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识鉴第七全文

合集下载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7)全文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7)全文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7)全文(21)谢公在东山畜妓,简文曰①: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注释】①妓:歌女、舞女。

按:谢安石隐居会稽郡的东山时,常和王羲之等纵情山水,每次出游,都带着歌舞伎。

简文:谢安隐居时,简文帝司马昱尚未登位,仍任丞相。

【译文】谢安在东山隐居时养着歌舞女,简文帝说:安石一定会出山,他既会和人同乐,也就不得不和人同忧。

(22)郗超与谢玄不善。

荷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①。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②。

唯超曰: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履之间,亦得其任③。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④。

【注释】①问晋鼎:指篡夺晋室政权。

传说夏代铸九鼎:后来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成了传国之宝。

《左传桓公三年)载,楚王出征,到达周朝境内,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以表示要夺取周朝的天下。

梁、歧:晋孝武帝宁康元年(公元373 年),(书摘天下)前秦苻坚攻占梁州、益州。

歧,可能是益字之误,也可能是指歧山。

到公元379 年,荷坚南犯,沿淮水的各郡县多沦陷。

公元383 年又大举南侵,企图灭晋,因此有淝水之战。

所说虎视淮阴,即此期间事。

淮阴,具名,属徐州广陵郡,在今江苏省淮安县西北。

②间:悄悄地;私下里。

③吾昔句:谢玄曾被桓温召去任军府的属宫,后乘调任征西将军桓豁的司马。

荷坚南侵时,谢安推荐他,当时中书侍郎郗超认为谢玄有才,不会辜负重任。

于是调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监江北诸军事。

后连破符坚军队,直至淝水之战,大败荷坚。

郗超在桓温任征西大将军时也任军府的属官。

后来桓温升任大司马,他又调为参军。

履屐,都是鞋,这里比喻小事。

④元功:大功。

先觉:有预见。

【译文】郗超和谢玄不和。

这时,符坚打算灭亡晋朝,已经占据了梁州、歧山,又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淮阴。

当时朝廷商议派谢玄北伐符坚,人们私下里很有些不赞成的论调。

只有郗超同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成事。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原文注释及翻译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原文注释及翻译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原文注释及翻译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根据某人过去的言谈、作为来断言他将来的成就或结局,尽管有时候这样也不一定正确,但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题解】识鉴指能知人论世,鉴别是非,赏识人才。

魏晋时代,讲究品评人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人物的品德才能,并由此预见这一人物未来的变化和忧劣得失,如果这一预见终于实现,预见者就被认为有识鉴。

品评也包括审察人物的相貌和言谈举止而下断语,这类断语一旦被证实,同样认为有识鉴。

这种有知人之明的人,能够在少年儿童中识别某人将来的才干和官爵禄位,也能够在默默无闻的人群中选拔超群的人才。

本篇主要记载识别人物的事例。

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记述根据某人过去的言谈、作为来断言他将来的成就或结局。

例如第20 则记从桓温过去参加博戏的表现,断言他领乒伐蜀必能成功。

有的记载很简略,没有说明作出判断的依据。

还有部分条目赞赏根据风采相貌来识别人物才能的人。

例如第16 则记孟嘉成名后,原先不认识他的褚裒仅据“此君小异”而把他从众人中找了出来。

另一些条目赞扬了对事件有洞察力的人,这些人能见微知著,预见国家的兴亡、世事的得失。

例如第4 则记山涛预见天下将乱,反对“偃武修文”,第28 则记王珣从用人不当看出国家将亡。

有一些记载还是有一定启发的。

第22 则说郗超本来跟谢玄不和,在苻坚大兵压境时却能推断谢玄可以御敌,为国立功。

这种不以个人爱憎来褒贬人物的品德值得肯定。

(1)曹公少时见乔玄①,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②。

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③。

”【注释】①乔玄:字公祖,曾任尚书令。

②治世:太平盛世。

奸贼:狡诈凶残的人。

③累:牵累。

这里指把子孙托付给他照顾。

【译文】曹操年轻时去见乔玄,乔玄对他说:“天下正动乱不定,各路豪强如虎相争,能拨乱反正的,难道不是您吗!可是您其实是乱世中的英雄,盛世中的奸贼。

遗憾的是我老了,看不到您富贵那一天,我要把子孙拜托给您照顾。

《世说新语》识鉴原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识鉴原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识鉴原文及译文识鉴作者:刘义庆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

