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

课题流水地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风力、流水、波浪等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了解流水作用的主要途径是流水侵蚀、流水搬运和流水堆积三种。

3)观察有关地理图片,识别各种流水地貌,能区分河流上、中、下游河段的地貌差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分析河流三个河段的地貌成因;通过教师启发、师生互动的形式探讨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有效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归纳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运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方法去分析、处理人地关系。

2)通过对我国长江等河流上、中下游地貌的了解,增强国情意识,激发建设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流水作用的主要途径;不同河段流水地貌的主要差异;流水地貌的主要成因。

教学难点:不同河段流水地貌的主要成因;流水地貌与人类经济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和问题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读图观察、比较归纳并参与讨论。

教学过程

(主要流程)

(主要环节设计及意图说明)

环节一:课题引入和知识准备

[导入] 一组地貌图片(分别在内力作用为主和外力作用为主影响下的地貌景观)

[认知]

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是直接相关的,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1、什么是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通过哪些自然要素作用,有哪些表现形式?

{设计用意: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联系旧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明确本

节课的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所属地位,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各种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奠定基

础}

环节二:以流水地貌为例,师生共同探讨

[情景设置]

河流地貌图片、长江上、中、下游河段地貌、中国地形图、长江分段景观等地理图片。

[认知建构]

1、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种外力有关?通过哪些作用塑造了这些地貌?

2、同样受流水作用的影响,为什么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所形成的地貌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

[分析思考]

1、不同河段的水流分别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2、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利资源,使之趋利避害?

{设计用意:流水作用是最强大的外力作用之一,河流地貌是在我国分布普遍而多样,通过长江典型河段的景观特征,提供给学生比较、分析的依据,引导设问进一步探究地貌的地理成因,并与人类活动相联系,使之成为有用的知识。}

[归纳小结] 通过对流水地貌的认识,初步体会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

1、观察(观察地貌形态和地理分布图,了解该现象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里?)

2、探究(研究地貌产生的地理原因,了解该现象为什么会产生的?)

3、分析(分析该地貌形态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其积极和

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思考今后人们怎样才能合理开发和利用这类地貌资源?)

{设计用意:在学生体验了流水地貌的学习过程后,教师点明地理现象认识的基本思维规律,强化了方法论,便于学生在后面几种地貌的学习中有目的地进行方法的迁移。}

环节三:学生分组学习,探究、讨论四种地貌的形成原因、规律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迁移]

学生分四个学习小组,认领学习任务,分别为喀斯特地貌研究组、海岸地貌研究组、风成地貌研究组和黄土地貌研究组。教师分别向四个小组提供相关地貌景观图片和地图。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历并参与探究讨论。

(说明:限于课堂时间较仓促,此小组学习过程延续到课后分别完成,学生在下一堂课上交流、完善学习成果。)

松江二中蒋瑞娟

沟谷流水地貌

第三章流水地貌 概念:地表水在流动过程中,对沿程的物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类型:按流水运动特性坡面径流:有片流和股流,无固定路线。 沟谷水流:有固定路线(沟谷、河槽) 按流水持续性 经常性流水:持续性 第一节流水作用 一、流水的基本特性 (一)层流与紊流 1. 层流:水质点有一定的轨迹,与邻近的质点作平行运动,彼此互不混乱。 2. 紊流:水质点呈不规则的运动。且互相干扰,在水层间夹杂大小不一的旋涡运动。 旋涡的产生,是由于上下各水层流速不同,分界面上形成相对运动,这种分界面极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微弱的波动;这种波动逐渐发展,最后在交界面上形成一系列的旋涡。 (二)环流与螺旋流 1. 概念:在弯曲河道中,由水面从凸岸流向凹岸的表层流和河底从凹岸流向凸岸的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为横向环流。 2. 产生原因:弯道离心力和地球偏转力。 弯曲河道由于水流本身偏转而产生离心力。离心力F=mv2/r,m为水量,v为流速,r为弯道半径。因水流流速随水深而减小,离心力也随水深加大而减弱。受较强离心力作用的上层水流就会朝向受较弱离心力作用的下层水流方向排挤,因而产生向下水流。另外在同一深度不同部位弯道的横向水流流速也不一致,靠近凹岸处流速大,凸岸处流速小,因而在同一深度各点离心力的强弱也有差异。凹岸水流随着下降水流沿河床底部向凸岸排挤,以维持水流的连续性,靠近河面水流则由凸岸流向凹岸,整个河床内的水流发生连续性

