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锐角三角函数》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锐角三角函数》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锐角三角函数》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锐角三角函数中的正弦函数》教案

教材分析:锐角三角函数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八章第一节的内容。锐角三角函数概念是以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为基础的,它的建立是对代数中中已初步涉及的函数概念的一次充实和进步开阔视野,也将是高中阶段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是固定值这一

事实;

2.通过实例学生理解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3.正确理解正弦符号的含义,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表示。

过程与方法:

1.经历锐角的正弦概念的探究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中,初步探索讨论,论证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锐角的正弦概念的建立,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让学生探索,分析,论证总结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锐角的正弦的定义

教学难点:理解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与其他对边及斜边比值的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课本

课型课时:新课,一节课

教学方法:数形结合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手上拿一个直角三角板,问:(1)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

(2)关于这个图形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先学生回答老师再总结)

关于直角三角形我们学习了

(1)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伟大的

勾股定理)

(2)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为余角,和为90°

同学们我们已经分别学习了直角三角形各边,各角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学习直角三角形角边之间的关系。

写板书

28.1 锐角三角函数正弦函数

二. 新知探究

课本61页问题

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喷灌,先测得斜坡的坡角(∠A为30°,为使出水口高度为35米,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已知什么?问的是什么?(让学生回答)

老师归纳:在Rt△ABC中,∠C=90°,∠A=30°,BC=35米

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为30°,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

=702

A BC A

B m AB ∠=?=的对边斜边

复习 等边三角形ABC 中,过顶点A 作高AD 。先讨论边长为具体数字的再讨论字母a ,根据“三线合一”

11

22

a

BD AB a == 我们讨论的是Rt △中,其一个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也就是说,在Rt △

中30°角所对的边与斜边比值是1

2

(固定值)

(2)如果在Rt △中45°角所对的边与斜边比值也是固定值吗? 在Rt △ABC 中45A ∠=?

2AB BC

AB =====

结论:在Rt △中45°角所对的边与斜边比值是2

(固定值) (3)20°角所对的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画两个20°角的大小不同的Rt △,测量

A

C

B

C

a

∠EAB = 20.00° BE

EA = 2.73厘米 BE = 0.93厘米 AB = 2.57厘米A

∠EAB = 20.00°

(测量存在误差)

也发现20°角对边与斜边比也是一个固定值

(4)一般的任意直角三角形,锐角对边与斜边比值是否是一个定值呢?角固定三角形大小有变化时看看能不能证明

=

BC Rt ACB A AB EF

Rt AFE A AE

BC EF AB AE ∠∠在中,的对边与斜边比

在中,的对边与斜边比求证: 为了证明比值相等,先要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

Rt ACB Rt AFE A A ACB AFE

Rt ACB Rt AFE AC BC AB

AF EF AE BC EF AB AE

∠=∠??

∠=∠?∴∴

==?=

证明:在和中

可以得出,任意Rt △中,锐角对边与斜边比值是一个固定值。跟三角形的大小无关,只跟这个锐角的大小有关。 归纳总结:

从锐角为30°,45°,20°,任意度的特殊例子中,可以知道 ①当角不变时,对边与斜边比值也不变。

②当角变化时,对边与斜边比值随角的变化而变化。

a

比值是由角的大小唯一确定时,与三角形的形状与大小无关。

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对边与斜边胡比值叫做锐角三角函数值。 任意角A,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科学家们起了个名字叫∠A 的正弦。

用数学符号表示为:sin =A a

A c

∠=

的对边斜边

初中阶段我们对特殊三角形研究三角函数,到了高中进一步研究学习任意三角形的三角函数。 三. 名称由来

当时科学家们起的名字为什么叫正弦呢? 这个也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这个比值只与角有关

我们可以在一个单位圆中分析

1,sin PM

OP a PM OP

==

=单位圆 角α正对面看的一段弦PM

C

B

A

正是正对面,弦是圆中的弦(链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这些内容上高中进一步讨论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下节继续讨论有关正弦函数的计算题。

布置作业:课本练习册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中的正弦函数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新知探究,形成定义

