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割据势力全彩图(完整版)

三国割据势力全彩图(完整版)
三国割据势力全彩图(完整版)

2020中考语文名著阅读:《三国演义》精选习题10道

名著阅读《三国演义》精选习题10道 1、【2019·湖南湘西卷】名著阅读。(3分) “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这段文字节选自《_ __》,该作品的作者是_ _,这段文字描写的人物是_______ 【答案】 (1). 三国演义 (2). 罗贯中 (3). 刘备 【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三国演义》的掌握程度,结合积累作答。结合“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及“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等描写,可以判断这是写刘备的,刘备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点睛】《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2、(2019·北京中考模拟)北京大学古代文学专家李鹏飞教授对青少年朋友说:“读《三国演义》,不能只看故事。”结合阅读体验,举一例谈谈你在名著的故事之外还读出了什么。(不超过100字)(8分) 【答案】示例:《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三国时期大型战役地图

三国战役地图 黄巾起义示意图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外戚和宦官之间争权夺位的斗争,相互轮番擅权,同时更加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皇族地主豪强强占土地,使之出现“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对人民加重征收赋税,加之旱灾,水灾连年发生,致使广大农民生活贫困,倾家荡产,“流离沟壑,嫁妻卖子”,到处出现“地广而不得耕,民矢而无所食”的凄凉景象。劳动人民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举起义旗,起来造反。公元184年,冀州农民在张角领导下首先起义,接着颍川和南阳等地农民起来响应,“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最后各地农民起义军在东汉朝廷和地方豪强武装的镇压下告败了。 ?3楼?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势图? 在镇压黄巾农民大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地主武装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强占地盘,从而形成一股歌据势力,“务相兼并以自强大”。如: 公孙度,占据辽东。 刘虞,公孙瓒,先后占据幽州。 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 曹操,占据兖州。 孙策,占据江东。 袁术,先占据南阳,后占据扬州一部分。 刘表,占据荆州。 刘焉,占据益州。 张鲁,占据汉中。 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

董卓,李傕等,先后占据司隶。 马腾,韩遂,占据凉州。 张绣,占据宛 ?4楼?官 渡之战示意图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亲率十万大军,进抵黎阳,包围了曹军的白马。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之下,曹操先以精锐突袭白马的袁军,斩袁绍大将颜良,再败袁军于延津。随后派兵偷袭乌巢,烧毁袁军屯粮,使袁军完全失去斗志。最后,双方决战于官渡,曹军全歼袁军,取得重大军事胜利。此后不久,曹操便统一了北方。

?5楼?官渡之战中曹操防御部署要图 建安三年(198年)年底,曹操消灭吕布,大体统一了河南。四年春,袁绍消灭公孙瓒,统一了河北。这样北方形成了曹操与袁绍两大敌对势力,而大河南北这两地都是平原,地形连成一片,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区,不可能长期分裂下去。袁、曹双方通过战争统一北方势在必行。 战争爆发前夕,总的形势是袁绍势力大而比较落后,曹操势力较小而比较进步。

