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灵动起来论文

合集下载

灵活教师,灵动课堂,灵性学生论文

灵活教师,灵动课堂,灵性学生论文

灵活的教师,灵动的课堂,灵性的学生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所以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认识到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课堂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

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灵活思想,创设灵动的课堂,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确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结构。

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

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比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包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知主体的主动发展。

因些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渗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究性、适应性的情境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出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怎样让课堂“灵动”起来论文

怎样让课堂“灵动”起来论文

怎样让课堂“灵动”起来“过程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之一。

在“三维目标”中,“过程”是其他目标得以落实的纽带和桥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主宰学习过程的学习。

然而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剥夺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机会,扼杀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导致了教学的“高耗低效”。

如何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课堂灵动,这是每个处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根据已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多年的经验和自己的思考,认为应从以下几年方面着手。

一、学习目标由学生自主确定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于为学生确立各种各样的目标。

大到人生奋斗方向,小到一篇课文的具体学习任务,无不是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设定目标,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去达到这个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却唯独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略了学生实际需求,以致于常常出现目标与生活脱节,目标与学生的知识状况,与学生的情感需求脱节等不协调现象。

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

接着各小组发言人在班上汇报各组提出的问题,然后老师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哪个问题最值得研究。

对一些简单的问题随时解决;对一些较麻烦但又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建议在课后解决;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花力气研究解决。

最后,通过梳理,学生自己确定了学习目标。

二、学习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传统课堂教学是大一统的,学习内容是计划性和指令性的。

对于老师给出的“教学任务”,每一个学生必须无条件全部完成。

结果是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学生无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在学习《鲸》一文时,老师问学生还有哪些疑问时,学生此时提出了许多问题。

此时,老师对学生说:“这些问题提得非常好,有的问题连老师也一时不能回答。

这样好吗?让我们把这些问题都写在纸上,署上自己的名字,把它挂在我们教室右墙的绳子上,通过招标的形式,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它!如果谁找到哪个问题的答案,就拿下那张纸,告诉他的主人,然后再向全班发布,好吗?”学生兴高采烈,不一会,教室的右墙纸条翻飞。

小学语文论文让孩子们走进灵动的课堂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小学语文论文让孩子们走进灵动的课堂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小学语文论文-让孩子们走进灵动的课堂人教版新课标灵动的课堂犹如一首绚丽的诗歌,又像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

”、“语文课堂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一、多法朗读,抑扬顿挫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感同身受,热泪盈眶;怦然心动,无法自抑。

这样读更能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同时也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实现灵动的课堂。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深入人心。

怎样读,才能使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步步深入呢?在教学《可爱的草塘》中“夏天的草塘”这一部分时,我设计了四次“读”。

第一次读,让学生感受“夏天的草塘”怎样,初步体验草塘大与美的特点;再读,读懂哪里写了大,哪里写了美;三读,划下最能体现美的词语进行赏析;四读,入情入境地把草塘的大和美读出来,直至熟读成诵,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后,做导游作介绍、解说。

这四遍不同要求的读,既有语言的感悟,又有语言的内化运用,如“剥笋”般指导学生把书读薄。

随着四次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深入,也就能一次比一次地更能读出情,读出趣,课堂上自然也就流淌着灵动的韵律了。

朗读是一种很好的体验感情与传达感情的方法。

它不是把文字简单地变为声音,而是要以声传情。

教师应善于用激情的语言,引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文本中的关键点,从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如教学《盘古开天地》中“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这句话时,我设计了三次引读:一年过去了,盘古怎么做的?──生齐读。

(神情专注,若有所思)一百年过去了,盘古仍然──生再次齐读。

(加重语气,情感投入)一万年,一百万年过去了,盘古仍然──生三次齐读。

(情绪激昂,为之动容)在教师巧妙的过渡指引下,学生的感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学生既得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又获得一次心灵的震动。

灵活的教学 灵动的课堂

灵活的教学  灵动的课堂

灵活的教学灵动的课堂【摘要】灵活的教学方式和灵动的课堂氛围是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从灵活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提升、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场景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灵活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灵动的课堂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乐趣和创造性的思维。

这种教学方式也符合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灵活的教学方式和灵动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将会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趋势。

