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南京市人口大数据
1004-江苏省常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常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zhǔyào)数据公报[1]常州市第六次全国(quán ɡuó)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州市统计局2011年5月3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tiáolì)》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lǐnɡ dǎo)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市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3]为4591972人,同第五次全国(quán ɡuó)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84550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46465人,增长19.41%,年平均增长率为1.79%。
常州户籍人口为360.8万人,与常住人口之比为1:1.3;十年间常州户籍人口共增加19.3万人,增长5.7%,年平均增长0.6%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户[4] 1554247户,家庭户人口为421044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1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9人减少了0.28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341102人,占50.98%;女性人口为2250870人,占49.02%。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1.76上升为104.01。
四、年龄(niánlíng)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rénkǒu)为528607人,占11.51%;15-64岁人口为3614296人,占78.71%;65岁及以上人口为449069人,占9.78%。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rén kǒu pǔ chá)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bǐzhòng)下降5.0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0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03个百分点。
2010年南京市城市调查报告

南京市城市调查报告一、南京城市发展概况:(1)南京城市概况南京市,别称金陵、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城市。
也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称。
市域地理坐标为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
市中心新街口地理坐标为北纬32°02′38″、东经118°46′43″。
南京市跨江而居,北连辽阔的江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与镇江市、扬州市、常州市及安徽省滁州市、马鞍山市、宣州市接壤。
(2)南京人口情况截止2009年底,南京全市常住人口758.8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24.4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2%,流动人口比例较小,仅为18%。
在户籍人口中,市区户籍人口541.24万人,占87%,郊县人口较少,只占13%。
江南八区在绕城公路以内的户籍人口260万人(居住范围为长江以南绕城公路合围的250平方公里的下关、鼓楼、建邺、白下、秦淮、玄武、栖霞、雨花台八区,超过南京市户籍总人口的40%)。
(3)南京交通情况目前南京共有一个国际机场(禄口国际机场);4个火车站(南京站、南京西站、南京南站(在建)、南京北站);有宁沪、宁连、宁通、宁合、宁马、宁高、宁靖盐、宁淮、宁蚌、宁常、宁杭等多条高等级公路呈放射状通往本省及周边省市;南京港是全国第一大内河港口、长江沿岸仅次于上海外高桥和苏州港的第三大集装箱港。
目前城区有南京地铁一号线于2005年9月3日试运行,二号线业已动工,将于2010年通车。
根据最新规划,到2050年南京市的轨道交通线网将由10条地铁线、4条轻轨线构成共计655公里的网络。
二、行政区划:南京市境内共辖11个市辖区,2个县。
其中江南八区(鼓楼,白下,玄武,秦淮,建邺,下关,雨花台,栖霞)是中心城区。
截至2009年末,全市总户籍人口629.77万人,市区户籍人口545.97万人,全市常住人口771.31万人。
2010南京市人口数据

南京市2010年度人口发展报告南京市人口计生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快速汇总工作已经完成。
现就南京与5个计划单列市、9个副省级城市以及全省、苏州、无锡市相关的指标,从人口及家庭规模、人口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及人口文化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人口规模常住人口规模及变动情况备注:1、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2、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3、城市位次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降序排列。
从“五普”到“六普”的十年间,我市常住人口增长量为176.62万人,居副省级城市第五位,除了千万级人口城市深圳、成都、广州的人口增长高于我市外,杭州人口规模增长也略高于我市,但差距很小。
我市人口增长率由“五普”的20.71%增至28.31%,年均增长率由“五普”的1.84%增至于2.52%。
常住人口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均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虽然低于人口基数小于我市的厦门和移民城市深圳,但是充分说明了我市人口吸聚力和城市影响力在全国处于前列。
二、家庭规模家庭规模及人口变动(单位:万人,万户,%,人/户)备注:1、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2、城市位次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将序排列。
我市的家庭户由“五普”192.1万户增至237.03万户,家庭户人口由“五普”560.1万人增至655.42万人。
家庭户数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的第十一位,家庭人口数则列第十二位,这与我市人口规模的位次有很大关系。
我市平均家庭规模由五普的2.92降至2.77人/户,位次上由“五普”的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四位降至第十位。
说明厦门、杭州和大连等其他城市的家庭小型化发展进程快于我市。
值得注意的是,我市家庭人口比重由“五普”的89.79%降至81.88%,列第十三位,仅高于广州和深圳,说明我市挂靠于集体户的常住人口较多、流入人口比重较大。
南京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京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2011年3月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5010.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0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327.76亿元,增长13.6%,其中工业增加值2005.26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2540.57亿元,增长13.0%。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2.8:46.5:50.7。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39.6%,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2,比上年上涨4.2%。
