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之流水地貌

合集下载

地貌学 第四节流水地貌PPT

地貌学 第四节流水地貌PPT
在下沉速度线左下方范围,那里水流速度既不足带 走床面泥沙,又不足以支持上游来沙使之继续在水中悬移, 因此来沙迅速沉积,成为沉积区;
在下沉速度和侵蚀速度带之间范围,是个搬运区, 流速不能侵蚀河底泥沙,但上游来沙却不致沉积下来,故成
四、流水的堆积作用
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直径0.06-2.0毫米的 相当于沙一级的泥沙颗粒最易受侵蚀,它的起动速度 最小,当流速为12~15厘米/秒时即可带走;小于 0.01毫米粒径泥沙(粉沙、粘土)是呈悬移状态,不易 沉积的物质。
2、悬移(suspension) 指较细小的泥沙,通常是细粉砂 及粘土,当河流中紊流的上升流速大于它 的沉速时,可以上升到距底床较高的位置 而随水流以相同的速度向下游搬运。
三、流水的搬运作用
3、溶移(solution) 溶解搬运是可溶性物质被水溶解,在河流 中呈均匀的溶液状态被搬运带走。它是一种重要搬 运作用,但对河流的地貌特点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 溶解搬运的物质在河谷中沉积的数量是极其微少的, 几乎全部被河水带到海洋中沉淀。
(1)、弱冲刷带。位于分水岭地段,地形和缓,集水 量较小,片流冲刷能力很弱。 (2)、冲刷带。位于坡面中部,坡度较陡,片流水 量因沿程补给(雨水)而增大,冲刷强烈。 (3)、淤积带。位于坡麓,由于坡度转缓和流速降 低而发生淤积。
(一)、暂时性流水作用
2、暴流作用
暴流又称为沟谷水流,它是暂时性的线状流水, 有固定的流路,但它与另一种线状流水即河流又有很 大不同。它的水文特点是:
贵州黄果树瀑布
美国尼亚加拉瀑布
二、流水的侵蚀作用
(3)、侧向侵蚀(lateral erosion) 指流水对沟谷和河谷两岸进行冲刷的作用。任何一条 自然河流,由于地表形态的起伏和岩性差异,河床的发育 总是有弯曲的。弯曲处,流水由于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向 圆周运动的弧外方向偏离(即偏向弯道的凹岸),促使水流冲 击侵蚀凹岸。即使比较平直的河道,水流在地球自转偏向 力(即科里奥利力)的影响下,也可发生侧向侵蚀,北半球河 流偏向右岸侵蚀,南半球河流向左岸侵蚀。侧向侵蚀的结 果使谷坡后退,沟谷或河谷展宽。

地理高一流水地貌知识点

地理高一流水地貌知识点

地理高一流水地貌知识点流水地貌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因河流长期侵蚀和冲刷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

本文将介绍地理高一流水地貌的相关知识点。

1. 流水地貌的定义及形成流水地貌是指由于水流的冲刷作用,河床的侵蚀、搬运和沉积的结果所形成的地貌类型。

流水地貌的形成离不开地表水的存在,其中河流是最主要的地表水形式之一。

河流的侵蚀和冲刷力量非常强大,经过漫长时间的作用,才能形成各种各样的流水地貌。

2. 流水地貌的分类和特征根据河流的形态和特征,流水地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冲积平原:在河流下游,水流减缓,沉积物逐渐沉淀而形成的平坦地带。

- 洪穴:是由于河流的冲蚀作用而形成的崖壁状地貌,常见于峡谷地带。

- 河谷:是由河流侵蚀切割形成的地貌,分为V型河谷和峡谷两种。

- 河湾:是河流在弯曲处形成的凹地,由于水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

- 瀑布和瀑布盆地:是由于河流在峭壁上自由落差较大的地方形成的。

流水地貌的特点是多样性,包括河流的蜿蜒流动、峰丛坑谷等地貌特征,以及岩石的侵蚀、冲刷和沉积等地质特征。

3. 流水地貌与环境的关系流水地貌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它反映了地质、水文和气候等因素对地貌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例如,在降水丰富的地区,由于水流的冲刷力较大,往往会形成深刻的峡谷和河谷地貌;而在河口海岸地区,长期的沉积作用会形成冲积平原。