东汉末年青徐兖地域长官与割据势力的消长

2009年3月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 ar .,2009第26卷第2期 Ludong U n i versity Journa l(Phil osophy and soc ial Sciences Ed iti on) V o.l 26N o .2 收稿日期:2007-11-14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07BLSJ03) 作者简介:王蕊(1975 ),女,山东郓城人,历史学博士,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参见拙作!三、四世纪青徐兖地域的一体性与重要性?,!东岳论丛?2007年第5期。 东汉末年青徐兖地域长官与割据势力的消长 王 蕊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济南250002) 摘 要:东汉末年,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完全失控,地方陷入割据混战的局面。青徐兖地域为诸多割据势力所青睐,成为曹操、袁绍、刘备、吕布等激烈争夺的目标和烽火连天的战场。董卓专政时期,刺史由原来的地方监察官演变成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青徐兖地域刺史一职遂为董卓、曹操等割据势力重视和控制,并成为他们进行权势角逐的手段和工具。对青徐兖地域长官和青徐兖地域的争夺与控制成就了曹操霸业,加速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关键词:东汉末年;地方长官;割据势力;青徐兖地域 中图分类号:K 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39(2009)02-0064-04 东汉后期,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腐朽的东汉王朝,朝廷内部的权势之争彻底颠覆了东汉中央 政府。并州牧董卓进军洛阳,杀太后立献帝,开始了以董卓为首的凉州军事集团统治时期,同时各地也陷入了割据混战的局面。青、徐、兖三州成为曹操、袁绍、刘备等各派势力激烈争夺的目标。青州、徐州、兖州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一体性,笔者称之为青徐兖地域 。本文即以董卓专政之始东汉中平六年(189)为开端,对青徐兖地域长官刺史人选及其军事活动进行考察,分析青徐兖地域刺史与凉州军事集团以及曹操、袁绍、刘备等势力之间的关系,揭示东汉末年中央政府对青徐兖地域的统治状况以及各派势力的消长。 一、黄巾起义前青徐兖地域的长官统治 东汉桓、灵时期,青徐兖地域郡国长官大都不畏权贵,治理有方。颍川杜密为泰山太守、北海相 时,#其宦官子弟为令长有奸恶者,辄捕案之。行春到高密县,见郑玄为乡佐,知其异器,即召署郡职,遂遣就学?。 [1]!杜密传? 颍川李膺出任青州刺史, #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 [1]!李膺传? 酷吏阳球出 任青州高唐令时以严苛为名,为平原相时,#郡中 咸畏服焉?。[1]!阳球传? 山阳太守翟超、东海相黄浮, #奉公不桡,疾恶如仇,超没侯览财物,浮诛徐宣之罪?。[1]!陈蕃传? 勃海苑康出任泰山太守之时,严 厉打击郡内不法豪强,#郡内豪姓多不法,康至,奋威怒,施严令,莫有干犯者。先所请夺人田宅,皆遽还之。是时,山阳张俭杀常侍侯览母,案其宗党宾客,或有迸匿太山界者,康既常疾阉官,因此 皆穷相收掩,无得遗脱?。[1]!苑康传? 桓帝末年至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波及青徐兖地域。灵帝建宁二年诏州郡大举党人,青徐兖地域郡国长官和青徐兖地域人士大受其害,时称#青州六郡,其五有党?。[1]!史弼传? #八及?之一的山阳太守翟超、#八 厨?之一的任城相刘儒俱死狱中。[1]!灵帝纪? 平原相史弼为保护平原郡士人免受党锢之祸,在灵帝下诏大举党人之际一无所上,被上司指责,几乎因此入狱。 [1]!史弼传? 虽然桓灵时期青徐兖地域长官统治英明,但是由于东汉王朝已开始走向没落,地方长官亦回天乏术,加之天灾人祸诸种因素,遂导致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的爆发,青徐兖地域从此陷入割据混战之中。 二、青徐兖地域长官与凉州军事集团 董卓专权时期,显拔幽滞,任用灵帝时期被禁 锢的党人名士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员。其中兖州刺 % 64%

QQ三国行脚问题答案

按Ctrl+F再输入问题的关键字就可以查找问题了喔~ 常见生肖年份: 卯兔:2011. 1999. 1987. 1975. 1963. 1951. 1939. 1927. 1915. 寅虎:2010. 1998. 1986. 1974. 1962. 1950. 1938. 1926. 1914. 丒牛:2009. 1997. 1985. 1973. 1961. 1949. 1937. 1925. 1913. 子鼠:2008. 1996. 1984. 1972. 1960. 1948. 1936. 1924. 1912. 亥猪:2007. 1995. 1983. 1971. 1959. 1947. 1935. 1923. 1911. 戎狗:2006. 1994. 1982. 1970. 1958. 1946. 1934. 1922. 1910. 酉鸡:2005. 1993. 1981. 1969. 1957. 1945. 1933. 1921. 1909. 申猴:2004. 1992. 1980. 1968. 1956. 1944. 1932. 1920. 1908. 未羊:2003. 1991. 1979. 1967. 1955. 1943. 1931. 1919. 1907. 午马;2002. 1990. 1978. 1966. 1954. 1942. 1930. 1918. 1906. 巳蛇:2001. 1989. 1977. 1965. 1953. 1941. 1929. 1917. 1905. 辰龙:2000. 1988. 1976. 1964. 1952. 1940. 1928. 1916. 1904. 怪物名为灰色:比玩家弱很多的怪物(比玩家低5级外) 怪物名为绿色:比玩家稍弱的怪物(比玩家低5级内) 怪物名为黄色:和玩家差不多的怪物(与玩家同级) 怪物名为橙色:比玩家稍强的怪物(比玩家高5级内) 怪物名为红色:比玩家强很多的怪物(比玩家高5级外 说动刘备,让他下定决心夺取益州的是?庞统 哪咤的故乡陈塘关是现在的:宜宾 184年,黄巾民变爆发,受到商人张世平、苏双资助,刘备组织起义兵,跟随邹静讨伐什么军?黄巾军

《三国演义》资料

《三国演义》复习资料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 (一)刘备:“仁”的代表 刘备,字玄德,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桃园结义攻打黄巾军,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与魏、吴三足鼎立,三分天下。刘备于公元221年称帝,国号为汉,建都成都。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在蜀国。 形象: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性格:为人忠厚,知人善任,宽仁爱民、至诚待士、信义为上、大智若愚、是“圣君”的代表。后期刚愎自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重要情节:桃园豪杰三结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三英战吕布(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青梅煮酒论英雄(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三顾茅庐(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刘玄德携民渡江(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 白帝城托孤(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二)曹操:一代奸雄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形象:面色惨白,目光锐利。 性格:爱才奸诈多疑自私残暴权谋机变从容不迫志向远大飞扬跋扈 重要情节:曹操献刀(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错杀吕伯奢(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许田打围(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 割发代首(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 官渡之战(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 华容逢关羽(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关羽) 梦中杀人、杀杨修(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杀华佗(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 (三)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字仲谋,生的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因语人曰:‘吾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仲谋形貌奇伟,骨格非常,乃大贵之表,又享高寿,众皆不及也。’”后果真如此。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曹操对这位后辈的评价是“生子当如孙仲谋”

