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调查报告
家长方言调查报告

家长方言调查报告调查目的:本调查旨在了解家长们使用方言的情况,以及方言对他们的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的影响。
调查方法:我们通过在线问卷的方式进行了家长方言调查。
共有200位家长参与了调查,他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家庭。
调查结果如下:1. 方言使用情况:有87%的家长表示在家中使用方言,而在公共场合则使用普通话。
这显示了家长们对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的重视。
2. 方言对家庭生活的影响:绝大多数(94%)使用方言的家长认为方言有助于增进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他们认为方言更贴近生活,更容易表达情感和细节。
此外,82%的家长认为方言有助于传递家庭的价值观和传统。
方言成为了家庭文化的一部分,连接了家人之间的纽带。
3. 方言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多数使用方言的家长(76%)认为方言对子女的语言发展有积极影响。
他们坚信通过方言的学习和使用,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普通话,并且更容易学习其他语言。
此外,68%的家长认为方言有助于孩子了解和传承家族的文化和传统。
方言成为了连接子女与祖辈之间的桥梁,传递了家庭的历史和身份。
4. 子女对方言的态度:多数家长(81%)表示他们的子女对方言持积极态度,并且愿意在家庭中使用方言。
这种态度反映了家长们成功传递方言文化给下一代的努力和成果。
此外,56%的家长认为通过方言的学习和使用,孩子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得到了增强。
结论:家长们对方言的使用持积极态度,并且认为方言对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传承文化和加强亲情的纽带。
通过方言的学习和使用,家庭内部的亲密关系得以增进,子女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家族的传统和价值观。
为了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我们应该在家庭教育中积极推广方言的学习和使用。
方言调查报告

引言概述:方言是指来自于特定地区或社群的语言变体,它们通常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方言的调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域的语言特点,探索语言变体的起源和发展,并为语言研究和教育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本文将对方言调查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进行阐述,并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讨论五个主要方面的调查结果。
正文内容:1.方言的社会背景方言在社会交往和身份认同中起着重要作用。
方言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族群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
方言的使用和传承面临着语言标准化和全球化的挑战。
2.方言的语音特征方言的音系和音位系统可能与标准语言存在差异。
方言的音变规律和语音连锁反应是研究方言语音特征的重要方法。
方言的声调和语调特点对方言研究和语音教学具有重要价值。
3.方言的词汇与语法特点方言在词汇使用上可能存在与标准语言不同的词汇库和词汇组合规律。
方言在语法结构上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的句法规则和语序现象。
方言的专有词汇和表达方式体现了方言社群的独特文化习俗和认知方式。
4.方言调查方法方言调查的方法包括田野调查、问卷调查、录音采集和口述调查等。
方言调查需要依靠合适的调查工具和方法,如方言地图、音频录音和文字记录。
方言调查的有效性和信度需要经过数据分析和统计处理的验证。
5.方言调查的应用价值方言调查可以为方言研究和语言学理论提供切实的实证数据。
方言调查可以为语言教育提供地方教材和教学资源。
方言调查可以促进方言保护与传承,并提升地域文化的认知度和价值。
总结:通过方言调查,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语言多样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方言调查不仅有助于深入研究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还为语言教育和地域文化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资源。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方言作为地方文化和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通过持续的方言调查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和传承方言的独特魅力。
方言调查报告4篇_调查报告_

方言调查报告4篇一、调查背景1956年2月6日,国务院成立了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发出了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然而普通话的推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方言区的人不可能一下子放弃本族语完全接受普通话。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普通话的使用比方言更加方便人们的交流和生活,其优越性愈来愈明显。