构成消费价格的八大类指数“七升一降”。
2010年城市居民消费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上年涨跌(%)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4.2一、食品7.3二、烟酒及用品 2.4三、衣着 5.4四、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0.7五、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3.6六、交通和通信-1.3七、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4.4八、居住 3.8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3.5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5.6,比上年上升5.6%。
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升6.8%;生活资料价格上升0.6%。
轻工业类价格下降0.9%;重工业类价格上升10.1%。
二、农业全年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现价总产值244.75亿元,比上年增长9.4%。
其中,农业产值139.4 4亿元,增长13.5%;林业产值3.12亿元,增长2.3%;牧业产值39.44亿元,增长1.9%;渔业产值50.62亿元,增长6.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13亿元,增长6.5%。
全年粮食总产量110.6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其中小麦产量21.09万吨,增长2.8%;水稻产量7 9.14万吨,下降0.5%。
1006-江苏省南通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南通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南通市统计局2011年5月9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省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市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3]为7282835人。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户[4] 2589631户,家庭户人口为684972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7人减少0.22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443066人,占47.28%;女性人口为3839769人,占52.72%。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1.71下降为89.67。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74003人,占10.63%;15-64岁人口为5306345人,占72.8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202487人,占16.51%。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6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6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07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58309人;具有高中文化(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083640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83003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226004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667人上升为7666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2644人上升为148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4694人上升为38859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876人下降为30565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各地区人口数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各地区人口数据201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这个数据告诉我们什么?第一,就特别直辖市来说,人口数据依此是:2000比例2010比例重庆市28846170 2.44 2.15上海市23019148 1.32 1.72北京市19612368 1.09 1.46天津市12938224 0.79 0.97除重庆市,其他三城市均呈现增加趋势;四个城市人口总数达8440余万人。
第二,人口在8000万以上人口依此为2000比例2010比例广东省104303132 6.83 7.79山东省95793065 7.17 7.15河南省94023567 7.31 7.02四川省80418200 6.58 6.00而2000时居于第一位的河南现在退居第三位,这种情况显然和广东为输入性流动人口,而河南为输出性流动人口有关。
第三,沿海省市地区人口依此为2000比例2010比例广东省104303132 6.83 7.79山东省95793065 7.17 7.15江苏省78659903 5.88 5.87河北省71854202 5.33 5.36浙江省54426891 3.69 4.06广西壮族自治区46026629 3.55 3.44辽宁省43746323 3.35 3.27福建省36894216 2.74 2.75上海市23019148 1.32 1.72天津市12938224 0.79 0.97海南省8671518 0.62 0.65以上11个沿海省市区占有整个大陆地区人口比例为43.03%第四,内陆省市地区人口依此为2000比例2010比例河南省94023567 7.31 7.02四川省80418200 6.58 6.00湖南省65683722 5.09 4.90安徽省59500510 4.73 4.44湖北省57237740 4.76 4.27江西省44567475 3.27 3.33陕西省37327378 2.85 2.79山西省35712111 2.60 2.67贵州省34746468 2.78 2.59重庆市28846170 2.44 2.15甘肃省25575254 2.02 1.91北京市19612368 1.09 1.46宁夏回族自治区6301350 0.44 0.47 青海省5626722 0.41 0.42第五,与邻国有边界的省市区依此为:2000比例2010比例广西壮族自治区46026629 3.55 3.44 云南省45966239 3.39 3.43辽宁省43746323 3.35 3.27黑龙江省38312224 2.91 2.86吉林省27462297 2.16 2.05内蒙古自治区24706321 1.88 1.8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1813334 1.52 1.63西藏自治区3002166 0.21 0.22第六,西部地区省市区人口依此为:2000比例2010比例重庆市28846170 2.44 2.15四川省80418200 6.58 6.00贵州省34746468 2.78 2.59云南省45966239 3.39 3.43西藏自治区3002166 0.21 0.22陕西省37327378 2.85 2.79甘肃省25575254 2.02 1.91青海省5626722 0.41 0.42宁夏回族自治区6301350 0.44 0.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1813334 1.52 1.63以上10个省市区的人口仅占大陆全部人口比例的21.61%。
