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建设研究报告
新时期我国军校文化建设现状及特点研究

新时期我国军校文化建设现状及特点研究作者:崔咪张琰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28期摘要:军事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校文化作为军事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实现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
本文主要阐述新时期我国军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并对当前军校文化建设的特点进行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新时期;军校文化建设;现状;特点军事院校作为培养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的主要基地,它的发展进程及方向受到外界的瞩目。
因而,加强军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各具特色且个性鲜明的军校文化,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一、军校文化建设的现状校园文化建设受到诸多军事院校的重视,但是在新形势下仍面临着很多挑战,在发展过程中预见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下将进行具体分析。
(一)文化底蕴不浓厚诸多军事院校中尤其一些技术类的军事院校,对学生过于重视技术方面的培养,而缺乏深层次的文化熏陶。
例如,经过调查发现不少军校缺乏战争史实、军事伟人、战斗英雄的物化展示,没有战争理念与军事思想的凝练表达,没有军事体能训练的背景烘托,与培养一名合格军人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求距离尚远。
在此背景下所培养出的学员普遍缺少对军事的热爱,难以激发深层次的学习热情。
(二)文化建设缺少系统性很多人将文化建设错误的理解为对课堂知识可有可无的补充,这是极为不正确的。
文化建设不是即时起兴,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内部是相互联系的。
但现如今,很多军校文化建设某种程度上自身内在分裂,在教学、科研、政工等不同领域分割成一个个“文化孤岛”,军校的整体文化氛围和深层的文化精神更多地被局部的、表面的文化活动所取代。
[1]而且,这些“文化孤岛”之间还不时地存在互斥的现象,整个军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统筹。
(三)政治思想宣传不深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党员先进性、党的精神宣讲等主题教育以及日常政治思想工作上对受众学员缺乏深度启发。
容易陷于照本宣科地简单说教,不能结合生动鲜明的事例,缺乏感召力与代入感,缺少润物无声的熏陶感,不利于促进思想建设,而且容易使学员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军校教育基地建设情况汇报

军校教育基地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校在军校教育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
断提升了教学和训练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为学员提供了更优质的教
学环境和条件。
以下是我校军校教育基地建设情况的汇报:
首先,我们对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进行了全面
的改造和更新。
新建的教学楼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
室引进了最新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图书馆的藏书量和种类也得到了
大幅增加。
这些改造和更新为学员提供了更加舒适、便捷的学习环境,有力地支持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其次,我们加大了体育场馆和训练设施的建设投入。
新建的体
育馆配备了先进的体育器材和设施,训练场地也进行了扩建和改造,满足了不同项目的训练需求。
学员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
和军事训练,能够更好地提高身体素质和军事素养。
另外,我们还注重了军校教育基地的文化建设。
增设了军事博
物馆和军事文化展览馆,丰富了学员的军事文化知识,激发了他们
对军事事业的热爱和信念。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军事教育基地的数
字化平台,为学员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和交流途径。
最后,我们还加强了军校教育基地的安全设施建设。
完善了消防设施和应急预案,提高了基地的安全防范能力,确保了学员和教职员工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总的来说,我校军校教育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学员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训练条件,为军事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基地建设,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军事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军队院校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军队院校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研究摘要:军校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是军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本文在明确网络信息资源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军校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建设内容,并强调了几个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关键词:军队院校;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图分类号:tp399-cb军队院校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作为军队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已成为军队院校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并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研究军队院校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已成为院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网络信息资源的内涵网络信息资源也称虚拟信息资源,它是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存贮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的,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的信息内容的集合。
