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的抗菌防臭整理应用
抗菌消臭整理课件

案例二:某品牌消臭鞋垫的研发与生产
总结词
该品牌消臭鞋垫采用独特的消臭材料和制造工艺,具有 优秀的消臭性能和舒适性,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穿着 体验。
详细描述
该品牌消臭鞋垫在研发过程中,筛选了多种消臭材料并 进行对比试验,最终选择了一种具有高效消臭性能且对 人体无害的消臭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将消臭材料与鞋 垫面料进行复合加工,使其具有优秀的消臭性能和舒适 性。经过测试,该品牌消臭鞋垫对脚臭的消除率达到了 90%,同时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和透气性。
02
抗菌整理可有效抑制家居环境中的细菌滋生,减少病菌传播途
径。
持久性效果
03
整理后的家居用品抗菌消臭效果持久,可长期保持良好的卫生
性能。
个人护理用品抗菌消臭整理
卫生安全
个人护理用品如卫生巾、 纸巾、湿巾等通过抗菌消 臭整理,可提高产品的卫 生安全性。
抑制细菌滋生
抗菌整理可有效抑制个人 护理用品中的细菌滋生, 减少病菌传播途径。
案例三:某品牌抗菌防臭袜子的研发与生产
总结词
该品牌抗菌防臭袜子采用独特的抗菌防臭纤维和制造 工艺,具有优秀的抗菌防臭性能和舒适性,深受消费 者喜爱。
详细描述
该品牌抗菌防臭袜子在研发过程中,选择了具有抗菌 防臭性能的纤维材料,并采用特殊的加工工艺将纤维 进行混合编织。在生产过程中,将抗菌防臭纤维与普 通纤维进行混纺加工,使其具有优秀的抗菌防臭性能 和舒适性。经过测试,该品牌抗菌防臭袜子对常见细 菌的抗菌率达到了95%,同时具有较好的耐洗性和持 久性。
抗菌剂和消臭剂通过浸渍、涂层或纤 维改性等方式被整合到纺织品中,赋 予其抗菌、消臭效果。
抗菌消臭整理的重要性
提高纺织品的卫生性能
抗菌消臭整理能有效减少纺织品上的细菌和微生物滋生,降低异 味产生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产品的卫生性能。
纺织品的抗菌性能及应用分析

纺织品的抗菌性能及应用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纺织品无处不在,从衣物、床上用品到窗帘、毛巾等等。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卫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具有抗菌性能的纺织品逐渐受到青睐。
那么,什么是纺织品的抗菌性能?它又是如何实现的?又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概念。
简单来说,纺织品的抗菌性能就是指其能够抑制或杀灭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生长和繁殖的能力。
这些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中容易滋生和传播,可能会导致各种疾病,影响我们的健康。
那么,纺织品是如何获得抗菌性能的呢?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种是使用抗菌剂对纺织品进行处理。
抗菌剂可以分为天然抗菌剂和化学合成抗菌剂。
天然抗菌剂如壳聚糖、艾草提取物等,具有来源天然、环境友好等优点,但抗菌效果可能相对较弱且稳定性较差。
化学合成抗菌剂如季铵盐类、银离子类等,抗菌效果通常较为显著,但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性和环境问题。
在使用抗菌剂处理纺织品时,可以采用浸渍、涂层等方式,让抗菌剂能够均匀地分布在纺织品表面或内部,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对纺织品的纤维进行改性来实现抗菌性能。
例如,在纤维制造过程中,将抗菌物质直接加入到聚合物中,使纤维本身就具有抗菌功能。
这种方法可以使抗菌性能更加持久,但技术难度和成本相对较高。
接下来,我们看看具有抗菌性能的纺织品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在医疗领域,抗菌纺织品的应用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的工作服、手术服、患者的病号服以及医疗用品如绷带、纱布等,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抗菌性能,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在运动和户外领域,抗菌纺织品也大有用武之地。