2011年南京市人口数据

南京市2011年度人口发展报告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1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加快推进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主要人口指标顺利完成,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总体趋于协调。
一、2011年全市人口发展的概况1、主要人口发展指标顺利完成,人的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符合政策生育率、出生性别比等人口主要发展指标达到省要求。
人口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生活环境等生活质量指标有较大上升空间,人的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见表一。
表一主要人口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序号指标名称2011年比2010年增长1 人口自增率 3.69‰ 1.12‰2 符合政策生育率98% 持平3 出生性别比108.81 —0.144 人均GDP(户籍)96573元/人11.07%5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00元13.7%6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3108元17.8%7 全市新增就业人数20.97万人0.27万人8 城镇登记失业率 2.65% 0.07%9 社会保险累计参保人数1198.55万人次122.55万人次10 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3.16万人—0.29万人11 人均预期寿命77.1岁0.5岁12 在校大学生(不含研究生)71.57万人0.95万人13 在校研究生9.28万人0.55万人14 两院院士79人2人2、人口总量持续增长,流入人口数量回升迅速。
201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36.3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69‰,机械增长率‰,全市常住人口约为810.91万人,比2010年增长1.3%,其中人口总量前四位的区县为江宁、六合、浦口和鼓楼,依次为127.12万、98.33万、76.67万和76.62万。
常住人口规模最少的是秦淮与建邺,依次为36.63万和38.97万,实现了年度规划人口总量控制目标(见图一)。
2011年度我市流入人口为181.6万人,创造了自2005年以来流入人口规模的最高纪录,与2010年相比,流入人口增长率达到了20.34%(见图二),其中江南八区流入人口共计115.60万人,占全部流入人口的63.66%。
南京市江宁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京市江宁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时间:2011-03-23 16:34来源:南京市江宁区统计局2010年是江宁“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和“三个发展的开局之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同心同德,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全区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圆满地完成了年初人代会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和任务。
一、综合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初步核算并经上级评估,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600亿元大关,达到了620.2亿元,比上年净增11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1%,比全市平均增速高2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32.1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389.5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198.6亿元,增长13.8%。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公安户籍人口计算)突破6万元,达到64640元,折合美元达到9760美元,预计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57900元,折合美元达到8740美元,标志着江宁经济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0:62.1:31.9调整到5.2:62.8:32.0。
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一是开发园区经济占全区经济比重继续上升。
开发园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总收入、工业投入分别占全区总量的47%、54.5%、65.4%,分别比上年增加0.6个、0.6个和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区总量的71.9%。
其辐射和支撑作用继续增强。
二是街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全区10个街道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均超过亿元,平均为47260万元,比上年增加5071万元。
江宁经济开发区(含科学园)地方财政总收入达82.3亿元,东山街道达到17.2亿元,分别居开发园区和街道之首。
就业和再就业继续实现城乡全统筹。
通过强化就业保障,加强就业指导、培训和援助,建成区、街道、社区三级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成功创建成“充分就业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2010年度人口发展报告
市人口计生委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快速汇总工作已经完成。
现就与5个计划单列市、9个副省级城市以及全省、、市相关的指标,从人口及家庭规模、人口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及人口文化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人口规模
常住人口规模及变动情况
备注:
1、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
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3、城市位次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降序排列。
从“五普”到“六普”的十年间,我市常住人口增长量为176.62万人,居副省级城市第五位,除了千万级人口城市、、的人口增长
高于我市外,人口规模增长也略高于我市,但差距很小。
我市人口增长率由“五普”的20.71%增至28.31%,年均增长率由“五普”的1.84%增至于2.52%。
常住人口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均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虽然低于人口基数小于我市的和移民城市,但是充分说明了我市人口吸聚力和城市影响力在全国处于前列。
二、家庭规模
家庭规模及人口变动
(单位:万人,万户,%,人/户)
备注:1、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2、城市位次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将序排列。
我市的家庭户由“五普”192.1万户增至237.03万户,家庭户人口由“五普”560.1万人增至655.42万人。
