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青海省藏汉双语教学

合集下载

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藏族地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聚居区,同时也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在这一地区,藏汉双语教学是一种很常见的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藏汉双语教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及时的改进和完善。

本文将探讨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

1. 师资力量不足在藏族地区,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师资力量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

虽然国家对藏区进行了大力支持,但由于地理条件和文化差异的影响,招聘到优秀的双语教师仍然是一个难题。

很多教师对藏语和汉语都不够熟练,在教学中无法做到真正的双语教学。

2. 教材不足目前,藏区的双语教学教材供应不足,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用书的编写和策划也存在问题,一些教材的内容和选材不合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3. 学校设施条件落后一些藏区学校的设施条件落后,图书馆、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匮乏,无法为双语教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4. 缺乏评价体系在双语教学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也是一个问题。

学生的学习状态无法得到有效的评价和监控,师生双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做出准确的反馈,难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提高教学效果。

改进方法:1. 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藏区双语教师的招募和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双语教学能力。

对于在藏区任教的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2. 加强教材建设和使用国家应该加大对藏区双语教学教材的编写力度,制定完善的教材选用和审核制度,确保教材的质量和适用性。

学校和教师也应该积极与出版社合作,积极推介和使用适合藏区学生的优质教材。

3. 加大对学校设施的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藏区学校设施的改善力度,着力解决学校基础设施匮乏的问题。

学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争取经费,推动学校设施的改造和升级。

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是深入推进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保护和传承藏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同时也需要不断探索改进的方法。

本文将从教师力量薄弱、教材编写不足、教学方式单一等方面,分析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教师力量薄弱是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教师队伍相对较少,师资力量薄弱,很多学校只能依靠当地乡村教师或雇佣临时教师进行教学。

这些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方法。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其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培训,举办教学研讨会等方式,增加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

鼓励优秀教师到城市学校进修或参加交流,提升其专业素养。

加大对教师的激励措施,提高他们的待遇和福利,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到藏族地区从事教育工作。

可以引进外地的优秀教师到藏族地区任教,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提高当地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材编写不足是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另一个问题。

目前,尽管有一些教材供教学使用,但大多数教材的编写水平不高,内容不够丰富,难以满足藏族学生的学习需求。

特别是在科学、数学等方面的教材编写较少,对提高藏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方法。

加大对教材编写的投入,提高其编写质量。

可以成立专门的编委会,由专家学者组成,负责教材编写工作。

注重教材的多样性和适用性。

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教材编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注重教材的本土化,加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和生活实践,使教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一些互动教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教学方式单一是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另一个问题。

目前,很多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实践的环节。

调研藏汉双语培训发言稿(3篇)

调研藏汉双语培训发言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就藏汉双语培训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藏区与内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为了更好地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藏区民众的生活水平,加强藏汉双语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藏汉双语培训进行调研,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藏汉双语培训的背景和意义1. 背景介绍藏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藏区教育,加大了对藏区教育事业的投入。

其中,藏汉双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提高藏区民众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意义(1)提高藏区民众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增强民族自信心。

通过藏汉双语培训,藏区民众可以熟练掌握汉语和藏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奠定基础。

(2)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

藏汉双语培训有助于提高藏区民众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3)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藏汉双语培训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了解,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二、藏汉双语培训的现状1. 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藏区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藏区教育事业的投入。

如《关于进一步加强藏区双语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为藏汉双语培训提供了政策保障。

2. 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国家对藏区教育事业的投入,藏区双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均有所提升。

3. 师资队伍建设藏区双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通过招聘、培训等方式,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加强了内地教师支援藏区教育,为藏区双语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4. 教育教学成果藏区双语教育教学成果显著。

一方面,藏区民众的汉语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另一方面,藏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摘要】藏族地区在进行藏汉双语教学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内容单一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改进方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藏汉双语能力和教学水平。

增加教学资源投入,包括教材、教具等,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感兴趣。

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评估和调整。

通过这些改进方法,可以提高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藏族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