三,名称由来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解决问题》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解决问题》比赛获 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四边形、多边形内角、内角和的定义。 (2)掌握如何根据边数求多边形内角和。 (3)掌握解决问题的三个基本步骤。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通过学生质疑、猜想、归纳、迁移、转化等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 (2)培养学生学会解决:运用旧知解决新问题,把新知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由此及彼,掌握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 (3)培养学生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经历探索四边形内角和的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合情推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层层探究的活动让孩子们体验思维和想象的魅力,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本单元学生已学过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等概念,并且已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而学生在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会联想到“量”“拼”和“撕”等探索的方法,并能由此及彼想到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等方法。本课是图形的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步骤中的“分析与解答”在本课中因为图形的关系是“分析与操作”,孩子们既熟悉又很有好奇心。 2.学生的学习习惯:我校一直实施“先学后教、反馈矫正”教学课改实验,学生在课堂中已经形成小组合作、动手探究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本课的自主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已经熟悉,四边形内角和在本节课的学习探索应该不难,方法的迁移学生能否顺利得出?由于学生到五年级才会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多边形的边和内角和对于学生也是有挑战性的。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四边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难点:探究多边形都可以转化成若个三角形再求和

省级优质课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挐、沆砀、焉得、强”等文言词。 【学习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学习难点】 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句段法。 3.资料助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热场(热情、轻松、自信) 同学们,昨天晚上我失眠了。猜一猜,为啥?丢钱了?我的兜比脸都干净。失恋了?我儿子都会打酱油了。捡钱了?做梦都想呢,可惜没碰着。生病了?别看长得瘦,浑身是肌肉。玩游戏了? 不难为你们了,昨天我见了你们一面,就想了你们一夜啊!相逢是首歌,希望和大家度过愉快的40分钟!同学们,上课! 一、导入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季节的美。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湖心亭看雪》。看注释1。(板书课题、作者) 张岱生于明朝,明朝灭亡后,他满怀沉痛,以遗民身份入山隐居不出,写文著书,寄情山水。这篇文章就写于他隐居的时候。 二、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老师:现在我们朗读课文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准停顿,重点字音在这里。第二遍读出感受,读出味道。 1、学生练读 崇祯是日更定 挐一小船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余强饮三大白 (学生读课文,教师缓慢巡视学生。) 2.学生展示读 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来读第一段? (两名学生读第一段。) 你读得很流畅,如果读得再慢点儿就更美了。谁再来试试? 读得真棒!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学设计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比”的性质有哪些?(两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号的前面是比的前项,后面是比的后项,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比值不变这就是比的基本性质。) 2.求下面两个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12∶16(3/4),18∶24(3/4)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出示教科书中的主题图: (1)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1是天安门广场升国旗,2是校园里升国旗,3是教室里的国旗,4是谈判桌上的国旗)

(2)这些国旗的大小都一样吗?(不一样) 这是老师测量的结果第一个国旗长5m,宽10/3m,第二个国旗长2.4m,宽1.6m,第三个国旗长60cm,宽40cm,第四个国旗长15cm,宽10cm 这几面国旗的形状是一样的,但长和宽却各不相同,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各个国旗的长宽的比值都相同,都是3:2) 2.探究新知 (1)理解比例的意义 实践活动:根据刚才的发现,画一面与这几面国旗长和宽都不同的国旗外形,并保证不变形。 汇报展示:让学生汇报自己所画国旗的长和宽,并说明为什么没有变形。 理解比例的意义: 这些比化简后都是3:2,也就是比值是多少呢?(3/2) 教师边板书边总结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写一个等式: 2.4:1.6=60:40或2.4/1.6=60/40 像这样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我们已经知道组成一个比的两个数分别叫做比的前项和后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页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在图上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 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请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将组成的比例分类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结合板书归纳:根据同学们找到的结果,我们看到,这四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同样,这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也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宽与长的比也都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我们还发现每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值与宽与宽的比值也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与宽与宽的比页可以组成比例。根据两个相等的比可以组成比例,从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我们可以组成许多哥比例。 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观察黑板上的比例式,你能发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优秀)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 26.1 反比例函数 26.1.1 反比例函数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难点) 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重点)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重点) 一、情境导入 1.京广高铁全程为2298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与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2.冷冻一个物体,使它的温度从20℃下降到零下100℃,每分钟平均变化的温度T(单位:℃)与冷冻时间t(单位:min)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问题:这些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类型一】反比例函数的识别 下列函数中:①y= 3 2x;②3xy=1;③y= 1-2 x;④y= x 2.反比例函数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解析:①y= 3 2x是反比例函数,正确;②3xy=1可化为y= 1 3x,是反比例函数,正确; ③y= 1-2 x是反比例函数,正确;④y= x 2是正比例函数,错误.故选C. 方法总结: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首先要看两个变量是否具有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去判断,其形式为y= k x(k为常数,k≠0),y=kx -1(k为常数,k ≠0)或xy=k(k为常数,k≠0).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 【类型二】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确定字母的值 已知函数y=(2m2+m-1)x2m2+3m-3是反比例函数,求m的值.解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得2m2+3m-3=-1,2m2+m-1≠0,然后求解即可.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及反思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及反思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四年级上册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的任务: (思想教育、“双基”教学、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方法指导、习惯形成及培优、促中、转差的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从而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情况分析 1、班级概况: 四年级是在2007年新组建的,现有人数为43人,其中男同学28人,女同学15人。大多数学生来自庄冲村,淳河村,唐冲村、秦咀村等,这些学生中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外出工作,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多人。 2、知识掌握情况。 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得不太好。 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对于一些计算式题,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极待提高,各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部分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分析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的还不够。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这对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少数优等生的知识和经验、获取知识的能力、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而学困生连乘除法的计算都有困难。 3、学习习惯、兴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念奴娇-赤壁怀古》省级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词人的情感,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史、情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教学方法】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评价过一个古人,请大家猜猜他是谁? 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幻片1】 他是一个大文豪,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 他是一个酿酒实验家,水利工程师。 他是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 他是一个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瘾者。 他是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 请问,他是谁?——苏轼。诗文词赋、绘画书法,皆臻化境。工程建筑、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这是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一书中的描述,苏轼可谓中国古代第一全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课题】 我们看一下课题,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谁和内容有关?(赤壁怀古)从题材上来说属于怀古诗。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幻灯片2】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词人的情感,品味语言之美。2、体会景、史、情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习诗词,重在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参照注释,弄懂大意。 在读前,谁给大家说说读诗有哪些要求呢?①读准字音②读出节奏(句读、停顿、诗与诗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停顿)③读出感情(初步传情达意,把自己的理解通过声音传达出来)2、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的视频。 请大家看时结合词的内容想象。你看完之后,有何感受?结合你刚刚读诗的初步理解