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

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何晏、邓扬、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

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谓嘏曰:“夏侯太初一时之杰士,虚心于子,而卿意怀不可,交合则好成,不合则致隙。

二贤若穆,则国之休,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

”傅曰:“夏侯太初,志大心劳,能合虚誉,诚所谓利口覆国之人。

何晏、邓扬有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内无关籥,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

多言多衅,妒前无亲。

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耳!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言。

晋武帝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

山公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

遂究论,举坐无不咨嗟。

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

”后诸王骄汰,轻遘祸难,于是寇盗处处蚁合,郡国多以无备,不能制服,遂渐炽盛,皆如公言。

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闇与之理会。

王夷甫亦叹云:“公闇与道合。

”王夷甫父乂为平北将军,有公事,使行人论不得。

时夷甫在京师,命驾见仆射羊祜、尚书山涛。

夷甫时总角,姿才秀异,叙致既快,事加有理,涛甚奇之。

既退,看之不辍,乃叹曰:“生儿不当如王夷甫邪?”羊祜曰:“乱天下者,必此子也!”潘阳仲见王敦小时,谓曰:“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

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

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

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卫玠年五岁,神衿可爱。

祖太保曰:“此儿有异,顾吾老,不见其大耳!”刘越石云:“华彦夏识能不足,强果有余。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识鉴第七【原文】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

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

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何晏、邓扬、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

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谓嘏曰:“夏侯太初一时之杰士,虚心于子,而卿意怀不可,交合则好成,不合则致隙。

二贤若穆,则国之休,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

”傅曰:“夏侯太初,志大心劳,能合虚誉,诚所谓利口覆国之人。

何晏、邓扬有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内无关籥,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

多言多衅,妒前无亲。

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耳!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言。

晋武帝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

山公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

遂究论,举坐无不咨嗟。

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

”后诸王骄汰,轻遘祸难,于是寇盗处处蚁合,郡国多以无备,不能制服,遂渐炽盛,皆如公言。

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闇与之理会。

王夷甫亦叹云:“公闇与道合。

”王夷甫父乂为平北将军,有公事,使行人论不得。

时夷甫在京师,命驾见仆射羊祜、尚书山涛。

夷甫时总角,姿才秀异,叙致既快,事加有理,涛甚奇之。

既退,看之不辍,乃叹曰:“生儿不当如王夷甫邪?”羊祜曰:“乱天下者,必此子也!”潘阳仲见王敦小时,谓曰:“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

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

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

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卫玠年五岁,神衿可爱。

祖太保曰:“此儿有异,顾吾老,不见其大耳!”刘越石云:“华彦夏识能不足,强果有余。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9)全文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9)全文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9)全文(27)车胤父作南平郡功曹,太守王胡之避司马无忌之难,置郡于酆阴①。

是时胤十馀岁,胡之每出,尝于篱中见而异焉。

谓胤父曰:此儿当致高名。

后游集,恒命之。

胤长,又为桓宣武所知②,清通于多士之世,官至选曹尚书③。

【注释】①车胤(yin):字武子。

少年家贫,夏夜则用袋装萤火虫来借光读书,车胤囊萤的故事就是指他。

功曹:官名,郡守的属官,掌人事和参与政务。

司马无忌之难:南郡、河东二郡太守司马无忌的父亲司马承原为湘州刺史,在上敦起兵叛乱时被俘,押送途中,王敦派王廙在半道上把他杀害了。

王廙的儿子就是王胡之,怕司马无忌为父报仇,就想避开无忌。

②又为句:桓温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时,召车胤为从事,渐升为主簿、别驾、征西长史,终于名显于朝廷。