汉末三国时期三公宰辅年表

汉末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其中太傅和三公一般为虚职,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吴设丞相、大司马、上大将军,其中上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上,大司马之下。 魏志宰相 黄初元年 太傅: 大司马: 大将军:孙权(八月复叛)、夏侯惇(二月,以前将军迁) 太尉:贾诩 司徒:华歆 司空:王朗 黄初二年 大司马:曹仁(十月,以大将军迁) 大将军:夏侯惇(四月卒)、曹仁(四月,以车骑将军迁) 黄初四年 大司马:曹仁(三月卒) 太尉:贾诩(六月卒)钟繇(八月,以廷尉迁) 黄初七年 太傅:钟繇(十二月,以太尉迁) 大司马:曹休(十二月,以征东大将军迁)大将军:曹真(十二月,以中军大将军迁)太尉:华歆(十二月,以司徒迁) 司徒:王朗(十二月,以司空迁) 司空:陈群(十二月,以镇军大将军迁) 太和二年 大司马:曹休(九月卒) 司徒:王朗(十一月卒) 太和四年 太傅:钟繇(四月卒) 大司马:曹真(二月,以大将军迁) 大将军:司马懿(二月,以骠骑将军迁) 太和五年 大司马:曹真(三月卒) 太尉:华歆(十一月卒) 六年司徒:董昭(七月,以卫尉迁) 青龙三年 太尉:司马懿(正月,以大将军降) 青龙四年 司徒:董昭(五月卒) 司空:陈群(十二月卒) 景初元年 司徒:陈矫(六月,以尚书令迁,七月卒)司空:卫臻(六月,以尚书左仆射迁) 景初二年 太傅:司马懿(十二月,以太尉迁) 大将军:燕王曹宇(十二月,旋免)、曹爽(十二月,以武卫将军迁) 太尉:满宠(十二月,以征东将军迁) 司徒:韩暨(二月,以太中大夫迁。四月卒。)、卫臻(十一月,以司空迁) 司空:崔林(十一月,以司隶校尉迁。) 正始三年 太尉:满宠(三月卒)蒋济(七月,以领军将军迁) 正始五年 司空:崔林(十二月卒) 正始六年 司空:赵俨(二月,以骠骑迁。六月卒)、高柔(八月,以太常迁) 正始九年 司徒:卫臻(三月,逊位)、高柔(四月,以司空迁) 司空:徐邈(四月,辞不受)、王凌(七月,以车骑将军迁) 嘉平元年 大将军:曹爽(正月免)

三国演义导读和习题梳理 (1)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及练习题梳理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一、刘备(字玄德) 性格:仁政爱民,重情义,忠义,有才智谋略,礼贤下士。 具体情节及体现的人物性格: 1、桃园三结义(第一回)义薄云天的忠义思想 2、煮酒论英雄(第二十一回)胸怀大志,韬光养晦,有才智谋略 3、三顾茅庐、隆中对(第三十八回)知人善用,礼贤下士,敬才爱才 4、遗诏托孤(第八十五回)惟贤惟德,注重自身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 5、携民渡江(第四十一回)仁政爱民 二、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性格: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心胸坦荡,胸怀宽广,爱惜人

才,知人善用,法纪严明,关心百姓疾苦,注重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具体情节及体现的人物性格: 1、隆中对,三顾茅庐(第三十八回)有远大抱负,高瞻远瞩,励精图治 2、舌战群儒(第四十三回)草船借箭(第四十六回)妙算华容道(第五十回)巧说周瑜(第四十四回)智辞鲁肃(第五十二回)智取汉中(第七十二回)巧布八阵图(第八十四回)智取三城(第九十二回)弹琴退仲达(空城计)(第九十五回)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卓越的才能 3、七擒孟获(第九十回)关心人民疾苦,注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4、制造木牛流马(第150回)重视农业生产 5、遗诏托孤(第八十五回)忠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挥泪斩马谡(第九十六回)娴熟韬略,善于治军,赏罚

中国各个时代简介及其地图

夏朝 (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家天下王朝。都城安邑。 夏朝简略: 大禹治水,有功天下,被舜立为继承人。 禹收九洲,金铸九鼎,以显其功绩及威信权力。 禹之子启,承袭父位,中华历史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夏朝。 奴隶制社会大致形成于禹在位时期。 禹传位启,启传位太康,后历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 履癸即桀,夏王朝最后一位大王。 夏朝地图:

商朝 (约前16世纪-约前11世纪) 商朝简略: 夏桀无道,部落首领汤反。建立商王朝。一开始定都毫(念:bo。今河地商丘。),后盘庚在位时迁都殷(今洒南安阳小屯村)。所以,商朝亦叫殷商。 汤之后有: 外丙、仲壬、太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澶(没有水字旁的)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乙(文丁)、帝乙、帝辛。 帝辛即纣,商王朝最后一位大王。 商朝地图:

周朝 (约前11世纪-前256年) 周分两段,西周、东周。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东周都城洛邑。西周 (前11世纪-前771年) 商末,文王姬昌反。文王死后,其子武王继续反商,纣王自尽,发取而代之,国号为周,幽王无道,锋火戏诸侯而失信天下,最后亡国。 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武王姬发朝为西周。 西周地图:

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 东周后,国势衰危,后分为两段,就是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前256年,周郝王59年,秦国(当时一诸侯国)灭周朝。 东周春秋时期地图:

三国各个势力介绍

袁绍势力:张颌、高览、高干、高柔、马延、文丑、颜良、田丰、鞠义、沮授、淳于琼、袁熙、袁谭、袁尚、阎柔、吕翔、逢纪、郭图、许攸、郭援、审配、韩猛、蒋奇、韩莒子、蒋义渠。 公孙瓒势力:公孙范、关靖、皱丹、王斗、赵云、公孙越、公孙续、严纲、单经、田楷。 刘表势力:刘琮、刘琦、蔡瑁、蔡中、蔡和、王威、黄祖、甘宁、蒯越、蒯良、陈生、张虎、张允、刘先、文聘、韩玄、黄忠、魏延、金旋、巩志、刘度、刘贤、陈应、、鲍隆、赵范、王粲、吕公、苏飞、霍峻。 刘焉势力:张任、董和、刘璋、冷苞、杨怀、严颜、张松、法正、许靖、庞义、刘巴,黄权、吴懿、费祎、卓膺、李严、吴兰、雷铜、李恢、张翼、秦宓、谯周、吕义、霍峻、邓芝、杨洪、周群、费诗、孟达。 江东势力,刘繇、王朗、严白虎势力):张英、笮融、薛礼、樊能、陈横、于糜、太史慈、严兴、许贡。 袁术势力:俞涉、纪灵、张勋、袁胤、陈纪、雷薄、韩暹、陈兰、桥蕤、乐就、韩浩、史涣、杨弘、杨大将、韩胤、李灵、袁耀、梁纲。 陶谦势力:曹豹、糜芳、糜竺、乍融、孙观、尹礼、陈圭、陈登、张闿、臧霸。 董卓势力:吕布、华雄、张辽、李儒、李肃、李傕、郭汜、张绣、张济、牛辅、樊稠、李蒙、王方、胡轸、徐荣、董旻。 马腾势力:马超、马铁、马休、马岱、庞德、韩遂、杨秋、李堪、梁兴、候选、成宜、张横、阎行、成公英。 此外还有一些人,只能写大致的 魏势力:曹操、荀彧、荀攸、程昱、贾诩、郭嘉、陈宫、戏志才、满宠、毛介、崔炎、陈群、司马朗、董昭、刘晔、吕虔、徐晃、张辽、张郃、于禁、乐进、李典、典韦、许诸、庞德、臧霸、李通、文聘、曹丕、曹宇、曹昂、曹植、曹彰、曹纯、曹休、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敦、夏侯威、夏侯玄、夏侯霸、夏侯尚、曹安民、夏侯惠、夏侯和、夏侯恩、司马懿、徐质、典满等。 蜀势力: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诸葛亮、庞统、法正、董和、姜维、蒋琬、费祎、诸葛均、诸葛瞻、徐庶、刘封、孟达、张苞、关兴、关平、关索、张南、霍峻、吕凯、陈寿、王平、张翼、张绍、廖化、马忠、马岱、张嶷、马谡、马良、谯周、吴懿、吴班、杨仪、夏侯霸、尹黙、周仓王甫、傅士仁、糜芳、糜竺、张达、范疆等。 吴势力:孙坚、孙策、孙权、孙休、孙秀、孙俊、孙琳、孙皓、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张昭、张紘、顾雍、太史慈、甘宁、陆抗、程普、黄盖、韩当、周泰、潘璋、凌统、丁奉、丁封、张休顾谭、韩综、陈表、陈武子、太史享、周循、吕范、薛综、朱异、朱恒、吕据、