【关键词】关键词:灵活的教学方式,灵动的课堂氛围,学生参与度,多元化教学资源,学生综合能力,灵活的教学场景设计,积极效果,乐趣,教育发展趋势1. 引言1.1 灵活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方式是一种能够根据不同学生需求灵活调整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主导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灵活的教学方式则注重个性化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灵活的教学方式还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

通过采用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灵活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符合个性化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灵活的教学方式将成为一种重要的趋势。

1.2 灵动的课堂氛围在灵动的课堂中,教师所创造出的氛围是一种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环境。

这种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投入到课堂中。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们不再是被passively 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而是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探索问题。

灵动的课堂氛围通常是轻松愉快的,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亲密的互动。

教师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灵动舞台论文

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灵动舞台论文

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灵动的舞台新《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应是鲜活的,拥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应是朝气蓬勃的,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我们应还语文以本来的面貌,重构语文教学的新秩序,创设师生互动的鲜活课堂,使语文走向智慧,走向生命,走向对话,走向开放,走向生活。

一、披文入情,品味语言,走向生命如何披文人情,品味语言呢?首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近作品,进入课文的情境。

每读一篇课文,就犹如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特定的精神家园。

在那样特定的时空中与课文里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悟、经验等。

还要引导学生去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

作者“情动而辞发”,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作为我们,就要“披文而人情”“三分文章七分意”,解读课文,读出文字中间的“七分意”,让学生目视文字,进而头脑中产生画面,借助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建构自己新的感悟、新的体验。

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分析、理解,文字就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的有声有色的画面和形象。

在朗读中品析词句,体会感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开头写道:“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

”一个“爱”字为全文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只有扣准了“爱”,才能使学生深刻地感悟到杨梅“树和果”的可爱。

又如《燕子》一文,通过描绘了燕子的外形,飞行时的姿态,停歇时的样子,无不让人浮现出那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和富有生机而繁荣的春天的景象。

因此,我们在解析这样的课文时,就应好好品味语言,披文人情。

二、开放自主,平等交流,走向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对话中进行。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对话中进行。

”它为我们确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一一要走向对话。

这样,师生通过心灵的交流,就能很容易的形成一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的“学习共同体”,真正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促进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显和创造性的解放。

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使学生个性飞扬论文

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使学生个性飞扬论文

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使学生个性飞扬《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课标为我们勾画了语文教学极富魅力的课堂新境界。

我们应创设一个平等、轻松、开放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发挥、倾情挥洒,使学生的个性飞扬起来,使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让学生在轻松中长进,让思想在无形中渗透,让知识在心中扎根。

新课程下我们应扬起“生命课堂”的旗帜,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耕出一方适宜的土壤,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充盈孩子们参与和智慧的声音,让课堂生机盎然,充满浓浓的绿意。

一、生命课堂是饱含情感的课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依然是情。

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入选语文课本的多数文章,文质兼美,通篇跳动着作者的脉博,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的心血。

教师要做个有情人,会歌,会笑,会赞,会泣,通过潜心备课,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心随着作者一起跳动,体会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

这样,教师才能以动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传达作者的情思,感染学生,从而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学生的情感才会迸发。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怀着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伴随着舒缓柔美的乐曲,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整个教室弥漫着一种感伤凄楚的情境氛围。

我的声音哽咽了,我的嗓音沙哑了,而此时我发现,有的同学凝思静想,有的同学眼眶湿润……看得出,学生的情感已被充分煽动起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自然地调动起来了。

在这情感的酝酿和蓄积之后去分析课文、提示中心,一切都显得驾轻就熟。

可见教师的情会直接感染和打动学生,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得以情感的升华。

二、生命课堂是体现互动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

让你的语文课堂灵动起来论文

让你的语文课堂灵动起来论文

让你的语文课堂灵动起来论文•相关推荐让你的语文课堂灵动起来论文摘要: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老师展示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

语文教学的课堂更应如此。

笔者以为:优美的语言表述,精巧的构思设计,灵活的课堂环节,新鲜的资讯信息,充实的课堂内容,这五个环节是语文课堂灵动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巧;活;新;实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老师展示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

但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严重,积极性不高,课堂沉闷,可以说,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里的地位十分堪忧。

如何抓住我们的主阵地,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美”汉语是充满魅力的语言,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相伴,汉字、汉语有着其他语言不可比拟的丰厚意蕴。