不同地区的水文条件和地质构造也会对流水地貌产生影响。

4. 流水地貌的作用和意义流水地貌对人类和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它是河流水系的基础,对水资源的储存和调节起到关键性作用。

其次,流水地貌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例如河床中的砂砾、河谷中的泥炭等。

另外,流水地貌也是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河流沿岸的平原地区是农业、工业和居住的主要区域。

5. 流水地貌的保护与治理由于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流水地貌正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水污染、泥沙淤积、水流改道等问题威胁着流水地貌的稳定和生态平衡。

第4章 流水地貌

第4章 流水地貌
速转化为坡面径流。土壤渗透率高、颗粒结构好,可以吸
收一部分雨水,使地表径流量减小;土层厚,吸水较多,
也可减少地表径流量,使侵蚀减弱。 植被可以防止雨滴对坡面的冲击和减少坡面径流冲刷。 因此,植树造林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坡面径流作用形成的地貌
根据坡地侵蚀和堆积强度,划分为三个带
水深曲线 泥沙含量曲线
坡面冲刷
56—65
66—75
沟壑冲刷
76—85
坡度
>86
侵蚀强度和坡度的关系
坡度小于20°时,冲刷能力随坡度增大而增强较快。大于20°时冲刷能力仍有增大,到 40 °左右达到最大,其后随坡度增加而冲刷能力递减。
另外,土壤结构对坡面侵蚀也有很大影响。由粘土构成
的坚实地面或基岩裸露的地表,雨水很少下渗,大部分迅
地表水流的类型
地表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同时也可接受地下水或冰
雪融水的补给。 • 按水流形式分为: 面状水流(坡面径流)、线状水流(沟谷或河槽水流) • 按照水流的持续性分为:
暂时性水流(干旱半干旱地区)、经常性水流(湿润气候区)
第一节
坡面径流及其形成的地貌
一、坡面径流的形成与作用 (一)坡面径流的形成
大,坡面单位面积接受的雨量减少。
a4
地 形 坡 度
a3 a2 a1
0
降雨强度不变时,坡面受雨面积和坡度的关系
0a1,0a2,0a3,0a4 坡长相等、坡度不同
冲刷程度(%)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5 5—15 16—25 26—35
无侵蚀
36—45
46—55
在冲沟发育过程中,若沟底下切到潜水面以下,沟谷水流得到

地貌学——流水地貌

地貌学——流水地貌

◆水流的运动特征:
层流与紊流—— 由雷诺数判定。一般>500为紊流。
R vL V
大部分自然明渠水流属于紊流。 v:平均流速;L:某一代表长度; V:水的粘滞系数。
缓流与急流——由费洛德数判定。缓流:Fr<1;
Fr v gh
急流: Fr >1。 v:平均流速;h:平均水深。
一、流水作用
◆流水具有动能,能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 搬运和堆积。流水动能的大小取决于其流 速及流量。
洪积扇 自沟谷出山口后,坡降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 物质大量堆积,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出锥或 洪积扇。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山麓地带,洪积扇 发育往往典型、普遍。
洪积扇组成物质具有非常明显的分布规律,从扇顶 到扇源,可分为下列三个相带:
扇顶相 位于洪积扇顶部。通常表现为舌状叠覆的砾石 堆积体。堆积层厚度大,分选差,透水性强。
◆形成条件:①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 ②暴雨和洪水; ③陡峻的沟谷。
类型 稀性泥石流 粘性泥石流
固体含量 15 — 40% 40 — 60%
容重 1.3 —1.7 t/m3
>1.7 t/m3
◆地貌:在中游形成峡谷;在下游出口处,稀性泥石流形 成洪积扇,而粘性泥石流则形成砾石垄岗。
第三节 河流的作用
一、河道水流的特征 (一)紊流 (二)环流 (三)旋涡流
二 河流的侵蚀
①河道水流破坏地表,并冲走地表物质成为河流的侵蚀。
②下蚀(下切、垂直侵蚀):线状水流对河谷或沟谷底 部进行的侵蚀,结果使河谷(沟谷)加深;下蚀在上游 及山地区最强烈;
③侧蚀(旁蚀、侧向侵蚀):线状水流对河谷或沟谷两坡 进行的侵蚀,结果使河谷(沟谷)拓宽;侧蚀主要发生在 河床弯曲处;
④向源侵蚀(溯源侵蚀)线状水流向河谷或沟谷的源头进 行的侵蚀,结果使河床伸长;