东汉初年的割据势力

东汉初年的割据势力 下面是有东汉初年的背景,欢迎参阅。 东汉初年的背景东汉末年,农业生产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直接导致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 由於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十常侍横行朝野,对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并问题日益恶化,而人民饱受此现象的苦果,加上天灾与瘟疫的双重打击,他们於是纷纷起来造反,发动大规模的叛乱,最著名者是黄巾之乱。 时代的动汤不安,也使地方豪强有了崛起的机会,他们一开始靠著自己的财力组织自己的武装军队保卫家园,後来就逐渐演变成拥有私人武力的军阀,如曹操、刘备等人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崭露头角,中央政府由於不修政事,对於这样的情况,也是无能为力,反而需要他们维持地方稳定。 地方豪强发展到後期,又逐渐分化为士族与庶族两个阵营。 其中,士族在土地与权势,占有了优势,也因此拥有垄断政府高层的实力,形成了三国两晋时期特殊的士族政治。 东汉初年的刺史改州牧除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是造成地方豪强兴起的诱因之外,刺史制度的变动,则是造成群雄割据的主因。 刺史制度源自西汉武帝时期,本意是用等级低的官员监察等级高的官员,以达到制衡的目的(以六条问事制衡官员),尽管刺史的权力越来越大,但是始终没有统领一州的法定权力和信度。

不过到了东汉灵帝时,他接受刘焉的建议,将各州刺史改称州牧。 於是,刺史成为地方的官员,从原本的中央和郡、县之间加入州一级,成为中央、州、郡、县的四级结构。 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 这样的情况持续的结果,使各个州牧纷纷利用天下大乱,名正言顺在地方割据势力,而那些未被改为州牧的刺史和郡守,也趁机扩大权利和武装力量,还有人在战乱中自封为州牧和刺史,如此一来,等於宣告东汉政府的实质统治力已经名存实亡。 各方势力彼此互相交战,百姓生活自然苦不堪言。 在这些割据势力中,曹操、袁绍、孙坚父子与刘备等人为著名的势力外,另外还有一些势力的堀起经过,更能呈现出乱世所发展出的不同模式。 首先是刘表,他就是典型的受专於刺史改州牧政策的地方统治者。 刘表成为荆州牧,掌握荆州的军政大权。 他在乱世之中,先杀孙坚,後抗曹操,成为天下举足轻重的力量,不过刘表过於保守多疑,宠信奸佞。 他死後,其中刘琮继位後,曹操统一北方,开始南征,刘琮便举众投降。 接下来是刘焉、刘璋父子,刘焉向汉灵帝提出刺史改州牧的建议,而後主动申请赴任益州牧,到了该地後,一方面扫除地方势力,加强自身的统治;另一方面公然断绝益州与中央的联系,成为益州的一方之

(完整版)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

名著导读 |《三国演义》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人物形象 刘备:仁政爱民,重情义,忠义,有才智谋略,礼贤下士。 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心胸坦荡,胸怀宽广,爱惜人才,知人善用,法纪严明,关心百姓疾苦。 关羽:武艺超群,神勇威猛,谋略过人,忠义,但骄傲不听劝谏。 张飞:耿直,粗犷,性格豪爽,直来直去,爱憎分明,粗中有细,有一定的计谋,但又鲁莽。

曹操:虚伪奸诈,残酷暴戾,自负多疑,足智多谋,有韬略,有过人的胆识,文学修养高。 赵云:勇敢善战,忠心侍主,光明磊落,处事谨慎,考虑周到。 吕布:武艺超群,但见利忘义,反复无常,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 周瑜:足智多谋,才智过人,嫉贤妒能,气量狭小,忠心不二,举贤妒能。 孙权:有才智谋略,注重招揽人才,知人善用,从谏如流,忍辱负重,能屈能伸,胸怀宽广。 艺术成就 1、描写战争 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 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 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 第四点,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2、结构艺术 三国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九十多年的兴亡史大约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由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其间穿插以魏、蜀、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由于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回合之间前后呼应,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 3、语言特色

三国(东汉末年)军职古今对照

三国(东汉末年)军职古今对照 三国军队的基层编制,大致是部,曲,屯,队,什,伍六级。五人为一伍,设伍长;十人为什,设什长;五什为一队,设队率(都伯);二队为一屯,共一百人,设屯将;五屯为一曲,共五百人,设曲长;二曲为一部,共一千人,设千人督(或为牙将,或为别部司马)。在此之上,五部为一营(约5000人),设校尉;两营为一军(约10000人),设将军。 以率领的士兵数量对照现在军队编制,伍长、什长相当于现在的班长;队率相当于排长;屯将相当于连长;曲长相当于营长;千人督相当于团长;校尉相当于旅长;将军相当于军长。此外,裨将、偏将相当于副军长。举个例子:曹操刚起兵不久,曹仁带千余人投靠,曹操就任命曹仁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行”为代理、暂代之意),也就说曹仁暂时够不上校尉的级别。比校尉小一点的是都尉,一般从属于郡太守,比校尉大一点点的是中郎将。 “军”级别之上在现代有集团军、兵团、战区几个说法,由几个军编制而成。其长官对应的三国时期的军职就是四平(平东、平西、平南、平北),四安(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四镇(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四方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前将军、后将军)。比如曹仁曾经任征南将军,其实就是曹魏南部战区的负责人,夏侯渊为征西将军,是曹魏西部战区的负责人,张辽在合肥之战后被曹操拜为征东将军,是曹魏东部战区的负责人。刘备称汉中王时,以关羽、马超、张飞、黄忠分别为前左右后将军。 再往上还有卫将军(负责首都周边的防卫工作),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等。刘备称帝时,张飞任车骑将军、马超任骠骑将军,在排位上马超要在张飞之前。曹魏方曹操本人曾任大将军,后让给袁绍,在曹丕即王位后以夏侯惇为大将军,称帝后以曹仁为大将军。大将军相当于全国军队的总司令,而卫将军、车骑、骠骑则是元帅级别高级军官,只能有一个而且不常设。