因此,很多方言区的人逐渐对普通话的某些语音和词汇产生了认可并应用于生活中,一些地方土话也逐渐消失,方言与普通话之间逐渐产生融合。
二、调查目的了解普通话工作开展以来普通话对四川方言的影响三、调查时间20xx年**月——**月四、调查地点四川省**市五、调查对象该地区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六、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用一系列词组,分别调查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通一个词的读音与说法。
七、调查内容在普通话影响下发生变化的语音和词汇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八、调查结果经调查发现,在三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中老年人话语中的地方土话比较多,受普通话的影响较小;中年人话语中的地方土话较少,受普通话的影响居中;青年人的话语中很少出现地方土话,受普通话的影响较深。
其原因是,三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从青年到老年逐渐减弱,并且青年人在学习以及使用普通话的时间和范围上比其他两类人群更加长和广泛。
由于四川方言其本身就属于北方话,而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所以大多数词语在普通话与四川方言语音的区别下,其写法相同但是读音不同。
加之笔者所调查的彭州地区的四川方言是有翘舌音,在语音上与普通话相似程度较深,所以本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有很大的相似性。
在这样的条件下,理论上本地区应该是受普通话影响很大的。
但是经过调查,从整体而言本地区受普通话影响并不深。
其主要原因是,普通话与本地的四川话相似度高,在交流上障碍并不大,因而因普通话而改变的地方词汇并不多,并且此地需要与说普通话的人交流的时间并不多。
九、结束语在这次调查当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在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下语言的变化。
方言调查报告4篇

方言调查报告4篇一、调查背景1956年2月6日,国务院成立了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发出了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然而普通话的推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方言区的人不可能一下子放弃本族语完全接受普通话。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普通话的使用比方言更加方便人们的交流和生活,其优越性愈来愈明显。
因此,很多方言区的人逐渐对普通话的某些语音和词汇产生了认可并应用于生活中,一些地方土话也逐渐消失,方言与普通话之间逐渐产生融合。
二、调查目的了解普通话工作开展以来普通话对四川方言的影响三、调查时间20**年**月——**月四、调查地点四川省**市五、调查对象该地区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六、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用一系列词组,分别调查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通一个词的读音与说法。
七、调查内容在普通话影响下发生变化的语音和词汇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八、调查结果经调查发现,在三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中老年人话语中的地方土话比较多,受普通话的影响较小;中年人话语中的地方土话较少,受普通话的影响居中;青年人的话语中很少出现地方土话,受普通话的影响较深。
其原因是,三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从青年到老年逐渐减弱,并且青年人在学习以及使用普通话的时间和范围上比其他两类人群更加长和广泛。
由于四川方言其本身就属于北方话,而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所以大多数词语在普通话与四川方言语音的区别下,其写法相同但是读音不同。
加之笔者所调查的彭州地区的四川方言是有翘舌音,在语音上与普通话相似程度较深,所以本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有很大的相似性。
在这样的条件下,理论上本地区应该是受普通话影响很大的。
但是经过调查,从整体而言本地区受普通话影响并不深。
其主要原因是,普通话与本地的四川话相似度高,在交流上障碍并不大,因而因普通话而改变的地方词汇并不多,并且此地需要与说普通话的人交流的时间并不多。
九、结束语在这次调查当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在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下语言的变化。
调查方言现状分析报告总结

调查方言现状分析报告总结1. 引言方言是指一种地方特有的语言变体,通常与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或群体相关联。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丰富多样文化遗产的国家,方言的存在至关重要。