【VIP专享】四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四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执教者:韦有勇 教学内容:找规律(一),教材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让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发生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名字叫“猜一猜”,请看: 1、出示: 你们猜一猜,下一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2、出示: 请你们猜一猜,中间应该摆上什么水果才能使它们的排列有顺序,且更美呢? 师:你们真棒!能准确地猜出问题的答案。谁来说说,你们刚才在猜的过程中,是根据找什么而猜出来的呢? 生:找规律。 师:对!你们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规律,就能解决很多疑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排列规律。 (二)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出示教学主题图:小兔乐园 师: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一下:小兔乐园!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师:请你们把在小兔乐园里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2、观察数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行物体有多少个,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教师依次提出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三部分分别数一数,分别得出两种物体的个数,然后按问题顺序,根据学生数的结果,分别板书三行,显现出各是多少。 3、比较发现 (1)师:比较每行两种物体,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先和你的同桌说说。 (2)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帮 助学生把话说通顺,清楚。 4、归纳规律 (1)师: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从、我们发现“小兔乐园”的情景中有 怎样的规律? (2)学生归纳规律。(板书略) (三)理解规律 摆一摆,比一比,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用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 在每根小棒中间摆一个石子。数数小棒的根数和石子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同桌,并与前面发现的规律比一比,一样吗? (2)组织全班交流 (四)实际举例,体验规律美 1、生活处处有规律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想,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 1、小明放学回家经过一段马路,他发现马路的一边有10根电线杆,且还发现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你能帮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广告牌吗? 2、河坝的一边了7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3、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2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六)创造规律

六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通过与条形、折线统计图的对比分析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统计图之间的对比,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信息,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投影。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自己一天作息安排的相关数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情境图,师生谈话,现场调查:平时你喜爱什么样的运动? (二)处理数据,引入新知 1.出示六(1)班同学喜欢项目的统计表。 2.提出问题:

(1)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你能算出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吗? 学生独立算出百分比,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3)这个统计表中的数据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表示人数、百分比的条形统计图,讨论后留下表示百分比的条形统计图。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百分数加起来是多少?能否有一种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各部分占总体百分比的关系呢?这样的统计图用什么图形来表示比较恰当? (三)体验过程,学习新知 1.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扇形统计图。 2.完善扇形统计图。 师:可以用一个圆中的扇形来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例如图中喜欢乒乓球的人占总数的30%。可以用如下的扇形表示,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教科书第97页的扇形统计图。 3.经历扇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动态出示扇形统计图各部分内容,让学生经历各部分组成圆的过程,直观感受各部分扇形与圆的关系。 4.观察扇形统计图并思考:图中的整个圆表示什么?各个扇形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1章有理数 第2章整式的加减 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 不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正、负数的概念 重点:负数的概念、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2、正数和负数 教师: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我们现在来解决问题4提出的问题。 结论:零下5℃用-5℃来表示,零上5℃用5℃来表示。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向东、收入和高于等规定为正的,而把与它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正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表示,负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在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读作正)号。 注意:①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不仅仅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温度计中的0℃不是没有表示没有温度,它通常表示水结成冰时的温度。②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量的性质相反,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三、巩固知识 1、课本P3 练习 2、课本P4例 义。 四、总结 ①什么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②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③引入负数后,0的意义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P5习题1.1第1、2题。 1.2.1有理数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能够准确区分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2、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方法,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重点:有理数的分类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 问题1:学习了负数之后,我们对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了,你能写出三个不同类型的数吗?(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上写出,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如果有出现不同类型的数,同学们可上黑板补充。)问题2:观察黑板上的这么数,并给它们分类。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得出数的类型有5类: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二、讲授新课 1、有理数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数进行概括,得出: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即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让学生在总结出5类数基础上,进行概括,尝试进行分类,通过交流和讨论,再加上老师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出下面的两种分类方式。 (1)按定义分类:(2)按性质分类:

六年级数学优质课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复习课教案 小寨小学阿怀梅 一、复习内容:分数乘法应用题 二、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到单位“1”。 2、能准确找出数量关系。 3、能熟练地解答一步和二步的乘法应用题。 三、复习重点: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分析应用题的数量系。 四、复习难点:让学生正确、独立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五、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我们已经对分数乘法进行了学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些简单的分数应用题进行复习。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复习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步骤: 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4/5 ,吃了多少千克? 如果想求出吃了多少千克,要分哪几步去思考?怎样分析这道题? (1)找到题目中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 (2)找出数量关系。 (3)求出所要求的部分量。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做单位“1”。 (1)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4/5。() (2)甲的6/7相当于乙。()

(3)乙的5/9与甲相等。() (4)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1/8。() 2、填空题 (1)、学校买来新书240本,其中的1/8分给五年级。这里是把( )看作单位“1”,如果求五年级分到多少本?列式是()。 (2)、小红有36张邮票,小新的邮票是小红的1/2 ,小明的邮票是小新2/3的。如果求小新的邮票有多少张?是把( )看作单位“1”,列式是()。如果求小明有多少张是把()看作单位“1”,列式是()。 3、应用题 (1)、一堆煤12吨,又运来它的1/6 ,现在共有煤多少吨? (2)、李庄共有小麦地320公亩,水稻地比小麦地多1/5 ,这个庄的水稻地比小麦地多多少公亩?有水稻地多少公亩? (3)、修一条公路,长1000米,甲队已经修了这条路的2/5 ,剩下的由乙队修,乙队修多少米? (4)、教师公寓有三居室180套,二居室的套数是三居室的1/3 ,一居室的套数是二居室的3/4。教师公寓有一居室多少套?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 [本章知识要点] 1. 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二次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意义,并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 3. 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通过图象和关系式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4. 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5. 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6. 会通过对现实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26.1 二次函数 [本课知识要点] 通过具体问题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MM 及创新思维] (1)正方形边长为a (cm ),它的面积s (cm 2)是多少? (2)矩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如果将其长与宽都增加x 厘米,则面积增加y 平方厘米,试写出y 与x 的关系式. 请观察上面列出的两个式子,它们是不是函数?为什么?如果是函数,请你结合学习一次函数概念的经验,给它下个定义. [实践与探索] 例1. m 取哪些值时,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以x 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 分析 若函数)1()(2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须满足的条件是: 02≠-m m . 解 若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则 02 ≠-m m . 解得 0≠m ,且1≠m . 因此,当0≠m ,且1≠m 时,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 回顾与反思 形如c bx ax y ++=2 的函数只有在0≠a 的条件下才是二次函数. 探索 若函数)1()(22 +++-=m mx x m m y 是以x 为自变量的一次函数,则m 取哪些