的螺旋状前进。 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能产生偏转力,在北半球河流向右岸偏,南半球河流向左岸偏。地转偏向力作用的强弱与水流流速和水量成正比。就同一河段来说,表层流速大于底层流速,因而表层水流所受地转偏向力大于底层水流。在弯道上,横向环流方向和片状力方向有的一致,有的不一致。一致时,弯道环流加强;不一致时,弯道环流减弱。 二、流水的侵蚀作用 1. 片状侵蚀 即坡面侵蚀,指坡地上没有固定流路的薄层水流,较均匀冲刷地表疏松物质引起的侵蚀现象。 2. 线状侵蚀 下蚀:沟河加深;侧蚀:岸坡后退,沟河展宽;溯源侵蚀:河床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所谓溯源侵蚀,是指河流或沟谷底部坡度变陡之处,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蚀离,而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侵蚀基准面变化是引起溯源侵蚀的最主要原因。 三、流水的搬运作用 1. 概念:河道水流携带泥沙及溶解质,并推移床底沙砾的作用称为河流的搬运作用。 2. 类型:推移、跃移、悬移、溶解搬运 (1)推移:泥沙颗粒沿河床底滚动、滑动。 (2)跃移:床底泥沙呈跳跃式向前搬运。 当流速足够大的时候,泥沙颗粒自床面跳起以 后不再落回,而是随着水流以相同的速度前进,这 样的泥沙称为悬移质。 (3)悬移:水流中携带细小的泥沙以悬浮状态进行搬运。 (4)溶解搬运:溶解于水中的溶解质被水流搬走。在可溶性岩石区溶解质的搬运数量可观。 四、流水的堆积作用 当河流能量降低,不再有足够的能力来搬运其原来所搬运的泥沙时,就要发生泥沙的沉积。首先停止运动沉积下来的是推移质中的大颗粒,随着能量进一步减小,推移质将按体积和重量大小依次停积。而悬移质将渐次转化为推移质,继而在河床上堆积。

2015上海高三地理第三讲岩石与地貌归纳

第三讲岩石与地貌 专题5 板块运动 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读“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了解某地区位于哪个板块内或板块交界处) 岩石圈:由岩石构成的地球的坚硬的外壳。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2、板块在软流层之上滑动,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对流。 3、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带。因此,地震火山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思考:澳大利亚大陆为何地震较少?) 4、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大地貌的成因,如大西洋、喜马拉雅山等 板块运动特点形成地貌 板块张裂的地区←||→(生长边界)大洋板块张裂海洋大陆板块张裂裂谷 板块碰撞的地区→||←(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巨大山脉 张裂区(生长边界) 海上:海洋、海岭(大西洋) 陆上:裂谷、断层(东非大裂谷) 相撞挤压区(消亡边界)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交界处: 海洋:岛弧(太平洋西部的岛弧链—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就是太平洋板 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的) 陆上:海岸山脉(北美洲落基山脉南美洲安第斯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交界处: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就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的) 5、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规律:海底岩石年龄从海岭到两侧由新到老对称分布(观察地图册“海底岩石年龄分布图,分析原因) 6、在“震源和震中示意图”写出地震要素名称: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 7、地震发生时,人们先觉察到的是地面上下颠簸,接着而来的是左右、前后摇晃,原因是因为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 8、震级表示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地震烈度表示地震的破坏程度。震级每升高一级,相应的能量就增加 约30倍(思考:震级相差三级,能量相差多少倍?)。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次地震所影响的地 区有多个烈度。 9、影响烈度的主要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的抗震性能、救援等。 10、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在“世界地震、火山分布”图上找到地震带分布,掌握主要地震国位于哪个地震带上,思考:为何我国地震灾害频繁?)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 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月球、火星、金星也有火山活动。 分类:①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②死火山: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地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包含泥沙、石块以到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2020年高考北京版高考地理夯基提能作业本 (12)

第三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 题号考点难度 1流水作用在不同河段的表现★ 2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 3河流地貌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4根据沉积物颗粒判断河流落差及流量变化★★ 5地质构造和河流地貌★★ 6河流堆积地貌★★ 7河流堆积地貌★★ 8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9河流地貌的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0河流地貌的分布★★ 11河流的侵蚀与堆积★★ 12河流侵蚀地貌★★ 13河流侵蚀地貌★★★ 14河流特征★★★ 15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16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及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读“北半球某流域示意图”,A、B、C分别位于河流上游山区、河流中游和河口附近。回答下面三题。 1.(2017北京怀柔期末)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分别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 答案 A 河流上游为山地,坡度大,流速快,主要表现为侵蚀作用;河流中游地区坡度减小,流速较快,主要表现为搬运作用;河口附近地势平坦,水流平缓,主要表现为堆积作用。 2.(2017北京怀柔期末)图中各地形成的地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冲刷力乙岸比甲岸弱 B.A地多为V型河谷 C.C地为冲积平原 D.B地为三角洲平原 答案 B 图示河流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的影响,河流冲刷力乙岸比甲岸强,A项错误; A地坡度大,河流流速快,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作用,多为“V”型河谷,B项正确; C地为河口三角洲,C项错误; B地为冲积平原,D项错误。 3.(2017北京怀柔期末)C地比A地更容易发展成为城市,理由是C地( ) ①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环境好 ②靠海,可以发展河海联运 ③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 ④地势平坦开阔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C C地靠海,可以发展河海联运,交通条件好,且地势比A地平坦开阔,因此C地比A地更 容易发展成为城市。 某平原分布有深厚的沉积岩层,且基岩裸露。图1示意该区域地表岩层分布,图2示意三种岩石样本。据研究河流的搬运能力与其流速、流量有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4.该区域砾岩沉积期间到页岩沉积期间最可能发生的是( ) ①河流落差增大②河流落差减小 ③河流流量增大④河流流量减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主要地貌类型简介