语文课堂作为学生习得汉语的平台,应该充分彰显汉语的魅力,而这就要求语文课堂达到“美”的要求。

例如我校的马老师执教《米诺斯的维纳斯》这篇课文时,在引入环节讲到:“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

看,她正向我们走来,像一粒珍珠,从贝中站起,升上了海面,左边有风神吹送,右边有时辰女神迎接。

海水的波浪有节奏地缓慢地拍击沙岸,美丽娇艳的鲜花,在轻风的吹送中,绕着维纳斯窈窕而柔美的身姿飘舞……”通过优美的语言来营造美丽和谐的意境,再加之优美的图片,这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王老师在讲授《荷花淀》引导学生体味意境的时候要求学生闭上双眼,然后说道:“月亮泻下一片银色的光辉,泻在院子里,泻在女人身上,编好的席子在月色下如一片洁白的云彩,那个女人似乎飘飘欲仙了……”简洁传神的语言,配上动听的音乐为课堂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以上的两个课例可以看出优美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领略汉语的魅力,进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论文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论文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摘要】本文对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旨在推动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趣味性激励性动起来活起来一、让学生“动”,让课堂“活”应遵循的原则(一)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对学生头脑、双手等的“六个解放”。

今天,教师若能做到这些,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常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

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自然地展现自己的特色与风采,真正实现“一人一特色。

一生一个性”理想的个性化教学理念。

(二)学生的参与性原则。

从儿时第一次搭起积木到暮年的子孙满堂,成就感是伴随人一生的美妙感受。

但现实生活中,随着人的成长,获得成就感的难度却越来越难,不过在游戏中,这种成就感和认同感来得更容易些,所以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游戏教学中来,及时获得反馈与奖励,避免产生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自己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习得性无力感”。

为了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教学活动中来,活动设计就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阶段心理生理特征,游戏本身也需要一定的变化性。

参与性学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判断力与接受能力都能得到相当大地锻炼。

(三)竞争激励性原则。

这一概念源于游戏中的竞争性原则,从游戏心理学讲,促使玩家无论在失败还是成功后仍然对游戏进行不懈尝试的是自我实现外界对自己的认同及取得成功是人的一个本能愿望。

二、互动式教学实例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着重做好三点:给机会。

善引导,做评价。

例如:我在讲授《莺》一课时,让学生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后,组织学生交流品味课文。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灵动起来
我深切地感受到文言文教学效率的低下,原因何在呢?愚以为一是文言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相当大的隔阂,因而学生难以产生兴趣与共鸣;二是文言文教法单一,缺乏创新,一味地要求学生背诵、积累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分析特殊的文言句式、按照直译的方式翻译,枯燥乏味,学生倍感厌烦,有时甚至到了“谈文言而心惧”的地步,更有甚者放弃对文言文的学习。

有没有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并能提高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呢?《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意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而愚以为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的运用至关重要,那就是让学生有学习数理化的成就感,让学生真得能够“学以致用”,在文言文的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痛苦的接受者。

怎样能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呢?那就是“让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灵动起来”,学生有了收获的喜悦感才能真正地自觉自愿地学习文言文,把文言文的学习成为生活的一种必须。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借助多媒体,渲染氛围,满足学生的视觉的画面需求。

现在的学生是画面的一代,而且是有个性的一代,只有让他们高兴了,有了兴趣了,他们才肯积极地参与,并且会有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

在上《三峡》前,我将三峡生动真实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这样他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在上《核舟记》一课之前,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一组苏轼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画面,优美的意境配以动听的古筝曲,顷刻之间,古意弥漫,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好像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远古,有了与古人亲近的机会,这就为欣赏《核舟记》创造了条件。

在上《小石潭记》之前,我以导游的身份将永州的山川美景介绍给学生,学生被美景缩吸引,这样就可以引导着学生进入文本。

在欣赏到苏轼文:“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为使学生能深切感受悲凉的音乐,于是我就让学生视频听二胡独奏《江河水》,学生通过真切的悲音就能理解客人和箫的悲凉。