东汉末年三大著名的建筑

东汉末年三大著名的建筑 一:董卓的郿坞 东汉初平三年,董卓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汉体制,略略稳固后,董卓就在郿地,给自个儿修建了一个“坞”,史称郿坞。所谓的“坞”,在中国古代建筑里,是一种用于军事的建筑,一般借用险要地势、地形,修建而成的小型城堡,比城略小,比堡略大。据历史记载,董卓给自己修建的“坞”,墙体高七丈,厚七丈,相当坚固。郿坞修好之后,董卓在坞内,“积谷三十年储”,并且把从全国各地搜刮过来的三万余斤黄金、九万余斤白银,还有其它的奇异珍宝,统统收藏到郿坞里。 然后,董卓又把他一家老小都搬进坞堡。看着郿坞坚实高大的城墙,董卓对手下说:“事成可雄居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终老。” 董卓这个老小子,如意算盘打得太自私了,他所谓的事业成不成,在天、在人,而不是在他自己。再者,董卓于他的郿坞内,积三十年之谷的做法,是相当愚蠢的。按我们现代人,对于粮食储备的一些基本常识,粮食是不可以储藏三十年的。一般的粮食,只要储藏两三年,就会过期,成为所谓的陈化粮,只能用于喂猪。 结果郿坞修好,还不到两个月,汉初平三年二月,董卓被他的养子吕布所杀。想在郿坞里,过大富豪生活的董卓,被愤怒东汉王朝的民众,点了天灯。 郿坞是东汉末年,第一有名的建筑,但它被民众看作是董卓穷奢极欲、贪得无厌的标志。 二:最早的迷宫 汉兴平二年年底,北方军阀公孙瓒,杀死了幽州刺史刘虞,“尽得幽州之地”。 公孙瓒是一个小贵即安的家伙,做了幽州老大之后,他便开始“志气益盛、不恤百姓。”当时正值汉乱,幽州地区流传出一个民谣,歌词大意是: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励,唯有此中可避世。 当时许多人都不明白这一则民谶的真实意思,但公孙瓒听说这一则民谶后,就造出一座迷宫一样的建筑,以求应谶。 这一建筑,《资治通鉴》称其为“围堑”。所谓的“围堑”,有十余圈围墙,每一道围墙高六丈,厚六丈。在十道围墙的最里层,修筑了宫殿,又称堑京。 堑京的外层围墙高约十丈,登高一望,对每圈围墙里发生的事件,都看得清清楚楚。另外在外围的十层围墙上,开设了许多的门,每一扇门都是用精铁铸造。为了防止外人进入围堑、公孙瓒下令: 一、从哪些门可以出入堑京,只能让公孙瓒自个儿知道。外人如果擅入堑京,就会迷失在堑京之中。 二、围堑以内,不允许七岁以上的男子进入。公孙瓒和他们众多的老婆们除外。 公孙瓒的围堑,很类于现的迷宫的结构,可以算得上中国历史上古版的迷宫。围堑修好之后,公孙瓒对手下说:“兵法云,百楼百攻,今我营楼数十重,积谷三百万斛,食此谷,足待天下事成。” 公孙瓒与董卓是一个德性,一样愚蠢,没有顾及到粮食有效期的问题。 建安四年,袁绍来了,他没有拘泥于公孙瓒“百楼莫攻”之类的屁话,但也没有按正常的攻城法子,进攻公孙瓒的围堑。而是采用挖地道的法子,直接挖到公孙瓒堑京地下,把支撑堑京的几根大柱子,给烧了,袁绍的军队从地下,发起攻击,摧毁了堑京。 据历史记载,袁绍进攻公孙瓒时,是他第一次应用了地道战。在此之前,所有兵书上,没有提到的这一种新战术,袁绍把他发明出来,进攻公孙瓒,结果收到奇效。而公孙瓒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下令:在他的围堑里,不允许有七岁以上的男子。所以当袁绍大模大样地,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及答案资料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一、填空。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 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开篇词。 2、《三国演义》是古典之一,全名为, 又称,作者是的著名小说家。全书可大致分为、、、、五大部分。 3、“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_ _,各自的首领是、、。 4、《三国演义》中,人们所说的“三绝”的分别是:智绝__ ______,奸绝___ _____,义绝__ _____。 5、刘备,字_____,人称_______,_______是他主要的性格特点,最能突出他 这一特点的情节是__________。此外他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等性格特点。6、关羽,字______,被曹操封为__________,使一把__________,骑______马,_______、_______是他的主要特点,________、________等情节表现其勇, _____________表现其“义”。 7、张飞,字______,使用的兵器是______,被吕布称为__________。 8、周瑜,字_________,东吴_________(官名),有勇有谋,有儒将风度,但与 诸葛亮较量却屡屡失败,故死时长叹“________,_________。” 9、曹操,字_________,小字_________,自封汉相,是_________形象,为人 _______,惯用________,他信奉的人生格言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二、写出与下列情节有关的人物 ⒈桃园三结义:_____________ ⒉怒鞭督邮:_________________ ⒊千里走单骑:_____________ ⒋过五关斩六将:______________ ⒌跃马过檀溪:_____________ ⒍草船借箭:__________________