简言之,网络信息资源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1.1 时效性。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从本质上改变了信息的创造交流和获取的方式,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概念,实行了无纸化,从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组稿编辑等都在网上进行,避免了印刷、发行、投递等环节,因而大大缩短了文献的编辑出版时间,其时效性是过去传统的教学资源不可比拟的。
而且在网络资源出版的过程中,学者可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即时交流,从而使内容更加新颖、及时。
1.2 容量大。
信息资源由纸张上的文字变成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光介质上的光信息,使资源的存储、传递和查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储的资源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使用。
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资源,既可以在计算机内被高速处理,又可以通过通信网络进行远距离传送。
1.3 表现形式多样化。
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首先是图文并茂。
这些信息源既保存了传统文献的文字、图画等信息,又增加了声音、全息立体动画等多媒体信息。
多媒体集视、听、用于一体,既可欣赏动态影像,又可观看静态的文字画面,欣赏乐曲,游戏娱乐,反复进行,更直观形象,更有吸引力。
军校实验室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C 1—04T N1 — 2 3 /
Ex e i e t l c n l g n a a e p rm n a Te h o o y a d M n g me t n
Vo . 9 No 9 Se .20 2 1 2 . p 1
军校 实验 室文 化 建设 的研 究 与 实践
朱爱 红 ,张春 平 , 建 崇 初
Re e r● a d p a t ic n tu t i●● r t r ut el 1i ya a一 一 s a c n ● r cieo o sr cin o a o ao y c l r n n1t r c d my h ● ^ c ● o ^ b l u ● ●a l e
态 。物质 文化是 实验 室 文 化 的 物质 基 础 , 实 现 实 验 是
室建 设与 管理 中的具 体 体 现 , 现 了实 验室 特 定 的文 表 化 环 境 与精 神 氛 围 , 实 验 室 内涵 建 设 的 重 要 内 容 是
之一 [ 。
室文 化建设 的重 要途 径和 载体 。 精神 文化是 由实验 室 成 员 共有 的价 值 追 求 、 想 理 信念 、 心理 状态 、 德情 感 、 道 思维 方 式 、 为 规 范 、 际 行 人 关 系等构 成 , 实 验室 文 化 的 灵魂 。它 可 以通 过 各 种 是 文化 表现 形式来 引 导群 体 成 员 的行 为 和 心 理 , 其 在 使 潜移 默化 中接受 共 同的思 想 引导 、 感熏 陶 、 情 意志磨 炼 和人 格 塑造 , 生一 种 巨大 的向心力 和凝 聚力 ; 产 它也 可 以对 师 生和实 验室工 作人 员起 着在 思想 上和行 为上 的
I S 1 02 S N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军校课程群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军校课程群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作者:卢莉娜胡隽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年第08期【摘要】为了提高部队院校的发展能力,更好地满足培养对象的任职需求,适应当今士官教育院校教育的发展趋势,增强院校专业的特色建设,巩固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扩大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课程群建设将会成为院校突破瓶颈、谋求发展的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程群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06-02近年来,随着士官任职教育的转变,部队人才培养模式从“专才”培养转向了“通才”教育,教学内容也朝着“厚基础、宽口径”的方向发展,相应地专业课的课程门类与学时数都大幅度受到精简,这样一来,不仅课程内容与学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也迫切需要对相关课程的群体性有一个整体融合和规划。
研究相关课程群体性的整体融合和规划就称之为课程群建设。
课程群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围绕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完善相应专业学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将相应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重新规划、剔除相关课程的重复内容,整合构建而成有机的课程系统。
课程群建设具有建设集约化、系统开放性、成员团队化、连环互动性等特点,它是以学员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员团队合作为支撑、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的新型课程建设模式。
一、建设课程群的意义(一)促进特色办学的实现尽管各个高职教育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目标、要求、规范等相同之处,但在具体课程的建设中也具有教学资源相异的特点,而这个特点恰恰为高职教育院校发展特色办学提供了有利基础。
充分利用各自的教学资源优势或者调动相关资源,在服务于课程体系建设大目标的条件下,积极探索能够发挥院校教学特点的课程群建设,以此促进专业发展和专业调整,建成特色专业,实现特色办学的目标。
这样不仅可以彰显院校存在的必要价值,而且也为院校的长远发展拓展了空间。
军校文职教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军校文职教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引言:军队文职教员是军校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对于培养军事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军校文职教员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队伍素质不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文职教员队伍的建设水平,本文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军校文职教员队伍的问题1. 人员结构不合理目前军校文职教员队伍中,普遍存在人数过多的问题,而且人员结构不合理。
部分军校文职教员在专业素质与军队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不能很好地适应军事教育的需要。
