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清谈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精心整理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德行第一1.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②,登车揽辔③,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④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⑤所在,欲先看之。
主薄⑥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⑦。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⑧,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注释」「译文」官府去。
2.「注释」①周子居:周乘,字子居,东汉末年贤人。
②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末年贤人。
③鄙吝:粗鄙贪婪。
已复:竟然。
「译文」周子居(周乘)经常说:“我只要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黄宪),粗俗贪婪的念头就又萌生了。
”3.郭林宗①至汝南,造袁奉高②,车不停轨,鸾不辍轭【e】③;诣【yi】黄叔度,乃弥日信宿④。
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⑤,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⑥,难测量也。
”「注释」①郭林宗:郭太,字林宗,东汉末年太学生领袖。
②造:拜访。
袁奉高:袁阆,字奉高,东汉末年贤人。
③车不停轨,鸾不辍轭:比喻停留的时间短暂。
轨:车辙。
鸾:鸾铃,此指马车。
轭:套在牲4.「注释」峭壁耸立,水位落差大。
传说鱼游到此处,能跳过去即可成龙。
「译文」李元礼(李膺)风度高雅,品德高尚,自视甚高。
以弘扬儒教,正定天下是非为己任。
后辈的读书人到了李元礼家,受到他的接待,就认为自己登龙门了。
5.李元礼(李鹰)尝叹荀淑、钟浩①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②。
”「注释」①荀淑:字季和,东汉人。
钟皓:字季明,东汉人,归隐后收徒达千人。
②清识:高明的见识。
尚:超越。
至德:大德,高尚的品德。
师:动词,指可为人师表。
「译文」李元礼曾经赞扬荀淑、钟浩二人说:“淑见识卓越,别人很难超过。
钟浩道德高尚,足以为人师表。
”6.陈太丘诣荀朗陵①,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②,长文尚小③,载着车中。
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④,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着膝前。
于时,太史奏:“真人(有道德的贤人)东行。
”「注释」上奏说:7.「注释」荷:②阿(ē):山脚。
③沾:浸润。
「译文」有客人问陈季方(陈谌):“您的父亲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负天下盛名?"季方回答说:"我爸爸就像生在泰山角落的桂树,上有万仞高峰,下有万丈深渊;上承甘露浸湿,下被渊泉滋润。
清谈误国 世说新语

“清谈误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主题,源自《世说新语》等经典古籍。
清谈,即魏晋时期的名士们,聚在一起谈论玄学、哲学、文学等话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认为清谈误国,即这些名士们的谈论并没有对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反而可能导致国家的衰落。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清谈误国”有一定的道理。
在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在这个时期,许多名士们沉迷于清谈,对国家的治理和发展缺乏关注。
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名声,而不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国家的衰落和灭亡。
其次,“清谈误国”这个观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清谈本身并没有错,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交活动。
在魏晋时期,名士们通过清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是一种自由言论和思想交流的方式。
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清谈也可能对国家的治理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一些名士通过清谈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思想,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清谈误国”这个观点也忽略了一些其他因素对国家的影响。
例如,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等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国家的衰落和灭亡。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国家的衰落归咎于清谈。
在当今社会,“清谈误国”这个观点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清谈本身并没有错,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交活动。
但是,我们应该避免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清谈中,而是应该关注实际问题并采取实际行动来解决它们。
其次,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它们。
我们应该关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思想,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清谈误国”这个观点也提醒我们要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
在讨论问题时,我们应该避免过于主观和片面地看待问题,而是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同时,我们也应该避免过于追求名利和虚荣,而是应该注重实际贡献和价值。
总之,“清谈误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主题,它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局限性。
世说新语

百度首页 | 登录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图片 百科帮助编辑词条世说新语 开放分类: 文学、历史、南北朝、古籍、杂史目录 ∙• 《世说新语》概述 ∙• 《世说新语》内容简介 ∙• 《世说新语》编者简介 ∙• 关于《世说新语校笺》 ∙《世说新语》概述《世说新语》 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梁刘峻(字孝标)注。
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
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
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
<<宋书·刘道规传>>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
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刘义庆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
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
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刘孝标原是南朝青州人。
宋泰始五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随例被迫迁到平城,在那里出家,后又还俗。
齐永明四年(486)还江南,曾参加翻译佛经。
该书的注是刘孝标回江南以后所作。
他采用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办法,进行补缺和纠谬的工作。
孝标征引繁富,引用的书籍达四百余种。
后人注释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谔《世说新语校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
日本德川时代的学者著有几种《世说新语》注。
还有马瑞志的英文译本、目加田诚等的多种日文译本和法文译本。
读《世说新语》,漫谈魏晋六朝士人的审美时尚 (定稿!)

