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运动表现量化研究

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运动表现量化研究

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运动表现量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一名优秀曲棍球运动员的表现,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要基于主管教练或专家的主观经验和感觉,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无法真实反映运动员的真实表现。

对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进行量化研究,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对于提高我国曲棍球运动水平、拓展运动员的发展空间、激发运动员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优秀曲棍球运动员的表现特点,发现其优势和不足之处,为运动员的训练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量化研究,深入了解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运动表现的特点和规律,探讨运动表现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为提升我国曲棍球运动员的水平和竞技实力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确定优秀曲棍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关键表现的量化指标,探讨这些指标与运动员表现之间的关联性,为培养和选拔优秀曲棍球运动员提供参考。

2. 建立科学、客观的运动表现量化评价体系,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精准的训练目标和指导,提高训练效率和效果。

3. 分析我国曲棍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提升我国曲棍球运动的整体实力。

4. 提出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方案,促进我国曲棍球运动员的成长和发展,推动曲棍球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壮大。

1.3 研究意义研究对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运动表现进行量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动表现量化可以帮助教练和运动员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为制定训练计划和提高技术水平提供依据。

量化研究可以促进曲棍球运动的科学发展,提高我国曲棍球运动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运动员奠定基础。

最重要的是,研究成果将对提高我国曲棍球运动在国际赛场上的竞争力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提升我国曲棍球运动的声誉和地位。

深入研究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量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力。

2. 正文2.1 我国曲棍球运动现状分析我国曲棍球运动始于上世纪80年代,虽然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但近年来曲棍球在中国的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势头。

如何成为优秀的亚运会曲棍球运动员

如何成为优秀的亚运会曲棍球运动员

如何成为优秀的亚运会曲棍球运动员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亚运会曲棍球运动员,您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基本技术:曲棍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运动,掌握基本的控球、带球、传球和射门等技术非常重要。

与专业教练合作,进行系统的技术训练,不断完善基本技术动作和提高技术精准度。

特别注重球棒控制和球路预判的训练。

2. 培养身体素质:曲棍球需要出色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和敏捷性等。

进行全面的体能训练,包括力量训练、爆发力训练、耐力训练和敏捷性训练等。

注重下肢力量的提升,并加强爆发力和灵活性的培养。

3. 掌握战术和战略:学习和掌握曲棍球的战术和战略非常重要。

了解球队的战术定位和各个位置的职责,与队友共同进行战术配合和策略调整。

通过观看比赛录像和参与战术演练,加强战术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曲棍球是一项团体运动,与队友之间的默契和合作非常关键。

通过与队友一起训练和比赛,提高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注重与队友的沟通和配合,互相支持和信任,共同追求胜利。

5. 注重比赛经验和竞技机会:积极参加各种级别的曲棍球比赛,增加比赛经验和竞技机会。

通过与不同水平的对手进行实战对抗,提高自己的技战术水平和竞技能力。

通过比赛中的收获和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并改进自己的训练方法。

6. 强化心理素质:曲棍球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比赛中的压力和挑战。

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自信心,保持专注和冷静。

进行心理调节和应对压力的训练,以提高在比赛中的表现和应变能力。

请注意,成为一名优秀的亚运会曲棍球运动员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

与专业教练合作,并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目标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对曲棍球的热爱,享受训练和比赛的过程,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

祝您在亚运会曲棍球项目中取得成功!。

曲棍球强壮的身体和敏捷的脑袋

曲棍球强壮的身体和敏捷的脑袋

曲棍球强壮的身体和敏捷的脑袋曲棍球:强壮的身体和敏捷的脑袋曲棍球是一项激烈且具有高度身体素质和脑力要求的运动。

这项运动要求运动员具备强壮的身体和敏捷的脑袋,以克服对手的防守和在比赛中取得胜利。

本文将探讨曲棍球对身体和大脑的影响,以及如何达到身体和智力的最佳状态来提高运动成绩。

一、曲棍球:身体的挑战1. 力量和耐力训练曲棍球是一项需要强大力量和持久耐力的运动。

运动员需要通过力量训练来增强肌肉力量,以应对比赛中的冲撞和推动球杆的力量。

同时,耐力训练有助于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持久力,确保他们能够保持高水平的表现直至比赛结束。