喀斯特地貌 简介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类型和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蚀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常见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态,而地下则发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 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丹霞地貌 简介 现今定义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第三讲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2013届高考第一轮总复习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三讲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2、主要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物理风化)、化学破坏(化学风化)、生物生长活动(生物风化)变成松散、碎屑状沉积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 风化作用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和组成岩石的矿物性质。 ①气候条件:气候寒冷或干燥地区,生物稀少,寒冷地区降水以固态形式为主,干旱区降水很少,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气候潮湿炎热地区,降水量大,生物繁茂,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尸体分解过程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具有较强的腐蚀能力,故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十分强烈,形成大量粘土,在有利的条件下可形成残积矿床,可形成较厚的土壤层。 ②地形条件:地形影响气候,间接影响风化作用。另一方面,陡坡上,地下水位低,生物较少,以物理风化为主;地势平坦,受生物影响较大,化学风化为主。 ③岩石性质: a成分——岩浆岩比变质岩和沉积岩易于风化。岩浆形成于高温高压,矿物质种类多(内部矿物抗风化能力差异大)。沉积岩易溶岩石(如石膏、石灰岩等碳酸盐类岩石)比其它沉积岩易于风化。 B岩石的结构——岩石结构较疏松的易于风化;不等粒易于风化,粒度粗者较细者易于风化;构造破碎带易于风化,往往形成洼地或沟谷。 【例1】下图为“不同气候区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年均 温及年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 (1)对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A.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 B.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C.年降水量与年均温呈正相关 D.岩石的风化深度与气温年较差呈正相关 (2)若图中有甲、乙、丙、丁四地,其对应的年均温和 年降水量分别为(3°C,800 mm)(15°C,900 mm)(7°C,5 mm)(23°C,2 900 mm),则岩石风化深度大致相同的是 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丁D.丙和丁 侵蚀作用: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产生的破坏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流水的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营力。水流速度愈快、水量愈大,侵蚀作用愈强。 搬运作用:风化、侵蚀产物(即风化壳),通过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将物质转移的过程,称为搬运作用。 实验证明,流水推动物体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河床坡度愈大、水流速度愈快,搬运能力愈强。所以山区河流上游河床上常常堆积着巨大石块。一定流速搬运一定重量物质,故流水搬运物质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冰川以自己巨大机械压力进行搬运,大小石块一起被带走,没有选择性。风的搬运与风速大小有关,而风速经常发生变化,所以干旱区风吹沙子时起时落,有时贴近地面滚动,有时跳跃前进。 沉积作用: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经流水等外力搬运途中,因流速、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等等因素的影响,使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称为沉积作用。 一般说来,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形成的沉积物有砾石、砂、粉砂和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现象,称为沉积物的分选性。这种情况以河流沉积最明显。冰川搬运物质要待冰川融化时才沉积,所以冰碛物大小不分地混杂在一起;山洪爆发,因水流速度大,泥沙石块俱下,河流一出山口,流速很快降低,所以沉积的物 质也是大小混杂在一起的。 【例2】、右图表明,河流流速不同搬运物资颗粒大小不同。读图回 答1-2题。 (1)根据该关系图,河流能够搬运鹅卵石的流速至少是 A.100㎝/s B.200㎝/s C.300㎝/s D.400 ㎝/s

主要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 简介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 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类型和分布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蚀形成的地下河。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丹霞地貌 简介现今定义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 黄土地貌 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一般厚 50~200 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地貌特征与类型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 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 成因和过程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风是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黄土塬、梁、峁等地貌类型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各种沟谷则是强烈侵蚀的结果。 冰川地貌 分布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 现代冰川作用区的冰体部分按形态分为:①大陆冰盖。如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②冰帽。③山地冰川。 风蚀地貌 概念与类型风蚀地貌是风力吹蚀、磨蚀地表物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3 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有:①风蚀石窝。陡峭的迎风岩壁上风蚀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②风蚀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而成的蘑菇状岩体,又称石蘑菇、风蘑菇。③雅丹地貌。河湖和土状④风蚀城堡。⑤风蚀垅岗。⑥风蚀谷。⑦风蚀洼地。 分布风蚀地貌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火山地貌 由地壳内部岩浆喷出堆积成的山体形态。