读《世说新语》,漫谈魏晋六朝士人的审美时尚一、说不尽道不完的“风流”《世说新语》是一部清谈之作,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部有关“风流”的教科书。
关于魏晋风流,前人之述备矣。
古人对“风流”二字是推崇备至的。
说什么韩掾偷香、二陆年少、兰亭雅集、桃叶桃根、沈腰潘鬓、江令恨别、庾信愁赋……这些天然的一段气质,后来却不知被多少好事文人意淫得潋滟风情。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杜牧此言非虚。
但“风流”的确切意思是什么呢?有点让人捉摸不透。
各种词典里对它有很多项释义,却总感觉不能尽意。
人们对这个词的喜欢,正因为它的内涵极为丰富,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当它用来形容一个人时,可以形容他的样貌、气质,可以形容他的品性或格调,也可以是他的文采或韵致,等等,……似乎没有一个特定的确切概念。
如果一定要解词的话,从感性来说,也许只有英文中的“romantic”一词总体上与它大致相当。
(把“romantic”译成“浪漫”,真是神来之笔,——音、形、义以及感情色彩,都蕴含在这个译词里了)。
在文学作品的英汉互译中,“风流”就时常被译为“romantic”或“swanky”(但后者仅表示仪表的潇洒风流这一个方面)。
比如,北宋晏殊的词集名称被译为“the Romantic and Elegant Zhuyu Lyrics”(中文原名《风流闲雅珠玉词》);而美剧“the Romantic Comedy”则被译作《风流快活》;《贵妇风流》的译名为“A Romantic Lady”。
……看来,这个“romantic”还真是堪比中国的“风流”。
(到这里,突然发觉“浪漫”“风流”两词在结构和形像色彩上还挺相称,——白浪的漫岸与清风的流动,同样具有一种动态美)。
而“魏晋风流”的发源,又好像与道家略有些关系;这也难怪有人曾断言:中国文化的儒家和道家,分别与西方的古典主义(classicism)和浪漫主义(romanticism)大致相对应。
世说新语的作者是谁-简介

世说新语的作者是谁-简介世说新语的是谁-简介导语:你知道《世说新语》的是谁吗?下面是为您整理的《世说新语》的简介,欢迎阅读。
••••《世说新语》的是:刘义庆及他组织的一批人。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
从这部书的内容来看,全书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可能是出自多人之手,刘义庆招集的文学之士很可能都参加了它的编撰。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
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
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一些晋宋人物间的故事,如《言语篇》记谢灵运和孔淳之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而稍早,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
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世说新语》(又名《世说》),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在《世说新语》的三卷三十六门中,上卷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这十三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目录信息德行第一言语第二政事第三文学第四方正第五雅量第六识鉴第七赏誉第八品藻第九规箴第十捷悟第十一夙惠第十二豪爽第十三容止第十四自新第十五企羡第十六伤逝第十七栖逸第十八贤媛第十九术解第二十巧艺第二十一宠礼第二十二任诞第二十三简傲第二十四排调第二十五轻诋第二十六假谲第二十七黜免第二十八俭啬第二十九汰侈第三十忿狷第三十一谗险第三十二尤悔第三十三纰漏第三十四惑溺第三十五仇隙第三十六刘义庆,原籍南朝宋彭城,世居京口。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原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学第四》原⽂及译⽂(31)
《世说新语·⽂学第四》原⽂及译⽂(31)
31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间。
左右进⾷,冷⽽复暖者数四。
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
宾主遂⾄莫忘⾷。
殷乃语孙⽈:“卿莫作强⼝马,我当穿卿⿐!”孙⽈:“卿不见决⽜⿐,⼈当穿卿颊!”