③清通:清廉通达。

多士:人才众多。

选曹尚书:吏部尚书。

吏部在东汉时代称为吏部曹,末期改称选部曹,魏晋以后又称吏部,掌管用人之权。

【译文】车胤的父亲任南平郡的功曹,郡太守王胡之因为要避开司马无忌的报复,就把郡的首府设在鄂阴。

这时车胤才十多岁,王胡之每次外出,都曾隔着篱笆看见他,对他感到惊奇。

王胡之对车胤父亲说:这孩子将会得到很高的名望。

后来遇有游玩、(书摘天下)聚会等事,经常把他叫来。

车胤长大后,又受到桓温的赏识,在那人才济济的时代里,以清廉通达知名,宫做到吏部尚书。

(28)王忱死,西镇未定,朝贵人人有望①。

时殷仲堪在门下,虽居机要,资名轻小,人情未以方岳相许②。

晋孝武欲拔亲近腹心,遂以殷为荆州。

事定,诏未出,王珣问殷曰:陕西何故未有处分?③殷曰:已有人。

王历问公卿,咸云非④。

王自计才地必应在己,复问:非我邪?殷曰:亦似非。

其夜诏出用殷。

王语所亲曰:岂有黄门郎而受如此任!仲堪此举,乃是国之亡徵。

【注释】①王忱句:王忱原任荆州刺史,荆州是晋朝的西部重镇,历来都派重臣镇守,所以大家都想得到这一职位。

②门下:官署名,即门下省。

按:殷仲堪当时为太子中庶子,职责如同恃中,又兼任黄门侍郎。

《世说新语》全文(识鉴、赏誉)

《世说新语》全文(识鉴、赏誉)

《世说新语》全文(识鉴、赏誉)识鉴第七1、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

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2、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3、何晏、邓扬、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

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谓嘏曰:“夏侯太初一时之杰士,虚心于子,而卿意怀不可交。

合则好成,不合则致隙。

二贤若穆,则国之休。

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

”傅曰:“夏侯太初志大心劳,能合虚誉,诚可谓利口覆国之人。

何晏、邓扬有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内无关籥,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

多言多衅,妒前无亲。

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尔,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言。

4、晋宣武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

山公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遂究论。

举坐无不咨嗟,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

”后诸王骄汰,轻遘祸难。

于是寇盗处处蚁合,郡国多以无备不能制服,遂渐炽盛。

皆如公言。

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理会”。

王夷甫亦叹云:“公暗与道合。

”5、王夷甫父乂,为平北将军,有公事,使行人论不得。

时夷甫在京师,命驾见仆射羊祜、尚书山涛。

夷甫时总角,姿才秀异,叙致既快,事加有理,涛甚奇之。

既退,看之不辍,乃叹曰:“生儿不当如王夷甫邪?”羊祜曰:“乱天下者,必此子也!”6、潘阳仲见王敦小时,谓曰:“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

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

”7、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

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8、卫玠年五岁,神衿可爱。

祖太保曰:“此儿有异,顾我老,不见其大耳!”9、刘越石云:“华彦夏识能不足,强果有余。

”10、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世说新语?识鉴》原文阅读及翻译

《世说新语?识鉴》原文阅读及翻译

《世说新语•识鉴》原文阅读及翻译识鉴第七【题解】识鉴指能知人论世,鉴别是非,赏识人才。

魏晋时代,讲究品评人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人物的品德才能,并由此预见这一人物未来的变化和忧劣得失,如果这一预见终于实现,预见者就被认为有识鉴。

