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七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案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PPT

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
一、导入新课
【导入】在自然界中,生物不断地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那么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会因此而增加,而氧气是否又会因此而减少呢?
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问题】鱼缸内的鱼养多了,鱼会因为缺氧而上浮,甚至死亡。有什么办法 能使鱼缸内水中溶解的氧气含量上升?
臭氧分子(O3)含有3个氧原子,是氧 气(O2 )的同素异形体;一种蓝色、 带有腥臭气味的气体。
紫外线
O2
2O
O + O2
O3
臭氧不稳定:O3
O + O2
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问题】臭氧层对人和生物有什么影响? 太阳光中高能紫外线对人的皮肤、眼睛,甚至免疫系统都会造成伤害;
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会破坏植物体内的叶绿素,阻碍农作物和树木的光 合作用。
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C.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 D.以上都是
【措施】 ①减少使用化石能源,改进技术,提高利用效率; ②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③大力开发和推广使用非化石能源(如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等); ④控制人口增长。
三、温室效应
四、课堂练习
1.下列情况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多( B )
A.利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B.汽车数量增加 C.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 D.植树造林
【思考】在屋内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使空气保持清新?
开窗通风,白天放 置绿色植物。
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思考】在塑料大棚里可以用什么方法使农作物增产?
人工适当补充二 氧化碳,肥水管 理,增强光照, 夜间适当降温等。
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PPT课件(初中科学)22张)

三、温室效应
学以致用: 利用碳的循环分析,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措施防治温室 效应的加剧?
①控制矿物燃料的燃烧,合理开发和利用燃料,寻找新 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地热等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②保护森林和植被,制止乱砍滥伐,植树造林,利用森 林涵养水源,调节气温。 ③控制人口激增。
本节小结
自 然 界
(1)大自然中,产生氧气的是光合作用
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大自然中,产生氧气的是: 植物光合作用 。
2、大自然中,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
(1)
生物呼吸作用
;
(2) 各种燃烧现象
;
(3)微生物的氧化分解现象
。
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呼吸作用表达式为: 酶
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量
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为: 光
二氧化碳+水 叶绿素
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自 然 界 中 的 碳 、 氧 循 环
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 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维 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 氧平衡。
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这对 碳循环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量,从而破坏了碳在 自然界的平衡,致使大气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导致 全球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的后果。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问题:在自然界中,生物在不断地进行呼吸消耗氧气,产生
二氧化碳。那么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会因此而增加,而氧气 是否又会因此而减少呢?
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讨论:
1.在一个封闭的房间呆久了,会有什么感觉?
2.鱼缸内的鱼养多了,鱼会因为缺氧而上 浮,甚至死亡。有什么办法能使鱼缸内水中 溶解的氧气含量上升?
八年级下册科学《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3)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通过实验验证氧循环和碳循环的过程。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氧循环和碳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课后作业:布置与氧循环和碳循环相关的思考题和实践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讨论主题:
-氧循环对生物生存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碳循环与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
-解释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5.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6.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氧循环和碳循环相关的课外阅读、科普讲座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物质循环过程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学习将更具挑战性和探究性。学生对实验和观察等活动充满兴趣,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探索科学知识。然而,他们对复杂的生态循环过程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解可能仍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此外,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渐增强,对氧循环和碳循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有较高的关注度。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探究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2.教学策略: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导学案一、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氧气和二氧化碳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它们在自然界中通过循环不息地进行转化和流动。
今天我们就来进修一下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二、目标1. 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2. 掌握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生物圈、大气圈和地球圈之间的互相转化干系;3. 探讨氧气和二氧化碳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三、导入问题1. 什么是氧循环和碳循环?2. 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是如何进行循环的?3. 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四、进修过程1. 氧气循环氧气循环是指氧气在自然界中不息地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氧气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开释到大气中,并被动物呼吸吸入。