【注释】
孙安国:孙盛,字安国。
博学,善⾔名理。
殷中军:指殷浩,在东晋,殷浩也是善⾔名理的⼈。
许:处所。
论:清谈。
精苦:⼗分艰苦。
客主⽆间(jiàn):没有空隙、漏洞;说的是⾔谈紧张激烈。
数四:再三;三番四次。
莫:即“暮”。
强⼝马:争⾷的马,⽐喻嘴硬,不服输。
决⿐⽜:为了便于驾驭,⼈们会在⽜⿐⼦的两个⿐孔中间穿绳环;但有时⽜发起犟劲来是会挣破⿐环逃⾛的。
穿卿颊:指给马带嚼⼦。
马带嚼⼦,⽜才穿⿐环,这是常识;殷浩说孙盛是“强⼝马”却要穿其⿐,显然是⼀⼤疏忽,因此孙盛的还击占了上风,意思是说⾃⼰不仅能“决⿐”⽽逃,还要给殷浩带上嚼⼦,⾔外之意是说殷浩是“强⼝马”。
【译⽂】孙安国到中军将军殷浩处⼀起清谈,两⼈来回辩驳,⼗分艰苦,宾主都⽆懈可击。
侍候的⼈端上饭菜也顾不得吃,饭菜凉了⼜热,热了⼜凉,这样已经好⼏遍了。
双⽅奋⼒甩动着拂尘,以致拂尘的⽑全部脱落,饭菜上都落满了。
宾主竟然到傍晚也没想起吃饭。
殷浩便对孙安国说:“你不要做硬嘴马,我就要穿你⿐⼦了!”孙安国接⼝说:“你没见挣破⿐⼦的⽜吗,我要穿你的⾯颊了!”。
《世说新语》呈现的魏晋家学风貌

一、清谈之风
清谈即谈玄,魏晋士人重才性,亦不乏才华横溢之辈。
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驰骋思辩的清谈之风。
二、品题之风
品题,这里所指的是对人物品性、才能、容止、风度等的评论。
品鉴人物品题在《世说新语》中占有相当比重的篇幅,如《识鉴》《赏誉》《品藻》等。
人物品题不但是《世说新语》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魏晋风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任诞之风
魏晋士人崇尚老庄,“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把任诞放达的生活作风推向了极致。
《世说新语》中的《雅量》《豪爽》《伤逝》《栖逸》《任诞》《简傲》等篇充分而又生动地记载了魏晋士人的任诞之风。
可以说,这是魏晋士人在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实践着令人千古景仰的魏晋风度。
1。
清谈误国 世说新语 -回复

清谈误国世说新语-回复中括号内的主题是《清谈误国世说新语》。
清谈误国,是指清谈之人唯空谈而无所为,甚至误国误民。
《世说新语》则是一本古代中国文化名著,记录了晋朝时期的历史典故和身边的故事。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部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清谈误国和《世说新语》的相关问题。
第一部分:清谈误国的含义和危害清谈是指人们以议论、辩论为乐,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行动的一种思维方式。
而误国则是指这种空谈主义将会对国家造成危害。
清谈误国意味着只过于关注理论,并将实践置之度外,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屡次发生,例如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唯心主义的思潮等。
清谈误国的危害包括:使政策无法付诸实践、导致社会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让国家发展陷入停滞等。
第二部分:清谈误国在中国历史中的案例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例子可以说明清谈误国的问题。
其中最著名的案例之一是晋朝时期的王恽。
王恽是晋惠帝时期的进士,他以才誉著称,但他沉迷于空谈和纠缠于琐事之中,导致疏忽了国家大事。
他时常参与宴会、写诗,而几乎没有时间用于管理国家。
这种清谈误国的行为使得晋朝的政治日益腐败,最终导致晋朝的灭亡。
第三部分:《世说新语》的价值《世说新语》是晋朝时期的文学作品,编纂于刘义庆的《初学记》之后。
它收集和整理了晋朝及五代时期的典故和佳话。
《世说新语》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被后世推崇为一部艺术瑰宝。
它不仅提供了关于古代名人的历史记载,还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为人处世的智慧和成就。
这些故事和语录可以启示现代读者,帮助他们了解古代思想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智慧。
