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识鉴第七(7)全文

合集下载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德行第一
• 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②,登车 揽辔③,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④太 守,至,便问徐孺子⑤所在,欲先看之。 主薄⑥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⑦。”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⑧,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 ①陈仲举:陈蕃,字仲举,东汉末年人。与窦武等人 谋除宦官不成,被害。 • ②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言行成为当时人们的楷模。 • ③登车揽辔:指为官上任。辔(p i ):马缰绳。 • ④豫章:汉代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 ⑤徐孺子:豫章郡隐士。 • ⑥主薄:掌管文书的官吏。 • ⑦廨(xi ):官署。 • ⑧武王式商容之闾:武王,周武王。式,同" 轼" ,车 前作扶手的横木,此为动词,意思是乘车时双手扶轼, 以示敬意。商容:殷商时期的贤哲,老子的老师。闾: 里巷的门。
译文

• 周子居①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②, 则鄙吝③之心已复生矣。” • ①周子居:周乘,字子居,东汉末年贤 人。 • ②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末年贤 人。 • ③鄙吝:粗鄙贪婪。已复常说:" 我只要一段 时间见不到黄叔度(黄宪),粗俗贪婪 的念头就又萌生了。"
注释
•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 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 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 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 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 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 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 有什么不应该呢?"
译文
• 郭林宗(郭泰)到了汝南,拜访袁奉高 (袁阆),车不停驶,马不驻足,就告 辞了;到黄叔度(黄宪)那里,却住了 整整两天。有人问他原委,郭林宗说:" 叔度犹如汪洋之水,澄不清,搅不浊, 他的气度很宽广,实在让人难测呀。"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全文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全文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全文【题解】识鉴指能知人论世,鉴别是非,赏识人才。

魏晋时代,讲究品评人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人物的品德才能,并由此预见这一人物未来的变化和忧劣得失,如果这一预见终于实现,预见者就被认为有识鉴。

品评也包括审察人物的相貌和言谈举止而下断语,这类断语一旦被证实,同样认为有识鉴。

这种有知人之明的人,能够在少年儿童中识别某人将来的才干和官爵禄位,也能够在默默无闻的人群中选拔超群的人才。

本篇主要记载识别人物的事例。

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记述根据某人过去的言谈、作为来断言他将来的成就或结局。

例如第20 则记从桓温过去参加博戏的表现,断言他领乒伐蜀必能成功。

有的记载很简略,没有说明作出判断的依据。

还有部分条目赞赏根据风采相貌来识别人物才能的人。

例如第16 则记孟嘉成名后,原先不认识他的褚裒仅据此君小异而把他从众人中找了出来。

另一些条目赞扬了对事件有洞察力的人,这些人能见微知著,预见国家的兴亡、世事的得失。

例如第4 则记山涛预见天下将乱,反对偃武修文,第28 则记王珣从用人不当看出国家将亡。

有一些记载还是有一定启发的。

第22 则说郗超本来跟谢玄不和,(书摘天下)在苻坚大兵压境时却能推断谢玄可以御敌,为国立功。

这种不以个人爱憎来褒贬人物的品德值得肯定。

(1)曹公少时见乔玄①,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②。

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③。

【注释】①乔玄:字公祖,曾任尚书令。

②治世:太平盛世。

奸贼:狡诈凶残的人。

③累:牵累。

这里指把子孙托付给他照顾。

【译文】曹操年轻时去见乔玄,乔玄对他说:天下正动乱不定,各路豪强如虎相争,能拨乱反正的,难道不是您吗!可是您其实是乱世中的英雄,盛世中的奸贼。

遗憾的是我老了,看不到您富贵那一天,我要把子孙拜托给您照顾。

(2)曹公问裴潜曰①: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冶②;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③。

《世说新语》全文(识鉴、赏誉)

《世说新语》全文(识鉴、赏誉)

《世说新语》全文(识鉴、赏誉)识鉴第七1、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

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2、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3、何晏、邓扬、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

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谓嘏曰:“夏侯太初一时之杰士,虚心于子,而卿意怀不可交。

合则好成,不合则致隙。

二贤若穆,则国之休。

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

”傅曰:“夏侯太初志大心劳,能合虚誉,诚可谓利口覆国之人。

何晏、邓扬有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内无关籥,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

