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八单元教案

2014年秋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八单元教案
2014年秋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八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认识分数各部分表示的意思,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2、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体味数学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把12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3”)

2、提问:把6米长

的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

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

“2”)

3、提问:把3枝铅

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

同学得几枝?可用几表示?

(板书“1”)

4、把一个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多少个饼?怎样表示这个数?

5、出示主题图。

6、看图说说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3、揭示课题: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 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 2块,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就是 1/2。

二、自主探究

1、快来看看下面这两名同学正准

备分什么呢?怎么分合适?(平均分)

2、这半个月饼,你打算怎么表示

呢?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

( )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

也就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板书:几分之一)

4、活动操作:自选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折出一个它的二分之一。

5、揭示二分之一的意义。(板书: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6、学习二分之一的读法、写法。

7、找身边的二分之一。

8、通过折纸引导学生认识

1/3、1/4

9

10、小结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巩固练习

1、把一根绳对折2次,可把这根绳子()分成()份,每份是这根绳子的()。

2、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条线段的()。

3、第91页做一做。

4、第94页第1题。

5、第94页第2题。

四、总结

平均分是一种常见的数学现象,有时平均分的结果正好是像1、2、3……的数,但常常遇到不够 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

五、作业

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一次,每份是这张纸的()。对折2次、3次每份分别是多少?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几分之一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和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和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请你说一说下面这些分数表示的意义。

同学们,你们对分数的意义理解得真清楚。你们知道吗?分数其实和我们之前学习的数一样也是有大小的,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二、结合实际,比较大小

(一)自主探究,交流想法

1、出示1/

2、1/4,自主探究比较大小,并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

2、交流各自的想法。

(二)实物验证,理解方法

1、请你结合月饼图说一说这两个分数的意义。

2、请你说一说为什么1/2大于1/4?

3、将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纸,分别折出1/2和1/4,比较大小。

(三)知识迁移,掌握方法

1、你能根据下图写出分数,

并比较大小吗?

2、交流:和同桌说一说你是

怎样比较的。

(四)对比观察,发现规律

1、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当分子都是1,分母小,就是分的份数少,分数就大;分母大,就是分的份数多,分数就小。

(五)运用发现,巩固练习

1、请你用一张正方形纸,找出一个几分之一的数,然后涂上颜色,并贴到黑板上。

2、审查这些分数表示的对吗?

3、把大家找到的分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三、巩固练习

1、第91页做一做:看图写分数,比大小。

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2、第94页练习二十,第3题。

作业:

和小伙伴用相同的圆找出几分之一的分数,并比较大小。

第3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学会读、写几分之几。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概括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的分数,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几分之几的含义,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正方形纸表示你喜欢的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学生折纸、涂色,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在你们刚才的纸上涂 2 份或 3 份又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例4)。

(1)学生 4 人小组,每人将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 4 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然后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向小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2)谁能上来展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①你涂了几份

②涂色部分用哪个分数表示?(师随机板书)

③为什么你用这个分数来表示呢?

④没有涂颜色的部分你用哪个分数表示呢?(说出理由)

(3)多媒体演示图片。

问:你能发现他们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吗?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师:这些正方形都是被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几,就用四分之几来表示。

师:谁能说一说四分之二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四分之三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四分之四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

谁来小结?

(4)小结:把正方形平均分成 4 份,1 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 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 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 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几份就是四份之几。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

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认识十分之几(例5)

把 1 分米长的一条彩带平均分成 10 份。

(1)先引导学生把 1 分米的线段平均分成 10 份(让学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 1 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1、2、3……把线段平均分成 10 份。)(学生画线段)

问: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或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其中的1份呢? )(1/10)(师随机板书) 找出其他的1/10?

取其中的3份,是这个彩带的几分之几?(3/10)你还能找出其他的3/10吗?取其中的7份,是这个彩带的几分之几?(7/10)试着自己比一比3/10大还是7/10大。

学生类推出:十分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几份,说出相应的分数。

(3)师:今天我们学习的 2/4、3/4 、1/10、7/10 这样的数,也都叫分数。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出其他的分数来吗?(师板书)

(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4)师:大家都会说这么多分数,可见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你们都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写分数时的顺序吗?