家庭户数列全国副省级城
市的第十一位,家庭人口数则列第十二位,这与我市人口规模的位次有很大关系。
我市平均家庭规模由五普的2.92降至2.77人/户,位次上由“五普”的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四位降至第十位。
说明、和等其他城市的家庭小型化发展进程快于我市。
值得注意的是,我市家庭人口比重由“五普”的89.79%降至81.88%,列第十三位,仅高于和,说明我市挂靠于集体户的常住人口较多、流入人口比重较大。
三、人口性别结构
人口性别结构及变动趋势
(单位:万人、%)
本次普查我市人口性别比位居第四,低于、和,但仍达到107以上。
女性人口比重由“五普”的47.57%升至48.24%,常住人口中
的女性人口比重仍然偏低,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列第十二位,虽然高于、和,但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仍待加强。
四、人口年龄结构及人口红利分析
(一)人口年龄结构及变动趋势
人口年龄结构及变动趋势
备注:1、“▲”表示上升趋势;“▼”表示下降趋势
2、城市位次按常住人口规模将序排列
(二)全国副省级城市人口红利状况
我市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由“五普”的15.45%降至9.51%,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的末位,同时少年儿童抚养比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十四位,说明人口少子化现象较严重。
我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由“五普”的76.13%升至81.29%,列副省级城市的第五位。
总人口抚养比居第十二位,表明除、在人口红利上有明显优势外,我市人口红利位居第四,与处在第三位差距很小,我市人口红利还是相当丰厚的。
我市老年人口比重由“五普”的8.24%升至9.20%,列副省级城市第五位,老年人口抚养比位居第七,处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的中位,与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重在7%以上)的、、等城市差距较大。
、等市流入人口规模及常住人口规模都远高于我市,因此缓解了这些城市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五、人口文化素质与变动情况
(一)人口文化素质
人口文化素质
备注:1、考虑到0——6岁儿童,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总数合计应小于常住人口规模,比重合计应小于100%。
2、城市位次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降序排列
我市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由“五普”的占总人口12.35%升至26.11%。
高中文化程度人口由“五普”占总人口20.14%升至20.82%。
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由30.83%降至29.64%。
小学文化程度人口由“五普”占总人口24.26%降至16.02%。
人口峰谷交替对我市人口文化素质构成的影响最为明显。
我市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这一指标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列第一位。
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位居第四,但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列末位,还不到30%。
我市早已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且初中毕业生99%以上可以升学,因此,人口文化素质构成的差异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因于我市人口少子化与人口峰谷交替的影响。
但从公安统计得出的2010年度我市暂住人口文化构成情况的结论看,在累计登记的281万暂住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全部暂住人口的7.5%,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占到全部暂住人口的82.3%,仍有10.2%的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人口流入我市。
暂住人口与常住人口文化素质构成情况差异巨大,对我市转型发展的潜在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
(二)每十万人口文化素质变动情况
人口文化素质变动情况(每十万人)
备注:1、“▲”表示上升趋势;“▼”表示下降趋势 2、各类文化程度人口之和应小于10万
人口文化素质变动情况(每十万人)
备注: 1、“▲”表示上升趋势;“▼”表示下降趋势;2、各类文化程度人口之和应小于10万
通过每十万人口文化变动情况分析,我市“五普”和“六普”(每十万人)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规模都位列第一。
受人口峰谷交替与高等教育普及的共同影响,我市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无论“五普”还是“六普”都列副省级城市的最后一位。
随着人口少子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市小学文化程度人口规模的降幅超过了30%。
六、及人口发展基本指标对比
七、对策建议
综合分析,我市人口发展空间、人口红利、人口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在人口结构性矛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为此,建议:
(一)加大人口统筹协调力度。
充分认识人口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增强做好人口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
建立完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体制机制,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二)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
据公安部门统计,我市流入人口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仅占7.5%。
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人才、资本和技术的流入,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优势,利用高素质人口带来的额外红利,为实现“三个争第一”目标提供智力支持。
(三)合理调整资源配置。
根据人口峰谷交替波动情况,深入研究和主动评估人口少子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合理调整和配置社会资源特别是教育、卫生、住房、交通及其他社会保障资源的地区分布,加大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和农村地区养老保健机构建
设力度。
(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步伐加快,人口流动和迁移更趋活跃。
要加快推进人口居住证制度,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推进教育、卫生、就业、住房、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重点改善流入人口的孕前保健、生育保险、子女入园入学及就业状况。
(五) 加快建设人口基础信息库。
依托政府信息中心,汇聚公安、人口计生、统计、发改、民政、人社、住建等部门信息,全面建成统一、规的全市人口基础信息库。
加强人口基础数据库数据应用,实现实时查询、比对、引用和核实;探索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管理、运行、关联共享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