2. 灵活性和爆发力灵活性和爆发力是曲棍球运动员不可或缺的素质。

良好的灵活性能够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中更好地控制身体,并迅速做出反应。

而爆发力则决定了运动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加速和抢球。

因此,通过灵活性和爆发力的训练,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更具竞争力。

3. 平衡和协调性在曲棍球比赛中需要频繁地转身、跳跃和迅速改变方向。

良好的平衡和协调性能够帮助运动员在这些动作中保持稳定,并减少受伤的风险。

定期进行平衡性和协调性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比赛表现至关重要。

二、曲棍球:头脑的挑战1. 快速反应和决策能力曲棍球比赛速度快,需要运动员能够在瞬间做出快速而明智的决策。

在面对防守球员和门将时,运动员必须迅速判断对手的动作并做出反应。

此外,他们还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战术来应对不同的比赛局面。

通过反复的训练和比赛经验,运动员能够培养出出色的反应和决策能力。

2. 策略和团队合作曲棍球是一项团队合作的运动,需要运动员之间密切配合和默契的配合。

队员们需要制定战术策略,合理分配球权,以取得进球并防守对手的进攻。

团队合作和战术协作是成功的关键,因此,运动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3. 忍耐力和集中力曲棍球比赛持续时间较长,对运动员的耐力和注意力产生了很大的考验。

在比赛的紧张氛围中,运动员需要保持专注并集中注意力,以避免犯错和错失机会。

曲棍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特点及训练路径

曲棍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特点及训练路径

曲棍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特点及训练路径梁源杰曲棍球运动是著名的草地球类竞技性运动,该运动要求以速度快攻为主,也是无氧运动的一种。

对曲棍球运动员而言,专项体能训练非常重要,是保障运球过程中球的稳定和人体机能系统平衡的关键,并且也是促进人体有氧系统与无氧系统综合供能的关键。

因此,文章主要浅析曲棍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特点,探索运动员提升体能的有效训练路径,以促进提升运动员曲棍球技能和水平,保障其在比赛中更加所向披靡。

曲棍球的发展历史比较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这项运动非常有利于锻炼人的速度、灵敏度、以及身体素质。

而在我国,曲棍球运动已经发展了三四十年,一名优秀的曲棍球运动员必须要具备优异的体能,才能确保在运功过程中承受超负荷的运动量和各类比赛。

曲棍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要考虑运动的特殊性和体能特点,确保核心肌群与力量的练习不会超过运动员的核心承载力,从而有效防止颈椎病、关节损伤等问题。

1 浅析曲棍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特点1.1 优秀的力量素质对于曲棍球运动而言,力量的优势十分重要,但是力量素质特点在这里需要从三个方面讲解:1.传球力量。

传球是曲棍球运动的核心动作,运动过程中的整体战术配合全部需要依靠于传球来完成,这也是比赛过程中建立优势基础的关键,传球技术要求运动员将重心放低,这就需要弯腰完成,因此运动员的腰腹必须力量卓越。

2.对抗力量。

对抗是曲棍球运动员的必备技能,要想确保比赛赢得胜利,强有力地对抗力十分重要,并且运动过程中会产生非常多的肢体触碰,自身强大的对抗力是保证身体核心稳定的关键,因此增强自身体质也是重点。

3.射门力量。

射门是曲棍球运动得分的关键所在,射门时的力量传输影响着球的运行速度、幅度变化,同时意味着球能否越过对方守门员成功得分,所以说射门力量控制是曲棍球运动的支撑。

1.2 优异的专项速度俗语有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从运动的角度来讲速度同样重要,曲棍球运动的速度特点分四个方面:1.运动速度。

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运动表现量化研究

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运动表现量化研究

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运动表现量化研究【摘要】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通过量化研究的方法对其运动表现进行深入分析。

文章对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的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

然后,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指标,对运动表现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

接着,文章探讨了影响运动表现的因素,并对未来运动表现的趋势进行预测。

在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不仅可以为我国曲棍球运动员的训练提供参考,还对运动员的表现评价和提升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更多维度对运动表现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曲棍球运动员的进步提供更多的支持。

【关键词】曲棍球运动员、运动表现、量化研究、特点分析、方法选择、指标选择、结果分析、影响因素、趋势预测、总结、展望、研究启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运动研究开始将运动表现量化,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来评估运动员的能力和潜力。

针对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量化研究,可以为提升我国曲棍球运动水平和竞争力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本研究旨在对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进行量化分析,并探讨影响其运动表现的因素,为未来的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对某一研究课题所具有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本研究着眼于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量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优秀曲棍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量化研究,可以深化对曲棍球运动员运动表现的认识,探究成功的曲棍球运动员的共性特征和成功的秘诀,为提高我国曲棍球运动员的整体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量化研究可以为教练提供更加客观和科学的评估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运动员训练和提高运动表现。

