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监测技术在青岛地铁13号线施工中的应用
地铁保护区自动化监测系统研究

地铁保护区自动化监测系统研究摘要:自动化监测系统在地铁隧道监测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自动化监测技术手段在地铁保护区施工中的应用,不但能够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同时因其高效、快速、实时的监测方式,更能保证监测结果及时、快速地传递到施工方手中,使其掌握地铁隧道实时变形情况,从而指导施工,该技术已经成为地铁运营维护监测的一个重要手段。
真实高效地反映了地铁线路周边工程施工对隧道的影响规律,有效保证了地铁的结构和运营安全,适宜在类似项目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地铁保护区;自动化监测;引言地铁因其速度快、能耗低、运量大、污染少等特点,成为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
地铁的建成极大地拉动了沿线的经济发展,使得大量非地铁工程项目投入建设。
按现行规范规定在地铁周边特定区域设置保护区域,简称地铁保护区。
在地铁保护区内的建设施工会对既有地铁隧道结构产生影响,为了便于观测影响是否可控,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既有线进行监测监测成为确保地铁结构和车辆运行安全的重要手段。
地铁保护区监测不仅要确保监测数据可靠性,更要保证监测结果能及时、快速地传递到施工方手中,使其掌握地铁隧道实时变形情况,从而指导施工。
对于这样的需求,传统监测方法不具备实时性,测量结束后数据处理、分析周期长,不能及时反馈变形情况,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快速施工和不断提高运营维护效率的要求。
而自动化监测系统以其高效、快速、实时的监测方式,已经成为地铁运营维护监测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自动化监测系统的构成与工作模式自动化监测系统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分别为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分析处理子系统和成果Web发布子系统。
系统采用的基本原理为:由自动化监测系统通过网络无限通讯技术实现对仪器的程序化控制,进行各监测点三维信息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以此获取监测对象的物理信息,并与初始信息进行对比求得监测对象相关变形指标的绝对变形量,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图1自动化监测系统基本结构原理图二、地铁保护区监测测点布设自动化监测系统监测测点按类型可分为基准点、搭接点及变形监测点。
自动化监测系统在地铁隧道保护中的应用

自动化监测系统在地铁隧道保护中的应用目录1. 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3)2. 自动化监测系统概述 (5)2.1 系统定义 (6)2.2 系统组成 (7)2.3 工作原理 (7)3. 地铁隧道概述 (8)3.1 隧道结构特点 (10)3.2 隧道安全风险 (10)4. 自动化监测系统在地铁隧道保护中的应用场景 (11)4.1 地质灾害监测 (13)4.2 结构健康监测 (14)4.3 环境监测与应急响应 (15)5. 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关键技术 (16)5.1 传感器技术 (17)5.2 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18)5.3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20)6. 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应用案例分析 (21)6.1 国内外典型案例介绍 (22)6.2 成功因素分析 (23)6.3 改进措施探讨 (24)7. 自动化监测系统的优势与挑战 (26)7.1 优势分析 (27)7.2 挑战与对策 (28)8. 结论与展望 (30)8.1 研究成果总结 (31)8.2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32)1. 内容简述随着城市交通需求的日益增长,地铁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在城市地下空间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然而,地铁隧道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着地质灾害、结构损伤等多种安全威胁。
为了确保地铁隧道的长期稳定与安全,自动化监测系统应运而生,并在地铁隧道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动化监测系统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先进的监控设备和智能化的数据处理技术,实时采集并分析地铁隧道内部的各项关键数据,如应力、应变、温度、湿度等。
这些数据为隧道结构的健康状况提供了直观且实时的反馈,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此外,自动化监测系统还具备强大的预警功能。
一旦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波动或达到预设阈值,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通知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这种前瞻性的安全保障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地铁隧道的安全管理水平。
在地铁隧道保护的实际应用中,自动化监测系统不仅能够简化人工监测的复杂性和工作量,还能显著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自动化监测技术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自动化监测技术应用[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轨道交通工程的创新和改革也在逐渐加强,很多信息化的技术被应用于城市交通的各个方面,其中自动化监测智能集成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对现有城市管理进行积极的优化,还能为城市安全保驾护航。
