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破阵子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学会从多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句子翻译。

2.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3. 从诗歌中提炼出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详细解读。

3. 采用合作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详细解读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目聆听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体会诗歌的价值。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价值。

破阵子 辛弃疾教案

破阵子 辛弃疾教案

破阵子辛弃疾教案教案标题:《破阵子》辛弃疾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破阵子》这首词,学生将能够了解并理解辛弃疾的诗歌创作背景、风格特点以及其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词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3. 提高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了解词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

2. 学习辛弃疾《破阵子》的内容和意义。

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辛弃疾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意义的理解。

2.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词的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电子板书。

3. 辛弃疾《破阵子》原文。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 (5分钟)1. 师生互动,进行词的初步讨论。

老师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词吗?能举例说明一下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逐步引导其了解古代词的特点。

2. 展示辛弃疾的画像,引出话题:“你们听说过辛弃疾吗?辛弃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作品内容丰富,形式独特。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词《破阵子》。

”步骤二:课文阅读和讨论 (15分钟)1. 教师将《破阵子》的原文呈现在电子板书或PPT上,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一遍。

2. 学生自主阅读,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a. 词的主题是什么?它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b. 词中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词语?c. 词的结构和韵律如何?对于表达情感起了什么作用?3. 每个小组从自己的角度提出问题或者与其他小组交流,学生分享观点。

步骤三:课文分析和文化背景讲解 (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辛弃疾《破阵子》中重要的句子和词汇,解释其中的文化意涵。

2. 介绍辛弃疾的背景(宋朝、南宋政权动荡的时期)和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向学生提供更多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的背景信息。

3. 解读词的形式和韵律结构,如何通过形式来表达词中的情感和意义。

步骤四:欣赏与鉴赏 (1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些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并邀请学生与彼此分享对这些词的欣赏之处。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一、教学背景与目标《辛弃疾破阵子》是一首由宋代文学家辛弃疾所创作的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

本教案的教学对象为高中语文课程的学生,旨在通过教授《辛弃疾破阵子》一词,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教学内容:《辛弃疾破阵子》词曲分析、文本解读、情感表达教学重点:通过词曲分析了解《辛弃疾破阵子》的艺术特点;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掌握作品的内涵;通过情感表达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呈现一幅艺术画作或播放一段与《辛弃疾破阵子》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词曲分析:a.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破阵子》这首词,询问学生对于词曲的第一印象,并以学生的回答为基础展开讨论。

b.引导学生分析词曲的特点,如平仄、押韵、对仗等。

通过分析,使学生对辛弃疾的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3.文本解读:a.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解读《辛弃疾破阵子》的内容。

帮助学生理解辛弃疾通过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

b.让学生运用词语、句法等语言要素分析辛弃疾破阵子的豪迈和激昂之处。

4.情感表达:a.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表演、朗诵等形式将《辛弃疾破阵子》词曲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行演绎和传达。

b.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辛弃疾破阵子》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a.针对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b.通过学生的朗诵、表演等形式,评价学生对于《辛弃疾破阵子》的理解程度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拓展延伸a.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辛弃疾的词作,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b.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研究资料,了解辛弃疾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通过词曲分析深入了解《辛弃疾破阵子》的艺术特点,通过文本解读掌握作品的内涵,通过情感表达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破阵子-公开课教学设计

破阵子-公开课教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文学常识和本词的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感悟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力主抗金、收复中原、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先秦时代,《诗经》中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人面对残破的故都生发国家兴亡之叹;屈原为国家“虽九死其犹未悔”。

到魏晋时,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寄托着报国的雄心壮志。

唐宋时期,唐诗、宋词更是将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中既有豪气冲天的报国之志,又有凄婉哀绝的伤国之痛。

前者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后者如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其中,我们不能不提到辛弃疾。

他身处偏安一隅的南宋,力主抗金,屡次上书献策收复中原,又屡遭排挤,请缨无路,闲居多年,但渴望收复中原的志向至死不渝。

二、整体把握1、解题词牌名赋(写)陈同甫简介2、诵读自由朗读请学生朗读展示(纠正读音、点拨节奏)师:有几个读音要格外注意麾下弦的卢霹雳齐读(展示ppt)接下来,请同学们合作讨论词意,时间五分钟,稍后老师请同学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请两位学生展示,老师订正、点拨)师:理清句意之后,想想这首词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生:豪迈激昂悲凉请两位学生展示(读出基本情感基调)三、品读壮词绘其景1、整首词围绕哪个字来写?明确:壮字(齐读,读出“壮”的情感)2、请迅速浏览全词,说说词中哪些句子体现了“壮”?明确:①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以“醉”字起笔,暗含无尽辛酸。