多言多衅,妒前无亲。

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尔,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言。

4、晋宣武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

山公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遂究论。

举坐无不咨嗟,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

”后诸王骄汰,轻遘祸难。

于是寇盗处处蚁合,郡国多以无备不能制服,遂渐炽盛。

皆如公言。

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理会”。

王夷甫亦叹云:“公暗与道合。

”5、王夷甫父乂,为平北将军,有公事,使行人论不得。

时夷甫在京师,命驾见仆射羊祜、尚书山涛。

夷甫时总角,姿才秀异,叙致既快,事加有理,涛甚奇之。

既退,看之不辍,乃叹曰:“生儿不当如王夷甫邪?”羊祜曰:“乱天下者,必此子也!”6、潘阳仲见王敦小时,谓曰:“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

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

”7、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

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8、卫玠年五岁,神衿可爱。

祖太保曰:“此儿有异,顾我老,不见其大耳!”9、刘越石云:“华彦夏识能不足,强果有余。

”10、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世说新语》识鉴原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识鉴原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识鉴原⽂及译⽂ 以下是店铺编辑为您整理的《世说新语》识鉴原⽂及译⽂,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guoxue/)查看。

识鉴 作者:刘义庆 曹公少时见乔⽞,⽞谓⽈:“天下⽅乱,群雄虎争,拨⽽理之,⾮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

恨吾⽼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孙相累。

” 曹公问裴潜⽈:“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使居中国,能乱⼈,不能为治。

若乘边守险,⾜为⼀⽅之主。

” 何晏、邓扬、夏侯⽞并求傅嘏交,⽽嘏终不许。

诸⼈乃因荀粲说合之,谓嘏⽈:“夏侯太初⼀时之杰⼠,虚⼼于⼦,⽽卿意怀不可,交合则好成,不合则致隙。

⼆贤若穆,则国之休,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

”傅⽈:“夏侯太初,志⼤⼼劳,能合虚誉,诚所谓利⼝覆国之⼈。

何晏、邓扬有为⽽躁,博⽽寡要,外好利⽽内⽆关籥,贵同恶异,多⾔⽽妒前。

多⾔多衅,妒前⽆亲。

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

晋武帝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亲⾃临幸,悉召群⾂。

⼭公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孙、吴⽤兵本意。

遂究论,举坐⽆不咨嗟。

皆⽈:“⼭少傅乃天下名⾔。

”后诸王骄汰,轻遘祸难,于是寇盗处处蚁合,郡国多以⽆备,不能制服,遂渐炽盛,皆如公⾔。

时⼈以谓⼭涛不学孙、吴,⽽闇与之理会。

王夷甫亦叹云:“公闇与道合。

” 王夷甫⽗乂为平北将军,有公事,使⾏⼈论不得。

时夷甫在京师,命驾见仆射⽺祜、尚书⼭涛。

夷甫时总⾓,姿才秀异,叙致既快,事加有理,涛甚奇之。

既退,看之不辍,乃叹⽈:“⽣⼉不当如王夷甫邪?”⽺祜⽈:“乱天下者,必此⼦也!” 潘阳仲见王敦⼩时,谓⽈:“君蜂⽬已露,但豺声未振⽿。

必能⾷⼈,亦当为⼈所⾷。

⽯勒不知书,使⼈读汉书。

闻郦⾷其劝⽴六国后,刻印将授之,⼤惊⽈:“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留侯谏,乃⽈:“赖有此⽿!” 卫玠年五岁,神衿可爱。

祖太保⽈:“此⼉有异,顾吾⽼,不见其⼤⽿!” 刘越⽯云:“华彦夏识能不⾜,强果有余。

《世说新语》全文翻译目录:

《世说新语》全文翻译目录:

《世说新语》全文翻译目录:
《世说新语》全文翻译目录:
1.德行第一
2.言语第二
3.政事第三
4.文学第四
5.方正第五
6.雅量第六
7.识鉴第七
8.赏誉第八
9.品藻第九
10.规箴第十
11.捷悟第十一
12.夙惠第十二
13.豪爽第十三
14.容止第十四
15.自新第十五
16.企羡第十六
17.伤逝第十七
18.栖逸第十八
19.贤媛第十九
20.术解第二十
21.巧艺第二十一
22.宠礼第二十二
23.任诞第二十三
24.简傲第二十四
25.排调第二十五
26.轻诋第二十六
27.假谲第二十七
28.黜免第二十八
29.俭啬第二十九
30.汰侈第三十
31.忿狷第三十一
32.谗险第三十二
33.尤悔第三十三
34.纰漏第三十四
35.惑溺第三十五
36.仇隙第三十六。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3)全文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3)全文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3)全文(7)石勒不知书,使人读《》①。

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②,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注释】①石勒:东晋时代后赵的君主,羯族人,起兵反晋室,公元319 年自称赵王。

后来攻占了晋朝淮水以北大片土地。

到330 年又自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

②郦食其(l y jī):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

按:楚汉之争,项羽把刘邦困在荣阳,丽食其献计大封战国时代六国的后代,想以此壮大自己的势力,阻挠项羽的扩张。

刘邦马上下令刻印章,准备加封。

【译文】石勒不识字,叫别人读《汉书》给他听。

他听到郦食其(书摘天下)劝刘邦把六国的后代立为王侯,刘邦马上刻印,将要授予爵位,就大惊道:这种做法会失去天下,怎能最终得到天下呢!当听到留侯张良劝阻刘邦时,便说:幸亏有这个人呀!(8)卫玠年五岁,神衿可爱①。

祖太保曰②:此儿有异,顾吾老,不见其大耳!【注释】①神衿:胸襟。

②祖太保:指卫玠的祖父卫玠,晋武帝时官至太保。

【译文】卫玠五岁时,襟怀可爱。

祖父卫玠说:这孩子与众不同,只是我老了,看不到他将来的成就了!(9)刘越石云:华彦夏识能不足,强果有馀①。

【注释】①华彦夏:华轶,字彦夏,任江州刺史,甚得士人欢心,心忧天下,只因不从晋元帝命令,被害。

【译文】刘越石说:华彦夏见识、才能不足,倔强、果敢则有余。

(10)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①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②,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③!遂命驾便归。

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④。

【注释】①张季鹰: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

他在洛阳当官,看到当时战乱不断,就借想吃家乡名菜为由,弃官归家。

齐王:司马冏(jiǒng),封为齐王。

晋惠帝时任大司马,辅政,日益骄奢。

公元302 年,在诸王的讨伐中被杀。

东曹:官名。

主管二千石长史的调动等事。

②苑菜羹:《晋书张翰传》作苑菜、薄羹,与鲈鱼脍并为吴中名菜。

薄羹,参看《言语》第26 则注②的苑羹。

世说新语全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全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全文及译文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1)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中(2)内集: 家庭聚会(3)儿女:子侄辈(4)讲论文义:谈论诗文(5)俄而: 不久,不一会儿。

(6)骤: 急,紧。

(7)欣然: 高兴的样子(8)何所似: 像什么。

何,什么;似,像(9)胡儿:即谢朗。

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

做过东阳太守(10)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11)未若:倒不如。

(12)因: 凭借。

(13)即:是(14)无奕女:指谢道提(y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15)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谢安大哥的”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报,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日: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1)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嘉的.长子(2)陈太丘:陈(shi),字仲弓,东汉颖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 古地名(3)期行: 相约同行。

期,约定(4)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世说新语?识鉴》原文阅读及翻译

《世说新语?识鉴》原文阅读及翻译

《世说新语•识鉴》原文阅读及翻译识鉴第七【题解】识鉴指能知人论世,鉴别是非,赏识人才。

魏晋时代,讲究品评人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人物的品德才能,并由此预见这一人物未来的变化和忧劣得失,如果这一预见终于实现,预见者就被认为有识鉴。