运动服装和户外装备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汗,潮湿的环境为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具有抗菌性能的运动内衣、袜子、运动鞋等,可以有效减少异味和皮肤感染的发生,提高穿着的舒适度和健康性。
在家居领域,抗菌纺织品可以为我们创造一个更清洁、卫生的生活环境。
床上用品如床单、枕套,毛巾、浴巾等,如果具有抗菌性能,能够抑制螨虫、细菌的滋生,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和婴幼儿尤为重要。
面料的防臭性与抑菌技术应用

面料的防臭性与抑菌技术应用1. 引言面料的防臭性和抑菌技术是纺织行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随着人们对舒适和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面料的功能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防臭性和抑菌技术的应用可以使面料具备防臭和抑菌的功能,从而提高面料的舒适度和卫生性。
本文将介绍面料的防臭性和抑菌技术的原理、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2. 面料的防臭性技术2.1 抗菌剂的应用抗菌剂是一种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化学物质,可以通过与细菌的生长过程中的关键酶或代谢物发生反应,从而达到抑菌的效果。
在面料的加工过程中,可以将抗菌剂添加到面料中,使面料具备抑菌的功能。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抗菌剂包括银离子、氯化铝和氯化锌等。
这些抗菌剂在面料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起到防臭的作用。
2.2 光催化技术的应用光催化技术是指利用光能催化剂进行化学反应的一种技术。
在面料的加工过程中,可以将光催化剂涂覆在面料表面,通过光能催化剂吸收光能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产生活性氧物质,进而实现对细菌的杀灭和抑制。
光催化技术不仅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而且不会对面料的手感和透气性产生影响。
2.3 纳米技术的应用纳米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度范围内进行研究和开发的技术。
在面料的加工过程中,可以利用纳米技术将抗菌剂和纳米材料进行复合,形成一种具有抑菌功能的面料。
由于纳米颗粒的尺寸很小,其比表面积很大,可以增加与细菌接触的机会,从而提高抑菌效果。
纳米技术在面料的抑菌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面料的防臭性技术的应用领域3.1 运动服装运动过程中,人体会大量出汗,容易产生异味。
面料的防臭性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去除异味,保持运动服装的清新和干爽。
3.2 内衣内衣是密切接触肌肤的衣物,也是容易滋生细菌的地方。
面料的防臭性技术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生长,保持内衣的清洁和卫生。
3.3 床上用品床上用品经常与人体接触,容易受到细菌的污染。
面料的防臭性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杀灭细菌,保持床上用品的清洁和卫生。
纺织材料的抗菌技术及其应用

纺织材料的抗菌技术及其应用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健康和卫生的关注度日益提高,纺织材料的抗菌性能也逐渐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纺织材料广泛应用于服装、床上用品、医疗用品等领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开发有效的抗菌技术,提高纺织材料的抗菌性能,对于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纺织材料中细菌滋生的问题纺织材料由于其多孔性和吸湿性,容易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在日常生活中,人体的汗液、皮脂等分泌物会被纺织材料吸收,为细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此外,纺织材料在使用和储存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如空气中的细菌、灰尘等。