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自动化监测智能集成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相关的实践案例阐述应用该技术的意义和价值,为类似工程项目的实施和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监测;智能集成技术;应用研究21世纪经济和科技快速腾飞,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开启了新一轮的发展和进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数量和规模也越来越庞大,社会对于工程的监测质量和效率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城市公共交通中最为关键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是贯穿城市命脉的重点工程,但是在人群密集的城市中间建设轨道是一种包含多种危险的高风险项目,因此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保障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为了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相关单位应当使用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化技术加以创新和改革,并且根据现有的城市规划和工程施工情况,让交通监测点的设立更加科学、合理,减少错误数据出现的可能性,积极采用自动化的监测管理智能系统,全面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科学性,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近年来,我国各个省市和地区交通工程建设的速度不断突飞猛进,不仅为当地的经济和市场发展创造了必然条件,同时也给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的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
在很多新建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施工过程中,都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安全事故,而且传统的风险机制无法适应现代的社会环境,因此使用智能化的集成技术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自动化监测提供创新和优化手段,是目前相关单位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很多交通单位现阶段的研究课题。
采取智能集成技术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的自动化监测系统可以使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得到应有的技术保障,始终处于可以控制的范围和状态,发挥出监测工作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最大效用。
浅谈地铁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监测技术

浅谈地铁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监测技术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交通发展和人们的出行具有重要意义。
地铁的建设和运行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和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
而地铁的施工过程中,变形监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地铁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监测技术展开论述,旨在探讨地铁建设中的变形监测技术在保障安全和质量方面的重要性。
1.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地铁施工过程中,常常需要对周围的建筑、道路、管线等进行变形监测。
这是因为地铁车站、隧道等工程往往会引起周围环境的变形,而这些变形可能会对周围的建筑和管线产生影响,甚至会引发安全事故。
对于地铁施工过程中的变形进行监测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2.变形监测技术的应用地铁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监测技术主要通过激光测距仪、全站仪、GPS等设备来进行测量,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实现对施工变形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对地铁工程的变形进行监测,还可以对周围建筑、管线等进行监测,确保地铁施工过程中的变形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1.保障施工安全2.保障工程质量地铁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地铁的运行安全和使用寿命。
而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如果得不到有效监测和控制,可能会产生一些隐藏的质量问题,对工程的安全和使用寿命产生影响。
对地铁施工过程中的变形进行监测和控制,有助于保障工程的质量。
3.减少施工成本地铁施工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对施工变形进行监测和控制,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施工事故,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
而通过变形监测技术,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施工过程中的变形问题,减少施工事故的发生,从而降低施工成本。
4.符合规范要求地铁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监测技术的应用,可以有助于保障施工过程的符合规范要求。
地铁施工的变形监测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国内外地铁施工的标准做法,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有助于提高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性。
