大约于1919 年10月底写给他的朋友、出版商路德维希·冯·费克尔的一封信中, 这样谈论该书:“这本书的意义是伦理性质的。

”[2](P 631)对《逻辑哲学论》的伦理性质的认定,与人们通常对这本书的印象相差太远,维特根斯坦也可能觉得这个断言对费克尔来说同样费解,所以, 他在对此做了一些解释之后, 建议费克尔先读一下" 它的前育和结论, 因为它们最直接地表达了这个意义。

" [2](同上)为了澄清这本著作何以是伦理性质的, 我们也就听从维特根斯坦本人的建议, 从这本书的" 序言" 说起。

在《逻辑哲学论》的" 序言" 中, 维特根斯坦这样确定该书的意图" 本书是要为思维划一条界限, 或者说得更确切些, 不是为思维而是为思维的表达式划一条界限。

"[1 ](P187) 思维及其表达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 因此只能在语言中划界限, 而在界限那一边的东西则根本是无意义的。

" [I](PI87) 此处的" 思维的表达式" 中的" 思维" 一词, 维特根斯坦用的德语原词是"der Gedanke" , 将其译为" 思想" 应该更准确一些。

那么, 他所说的" 思想" 是什么含义呢? 在该书中, 他对" 思想" 一词的理解与这个词的通常使用存在根本的差异", 思想" 一词在该书中所指的是所有关于事实的表述。

他说" 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

" [I](P203) 同时, 他又认为" 惟独命题具有意义。

" [1 ](P198) 由此, 我们可以说" 思想就是命题" 。

那么, 命题和语言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对此维特根斯坦明确指出" 命题的总和就是语言。

" [1](P203) 这样, 在总体对应的层面", 思想" 、" 命题" 、" 语言" 乃是同一个东西。

因此, 所谓为" 思想的表达式划界限" 就是为命题划界限, 就是要确定什么才是真正的命题, 什么是伪命题。

命题当然是可说的, 伪命题则不可说, 也不应该说。

如此以来,“为思想的表达式划界限”最终也就是为语言的表达或使用划界, 即为言说划界; 换言之, 也就是要确定什么是可以言说的, 什么又不可言说。

那么, “为思想的表达式划界”和《逻辑哲学论》的性质与根本旨趣又有什么关系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更为深入地辨析" 划界" 的意图和意义; 而为了确定" 划界" 的意图和意义, 我们又必须先来分析在可言说的与不可言说的两者之中, “划界”所真正关切的是什么。

我们知道,“划界”就是要确定什么可以言说和什么不可言说,而说什么可以言说, 其真正的旨趣恰恰在于不可言说的东西, 在于表达了对不可言说的东西的一种态度。

这就好比一个人说" 我只和讲理的人才讲道理",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其言外之意, 是对不讲理者的拒斥。

而它对讲理的人则没有什么影响, 甚或可以说这句话对于讲理的人而言, 等于没说。

同理, 说什么可以言说, 对可说者及其言说没有什么影响, 也没有什么价值, 它们保持原样; 而它却对不可言说者及其言说表明了态度和看法。

所以, 说什么可以言说, 乃是以确定什么不可言说为其旨归。

正因为" 划界" 所真正关切和影响的恰恰是不可言说者及其言说,所以我们看到《逻辑哲学论》的结论才是“凡是不可说的东西, 必须对之沉默。

”[I](P263)当然, 为了划界, 为了确定什么不可以言说, 我们只能先来说明和确定可言说者及其言说的特性和本质。

把可言说者及其言说的特性和本质说清楚了, 什么不可言说也就确定了。

我们看到,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也正是这么做的, 该书的绝大部分篇幅就在于说明和呈现可言说者及其言说的本质和特性。

可言说者即作为事实总体的世界, 而其言说就是命题或语言。

语言和世界是逻辑同构的, 说可言说者及其言说的本质和特性, 也就是要呈现语言和世界的本质和特性, 即语言和世界的逻辑。

对于以此为任务的" 哲学",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是这样规定的" 哲学的目的是对思想的逻辑澄清。

哲学不是一种学说, 而是一种活动。

一部哲学著作本质上是由阐释构成的。

哲学的结果不是得到‘哲学的命题’, 而是对命题的澄清。

"[1](P210) 我们不妨把这样理解的" 哲学" 称为" 作为说明和活动的哲学" 。

而正像说明和确定可说者及其言说的逻辑, 其最终目的并不在于说何者可说, 而是意在不可说者一样", 作为说明和活动的哲学" 也" 通过清楚地表现可说的东西而意谓着不可说的东西" [1 ](P211), 因此, 它也以确立何者不可说为其旨归。

而如果" 划界" 的目的最终在于确定何者不可说,那么就不是可说者, 而是不可说者的特性决定着" 划界" 的性质和旨趣。

那么,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所说的不可说者的特性又是什么呢? 首先, 不可说者就是指神秘的东西。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维特根斯坦所说的" 不可说者" 并不包括语言和世界共有的" 逻辑形式" ", 逻辑形式" 虽不能再以命题的形式来表达, 但它本身却体现和内在于语言、命题之中。

然而, 不可说者即神秘的东西并不体现和显示于语言之中, 它们存在于语言、命题的逻辑界限之外。

其次, 神秘的东西, 如形而上学的主体、神、世界的意义、善恶的意志或伦理主体、世界作为一个有界限的整体的感觉等, 都从属于人生问题, 它们以形而上学主体对人生意义的体悟为其旨归, 这一点在《逻辑哲学论》中表现得很清楚。

如果是这样, 那么" 为思想的表达式划界" 的性质和意义是伦理的, 也就相应地可以得到确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