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龙有关的风俗范文
与龙有关的风俗范文

与龙有关的风俗范文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登录 | 注册发布中国可谓是龙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象征。
而你对龙又熟不熟悉呢?既然我国是龙的发源地,那关于龙的风俗习惯也自然少不了,而你对这些又了解多少呢?而接下来我们来一起了解下吧。
形形色色的祷龙习俗,导致了龙的节日和庙会的形成。
一年到头,几乎每个月都有龙的节日或庙会,有时一月内还有多次。
这些节日庙会有属于某个民族的,有属于某几个民族的;有属于某片地域的,有属于多片地域的;并且集祈神、教化、生产、娱乐等于一体,体现着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
下面我们按农历时序介绍一下这些龙的节日与庙会:农历正月,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山城海滨,旱埠水乡,全国各省区几乎都有“龙灯会”,也称“闹龙灯”、“盘龙灯”、“舞龙灯”、“掉龙灯”、“耍龙灯”等。
除此之外,正月初五有“龙头节”。
这是云南河口大瑶山地区瑶族的传统节日,当地群众在这一天用各种供品祭祀龙王。
正月辰日,则有“祭龙节”,红河哈尼族群众在这一天以村为单位举行郑重的祭祀活动。
祭礼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称为“龙头”的老人主持,祭坛设在“龙树下”。
各家各户自己置办齐猪、鸡、鸭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献祭。
祭时停产三日,祭后的第一个午日,各户派一个男性自带酒肉去“龙头”家聚餐,以示谢意。
和哈尼族的“祭龙”相似,基诺族有“祭大龙”的节日。
届时全寨停产三天,立两个木桩于村寨门口,表示禁止出入。
第一天妇女非但不能出寨门,连家门都不能出。
村寨边搭一临时草棚,草棚前有大树,树下宰水牛一头,水塘边杀母猪一头,小猪七头,将牛尾巴挂在大树上,猪骨头供在水塘边。
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湖北武昌有“祭龙会”,形式有舞龙、烧龙和拔河比赛——以所用的绳子象征龙。
另外,还有于春节期间,在北京龙潭湖公园举办的“龙潭庙会”、于龙庆峡举办的“龙庆峡冰灯会”——这些庙会、灯会、不仅名称与龙有关,内容也多有龙参与,如舞龙、赛龙、龙灯造型等。
正月二月之间,有“祭龙潭节”。
家乡的风俗水龙节作文

家乡的风俗水龙节作文家乡的风俗水龙节,那可是我们这儿的一大盛事。
每年一到这个时候,整个村子都闹热得不得了。
水龙节,顾名思义,就是和水、龙有关的节日。
在我们这儿,传说中龙是掌管雨水的神灵,所以每到干旱季节,人们就会举行水龙节,祈求龙王爷降雨,保佑庄稼丰收。
水龙节那天,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脸上洋溢着喜气。
一大早,村里的壮小伙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他们要制作水龙。
水龙是用竹子和纸扎成的,龙头威武,龙身蜿蜒,活灵活现。
制作好的水龙会被安放在村子的中心广场上,等待仪式的开始。
中午时分,随着锣鼓声的响起,水龙节的重头戏——舞龙开始了。
舞龙的队伍由村里的青壮年组成,他们手持龙身,跟着鼓点,让水龙在广场上翻飞起舞。
这时候,围观的群众也会加入到舞龙的行列中,大家一边舞动,一边高声呼喊,场面十分壮观。
最有意思的是“泼水”环节。
村里的姑娘们会端着水盆,向舞龙的队伍泼水,寓意着祈求雨水。
水花四溅,笑声连连,大家都沉浸在这欢乐的海洋中。
被泼到水的人不仅不会生气,反而觉得这是一种祝福,意味着今年一定会风调雨顺。
到了傍晚,水龙节的活动达到了高潮。
村里的长者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龙王爷的庇护。
仪式结束后,大家会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饭桌上摆满了家乡的特产和美食,比如麻辣的火锅、香喷喷的串串香、还有那让人垂涎三尺的担担面。
夜幕降临,水龙节的庆祝活动还在继续。
村里的孩子们会拿着五彩的灯笼,在夜色中嬉戏玩耍。
大人们则聚在一起,聊着家常,分享着彼此的故事。
这样的夜晚,总是让人感到温馨和幸福。
家乡的水龙节,不仅仅是一个祈求丰收的节日,更是一个增进邻里关系,传承文化的重要时刻。
每年的这一天,无论身在何处,我都会想念家乡的这份热闹和温暖。
水龙节,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了我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
关于龙的民俗活动作文