三、地铁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现状目前,国内外地铁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监测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自动化监测技术在地铁中的应用

要点二
创新发展
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创新研究,探索新的监测技术和 方法,为地铁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持。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自动化监测技术可以提高监测效率和 准确性,降低人工成本,为地铁运营 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02
自动化监测技术在地铁中的应 用场景
地铁隧道结构监测
结构变形监测
通过自动化监测技术,对地铁隧 道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 结构变形和异常情况,确保隧道
结构安全。
地质信息采集
利用自动化监测设备,采集地铁隧 道周边的地质信息,为地质分析和 灾害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06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智能化、自适应监测技术发展
智能化监测设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地铁监 测设备将更加智能化,能够自动识别和 判断异常情况,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
VS
自适应监测算法
通过不断学习和优化算法,未来地铁监测 系统能够自适应地调整监测参数和策略, 以适应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变化。
自动化监测技术还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 分析,预测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维护需求 ,为地铁运营提与运营风险
自动化监测技术可以减少人工巡检和监测的频率,降低人力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
自动化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对地铁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减少现场作业人员的数量和风险, 提高运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04
自动化监测技术在地铁中的优 势与挑战
提高监测效率与准确性
自动化监测技术可以连续、实时地收集 地铁系统的各种数据,如位移、速度、 加速度、温度、湿度等,避免了人工监
测的间断性和误差。
自动化监测技术采用高精度传感器和先 进的算法,能够准确地捕捉和识别异常 数据,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提高监测效
基于智能型全站仪的地铁隧道变形自动化监测技术及应用

基于智能型全站仪的地铁隧道变形自动化监测技术及应用摘要:在地铁建设和运行的时候,要始终监测隧道结构的变形情况,以往使用的人工监测技术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为了使地铁既有线路正常运行和在建项目顺利施工,可利用智能型全站仪自动化监测技术,实现对地铁隧道变形情况的实时监测。
文章从全站仪变形监测的原理入手,具体包含三维坐标监测原理、围岩收敛变形监测的目的与原理等内容,并围绕其设计和实现展开探讨,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其应用,保证地铁既有工程的正常运行和在建工程施工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智能型全站仪;自动化监测;地铁隧道引言由于新建地铁工程工作量大,施工、计量工作繁杂,各种工作过程错综复杂,对邻近运营的轨道交通监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故对已经投入运营的地铁进行实时监控。
智能全站仪的自动监控技术能够实现地下隧道的实时数据采集,从而准确、及时地掌握和了解隧道的变形情况,因此,采用智能全站仪对地下隧道的变形进行自动监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铁隧道变形监测精度高、频次高、时效性强,但是隧道变形监测环境复杂,天窗时间段,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常规的手工操作方式很难适应地铁监控的需要。
采用全天候自动化的变形监测方法,是目前地铁隧道监控的最佳方法。
全站仪自动化变形监控系统能够全天候、高精度、高频率、安全稳定地进行变形监测,并能实时、准确、快速、安全、稳定地进行变形监测,并产生变形曲线、变形报告,对安全事故进行预测,消除隐患,确保地铁的安全施工和运行。
1.地铁隧道施工监测现状目前国内隧道工程监测主要采用手工监测,其优点是简单、技术成熟可靠,但其缺点是时间短、监测效率低、成本高、危险性大。
采用自动监控技术对地铁隧道施工进行实时监控,是目前地铁隧道工程监控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自动监控技术,可以实现对隧道工程的实时监控,并对其进行快速、高效的分析,对解决人工测量弊端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目前,我国隧道工程监测的重点是隧道纵向变形监测、隧道横向变形监测、隧道管径收敛变形监测。
自动化技术在地铁列车工程中的应用

自动化技术在地铁列车工程中的应用一、列车自动驾驶系统(ATO)列车自动驾驶系统是地铁列车自动化技术的核心之一。
它能够根据预设的运行计划和线路条件,自动控制列车的加速、减速、巡航和停车,实现列车的精准运行。
ATO 系统通过接收来自列车自动监控系统(ATS)的指令和线路数据,结合列车自身的速度、位置、加速度等信息,计算出最优的控制策略。
在加速阶段,系统会根据列车的性能和线路条件,合理控制牵引力的输出,确保列车平稳快速地加速;在减速阶段,系统会精确计算制动距离和制动力,使列车准确停靠在指定位置。
此外,ATO 系统还能够根据线路的坡度、弯道等情况,自动调整列车的运行速度,提高乘客的舒适度。
列车自动驾驶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列车的运行效率和准点率,还减轻了司机的工作强度,使司机能够更加专注于列车的监控和应急处理。
二、列车自动监控系统(ATS)列车自动监控系统是地铁列车运行的“大脑”,负责对全线列车的运行进行监控和管理。
ATS 系统通过与列车上的车载设备、沿线的信号设备和车站的控制设备进行通信,实时获取列车的位置、速度、运行状态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显示在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