方言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和地域认同的象征。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方言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以进一步了解方言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随机选择了50个城市进行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方言使用情况、方言传承、方言与现代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共收回有效问卷1000份,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3. 方言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現代社会,使用方言的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6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常使用方言,而只有31%的人表示他们至少每天都会使用方言。
其中,大部分方言使用者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年长群体中,而在城市和年轻人群体中,方言的使用率较低。
造成方言使用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为了融入城市的社交圈子,使用普通话成为一种必要的生存技能。
其次,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全国性的流行文化,方言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
4. 方言传承方言传承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会说自己的家乡方言,仅有2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能够流利地使用家乡方言。
这一数据显示了方言传承面临的挑战。
方言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家庭环境和教育因素。
受访者中有62%的人表示他们的父母从小就鼓励他们使用普通话,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而在学校教育方面,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学校并未将方言作为正式的课程内容,这导致了方言传承的断档。
5. 方言与现代社会方言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受到了冲击,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作用。
调查显示,67%的受访者认为方言是保持地方文化传统和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
此外,58%的受访者认为方言在民间艺术、音乐和文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方言调查报告范文(一)

方言调查报告范文(一)引言概述:方言是中国特有的语言形式之一,其地区性和个体性使得方言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本文旨在调查和分析某地区的方言使用情况以及对方言的态度,以期加深对方言的了解和推广,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
正文内容:一、方言的地理分布1. 方言的定义:方言是在普通话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具有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
2. 方言的地理分布:调查显示,该地区主要使用本地方言,但也有少部分使用普通话的情况。
二、方言的使用频率1. 家庭使用:大部分调查对象在家庭中使用本地方言,与家人交流更加亲切自然。
2. 社交使用:方言在社交场合中被广泛使用,与本地居民交流更加融洽。
三、方言的特点和影响1. 语音特点:对比普通话,本地方言更加音调上扬,清晰度稍低,有独特的韵律感。
2. 词汇特点:本地方言的词汇丰富多样,其中包含一些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特殊词汇。
3. 语法特点:本地方言在语法结构上与普通话有所差异,更加灵活多变。
四、对方言的态度和认知1. 重视程度: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方言是本地文化的一部分,应予以重视和传承。
2. 语言沟通:大多数人认为使用方言可以更好地沟通和表达情感,对于社区归属感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五、方言保护与传承1. 方言教育:调查显示,方言教育在学校和社区中得到了一定的开展,但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2. 方言传承:调查对象普遍认同方言传承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加强相关的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
总结: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表明该地区的方言在社交和家庭中普遍使用,并且受到了调查对象的重视和认可。
为了保护和传承方言,我们需要加强方言教育和推广活动,并在社区中组织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以促进方言的传承和发展。
方言流失情况调查报告6篇

