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监测与评价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无人机草原监测实施方案

无人机草原监测实施方案

无人机草原监测实施方案一、前言草原生态环境的监测对于保护草原资源、预防草原火灾、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草原监测方式存在着监测范围狭窄、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等问题。

因此,引入无人机技术进行草原监测已成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无人机草原监测实施方案。

二、技术设备1. 无人机:选择适合草原监测的无人机,具备长航时、稳定飞行、高清拍摄等特点。

2. 航拍设备:搭载高清摄像头、红外线摄像头等设备,用于拍摄草原实况、植被生长情况、地形地貌等数据。

3. 数据传输设备:确保无人机能够实时传输监测数据,以便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三、监测方案1. 航线规划:根据草原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情况等因素,科学规划无人机的航线,确保监测范围全面覆盖。

2. 定点监测:选择重点监测区域,对草原植被生长情况、土壤湿度、温度等数据进行定点监测,为草原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实时监测:通过数据传输设备,实现对草原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4. 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专业分析,提取有用信息,为草原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四、监测效果1. 全面覆盖:无人机草原监测实施方案能够实现对草原监测范围的全面覆盖,解决传统监测方式监测范围狭窄的问题。

2. 高效快捷:无人机监测能够实现对草原监测数据的快速获取和实时传输,提高了监测效率。

3. 数据准确:通过高清摄像头和红外线摄像头拍摄的监测数据准确性高,为草原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五、总结无人机草原监测实施方案是一种高效、快捷、准确的监测方式,能够为草原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相信无人机草原监测将会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街道草原监测评价实施方案

街道草原监测评价实施方案

街道草原监测评价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的草原逐渐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有效监测和评价街道草原的生态状况,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提出街道草原监测评价实施方案,以期为草原生态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监测评价内容1. 植被覆盖监测通过遥感技术获取街道草原植被覆盖情况,分析植被的类型、分布和覆盖度,为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2. 土壤质量监测采集街道草原土壤样品,进行土壤质量监测分析,包括土壤养分含量、酸碱度、重金属含量等指标,为草原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3. 水体监测对街道草原水体进行定期监测,包括水质、水量、水生态状况等方面,以保障草原生态系统的水资源供应和水环境质量。

4. 生物多样性监测通过野外调查和监测,对街道草原的动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统计和评价,为保护和恢复草原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评价方法1.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卫星影像获取街道草原植被覆盖情况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空间分析和动态监测。

2. 野外调查利用生态学调查方法,对街道草原植被、土壤、水体和动植物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和取样,获取真实、准确的监测数据。

3. 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包括植被样品的植物学鉴定、土壤样品的理化性质测定、水体样品的水质分析等。

四、监测评价实施方案1. 制定监测计划设立监测评价时间节点和地点,明确监测内容和方法,确定监测评价的具体实施方案。

2. 采集监测数据按照监测计划,组织实施遥感监测、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获取街道草原生态环境的监测数据。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归档和分析,综合评价街道草原的生态状况和环境质量。

4. 结果应用与管理将监测评价结果应用于城市规划、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中,为街道草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五、总结与展望街道草原监测评价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草原基况监测实施方案

草原基况监测实施方案

草原基况监测实施方案一、引言草原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监测和评估草原的生态状况,制定并实施草原基况监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二、监测目的草原基况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草原的生态环境、植被覆盖、土壤状况、水资源利用情况等方面的基本状况,为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内容1. 生态环境监测:包括气候、水文、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监测,了解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2. 植被覆盖监测:通过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对草原植被覆盖情况进行监测,掌握植被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3. 土壤状况监测:对草原土壤的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土壤侵蚀等进行监测,评估土壤的肥力和健康状况。

4. 水资源利用情况监测:监测草原水资源的分布、利用状况和水质情况,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水资源提供数据支撑。

四、监测方法1. 生态环境监测:采用自动气象站、水文站等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气候、水文等环境要素,并结合定点观测和实地调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

2. 植被覆盖监测:利用遥感技术获取草原植被覆盖的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进行植被类型和覆盖度的监测。

3. 土壤状况监测:采用土壤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草原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进行监测。

4. 水资源利用情况监测:建立水资源监测站点,监测水资源的流量、水质等指标,全面了解草原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五、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监测数据应进行及时整理和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绘制监测数据的空间分布图和趋势变化图,为草原生态状况的评估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六、监测成果应用监测成果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发布,为草原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七、结论草原基况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科学了解草原生态状况,保护和管理草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草原基况监测工作,加强监测设施建设和数据共享,共同保护和管理好我国的草原资源。

草地监测实施方案

草地监测实施方案

草地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草地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草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因此,对草地进行监测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二、监测目的1. 了解草地的生长状况和变化趋势,为草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监测草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3. 监测草地的土壤质量,防止土壤退化和污染。