调度员可以通过 ATS 系统直观地了解列车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同时,ATS 系统还能够根据客流情况和运营计划,自动调整列车的运行间隔和停站时间,实现列车的灵活调度。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系统可以迅速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指挥列车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和运营的正常秩序。
三、列车自动保护系统(ATP)列车自动保护系统是保障地铁列车运行安全的重要防线。
它能够实时监测列车的运行速度和位置,防止列车超速、冒进和追尾等事故的发生。
ATP 系统通过与轨道上的信号设备和列车上的传感器进行交互,获取列车的运行信息和线路的限制条件。
当列车的运行速度超过限速或接近危险区域时,系统会自动触发紧急制动,使列车停车。
此外,ATP 系统还具备列车完整性检测、车门与站台门联动控制等功能,进一步提高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
自动化监测技术在青岛地铁13号线施工中的应用

自动化监测技术在青岛地铁13号线施工中的应用Chapter 1: Introduction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
青岛作为中国的重要沿海城市之一,经济、文化和人口都在不断增加。
为了缓解交通瓶颈,不断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已成为城市交通建设的重要任务。
青岛市地铁建设逐步向前推进,13号线作为青岛市的重要轨道交通项目之一,在建设过程中,自动化监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Chapter 2: Application of automa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Qingdao Metro Line 132.1 Characteristics of Automa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自动化监测技术是指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仪表技术、传感器技术、图形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新技术实现监测设备、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实时处理、实时传输、实时显示和自动诊断分析的技术。
监测技术主要用于工程结构物变形、振动、流量、温度、湿度、应变等参数的监测和分析。
2.2 Application of Automa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Qingdao Metro Line 13Qingdao Metro Line 13 is a key transportation project in Qingda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has encountered many technical challenges, such as the complex ge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the deep excavation of tunnels, and the highrequirements for construction quality. Therefore, automa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Qingdao Metro Line 13.The application of automat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Qingdao Metro Line 13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Firstly, the monitoring of environmental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secondly, the monitoring of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2.2.1 Monitoring of Environmental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The construction of Qingdao Metro Line 13 is affected by many ge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For example, the construction area is located in a coastal area with high groundwater level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monitor the groundwater level, pore water pressure, and soil pressure of the construction site in real time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site. Automatic monitoring systems are used to collect and transmit data to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enter in real time. Through the data analysis, the construction team can adjust the construction plan in a timely manner to avoid geological disasters.2.2.2 Monitoring of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The construction of Qingdao Metro Line 13 involves various construc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tunnel excavation, underground exca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st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automa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can