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

合集下载

我与地坛对生命的理解

我与地坛对生命的理解

我与地坛对生命的理解《我与地坛对生命的理解》生命像什么呢?有时候感觉就像一场奇妙的旅程,我们都是这旅程中的行者。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就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对生命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史铁生在地坛里,就像一个孤独的思考者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

地坛那破旧的园子,其实就像是生命的一个缩影。

园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有那些古老的树木,它们就像一个个智慧的老者,静静地站在那里,经历了无数的春夏秋冬,看过了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

它们不会说话,可那一圈圈的年轮,不就是岁月写下的生命之歌吗?这就好比我们人类,有时候不需要太多的言语,生命的痕迹就已经刻在了脸上,刻在了心里。

史铁生看到那些在园子里活动的人们,每一个人都像是一本行走的生命之书。

那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他的歌声虽然称不上美妙绝伦,可那充满活力的声音就像一股清泉在园子里流淌。

他对唱歌的热爱,不就是对生命热情的一种体现吗?就像我们有时候会执着于某件事情,哪怕这件事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可对于我们自己来说,那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这就像一只小蜜蜂,它一生都在忙碌地采蜜,在别人看来,这也许只是一种本能的劳动,可对于小蜜蜂来说,这就是它生命的使命,是它存在的价值。

而史铁生自己呢,他双腿残疾,曾经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这时候的他,就像一艘在茫茫大海中失去了航向的船,孤独又无助。

可是地坛这个地方,就像是他生命中的一座灯塔,给他照亮了前路。

他在这里思考生命的意义,从最初的抱怨命运不公,到后来慢慢地领悟到生命的坚韧。

他就像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尽管被石头压住,可还是努力地朝着阳光生长。

我们的生命不也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吗?有时候是身体上的病痛,有时候是心灵上的创伤。

那我们是不是就该放弃呢?当然不。

史铁生用他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

生命还是一种包容的存在。

地坛包容了所有的生命形态,不管是生机勃勃的小草,还是已经开始腐朽的落叶。

这就像我们的生活,要包容生活中的好与坏,快乐与痛苦。

浅论《我与地坛》的生命主题沉思

浅论《我与地坛》的生命主题沉思

浅论《我与地坛》的生命主题沉思摘要: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作家之一,他所创作的《我与地坛》,阐述了历经磨难和困苦之后对生命的解读,同时,作品中包含了作者十五年来对生命的爱和沉思。

除此之外,《我与地坛》也是对生命价值的探索,表达了在苦境中更应勇敢前行,并将自己融入到生命整体中,懂得生活,善于生活。

本文从《我与地坛》中生命主题的具体表达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旨在通过《我与地坛》对生命的解读,实现生命内在价值的探索。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关键词:《我与地坛》生命主题表达一、前言语文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科,而《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即在内容表达过程中,旨在让人们更好的认识生命价值,同时,挖掘生命的内在潜力,提高生命的质量。

此外,在《我与地坛》阅读过程中也可让人们发出坚强自信的微笑,并在字里行间感悟有关生命的意蕴,然后,在现实生活中,勇敢面对生活所带来的困境和磨难,即笑对困境,笑对人生。

二、《我与地坛》中生命主题的具体表达(一)他者生命形态史铁生曾说过:“爱,即分割下的残缺向他者呼吁完整”。

即个体生命是有限的,因此,在生命体验过程中时常通过对他者生命的观察,丰富自身缺失的部分,最终建立完整的生命认知。

如,《我与地坛》在生命解读过程中,即注重将他者生命融入到地坛中,比如,母亲就是作者关照的首要对象。

因为,母亲与孩子的生命存在着紧密联系,因此,在生命形态表达过程中,作者认为母亲的苦难是由自身生命中的苦难而蒙上的[1]。

同时,在“爱”与“孤独”问题思考过程中,作者也将母亲作为“他者”,在《我与地坛》的生命解读中表示“母亲”是孤独的,而孤独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母亲在将儿子生命融入到自己生命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问题。

即母亲想要将面对磨难的儿子留在自己身边,呵护他,但是儿子却选择留在地坛。

对生命的思考——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对生命的思考——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对生命的思考——读史铁生《我与地坛》一开始总觉得一个残疾人的文章,必然是自怨自艾,会给人以一种深深的负能量,带着自己身体残疾的深深烙印,不能从正常人的视角出发去看待问题。

但读完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却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想法,反倒是对生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地坛之于史铁生,无疑是灵魂再生之地。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这样说到。

面对命运的突然打击,史铁生几乎被社会遗弃了,这种比身体残疾还要致命的精神放逐,使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不得不直面命运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