关于龙的民俗活动作文
听说今天村里要舞龙,我和小伙伴们都激动得不行!一大早就
跑到广场,哇,人好多啊,大家都穿着好看的衣服,手里还拿着各
种道具。
孩子们在人群中跑来跑去,感觉像过年一样热闹。
哈哈,龙终于来了!这条龙真是太大了,五颜六色的,看起来
好威猛啊!那些舞龙的大哥们,一个个都精神抖擞,跟着鼓点舞动,看得我都惊呆了。
龙在空中翻腾,时而高飞,时而低俯,太酷了!
锣鼓声震天响,感觉整个村子都在沸腾。
观众们都在欢呼,我
也跟着大喊大叫,太带劲了!龙舞表演真是精彩绝伦,看得我热血
沸腾,好像自己也变成了那条威武的龙。
晚上,村里到处都是灯笼,像星星点点,好美啊!大家手里都
拿着灯笼,跟着龙一起跳舞,好像在梦里一样。
我和小伙伴们也跟
着节奏摇摆,感觉自己都快飞起来了。
活动结束后,大家围在一起吃大餐,好香啊!有鱼、有肉、还
有各种小吃,我吃得满嘴流油。
大家边吃边聊,好像一家人一样。
这种感觉真好,我希望以后还能有这样的活动!。
关于龙的民俗活动

关于龙的民俗活动哎,说起咱们中国那龙啊,那可真是活灵活现,深入人心的民俗大明星!每到逢年过节,或是喜庆日子,龙的身影总是少不了,它就像咱们的老朋友,带着吉祥和好运,穿梭在大街小巷,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期盼。
记得小时候,一到春节,村里头就开始忙活起来,准备舞龙灯了。
那龙啊,用竹篾扎骨架,彩纸糊外皮,再画上闪闪发光的鳞片,眼睛瞪得圆溜溜的,跟真的一样,威风凛凛的。
舞龙的小伙子们,一个个身强力壮,穿着红黄相间的衣服,跟龙身一搭配,那叫一个喜庆!“咚咚锵,咚咚锵”,随着锣鼓声响起,龙灯就舞起来了。
只见那龙头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灵活得跟啥似的。
龙身跟着龙头的节奏,一会儿盘旋,一会儿翻滚,就像在海里游泳一样自如。
最绝的是,当龙灯穿过人群时,小伙子们还会故意让龙身低一些,让大伙儿都能摸上一把,说是能沾沾龙气,一年到头都顺顺利利的。
那时候的我们,可兴奋了,跟着龙灯跑前跑后,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大人们则在一旁笑着看,有的还拿出手机拍照留念,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那时候的春节,因为有了龙灯,变得更加热闹、更加有年味儿了。
除了春节,端午节赛龙舟也是跟龙有关的民俗活动。
江面上,一艘艘龙舟破浪前行,船上的鼓手奋力击鼓,划手们则整齐划一地挥动船桨,跟着鼓点的节奏往前冲。
那场面,简直就像是一场水上版的“速度与激情”,看得人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而且啊,赛龙舟还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活动那么简单。
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咱们中国人讲究团结协作、勇往直前,赛龙舟正好体现了这一点。
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拼搏。
这种精神啊,就像龙一样,充满力量、充满希望。
所以说啊,龙在咱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啊,那可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吉祥的象征、力量的化身,更是咱们民族精神的体现。
每当看到龙灯舞动、龙舟竞渡的时候啊,我的心里就充满了自豪和骄傲。
因为我知道啊,这不仅仅是一场场民俗活动那么简单啊,它们更是咱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生动展现!。
介绍家乡的风俗舞龙作文