这些细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会迅速繁殖,不仅会产生难闻的气味,还可能导致皮肤感染、过敏等健康问题。
例如,在夏季,人们穿着的棉质衣物容易被汗液浸湿,如果不及时清洗和干燥,就会滋生大量的细菌,导致衣物产生异味,甚至引发皮肤炎症。
在医院等特殊环境中,医疗用纺织品如手术服、床单等如果不具备良好的抗菌性能,就可能会导致交叉感染,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抗菌技术的分类为了解决纺织材料中细菌滋生的问题,科学家们研发了多种抗菌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天然抗菌剂天然抗菌剂是从天然植物、动物或矿物质中提取的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
常见的天然抗菌剂有壳聚糖、艾草提取物、茶多酚等。
这些天然抗菌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对人体和环境友好。
然而,天然抗菌剂的抗菌效果往往不如合成抗菌剂显著,且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有机合成抗菌剂有机合成抗菌剂是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具有抗菌活性的有机化合物。
常见的有机合成抗菌剂有季铵盐类、双胍类、酚类等。
这些抗菌剂具有较强的抗菌效果,能够迅速杀灭细菌。
但有机合成抗菌剂可能存在一定的毒性和刺激性,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潜在的危害。
3、无机抗菌剂无机抗菌剂是基于无机材料的抗菌剂,如银离子、铜离子、锌离子等金属离子及其化合物,以及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锌等纳米材料。
抗菌整理助剂,面料抗菌剂,羽绒抑菌防臭剂,抗菌加工剂,纺织抗要点

抗菌整理剂ATB9800适用于处理与皮肤直接接触的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及含有胺基纤维的纺织品,如棉、毛、丝、麻、腈纶等织物。
是一种具有良好安全性的非溶出型持久抗菌整理剂。
它可以高效完全去除织物上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霉菌,并能防止细菌再生和繁殖,从而防止运动装、内衣、袜子、鞋衬里、毛巾、地毯、过滤材料、装饰用布、家纺用纺织品等的霉变和臭味。
SGS、Intertek等全球多家权威检测机构一致证明: ATB9800符合美国AATCC100标准及日本JIS L 1902-2002标准等。
赫特公司提供世界著名的HERST吊牌,并免费提供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韩笑纺织品抗微生物整理剂的现状与发展刘学山东省纺织科学研究院【摘要】文章论述了纺织品各种抗微生物整理加工所采用的整理剂的现状,简介了其合成工艺路线和使用特点,并阐述了发展前景。
【关键词】纺织品抗微生物抗菌整理1 引言微生物是体形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的总称,一般包括病毒、类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放线菌、真菌、小型藻类和原生动物。
而与纺织品抗微生物整理密切相关的微生物是细菌、霉菌 (腐生性真菌)、酵母菌和放线菌等。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其广泛,空气、土壤、江河、海洋及自然物体中都有微生物存在。
有机物质或含有有机物质的材料,本身就是微生物很容易利用的营养源,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微生物就会迅速生长和繁殖,破坏材料的物质结构,使其劣化和变质。
微生物在纺织品上的过度繁殖,除了导致纺织品本身外观和性能的破坏,病原微生物还会导致使用者自身的感染和伤害。
采用杀菌剂(Biocides)控制微生物的污染和损害是一种有效而广泛使用的方法。