命运之神放逐了他的身体,身体也背叛着他的灵魂,灵魂也可以对身体进行毫不犹豫的报复,把叛逆的肉身堂而皇之地遗弃到一个暗无天日的深渊里。

死的问题自动地弹出来后,挣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但这个挣扎与其说是对生之理想的留恋、对死之恐惧反应的本能,还不如说是作家来自于对眼前处境的无力承受,对生命和造化的困惑和无奈,他成了那茫茫人海中最伤心、最无辜、最不幸的一个人。

或许很多人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境遇,被轻生的念头折磨着,想早点结束这满是黑暗的世界,和充满痛苦的内心。

然而史铁生先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渐悟人生的,从一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生命的意义,教给人们生存的意义。

史铁生给予了自己独立而又有价值的思考。

虽然命运无情地打击了他个人,但也给予他一个思考命运、人生和社会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没有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和牢骚中,而是用智慧和理性深入地思考了长久困惑自己,也是令其他人疑惑的问题;他很清楚地知道这些困境是永恒的,每一种困境都意味着生命的残缺,人生注定是残缺和不圆满的,即使我们人为地进行理性完美的设,最后也会沮丧地发现它并不存在。

不可逃避的苦难, 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

他却因厄运的降临,开始了思考和理解人生与历史,并且用痛苦的灵魂和理性找到了一条拯救自我和人类精神困境的求索之路。

探究《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意识

探究《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意识

探究《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意识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史铁生在地坛里悟出了“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剥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弘的所在之中,‘以最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弘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

他的不幸,他的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是自己来完成。

”作者回忆母亲,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

在文中流露的是浓浓的情和深刻的哲理:珍爱生命,珍爱健康;要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感谢母爱等等。

史铁生用他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自己炽热的情感为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一条自救之路。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着“对生命的解读”的主题,尤以《我与地坛》为代表。

阅读此文,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去把握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加上“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真是“失魂落魄”。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灾难事件降临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自己的过去与他人截然不同,自己家面前的地坛就成了“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在这里,起初他苦闷、绝望,好几年,只是想到死。

而对这灾难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在长期深沉的思索中,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人生观。

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自己的人生感悟。

地坛成了史铁生逃避他人、逃避现实的一个港湾。

地坛和天坛、日坛、月坛等曾经同是清王室祭祀的处所,随着岁月流逝,天坛成为人见人爱的旅游胜地。

而地坛却于风吹雨打中颓圮荒凉渐趋于沉寂和落寞,没有人徜徉其间,没有人来写生、摄像、作文——这时“失魂落魄”的史铁生来到了这里,“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地坛成了史铁生精神寄托的家园,他在地坛中从对命运的抱怨进而反思命运,感悟人生、感悟苦难。

我与地坛的主旨

我与地坛的主旨

我与地坛的主旨我与地坛的主旨介绍如下:《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通过对地坛的描写以及对个人经历和思考的深入探讨,体现了作者对生命、人生和命运的独到见解。

本文将从珍爱生命、顽强拼搏、直面人生困境和感恩与回报等方面探讨《我与地坛》的主旨。

一、珍爱生命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通过对地坛景物的细致描绘,以及对个人经历和思考的深入挖掘,表现出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

他认为,生命是宝贵的,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和珍视。

他反思了自己曾经的轻生念头,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不可替代性,从而深刻地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爱。

二、顽强拼搏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还强调了顽强拼搏的精神。

他认为,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我们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阐述了顽强拼搏的重要性,并鼓励读者在困境中要勇敢地面对,不放弃努力,坚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三、直面人生困境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还表达了直面人生困境的勇气和智慧。

他认为,面对困境时,我们不能逃避,而应该勇敢地去面对,去克服。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困境,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坚定,从而获得更大的成长和进步。

四、感恩与回报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还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回报之情。

他认为,母亲的无私奉献和关爱是他能够走出人生低谷的重要支撑。

他通过回忆母亲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同时,他也呼吁读者要珍惜身边的人,感恩他们的付出和关爱,用自己的行动回报他们的爱。

综上所述,《我与地坛》的主旨主要表现在珍爱生命、顽强拼搏、直面人生困境和感恩与回报等方面。

这些主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我与地坛》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通过阅读《我与地坛》,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获得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智慧,以及感恩和回报他人的积极态度。

因此,《我与地坛》不仅是史铁生的代表作,也是当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我与地坛解析从人生角度

我与地坛解析从人生角度

《我与地坛》从人生角度的解析【示例范文仅供参考】---------------------------------------------------------------------- 史铁生在金子般灿烂的二十岁时,突然失去了双腿。

苦难中,当他明白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没有任何改变余地的时候,他决定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态度。