be used to monitor the stability of the excavation face,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upport structure, the settlement of the ground, and the quality ofthe construction in real time. The monitoring data is transmitted in real time to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enter. Through the data analysis, it can provide early warning and take timely measures in case of potential safety hazards.Chapter 3: Advantages of Automa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Qingdao Metro Line 133.1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MonitoringThe use of automa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monitoring dat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bway, it is necessary to monitor various parameters such as deformation, displacement, and strain. The traditional manual monitoring method cannot fully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monitoring data is often inaccurate. Automa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monitoring by using high-precision sensors and automatic data acquisition systems.3.2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Automat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can realize real-time acquisition, processing, and transmission of monitoring data, providing timely and accurate information for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By analyzing the data,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enter can predict and early warning potential problems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accidents.3.3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nstructionBy using automa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i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number of manual monitoring personnel and the monitoring cycle. The automatic monitoring system can work 24 hours a day and can monitor multiple parameters at the same time. Moreover, the system can analyze data more quickly and accurately than manual monitoring, thus greatly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construction.Chapter 4: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of Automa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Qingdao Metro Line 134.1 ChallengesThe application of automa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Qingdao Metro Line 13 has encountered some challenges. For example, the construction site is located in a complex ge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high groundwater levels, which causes difficulties in the installation and operation of monitoring equipment. The long construction period also poses a challenge to the maintenance and operation of the monitoring system.4.2 CountermeasuresIn order to overcome these challenges,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example, the monitoring equipment should be designed to be waterproof and moisture-proof to ensure its normal operation in a high groundwater level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the monitoring system and make reasonable arrangements for equipment replacement and maintenance.Chapter 5: ConclusionThe construction of Qingdao Metro Line 13 has been a great success, and automa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nsuring the