第三章流水地貌

第三章流水地貌

第三章流水地貌地表流水是最主要的地貌外力之一。

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形态的侵蚀沟谷,同时又将被侵蚀的物质沿途堆积,形成各种各样的堆积地貌。

凡由地表流水作用(包括侵蚀、搬运和堆积)塑造的各种地貌,统称流水地貌。

根据流水的特性,地表流水可分为坡面水流和沟谷水流两种。

前者包括坡面上薄层的片流和细小股流,往往发生在降雨时或雨后很短的时间内, 以及融冰化雪时期;这种短时期出现的流水,称暂时性流水。

后者是指沟谷及侵蚀沟中的水流,在一些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或汇水面积较小的沟谷中, 水流往往也是暂时性的,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沟谷中,仅在暴雨或大量融冰化雪的季节才有水流,其他时间几乎无水。

在湿润地区,河床中终年保持一定的水量,称经常性流水。

无论是暂时性流水或经常性流水, 他们对坡面或沟谷的塑造是很明显的,只不过作用的方式不同而己。

第一节流水作用一、水流的基本特性(一)层流与紊流层流的水质点有一定的轨迹,与邻近的质点作平行运动,彼此互不混乱。

这种流动仅在水库及高含沙量的浑水中或坡面薄层缓流中可能存在。

而在沟槽中很少发生。

由于层流没有垂直于水量方向的向上分力作用,所以一般不能卷起泥沙。

紊流的水质点是呈不规则的运动。

并且互相干扰,在水层与水层之间夹杂了大小不一的旋涡运动。

旋涡的产生,是由于上下各水层流速不同,分界面上形成相对运动,这种分界面极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微弱的波动;这种波动逐渐发展,最后在交界面上形成一系列的旋涡。

层流水是否失去稳定性取决于作用于水体的惯性力与粘滞力(viscosity)的对比关系。

一般沟槽、河道中的水流总是属于紊流性质,只有坡面薄层缓流才是层流(Only in a thin zone along the bed and channel of a smooth-walled stream, where frictional drag is high, is the velocity low enough for laminar flow to occur.) o (二)坡面水流降水或融雪,除蒸发和下渗外,其余部分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成薄层运动,形成面状水流,坡而径流在发育初期,水层薄,流速小。

地貌学:第四章 流水地貌

地貌学:第四章 流水地貌

与大多数发育在山口平缓地区、坡度不足10而面积广阔的冲积扇不同, 慕士塔格山的冲积扇面积袖珍,但坡度可以达到20,几乎一次大规模的 山洪就能造就出一个这样的“非典型”冲积扇。一个个近似标准三角形 的冲积扇紧密地排列在山口,边缘被另外一个同样三角形的绿洲所掩盖, 构成了这样一幅独特的风景。
流淌在四川泸定的大渡河水流湍急,河岸两侧山谷陡峭。由于可开垦居住的 土地非常有限,泸定县城只能建在山麓的冲积扇上。从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两岸的冲积扇几乎完全被密集的房屋建筑所覆盖,一座公路桥连接着大渡河 两侧的交通。河面上还可看到一条铁索桥,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泸定桥。
雨滴的溅蚀与降雨侵蚀力成正比,也与地 表水层厚度成正比,与土壤抗剪强度成反比。 后者受土粒间的结合力、植物根系粘结力以及 土壤紧实度等的影响。
坡面实际受雨面积和坡度的关系
a.直线坡、b.凸形坡、c.凹形坡、d.混合坡
二、坡面径流作用形成的地貌
1、坡面径流的三个作用带
(1) 不明显冲刷带
(2) 冲刷带
雨滴溅落到地面,形成一个小坑。土 粒被抛向空中,扰动了土壤表面。
在片蚀过程中,雨滴对地面的打击也是相 当重要的。雨滴在垂直降落地面时,最高速度 可达7--9米/秒,因此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土 粒受雨滴冲击可以溅到60厘米高和1.5米远的 地方。据估计,一次倾盆暴雨能够扰动多达每 公顷225吨的土壤。在一个倾斜的地面上,雨 滴溅击侵蚀使土壤缓慢地向坡下蠕移。
表2 坡积裙与倒石堆比较
形成原因 物质组成
主要特点
倒石堆
崩塌堆积地 貌(倾卸式急 剧堆积)
碎石与土混杂 堆积,石块或 以块石主。
自顶部向前缘,机 械组分由细变粗。 结构松散、杂乱、 多孔隙,大小混杂 无层理。