方言流失情况调查报告6篇篇1一、引言方言,作为各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信息。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方言面临着严重的流失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方言流失的现状、原因及影响,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设计了一份详细的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信息、方言使用情况、对方言的态度和看法等。
通过线上和线下渠道发放问卷,共收集到有效数据1000份。
同时,我们还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访谈和实地考察,以获取更深入的信息。
三、调查结果1. 方言使用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仍然在使用方言,尤其是在年龄较大的群体中,方言的使用率更高。
然而,随着年龄的降低,方言的使用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在城市里,方言的使用范围相对较窄,而在农村和一些小城镇,方言的使用则更为广泛。
2. 方言流失的原因(1)教育普及: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普通话成为了通用语言,对方言的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2)社会流动: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人们纷纷离开家乡,到外地谋生,对方言的使用和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媒体影响: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多地依赖电子媒体进行交流,对方言的使用和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
3. 方言流失的影响方言的流失对方言文化、地方文化和国家文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方言的流失会导致地方文化的同质化,使得各地之间的文化差异逐渐消失;其次,方言的流失也会影响国家文化的多样性,使得中国的语言文化越来越单一。
四、对策与建议为了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1. 加强方言教育:在学校和教育机构中加强方言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方言。
2. 推广方言旅游:通过推广方言旅游,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方言文化。
3. 开展方言活动:举办各种方言活动,如方言比赛、方言晚会等,增强人们对方言的兴趣和热爱。
4. 建立方言数据库:建立方言数据库,对方言进行记录和保存,以便后人研究和传承。
关于方言的社会实践报告

一、引言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性的语言现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情感表达。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方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方言逐渐被普通话所取代,许多方言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深入了解方言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我们组织了一次关于方言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详细报告。
二、实践活动背景1. 方言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方言的使用逐渐减少。
一些地区的方言已经消失,许多年轻一代甚至无法说一口流利的方言。
2. 文化传承:方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保护和传承方言,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
3. 社会实践:为了提高人们对方言的认识和关注,我们组织了一次关于方言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了解方言的现状、价值以及传承方式。
三、实践活动内容1. 调查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方言的分布、使用情况、传承现状等。
2. 访谈交流:与方言使用者和研究者进行访谈,了解方言的特点、文化内涵以及传承方式。
3. 文化体验:参与方言地区的民俗活动,体验方言文化,感受地域风情。
4. 宣传推广:通过撰写文章、制作视频、举办讲座等形式,宣传方言的价值和文化意义,提高人们对方言的关注。
四、实践活动成果1. 调查研究:本次实践活动共调查了10个方言地区,收集了大量关于方言的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2. 访谈交流:与方言使用者和研究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方言的特点、文化内涵以及传承方式。
3. 文化体验:参与了方言地区的民俗活动,感受到了地域风情,加深了对方言文化的认识。
4. 宣传推广:撰写了5篇关于方言的文章,制作了2个方言文化视频,举办了2场方言讲座,提高了人们对方言的关注。
五、结论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方言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