240《自然地理学(一)》答案

《自然地理学(一)》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 1.河流袭夺:是指河流的干流或支流在溯源侵蚀中,切穿分水高地,直至相邻高位河流的河床,将其上游河段构成自己水系的组成部分,使水系合并的过程。 2.正地形:相对于高出某一近似水平面而呈凸形的地貌形态。 3.波浪变形:当外海的波浪进入深度小于1/2波长的浅水区时,海水的波动触及海底,波浪中的水质点与海底相互摩擦,水质点运动轨道的垂直轴开始变小,轨道由圆形变为椭圆形。 4.牛轭湖:如果河床弯曲度愈来愈大,同一河床的上下游河曲彼此非常接近,形成了很狭窄的曲流颈,遇到特大洪水时,河道自然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形成新的直河道,使老河道断流。被淤塞的老河道形成一个新月形的湖泊,称为牛轭湖。 5.逆地形:地表形态与构造形态不一致的现象,如向斜山背斜谷。 6.冰劈作用:脉冰一经形成,便会由于冰体冻张对围岩的巨大压力,使裂隙不断扩大,这种作用亦称冰劈作用。 7.混合溶蚀作用:由于水量、水温、气压等条件的不同,形成几种不同浓度的饱和水溶液,它们如在碳酸岩体内某一点相遇,不同浓度的饱和水溶液发生混合作用,混合后的溶液由原先的饱和状态变为不饱和状态,从而产生新的溶蚀作用,这种过程称为溶液的混合溶蚀作用。 8.气候地貌:受外营力控制并反映不同气候特征的地貌,称气候地貌。 9.溶沟与石芽: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表面的缝隙溶蚀而成的小型沟槽称为溶沟,溶沟间的石脊,称为石芽。 10.石河:亦称石流,主要发育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坡凹槽或沟谷之中,由山坡上融冻崩解的碎石充塞集中而成,在重力和融冻作用下,碎石可徐徐向下蠕动。 11.大陆架:指靠近海岸水深较浅的海底平缓地形,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也称陆棚。 12.溯源侵蚀:侵蚀方向指向河流上游,是河床纵剖面形成与发展一种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使河床纵剖面延长,同时也加深河床,改变其纵比降。 13、侵蚀基准面:是控制河流下切深度的一个面状的界限,在这个界限以下,河流侵蚀能力消失,不再加深河床,也简称侵蚀基面,控制局部河段或支流下切深度的基面称地方侵蚀基面,对所有入海河流来说,海面是最终控制其下切深度的基面,因此海面也称终极侵蚀基

41常见四种地貌类型,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学案(无答案)-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

常见四种地貌类型,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了解河流、海岸、风沙、黄土、冰川、喀斯特等地貌类型。 2.通过阅读分析课文,认识主要地貌类型的学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山河的千姿百态、雄伟壮丽,激发爱国热情。 3.通过阅读地图、图表、图片等材料,能从图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 4.能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了解本节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重点难点】 1.通过自读了解河流、海岸、风沙、黄土、冰川、喀斯特等地貌类型。 2.通过阅读分析课文,认识主要地貌类型的学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山河的千姿百态、雄伟壮丽,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知识点一/活动一:河流地貌和海岸地貌 1.河流地貌 3.(1)定义: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_____、_____和_____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 4.(2)形成条件: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_____的地貌类型。 5.(3)类型:地貌类型中包括_____与_____地貌两类,前者有:侵蚀河床、侵蚀阶地、谷地、谷坡;后者含: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河流阶地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地貌类型,可以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对河流阶地的类型及其河谷的结构的研究,可以分析河流地貌的过去,了解现在,预测河流发育的未来。 2.海岸地貌 6.(1)定义:海岸地貌就是海岸在构造运动、_____、_____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进、海退,导致海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7.(2)形成条件: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在这一基础上,波浪作用、_____、_____及气候因素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地被侵蚀,发育着各种海蚀地貌。 8.(3)类型: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_____地貌和_____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