石大自然地理学课件05地貌-3流水地貌

石大自然地理学课件05地貌-3流水地貌
• 气候变化与地壳上升可使洪积扇受到切割,形 成洪积扇阶地。
• 常年径流形成类似扇形地貌,称为冲积扇。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洪积平原均可统称为 冲积平原,冲积平原组成物质常粗细相间。
➢ 扇形三角洲:前缘受海浪作用,岸线圆滑
➢ 尖头状三角洲:波浪作用强,前缘沉积物多受 波浪改造
➢ 多岛型三角洲:受潮流控制汊流河口多形成喇 叭型,口门外有长条状潮流沙坝。
• 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区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 在河流出山口因比降突减、水流分散、水量减 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
• 洪积扇相连可形成山麓洪积倾斜平原
第三节 流水地貌
一、流水作用 流水在运动过程中,使沿程物质发生侵蚀、搬运
和堆积,形成各种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这类 由流水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称为流水地貌。
地表流水可分为:坡面流水、沟谷流水、河流三 类。
坡面流水的侵蚀呈片状; 沟谷流水与河流的侵蚀呈线状,并有下切、侧蚀
与溯源侵蚀三种形式;
流水对泥沙的搬运:推移、悬移。
环流:河道中垂直于主流方向的横向运动,表层 与底层的横向水流方向相反,在过水断面上横 向水流形成封闭系统,即环流。
旋涡流:在天然河道不规则河岸附近及河底起伏 的后面,由于水流的离解,液体常以质点群的 形式围绕一个公共轴转动,称漩涡流。 河岸 附近绕垂直轴旋转的直轴旋涡,常对岸边产生 强烈冲蚀,引起河岸崩塌。 河床底部岩槛及 沙坡等起伏处形成的横轴漩涡流,会使床底发
➢ 过渡性泥石流
➢ 粘性泥石流:固体含量0.55-0.78,在缓坡上不 发生散流,前锋突起,破坏力大。
➢ 塑性泥石流:流动性弱而滑动明显。
• 泥石流地貌的类型:泥石流沟谷与泥石流扇
• 泥石流沟谷上段为松散物质区;中段为通过区 多深切峡谷;下段为堆积区,形成独特泥石流 扇。

第三节流水地貌1

第三节流水地貌1
• 泥石流沟流域:上游(侵蚀)---- 中游(搬运)--- 下游(堆积)
• 侵蚀区 -------- 过渡区 ------- 堆积区
洪积扇相变素描图
冲积扇
洪积扇航片
上迭式洪积扇 串珠状洪积扇 和洪积阶地
从洪积扇 的组合关 系判断新 构造运动
方向
不对称上迭式洪积扇
上升