他从母亲毫不张扬的爱里,从母亲承受艰难命运的意志中,懂得了自己必须活着,必须活得有意义,于是他选择了写作。

正因为这种开朗的真诚的生命意识始终贯穿在史铁生的沉思中,作者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与人生的无疆之域,把一个精神性的自我从饱受苦难的肉身的自我中分离出来,把不堪忍受的一切苦难都扔给命运,然后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物我同一的生命的和谐。

这种沐浴在苦难生命中的开朗,将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融入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意义世界之中,超越小我,唤醒公众普遍生命意识的觉醒。

一、地坛:“我”的再生之母地坛,在史铁生的心中,不仅是一座废弃了的故园,更是精神栖息的家园和抚慰心灵伤痛的思想归宿。

生死之思往往源于生命遭遇了惨烈的痛苦与挫折,而这种痛苦与挫折,或源自肉体的折磨,或源自精神的创伤,或二者兼而有之。

“我”残废了,忍受着疾病的严酷折磨;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我”的精神煎熬自然更烈,“我”不但要在痛苦中思索“死亡”问题,还要在痛苦中寻觅生存的理由。

在“我”孤独地藏匿到罕有人至的地坛、独自舔舐伤口之时,一个在青春花季忽然残废、濒临绝望的年轻人,与一个曾经雕阑玉砌、如今却断壁残垣、荒芜冷落的园子神奇地相遇了。

于是,那“淡褪了朱红”、沉默了四百年的地坛与“我”的心灵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我”和地坛都曾有过美好的过去,现在,都面临着同样的失意。

不同的是,“我”与地坛虽然有着同样的遭遇,但却有着不同的内蕴与气质。

“我”烦躁,“地坛”沉静;“我”逃避,“地坛”从容。

这是一次最为倾心的相遇,从相识相伴,到相知相融,地坛于“我”已不是一座简单的荒废的古园,也不是一个冰冷的非生命的存在,它是“我”的良师,是“我”的挚友,是“我”的母亲———“我”的精神再生之母。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与美好,它讲述了作者史铁生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的思考与感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的地坛仿佛是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地方,它给予了作者心灵的慰藉和启示。

通过作者对地坛的描写,我能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

这本书也让我体会到了亲情的力量。

作者的母亲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压力,给予了他无尽的关爱和支持。

这种母爱的伟大让我深受感动。

阅读《我与地坛》让我明白,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学会坚强面对,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它也让我更加懂得感恩,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作者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保持积极心态的方式有很多。

首先,他学会了接受现实,不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努力去适应和改变。

他明白了生活中的挫折和困境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积极面对,才能找到出路。

作者通过对地坛的观察和思考,体会到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地坛中的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生命的故事。

这种对自然的感悟,让他更加珍惜生命,也让他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

作者还从母亲的关爱和支持中获得了力量。

母亲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让他感受到了温暖和勇气。

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作者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写作成为了他释放压力、寻找自我的方式。

在文字中,他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也找到了面对挫折和困境的勇气。

这些方式帮助作者保持了积极的心态,让他在艰难的生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明。

解读《我与地坛》的生命哲学

解读《我与地坛》的生命哲学

解读《我与地坛》的生命哲学史铁生是在21岁的时候,“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于是,退家静思,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为一名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

史铁生的成功凝聚着大自然给他的人生感悟。

1989年5月,《我与地坛》诞生了,字里行间喷洒的全是作者15年来积聚在心中的幽思,现在读来,感人至深,启示匪浅。

地坛有着四百多年的斑驳历史,它洗尽了往昔的铅华,“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在那里静候着作者的赴约,这种人与自然的约会,的确是种缘分。

中国有句古谚:“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

”这虽然关联着宿命的意味,但也表明了自古以来人与自然意识上的融合。

关于生命的深沉思考,应该是古今哲人成就大器的起点。

史铁生似乎继承了老庄的衣钵,来到地坛是为了寻找心灵的慰藉。

地坛虽然是人文风景,但它毕竟经历了四百多年风雨的剥蚀,汲取了大自然的精气,应该早已异化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先作者而客观存在着。

地坛也仿佛是先知先觉,在“等待我出生”,期盼着做作者遭受苦难后情感的避风港。

作者与地坛的互相牵引,有着“地坛离我家很近”的优越条件,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偶然的机缘,其实这里面也蕴涵着必然的因素。

因为人与自然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所以人与自然的信赖、依恋之情无处不在,也共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不解之缘。

这样就使得“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地坛是大都市里宁静的一角,作者怀惴着受伤的心灵,正需要一个供自己冷静思考的空间,地坛“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似的来到作者的身边,爱抚着他。