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请学生说说,或同桌之间说说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第92页第1题。

2、第93页第2题。

四、总结

五、作业

第94页第4题。

第95页第5题。

第4课时

【教学内容】几分之几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比较两个分母相同的几分之几的大小,初步认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通过比较两个分母相同的几分之几的大小,初步认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图,让学生说出每个图里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

2、读出下面各分数。

3/7 10/13 1/8 5/9

3、写出下面各分数。

四分之三二分之九十二分之七

七分之五九分之三十五分之四

4、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并说清

比较的方法。

二、新课(例6)

(一)直观比较,初步感知

1、出示图,填出合适的数,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2、从图上看,2/5和3/5这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

3、谁能说说2/5〈3/5的理由。

(二)迁移拓展,掌握方法

1、自己完成例6第二部分。

2、6/6你是怎样涂的?为什么这样涂?

3、6/6和5/6分别是由几个6/1组成的?

4、这两个分数哪个大?

(三)对比发现,总结方法

这两组分数有什么相同之处?

分母相同时,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

当分母相同时,怎样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当分子相同时,怎样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比较下面分数的

大小,并说清比较的方法。

2、谁吃的最

多?谁的最少?

3、第93页做一做。

4、第95页第8题。

四、总结。

五、作业

第95页第6题。

第5课时

【教学内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景中对整数加减法的意义进行迁移,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1减去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空练习,指名让学生回答。

1、6/7是里有()个()。 3个1/4是()。

2、2/5是里有()个()。3个1/7是()。

二、新课

1、认识“1”

(1)出示一个正方形。这是几个正方形?(1)

(2)对折一次。每份是多少?2份是多少?

(3)对折二次。每份是多少?4份是多少?

(4)对折三次。每份是多少?8份是多少?

(5)同样一个正方形,用不同的数表示出来了,实际上这几个数是什么关系?(1=2/2=4/4=8/8)

(6)1=3/3,对吗?

(7)小结:1可以写成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

2、教学例1

(1)出示题目

(2)2/8和1/8是什么意思?

(3)用图表示2/8和1/8。

(4)“兄弟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把两个人吃了的合并起来)

(5)用什么方法计算?

(6)列式

(7)用图计算出结果。

(8)观察:这两个加数有什么特点?(分母相同)

(9)你觉得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计算?

(10)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3、练习

5/7+1/7 3/2+1/3 3/10+4/10

4、教学例2

(1)出示题目。

(2)被减数和减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可以怎样计算?

当分母相同时,只要把分子

相减就可以了。

5、小结:当分母相同时,

只要把分子相加、减就可以了。

6、练习

准确计算下列各题

7、教学例3

(1)1-1/4=

(2)看到“1”你想到了什么呢?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3)为什么要把“1”看成4/4,而不是3/3、2/2?

(4)你会计算吗?先自己试一试,并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5)说说1减去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减去一个分数都要先把1变成一个和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

(6)练习

1-2/5 1-7/10 1-1/8 4/7+3/7

三、巩固练习

1、第97页做一做。

2、第98页第1、5题。

3、第99页第6、7、8、9题。

四、总结。

五、作业

第98页第2、3、4题。

第6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的简单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经历“整体”由“1个”到“多个”的过程,进一步认识知道分子、分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用分数表示。

【教学难点】从份数的角度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谁来说几个分数?(板书:如1/4)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

2、说说3/4和1/5表示什么意思?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受整体由“1个”变成“多个”。

(1)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剪成4个小正方形。

(3)有什么变化?(一个大正方形平均分成

了4个小正方形)

(4)涂色的部分是其中的几份?这样的一份还能用分数来表示吗?

(5)讲解:我们也可以把4个小正方形看作一个整体(画一个圈),每份是这4个小正方形的1/4.每份有几个小正方形?

(6)这样的2份是这4个小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呢?3份呢?

2、从份数角度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课件演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的过程。

(2)1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

(3)说说这个1/3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4)这一份有几个苹果?

(5)完整的说说1/3的意思。

(6)2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3份呢?

(7)我们不仅可以把一个完整的物体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也可以把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

3、自主探索,加深认识

(1)学生用画圈表示苹果。

提出要求:还是6个苹果,请你也试着平均分一分、画一画,想一想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其中的1份或几份。每份有几个苹果?

(2)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3)汇报交流。(1/3 1/6 1/2)

(4)对比提升:都是1份,为什么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啊?

(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

4、比较辨析,提升认识

出示分别将6个、9个、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表示1/3.

(1)哪儿相同?怎么都用1/3表示?

(都是把整体平均分成了3份,取其中的1份)

(2)哪儿不同?