上升 区
从洪积 扇的组 合关系 判断新 构造运 动方向
从洪积扇特征判断新构造运动强度
山体上升增强,扇大粒粗 山体上升减弱,扇小粒细
⑴ 粗粒洪积相区(扇顶相)
– 沟口与扇顶部及相连的坡度较大部分,大小混杂、分选差 (巨砾、砾石、砂土)角砾------砾石过渡,洪积物厚度最 大。
⑵ 粗细粒过渡相区(扇中相)
– 扇中部则表面坡度迅速减小地方,分选性稍好,砾石与砂土 组成并略呈交错层理,厚度较上部小。
⑶ 细粒洪积相区(扇缘相)
– 扇下部及边缘地带,由砂、粉沙、粘土组成,分选性比上好, 并有一定分层现象。
⑶ 水石流
– 水和石块混合,粘土等细粒物质很少,无粘性。
2). 按泥石流流体结构分
⑴ 稀性泥石流(紊流性泥石流)
• 水 > 固(占10~40%); V浆 > V固(如:水石 流、浑水流)
⑵ 粘性泥石流(层流性泥石流) ⑶ 过渡性泥石流(扰动流)
• 一种过渡性流态(宾汉体);如:泥浆流
3. 泥石流的地貌作用
3.影响侵蚀作用强度的因素
• 坡度: • 降雨强度:水量、流速 • 植被: • 岩性:渗透性好坏----冲刷
(三) 流水的搬运作用
1.片状
– 物质断续搬运、距离近、滚动为主。
2.线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游
下游
(二)河床
河床——平水期河水所占据的谷底部分。
1、河床纵剖面:从河源到河口,沿河床 最低点所作的连线。为一上凹形曲线。 河 源 上游:比降大,水量小,下蚀受限; 中游:下蚀最快; 下游:比降小,水量大,堆积旺盛;
海 拔 高 度
均衡剖面
水平距离
河 口
2、河床的平面形态
①顺直型(河床曲折率<1.5): 浅滩与深槽相间分布,间距为5 — 6 倍河 床宽度。 ②弯曲型(河床曲折率> 1.5): 自由曲流:分布于冲积平原上; 深切曲流:分布于山地区。 ③分汊型: 其发展取决于汊道的分沙比和分流比。 ④散乱型: 河床比降大,水量变化大;宽浅,无固定 主槽。
③河漫滩阶段
雏形河漫滩形成以后,谷底进 一步扩宽,滩面再度淤高,洪水时 由于滩面水深变浅而流速减小,洪 水中的大量悬移质就可以在那里沉 积下来,构成由粉砂及粘土组成的 沉积层。这样雏形河漫滩就发展成 为真正的河漫滩。
河漫滩的特征
河漫滩具二元结构,下部为较粗的河床沉积物, 上部为较细的河漫滩沉积;河漫滩占据了谷底 的大部分,滩面向内侧缓缓倾斜。 河 床
★流水机械侵蚀的类型
①片蚀(面蚀):面状水流对地表的侵蚀,结 果使地面高度均匀降低; ②下蚀(下切、垂直侵蚀):线状水流对河谷 或沟谷底部进行的侵蚀,结果使河谷(沟谷) 加深;下蚀在上游及山地区最强烈; ③侧蚀(旁蚀、侧向侵蚀):线状水流对河谷 或沟谷两坡进行的侵蚀,结果使河谷(沟谷) 拓宽;侧蚀主要发生在河(沟)床凹岸; ④溯源侵蚀:线状水流向河谷或沟谷的源头进 行的侵蚀,结果使河谷(沟谷)伸长;
②汊道型河漫滩:是心滩并岸而成的 河漫滩的类型 河漫滩。洪水期心滩的两侧对岸发生 强烈侵蚀,泥沙通过底流带到心滩两 岸堆积,成为高起的沙堤,沙堤之间 为洼地。 ③堰堤型河漫滩:发育于顺直或微弯 河床的两岸。 微地貌由河岸向陆可分为三个部 分:天然堤带、泛滥平地带、湖沼洼 地带。
(四)阶地(Riverterrace)
不明显 冲刷带
冲刷带
淤积带
三、沟谷水流地貌
沟谷——由沟谷水流侵蚀形成的长条状的 凹地,长度几米至几十公里不等。
1、沟谷水流的特点: ①流量变化极大,暴涨暴落; ②水流湍急,侵蚀力很强; ③含沙量大,可能形成泥石流。
2、沟谷的发育与形态: 细沟→切沟→冲沟→坳沟; 3、沟谷地貌组合: 集水盆、沟谷主干、洪积扇;
凹岸
凸岸
弯 道 环 流
发育过程:滨河床浅滩→雏形河漫滩→河漫滩;
1、河漫滩的发育
①滨河床浅滩阶段: 最原始的河漫滩是出现在年青时 期的V 形谷内,由于河流的侧向侵蚀, 使谷坡逐渐后退,谷底开始展宽,在 河弯的凸岸处形成狭窄的和由粗大砾 石所组成的滨河床浅滩。