地理实验报告——流水地貌

******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地貌学课实验报告 班级*******学号*************姓名*************同组******************** 实验日期**********实验地点慧如公园、凤凰洲公园、金山大桥天气状况晴朗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教师************** 评分 流水地貌观察 一、实验目的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加深对流水地貌类型特征的了解,初步掌握流水地貌野外调查方法。在获得感知认识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书本相关理论的认知和理解;训练比较、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掌握专业相关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方法 查询资料、实地考察、观察比较、调查分析。 三、实验结果 此次的韩江见习,在老师的带领、讲解、观察、分析等帮助下,成果如下: (一)坡地地貌。坡地上的岩石和风化碎屑物,在构造运动、重力和流水的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和蠕动等,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称为坡地地貌。 ①崩塌:在陡峭的斜坡上,巨大的岩体、土体、块石和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崩落、滚落或翻转,在坡脚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根据发生坡地的组成物质、地貌部位以及其运动特征,崩塌可划分为山崩、散落、塌岸等类型。山崩是山坡上的岩石、土壤快速、瞬间滑落的现象。泛指组成坡地的物质,受到重力吸引,而产生向下坡移动现象。位于斜坡上的悬崖、危石、不稳定岩块或碎屑,主要因重力作用沿坡成群向下滚落呈跳跃式崩落现象称为散落。在慧如公园时,我们就观察分析了“散落”现象。在河流凹岸、海或湖蚀等地貌部位,由于河、湖或海水对岸边的冲刷与淘蚀,使岸坡基部被淘空,上部土体失去支撑而发生河岸整块下挫塌落的现象称为塌岸。 ②滑坡: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③蠕动:斜坡上的土体、岩体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发生缓慢的移动现象。此次在慧如公园观察分析了由于土壤蠕动而造成的“马刀树”。关于蠕动,根据蠕动体的性质,分为松散层蠕动和岩体蠕动两种。移动的速度有的每年只有若干毫米,有的达几十厘米甚至更多。岩屑或土层蠕动的地面标志是:树根部向坡下弯曲,而树杆和树冠向

流水侵蚀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 【要点精析】 流水侵蚀:水流掀起地表物质、破坏地表形态的作用称为侵蚀作用,侵蚀作用还包括河水及其携带物质对地表的磨蚀作用,以及河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 由地表流水作用(包括侵蚀、堆积)所塑造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流水侵蚀地貌 1.侵蚀形成地貌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2.溶蚀形成地貌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瀑布峡谷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表面形态 ——流水侵蚀作用造成

3.典型地貌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指可溶岩(主要是分布最广的碳酸盐岩),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溶蚀而形成的地面坎坷崎岖、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如石笋、石柱、钟乳石等。

丹霞地貌: 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以中国广东丹霞山为代表,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

【典型例题】 【例题】读四幅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各地貌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甲——冰川侵蚀 B.乙——流水沉积 C.丙——流水溶蚀 D.丁——断裂下陷 【小题2】与丙图地貌成因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当地岩石以变质岩为主 B.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 C.生物多样,风力作用强 D.成因与云南石林完全不同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读图可知,甲为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形成的,A错。珠穆朗玛峰是由于板块挤压形成的B错。桂林山水是石灰岩受到流水的溶蚀形成的,C对。壶口瀑布是流水侵蚀形成的,D错。故选C。 【小题2】丙图地貌为石灰岩受到流水溶蚀形成的,当地岩石以石灰岩为主,A错。由于流水溶蚀作用形成,所以该地区降水较多,B对。外力作用以流水为主,C错。其形成原因与

高一地理主要地貌类型

地貌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形态特点及典型分布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及阅读;地貌与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影响。 2、地位与作用 本专题是在《板块运动》和《岩石与矿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进一步讲述地貌与人类经济建设活动的联系,贴近学生生活,对于学生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为以后人文地理部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辨认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等主要典型地貌类型的图片,并说出正确的判定原因。 2、能说出河流上、中、下游明显的地貌差异,以及曲流、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3、能正确解释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并说出其典型的分布地区。 4、阅读等高线地形图,能读出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正确辨认出山峰、盆地、鞍部、山谷、山脊、陡崖以及陡坡和缓坡,并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安排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

5、能举例说明地貌对人类经济建设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珠穆朗玛峰继续抬高和崇明岛面积不断增加原因的分析,明确地貌是在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2、阅读“长江上、中、下游地貌”图,发现各游段地貌的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3、阅读“喀斯特地貌类型示意图”,认识峰林、孤峰、溶蚀盆地、落水洞、地下河、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并归入地表喀斯特或地下喀斯特。 4、利用化学方程式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5、结合“中国地形图”和黄土地貌的图片,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的形态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究黄土地貌区人与环境的关系。 6、通过观看动画演示,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结合相应的练习题,分析地形图所表达的山峰、缓坡等地理信息,并规划农业和工程建设,体会地貌对人类经济建设的影响。 7、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地貌形态对农业、工程建设、旅游、城市布局等经济建设活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各种地貌图片,感受自然之美,熏陶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对徐霞客的了解,体会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3、通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锻炼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

高中地理小练习:流水地貌(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小练习:流水地貌 (附答案解析) 下图是我国东南地区某河流顺直河道附近的地质剖面图。据图完成下列题。 (1) 该河流的流向是() A. 自东北向西南 B. 自东南向西北 C. 自西南向东北 D. 自西北向东南 (2) 下列关于图中的推断科学合理的是() A. 断裂下沉是东南岸阶地形成的主因 B. 图中岩层的颗粒由①~④逐渐变粗 C. 图中M阶地比②岩层形成的时间晚 D. 图中M阶地是聚落的集中分布区域 (3) 近年来,M处出现丰水期水位下降,沉积物减少的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 A. 上游拆除水电站 B. 上游城市化进程加快 C. 下游修建跨河大桥 D. 下游整治疏通河道 【答案】【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1.本题考查河流流向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通过河床沉积物及地转偏向力的偏向规律判断河流流向。