品评也包括审察人物的相貌和言谈举止而下断语,这类断语一旦被证实,同样认为有识鉴。

这种有知人之明的人,能够在少年儿童中识别某人将来的才干和官爵禄位,也能够在默默无闻的人群中选拔超群的人才。

本篇主要记载识别人物的事例。

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记述根据某人过去的言谈、作为来断言他将来的成就或结局。

例如第20 则记从桓温过去参加博戏的表现,断言他领乒伐蜀必能成功。

有的记载很简略,没有说明作出判断的依据。

还有部分条目赞赏根据风采相貌来识别人物才能的人。

例如第16 则记孟嘉成名后,原先不认识他的褚裒仅据“此君小异”而把他从众人中找了出来。

另一些条目赞扬了对事件有洞察力的人,这些人能见微知著,预见国家的兴亡、世事的得失。

例如第4 则记山涛预见天下将乱,反对“偃武修文”,第28 则记王珣从用人不当看出国家将亡。

有一些记载还是有一定启发的。

第22 则说郗超本来跟谢玄不和,在苻坚大兵压境时却能推断谢玄可以御敌,为国立功。

这种不以个人爱憎来褒贬人物的品德值得肯定。

(1)曹公少时见乔玄①,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②。

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③。

”【注释】①乔玄:字公祖,曾任尚书令。

②治世:太平盛世。

奸贼:狡诈凶残的人。

③累:牵累。

这里指把子孙托付给他照顾。

【译文】曹操年轻时去见乔玄,乔玄对他说:“天下正动乱不定,各路豪强如虎相争,能拨乱反正的,难道不是您吗!可是您其实是乱世中的英雄,盛世中的奸贼。

遗憾的是我老了,看不到您富贵那一天,我要把子孙拜托给您照顾。

”(2)曹公问裴潜曰①:“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冶②;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7)全文
(21)谢公在东山畜妓,简文曰①: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注释】①妓:歌女、舞女。

按:谢安石隐居会稽郡的东山时,常和王羲之等纵情山水,每次出游,都带着歌舞伎。

简文:谢安隐居时,简文帝司马昱尚未登位,仍任丞相。

【译文】谢安在东山隐居时养着歌舞女,简文帝说:安石一定会出山,他既会和人同乐,也就不得不和人同忧。

(22)郗超与谢玄不善。

荷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①。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②。

唯超曰: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履之间,亦得其任③。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④。

【注释】①问晋鼎:指篡夺晋室政权。

传说夏代铸九鼎:后来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成了传国之宝。

《左传桓公三年)载,楚王出征,到达周朝境内,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以表示要夺取周朝的天下。

梁、歧:晋孝武帝宁康元年(公元373 年),(书摘天下)前秦苻坚攻占梁州、益州。

歧,可能是益字之误,也可能是指歧山。

到公元379 年,荷坚南犯,沿淮水的各郡县多沦陷。

公元383 年又大举南侵,企图灭晋,因此有淝水之战。

所说虎视淮阴,即此期间事。


阴,具名,属徐州广陵郡,在今江苏省淮安县西北。

②间:悄悄地;私下里。

③吾昔句:谢玄曾被桓温召去任军府的属宫,后乘调任征西将军桓豁的司马。

荷坚南侵时,谢安推荐他,当时中书侍郎郗超认为谢玄有才,不会辜负重任。

于是调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监江北诸军事。

后连破符坚军队,直至淝水之战,大败荷坚。

郗超在桓温任征西大将军时也任军府的属官。

后来桓温升任大司马,他又调为参军。

履屐,都是鞋,这里比喻小事。

④元功:大功。

先觉:有预见。

【译文】郗超和谢玄不和。

这时,符坚打算灭亡晋朝,已经占据了梁州、歧山,又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淮阴。

当时朝廷商议派谢玄北伐符坚,人们私下里很有些不赞成的论调。

只有郗超同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成事。

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武的军府共事,发现他用人都能让人尽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使各人得到适当安排。

从这里推断,想必他能建立功勋。

大功告成以后,当时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为个人的爱憎而埋没别人的长处。

(23)韩康伯与谢玄亦无深好。

玄北征后,巷议疑其不振。

康伯曰:此人好名,必能战。

玄闻之甚忿,常于众中厉色曰①:丈夫提千兵入死地,以事君亲故发,不得夏云为名②。

【注释】①厉色:神色严厉。

②君亲:君和亲,偏指君主。

发:出兵。

【译文】韩康伯和谢玄也没有深交。

谢玄北伐苻坚后,街谈巷
议都怀疑他会打败仗。

韩康伯说:这个人好名,一走能作战。

谢玄听到这话非常生气,曾经在大庭广众中声色俱厉他说:大丈夫率领千军进入决死之地,是为了报效君主才出征,不能再说是为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