可以赋予纺织品抑制微生物繁殖和杀死微生物的化学品或称杀菌剂并不少,但是考虑到这些化学品自身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由于纺织品自身的特点、整理工艺要求和整理产品的最终用途等,可选择性是有限的,在数量众多的杀菌剂中,只有少数可以用于纺织品的抗微生物整理。
抗菌防臭纺织助剂应用和方案

抗菌防臭整理剂,为你营造清新环境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毛巾发臭,衣服或鞋子老是出现臭味的情况?其实这是细菌等微生物的“杰作”它们在这些场所生存繁殖,便使得这些生活用品有了难闻的臭味。
在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的今天,服用纺织品的舒适性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赋予抗菌防臭功能是纺织品性能提高的重要手段。
抗菌防臭功能纺织品能杀灭或抑制与其接触的细菌等微生物,从而起到卫生防臭的效果。
一般通过应用抗菌纤维或普通纺织品经后整理获得的功能性纺织品。
服装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最早应用在军事上,二战期间德军装备了经抗菌加工的军服减少了伤员的细菌感染。
20世纪60年代,抗菌后整理的卫生织物开始民用。
目前为止,对纯天然纤维制成的纺织品而言,后整理法是唯一解决抗菌功能的技术。
另外抗菌防臭功能性助剂还可以广泛应用在家纺,医疗用品等领域。
福尔普生抗菌防臭整理剂HOLPOSON®ABN抗菌防臭整理剂,是一种有机双胍类高分子抗菌整剂,适用于所有类型纤维,如:棉、黏胶、涤纶、尼龙等天然、合成及混纺织物,即可应用在针织物、梭织物、家纺产品。
本产品可以抑制以下细菌和真菌:革兰氏阳性、阴性菌,微真菌,抑制细菌、真菌和藻类的代谢和繁殖过程,终止细菌活动和生长。
经本产品整理可防止微生物繁殖引起的气味,使纺织品具有耐久的清新卫生感。
产品特性外观:无色透明液体成分:双胍类复合物溶解性:分散与水离子性:弱阳离子简易操作方法首先称取抗菌防臭整理剂,搅拌同时加水,然后稀释到所需要的浓度,按照如下工艺进行生产:1、浸轧法抗菌防臭整理剂:20-40g\L,pH值:6左右,轧液率:65-75%工艺:110℃烘干,然后150℃定型60-90秒。
2、浸渍法抗菌防臭整理剂:1-3%(owf),pH值:6左右工艺:浴比1:10,20℃浸渍处理20-30分钟,脱水(带液率60-110%),烘干。
3、喷洒法配制成50-60g\L(根据实际情况配制相应要求浓度)的溶液,喷洒在需要处理的产品表面,自然晾晒或烘干。
织物抗菌防臭整理工艺实践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织物抗菌防臭整理工艺实践
1抗菌防臭整理剂
微生物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致病微生物对人体产生了巨大的危害。
织物抗菌整理就是人们消灭这些致病微生物的方法之一。
抗菌整理在美国等被称为抗微生物整理;在日本被称为抗菌防臭加工;在国内有人称之为卫生整理。
纺织用抗菌剂可分为天然、有机和无机三大类。
每类抗菌剂各有其优缺点,有机类抗菌剂效果好,品种多,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抗菌剂,但存在耐高温稳定性差等问题,难以用于合成纤维纺丝工艺;天然类抗菌剂通常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其应用范围窄,多数严重影响织物的色光;无机抗菌剂耐热性好,但用于纺织品后整理难以获得耐久的效果,并且大部分品种存在重金属的毒性问题。
1·1有机抗菌整理剂
有机类抗菌整理剂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溶出型与非溶出型。
溶出型抗菌整理剂与织物不是以化学方式相结合,因此能通过与水接触
被带走,这类抗菌整理常剂主要用于用即弃类纺织品(一次性纺织品)上。
常见的溶出型抗菌剂主要有:醛类、酚类、醇类、某些表面活性剂(如季铵盐类)、有机杂环化合物(如吡唑类、嘧啶类、吡咯类)、有机金属化合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纺织服装抗菌整理方案

纺织服装抗菌整理方案纺织品和服装的抗菌整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和传播。
以下是一个纺织服装抗菌整理方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选择合适的抗菌整理剂1. 可选择银离子抗菌剂:银离子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