【知识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省优质课的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省优质课的教案) 第四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第1课时)课题:§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第1课时)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54~158页授课教师:临川四中万梅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是第三学段统计部分的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这是在前两个学段已有数据处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是从一个较高的层面来系统整理前两个学段的相关的内容.本节教材通过一个实际例子介绍全面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中,逐步学会用数据说话,自觉地想到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2、教学重点(1)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2)会用表格整理数据.3、教学难点(1)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调查问卷(2)用表格整理数据4、教学关键得出全面调查的基本过程[教学目标]基于上述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年龄特征,制定本节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2) 能根据具体情景,设计问卷收集数据.(3) 会用表格整理数据.2、过程与方法目标:(1) 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学习统计内容,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据说理”的方法.(2) 通过对全班吃洋快餐情况的调查和吃洋快餐危害的了解,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饮食观念.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经历全面调查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但数据处理技能仍不强,尤其对根据调查目的设计调查问卷和用表格整理数据不习惯,所以对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搭设台阶,设计提问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过程]本节课按照“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归纳小结”的流程展开.教学环节教 学 内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统计图》优秀教学设计

《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黑沟小学盛月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通过与条形、折线统计图的对比分析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统计图之间的对比,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信息,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投影。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自己一天作息安排的相关数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情境图,师生谈话,现场调查:平时你喜爱什么样的运动? (二)处理数据,引入新知 1.出示六(1)班同学喜欢项目的统计表。 2.提出问题:

(1)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你能算出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吗? 学生独立算出百分比,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3)这个统计表中的数据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表示人数、百分比的条形统计图,讨论后留下表示百分比的条形统计图。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百分数加起来是多少?能否有一种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各部分占总体百分比的关系呢?这样的统计图用什么图形来表示比较恰当? (三)体验过程,学习新知 1.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扇形统计图。 2.完善扇形统计图。 师:可以用一个圆中的扇形来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例如图中喜欢乒乓球的人占总数的30%。可以用如下的扇形表示,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教科书第97页的扇形统计图。 3.经历扇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动态出示扇形统计图各部分内容,让学生经历各部分组成圆的过程,直观感受各部分扇形与圆的关系。 4.观察扇形统计图并思考:图中的整个圆表示什么?各个扇形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全集

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第一课时 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一) 教学内容:比万大的数、计数单位、数级、数位等(课本第2~4页内容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习惯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以及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计数习惯。 3、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4、了解我国人口普查状况,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重点: 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计数器、小卡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写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如:

学校里共有多少名学生?你家里没月收入大约是多少元?一年的收入大约有多少元? 2、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教师板书:25000 老师:这是老师家里的存款,请同学们说一说,老师家里有多少存款?这个数是几位数?(五位数)各个数位的名称是什么?各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2 5 0 0 0 ……万千百十个 位位位位位→数位 ……万千百十个→计数单位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知,揭示课题。 老师:以上所说的到的是我们过去学过的知识─万以内的数,其实在声国中我们已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更大的数─亿以内数的认识。 2、介绍主题图。 老师:2000年我国开展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现在老师提供几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口数,请同学们看看这几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口数据。 (1)投影出示: (2)看了这些数据,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提的? 3、教学例1 教师:从同学们刚才尝试读数中,我们明白要想正确地读出这些大数,应该

省级优质课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挐、沆砀、焉得、强”等文言词。 【学习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学习难点】 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句段法。 3.资料助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热场(热情、轻松、自信) 同学们,昨天晚上我失眠了。猜一猜,为啥?丢钱了?我的兜比脸都干净。失恋了?我儿子都会打酱油了。捡钱了?做梦都想呢,可惜没碰着。生病了?别看长得瘦,浑身是肌肉。玩游戏了? 不难为你们了,昨天我见了你们一面,就想了你们一夜啊!相逢是首歌,希望和大家度过愉快的40分钟!同学们,上课! 一、导入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季节的美。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湖心亭看雪》。看注释1。(板书课题、作者) 张岱生于明朝,明朝灭亡后,他满怀沉痛,以遗民身份入山隐居不出,写文著书,寄情山水。这篇文章就写于他隐居的时候。 二、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老师:现在我们朗读课文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准停顿,重点字音在这里。第二遍读出感受,读出味道。 1、学生练读 崇祯是日更定 挐一小船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余强饮三大白 (学生读课文,教师缓慢巡视学生。) 2.学生展示读 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来读第一段? (两名学生读第一段。) 你读得很流畅,如果读得再慢点儿就更美了。谁再来试试? 读得真棒!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谁来读第二段?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时间:2011年3月9日 班级:三(2) 执教老师:孟凡志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P21-23。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比较、推理、交流发现圆柱侧面展形的形状,推导得出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2.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够运用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空间观念,培养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把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研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学具准备 上一课学生自己做的圆柱形模型。教师准备罐头模型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圆的周长如何计算?计算下面圆的周长?