三、监测内容1. 草地植被监测:包括植被种类、覆盖度、高度、密度等指标的监测。

2. 生物多样性监测:对草地中的动植物种类及数量进行调查和监测。

3. 土壤质量监测:监测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四、监测方法1. 野外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和观测,记录草地植被、动植物种类及数量等信息。

2. 遥感技术:利用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草地信息,对草地进行遥感监测。

3. 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获取土壤质量的详细数据。

五、监测步骤1. 制定监测计划:确定监测区域、监测指标和监测时间,制定监测计划和方案。

2. 野外调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野外调查,记录草地的生长情况和生物多样性。

3. 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获取草地信息,对草地进行遥感监测和分析。

4. 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获取土壤质量的数据。

5. 数据整理和分析:对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监测六、监测成果应用1. 提供给相关部门,为草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为草地的生态修复和恢复提供数据支持。

3. 为制定草地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七、总结草地监测是保护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草地生态系统的问题,为草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各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能够重视草地监测工作,共同保护好我们的草地资源。

草原检测实施方案最新

草原检测实施方案最新

草原检测实施方案最新一、前言。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草原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草原的生态状况和资源利用情况,制定一套科学的草原检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草原检测实施方案的最新内容,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检测目的。

草原检测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草原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情况,为草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包括草原植被覆盖情况、土壤质量、水资源利用情况、草原动物种群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三、检测内容。

1. 植被覆盖情况检测,通过遥感技术获取草原植被覆盖情况,并结合实地调查,对不同地区的植被覆盖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2. 土壤质量检测,对草原土壤进行采样分析,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酸碱度等情况,为草原的合理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3. 水资源利用情况检测,通过水文监测和水资源调查,了解草原水资源的分布、利用状况及水质情况,为草原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4. 草原动物种群状况检测,通过生物多样性调查和动物迁徙监测,了解草原动物的种群状况和分布情况,为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四、检测方法。

1.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草原植被覆盖情况和土地利用情况等数据,为草原资源的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2. 实地调查,结合遥感数据,开展实地调查,对草原植被、土壤、水资源和动物种群等进行详细调查和采样分析。

3. 生物监测技术,通过动物迁徙监测、生态摄像等技术手段,对草原动物的种群状况和分布情况进行长期监测和调查。

五、检测结果应用。

根据草原检测的结果,可以为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包括草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制定等方面。

六、总结。

草原检测实施方案的最新内容包括检测目的、检测内容、检测方法和检测结果应用等方面,通过科学的检测手段和技术手段,全面了解草原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情况,为草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希望本文的内容对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推动草原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

2023年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方案

2023年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方案

2023年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方案《2023年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方案》是针对全国范围内森林、草原、湿地的调查和监测工作所制定的指导方案。

森林、草原、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些生态系统,每年都需要进行调查和监测工作。

该方案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 调查范围:明确调查范围,包括各个省份和地区的森林、草原、湿地。

2. 调查内容:确定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分布、面积、质量、健康状况、植被类型、物种组成等。

3. 监测内容:确定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环境因素的变化情况等。

4. 调查方法:明确调查的方法和技术,包括遥感技术、GIS技术、野外调查等。

5. 时间安排:确定调查和监测的时间安排,包括各个阶段的时间节点和工作计划。

6. 组织分工:明确各个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7. 质量控制: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调查和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8. 成果汇总与分析:对调查和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形成成果报告,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该方案还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1. 协同配合:各部门和单位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强化技术支撑: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调查和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调查和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4. 持续改进:对调查和监测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总之,《2023年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方案》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而制定的指导方案,旨在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草原监测实施方案

草原监测实施方案

草原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草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然而,由于人类的开发和利用,草原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草原生物多样性下降、生产力下降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需要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及时掌握草原资源状况,为草原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目的本实施方案旨在建立草原监测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草原监测体系,加强对草原资源的监测和管理,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提高草原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原则本实施方案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即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监测指标体系,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2)制度性原则,即建立制度化的草原监测体系,保证监测工作的长期可持续性;(3)操作性原则,即建立规范的操作规程,确保监测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4)综合性原则,即综合运用遥感技术、地面监测和调查等多种方法,形成全面、综合、科学的监测结果。

四、主要内容(1)建立监测指标体系根据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监测需求,建立合理的草原监测指标体系。

监测指标应包括草原植被覆盖度、物种组成、植被生长状况、土壤动态等方面的指标。

(2)建立监测站网建立草原监测站网,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实时监测。

监测站点应布局合理,覆盖范围广泛,包括重点草原、荒漠化草原、人工草原等不同类型的草原。

监测站点的选择应根据草原生态系统适宜的生态环境、环境敏感程度和资源利用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

(3)建立数据管理系统建立草原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对现有监测数据和新生产的监测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存储。