可以使用银离子抗菌剂在纺织品和服装上进行整理。
2. 选择天然植物抗菌剂:一些天然植物提取物如茶树油、薰衣草精油等具有天然的抗菌作用,可以选择具有天然植物抗菌剂进行纺织品整理。
二、整理方法1. 浸泡法:将纺织品和服装放入抗菌剂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经过清洗和干燥,这样可以将抗菌剂均匀地分布在纺织品表面。
2. 喷雾法:将抗菌剂喷雾在纺织品和服装表面,然后待干燥后进行清洗。
三、控制抗菌剂用量和浓度1. 根据纺织品和服装的具体情况,控制抗菌剂的用量和浓度,以防止用量过多或过少,影响抗菌效果。
2. 根据抗菌剂的说明书或生产商提供的指导,选择合适的用量和浓度。
四、注意抗菌时间和效果1. 根据纺织品和服装的使用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时间,例如经常暴露在外界环境中的纺织品可能需要更长的抗菌时间。
2. 定期检测纺织品和服装的抗菌效果,以确保抗菌效果符合要求。
五、注意整理后的纺织品和服装的保养1. 抗菌整理后的纺织品和服装应注意正确的清洗和保养,避免使用有害化学物质或方法,以免影响抗菌效果。
2. 定期清洗纺织品和服装,并遵循正确的洗涤和保养方法,以延长纺织品的使用寿命和抗菌效果。
以上是一个纺织服装抗菌整理方案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你在纺织服装的抗菌整理方面有所帮助。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达到最佳的抗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纺织品的抗菌防臭整理应用[摘要]对国内外开发的纺织品用抗菌防臭整理剂的性能与整理加工方法进行了讨论和比较,并扼要介绍了抗菌防臭的机理及整理效果的测试方法。
关键词:纺织品;抗菌;整理1 抗菌纺织品的发展现状与机理1.1 抗菌纺织品的发展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织产品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着抗菌防臭加工技术的深入发展。
目前,品种繁多的纺织品抗菌防臭整理剂不断面世,加工技术日趋完善,标志着服装用及装饰用纺织品的抗菌防臭加工技术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抗菌防臭整理在美国等国家被称为抗菌整理和抗微生物整理,在日本被称为抗菌防臭加工。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日本、美国、英国的一些生产企业纷纷研制和生产出自己的抗菌纤维及纺织品,把抗菌剂加到纺丝液中制取的纤维大都是涤纶、腈纶、锦纶等。
国内目前大都是采用抗菌剂后整理的方法使产品获得抗菌性能,如东华大学抗微生物腈纶织物CHA、北京洁尔爽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SCJ-963抗菌整理织物等。
1.2 纺织品的抗菌防臭机理织物抗菌功能的获得主要采用纤维改性加工和织物后整理两种方法来实现。
采用织物后整理方法,产品抗菌耐久性差,洗涤多次后,抗菌效果逐渐消失;采用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复合纺丝及把抗菌剂掺加到纺丝液中纺出纤维的方法制取抗菌纤维,再织成各种具有抗菌性能的织物及产品,产品则具有抗菌性能持久、性能稳定、对人体安全性高等特点。
1.2.1 微生物抗菌机理微生物抗菌整理剂主要可分为溶出型和非溶出型两大类。
非溶出型抗菌剂的抗菌机理为药剂不浸入微生物细胞,而是将微生物细胞壁用物理方法加以破坏,使其内部组织外露而将细胞杀死。
有机硅季铵盐属于非溶出型抗菌剂,由于细菌一般带有负电荷,而季铵盐在水中带正电荷,二者因静电引力吸引在一起,使细菌细胞壁表面停止振动,呼吸也同时停止。
由于抗菌剂不浸入细菌细胞体内,不影响细胞核中的遗传因子,因此不会产生遗传变异的耐药性菌。
这种抗菌机理俗称为“接触杀死”,基本属于“专守防卫”型。
当季铵N+表面上附着的细菌遗骸或尘土过多时,抗菌效果降低,但通过洗涤,抗菌效能可再现。
溶出型抗菌剂的抗菌机理为药物浸入微生物细胞中,通过细胞壁、细胞膜、影响其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再生能力,使微生物细胞内酶的代谢功能和呼吸功能发生麻痹,进而衰竭。
如二苯基醚及其衍生物(酚类)的抗菌机理属于破坏微生物的再生能力。
当抗菌剂与细菌接触时,能进入细菌细胞内影响DNA和RNA的再生,并抑制与合成核酸和蛋白质有关的酶的作用和功能,限制了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1.2.2 大分子金属络合物的消臭机理大分子金属络合物的消臭一般是通过分解、氧化、还原、中和、加成等化学反应使含臭的物质转化为无臭物质,以达到消臭的目的。