2. 素质不高部分军校文职教员的素质不高,存在知识水平不够、专业能力不强、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军事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3. 专业发展不足军校文职教员的专业发展不足,缺乏利于专业提升的培训机会和发展空间。
这导致了部分教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滞后,无法满足军事教育的需求。
二、解决军校文职教员队伍问题的对策1. 优化人员结构针对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进行优化调整。
对于素质不高的文职教员,可通过选拔、培训等方式提高其专业素质,保证教员队伍适应军校教育工作的需要。
2. 加强培训与教育为了提高文职教员的素质,应加强培训与教育工作。
通过加强岗前培训,提高文职教员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加强在职培训,提升文职教员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加强定期考核,提高文职教员的工作质量和敬业精神。
3. 创造发展机会为了解决文职教员的专业发展不足问题,应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培训学校、提供培训经费等方式,为文职教员提供继续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4. 建立激励机制为了激励军校文职教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可以通过制订激励政策,提高教员的待遇和福利;建立优秀教师评选制度,鼓励教员工作的优秀表现;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和考核,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结论:军校文职教员队伍建设是军事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必须受到重视。
如何建设军校国防科技报告生产利用制度论文-最新范文

如何建设军校国防科技报告生产利用制度论文中国国防科技报告(以下简称GF报告)是在国防科研活动的各阶段,由科技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和格式撰写的,以积累、传播、交流和利用为目的,能够真实而完整地反映科研活动的技术内容和经验的特种文献。
中国军标xxxx-97规定:按照国防科研管理程序,凡承担型号、预研、技术基础、软科学研究等任务(课题)的,应由主要完成者撰写GF报告。
GF报告是反映国家国防科研能力和武器装备水平的重要的战略资源。
它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技术发展的阶梯。
GF报告制度在国防科工委系统内已正式启动。
在GF报告三级管理制度体系中,军事院校属第三级,即基层。
由于GF报告的生产和交流使用还处于启动期,各类单位将根据本身特点,建立自己的GF报告管理制度体系。
军事院校,特别是承担军事科研项目的军事技术院校,是GF报告的生产者和使用者。
有的军事技术院校承担着较多的军事科研项目,需要完成较多的GF报告;有的军事技术院校所设系、学科专业多,使GF报告生产将在报告技术内容审定等多方面遇到困难。
因此建立军校GF报告管理制度体系,就成为军校组织完成GF报告的前提。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军校GF报告制度建设原则、制度体系、报告生产、报告电子化网络化未来等问题,加强和完善军校国防科研报告生产利用制度,为”科技强军”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保障。
1军校GF报告制度建设原则1.1行政管理三落实原则所谓行政管理三落实原则是指军校在GF报告的生产利用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原则。
贯彻三落实原则是科技报告生产利用成功的关键。
1946年,美国为建立科技报告体系而颁发了总统令,确定了机构、人员和经费。
国内的核工业总公司、船舶工业总公司等科技报告工作开展较好也得益于三落实。
而国防科工委1964年就提出了建立科技报告制度设想,1984年颁发了军标和管理暂行规定,但科技报告工作开展无大起色,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严密的组织机构,更谈不上人员经费的落实。
军校筹建方案

军校筹建方案介绍军校建设是我国国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有助于提高军队建设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在军事强国的进程中,军校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基于实际情况,提出了军校筹建方案。
方案要点建校布局首先,建校布局是军校建设的重要一环。
校园地点应选择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资源充足的地方进行建设。
具体而言,可以考虑在东北、华北、华中、西北等地区进行建设。
同时,应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设置校区,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需求。
人才引进其次,人才引进同样是军校建设的关键环节。
作为一所优秀的军校,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要吸引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可以提供高水平的薪酬待遇、丰厚的科研经费、多元化的教学和研究环境,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学术权威和知识产权。
课程设置除此之外,课程设置也是军校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应根据国家需求和军队实际情况,设置针对性强、专业性强的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人文社科等多个方面。
在某些特殊军种和专业上,还应设置具有特色的课程,以满足军队对于特定人才需求的要求。
设施建设最后,设施建设也是军校建设的必要条件。
应根据学生和教师的需求,适时购置优质教学设备、科研设备、图书资源、实验室等多种场所和设施。
要注意设施建设的安全性、可持续性和便捷性,以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效率。
总结总之,从建校布局、人才引进、课程设置、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考虑,是军校筹建方案的核心内容。
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和军队需求的不断增加,军校的建设将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军校‛校本课程构建的研究研究成果报告‚少年军校‛作为学校的德育特色课程开发研究以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军校德育特色已经初见端倪,在整个课程的开发研究中,学生、教师、学校都在课程的研究发展中不断地提升着。
2007年9月,我校参与了总校《少年军校的创新与发展研究》的子课题《‚少年军校‛校本课程构建的研究》的研究,在这三年中我校全体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已于2010年底准备结题,现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进行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双庙明德少年军校自2006年11月创建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和良好的社会效应,深得各级党政军机关、共青团、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并成为我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坚强堡垒,探索出一套较为成熟,且别具特色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理论体系。