运动员也可以通过对自身运动表现的量化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提升自身竞技水平。

本研究还可以为曲棍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曲棍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可以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曲棍球运动员提供理论指导,推动我国曲棍球项目更好地发展。

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运动表现量化研究

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运动表现量化研究

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运动表现量化研究曲棍球是一项要求运动员具备高度耐力、灵活性、速度和技巧的运动项目,被称为“体育的骑士”。

我国在曲棍球领域也有着不俗的表现,近年来曲棍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旨在通过量化的方式研究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

一、背景曲棍球是一项集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于一身的运动项目。

我国曲棍球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的表现逐年提升,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是,在比赛中运动员的表现如何才能被更科学地评判呢?本文旨在通过数据分析对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的表现进行量化研究。

二、数据收集为了对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进行量化研究,我们需要收集运动员的比赛数据。

在此,我们以中国国家曲棍球队为例,收集了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的相关数据,包括场均得分、场均射门数、场均命中率、场均抢断数、场均传球数、场均传球成功率、场均跑动距离等指标。

三、数据分析在收集了运动员的比赛数据之后,我们需要进行数据分析,以量化运动员的表现。

下面我们将分别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

1. 场均得分场均得分是评价运动员攻击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对于中国国家曲棍球队的运动员,我们将其场均得分分成几个档次,如下所示:档次得分范围评价一档 1.5分以上优秀二档 1.0-1.5分良好三档0.5-1.0分一般四档0.5分以下较差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中国国家曲棍球队个人场均得分的分布情况,并画出了直方图,如下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国家曲棍球队几乎所有的运动员都能够得到至少0.5分以上的场均得分,这表明我国曲棍球运动员的进攻能力总体是不错的。

2. 场均射门数和命中率对于命中率,我们以50%为界限,将其分成两个档次: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国家曲棍球队的运动员场均射门数以及命中率都比较高,大部分运动员的表现都处于优秀或良好的水平。

3. 场均抢断数4. 场均传球数和传球成功率档次得分范围评价一档80%以上优秀二档80%以下一般5. 场均跑动距离四、结论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中国国家曲棍球队个人在各个指标上的表现情况。

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运动表现量化研究

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运动表现量化研究

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运动表现量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虽然我国的曲棍球运动还处于发展初期,但优秀的曲棍球运动员已经开始涌现。

他们在比赛中展现出色的技术表现和出色的体能素质,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誉。

这些优秀运动员的表现不仅丰富了我国曲棍球运动的层次和内涵,也为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对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进行量化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其在比赛中的表现特点,为我国曲棍球运动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量化研究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探究他们在比赛中的表现特点和优势,为我国曲棍球运动员的训练和提高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运动员的运动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他们在技术、速度、耐力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教练员制定更科学和有效的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研究目的也在于促进我国曲棍球运动的发展,提高我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的竞争力。

通过研究运动员的表现水平,可以为我国队伍在国际比赛中的竞争提供更多的优势,为提高我国曲棍球运动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做出贡献。

通过量化研究,可以客观地评估我国曲棍球运动员的表现水平,为运动员的发展和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1.3 研究意义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运动表现量化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帮助提高我国曲棍球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竞技实力,提高我国曲棍球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对运动员的运动表现进行量化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特点,发现运动员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地制定训练计划,提高运动员的整体表现水平。

研究的结果还可以为教练与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对培养优秀曲棍球运动员和推动我国曲棍球项目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我国曲棍球运动员的个体表现水平,更在于推动整个曲棍球项目的发展,促进我国曲棍球事业的繁荣与进步。

2. 正文2.1 文献综述曲棍球是一项在我国备受关注的体育项目,近年来我国曲棍球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

曲棍球运动员的特点与要求

曲棍球运动员的特点与要求

曲棍球运动员的特点与要求曲棍球是一项极具竞争性和体力要求的团队运动,因此曲棍球运动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特点和要求,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色。

以下是曲棍球运动员的特点以及对他们的要求。

第一,身体素质与技术水平。

曲棍球是一项高强度的运动,因此曲棍球运动员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

他们需要具备出色的耐力、速度、力量和敏捷性,以适应比赛中频繁的奔跑和突击。

此外,他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眼手协调能力和精准的球技,如传球、接球、射门等。

第二,团队合作和战术意识。

曲棍球是一项团队运动,团队合作至关重要。

曲棍球运动员需要懂得与队友合作、相互支持,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他们需要时刻保持战术意识,根据比赛情况做出正确的战术调整,并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的阵型和比赛局面。