②雏形河漫滩阶段 随着侧向侵蚀作用的不断进行, 凹岸继续后退,凸岸处雏形浅滩不 断扩大加高,以致在河流平水期也 大片露出,发展成为雏形河漫滩。 这时,因河谷仍比较窄,洪水 时水深和流速仍然较大,在谷底的 堆积物仍以粗粒的推移质如砾石和 砂等为主,而悬移质如泥和粉沙则 被水流带往下游。
边 滩
天 然 堤
泛滥平地
湖 沼
2、河漫滩的分带
由河床向河谷谷坡可分为三个部分 ①天然堤带(滨河床沙堤): 洪水泛滥时,河水溢出河床,流速骤减,较 粗大的泥沙首先在贴近河床处堆积下来,形成沿 河岸分布的沙堤,称为天然堤。其两坡不对称, 向河床的一坡较陡,背向河床的一坡较缓。 天然堤的最大高度与大洪水期的最高水位相 当,大江大河的天然堤宽度可达1~2km,高5~ 10m。 如黄河下游天然堤高出泛滥平地 8~10m, 堤宽达2~5km;密西西比河的天然堤宽1.5km, 高出平地面 5~6 m。
2、搬运作用
指流水将侵蚀下来的物质向下游搬移的过程; 搬运方式:推移、跃移、悬移、溶解质搬运;
3、堆积作用
由于流水搬运能力下降而造成泥沙堆积(原因 包括:流速降低、流量减少、含沙量增加)。
沉积物 细粒———粗粒
流水的分选作用
二、片流(坡面径流)地貌
Sheetflow
▲影响因素:气候条件、 地表物质、地形条件; ▲形成浅凹地和坡积裙
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在同一河流的 阶地的成因2 上下游可形成交叉式的阶地。 冰期时,源于冰川作用区的河流,携 带大量冰川侵蚀的泥沙堆积在上游段;而 下游因冰期海面(即侵蚀基准面)下降, 导致下游段的下切加强而形成阶地。 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植物繁盛,河 源地区进入河流的泥沙减少,上游段下切 加强,形成阶地;下游段因间冰期时海面 (即侵蚀基准面)上升,堆积加强,并将 冰期所成的阶地掩埋,形成埋藏阶地。
阶 地 沉 积 物
1、阶地的成因
①地壳升降运动:当地壳相对稳定或 下降时,河流以侧向侵蚀作用为主, 此时塑造出河漫滩;然后地壳上升, 河床纵比降增加,水流转而下切,于 是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阶地。 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则可形成 几级阶地。
②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影响到河流水量和 阶地的成因1 含沙量。 气候变干时,河水量减少,地面植被 稀疏,坡面侵蚀加强,河水含沙量相对增 多,此时河床堆积填高;而气候湿润期, 河水量增多,植被茂盛,河水含沙量相对 变少,导致河流下蚀,形成了阶地。 由于气候干湿变化引起的堆积、侵蚀 交替作用,所成的阶地称气候阶地。
②河流分汊阶段
(河口沙岛形成) 河口沙坝和边滩,不断接受陆源及 海源物质的沉积而增高,逐渐露出水面, 变成沙岛和沙咀。原来的连续的水面也 被沙岛分割成几股汊道,汊道的两岸有 时形成天然堤,堤间是低平的小海湾、 泻湖或沼泽洼地。洪水泛滥时,这些低 洼地带淤积泥沙和死亡了的植物而发育 了泥炭层。这样,洼地便逐渐消失成了 沙岛的组成部分。
由于河流下蚀,过去不同时期的谷底便相对高出 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上,称为阶地。
阶地
阶地
河漫滩
河床
阶地1
由于河流下蚀,过去不同时期的谷底便相对高出 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上,称为阶地。
阶地
阶地
河漫滩
河床
阶地2
由于河流下蚀,过去不同时期的谷底便相对高出 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上,称为阶地。
口 门
——
双向水流
口 外 三海 角滨 洲段 前 缘