在动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氧气被消耗,同时二氧化碳被开释出来,形成气体循环。
2. 碳循环碳循环是指碳在自然界中不息地在大气、水、土壤和生物体之间转移的过程。
碳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形成有机物质。
动物通过食物链摄取植物,将碳元素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物质。
在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有机物质被分解,开释出二氧化碳,形成碳循环。
3.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重要性氧气是生物体呼吸的重要气体,没有氧气,生物无法进行呼吸,无法生存。
而二氧化碳则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没有二氧化碳,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无法发展。
五、拓展延伸1. 你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循环的速度和规律吗?2. 你能够列举出自然界中其他重要的气体循环吗?3. 你认为人类活动对氧气和二氧化碳循环有何影响?六、总结通过进修,我们了解到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自然资源,珍爱环境,让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地球上持续循环,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
七、作业1. 请同砚们总结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并写出相关的图解;2. 请同砚们调查一种影响氧气和二氧化碳循环的人类活动,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3.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知识点梳理
1. 碳循环的概念与过程
- 碳循环是指碳在自然界中的不断循环过程。
- 主要包括以下过程:
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2)视频: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碳循环和氧循环相关的视频,如光合作用的过程、呼吸作用的过程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在线工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一些在线工具,如虚拟实验室、在线知识库等,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教师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包括PPT、视频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探究碳循环和氧循环,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机制,提高学生的科学解释能力。同时,通过关注碳氧平衡对地球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十.板书设计
- 重点知识点:碳循环、氧循环、碳氧平衡、碳循环和氧循环之间的关系。
- 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碳汇、碳中和。
- 句: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氧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等;碳氧平衡对地球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如维持生物圈的稳定、影响气候的变化等。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教师根据碳循环和氧循环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八年级科学下册3.7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第2课时)教案(新版)浙教版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浙教版教材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是学习了《生物是怎样呼吸》和《光合作用》基础上的再进行拓展,并且也为九上《物质的转化规律》作铺垫,同时通过温室效应的成因、利弊的学习,使学生能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课涉及的产生和消耗的二氧化碳的途径的知识,学生在通过前面几节的学习都有所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串成途径。
温室效应成因、利弊及防治措施,同学们在近年来的报刊、电视里经常听到、看到,所以建议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采取用讨论的形式。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体会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在不停的运动着,而且是在不断地循环演变中运动着(2)知道碳循环的意义(3)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途径,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4)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5)能列举一些防治温室效应加剧的措施2.能力目标:(1)查找资料的能力(2)学会读图表述,分析归纳的能力(3)能通过用简单的实验来模拟复杂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去解释自然现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碳循环了解,树立物质是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建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2)通过对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利弊的了解,培养环保意识(3)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深刻认识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自然界的碳循环难点:自然界的碳循环四、教学方法设计情景,学生探究、讨论,师生阅读归纳总结五、课前准备玻璃杯两个,玻璃片一片,温度计两支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自然界中氧面来认识自二氧化碳)二氧化社会【演示实验】之中,所以温室内的温度温,与温室气培养举一反三2.地球上的病虫害增衡定,适于动植物二、植树造林、保护森七、板书设计第六节(第二课时)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三、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光合作用CO2微生物分解作用物质(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四、温室效应1.概念:大气中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2.成因:CO2等气体能使来自太阳的光,能很好地穿过到达大地,而地面的反射却很少能穿透这层二氧化碳,使得它具有保温作用。
7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pptx

类)又成为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并通过动物或人的呼吸释放回 到大气中又可被植物利用。第三种形式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它返回大气中后重新进入生 态系统的碳循环。3、碳循环与氧循环的关系:
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含碳物质和含氧物质的循环。 在自然
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氧循环和碳循环,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恒定 ,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一一氧平衡。 除了碳、氧元素循环外,自然界中还存在着氮、磷、