方言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院学年论文题目:论济宁方言的内部特征姓名:学号: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年级班级: 13级2班指导教师:2015年9月15日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前言 (3)一、选择规则的方言差异 (4)(一)义位内部组合的差异 (5)(二)义位搭配的方言差异 (6)二、序列规则的方言差异 (8)(一) 义位内部序列规则的差异 (8)(二)义位之间序列规则的差异 (8)结语 (9)参考文献 (9)论济宁方言的内部特征摘要:济宁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其方言词汇跟普通话、山东方言、甚至北方方言的词汇都有很大的一致性,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济宁分辖12个县市区,由于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情况,地区内部的词汇差异也比较大。
本文以济宁方言与普通话之间以及方言内部之间的义位组合差异为基础,分析济宁方言的特点。
关键词:济宁方言;义位组合;差异Of the Feature in Jining DialectAbstract: Jining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Shandong Province, is located in Su Lu Yu Anhui four province with the Department, the vocabulary of dialects with Mandarin,Shandong dialect, and even the northern dialect vocabulary have great consistency,but also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Jining jurisdiction over 12 countie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e, vocabulary differences within the region is relatively large. Sememe combination based on differences between Jining dialect and Mandarin and dialect between internal basis,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ining dialect.Keywords:Jining Dialect ;Sememe ;Combination Differences前言汉语方言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是汉语分化的结果,是汉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全面了解汉语就要研究汉语方言。
汉语方言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汉语、帮助我们学习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帮助我们认识汉民族发展的一些历史问题、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
了解地方方言,具有重要作用,而济宁方言特点突出,因此对其研究意义重大。
一、选择规则的方言差异高名凯、石安石认为:“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地方接触;是某个社会内某一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有它自己的特点;它是由于一个社会内各地区不完全分化或是几个社会间不完全的统一而造成的。
”邢公畹认为:“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语言的分支。
它是语言分化的一种结果。
”黄伯荣、廖序东认为:“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
”邵敬敏认为:“现代汉语的变体形式有:(一)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二)现代汉语的社会变体。
现代汉语的方言也就是它的地域变体。
”叶蜚声、徐通锵认为:“语言由于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形成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在汉语中俗称‘话’。
”胡明扬则认为:“社会的地域分化会导致语言的地域分化,在一种语言的内部形成不同的地域方言;社会的社群分化会导致语言的社群分化,在一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形成不同的社会方言。
”以上论述中,有些学者认为方言就是地域方言的简称,如高名凯-石安石先生、邢公畹先生、黄伯荣-廖序东先生、邵敬敏先生。
他们忽略了社会方言,或者说把方言同地域方言画等号,割裂了方言与社会方言的关系。
如下图: 语言的分化→①方言—地域方言②社会方言我们赞同叶蜚声-徐通锵先生、胡明扬先生的论述,即把因地域分化形成的语言变体形式称为地域方言,因社会分化形成的语言变体形式称为社会方言。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方言不应仅指狭义上的全民语言的地域分支,它还涵盖社会因素,诸如言语社团中成员的年龄、性别、职业、身份、地位、阶层等因素,也就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
因此谈到方言,第一层面应把地域方言与社会方言相区别开来,即方言不仅指地域方言,也包括社会方言。