经过改进,藏族地区的藏汉双语教学将更加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问题、改进方法、背景介绍、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Tibetan areas are known for their unique culture and language, with both Tibetan and Mandarin being commonly spoken. In these regions, there is a growing need for bilingual education to ensure that students are proficient in both languages. However, the current system of Tibetan-Chinesebilingual education faces several challenge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ibetan-Chinese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propose two methods for improvement. By promoting effective bilingual education strategies, we can help students in Tibetan areas develop strong language skills in both Tibetan and Mandarin, enabling them to succeed in a globalized world.2. 正文2.1 存在问题在藏族地区的教学中,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浅谈藏汉双语教学

浅谈藏汉双语教学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一、藏汉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民族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定受到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否则将更加落后,不能反映时代要求,怎样提高教育效果,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使民族教育摆脱长期以来国家投入大,教师费力多,而教育成效却不明显的窘境。

作为教育工作者,唯有知难而进、勉力为之,才有可能实现一定的突破,最终获得民族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语言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由于历史的和地域的关系而有所不同,表现为各民族有各自的语言形式。

各具特色的语言形式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发展进程。

然而,语言的差异性危害更大,它使各民族间的交流沟通变得困难起来,在人际互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已成为了一种障碍。

我们选择“双语”教学法,目的是为克服这种困难局面,为民族教育寻找一种新的思路。

也许它本身并不尽善尽美,甚至是有些粗糙的,但不影响它在特殊教育环境中的地位和功用。

民族地区的学生,从小就接触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相反,他们对汉语言文字的接触都很少,特别是在那些漠视汉语言文字的家长们的影响下,情况就更不妙了。

相对而言,那些出生在城镇机关的儿童则要好一些,往往在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又初步掌握了日常运用的汉语。

这样一来,在实施课堂教学和思想教育时,使用统一的普通话教学便不能适应具体情况了。

将教师的意图,用清晰、准确的语言“传达”给教育主体,弥补因为语言隔阂造成的“裂痕”,使仅懂藏语或汉语水平较低的学生都能愉快地接受来自教师方面的信息,这便是“双语”教学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所在。

二、藏汉双语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关系藏汉双语教学法是教师根据班上学生了解或熟悉语言的种类不同情况,为面向全体学生而采用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教师的语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是教学活动中最起码的手段。

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法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能根据班上学生了解和熟悉语言种类不同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熟悉的语言进行教学尤其重要。

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藏族地区的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语言教材匮乏,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双语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有待提高;三是学生缺乏对汉语的学习动力和意识,对母语的使用有所怠慢。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改进方法。

应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的编写和改进工作。

目前,藏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种类较少,且质量参差不齐。

应该加大对民族语言教材的研究和编写工作力度,制定出更为实用、科学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提高双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双语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借鉴外地双语教学经验,使双语教学更加科学、有效。

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动力和意识是学习的基础,但在藏族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普遍缺乏对汉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认同感。

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宣传工作,让他们认识到学好汉语的重要性和好处,培养他们对母语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要加强对双语教学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双语教学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学生的需要,也是国家多民族共存的需要。

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大对双语教学的宣传力度,推广双语教学的经验和成果,让更多的学校加入到双语教学的队伍中来,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藏族地区的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只要加强教材编写、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推广双语教学,就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

试论青海省藏汉双语教学

试论青海省藏汉双语教学

试论青海省藏汉双语教学一、青海省实施双语教学的现实意义青海是我国藏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全省总人口518万,其中藏族人口11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1.89%。

青海省的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6个藏族自治州、29个牧区县、18个纯牧业县,藏族人口的分布特征是“大分散、小聚居、交错杂居”,就本民族现在所使用的交际语言看,虽然具有共同地缘和民族语言——文化的整体性特征,但随着各民族日愈频繁的交流和融会,民族语言的单一特性正在逐步发生变化。

其中:农区、半农半牧区由于农耕文化的普遍性,接受汉文化影响较早,具有一定的汉语言环境;纯牧区牧民群众随季节流动、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存方式仍未彻底改变,母语交际的特征十分突出,这些区域汉语言文字使用率低,在实施藏汉双语教学当中遇到的困难最多;城镇及城乡结合部由于社会发育程度较高,受外界传媒的影响较大,社会主流文化对其个体侵入程度较深,因而对双语价值的认可程度较高。