(1)已知圆的半径是3厘米。 (2)已知圆的直径是4厘米。 2.圆的面积如何计算?计算下面圆的面积? (1)已知圆的半径是6厘米。 (2)已知圆的直径是4分米。 (3)已知圆的周长是62.8厘米。 3.拿出课后做的圆柱形模型。说出在做模型时你先剪下了什么?圆柱的侧面是由什么样图形的纸片围起来的?那么上底面和下底面呢?4.揭示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二、新知探索 1.侧面积公式的推导 (1)出示例2场景图:一个圆柱形状的罐头,它的底面直径11厘米,高15厘米。侧面有一张商标纸,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纸的接头处忽略不计) (2)教师出示一个侧面围有商标纸的罐头模型。提问:如何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3)根据学生回答后指名操作。沿着接缝处竖直剪开,得到什么图形?师根据学生操作与学生回答画出示意图。如下: (4)观察: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与圆柱的侧面有什么联系?根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正弦和余弦(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纸片,双面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一)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想象) (二)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把你刚才的想法画下来。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师:画完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组谁的想法与众不同?(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 (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不同情况) (二)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预案: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三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执教人杨朗课型新 授 教案 类型 自 主 主 备 人 杨 朗 集体备课日期 合 作 释 疑 2、读一读,写一写。cuò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huáng)不知所(措) 使用日期主管人华裔(yì)论语(lún)儒家(rú)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课题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研讨 意见格物致知: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学习目标1.掌握格物致知的含义并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抓住论点,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并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神的人。【自学目标】(9分钟) (1)再次认真朗读课文独立思考: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本文的中 重点目标1、3 心论点是什么? (2)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三个问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难点目标3 有疑难的地方同位或小组局部交流。 检查反馈:(1)a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教具Ppt课件b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过程(2)a什么是格物致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1-2)提出问题 明标自学(一)导入新课:b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3-12)分析问题 首先视频导入引出新课。然后出示学习目标并检查预习情况。 c 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13)解决问题1、了解作者。【合作交流】(15分钟) 【知识链接】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于1976年与里克 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自由读课文,先自主思考,有疑难的地方然后小组交流,完成下面问题: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预案 月塘坂尾小学黄胜豪年级六(1)班科目数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执教黄胜豪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能够正确地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推导化简比的方法,正确化简比。教学难点:化简比。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复习商不变的性质。 (1)谁能很快地直接说出41÷25的商?(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41÷25=(41×4)÷(25×4)=164÷100=16.4) (3)你这样做根据的是什么? (商不变的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 2.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我们进行约分和通分根据的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它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 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练习: (1)求比值的练习。 8∶4= 48∶12= 16∶8= 24∶18= 40∶16= 15∶5= 二、合理猜测得出结论,自主验证 用PPT课件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在已学知识的氛围中,逐步过渡到新学内容。这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阶段,激发学生情趣。教师通过动画创设情境来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及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复述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的过程中提取相关信息

1、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这两个性质想一想: 在比中又有什么规律可循?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 2 、概括比的基本性质。 (1)创设情境。2∶4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可以写成2∶4=2÷4,再想想,2∶4等于4∶8吗?你是怎么想的?(2∶4=2 ÷4=(2×2)∶(4×2)=4÷ 8=4∶8) (2)概括比的基本性质。强调“同时”、“相同”、“0除外”这几个重点的关键词语。 (3)出示课题,这就是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3.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1)引出比的基本性质的作用。出示例题请同学回答 (2) (2)解释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3)(3)化简比 (4) (4)区别化简比和求比值。 1、小组讨论:看看上面的两个例子,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2、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 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3、讨论: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人 数的比是写成45∶40好呢,还是写成9∶8好?(写成9∶8能使数 量间的关系更加简明。) 学生回答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4、讨论概括:怎 样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一般先把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两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转化为整数比,再化简成最简单 的整数比)。5、小结;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第一步都化成整数比,接 着再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同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使比的前、后项成为互质数。) 讨论:由于化简比的方法和求比值的方 三、实践运用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用投影仪集体订正 1.完成第57页的“做一做”。2.完成第59页第6题。 四、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学生自由讨论并说说自己的收获 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巩固。拓展空间,置学生于探索者、发现者、合作者的角色,在探索研讨过程中了解比各部分的动态变化,掌握比的前项、后项的本质属性。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诱发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主探索、尝试,从而主动获取知识。数学学习是一种过程,是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 回应课前提出问题,加以解决,促使知识的迁移应用,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相信学生的调查与探索将会异彩纷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