(苹果的总数不同,所以第一份的数量也不同)

三、巩固练习

1、第100页做一做

2、第102页第2、3题。

四、总结。

五、作业

第102页第1题。

第7课时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解决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8个圆片表示出它的1/4和3/4

(1)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点名说说怎样表示的?(并板演)

(2)再让学生说出 1/4和3/4的含义。(同桌互相说说)师点名说。

2、12个蘑菇的3/4,是表示把()个蘑菇平均分成()份,取其中的()份。

3、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分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多媒体出示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有12名学生在踢毽子,其中1/3是女生,2/3是男生。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阅读与理解

(1)你知道了什么信息?问题是什么?

(2)1/3是女生,2/3是男生是什么意思?

3、分析与解答

(1)你打算怎样做?自己试一试,并把想法表示出来。

(2)汇报自己的方法。

(因为1/3是女生,要求女生人

数就是要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出1份

是多少)

(3)画图表示上述过程

(4)列式:

12÷3=4(人)

(5)怎样求男生的人数?

(因为2/3是女生,要求男生人

数就是要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出2

份是多少)

(6)列式:

12÷3=4(人)

4×2=8(人)

4、回顾与反思

回顾一下解答过程:

三、巩固练习

1、第102页第4题。

(1)平均分()份。

(2)表示3/4.

(3)3/4是什么意思?

(4)列式计算。

8÷4×3

=2×3

=6(个)

(5)求一个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是:

用这个数除以分母,再乘分子。

(6)学生独立用得出的方法快速解答第二问。

2、第103页第5题。

3、第103页第8题。

4、第103页第9题。

四、总结:求一个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是:用这个数除以分母,再乘分子。

五、作业:

第103页第6、7题。

【教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测量 (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理解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点。理解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点。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实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实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升操作技能,发展实践水平。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理解、千米的理解和吨的理解。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安排: 例1 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点。 例2 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点。 例3 在境中理解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点。 例4 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点。 例5 单位换算。 例6 否同时过桥的问题,理解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点。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在这个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所以,本单元的教学不但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水平和实践水平创造了条件。 (三)单元课时安排 7课时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小学电子教案学科:数学 年级:三年级 姓名: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三个领域,八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第三单元“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边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乘与除”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第六单元“乘法”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第七单元“年、月、日”本单元主要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一单元里学生学会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第五单元“周长”本单元主要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数学好玩

新目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sectionA教案

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一. [话题](Topic) vacation plans 二. [重点词组](Key Phrases) go sightseeing去观光旅行 take walks去散步 go fishing去钓鱼 take a vacation去度假 think about 考虑;思考 decide on 决定 the Great Lakes 五大湖(加拿大与美国之间的五个大湖) a no-stress vacation 一个没有压力的假期 Hong Kong香港 how long多久 get back回来 San Francisco旧金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部港市)sports camp运动野营 go bike riding骑自行车旅行 go camping 去野营 go hiking去远足 the Great Wall 长城 have a good time玩得很高兴,过得很愉快 三. [交际用语]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你假期准备干什么? I'm visiting my grandmother.我准备去看我的奶奶。 When are you going?你想什么时候去? I’m going next week. 我打算下周去. What's she doing for vacation? 她假期准备干什么? She is going camping.她打算去野营。 What are they doing for vacation?他们假期准备干什么? They are relaxing at home.他们打算在家里放松一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篇一】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P33—35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一的练习题目,使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基础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时间分配: 2课时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28页“练一练”和第33页“练习一”的第1---7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强化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计算习惯,提高学生口算、心算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难点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2、提高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谁能给大家出一道这样的题? 学生汇报所出的题,教师把学生出的题板书在黑板上。

提问:怎样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先省略因数中的0,先算出乘积,最后在积的后面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 (二)复习旧知,提高能力。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3题。 集体订正。 2、四则混合运算 出示图:苹果每箱30元,梨每箱40元。 买苹果16箱,梨18箱。 (1)两种水果各应付多少钱? (2)一共付多少元? 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30×16=480(元) 40×18=720(元) (2)480+720=1200(元) 提问:求第(2)问时,你能列综合算式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板书:30×16+40×18 提出问题: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1)一个算式中如果只有加、减两种运算,或者只有乘除两种运算,或者只有一种运算进,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一个算式中如果有加法和乘法,或者有减法和乘法,或者有加法和除法,或者有除法和减法时,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和减法。 (3)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独立完成,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然后同桌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作业设计 1、练一练的第4、 5题。 2、第33页第1——7题。