首先,藏语是藏族人民的生活语言,是母语,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而要着力提高本民族素质,就要求我们在基层民族小学、民族中学当中加强藏语的教学,否则学校教育就不可能奏效,提高全民素质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根据最新资料统计:在青海省藏族在校小学生中,大约只有7%的学生在城市小学就读,另有13%的学生在县镇小学就读,而将近80%的学生在农牧区小学就读。

从以上青海藏族小学生的分布状况来看,大约有90%以上的藏族小学生都生活在藏语环境中,他们从小接触的是藏语,使用的是藏语,熟悉的还是藏语,藏语是这些孩子的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和最有效的思维工具。

再次,藏语文是一种很成熟的拼音文字,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字母,基本能记载人类口头发出的所有音节。

藏族学生从语言的学习实际看,由于藏文和藏语是一致的,读出声音就能了解意思,不存在语言障碍,再加上藏文是拼音文字,易读、易记、易写,无论是高等教育或普及教育,在短期内均可见成效。

因此,使用本民族语文在开发民族智力,提高民族素质和科学文化方面非常有效。

试论藏区藏汉双语教育发展与思考

试论藏区藏汉双语教育发展与思考

试论藏区藏汉双语教育发展与思考汉语作为一种在国际上日趋受到重视的语言,加强汉语的教育对于中国本土一些偏远地区尤为重要。

作为偏远地区的代表,藏区最应该重视的便是语言上的交流,因此,藏区藏汉双语的教育受到国家及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本文就藏区藏汉双语的教育发展状况展开论述,加深大家对藏区汉语发展状况的了解。

标签:藏汉双语;教育;汉语发展双语教育在当今社会各个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教育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促进国内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我国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行了“双语教育”。

一、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的发展状况我国藏区实施藏汉双语教育能够让藏族人民更为便捷地走出来,加强本土与外界的交流,同时有利于提高藏族人民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的跨文化学习和文化吸收能力。

因此,在藏区实施的藏汉双语教育充分体现了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和培养藏汉双语能力人才的重要性。

双语教育是在藏区及一些偏远地区普遍存在的,在双语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是以民族语言为教学语言,主要使用的是本民族文字的课本,在母语掌握熟练的情况下,逐步展开对汉语的学习和其他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逐步提高自身的语言学习能力,进而过渡到对汉语言的进一步学习、探讨。

国家采取的一系列促进藏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殊政策,使藏汉双语教育教学得到了大力的普及和推广,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

就目前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的发展状况来说,藏汉双语教育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小觑的,这是藏区人民和国家努力的结果。

双语教育的实施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藏区的双语教育将会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的思考我国藏区实施的藏汉双语教育具有现实和长远的双重意义,从现实情况来看,其有利于增进民族交流,促进藏区经济发展;从长远意义上来讲,其有利于藏汉两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保持其民族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增进民族感情和国家认同感,促进地区稳定、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青海省藏汉双语教学一、青海省实施双语教学的现实意义青海是我国藏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全省总人口518万,其中藏族人口11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1.89%。

青海省的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6个藏族自治州、29个牧区县、18个纯牧业县,藏族人口的分布特征是“大分散、小聚居、交错杂居”,就本民族现在所使用的交际语言看,虽然具有共同地缘和民族语言——文化的整体性特征,但随着各民族日愈频繁的交流和融会,民族语言的单一特性正在逐步发生变化。

其中:农区、半农半牧区由于农耕文化的普遍性,接受汉文化影响较早,具有一定的汉语言环境;纯牧区牧民群众随季节流动、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存方式仍未彻底改变,母语交际的特征十分突出,这些区域汉语言文字使用率低,在实施藏汉双语教学当中遇到的困难最多;城镇及城乡结合部由于社会发育程度较高,受外界传媒的影响较大,社会主流文化对其个体侵入程度较深,因而对双语价值的认可程度较高。

首先,藏语是藏族人民的生活语言,是母语,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而要着力提高本民族素质,就要求我们在基层民族小学、民族中学当中加强藏语的教学,否则学校教育就不可能奏效,提高全民素质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根据最新资料统计:在青海省藏族在校小学生中,大约只有7%的学生在城市小学就读,另有13%的学生在县镇小学就读,而将近80%的学生在农牧区小学就读。