介绍家乡的风俗舞龙作文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们家乡超棒的风俗——舞龙!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又热闹的小地方,每年到了特定的时候,那舞龙的场面,简直让人热血沸腾!我记得有一年春节,我跟着爸爸妈妈去街上看舞龙。
那场面,人山人海,挤得我都快喘不过气来了。
我使劲儿地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就想看得更清楚些。
“哇塞,这龙可真威风!”我忍不住叫了出来。
只见那龙身长长的,金黄金黄的,上面的鳞片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真的龙一样。
龙头大大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嘴里还含着一颗大大的龙珠,可神气啦!舞龙的叔叔们穿着统一的服装,个个精神抖擞。
他们手里举着杆子,控制着龙的动作。
那龙一会儿高高地抬起头,好像要冲向天空;一会儿又低低地俯冲下来,仿佛在寻找什么宝贝。
“这龙怎么能这么灵活呀?”我旁边的一个小朋友惊讶地问道。
“那是叔叔们厉害呗!”我抢着回答。
这时候,音乐声越来越响,节奏也越来越快。
舞龙的叔叔们跑得更快了,动作也更激烈了。
龙在空中飞舞着,就像一条真正的巨龙在腾云驾雾。
突然,龙停了下来,龙头高高地仰起。
我正纳闷儿呢,就看见一个叔叔爬上了高高的梯子,手里拿着一个红包,要把红包挂在龙头上。
“这是干啥呀?”我好奇地问爸爸。
爸爸笑着说:“这是给龙的奖励,希望新的一年能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 叔叔把红包挂好后,龙又开始欢快地舞动起来。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大家都兴奋极了。
我看到有个老奶奶,笑得脸上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好哇,好哇,今年一定是个好年景!” 还有个小哥哥,激动得又蹦又跳,大声喊着:“太精彩啦,太精彩啦!” 舞龙一直持续了好久,直到太阳落山,大家才恋恋不舍地散去。
回到家,我的心还久久不能平静。
我在想,这舞龙可不只是一项表演,它更是我们家乡的一种精神象征。
它代表着团结,代表着力量,代表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朋友们,你们难道不想来我们家乡看看这精彩的舞龙吗?反正我觉得,这是我们家乡最棒的风俗,它让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家乡的风俗烧火龙作文

家乡的风俗烧火龙作文Title: The Custom of Burning the Dragon in Our HometownIn my hometown, a unique and vibrant custom has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the burning of the dragon.在我的家乡,有一个代代相传的独特而充满活力的习俗:烧火龙。
This ceremony, steeped in folklore and symbolism, marks the end of winter and the welcoming of spring.这个仪式充满了民间传说和象征意义,标志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到来。
The dragon, a creature of mythology, represents power and good fortune in our culture.龙作为神话中的生物,在我们的文化中代表着力量和好运。
Crafted from bamboo and paper, it is adorned with bright colors and intricate designs, symbolizing prosperity and happiness.它用竹子和纸制成,装饰着鲜艳的色彩和精致的图案,象征着繁荣和幸福。
On the designated night, the dragon is paraded through the village, accompanied by drums and horns.在指定的夜晚,火龙会在村庄中巡游,伴随着鼓声和号角。
The excitement and joy of the villagers are palpable as they watch the dragon dance through the streets, its flames leaping into the night sky.村民们观看火龙在街道上舞动,火焰跃入夜空,他们的兴奋和喜悦溢于言表。
习俗作文舞龙

习俗作文舞龙
舞龙是我国传统的一项习俗,相传古代的龙是由蛟龙变化而成,古代人对龙非常崇敬,每逢年节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祭拜龙神。
舞龙就是其中之一。
舞龙的材料很简单,主要有布、纸、稻草等。
准备工作做好了,就可以开始舞龙了。
首先是把布剪成长条状,然后拿在手中不断地绕着舞龙人走,舞到尽头时要停下来,把布抛掉,这样龙身才能不受阻碍地通过。
在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后就可以把龙从中间分开了。
舞龙的过程中最有趣的就是在前面用稻草编成的龙头后面插着两根“蜡烛”。
在表演的时候,前面要有一个人举着蜡烛,后面有一个人拿着龙头,两人配合默契地把龙舞得像活了一样。
随着音乐和人群的欢呼声,舞龙者们都会进入忘我的境界,一条庞大的龙在人们面前自由地穿梭、盘旋、上下翻腾、左右翻滚、腾跃、滚动……真是太有趣了!
我最喜欢看龙舞了。
妈妈告诉我:“舞龙有很多种形式,有龙摆尾、龙摆尾上翘、龙摆尾平摆等。
”。
关于传承龙文化争当龙传人的主题的作文