如以铁-酞菁衍生物为主要成分的消臭剂能分解含臭的硫化氢、氨、硫醇等。
2.2 合成有机抗菌剂合成有机抗菌剂根据其化学结构可分为二十余大类,其中结构较为简单是醛基水溶液(福尔马林),结构较为复杂是异噻唑和咪唑类等。
合成有机抗菌剂发展较早,但存在着耐热性低、易挥发分解、安全性差、抗菌持续时间短等缺点。
用在纺织品上的合成有机抗菌整理剂主要有有机季铵盐类、季铵盐类、双胍类、有机金属化合物等。
2.2.1 季铵盐类季铵化合物是最常用的抗菌剂,由于其与纤维的结合力很差,故与反应性树脂并用,以提高其耐久性。
例如,日本可乐丽的Saniter与日清纺的Peachfresh就是季铵盐与反应性树脂同浴整理而成的产品。
这类抗菌剂主要用于纯聚酯织物上,系脂肪族季铵盐或烷氧基氯化铵。
其主要品种还有烷基二烷基芳基氯化铵、十六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聚氧化乙烯三甲基氯化铵、聚烷基三烷基氯化铵、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等。
2.2.2 有机硅季铵盐类1972年美国道康宁公司开发的DC-5700,即十八烷基二甲基(3-甲氧基硅烷基丙基)氯化铵,是具有代表性的优良抗菌剂。
DC-5700为阳离子型抗菌剂,故可与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助剂同浴使用,采用浸渍或浸轧的方法将其固定在合成纤维的表面,赋予纤维抗菌性能。
它既能与纤维的阴离子发生结合,又能自身缩聚成膜,在起到杀菌作用的同时,还可使织物具有良好的耐洗性。
国内也开发出类似产品,如上海树脂厂的SAQ-1、山东大学的STU-101、宁波化工研究所的NBM SI-4等。
因此类为阳离子型抗菌剂,故可与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同浴使用,而和阴离子型助剂同用则必须采用一浴二步法或二步法加工,并注意处理前对织物进行充分水洗。
工艺流程主要为:浸渍或浸轧织物后,随即于30℃~120℃烘干,以除去溶剂。
此时,整理剂在纤维表面缩聚并与纤维形成共价键或离子键结合。
2.2.3 酚类(二苯基醚及其衍生物类)国外使用的酚类织物抗菌剂主要是2,4,4’-三氯-2’-二羟基二苯醚,它是目前国际市场上最流行的广谱高效环保型抗菌剂之一。
近年来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紧俏,主要生产厂家是汽巴精化,价格高达60万元/吨。
国内四川天然气化工研究院、浙江黄岩东亚医药化工公司等,相继开发出这类产品,并已进入市场。
此类抗菌整理剂属于非离子型乳化分散液,故可与其他助剂、柔软剂以及乙二醛类、三聚氰胺等树脂同用,这点显然比阳离子型抗菌剂优越。
主要工艺流程为:乳液通过浸轧或喷法施加于织物,经烘干,再于120℃焙烘3分钟后固着于纤维。
抗菌整理产品手感柔软且耐久性好。
常用整理产品有毛巾、手帕、袜子、内衣、衬衫、运动服、床上用品和地毯等。
2.3 天然抗菌整理剂天然抗菌整理剂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天然抗菌物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们毒性低、对环境无害,更易被消费者接受。
2.3.1 植物类提取物这类提取物通常是液体。
液体提取物施加到织物上常使用微胶囊技术,提取物封入微胶囊以后,再以树脂固着在织物上。
目前使用较多的是桧柏油,其主要组分是4-异丙基-2-羟基-环庚基-2,4,6三烯-1-酮,这是一种七个原子的环状结构化合物[6]。
其抗菌机理是分子结构上有两个可供配位络合的氧原子,它与微生物体内蛋白质作用使之变性[7]。
2.3.2 甲壳质(壳聚糖)甲壳质是除纤维素外第二个最丰富的天然聚合物。
壳聚糖是甲壳质在浓碱液中脱去乙酰基的衍生物形式,早已被用作织物整理剂。
近几年发现它还具有抗菌及皮肤护理特性。
壳聚糖微粉可均匀地混入粘胶纺丝液中,再纺成抗菌粘胶丝。
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与生物体能亲和相容,可对多种菌类表现出抗菌性。
壳聚糖的抗菌机理为分子中的氨基吸附细菌,和细菌表面的阴离子成分结合,阻碍细胞壁内外物质的输送。
2.3.3 微生物发酵产物氨基葡萄糖苷ST-7是用一种放线菌发酵获得的抗生物质,对细菌的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安全性高,对皮肤无刺激。
其抗菌机理为:它作用于细菌细胞核蛋白质的子单位上,阻碍间核糖核酸的密码因子和特核糖核酸反密码因子的相互作用,使其合成异常蛋白质而致死[8]。