品评也包括审察人物的相貌和言谈举止而下断语,这类断语一旦被证实,同样认为有识鉴。

这种有知人之明的人,能够在少年儿童中识别某人将来的才干和官爵禄位,也能够在默默无闻的人群中选拔超群的人才。

本篇主要记载识别人物的事例。

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记述根据某人过去的言谈、作为来断言他将来的成就或结局。

例如第20 则记从桓温过去参加博戏的表现,断言他领乒伐蜀必能成功。

有的记载很简略,没有说明作出判断的依据。

还有部分条目赞赏根据风采相貌来识别人物才能的人。

例如第16 则记孟嘉成名后,原先不认识他的褚裒仅据“此君小异”而把他从众人中找了出来。

另一些条目赞扬了对事件有洞察力的人,这些人能见微知著,预见国家的兴亡、世事的得失。

例如第4 则记山涛预见天下将乱,反对“偃武修文”,第28 则记王珣从用人不当看出国家将亡。

有一些记载还是有一定启发的。

第22 则说郗超本来跟谢玄不和,在苻坚大兵压境时却能推断谢玄可以御敌,为国立功。

这种不以个人爱憎来褒贬人物的品德值得肯定。

(1)曹公少时见乔玄①,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②。

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③。

”【注释】①乔玄:字公祖,曾任尚书令。

②治世:太平盛世。

奸贼:狡诈凶残的人。

③累:牵累。

这里指把子孙托付给他照顾。

【译文】曹操年轻时去见乔玄,乔玄对他说:“天下正动乱不定,各路豪强如虎相争,能拨乱反正的,难道不是您吗!可是您其实是乱世中的英雄,盛世中的奸贼。

遗憾的是我老了,看不到您富贵那一天,我要把子孙拜托给您照顾。

”(2)曹公问裴潜曰①:“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冶②;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③。

白话世说新语识鉴第七

白话世说新语识鉴第七

白话世说新语识鉴第七识鉴第七识鉴,指识见高明,能够洞察事物,鉴别人物,往往带有预见性。

一曹操少年时见到乔玄,乔玄对他说:“天下正在战乱中,各路英雄,互相争夺,拨乱反正,不是你,还有谁?不过,你是乱世的英雄,太平盛世的奸贼。

可惜我老了,看不到你富贵,让我把子孙托付给你吧!”二曹操问裴潜说:“你以往在荆州与刘备共处,你以为刘备才能如何?”潜说:“倘若刘备在中原,只能扰乱人民,不能治理;如果在边远险阻地方,足够做一个独当一面的霸主。

”三何晏、邓飏、夏侯玄都愿意结交傅嘏,但嘏没有答应,他们就通过荀粲去致意,粲对嘏说:“夏侯太初是一时的豪杰,倾心于你,你却不愿意,(我看)合作是件好事,事业就会成功。

不合将会产生嫌隙。

两位贤人和穆相处,是国家的幸福,这就是蔺相如所以甘居廉颇之下的原因。

”傅嘏说:“夏侯太初志大心力不足,能够取得虚名,真是所谓利口倾覆国家的人。

何晏、邓飏,有所作为,但是过于急躁,而且博而寡要,又好财货不知节制。

喜欢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排斥异己,爱说话,却嫉妒能力比自己强的人。

多说话就多召祸,嫉妒别人就孤立了自己。

依我看来,这三位都是败坏道德的人。

远远地离开他们,尚且怕遭到祸患,哪里敢去亲近他们呢!”他的话后来都灵验了。

四晋武帝在宣武场讲武,目的是想偃武修文,所以亲自光临,并召集朝廷全体官员,山涛认为这样做不恰当。

因此对几位尚书讲述古代孙(武)、吴(起)用兵的本意,从而探讨其中的道理。

座上的人听后,无不叹赏。

大家都说:“山少傅一席话,是天下的名言。

”以后八王骄奢凶横,构成祸患,以致寇盗处处啸聚。

地方政权由于没有武备,无法制服,变得越来越不可收拾。

(形势发展)都如山涛所言。

正因其如此,当时的人都说:“山涛虽不学孙吴兵法,却与孙吴所阐明的大道理暗暗相通。

”王夷甫也叹息说:“山公与大道暗合。

”五王衍的父亲王乂,做平北将军,有公事命令儿子去办理,有人不同意,却无法阻止。

其时,王衍在京师,坐车去见仆射羊祜、尚书山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全文
【题解】识鉴指能知人论世,鉴别是非,赏识人才。

魏晋时代,讲究品评人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人物的品德才能,并由此预见这一人物未来的变化和忧劣得失,如果这一预见终于实现,预见者就被认为有识鉴。