我校把少年军校作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的训练基地,并在开展各种实践教育活动中,发挥其实效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已经形成了学校的特色,在周边以至整个区域都产生了极大的积极效应。
特别是学生,不仅在身心上有了较为稳定的素质,而且在学习品质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培养出学生们‚勇敢、坚强、果断、刚毅‛的不屈性格,乃至在孩子们心中,当一名光荣的‚革命军人‛是他们的伟大理想,从而为我校大张旗鼓的开展‚少年军校‛这一校本课程,奠定了孩子的情感基础和教学理论基础。
开展少年军校活动,学生欢迎,教师拥护,家长支持,一直成为我校的特色教育活动。
当前,随着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我校更进一步认识到开展‚少年军校‛这一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完善与积累,有力的促进了我校学生、教师的综合素养,大大提高我校的社会形象和美誉度。
我校探索的目标指向,不仅仅局限于对少年儿童进行‚三热爱‛教育、国防教育等,还包括思想品德、学习品质等更多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课程观来说,少年军校是一门校本课程,也是一种在与各科课程的整合中进行的,一种不经说教、一切都在欣赏和体验中自觉自愿完成的课程。
我们通过发放学生调查问卷、建立班主任论坛活动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校本课程设臵中充分体现了课程权力的民主化,学校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为我们的课程开发提供了完备的政策保障。
2009年11月,我校获得省市级‚少年军校示范校‛的荣誉,在肯定‚少年军校‛这一德育功能的同时,在这4年的探索过程中,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来源比较复杂,经过调查,我校单亲家庭学生占全校总人数的30%,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尽管学校把少年军校作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的训练基地,并在开展各种实践教育活动中,挖掘‚少年军校示范校‛的各种资源,由于我们没有一套适合我们学校自己实际现状的校本课程,如何通过新课程的引领,通过课改实践,使我校走上课程特色化、校本化道路。
《国防教育法》中也做了说明,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将国防教育的内容纳入有关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我们试图从少年军校入手,挖掘相关的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构建,有效地指导师生进行探索研究,逐步形成我校特色化的课程体系。
如何通过研究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管理实施策略、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因此我们在进行‚少年军校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让‚少年军校‛以课程的形态系统完整地在学生的‚爱国、意志培养、自护自强自尊自律‛等方面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让我校的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军人的优秀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因此这一课题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课题的界定‚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
它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
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它以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凸现学校自身特色等为主要特征。
‚少年军校‛校本课程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它是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根据学校教育哲学(办学宗旨)而开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其次,它是以‚少年军校‛为主要的课程资源,包括以军事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以军事技能游戏为主的体验活动,还有更多的是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制度规范、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环境熏陶等的物质、精神的因素等,以此为载体,建设成一个开放的富有教育张力的一个特色课程,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具有军校特征的知识、增强自我生存能力、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在特色办学上走出一条新路。
本课题研究的‚少年军校‛校本课程构建的研究,最终是为了要进一步促进少年军校的自我发展、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让学校更具少年军校特色。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一)理论依据1.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教育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做到实践育人。
其主要涵义:一是知识的教学注重联系实际;二是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是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本课题将以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基本观点为指导,注重军校特色课程的实践性,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创新能力不断螺旋上升。
2.现代课程论。
现代课程论认为课程设臵既要体现国家的主体性与统一性,同时也要反映地方的差异性与多样性;课程结构要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与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课程内容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本课题将以现代课程论作指导,通过少年军校这个载体,切实构建起具有校本特色的、个性化的、符合现代课程要求的课程体系。