汉末三国年号及对应的公元纪年(以魏为正统)

汉桓帝刘志年号:(146年6月即位,年15) 建和: 元年,147年;二年,148年;三年,149年 和平: 元年,150年 元嘉: 元年,151年;二年,152年 永兴: 元年,153年;二年,154年 永寿: 元年,155年;二年,156年;三年,157年 延熹: 元年,158年;二年,159年;三年,160年;四年,161年;五年,162年;六年,163年;七年,164年;八年,165年;九年,166年; 永康: 元年,167年(12月桓帝崩) 汉灵帝刘宏年号:(168年正月即位) 建宁: 元年,168年;二年,169年;三年,170年;四年,171年 熹平: 元年,172年;二年,173年;三年,174年;四年,175年; 五年,176年;六年,177年 光和: 元年,178年(3月改元);二年,179年;三年,180年;四年,181年;五年,182年;六年,183年 中平: 元年,184年(12月改元);二年,185年;三年,186年;四年,187年;五年,188年;六年,189年(4月灵帝崩) 汉献帝刘协年号:(刘辩4月即位,年14,9月被废。刘协9月即位,年9岁。) 初平: 元年,190年;二年,191年;三年,192年;四年,193年 兴平: 元年,194年;二年,195年 建安: 元年,196年;二年,197年;三年,198年;四年,199年;五年,200年;六年,201年;七年,202年;八年,203年;九年,204年;十年,205年;十一年,206年; 十二年,207年;十三年,208年;十四年,209年;十五年,210年;十六年,211年; 十七年,212年;十八年,213年;十九年,214年;二十年,215年;二十一年,216年;二十二年,217年;二十三年,218年;二十四年,219年. 魏文帝曹丕年号: 黄初: 元年,220年;二年,221年;三年,222年;四年,223年;五年,224年;六年,225年;七年226年(5月文帝殂)

《三国演义》文学常识

Day10四大名著文学常识(1) 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按成书顺序)。“看《红楼梦》识世态之炎凉,看《西游记》说神话之离奇,看《水浒传》叹梁山之好汉,看《三国演义》学人间之智慧。” 1.《三国演义》文学常识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 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 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概 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 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 章回体小说的鼻祖。 重要人物介绍 1.刘备——“仁”的代表 刘备,字玄德,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孙子的孙子),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兵器为雌雄双股剑。桃园结义攻打黄巾军,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与魏、吴三足鼎立,三分天下。刘备于

公元221年称帝,国号为汉,建都成都。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在蜀国。 形象: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性格:为人忠厚,知人善任,宽仁爱民、至诚待士、信义为上、大智若愚、是“圣君”的代表。后期刚愎自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重要情节: ?桃园三结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三英战吕布(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跃马过檀溪(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三顾茅庐(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携民渡江(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 ?白帝城托孤(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2.曹操——一代奸雄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一)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一) 东汉末年 首先说明一点,这篇只包含汉末的官职。时间为一八四年到二二零年。三国的放在后面的篇章再介绍。其次,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文中应该有不少遗漏,欢迎看过的各位朋友进行补充。 东汉、魏国、蜀汉、吴国之间官制各不相同,不能一概套用,而且我打算在每个官职后都补上任职的人和年份,为了避免混淆,就分为四个大篇。 每个大篇又分三个大部分:文官、武官以及爵位。文官、武官之下又分京官和地方官。两汉时以官秩划分官员的等级。官秩为按照职位高低而发放的俸禄,从一万石到一百石不等;同样的石数还有中、真、比之分,中为满的意思,中两千石即实发两千石。中两千石的月俸是米七十二斛和钱九千,真两千石是米三十六斛和钱六千五,比两千石是米三十四斛和钱五千(引自《后汉书·百官志五》)。 两汉时并无官品一说,官品即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之类。至于三国时有无官品,我并不是十分确定,有些古书上的确提及了魏国有类似官品一说(此说最早见于《通典·魏官品》,《通典》是唐朝人所著),但正史《三国志》、《后汉书》、《晋书》之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三国部分也不分官品。文官篇 京官:在京中任职的官员,类似现在的中央官,区别于地方官。我依次介绍太傅、太师、丞相、三公、九卿、三台、宦官及其他官职。 一.三公之上的存在 太傅: 《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荀绰晋百官表注曰:“汉太傅置掾属十人,御属一人,令史十二人。” 上公即位在三公以上的公,西汉时太师、太傅、太保合为上公。掾属是掾吏和属吏的总称(《汉书音义》曰:“正曰掾,副曰属。”掾吏为正,属吏是副官,类似现在的正副局长。),是由主官自行选用的官吏;御属是由朝廷指派给主官的下属官吏,主管府中的文书;令史在掾属之下,是低级的办事官吏。 东汉仅有太傅,而且不常置,只有新帝继位的时候,才设置太傅一职,太傅死去后,则不再