品评也包括审察人物的相貌和言谈举止而下断语,这类断语一旦被证实,同样认为有识鉴。

这种有知人之明的人,能够在少年儿童中识别某人将来的才干和官爵禄位,也能够在默默无闻的人群中选拔超群的人才。

本篇主要记载识别人物的事例。

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记述根据某人过去的言谈、作为来断言他将来的成就或结局。

例如第20 则记从桓温过去参加博戏的表现,断言他领乒伐蜀必能成功。

有的记载很简略,没有说明作出判断的依据。

还有部分条目赞赏根据风采相貌来识别人物才能的人。

例如第16 则记孟嘉成名后,原先不认识他的褚裒仅据此君小异而把他从众人中找了出来。

另一些条目赞扬了对事件有洞察力的人,这些人能见微知著,预见国家的兴亡、世事的得失。

例如第4 则记山涛预见天下将乱,反对偃武修文,第28 则记王珣从用人不当看出国家将亡。

有一些记载还是有一定启发的。

第22 则说郗超本来跟谢玄不和,(书摘天下)在苻坚大兵压境时却能推断谢玄可以御敌,为国立功。

这种不以个人爱憎来褒贬人物的品德值得肯定。

(1)曹公少时见乔玄①,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②。

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③。

【注释】①乔玄:字公祖,曾任尚书令。

②治世:太平盛世。

奸贼:狡诈凶残的人。

③累:牵累。

这里指把子孙托付给他照顾。

【译文】曹操年轻时去见乔玄,乔玄对他说:天下正动乱不定,各路豪强如虎相争,能拨乱反正的,难道不是您吗!可是您其实是乱世中的英雄,盛世中的奸贼。

遗憾的是我老了,看不到您富贵那一天,我要把子孙拜托给您照顾。

(2)曹公问裴潜曰①: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冶②;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③。

【注释】①裴潜:字文行,曾避乱荆州,投奔刘表,刘备也曾依附刘表,曹操指的就是这事。

②居中国:占有中国,指处在京都的统治地位上。

③乘边:驾御边境,即指防守边境。

方:地区。

【译文】曹操问裴潜道:你过去和刘备一起在荆州,你认为刘备的才干怎么样?裴潜说:如果让他治理国家,会扰乱百姓,不能得到太平;如果保卫边境,防守险要地区,就完全能够成为一个地区的首脑。

(3)何晏、邓颺、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①。

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

谓嘏曰:夏侯太初,一时之杰士,虚心于子,而卿
意怀不可;交合则好成,不合则致隙②。

二贤若穆,则国之休③。

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④。

傅曰:夏侯太初,志大心劳,能合虚誉,诚所谓利口覆国之人⑤。

何晏、邓颺,有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内无关禽,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⑥。

多言多衅,妒前无亲。

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耳,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言。

【注释】①何晏句:何晏等三人是三国时魏人,在当时名位都很高,后来都先后被司马氏杀害。

傅嘏那时名位未显,看来三人不一定会追求和傅嘏结交,这里所述之事不大可靠。

夏侯玄,字太初,参看《方正》第6 则注①。

②好成:指有交谊。

致隙:产生裂痕。

③穆:和睦。

休:喜庆。

④此蔺句: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人,因为完壁归赵之功拜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廉颇不服,就想羞辱他。

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愿做两虎相争之事,总是回避廉颇。

廉颇听说后,负荆请罪。

下,在下,这里指退让。

⑤心劳:心思劳累;用尽心思,虚誉:虚名;虚荣。

利口覆国:用能言善辩来倾覆国家。

《阳货》说: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利口,言辞锋利。

⑥有为:有作为。

关龠(yu ):门闩,这里指检点约束。

妒前:(书摘天下)嫉妒超过自己的人。

【译文】何晏、邓颺、夏侯玄都希望和傅嘏结交,可是傅嘏始终没有答应。

他们便托荀粲去说合。

荀粲对
傅嘏说:夏侯太初是一代的俊杰,对您很虚心,而您心里却认为不行。

如果能交好,就有了情谊;如果不行、就会产生裂痕。

两位贤人如果能和睦相处、国家就吉祥。

这就是蔺相如对廉颇退让的原因。

傅嘏说:夏侯太初,志向很大,用尽心思去达到目的,很能迎合虚名的需要,确实是所说的耍嘴皮子亡国的人。

何晏和邓颺,有作为却很急躁,知识广博却不得要领,对外喜欢得到好处,对自己却不加检点约束,重视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讨厌意见不同的人,好发表意见,却忌妒超过自己的人。

发表意见多,破绽也就多,忌妒别人胜过自己,就会不讲情谊。

依我看来,这三位贤人,都不过是败坏道德的人罢了,离他们远远的还怕遭祸,何况是去亲近他们呢!后来的情况都像他所说的那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