第四部分:如何避免清谈误国的现象为了避免清谈误国的现象,我们需要重视实践并将行动付诸实践。
首先,政府和领导层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并积极推动其实施。
其次,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辩论。
此外,有关教育和媒体也应该加强对这个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引导人们关注实际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6
魏晋时代的这些思想,我觉得是一种很前卫的思想,也可以说是很超前的意 识。可惜那一代思想没有得到发扬,唐宋明清以后,反而萎缩。如果当时这 个东西就能够发展下去,那跟西方文艺复兴时代没有两样,西方人提倡的东 西,魏晋人已经有了。魏晋人是典型的理性主义,魏晋的清谈、魏晋的玄学 是典型的思辨,而且魏晋的科学很发达,文艺、文学都很发达,是典型的理 性主义。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以人为本,魏晋建立的思想就是这样的。 这些魏晋的思想没有发展下去,但我们今天应该继承下来。 -------------《魏晋清谈》唐翼明
Page
4
晋· 杨泉《物理论》:“5
清谈是有一套严密的规矩的,言词非常之讲究,不是一般的聊天,是很精美 的言词,讲究辞藻的美丽,还要讲究声调的美丽。而且人在清谈的时候还要 讲究风度之美,还要有道具,通常是三种形式:一种是由一个人主讲,这个 人通常是大师级人物。第二种方式也是最多方式,是两个人论辩。旁边有欣 赏聆听的观众,两个人辩论的时候,一方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另一方反驳, 精彩的辩驳会持续几十回合。第三种是几个人共同讨论。我在美国十年,看 到西方的学术活动也不外乎这三种方式,而我们一千年前就有了。
LOGO
世说新语 清谈
高一、3 于子翔 孙雨泰
“清谈”是魏晋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 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
出 处 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
Page
2
魏晋名士以清谈为主要方式,针对本和末、有和无、动和静、一和多、 体和用、言和意、自然和名教的诸多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进行了深入 的讨论。清谈的进行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式,清谈一般都有交谈的对 手,藉以引起争辩。争辩或为驳难、或为讨论。在通常情况下,辩论 的双方分为主客,人数不限,有时两人,有时三人,甚至更多。谈话 的席位称为“谈坐”,谈论的术语称为“谈端”,言论时引经据典称 作“谈证”,谈论的语言称为“谈锋”。在清谈的过程中,一方提出 自己对主题内容的见解,以树立自己的论点,另一方则通过对话,进 行“问难”,推翻对方的结论,同时树立自己的理论。在相互论难的 过程中,其他人也可以就着讨论主题发表赞成或反对的意见,称为 “谈助”。到讨论结束时,或主客双方协调一致,握手言和,或者各 执一辞,互不相让,于是有人出来调停,暂时结束谈论,称为“一 番”,以后还可能会有“两番”、“三番”,直至得出结论,取胜一 方为胜论,失败的一方为败论。
Page 3
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 言的,亦谓之“清言”。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事,不言民生,谁要 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 谈俗事,遭到讽刺。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 言”。
这种“清言”在当时很流行,特别是统治阶级和有文化的人,更视 之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他们在一起讨论争辩,各抒歧异,摆观点, 援理据,以驳倒他人为能事。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清谈”成 为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