如下:语言的分化→方言→ (1)地域方言—语言的地域分化(如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区)(2)社会方言—语言的社群分化(如阶层用语、行业用语)“义位的意义不等于其成分加和意义。
义位的组合意义,指两种现象:一指义位内部的语素组合意义,二指义位之间的组合意义,后一种也叫义位搭配意义,其表层现象就是词语搭配义。
”(张志毅、张庆云,2005:197)。
义位组合具有规则性,依据张志毅《词汇语义学》可分为选择规则和序列规则。
(一)义位内部组合的差异义位内部词素间的组合,存在着普方差异和方言之间的差异。
如,表示雌雄这一概念时,会有差异。
解海江(2001)在其论文《汉语方言义位比较研究》中曾分析过不同方言存在的这种义位内部组合的差异,这种差异同样也反映在济宁方言内部。
普通话中表示雌雄,有属性词“公、母”“雌雄”等,在济宁方言中不同的动物选择搭配不同。
如:普通话方言词语方言公马/母马公牛/母牛公羊/母羊公驴/母驴公猪/母猪公狗/母狗公猫/母猫公鸡/母鸡公鸭/母鸭市中区儿马/骒马牤牛/牸牛羯虎,羯子/母羊叫驴/草驴牙猪/母猪牙狗/母狗儿猫/女猫公鸡/草鸡鸣鸭/草鸭任城区儿马/骒马牤牛/牸牛羯虎,羯子/母羊叫驴/草驴牙猪/母猪牙狗/母狗儿猫/女猫公鸡/草鸡鸣鸭/草鸭兖州儿马/骒马牤牛/氏牛羯子,臊胡子/母羊叫驴/草驴牙猪/母猪牙狗/母狗儿猫/女猫公鸡/草鸡公鸭/母鸭曲阜儿马/女儿马牤牛/氏牛公羊/母羊叫驴/草驴牙猪/母猪牙狗/母狗儿猫/女猫公鸡/草鸡公鸭/母鸭泗水儿马/骒马牤牛/氏牛公羊/母羊叫驴/草驴牙瓜/老美儿牙狗/母狗儿猫/女儿猫公鸡/草鸡公鸭/母鸭邹城儿马/骒马牤牛,犍子/氏牛羯子/母羊叫驴/母驴牙猪/母猪牙狗/母狗儿猫/母猫公鸡/草鸡公鸭/母鸭微山儿马/骒马牤牛,犍子/氏牛臊虎子,羯子/母羊叫驴/草驴牙猪(渔)/母猪牙狗/母狗儿猫、男猫(渔)/女猫公鸡/草鸡鸣鸭/草鸭鱼台公马/骒马牤牛,老犍/牸牛羯虎/水羊叫驴/草驴牙猪/母猪牙狗/母狗儿猫/女猫公鸡/草鸡鸣鸭/草鸭金乡儿马/骒马牤牛/氏牛羯虎,/水羊叫驴/草驴牙猪/母猪牙狗/母狗儿猫/女儿猫公鸡/草鸡鸣鸭/草鸭嘉祥儿马/骒马牤牛/氏牛羯虎,/水羊叫驴/草驴牙猪/母猪牙狗/母狗儿猫/女儿猫公鸡/草鸡鸣鸭/草鸭汶上儿马/骒马牤牛/氏牛羯子/母子叫驴/草驴牙猪/母猪牙狗/母狗儿猫/女猫公鸡/草鸡公鸭/草鸭梁山儿马/骒马牤牛/氏牛臊虎/母羊叫驴/草驴牙猪/母猪牙狗/母狗儿猫/女猫公鸡/草鸡公鸭/母鸭普通话中表示雌雄的词素,如,“草”:<口>雌性的(多指家畜或家禽)①“儿”:雄性的;“叫”:雄性的;“牡”:雄性的;“牝”:雌性的;“骒”:雌性的。
济宁方言中一般都具有这些词素,除此之外,方言中还有一些特有的,如:“女”/“女儿”:表示雌性的(动物),如,“女儿马”(曲阜),“女猫”/“女儿猫”(济宁12县市区),可与词素“马”“猫”组合;“男”:表示雄性的(动物),“男猫”(微山),只能与词素“猫”组合。
由于两种成分间结合的紧密,我们认为“女”“女儿”“男”在这些词中都是词素。
“鸣”表示雄性的,如,“鸣鸭”(中区、任城区、微山、鱼台、金乡、嘉祥),与词素“鸭”组合;“牙”:雄性的,古汉语中“牙”具有此义,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在济宁方言中,“牙”作为此词素义,还经常使用。
如,“牙狗”“牙猪”(济宁12县市区),与词素“狗”“猪”组合。
(二)义位搭配的方言差异义位搭配的差异在普通话和方言之间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
越是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义位搭配越会有差异,从而能够体现两者的特点。
如: “喝”在普通话中常指“将液体或流食咽下去”,通常的搭配有“喝水”“喝茶”“喝酒”“喝粥”等等。
在济宁方言中“喝”还可以搭配“西瓜”和“面条”等。
在微山县,一些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可以说“喝饭”。
“杀”在普通话中指“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弄死”,如“杀虫”“杀鸡”“杀敌”等。
在济宁方言中,汶上、金乡、鱼台等地,“杀”可以搭配植物,如,“杀树”“杀白菜”“杀芝麻”等。
微山地区“杀”只可以搭配“树”,梁山、嘉祥地区“杀”只可以搭配“西瓜”。
义位“打”,可以和很多词进行搭配,济宁方言中和普通话相同的,如:打白条、打摆子、打板子、打边鼓、打喳喳、打场子、打吵子、打冲锋、打出手、打底子、打嘟噜、打官腔、打官司、打哈欠、打寒颤、打呼噜、打抱不平罗昕如(2006:762~766)《湘方言“打”类词语的研究》发现了湘方言“打”类词语搭配的特别之处。
济宁方言“打”的有些搭配是特有的,我们分为与名词、形容词、动词搭配。
“打”和名词搭配,组成动宾关系,这类词语在方言中出现最多。
如:打信/打钱:表示“寄信、寄钱”。
“打”表示“寄”。
打坟:表示“挖坟”。
“打”表示“挖”。
打墨水:表示“吸墨水”。
“打”表示“吸”。
打班/打级:表示“留级”。
“打”表示“留、停留”。
打牙巴骨:表示“因寒冷或恐惧引起的上下齿不停地磕碰”。
“打”表示“磕碰”。
打洋车轱辘儿/打车轮滚儿:表示“做侧手翻、侧手翻跟头”。
“打”表示“做”。
打瓦:表示“一种体育游戏,把铁块儿立在地上,在一定距离用东西(多用瓦片)掷倒它”。
“打”表示“工具,用瓦打”。
打人情:表示“送礼”。
“打”表示“打点”。
打腰:表示“两正餐之间的加餐”。
“打”表示“吃”。
“打”和形容词搭配。
如:打馋:表示“解馋”。
“打”表示“解决”。
打艮:在济宁某些方言地区,如金乡,表示“犹豫、迟疑”。
“艮”作为方言词表示“性子直、说话生硬”。
“打”表示“解决”。
在汶上、鱼台等地,表示“说话停顿,不连贯”,“打”表示这种状态的进行,意义虚化。
“打”和动词搭配。
如:打离婚:表示“进行离婚”。
“打”表示动作的进行,意义虚化。
打怯场/打怵:表示“胆怯、畏缩”。
“打”的意义虚化。
打舒身:表示“伸懒腰”。
“打”表示动作的进行,意义虚化。
打挤擦眼:表示“打盹儿”。
“打”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
打赖拐:表示“不承认自己的责任或错误,抵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