第三,坚韧的心理素质。

曲棍球是一项极具竞争性的运动,比赛中常常会遇到激烈的身体对抗和紧张的局势。

曲棍球运动员需要具备坚韧的心理素质,能够在比赛中保持冷静、专注和自信。

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能够在压力下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

第四,纪律和自律。

曲棍球是一项需要严格遵守纪律和自律的运动。

曲棍球运动员需要遵守比赛规则和裁判的指示,同时要严格遵守团队的训练计划和要求。

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保持良好的训练积极性和比赛态度。

第五,饮食和生活习惯。

曲棍球运动员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对于他们的表现至关重要。

他们需要保持均衡的饮食,合理摄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以提供足够的能量和修复肌肉。

此外,他们还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充足的睡眠和适量的休息,以及避免不良的习惯如吸烟、饮酒等。

综上所述,曲棍球运动员在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团队合作、心理素质、纪律自律、饮食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点和要求。

只有具备这些特点和要求,才能在曲棍球比赛中展现出色的表现,取得优异的成绩。

作为一项团队运动,曲棍球也能够培养运动员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自律能力,使他们在比赛之外也能受益匪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的运动学特征分析选取广东省男子曲棍球队队员为研究对象,在2018年全国男子曲棍球冠军
赛上使用catapult牌GPS系统测试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运动学表现,帮助了解我国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的体能特点,为曲棍球项目的专项体能训练提供指导。

研究结论:运动员场上平均跑动距离为5516±750.6米;前锋组的跑动特点为高速冲刺次数多,冲刺距离较长;前卫组跑动距离较长,冲刺较多;后卫组的跑动距离最长,冲刺次数和距离均最少。

标签:男子曲棍球;运动学;GPS
1.前言:
曲棍球项目今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2015年后曲棍球由上下半场各35分钟更改为四节各15分钟,虽然比赛总时间减少了10分钟,但是比赛节奏变得更快,观赏性也变得更强。

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的基本运动能力(1)。

新规则的施行,节奏的变化,使得曲棍球运动员的供能特点发生了巨大变化,无氧冲刺时间变得更多,以往以有氧能力为主的比赛已经转换为无氧冲刺为主、有氧恢复为辅。

在新背景下,研究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运动学特点有利于找到我国曲棍球运动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从而为我国男子曲棍球队的训练提供有力的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东男子曲棍球队。

广东男子曲棍球是2018年全国男子曲棍球冠军赛的冠军,队内有13名队员入选2018年亚洲运动会备战阵容。

佩戴10块GPS模块测试队伍5场比赛,测试人员的平均年龄为:22.1岁;平均身高为:174.4±
3.14cm;平均体重为:69.6±5.48Kg。

2.2 研究方法。

将测试运动员按照场上位置分为前锋组;前卫组和后卫组,分别比较各个位置人员的跑动特点。

使用澳洲产catapult牌GPS系统,让10名队员佩戴模块,测试他们在2018年冠军杯赛中的运动学数据。

3.研究结果:
3.1 跑动距离。

全队5场比赛的平均跑动距离为5516±750.6米。

其中,四节全队跑动距离分别为1419.4米、1379米、1383.2米和1371.6米,四节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上半场跑动距离为2798.4米,下半场为275
4.8米,没有明显差异。

前锋组的跑动距离为5142.2±615.1米;前卫组的跑动距离为5577.5±742.3米;后卫组的跑动距离为5859.9±801.3米。

后卫组的跑动距离明显大于前锋组和前卫组,主要由于后卫在场上的比赛时间较长。

前卫组的跑动距离明显大于前锋组。

后卫作为场上的主要防守力量,为了保持防守的稳定性,在比赛中的换人频
率最低,因此跑动距离最长。

前锋及前卫队员更换较为频繁,每名队员场上时间较短。

3.2 冲刺距离及次数。

全队5场比赛的平均冲刺距离为236.3米(速度大于等于5.83m/s时的跑动距离),其中,前锋组的冲刺距离为278.3米,占前锋组总跑动距离的5.4%;前卫组的冲刺距离为262.6米,占前卫组总跑动距离的
4.7%;后卫组的冲刺距离为168.1米。