【解答】 读图可知,图示左侧河岸地势和缓,有沉积物堆积,右侧河岸地势起伏大,无沉积物堆积。北半球的河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侵蚀岸),结合沉积岸和指向标可知,河流的流向为自东北向西南。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本题考查阶地的形成以及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河流阶地地质剖面图和所学的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等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A.图示阶地颗粒物是由于流水堆积而成,古河床和河漫滩部分相对比较平坦,后地壳多次分阶段上升,河流继续侵蚀下切,从而形成了多级阶地,故A 错误。 BC.图中岩层的颗粒由①→④逐渐变细,图中M阶地覆盖在②岩层表面,说明M阶段比②岩层形成的时间晚,故B错误,C正确。 D.图中M阶地丰水期被淹没,显然不是聚落的集中分布区域,故D错误。 故选C。 3.本题考查河流特征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规律、原理解决地理现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逐项分析每一选项是否符合M处出现丰水期水位下降,沉积物减少的趋势。 【解答】 A.上游拆除水电站,M处丰水期水位应该上升,故A错误。 B.上游城市进程加快会导致用水量的增加,但是与M处出现丰水期水位关系较小,故B错误。 C.下游修建跨河大桥对M处出现丰水期水位影响较小,故C错误。 D.下游整治疏通河道,丰水期时河流流速快,M处出现丰水期水位下降,故D正确。 故选D。 【知识点】地图的基本知识流水地貌及形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河流水文及水系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及交通运输的影响

人教版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的地貌类型

人教版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 一、单选题 下图为第五套人民币20元背面图,该版面景观为桂林山水,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读图完成1-2题。 1.该版面景观所表示的地貌是 A.海岸地貌 B. 喀斯特地貌 C. 冰川地貌 D. 风沙地貌 2.下列关于该地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地貌可以发展旅游业 B.该地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C.该地貌适宜建大型水库 D. 山间小盆地可以发展种植业 丹娘沙丘位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河谷中夏季云雾缭绕,冬季风力强劲,且水位季节变化大。美丽的沙丘与碧蓝的雅鲁藏布江水、远方的雪山、近处的峻岭、蓝天白云组合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下面左图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右图为“丹娘沙丘景观图”。读图,完成3-5题。 3.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A.风力堆积 B. 流水堆积 C. 冰川堆积 D. 海浪堆积 4.该沙丘的沙源主要是 A.印度洋海滩 B.青藏高原疏松的土壤 C. 附近沙洲和河漫滩 D. 塔克拉玛干沙漠 5.丹娘沙丘增长速度最小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读某地貌模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8题。 6.由图可知 A. 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 B. 沉积物主要是风力作用形成 C. 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 粒逐渐变大 D. 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 良好,适合农耕 7.地貌主要分布于 A. 河流入海口 B. 河流出山口 C. 大江大河中下游 D. 盆地中心 8.该地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①③②④ D. ②④③① 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右图)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读“丹霞地貌景观图(左图)”完成9-10题。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讲义常见流水地貌

第四课时常见流水地貌 (原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 学习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的流水地貌。2.掌握流水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重难点) 一、流水侵蚀地貌 1.沟谷:坡面受流水作用,被冲刷,下切形成沟谷,水流汇集使沟谷不断加宽加深。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2.峡谷:在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强烈的地区,常常形成峡谷。 二、流水堆积地貌 1.冲积扇或洪积扇 (1)位置:河流流出山口处。 (2)成因:泥沙沉积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 (3)特点:土层深厚,多被开垦为农田。 2.冲积平原 (1)成因:河流由上游进入中下游地区,地势趋缓,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而成。 (2)特点: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3.河口三角洲 (1)位置:河流注入海洋的入口处。 (2)成因:河流注入海洋时,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 (3)特点: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1)长江三峡主要为U形谷。() (2)澜沧江流经横断山区时形成了宽浅河谷。() (3)澜沧江支流汇入处形成三角洲() (4)冲积扇地貌由流水侵蚀而成。()