2.3.4 昆虫抗菌性蛋白质利用昆虫抗菌性蛋白质是纺织工业利用生物技术的一个方面。
昆虫适应环境能力很强,对细菌霉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侵袭有很强的抵抗力。
从它们体内分离出抗菌性蛋白质并设法用于纺织品上,是抗菌防臭加工今后努力的方向。
2.3.5 天然抗菌整理加工方法天然抗菌整理应用于纺织品的抗菌整理加工可采用:①与化纤混合纺丝,如日本富士纺织公司将壳聚糖混入粘胶中纺丝生产的Pchitopolyi。
②与合成树脂混合后在织物表面成膜。
第一种方法可以得到持久功能的抗菌纤维,但工艺复杂。
第二种方法工艺虽简单,但需要解决牢度问题。
3 抗菌防臭效果测试衡量抗菌防臭整理的抑菌、杀菌的水平,即抗菌防臭纺织品的检测方法,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标准,一般参考日本和美国的一些方法。
3.1 A TCC-90试验法在琼脂培养基上,接种试验菌种,再紧贴上试样。
另取一块未整理织物,贴在同一培养基上作对照。
于37℃下培养24小时后,借放大镜观察菌类繁殖情况和试样周围无菌区的晕圈大小,同时与对照的试验情况比较。
故该法也称晕圈试验法。
3.2 AATCC-100试验法目前,在美国的三种抗菌定量试验法中,AATCC-100为惟一的标准试验法。
其方法是:在灭菌织物上,接种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以琼脂培养基培养,培养后与未整理织物相比较,得出细菌减少数。
此法适用于容易从被加工纤维上溶出的抗菌剂,而不适用于和加工纤维以化学方式相结合的抗菌剂,如DC-5700,因为加工在纤维制品上的DC-5700和试验菌接触机会少,经一定时间培养后生存繁殖的菌数和对照物上的菌数几乎相同,因而无法计测。
3.3 振荡烧瓶试验法振荡烧瓶试验法是美国道康宁公司为克服AATCC-100法的缺点而开发的,可用来评价用DC-5700加工的非溶出型抗菌纤维制品抗菌性能。
此法为了增强试验菌与试样的接触,把试样投到盛有大量菌液的三角烧瓶中,经一定时间强烈振荡后计测烧瓶内的细菌数,并与振荡前的细菌数比较,定量表示其抑菌率。
3.4 Humidity-jat试验法这是美国环保局为检测由于霉的污染而开发出的一种方法。
将霉接种于样布上并放置28天,通过视觉观察样布上霉的生长情况。
4 结语国内抗菌纺织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的质量体系尚未健全。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关的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对抗菌产品性能进行检测,消费者也无法从外观上鉴别抗菌性能。
因此需要建立产品质量监督和管理体系,使纺织品抗菌整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国外抗菌防臭整理技术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美国和日本居于领先地位。
我国对抗菌防臭整理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研技术的发展,抗菌整理纺织品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应用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泛。
因此,开发抗菌性能好、成本低的抗菌剂,优化抗菌整理工艺,建立相应的规范制度将是未来几年纺织品抗菌整理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1]许炳义.抗菌纺织品的新发展[J].山东纺织科技,2002,(4)[2]杨栋梁.纤维用抗菌防臭整理剂[J].印染,2001,(3)[ 3 ] Rong Wang, Kazuhito Hashimoto, AkiraFujishima.Light-induced amphiphilic surfaces[J].Nature,1997,388:431-432.[4]吉向飞等.抗菌剂及抗菌材料的发展和应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1)[5]迟广俊.沉淀二氧化硅载银抗菌剂的制备及抗菌性能[J].天津大学学报,2002,(3)[6]宋肇棠.功能性织物整理的进展[J].印染,2003,(11)[7]李辉芹等.天然抗菌整理剂[J].纺织导报,2002,(2)[8]许莹等.壳聚糖与纤维素的结合及其抗菌性能的研究[J].印染,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