辛弃疾是一名真正的武将,年少时便纵马疆场,博得几分英雄之名,南下之后更是始终以“匡复河山,解民倒悬”为己任。

为实现这一理想,作者四处奔走,却迭遭冷遇,只能以酒浇愁,以至于醉意醺然。

纵然如此,作者依然无法忘却心中的梦想,“挑灯看剑”,思绪难平。

英雄之剑,原本应当用来斩杀敌寇,安邦定国,如今却只能敛于鞘中,无所作为。

《破阵子》教学设计

《破阵子》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一、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积累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品味诗词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宋朝最著名的词人有哪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阅读一首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二、初读感知:1、了解作者。

先请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2、教师范读诗歌,学生给生字注音。

3、学生齐读诗歌。

4、听读这首词的配乐朗诵,感知诗歌情感。

三、研读品味。

1、理解词意:八百里五十弦的卢2、把握内容:请学生口述词作内容,教师补充解释。

详见板书3、讨论:A、作者为何难忘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事情,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去的记忆。

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

)B、作者一生的理想是什么?“可怜白发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一生的理想就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但他的这种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却无法实现,“可怜白发生!”体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愤慨。

)4、朗读品味:模仿录音,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注意节奏和情感),用心体味作者的抑郁愤慨之情。

四、拓展探究。

1、作者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题材上:写军营生活,勇猛、雄健;情感上:表达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语言上:壮丽而不纤巧。

)2、“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再找出一些与“酒”相关的诗句,体味诗人情感。

(①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把酒话别,表达美好祝愿;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抒发对人生感慨,思念亲人;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不得志,借酒宣泄心中郁闷。

)五、熟读成诵。

轮流朗读听背,当堂成诵。

六、作业:默写这首词。

板书设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阕军旅生活看宝剑雄豪、壮美听号角声、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秋点兵下阕战斗场面骑快马、挽强弓雄壮抒壮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发感慨可怜白发生悲壮。

人教版《破阵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破阵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破阵子》教学设计《人教版《破阵子》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读懂词意,领会全词内容。

2、通过诵读加深理解,在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背诵。

3、进一步理解诗人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词意。

三、教学难点理解词人的悲愤之情。

四、课时安排:一教时五、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查找辛弃疾的生平资料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教学过程一、导入:识尽愁滋味的辛弃疾来到了江西上饶,如今他已经49岁,年少时的他曾是个骁勇善战的将士。

二十多岁他就在济南起义,曾带骑兵五十人直闯有五万人的金兵大营,活捉叛徒。

一天夜里他喝醉了酒写下了这首[U2]《破阵子》二、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词的内容。

整首词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大家看看这幅图,感受辛弃疾的形象,结合注释读。

拿起笔注音放在词上,值得注意的词义加点解释。

(参考提示:豪放,有气势,雄壮,悲凉)请个别同学朗读全词。

3、小组诵读。

三、诵读品析全词问题:以你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贯穿全词讲解,师生互动品析全词。

上阕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是写动作和神态。

灯的红光,剑的寒光想相互交融,透射着一种特有的壮烈气氛。

“吹角”:号角声苍凉雄浑。

联系李贺诗句“角声满天秋色里”“连”: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气势宏伟。

酒入愁肠,词人挑亮了灯,端详着宝剑,首句一醉一梦。

“梦回” 起首两句情景交融,不胜感慨。

这两句紧扣“壮”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朗读指导:读出词人豪情在心难以熄灭,对梦的憧憬,读完这句可稍稍停顿,留下遐想。

朗读,个人读,小组读,点评。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营地中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壮士饥餐俘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何等豪情。

沙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战场,战士誓不回头。

秋天正是肃杀之时,秋天正是秋高马壮之时,军营里军容严整,战士们士气高昂,等待着将军点兵出征。

破阵子教学设计

破阵子教学设计

破阵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破阵子》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帮助学生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词句的含义和用法。

3、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审美水平。

4、引导学生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大意,掌握重点词句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词中的意境。

2、教学难点理解词中用典的含义和作用。

分析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含义。

2、讲解法:对词中的重点字词、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情感、意境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激昂的古战场音乐,营造氛围。

提问学生:听到这段音乐,你们想到了什么?引出课题《破阵子》。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

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词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初读诗词学生自由朗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理解词义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大意。

教师对重点字词、词句进行讲解,如“醉里挑灯看剑”中的“挑”字,“梦回吹角连营”中的“梦回”等。

小组讨论,交流对词意的理解,教师进行指导和答疑。

5、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体会。

教师总结:这首词通过描写战争的场景和作者的理想抱负,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之情。

6、分析艺术特色提问学生:这首词在艺术上有哪些特色?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艺术特色包括:用典恰当,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对比鲜明,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与“可怜白发生”;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等。

《破阵子》教学设计

《破阵子》教学设计

《破阵子》教学设计作者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破阵子》教学设计(共含7篇),希望大家喜欢!篇1:《破阵子》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一首著名的宋词,作者系豪放派词人,词的意境广阔、深远,要求学生想像词中那战火纷飞的场面,从而进一步了解词的主旨。

2、本词用字简炼,短短的62个字,给我们勾画了一场塞外战争图,故本词不宜作太多字面上的解释,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意。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想像能力的训练。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