后卫组明显少于前锋和前卫组,说明后卫在比赛当中的快速跑动较少,为其总跑动距离的2.87%。

前锋组的跑动以快速冲刺及反复变向为主,跑动要求较高,对前锋队员爆发力及反复快速冲刺的能力要求较高。

前卫组的跑动特点与前锋较为相似,冲刺距离占有比例较少,但是同前锋组没有明显差异。

后卫组的跑动多以中低速跑动为主,有氧跑较多,但是并不能忽略冲刺能力在攻防转换时的重要作用。

前锋组的平均冲刺次数为21.71次,前卫组为20.17次,后卫组为15.5次。

前锋组和前卫组明显大于后卫组,前锋组与前卫组的冲刺次数没有显著差异。

3.3 最大速度。

全队最大速度的平均值为7.75m/s,其中,前锋组的最大速度平均值为8.02m/s,最大值为9.04m/s;前卫组最大速度的平均值为7.67m/s,最大值为8.03m/s;后卫组最大速度的平均值为7.55m/s,最大值为8.31m/s。

前锋组的最大速度明显高于前卫组及后卫组。

后卫组与前卫组的最大速度值没有明显差异。

前锋在场上进攻时攻防转换较多,特别是在防守反击时会留给他们非常开阔的空挡,这时候前锋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跑动到最有威胁的位置去接球,并发动进攻,这就要求前锋队员要有十分出色的瞬间爆发力,利用自己的速度去冲击对方的防线。

前卫队员并不是进攻的最前线,但是在防守反击时同样需要及时的跟进,参与进攻,接应前锋队员,同时要在前锋队员的身后形成一道屏障,防止进攻失败丢球时对方发动防守反击。

因此,前卫队员也需要一定的爆发力,以及非常好的反击和保护意识。

4.讨论与建议
本次研究中,运动员的跑动距离同世界先进曲棍球隊的差距还很大,之前的研究显示,诸如澳大利亚这样的世界曲棍球强队,单场比赛的跑动距离在7000米以上。

可见奔跑能力是造成我国男子曲棍球与强队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指标。

有趣的是,在一次同时测试交手双方GPS数据的比赛中,作为强队一方的韩国国家队的跑动距离达到了平均跑动距离为7202.57米,而作为弱方的广东队的平均跑动距离也达到了6805.28米,最终韩国队以大比分取胜。

这说明弱队在面对强队时很容易被强队带着节奏打,从而失去自己的比赛节奏,当然这也是由本身训练及比赛节奏偏慢所引起的。

现代男子曲棍球比赛节奏很快,场上变化很多,攻防转换速度快,前锋和前卫队员的反复冲刺能力尤为重要。

从能量代谢的特点来看,曲棍球运动的功能主
要依靠无氧供能系统,辅以有氧供能,并且需要强大的有氧恢复能力,曲棍球是一项无氧与有氧互相供能的运动(2)。

而如何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供能方式的能力同时提高,成为该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

有人提出的两极化训练,即大量的有氧低强度训练(70%)、少量的中等强度(3%~5%)和次少量的高强度(10%~20%)的训练,也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3)(4)。

本研究结果中前锋组;前卫组;后卫组的场均冲刺距离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研究显示澳大利亚男曲速度超过19.1Km/h(即5.3m/s)的跑动距离为479米,说明他们的无氧冲刺能力要明显更强。

这也与国内目前教練员的训练认识有关,国内的曲棍球体能训练,仍然还是以长时间的有氧训练为主,缺乏高强度的冲刺能力训练,特别是反复冲刺能力的训练,还十分欠缺。

这就导致队伍在比赛中整体打法偏慢,队员们在遇到强大对手时无法跟上对手的节奏,被强队快速攻防的打法牵着鼻子走。

反观世界强队,都是以短时间内的重复性速度训练为核心,有氧能力为基础,提高有氧恢复能力。

这样更加贴合项目特点的训练,才能真正提高运动员的专项体能(5)。

参考文献
[1] 杨世勇. 体能训练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
[2] REILLY,T,AND A.SEATON.Physiological strain injury unique to field hockey[J].Sports Med. Phys. Fitness,1990(30):142-161.
[3] Neal C M,Hunter A M,Brennan L,et al.Six weeks of a polarized training-intensity distribution leads to greater physiological and performance adaptations than a threshold model in trained cyclists[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2013,114(4):461-471.
[4] Seiler K S,Kjerland G O. Quantifying training intensity distribution in elite endurance athletes:is there evidence for an“optimal”distribution[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2006,16 (1):49-56.
[5] Jennings D H,Cormack S J,Coutts A J,et al International field hockey players perform more high-speed running than national-level counterparts [J].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2,26(4):947-9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