管理系统应规范化、标准化、可靠性高,方便数据的检索、查询和分析。

(4)监测方法和技术采用多种监测方法和技术,如遥感技术、地面监测和调查等方法,形成全面、综合、科学的监测结果。

遥感技术可通过遥感影像获取草原植被的覆盖度、物种组成等信息;地面监测可通过传感器获取草原植被生长状况、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含量等信息;调查能够直接获取草地植被和土壤的相应数据。

草原整治实施方案

草原整治实施方案

草原整治实施方案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气候变化等因素,我国草原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草原退化、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草原资源,制定和实施草原整治方案势在必行。

一、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

为了全面了解草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应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建立健全草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草原植被、土壤、水资源等要素进行长期、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掌握动态,为制定合理的整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强草原生态保护。

草原生态保护是草原整治的重要环节。

应加强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严格控制过度放牧、过度开发等行为,恢复和保护草原植被,防止草原退化,维护草原生物多样性。

同时,加强对草原野生动物的保护,切实加强对盗猎、非法捕杀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草原生态平衡。

三、推进草原生态修复。

针对已经受到破坏的草原生态系统,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

通过人工植被恢复、草原退化土地的治理、水土保持工程等手段,加快草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恢复,提高草原的生态质量和生产力。

四、加强草原生态管理。

草原整治需要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管理。

建立健全草原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强化对草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草原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加强宣传和教育。

草原整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应加强对草原整治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草原整治工作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共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

草原整治需要依托科学技术的支持。

应加强对草原整治相关科学研究的支持,推动科技创新,提高草原整治的技术水平和效果,为草原整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草原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监测与评价实施方案
草原监测评价是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重要基础。

为确保草原监测评价工作有序开展,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和任务
(一)掌握草原资源与生态基本状况
开展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本地调查,掌握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分布范围、草原类型及生产力、植被组成、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面积、范围和等级、土壤状况等基况数据和资料,建立草原资源与生态基础数据库。

(二)实施草畜平衡监测
开展草畜平衡监测预警,准确掌握草畜平衡区饲草料供需变化动态,为兑现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和及时调整天然草原载畜量提供依据。

(三)开展补奖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开展草原保护效益监测,分析评估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实施后草原植被和生态环境恢复效果,为绩效评估和进一步完善补奖政策提供依据。

二、内容和指标
(一)监测范围
草原监测与评价范围是全区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禁牧区,禁牧区涉及我****万亩草原。

(二)监测内容
1、草原生态状况: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面积、分布区域和等级评定。

2、草原植被状况:植被组成、盖度、高度、物种数量变化情
况。

3、草原生产力状况:草原植被长势、各类型草原鲜草及干草产量、载畜能力。

4、草原利用状况:草原承包、草原利用方式、载畜量。

5、畜牧业生产情况:牲畜饲养情况、人工草地建设情况。

6、草原灾害情况:草原鼠虫害发生次数、面积、分布、特点及草原旱灾等其他灾害情况。

(三)禁牧区监测指标
根据系统性、易测性、可比性原则,确定如下监测指标。

1、草原植被监测指标
植物种类、植被高度、盖度、密度、频度、地上生物量、枯落物盖度和枯落物重量。

2、草原生态状况监测指标
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指示植物、裸地盖度、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养分、土壤侵蚀状况。

三、监测评价与信息发布
(一)监测方法
1、定点监测
(1)样地设置
在全区两大类型草原中,选择代表性强、生态分布区域典型的草原类型进行定点监测,共布设监测点10个,其中荒漠草原8个,山地草原2个。

样地类型全部为非围栏固定监测样地。

(2)监测项目
非围栏固定监测样地在牧草生长旺季(6~8月)按月测定草原地上生物量、盖度、高度和频度,拍摄样地样方照片。

观测时间为每月中旬。

(3)设备配置
监测部门应配备野外监测设备(包括野外取样工具、手持GPS、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土壤水分测定仪和便携式电子天平等),数据存贮及处理设备(包括资料柜、标本柜、样品柜、台式电脑、多功能传真一体和机恒温干燥箱等)。

监测点还应完成场地建设,配套相关设施(监测设施设备配置标准详见表4)。

2、路线监测
根据市上的监测方案,我区还应组织开展路线监测作为定点监测的补充。

监测线路按草原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利用现状设置监测路线,要充分考虑穿越调查地段的主要地形地貌、涵盖生产中有重要价值的主要草原植被类型。

路线监测时间为当地草地群落中主要牧草产草量高峰期,每年一次,主要测定地上生物量、盖度和可食牧草产量。

3、专题监测
对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生物灾害、旱灾等需要特定调查和监测的内容采用专题监测的方式组织开展。