1、三角洲的发育条件
①丰富的沉积物来源; 年输沙量∕年径流量 > 0.24 即 S / W > 0.24 ; ②海洋作用力弱; ③构造稳定或稍有下沉的宽浅海滨区。
2、三角洲的发育过程
①拦门沙阶段: (发育河口沙坝与沙嘴) 由一系列水下浅滩和边滩、河口沙 坝构成。河流自出口门之后,在宽浅的 口外海滨,能量消耗,泥沙发生堆积, 形成水下浅滩、河口沙坝,以及水下汊 道。同时,口门两侧亦发育了水下边滩。 这时,口外海滨仍为一连续水体。
三、三角洲与河口湾
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而在河口区形成 的堆积平原称为三角洲。其平面形态像希 腊字母“△”(delta),顶点朝向河流上游, 底边靠海。该术语最早(公元前 5 世纪) 用于描述尼罗河三角洲。
▴河口区的分段
近口段、河口段、口外海滨段 近口段 潮区界——潮流界 单向水流
河口段 潮流界——口门
2、阶地的类型
根据形态和结构特征,河流阶地可 划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 和埋藏阶地等四种基本类型。
①侵蚀阶地:由基岩构成,有时阶地面 上残留极薄层河流冲积物。它多发育在 河谷上游及山区河谷中。这种阶地的阶 地面是河流侵蚀削平不同的岩层而成。
②堆积阶地:阶地全由河流冲积物所组 阶地的类型 成,一般在河流的中下游最为常见。堆 积阶地根据多级阶地之间的接触关系, 还可分为上叠阶地、内叠阶地等。 ③基座阶地:阶地由两种物质组成,上 部是河流冲积物,下部是基岩。它是由 于河流下切的深度超过了原冲积层的厚 度,切到基岩内部而形成的。它分布于 新构造运动上升显著的山区。 ④埋藏阶地:指早期形成的阶地被后期 冲积物覆盖而埋入地下的类型,这种阶 地不显露于地面,多出现在下游段。
第二节 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
——是指由流水作用所塑造的各种地貌。 ▴水流的运动特征:
层流与紊流—— 由雷诺数判定。一般>500为紊流。 大部分自然明渠水流属于紊流。 vL v:平均流速;L:某一代表长度; R V V:水的粘滞系数。 缓流与急流——由费洛德数判定。缓流:Fr<1; 急流: Fr >1。 v v:平均流速;h:平均水深。 Fr
③侵蚀基准面下降:由地壳升降运动或 阶地的成因3 气候变化引起。 由地壳变动引起侵蚀基准面变化而 形成的阶地,称为地动型;由气候变化 引起的侵蚀基准面变化而成的阶地,称 为水动型。 基准面下降后,河流向外伸展,原 来河口附近出现裂点,加速河流下切。 以后裂点位置不断上溯,裂点以下出现 阶地,阶地面与裂点以上的河漫滩位置 相当。
②泛滥平地带
天然堤以外,地形由高起的天然堤转 变为低下的平地,地面宽广,构成河漫滩 的主体。它是洪水中悬移质的主要沉积带, 因上滩洪水量很小(1/10左右),滩面粗 糙度非常大(往往生长有喜湿植物),故 流速小,有利于悬移物质如粉砂、粘土的 沉积。泛滥平地上,可见二元结构,即下 部为河床相砂砾层,具斜层理;上部为河 漫滩相的粉砂粘土层,具很薄的水平层理 及平缓的波状层理。
4、泥石流
指由大量的砂土、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 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形成条件:①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 ②暴雨和洪水; ③陡峻的沟谷。
类 型 固体含量 容 重
稀性泥石流 15 — 40% 1.3 —1.7 t/m3 粘性泥石流 40 — 60% >1.7 t/m3 ▴地貌:在中上游形成峡谷;在下游出口处, 稀性泥石流形成洪积扇,而粘性泥石流则形 成砾石垄岗。
四、河流地貌
(一)河谷的形态 河谷——由河流作用塑造而成的长条状凹地。 ▴河谷的基本要素:河床、河漫滩、阶地;
谷坡 谷底 谷坡
洪水位 平水位
河 谷 的 发 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