(5)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有() A.河流阶地、大峡谷B.喀斯特地貌、陡崖 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D.角峰、U形冰川谷 提示:(1)×长江三峡是由流水侵蚀而成的V形谷。 (2)×澜沧江在源头区形成了宽浅的河谷,在横断山区均形成“V”形峡谷。 (3)×澜沧江支流汇入的地方形成冲积扇。 (4)×冲积扇地貌是由河流泥沙堆积而成。 (5)C[大峡谷、喀斯特地貌多为流水侵蚀地貌;角峰为冰川侵蚀地貌;河口三角洲、冲积扇是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 洲平原,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下面是三种堆积地貌图。 问题1(区域认知)A、B、C三图所示分别是哪三种河流堆积地貌? 提示:①图A——洪积——冲积平原;图B——河漫滩平原;图C——三角洲平原。 问题2(综合思维)图A所示冲积扇从顶端到边缘颗粒大小如何变化? 提示:从顶端到边缘颗粒逐渐变小。 问题3(综合思维)除了堆积地貌外,河流还能形成哪些地貌类型。 提示:河流侵蚀地貌,如峡谷、瀑布。 [归纳总结]

2020届高中地理新攻略大一轮精练第四单元第三讲河流地貌的发育夯基提能作业(北京专用)

第三讲河流地貌的发育 题号 读“北半球某流域示意图”,A、B、C分别位于河流上游山区、河流中游和河口附近。回答下面三题。 1.(2017北京怀柔期末)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分别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 答案 A 河流上游为山地,坡度大,流速快,主要表现为侵蚀作用;河流中游地区坡度减小,流速较快,主要表现为搬运作用;河口附近地势平坦,水流平缓,主要表现为堆积作用。 2.(2017北京怀柔期末)图中各地形成的地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冲刷力乙岸比甲岸弱 B.A地多为V型河谷 C.C地为冲积平原 D.B地为三角洲平原 答案 B 图示河流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的影响,河流冲刷力乙岸比甲岸强,A项错误; A地坡度大,河流流速快,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作用,多为“V”型河谷,B项正确; C地为河口三角洲,C项错误; B地为冲积平原,D项错误。 3.(2017北京怀柔期末)C地比A地更容易发展成为城市,理由是C地( ) ①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环境好 ②靠海,可以发展河海联运 ③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 ④地势平坦开阔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C C地靠海,可以发展河海联运,交通条件好,且地势比A地平坦开阔,因此C地比A地更容易发展成为城市。 某平原分布有深厚的沉积岩层,且基岩裸露。图1示意该区域地表岩层分布,图2示意三种岩石样本。据研究河流的搬运能力与其流速、流量有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4.该区域砾岩沉积期间到页岩沉积期间最可能发生的是( ) ①河流落差增大②河流落差减小 ③河流流量增大④河流流量减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20年人教版高考地理章节知识与练习第五章 第三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三讲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堂巩固跟踪检测 [基础巩固组]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H地的地貌类型是() A.“V”型谷B.冲积扇 C.河漫滩D.三角洲 2.下列四幅图描述了该河流谷地的特征,其中正确的是() A.只有①②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H地位于河流流出山谷口的位置,应是冲积扇。第2题,从X到Y等高线变得稀疏,海拔降低,坡度减小,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流变宽。 答案:1.B 2.D (2018·湖北宜昌二模)和田玉是一种深埋在地下的白云岩变质而成的大理岩,再经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这种石包玉的石与玉界限清楚,可以分离)。当岩石露出地表,经风化、流水冲刷和搬运、沉积,石与玉则分离,这便形成鹅卵石状的籽料。据此回答3~4题。 3.籽料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外力作用 C.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侵入—外力作用 D.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 4.根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图中寻找籽料的最佳地段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首先由白云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然后大理岩被

岩浆侵入,且被包入岩浆中形成新岩石;“岩石露出地表”说明有地壳上升运动过程;最后经外力作用玉、石分离形成籽料。 易错警示:侵入岩位于地下,能受到外力作用之前,必然要出露地表,则应有地壳上升运动过程。 第4题,由“流水冲刷和搬运、沉积”可知,籽料应位于河流落差由大变小的位置,即冲积扇处,图中③刚好位于山口冲积扇而符合条件。 答案:3.B 4.C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读扇三角洲示意图,完成5~6题。 5.扇三角洲的特征是() A.发育在河流入海口B.分布在湿润区 C.沉积物大多为粉沙D.经多次堆积形成 6.图中的辫状河流() A.流量稳定B.河道较深 C.容易改道D.无结冰期 解析:第5题,图示扇三角洲发育在河流出山口,不一定分布在湿润区;扇三角洲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下层是砾石、粗沙,上层大多为粉沙、泥