监测内容、方法、时间根据生态建设和灾害预警防控的需要由省级草原监测部门确定。

定点监测、路线监测和专题监测的具体技术细节参照《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NY/T1233-2006)、《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地面调查技术规范》(DB62/T1823-2009)和《天然草原退化、沙化和盐渍化的分级指标》(GB/19377-2003)执行。

4、监测数据整理及上报
草原技术推广站按照技术方案和规程完成原始数据的采集,通过“草原监测地面数据管理系统”进行录入。

市草原技术推广站统计汇总各县(区)监测信息并进行初步分析,上报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

(二)分析评价与结果运用
1、数据处理方法
(1)产草量计算
对牧草盛产期(8月份)地面测产数据进行分类汇总,计算各类型草原单位面积产量,以草原承包面积为单位测算出天然草原产草量。

(2)适宜载畜量计算
根据天然草原产草量,用不同类型草原牧草利用率、干鲜比、家畜日食量等基本参数,以承包草原面积核定草原载畜量,确定每个草原承包经营者的适宜载畜量。

按行政区域分别统计计算不同类型草原的适宜载畜量。

计算方法参照《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NY/T635-2002)执行。

(不同类型草原牧草利用率和鲜干比详见表3)。

2、分析评价
(1)禁牧区植被恢复评价
***以实施禁牧起始年份草原监测本底数据为基准,计算禁牧后草原植被状况年度相对变化率,反映补奖政策实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专题评价
根据专题监测评价工作任务和进度安排,以监测数据为依据,对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以及灾害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发生发展趋势,并做出预警。

3、结果运用
草畜平衡监测评价结果定期上报区政府和市畜牧兽医局,作为兑现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和落实减畜计划的依据。

上级草原技术推广部门根据分析评价结果,编制年度草原监测报告,并按照信息发布的相关规定及时上报、发布监测结果。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草原监测与评价工作由省农牧厅负责,组织开展方案审批、工作协调和监测结果审定。

区畜牧局负责本行政区域草原监测工作。

畜牧局要建立健全草原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制定管理办法和工作方案,组织草原监测部门开展草原本底调查、草畜平衡监测和补奖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草原技术推广站按照工作要求负责草原监测运行和管理,加强草原监测能力建设,配置监测工作力量和资源,完成监测工作任务。

(二)技术保障
草原技术推广站要根据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编制的技术方案和技术规程及标准,培训技术人员,在市落实草原生态补政策技术指导小组的统一组织下开展监测样地设置、监测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等工作,市技术指导小组监督检查监测工作进度和质量。

草原技术推广站负责样地建设,并根据技术方案的要求完成地面数据采集、样地样方照片拍摄和数据录入、统计,定期上报市草原技术推广单位审核、分析,后统一上报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

(三)资金保障
草原监测与评价经费主要包括监测设施设备购置、野外调查工作补助、车辆燃油、技术培训、相关图件购置与数字化处理、遥感影像购置与处理、气象数据购买和科技支撑费等。

由区财政给予安排,按照各级财政“分级承担”的原则进行筹措。

区监测部门的设备投资和工作经费由区级财政承担。

表2非围栏固定监测样地布设表
12
表3 不同类型草原牧草利用率和鲜干比
草原类型
牧草利用率(%)
鲜干比全年暖季冷季
高寒草甸50~55 55~65 60~70 3.2 温性草原45~50 45~50 55~65 3 温性草原化荒漠30~35 30~35 40~45 2.5 温性荒漠草原40~45 40~45 50~60 2.7 高寒荒漠草原35~40 35~40 45~55 2.7 高寒草甸草原45~50 45~50 55~65 3.2 温性荒漠30~35 30~35 40~45 2.5 温性草甸草原50~55 50~60 60~70 3.2 高寒灌丛草甸50~55 55~65 60~70 3.2 高寒荒漠0~5 0~5 0 2.5 低平地草甸50~55 50~55 60~70 3.5 暖性稀树灌草丛50~60 50~60 60~70 3.2 暖性灌草丛50~60 50~60 60~70 3.2 暖性草丛50~60 50~60 60~70 3.2 沼泽25~30 20~30 40~45 4
表4 监测点区级设施设备配置标准
表5 单套野外取样工具配置标准
序号设备规格单位数量备注
1 样方框1m2和0.5 m2只
2 铝合金材料
定做
2 测绳50m 个 1
3 手摇皮尺100m 个 2
4 钢卷尺5m 个 4
5 植物标本夹个10
6 枝剪把 4
7 土钻把 1
8 环刀套件环刀容积100ml 套 1
9 铝盒直径:60mm,高度
60mm
100个/箱 1
10 工具包帆布双肩包个 2
11 布质样品袋19cm*27cm 100个/箱 2
12 PCV土壤样品袋20cm*28cm 100个/包 1
13 便携镐锰钢材质把 2
14 折叠军工铲不锈钢材质把 2
15 吸能锤把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