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Today, it’s a pleasure for me to stand here and I’m very pleased to have such an opportunity to share some of my teaching ideas with you.一起看看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欢迎查阅! 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 Good morning, everyone, Today, it’s a pleasure for me to stand here and I’m very pleased to have such an opportunity to share some of my teaching ideas with you. First, let me introduce myself. My name is Guo Xinzhi, and I am working as an English teacher in Yong’an Middle School, Congtai District of Handan. My topic today is taken from Lesson 37 of Unit 5 in Student Book 4.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unit is “Go With Transportation”, and the topic of Lesson 37 is “Flying Donuts”. I have decided to say the lesson from six parts: Part One ——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One: Status and Function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交给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教师指导:长方形的长摆了5排,说明是5厘米;宽摆了3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 3、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例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三、知识的迁移 1、教师借此机会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有长方形的特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 2、出示例题 学生试做,汇报答案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五、小结。 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了解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过程: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和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关倍的概念及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性与周长,时、分、秒,千米和吨的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细致改进计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2、改进概念教学的编排,让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改进估算的编排,突出估算的作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量与计量教学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加强对估测能力的培养。 5、调整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的编排,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素材。 6、合理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丰富而可操作的案例。 7、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能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应用其含义解决问题。 5.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6.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有关长度、质量和时间的简单计算。 7.初步了解集合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閺呼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同盟会的成立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内涵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中山陵)“一生就是屹立的一座中山陵,我有幸登上你生命的终点。”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面积8万余平方米。其生前在紫金山曾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抷土,以安置躯壳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图片展示:认识孙中山 2.材料引入:吾国人读书,非骤能从政,即从政矣,未必骤柄国钩。倘殚心力以求作相,久而不可期,然后为医,无论良医不易为,即努力为之,晚矣。我意一方致力政治,一方致力医术,悬其鹄的以求之,当有所获。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结并合材料,思考孙中山求学时的人生理想是怎样的? 提示:《史记》上有两句话:“上医医国,其次医人。”范文正公也说过:“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孙中山选择学医,其学医的目的,是将政治与行医并行,作为救国救民的手段。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少年孙中山

3.材料引入:夫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故曰: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四者既得,然后修我政理,宏我规模,治我军实,保我藩邦,欧洲其能匹哉! ——出自1894年1月,孙中山所写《上李鸿章书》 4.教师讲述: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改革建议,遭到拒绝。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5.学生发言:阅读教材归纳,深知自上而下的改革行不通后孙中山又进行哪些革命活动? 提示: 目标导学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一)同盟会 1.教师提问:《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那么这一时期为拯救民族危亡,有哪些人做了哪些努力?(学生讨论) 2.图片展示:认识革命者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及其著作;代表性的革命团体 3.材料引入: 材料一革命者,国民之天职也;其根底源于国民,因于国民,而非一二人所得而私有也。今试问吾侪何为而革命?必有障碍吾国民天赋私利之恶魔焉,吾侪得而扫除之,以复我天赋之权利。是则革命者、除祸害而求幸福者也。 ——邹容《革命军》材料二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章炳麟《驳康为论革命书》 4.问题思考:他们的著作有何共同思想? 提示: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5.材料引入:近得孙文自美洲来书,不久将游日本,孙文于革命名已大震,脚迹不能履中国一步,盍缓时日以俟其来,以设会之名奉之孙文,而吾辈得以归国,相机起义,事在必成。 6.教师讲述:革命形势的发展,使得革命者产生了将各革命组织联合起来的愿望。此时,孙中山名声最大,于是以他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党的呼声出现了,中国同盟会也由此应运而生。 7.学生发言: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中国同盟会的基本情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1单元秒的理解 第1课时 课题秒的理解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借助交流、合作,自主理解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点。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准确的时间观点。 教学难点 体会1分、1秒的长短。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实行倒计时 2、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理解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理解钟面上的秒 1、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仔细观察钟表,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反馈: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电子表,能够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 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 ③小结 5、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呢?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12,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小结:秒针走1圈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1分=60秒。(三)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1分钟能做什么呢?分组写字、做口算等,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三、 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2、补充: 3、活动:

2018年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任教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学期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 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例1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 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2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例3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例4 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 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5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材P2—3页例1,P6页练习一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指南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升旗仪式吗?你们知道太阳是从什么位置升起的吗? 2、揭示课题:东南西北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3页内容)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页例1并完成自学 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自学检测 1、图书馆在校园的东面,体育馆在校园的面。教学楼在校园的面,大门在校园的面。(参看课本第3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 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 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合阅读教学设计