safety and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automa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it not only greatly improves the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monitoring but also provides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reducing potential safety hazard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application of automa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Qingdao Metro Line 13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utoma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uture rail transit project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化监测技术在青岛地铁13号线施工中的应用自动化监测技术在青岛地铁13号线施工中的应用于博1,李维洲2 (1.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88;2.中国交建青岛地铁项目总经理部,山东青岛266555) 摘要:为了及时地获取监测数据,采用自动化监测技术对青岛地铁13号线进行在线监测。
该系统可通过短距离无线传输和远程在线监控,对车站基坑围护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变形、内力、地下水位和爆破振动等变化实现自动化监测,并集成了监测数据分析功能、监测信息预警预报功能和工程资料管理功能。
应用结果表明,自动化监测系统能够在复杂条件下进行快速监测,及时预警可能出现的险情。
关键词:城市地铁;自动监测;险情预警;基坑围护施工0 引言青岛地铁暗挖车站和隧道区间多位于“上软下硬”土岩组合地层,各类基岩面起伏大,风化岩石的工程性状差异大,地质条件复杂;在进行车站基坑围护结构施工和隧道开挖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施工风险。
如何利用现有的施工经验,结合青岛特有的花岗岩地质条件,运用自动化监测技术,准确、快速、实时地掌握车站基坑和隧道的稳定状况,控制好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青岛地铁13号线车站深基坑施工为依托,阐述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方案设计,并结合现场采集的监测数据,分析地铁车站围护结构的变形规律,对地铁施工的安全状况做出评价。
1 工程概况青岛市地铁13号线项目位于青岛市西海岸经济新区,起于嘉陵江路站,经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央商务区、新区中心区、古镇口创新示范园、董家口经济区,终于董家口火车站,并预留延伸日照的条件。
线路总长68.9 km,其中地下线区间长度为17.8 km,设地下站9座、高架站14座。
自动化监测范围为地下车站基坑、区间明挖段及施工竖井、斜井,监测内容为围护桩深层水平位移、支撑轴力、地下水位和沿线暗挖爆破振动速度。
2 自动化监测系统工作原理 2.1 自动化监测技术的特点目前多数地铁施工监测仍以人工监测为主。
人工监测技术成熟,通用性好,但在现场监测工作的开展中,限于隧道内复杂的作业环境以及监测手段的局限性,监测工作存在一些障碍和困难,如:复杂恶劣环境下监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难以保证,静态单点监测难以满足实时性和自动化要求,应急监测和抢险滞后性明显,监测作业集成化程度较低等。
相比于人工监测,自动化监测系统精度较高,且能够实现分布式连续监测,实时提供监测数据,提高了监测效率,减少监测人员的劳动强度,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1-4]。
同时,在隧道施工过程中,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对各类监测数据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的跟踪,并自动与报警控制值对比分析,在监测值超过报警值的时候自动报警,及时提醒参建各方采取措施,并辅助工程人员做出合理的决策,使隧道施工处于受控状态[5-8]。
2.2 系统基本组成地铁自动化监测系统由数据采集系统、无线传输系统、监测数据管理平台组成。
按照监测数据管理的功能需求,监测数据管理平台包括监测数据分析功能模块、监测信息预警预报功能模块和工程资料管理功能模块。
数据采集系统由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等组成,用于对现场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存储和预处理。
无线传输系统由中继器、网关、无线数据采集装置和服务器组成,用于数据的远程无线控制,并可在任何有网路的地方经授权后实时查看监测数据[9]。
监测数据分析功能模块主要对获取的监测数据进行关联比较分析,绘制监测数据的历史曲线。
通过分析监测项目变化值或变化速率,获得监测数据的状态信息,并自动生成专业的监测报表。
监测信息预警预报功能模块根据监测控制指标的不同将预警分为三级来进行监测过程管理,并用不同的颜色将三级预警信息反映在GIS地理信息图上[10-12]。
当监测数据在预警阈值之外时,第一时间触发报警机制,通过短信、软件界面、邮件等终端发布预警信息。
工程资料管理功能模块提供工程资料综合管理功能,能够对施工方、监测方、监理方、业主方的各种工程资料进行管理,并提供资料关联功能[13-14]。
另外,工程资料管理模块还定义了文档流转功能,用于实现文档在不同部门间的流转。
3 地铁自动化监测系统 3.1 数据采集系统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911—201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监测对象主要有:基坑工程中的支护桩(墙)、支撑、锚杆等,矿山法隧道工程中的初期支护、临时支护、二次衬砌等支护结构,工程周围的岩土体、地下水及地表,工程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既有轨道交通等。
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监测内容可分为变形监测、内力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和爆破振动监测4类。