二、老师引导学生说古文,创造文言语境。

在上《记承天寺夜游》之前,巧遇英语老师在用英语和学生交流,学生虽没有完全懂得英语老师的意思,但是他们依然用英语和老师交谈着。

我灵机一动,文言文的课堂何不用文言文与学生交流呢?于是上课伊始,我向学生挑战:“英语课上,你们的老师用英语给你们上课,今天上文言文,我也用文言文给你们上课,你们敢不敢用文言文和我交流呢?”学生一下子来了精神,随即兴趣盎然,纷纷表示敢于与我比试。

于是我顺势用文言文导入:“有联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文章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尔知其论谁者乎?”
有生曰:“此苏洵、苏轼、苏辙是也。


我看有戏,随即问曰:“尔知苏轼之生平事迹乎?”
有生曰:“吾知苏轼。

其字子瞻,号曰‘东坡居士’,眉山人也。

嘉祐二年,举进士,有文名。

熙宁间,以政见与王安石左,出为杭州通判,转为密、得、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以诗讽新政,系狱,后谪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初,召为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后贬至惠州,又知琼州。

徽宗践祚,遇赦北还,以病卒常州。


我接着问:“然。

有复续之者乎?”
一生曰:“其开创豪放词派。

其词须关东大汉持铜板琵琶唱‘大江东去’,与稼轩合称‘苏辛’。

”我迫不及待地说:“善。

苏轼才情卓绝,愿赏其文乎?”
生异口同呼:“愿赏之”。

至此,学生已完全进入文言语境,欲学此文的兴趣调动了起来。

课堂气氛尤为活跃,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效率较高。

三、涵咏文本,体味韵味。

上《醉翁亭记》一文时,课前我做了较为充分的诵读准备,打算一展身手,渲染气氛。

上课时我为学生范吟第一自然段,当吟至“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者”时,那沉醉的神态,那如丝飘渺、如带舒缓的语调,早已将学生带入欧阳修所描绘的那种神奇境界之中。

我的吟声未绝,教室里早已是轻吟声不绝于耳了,这岂不比那种一板一眼的朗读更能怡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用文言文归纳,或用对联的形式概括,增强运用能力。

让学生灵动起来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得以发挥自己的才情。

于是,我让学生尝试着归纳总结每一篇课文,一学生用的是对联的形式,将《鱼我所欲也》概括为:读《孟子二章》、品人生要义,将《岳阳楼记》概括为:诗人悟透世间情事、范仲淹话尽人生哲理。

受学生的启发,我用文本中的内容,给学生出对联,我出上句,让学生对下句。

我根据《三峡》内容出上句: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耳之为声,目之成色,造物无尽藏。

一学生对句为:峰尖雪莲崖隙灵芝,手之变味,足之幻形,人类有限资。

非常了得,与当今时事结合在了一起。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对下句了,纷纷出句,让同桌对句,在全班对句等。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并且引导着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文本。

五、以一拈多,知识串联,激发兴趣,灵动学生。

学生的学习总是就文而文,就作者而作者,不能调动已知将文和作者系统化,形成知识链,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有意而为之,试图调动学生温习所学知识。

于是在学习苏轼的《记成天寺夜游》时,谈及苏轼其人,我就来了个“苏轼串串烧”:苏轼的诗文你知多少?学生兴致勃发,脱口而出:《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念奴娇? 赤壁怀古》、《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等,学生的表现很积极,有的还不由自主地吟出其中的一两句。

我接着问:“由苏轼能想到哪些人?”学生沉思了片刻,有人说出了“苏辙”,我随即就问“何以知之?”“《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就是写给弟弟子由即苏辙的。

”又有人说出
“王安石”,并且提出根据。

我又问道:“苏轼写月亮好像是强项,你还知道哪些写月亮的诗人及其全诗?”学生又灵动了起来。

学生纷纷说出了许多诗人及其全诗或其中的某一句。

“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被刻在了核舟上,你知道是哪些句子吗?”以及《核舟记》的作者是谁?”“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魏学洢”学生的记忆的仓库又一次被打开……如此串串,串起了学生的无限的记忆,激起了学生无限的激情,激发了学生的无穷的兴趣。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平日的文言文教学;同时用于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的过程中,效果更好。

学生可以轻松复习相关知识,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复习方式。

总之,将文言文的课堂生动起来,就会让学生灵动起来,就会激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没有预设的生成,何谈效率低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