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合阅读教学设计 山水怡情 房石九年制学校张海文 【本组说明】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山水为专题。在语文教材上编排了四篇课文:《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我在教学设计中也安排了一篇课文:《湖心亭看雪》。这些课文紧紧围绕“山水风光”的主题,抓住景物特征,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三峡》写出山势连绵、高峻,夏水凶险迅疾,春冬景色清幽,秋季悲寂凄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答谢中书书》先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然后写出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跃然纸上;《记承天寺夜游》记叙了自己寻伴赏月的经过并对庭院中美丽月色进行了细致刻画,传达出作者幽微难言的情感;《与朱元思书》先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再分别写了异水和奇山,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以及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而我选中的这篇文章,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也能够传达出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这些写景名篇,对正在学习景物描写的八年级学生审美体验是很有益的。 【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注重学生自主阅读习惯

的养成,学会读书和记笔记的方法,同时能理解相同主题文章的内在联系,能较为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交流体会和探讨困惑、解答疑问的时间和空间,以便让学生对阅读材料更好地消化和吸收。 【教学内容】 1.2017部编人教版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 2.原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景课文:《湖心亭看雪》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学习景物描写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角度、作用; 2、学会速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3、进一步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4.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5.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学过的四篇美文,进行归纳整合,概括出文章写景脉络,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教会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以及布局的巧妙,提高学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2020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2020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一:认识分数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课程出版的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

人教八年级英语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Period 1 Section A 1a-2d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and expressions:outgoing,better,loudly,quietly,which,competitio n,fantastic, hard-working, clearly,win, funny,friendly,smart,lazy,Both...and,as...as... ,Singing, competition. : 1)That’s Tara, isn’t it? 2)She also sings more loudly than Tara. 3)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learn something new and have fun. 4)Nelly danced better than Lisa. 二、能力目标 1、学会对比表达,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掌握形容词副词 比较级的用法。 三、情感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使学生相互了解,增强人际交往,以形成良 好的人际关系。 四、语法难点 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用法。 教学过程: Step 1 Presentation the students to compare two objects by height /weight and so on. some adjectives and their comparatives:good-better funny-more funnier outgoing-more outgoing:and make a sentence like ,She speaks English better than me. the students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words above. Step 2 1a new words:outgoing,better loudly quietly which competition fantastic hard-working clearly win funny friendly smart lazy. at the picture in 1a and make a list of the adjectives.

小学数学小学三年级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方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重难点1、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2、帮助学生建立“1秒”和“几秒”的时间概念准备录像、课件、练习纸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1、情境激趣:同学们,知道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咱一块上课,高兴吗?同学们还记得2010年12月31日晚上12点59分)嫦娥1号发射的情景吗?在这个场景中还藏着一些数学知识呢,想再次来回顾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吗?好,让我们跟着指挥长一起来为它倒计时加油吧!(播放发射倒计时时刻)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谁找到了藏着的数学知识了?生自由回答师小结:刚才我们每数一个数的时间就是一秒,“秒”也是一种时间单位2、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生举例师小结:刘翔在奥运会上用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这是我们过马路时,常常看到的红绿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也是用秒来计时的师小结:在生活中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直观感受

1秒和几秒观察钟面模型,复习旧知师:还认识它吗?请学生来介绍一下时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秒概念1、认识秒针和1秒师:在钟面上还有一个新朋友,叫出它的名字来(秒针)谁来描述哪颗针是秒针呢?师:那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生自由回答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呢?生: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2、体验感受,建立1秒的概念过渡: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1秒有多长呢?我们静静的来感受一下1秒有多长,你感受到了吗?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次要想一个办法在心里记一记1秒有多长说一说,你是怎么记的?你感觉1秒怎么样?师小结:1秒的确很短,秒是比时和分更小的时间单位互动体验,感受几秒,加深对1秒的认识1、体验10秒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请你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10秒有多长当你觉得到10秒了就睁开眼睛,悄悄的举起你的小手,记住你看到的是几秒钟学生活动,然后反馈2、感受15秒师:还想做这个游戏吗?提高一下难度,感受一下15秒行不行?那秒针要从12走到几呢?学生活动师:看来同学们的感觉是越来越准了3、游戏活动师:这个游戏有意思吗?现在同桌两人,自己定时间来感受,一个同学看钟面,另一个同学感受,交换进行互相帮助,调整好节奏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体验探索,发现1分=60秒师: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得很好,鼓励一下自己吧,下面老师要送一个礼物给大家,送一段美妙的音乐来轻松一下,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测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

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