为满足青岛轨道交通13号线工程的支护结构安全和周边环境保护要求,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工程监测等级、工程影响分区、设计及施工的要求,确定车站基坑的自动化监测项目分别为变形监测中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内力监测中的支撑轴力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和爆破振动监测。
3.1.1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采用导轮式固定测斜仪进行监测。
通过监测不同深度的水平位移,判断结构受力是否存在薄弱区段以及变形状态是否安全。
导轮式固定测斜仪是由一定数量安装在测斜管里的固定测斜仪传感器通过钢导线进行串联而成,主要布置在基坑周边的中部、阳角处、深度变化及有代表性的部位。
使用无线数据采集器采集数据,并通过无线通信传输到节点。
无线数据采集器允许直接连接双轴传感器和三轴传感器。
3.1.2 支撑轴力监测根据支撑构件材料的不同,水平支撑体系可分为钢筋混凝土支撑和钢支撑2类。
支撑轴力的监测应根据钢筋混凝土支撑和钢支撑各自的受力特点,选取合适的振弦式传感器进行。
为了监控基坑施工期间支撑的内力状态,需设置支撑轴力监测点。
轴力监测点布设在基坑中部、阳角部位、深度变化部位、支护结构受力条件复杂部位及在支撑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支撑部位,且尽量与围护结构变形监测点在同一个断面。
混凝土支撑采用钢筋计进行轴力监测,钢筋计布置在距支撑端部1/3的混凝土截面4个角部主筋处。
每个监测点位处布设的传感器信号汇聚到采集仪,最终通过无线设备将现场的实时数据发送到监控中心。
3.1.3 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采用电压式水位计进行监测,电压式水位计能够直接测量各种环境下水位的变化。
由于大气压的变化会影响测量结果,在实际中通常搭配气压补偿计使用,用以消除大气压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提高测量精度。
3.1.4 爆破振动监测爆破振动一般采用振动传感器进行监测。
振动传感器采用无源闭环伺服技术,以获得良好的超低频特性,提供测点的加速度、速度或位移参量。
振动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的特点,能够实现频率低、位移大的变量测量。
数据采集器采集爆破振动监测数据,拥有触发采样功能,使采集频率与爆破频率保持一致,保证每次爆破都可采集到数据。
数据采集器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以无线的方式传输至服务器。
3.2 无线传输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分布式传感网络,能够实现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
在复杂环境下建立适用于地铁工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应选择适当的无线通信技术进行组网。
常见的无线通信技术包括蓝牙、超宽带技术、ZigBee和Wi-Fi。
在地铁工程进行无限网络传输,需要考虑传感器类型多且数量大、监测区域广、测点布置分散、数据采集低频、组网要求高等特点,故采用可靠性高、成本低、功耗低、安全性高、协议简单的ZigBee技术[15]。
3.2.1 短程无线组网车站基坑中每个监测断面布置1个中继节点,每个车站基坑布置1个网关,中继节点数据发送至网关,网关再将数据统一发送至监控中心。
中继器是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节点,内部集成了针对振弦传感器和数字温度传感器的测量电路,并通过开关扩展到4路输出。
节点内置锂电池作为节点电源驱动整个模块工作,同时外置太阳能电池板提供长期的续航能力。
采集节点内置2 MB的存储器,用于备份采集到的数据(循环存储),当网络故障导致节点不能及时上报数据时,云网关可以通过记录中的某个节点的数据断点时间从节点(中继器)中恢复数据。
中继节点在ZigBee网络中实现数据转发的功能,但不实现采集功能,故中继节点的功耗要略小于采集节点。
云网关是一个内置嵌入式处理器的多功能采集模块,内置ZigBee协调器,用于管理附属于该协调器管辖内的所有ZigBee节点。
云网关内置DTU模块,可以将ZigBee协调器收集上来的数据发送至应用端。
3.2.2 无线数传采集无线数传采集装置由无线数传终端和无线数传主机组成,依靠成熟的GPRS/GSM 网络在网络覆盖区域内快速组建数据通讯,进行远程控制,具有简单方便的特点。
无线远程数传采集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无线远程数传采集结构3.3 监测数据管理平台3.3.1 平台实现方式监测数据管理平台采用B/S架构开发。
B/S架构即“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是基于WEB技术的主流应用开发架构。
B/S架构将系统功能的核心部分集中部署到服务器,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将最新的应用程序加载到本地浏览器中执行,减轻了服务器端的工作负荷,简化了客户端的部署,提高了系统的开发、维护效率。
3.3.2 平台功能架构监测数据管理平台采用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架构,分为数据层、分析层、服务层和应用层。
系统的主要功能有项目信息综合管理、监测数据分析处理、监测信息预警预报、工程资料管理等。
监测数据管理平台的系统构架如图2所示。
图2 监测数据管理平台体系架构数据层通过实时存储元数据文件与关系数据库文件,在一定时间汇总接收的数据,用于数据的统计分析;自带一整套标准监测数据规范,系统存储的数据按照该套规范进行工作,使得监测数据作为安全监测的基础信息很好地为其他功能模块服务。
分析层执行逻辑计算,实现项目信息管理、数据分析与处理、曲线和报表生成、监测信息预警、工程资料管理等应用功能。
分析层内置监测数据的误差处理、可靠性检验、有效性判断等专业算法,对监测数据进行验证,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服务层提供标准接口监测信息发布服务、网页信息平台、用户管理服务,通过加密的标准XML文档进行传输。
应用层通过网页、数据库、用户客户端编辑器等提供数据展现和用户体验;通过监测数据曲线显示,提供强大的图形与报表展示功能;通过分析监测项目变化值或变化速率获得监测数据分析的专业分析结果,输出监测数据和曲线图形,自动生成监测报表。
4 工程应用青岛轨道交通工程13号线嘉年华车站位于漓江西路下方,站位紧贴漓江西路北侧,漓江西路为双向六车道,车流量较大。
车站为地下二层双柱明挖岛式车站,主体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全长168.5 m,标准段宽20.7 m。
基坑围护上部采用直径1 m的吊脚桩(钻孔灌注桩),间距1.4 m,桩间旋喷桩止水,锚索竖向间距为1.5 m。
基坑内设置内支撑体系,竖向设3道内支撑,第1道支撑为800 mm×800 mm的混凝土支撑,水平间距为5.5 m,第2、3道支撑为Φ800 mm钢管支撑,水平间距为3.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