从以上青海藏族小学生的分布状况来看,大约有90%以上的藏族小学生都生活在藏语环境中,他们从小接触的是藏语,使用的是藏语,熟悉的还是藏语,藏语是这些孩子的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和最有效的思维工具。

再次,藏语文是一种很成熟的拼音文字,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字母,基本能记载人类口头发出的所有音节。

藏族学生从语言的学习实际看,由于藏文和藏语是一致的,读出声音就能了解意思,不存在语言障碍,再加上藏文是拼音文字,易读、易记、易写,无论是高等教育或普及教育,在短期内均可见成效。

因此,使用本民族语文在开发民族智力,提高民族素质和科学文化方面非常有效。

从这两方面看,藏语不仅是青海省藏族人民使用的主要语言之一,也是发展青海教育和本省经济所使用的主要语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占全国的92%,汉语是我国的国语,是国内各民族的共同交际语言。

因此汉语是功能大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在同一语言的使用范围内,使用功能大的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占优势。

为了交际的需要,学习、使用交际中占优势的语言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着眼于藏族更加繁荣的发展,学习和赶上政治、经济、文化先进的民族,那么仅有藏语是不够的。

如果我们对双语使用的趋势没有充分的认识,就忽视了双语教育与使用,就会妨碍藏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和往来,同样不符合藏族人民的利益与愿望。

因此,以藏语文为主,开展双语教学是青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对青海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青海省藏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据统计,截止2001年,青海全省开展藏汉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小学共有1040所,在校学生108441人,其中藏族小学1000所,在校学生93747人,藏族中学40所,在校学生14694人。

由于双语教学地区间的差异性,各地根据不同的语言实际,采用了多种类型的双语教学模式。

目前,青海省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第一类,除开设汉语文课程外,其他课程均用民族语言授课;第二类,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部分课程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三类,除开设藏语文课程外,其他课程均用汉语文授课。

海南、海北州和海西州天峻县各民族小学、基层寄宿制学校两种教学模式并存(即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和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小学主要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民族初中和高中基本采用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教学模式。

黄南州、果洛州的各民族小学、基层寄宿制学校基本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

民族初中和高中两种教学模式并存。

为了协调小学和中学阶段双语教学计划,青海省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课加授汉语文的中小学统一执行原国家教委转发的《五省区义务教育全日制藏族小学、初级中学及中学教学计划》;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民族中小学,均执行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原国家教委印发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

随着各地办学条件的改善,部分藏族中小学开始加授了《英语》和《计算机》课程。

实现“三语一机”正在成为藏族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

如何判断在一些地区实行的双语教学体制是否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呢?群众的意愿应被作为一个主要的参照系数。

据双语问题问卷统计,大多数群众开始重视语言的实际应用性。

我国的《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少数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

这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的语言平等。

但是,人们根据实际生活和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交流的需要,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从实用性的角度来学习和使用一种最通用的语言作为公共性交流语言,这又是一个自然的选择和没有政治考虑的发展过程。

就青海省而言,目前已基本建立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民族教学体系,教学秩序趋于稳定,教学质量也在逐年提高,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等各方面亦有新的起色。

然而,在双语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教学用语的衔接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实行了以藏语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后,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在学校教学用语之间出现了相互脱节的现象。

其初中新生多数来源于用藏语授课的小学,这部分学生汉语水平多数在初小左右的程度,很不适应初中以上用汉语授课的要求,这是藏族学生学习质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个别院校虽然开设了藏文课,但由于受社会不重视藏语文的影响,藏文课有名无实,致使许多藏族学生成了“四不像”,汉文不过关,藏文没学好,外文也不会用。

这是汉语授课学校中的藏族学生适应能力差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如果初中仅用藏语授课又难以与高中或中专学校的教学语言衔接。

因语言衔接的困难和汉语文基础差,适应不了以汉语为主,藏语作辅助的教学形式,造成了高中藏语文授课试点班的学生毕业考入高等学校后,听不懂高校用汉语讲授的课程,学习跟不上,既给学生本人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又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师资结构不合理,双语教师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