变6、如图为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测定装置,测定仪的叶室为透明玻璃材料制成。分析仪可以测出植物从叶 室内的空气中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的量。利用该装置研究温度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请分析回答 下列问题:(1)先将上述装置置于暗处,测定单位时间内叶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值,该变化值越大表示越强。 (2)在预先设定的不同温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定义和重要性;2. 掌握氧循环和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和影响因素;3. 能够分析氧循环和碳循环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预习问题:1. 什么是氧循环和碳循环?它们的作用是什么?2. 氧气是如何在大气和水体中循环的?3. 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流动方式有哪些?碳循环的主要过程是什么?三、学习内容:1. 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定义和作用;2. 氧气在大气和水体中的循环;3. 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流动方式;4. 碳循环的主要过程。
四、梳理重点难点:1. 区分氧循环和碳循环的概念;2. 掌握氧气和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路径;3. 理解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包括生产、分解、沉积等。
五、课堂讲解技巧:1. 结合图表讲解氧循环和碳循环的过程;2. 引导学生思考氧和碳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和联系;3.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促进互动交流。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氧循环和碳循环;2. 思考氧气和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并写下自己的观点;3.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学生将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的重要性,掌握其基本概念和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环境中的关键循环过程。
一、导入1. 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呢?这两个循环过程对我们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都有怎样的重要意义?2. 观看视频:“氧循环和碳循环”简介,了解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和意义。
二、认知1. 学习氧循环的过程和作用:通过教师讲解和课本内容,了解氧分子在大气、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循环过程,掌握氧气在维持生物生存和燃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 学习碳循环的过程和作用:了解碳元素在生物体内、大气中、海洋中和土壤中的循环过程,明白碳循环对维持地球气候平衡和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3. 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的知识检测,加深对概念和过程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老师:二次备课老师:学科:科学
教学内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总课时数
1课
时
设计人备课
日期
2014 年5 月14
日
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2、了解大气层中的臭氧的作用及其保护。
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利弊。
教学重点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2、了解大气层中的臭氧的作用及其保护。
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利弊。
难点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2、了解大气层中的臭氧的作用及其保护。
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利弊。
课前准备大自然中,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和组成,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有。
教学过程二次
备课二.新知尝试
(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自然界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和等而减少,
但又会随着植物的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这就是。
2.活动:P114页图3-83
观察A钟罩内蜡烛熄灭的时间为;B钟罩内蜡烛熄灭的时间
为。
B钟罩内蜡烛燃烧所需的氧气是来自于,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
碳。
从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
读图3-84,大自然中,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有哪些?产
生氧气的途径有哪些?
(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读图:
(三)温室效应
1在正常情况下,碳循环是平衡的,但是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燃烧煤. 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含量迅速进而导致引起。
活动:测量水温:的杯内水温高。
你认为其中的原理
是:。
思考与讨论:“温室效应”有什么利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治“温室效应”的加剧?
三.同步尝试
1. 南极洲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的人为原因是
()
A.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B.氟利昂的排放量增加
C.含硫胡何物的排放量增加D.海洋中的营养元素增多
2.下列方法不可能使室内空气清新的是
()
A.开窗B.在阳台上种花
C.夜晚在屋内放置绿色植物D.装上空气清新装置
3.科学家在分析被密封在琥珀中的远古时代的空气的成分时发现,当时大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35%,而现在仅为2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大量岩石风化消化氧气B.海水中溶解氧气量增加
C.生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D.气候变迁引起森林的大量减少
四.综合尝试
4.如图所示,如果甲是H2O和CO2,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是呼吸作用,丙是有机物和O2,丁是光合作用
B.乙是光合作用,丙是有机物和O2,丁是呼吸作用C. 乙是呼吸作用,丙是H2O和CO2,丁是光合作用甲
乙丙
丁
D.乙是光合作用,丙是H2O和CO2,丁是呼吸作用
5.人类发明并使用氟利昂(主要用作致冷剂)若干年后,科学家发现氟利昂在紫外
线的照射下能分解出氯原子破坏臭氧层,破坏臭氧的循环示意图如图所示:(1)请写出臭氧的化学式:。
(2)上述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填序号)。
(3)经过上述①②③的反应过程后,反应物氯原子的个数(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
(4)若贝尔奖获得者莫利纳博士指出:“少量的氟利昂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的影响”,请你根据循环示意图论证他的观点:。
五.归纳尝试
知识归纳
教学反思
该部分内容较简单,学生掌握情况良好。
氯原子臭氧一氧化氯
氧气
过氧化氯
过氧化氯
氯原子
氧气
一氧化氯
日光
③②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