自然地理学(一)练习题

《自然地理学(一)》练习题 一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 1.河流袭夺: 2.正地形: 3.波浪变形: 4.牛轭湖: 5.逆地形: 6.冰劈作用: 7.混合溶蚀作用: 8.气候地貌: 9.溶沟与石芽: 10.石河: 11.大陆架: 12.溯源侵蚀: 13.侵蚀基准面: 14.波浪折射: 15.石海: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 1. 不属于多风向沙丘的是( ) A.新月形沙丘 B.金字塔形沙丘 C.蜂窝状沙丘 D.星状沙丘 2. 以下各种三角洲中属于鸟足状三角洲的是( ) A.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B.黄河三角洲 C.尼罗河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3. 某谷地走向较为顺直,横剖面呈梯形,谷坡陡峻,纵剖面崎岖不平,没有恒定的纵比降,谷底组成物质为沙或基岩,这个谷地应当是( ) A.溶蚀谷 B.河谷 C.风蚀谷 D.冰川谷 4. 形似馒头,顶部浑圆上凸,边坡发育大量辐射状沟谷的黄土地貌为( ) A塬 B.残塬 C.梁 D.峁 5. 下列关于地貌成因的论述,错误的是( ) A. 构造运动是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B. 在湿热气候条件下,流水作用是形成地貌的主导外动力 C. 地貌发育是纯自然过程,人类活动无法改变地貌的发育 D. 岩石的硬度、胶结程度、是理性质和结构等都会对地貌的发育产生影响 6. 滑坡属于( ) A.重力地貌 B.流水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黄土地貌

7. 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平原的冲积性河床上,深槽与浅滩交替出现。 B.弯曲河床的水流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会形成表流向凹岸底流向凸岸的横向环流。 C.岩槛和壶穴是由于河流被火山熔岩阻塞造成的。 D.边滩与心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8. 在我国陆地地貌分类系统中,基本地貌类型包括( ) A.山地、高原、平原、丘陵; B.山地、高原、台地、盆地 C.山地、台地、平原、丘陵; D.山地、高原、平原、台地 9. 关于风沙作用和风沙地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风对地表细粒物质的作用包括风蚀作用、搬运作用和风积作用。 B. 风对沙粒的搬运是以悬移和表层蠕动两种形式进行的。 C. 风沙地貌可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D. 当风力减弱或风沙流遇阻,风中挟带的沙粒沉降于地面,这种现象称为风积作用。 10. 黄土潜蚀地貌可形成() A.锅穴 B.陷穴 C.海蚀穴 D.壶穴 11. 下列地貌形态哪一种是地表河流袭夺的地貌表现() A.峡谷 B.风口 C.盲谷 D.风蚀谷 12.牛轭湖是由()造成的。 A.曲流截弯取直 B.喀斯特作用 C.海岸泥沙运动 D.基岩被风吹蚀 13. 中、酸性岩浆以中心式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其形态上通常表现为() A.盾形火山 B.锥形火山 C.低平火山 D.寄生火山 14. 在沟谷发育过程中,哪一阶段沟谷侵蚀最强烈?() A.细沟 B.切沟 C.冲沟 D.坳沟 15. 某谷地走向顺直,横剖面呈U型,谷头呈围椅状,有明显的纵比降,纵剖面常表现出阶梯状,这个谷地应当是( ) A.溶蚀谷 B.河谷 C.风蚀谷 D.冰川谷 16. 以下关于流水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地表流水包括坡面流水和沟谷流水两类。 B.流水具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三种作用。 C.沟谷流水的侵蚀呈线状,并有下切、侧蚀和溯源侵蚀三种形式。 D.流水的搬运能力与流速和流量密切相关。 17. 关于风沙作用和风沙地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风对地表细粒物质的作用包括风蚀作用、搬运作用和风积作用

典型地貌及景观特点流水地貌

典型地貌及景观特点 《流水地貌》导学案 【课标要求】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几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观察,识别不同区域的各种流水地貌。 2.地理实践力:参与模拟实验,探究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各种流水地貌的成因,归纳其地貌特点。 4.人地协调观:增强生态保护意识,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和生活。【学习过程】 一、观看图片,识别各种流水地貌。 ①②③ ④⑤⑥ 二、实验探究: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实验器材:塑料盆,沙土、塑料瓶、水、黏土砖 实验目的:演示流水地貌 观察思考: 1.沙土坡、平坦的盆底、瓶中的水分别代表了自然界中的什么? 2.实验中你观察到流水的哪几种外力作用? 3.观察在哪里侵蚀?现实当中会形成那些地貌?黏土砖充当了什么?

4.观察堆积物的位置、形状、颗粒的大小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现实当中流水沉积会形成那些地貌? 5.大多聚落选择在流水沉积地貌分布,为什么? 6.推论:流水作用为主的地貌出现在 地区(干湿地区)。为什么? 活动:说出下列四个地貌名称,并说明其各自特点(学法指导:景观特点可以 从形态、地势、质地、坡度等方面进行描述) 甲:地貌名称,特点。乙:地貌名称,特点。丙:地貌名称,特点。丁:地貌名称,特点。 三、观看微课,探究喀斯特地貌: 甲乙 丁丙

1.描述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的景观特点? 2.举例说明喀斯特地貌区的溶蚀与淀积作用?归纳影响此地貌的主要条件。 3.分析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四、课堂总结 五、学以致用 下列是我国不同地区的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 A B C D E F G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