三国时期年份地图(最全),图文说明

190年 讨伐董卓 JtT 上? 洛阳 山融 IN卅 刘垢刘及 士燮长沙 孔M ? ?? Sr Iit 十八路谓候 189年9月/ 横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E,(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 \ 尼为献帝?I 190年1月I 曹操号刊下十八路诸侯起兵反菜卓. 三 ?, 五? 九? ■卅■丈礼?? 河內■太守壬 BL? 条守界 9iMM. M. VΛM ■八■ ■卅■上?HI? 丸 卅? 山阳左W4U8? Jt■左守扎?? iT∣三■■牛力】4H*??"備11 ??■■?耳?? fi∣M?. * au>不unit? t*l≡?: It??广并尢W? I*三?? ? ? H 五?? ±

群雄割据t州T■ 刘虜 冀州? 绍 张畅 判内? 一 ? ?? IM卅 190年2月 交* *≠Λ帝迁都长安? ? 191 q Vb繼卓兵退长安, 十八路盟军解Bt 191ψ5月?曾操领兗州. 191年巧月.袁绍呑并弗板势力? FTlCJ R tzom

董卓Z 死 冀州? 袁绍 张畅 列内 一一_戶"■ It m ?)哙曹操 洛阳/ ? Λ一1 一 JN 卅 I : 192年4月 横卓在K 安被吕布杀死?? 192年6月?蒂卓部下竽俺、 郭汜等攻下长安,R 布出送 武关. 192年12月?曹操收降音州? 交* 192年1月 界桥之At 奠定袁绍河北优势。 襄阳之战.刘衣部 下?HIa 箭射死孙坚? 192年7月?H 布投卑盘术.? 逐厉. 先応投靠产■袁绍? U L : L7*? ?

三国时期曹魏、东吴、蜀汉势力范围

三国时期曹魏、东吴、蜀汉势力范围 东汉末年朝廷衰微,天下扰攘,威令不行,各路英雄霸据一方(见《东汉末年地方主要割据势力》)以伺扩大势力范围。这期间东吴军事统帅鲁肃(172-217,字子敬,今安徽定远人)提出了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得到孙权的赏识。之后,孙权的整个战略思路就是联刘拒曹,以成鼎足之势。后来,诸葛亮也秉承了鲁肃的战略思想,按着“ 三分天下” 的思路,帮助刘备建立起了蜀汉政权。 213年,曹操被汉献帝册封为魏王,以冀州、并州等十郡为魏国封地;220年,汉献帝禅位,曹丕称帝,这年也被认为是东汉与三国分界之年。 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221年,刘备称帝。 222年,孙权被曹丕册封为吴王、大将军、督交州荆州扬州诸军事;229年,孙权称帝。 魏、吴、蜀三国都比较重视发展社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因而三国鼎立时期也是从破坏到统一的恢复过渡阶段。这时期魏国主要推行屯田制和九品中正制;蜀国推行“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吴国则发展世家大族。这其中曹操的贡献相对较大。无论军事还是文学,他都引领了那个时代的潮流。尤其是他接受羽林监枣祗的建议,实行屯田制,把荒芜的无主土地收归国有,招募流亡百

姓到北方屯田。流民按军队建制,由国家统一发放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所得收成由国家和流民按比例分成。这一制度,不仅解决了军事战备的物资需要,极大地发展了北方农业生产,加快了统一北方的进程,也开创了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先例,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世仿效。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兼并战争并未停止,而是仍旧进行。但是,淮南(魏吴相争)、荆州(魏吴蜀相争)、汉中(魏蜀相争)是三国鼎立时期的主要战场,其中荆州因为接壤三国,因而也成为争夺最激烈的地区。 魏地: 司州(司隶校尉部)、幽州、冀州、并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凉州(后分为雍州、凉州)、荆州(其中南阳、南乡、江夏、襄阳、等四郡65县属魏地)、扬州(九江、庐江等二郡十四县属魏地) 吴地: 荆州(南郡、武陵、长沙、零陵、贵阳等五郡102县属吴地)、扬州(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46县属吴地)、交州(后分为交州(后被蜀汉占据)、广州(东吴所置。辖十郡、国。治所番禺,在今广东广州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