二、介绍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位置。

2、学生读。

(小组读、个人读,要读出豪情壮志。

有点评)四、分析(小组讨论,合作完成)1、上阕:⑴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明确: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

“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⑵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对偶。

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⑶“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分组讨论,根据词意,想像出此时的场面)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2、下阕:⑴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⑵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五、拓展思维练习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破阵子》和《江城子》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请同学们试着把这两首词和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晏殊的《浣溪沙》作比较,看看他们在内容上,写作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六、尝试背诵两首词七、课后作业把《破阵子》或者《江城子》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味诗词的意境.能初步掌握诗词赏析的方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教学重点.难点:
领会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能有感情地诵读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好。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幅对联: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
高唱大江东去”,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课件一:对联)这是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纪念祠(济南大明湖公园内)题写的对联。

上联写出他的艺术造诣,下联写出他的政治抱负。

你们对辛弃疾有了解吗?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写的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破题:“破阵子”是词牌名,(课件二:唐代乐曲中有《破阵乐》。

《旧唐书。

音乐志》记载:“《破阵乐》有象武事,舞者至百二十人,被甲执戟,以象战阵之法。

”)这个词牌名的来源、情调与这首词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很相宜的。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给陈同甫写的一首雄壮的词)(课件三: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了,他退居江西上饶附近的“带湖新居”附近有座山峰名叫“鹅湖”。

淳熙十五年,有人骑马来访,马到桥头,跳三次退三次。

此人大怒,拔剑斩断马头,徒步前进。

辛弃疾在楼上看到后大惊,派人去打听此人为谁,谁知那人已到门前,他就是陈亮,字同甫,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

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

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两人志同道合,畅谈世事,相聚十日才分别,此后两人经常书信来往,诗词酬和,“鹅湖之会”成为词坛佳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朗读全诗,揣摩停顿、语气、语调,并试着理解全诗的内容。

思考:这首诗词是围绕题目中哪个词展开的?
2、指名朗读,请大家正音,教师适当强调个别字句的读音节奏。

把难写的字用手指在课桌上细心的书写几遍。

3、教师范读。

4、全班交流:这首诗词是围绕题目中哪个词展开的?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内容?
5、全班齐读本词。

三、品读诗词,重点点拨。

1、思考:你从词中的哪些具体语句感受到“壮词”?(提示:可从人物形象、描写场面、作者情感、语言特点等方面入手。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一:出征前(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风发,秋高马壮,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八百里”“五十弦”典故讲解,“秋”字点明了季节。

)这是一种怎样的气势?怎样把它读出来?
预设二:战斗时:(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击,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入云,欢声动地,旌旗招展。


(1)补充资料:(课件五: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奔赴建康面见宋高宗,呈报和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投降金兵,起义军已溃散。

辛弃疾立即率领50名轻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抵建康,将叛徒移交南宋朝廷处置。


预设三:战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4、词人要建功立业赢得美名的愿望实现了吗?为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挑灯”的动作点出了时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后仍然不能平静,便又“挑灯”,又看剑。

看来看去,总算睡着了,可刚一入睡,刚才所想的,又幻为梦境。

)
5、难怪古人要说“但愿长醉不复醒”啊!同学们,醉的也不仅仅是辛弃疾,还有人跟他一起醉。

(课件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6、词读到现在,你还觉得这首词雄壮吗?()“追往事,叹今吾。

”岁月匆匆,中年的辛弃疾,在经历了人世间的危机和宦海沉浮,他已经无法点兵沙场,只能扶剑长叹“可怜白发生”!当时的辛弃疾是不是已经很老呢?(补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小结:辛弃疾在题目中标明是“壮”词,实际上是以“壮”写“悲”,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

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

在说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

因此表面看来,作者心雄志壮,豪情依旧,其实,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和悲愤,感情极为复杂。

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

在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喟叹同时,让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一洒同情之泪。

一位清代文学评论家蒋世焜“词至稼轩,纵横博大,痛快淋漓,风雨纷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

”(课件七出示:)辛弃疾没有在战场上实现抱负,却在词的世界中留下不朽的身影,他一生写下600首词。

最后让我们用情、用心再次朗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全班配乐朗读。

8、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们被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深深感动,
作者运用了一些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情感的呢?请大家来说一说。

(课件八:虚实结合,融梦幻与现实于一体,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通过剑、角、五十弦等多个意象群营造了豪迈、雄壮又苍凉悲愤的意境。


四、总结,拓展延伸。

1206年,宋金再度交战,辛弃疾却在大病中与世长辞,临终最后一句话还
是“杀贼,杀贼”“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后人再次凝望,辛弃疾依旧散发着无尽的人格魅力和风采。

为了更好走近辛弃疾,大家课外可以阅读更多的辛弃疾的作品。

老师推荐几部作品给大家。

(课件九:)七:附板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挑灯看剑
军营生活
梦战斗场面雄壮
功成名就
实可怜白发悲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