双语教师是指接受过师范教育和训练,掌握藏、汉两种语言文字,并能用两种语言文字讲授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师。

从青海省的双语教学现状看,主要是以农牧区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并是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

而农牧区所需要的老师既不是单用汉语授课的老师,也不是单用藏语授课的老师。

而是需要一支学历合格、藏汉两种语言兼通,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能用双语授课的、合格的师资队伍。

就目前青海培养出来的双语教师来看,不仅数量少,而且他们的整体素质不十分理想,不少教师专业知识不过关,部分教师藏文程度很低或汉语文水平不过关,不能用藏语授课或不能用汉语授课。

基层最需要的数学、物理等专业教师紧缺,而生物、地理、历史等专业教师过剩。

致使有的学校所开设的数学、物理等课程由其他专业的教师代授,因教师本身不是教授此类专业的,故专业名词术语不熟悉,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第三,双语教材使用不规范。

一是小学教材。

实施双语教学的各民族小学普遍都在使用藏语文、藏数学教材,使用藏思想品德、藏自然教材的学校也比较多,只有少数几所学校在使用藏社会、藏劳动教材。

各学校基本不用藏音乐、藏美术教材。

除小学一年级外,汉语文教学主要采用五协版《汉语文》,也有部分学校采用全国统编的汉语文教材,甚至还有用《汉语会话》(项目试验学校试用)作为汉语文教材的。

目前,各州普遍从一年级开设了汉语文课,人教社的新版《汉语》(专供藏族地区使用)正在小学一年级陆续采用。

果洛州部分小学在课外活动中安排了汉语会话教学内容。

二是初中教材。

各民族中学均使用藏语文教材,对新版藏语文课本的反映比较好;部分学校初一年级开始使用人教社的新版《汉语》(专供藏族地区使用)教材,其余年级或使用全国统编的《语文》教材或使用五协版《汉语文》教材。

使用藏文版的数理化及历史教材的民族中学比较多,约占青海省藏文中学总数的68%左右(如玛沁县民族中学、泽库县民族中学、同仁县民族中等),其他科目如《生物》、《地理》、《劳动技术》,各校根据双语教师的配置情况,也在有选择地采用藏文版教材。

各中学基本不用藏音乐、藏美术教材。

三是高中教材。

青海省农牧区的藏族高中只有极个别学校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其余藏族高中均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

所以,除了《藏语文》外,基本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而不用五协编译的高中教材。

四是辅助教材。

青海省自1992年以来,根据原国家教委”同步供书、配套建设”的要求,逐步配套编译了藏语文、汉语文、物理、历史、生物以及高中数理化的练习册、假期作业、试验报告册、课外习题集、填充练习册、课外阅读等辅助教材。

这次调查发现,许多学校一方面为没有配套的学生练习册而苦恼,另一方面却又没有征订这些辅助教材,主要原因是不愿增加学生负担,同时学校又无力为学生购买这些辅助教材。

另外,也存在练习册内容与新版教材内容不配套的问题。

教材的名词术语不统一。

藏语文教学也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在教学中,如果背离了它的规律,就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自1949年以来,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青海省的双语教学及教材建设工作,特别是1978年以来,这方面的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当前藏语文授课教学班的教师和学生的教材品种短缺、不配套、教材内容脱离实际、编辑出版机构不健全、印刷设备陈旧、教材供应不及时、出版经费严重短缺以及藏、汉对照的工具书极为缺乏等问题还存在,教材供应慢、乱、差以及缺乏相应的辅助教材是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学质量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此外,数、理、化、生、地、史等现代学科的民族文字教材,有的翻译还不太准确,名词术语不规范、不统一。

这样就制约着双语教学的健康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发展双语教学的对策建议(一)进一步提高对藏汉双语教学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当前,在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正在面临着深刻的转型与变革。

这一宏伟战略的实施,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创造了空前的历史机遇。

民族教育要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为民族地区的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少数比族人才,就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以藏汉双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全面推进藏族教育的整体改革。

任何一种少数民族语文都还不能超越汉语文所起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