地坛曾经有着“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令人骄傲的“高墙”和让人望尘莫及的“玉砌雕栏”,现在正值“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自伤自悼的时候,可是,“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全然没有哀伤的影子,有的只是饱受打击后的那份超然、坦然或淡然。

这对一个“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的残疾青年来说,无疑是一种鼓舞,一杆生死抉择的路标,一番心灵情绪的对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读了这篇文章,是我懂得了生命的意识。

作者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不知道去路,才走进地坛的,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

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知道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或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的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是属于他个人心境的。

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她的一个事实。

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史铁生来到园子里,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

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院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却弱智的少女,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又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承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

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人到底应该怎样来
看待自己的苦难。

作者在人生低谷中对生存状态、个人命运及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独特思考,显示出坚韧顽强的生命意志,地坛是史铁生心灵的基督,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

在与地坛的不断对话中,史铁生生成和升华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

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

先是写到他的母亲。

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园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但却是弱智的少女(删节部分),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

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或者说,你还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吗?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那个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

史铁生个人的问题其实已变成了众生共同的问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有论者从“平常心和非常心”的关系来看史铁生的写作,所谓“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内在的痛苦外化,把具体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给命运,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种平衡”。

这种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

这个“所在”就关系到了“非常心”。

它是指“以最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

这就是史铁生在这篇散文中最后画出的自我形象了:他静静坐在园子的一角,在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会了死生的时刻里。

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

关于怎样活着和怎样达到自我救赎的困扰,也终于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涤净,当投入到永无终结的生命之舞中时,对于个体苦难以及一切不幸命运的自我超越就都变成了一种必然。

这样一种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铁生内心的希冀与不舍的探询,也完成了他为文的寄托。

为文与为人在此才是真正的一体。

整篇《我与地坛》都是那样的和美亲切。

想到“生命”,有几分激动,几分神秘,几分敬畏,有幸运感,有珍惜感,有广大感,有悲悯感,有“蠢蠢欲动”感……但想到“人生”,似乎也有以上这些感受,但总觉得要平淡些,迟钝些,狭窄些。

生命一词让我趋于追问,于是思考;人生一词让我趋于追求,于是行动。

“生命”似乎更赋予理想、意义和价值之类的东西;“人生”则似乎更赋予现实、生存条件和踏实劳动等等的意味。

生命让我感觉短暂而有紧迫感,人生让我感觉漫长而有坚毅感。

我们的人生可以分为两部分:顺境和逆境。

顺境是人之所求,但又不是求之可得的;逆境,就是我们常说的苦难,虽是人所不愿,却也推之不去。

飞来横祸,能打击一个人,甚至毁灭一个人,也能成就一个人。

苦难使强者获得新生,使弱者走向沉沦。

对于强者来说逆境是上天给予他的最宝贵的财富,挫折则更是人生一所最好的大学。

认识到了这一点,你就是强者。

人生在世,坎坷和困难在所难免。

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这个机会,肯于思考,就是人生的一种财富。

古罗马哲学家认为逆境启迪智慧,佛教把对坎坷和困难认识看作觉悟的起点。

我相信,一个
历经坎坷而仍然热爱生活的人,他胸中一定暗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

保尔柯察金双目失明,遭遇亦是很惨,保尔瘫痪失明后,想到自杀,但自杀就等于背叛革命,于是他又极力鼓励自己振作起来,想办法活下去。

对待挫折,不是逃避,死亡是最愚蠢的办法,活着就是一种希望,没有什么比坚强地活下去更有意义了。

在面对挫折时,应该想到目标,你还有多少没有完成,你应该从痛苦中走出来,重新为它努力奋斗,理想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即使破坏了,还可以再树立一个,像保尔那样的处境,都能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你为何不可呢? 人应该怎样的活着才有意义?保尔•柯察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完美的回答。

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周围残疾的人有很多,但是又有多少人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重新“站”起来了呢?然而,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因为不幸而残疾的人,虽然自己身体行动不便,但是他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史铁生亦是如此,他们创造了奇迹,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应当珍惜。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病隙碎笔》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思考是痛苦的,生命是短暂的。

史铁生殘缺的身躯并没有拖垮他,反而促使他生命质量的提升,精神的升华,这也是他生命的意义所在。

人在生命的旅程中跋山涉水,不可能不遭遇暗礁险滩,史铁生经受了残缺和疾病的折磨,他是个生活的強者,英勇的斗士。

尽管他在精神世界中是个痛苦的思考者,艰难的跋涉者。

慧广法师说:“生命不在长短,只要活得有意义,只要生命曾经绽放过光芒,这一生就已值得,生、死已无关紧要了。

”史铁生痛苦的经历和辉煌的文学成就,给人生命的意义作了最好的诠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