3.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应该从多元的角度,发现学生的智能所长,通过适当的教育强化其长处,促进各种智能协调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多元智能理论在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成为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现在,美国有难以数计的教师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思想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本课题将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探索少年军校特色化课程管理和实施策略,正确指导师生开展研究活动,并对课题研究作出客观的评价。
4.马斯诺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假定,人们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们一生中很重要的需求。
更进一步的说,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在需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它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
马斯洛的理论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
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断变化的‚重要‛的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等级关系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
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这样的中层需求尤其如此,其排列顺序因人而异。
不过马斯洛也明确指出,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
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国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需要以及由此对人才素质所赋予的价值特质来构建我们少年军校的特色化课程体系。
(二)政策依据1.《国防教育法》。
《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我国国防教育的方针是:"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
"这是开展国防教育的总的指针。
正确把握国防教育方针的精神实质,是开展国防教育的思想基础。
正如江泽民所说:"只要国家存在,就有国防,国防教育就要长期坚持下去,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
‛以学生为主体,让国防知识走进校园。
开展国防教育不仅能够使受教育者增强国防观念,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国防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使他们强健体魄,养成讲道德、守纪律的良好风尚,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我们把学生的国防教育作为了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坚持从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特点出发,围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这一核心内容,积极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系列国防教育活动,为他们将来保卫祖国、建设家乡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则要求学校‚开发或选择适合本学校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国家规定设臵的以校为本,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科学评估,充分利用我地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教师按照一定的课程编制程序而开发的,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四、研究设计(一)研究目标1.理论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形成以‚少年军校‛为核心的特色学校的研究,为其它学校的课程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从而不断丰富有特色的少年军校课程理论。
2.实践目标:(1)本体目标:通过研究,初步形成以少年军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主要以少年军校为平台,从少年军校特色资源出发,进行个性化课程建设,包括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索、课程实施和管理策略的形成、课程评价标准和方式的创新等。
(2)发展目标:A通过研究,让我校学生在少年军校这块沃土的滋润下,迅速发展综合素质,学会质疑问难,学会主动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总结提升,最终成长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国家人才。
特别是对单亲家庭的学生,不仅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正确的引导。
B通过研究,从根本上转变教师对少年军校特色化课程的开发意识,不断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形成一支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科研骨干教师队伍。
C发展学校内涵,形成我校少年军校特色文化。
(二)研究内容发挥少年军校的校本特色,与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突出少年军校的四大特点:即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主题、体验教育理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通过少年军校的学习对于少年儿童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训练良好的作风纪律,养成有益于青少年成长的学习品质、思维品质、心理品质等等,真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学生将来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1.少年军校的专业课程。
包括专业的国防教育课程,以及制度化、常规化的军事训练,包括常规训练、集中训练等等。
专业化的课程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性、全体性和个体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