关于传承龙文化争当龙传人的主题的作文示例文章篇一:《传承龙文化,争当龙传人》嘿,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吗?咱们中华民族可是有着源远流长、无比璀璨的龙文化呢!那龙,可是咱中华民族的象征,充满了神秘与力量。
今天呀,我就想和大家好好聊聊传承龙文化、争当龙传人的事儿。
在咱们古老的传说里,龙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那本领可大啦!它就像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想想看,咱们身上是不是都流淌着龙的血液呢?就说咱们的汉字吧,好多都和龙有关呢。
比如“龙”字,那一笔一划,多像是一条威风凛凛的巨龙在舞动啊!还有那些成语,什么“龙马精神”“龙腾虎跃”,一读起来就让人感觉充满了活力和干劲。
这些汉字和成语,不就是龙文化的生动体现吗?再看看咱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可是很重要的一个呢!在那一天,人们会赛龙舟,那一艘艘龙舟就像是一条条巨龙在江面上飞驰,那场面别提多壮观啦!大家齐心协力地划着桨,呼喊着口号,就像是在和龙一起拼搏一样。
还有吃粽子,粽子的形状也像是一个小小的龙角呢,吃着粽子,是不是就感受到了龙的气息呀?而且呀,咱们中华民族的服饰里也常常能看到龙的影子。
那些华丽的古装,上面绣着精致的龙纹,穿上它,感觉自己都变得特别神气呢!就好像自己真成了龙的传人一样。
可是呀,现在有些小伙伴好像对龙文化不太了解呢。
他们只知道一些表面的东西,却不知道龙文化背后的深刻含义。
这可不行呀!我们作为龙的传人,怎么能忘记自己的根呢?我们要努力去学习龙文化呀,多读一些关于龙的故事书,了解龙的历史和传说。
这样才能真正懂得龙文化的伟大。
我们还要把龙文化传承下去。
在学校里,可以举办一些关于龙文化的活动,让更多的小伙伴们参与进来。
比如画画比赛,让大家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龙;或者演讲比赛,讲讲龙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在家里,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龙文化,让它在家庭里生根发芽。
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有人不尊重龙文化的时候,我们要勇敢地站出来,告诉他们龙文化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龙有关的风俗范文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登录 | 注册发布中国可谓是龙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象征。
而你对龙又熟不熟悉呢?既然我国是龙的发源地,那关于龙的风俗习惯也自然少不了,而你对这些又了解多少呢?而接下来我们来一起了解下吧。
形形色色的祷龙习俗,导致了龙的节日和庙会的形成。
一年到头,几乎每个月都有龙的节日或庙会,有时一月内还有多次。
这些节日庙会有属于某个民族的,有属于某几个民族的;有属于某片地域的,有属于多片地域的;并且集祈神、教化、生产、娱乐等于一体,体现着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
下面我们按农历时序介绍一下这些龙的节日与庙会:农历正月,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山城海滨,旱埠水乡,全国各省区几乎都有“龙灯会”,也称“闹龙灯”、“盘龙灯”、“舞龙灯”、“掉龙灯”、“耍龙灯”等。
除此之外,正月初五有“龙头节”。
这是云南河口大瑶山地区瑶族的传统节日,当地群众在这一天用各种供品祭祀龙王。
正月辰日,则有“祭龙节”,红河哈尼族群众在这一天以村为单位举行郑重的祭祀活动。
祭礼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称为“龙头”的老人主持,祭坛设在“龙树下”。
各家各户自己置办齐猪、鸡、鸭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献祭。
祭时停产三日,祭后的第一个午日,各户派一个男性自带酒肉去“龙头”家聚餐,以示谢意。
和哈尼族的“祭龙”相似,基诺族有“祭大龙”的节日。
届时全寨停产三天,立两个木桩于村寨门口,表示禁止出入。
第一天妇女非但不能出寨门,连家门都不能出。
村寨边搭一临时草棚,草棚前有大树,树下宰水牛一头,水塘边杀母猪一头,小猪七头,将牛尾巴挂在大树上,猪骨头供在水塘边。
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湖北武昌有“祭龙会”,形式有舞龙、烧龙和拔河比赛——以所用的绳子象征龙。
另外,还有于春节期间,在北京龙潭湖公园举办的“龙潭庙会”、于龙庆峡举办的“龙庆峡冰灯会”——这些庙会、灯会、不仅名称与龙有关,内容也多有龙参与,如舞龙、赛龙、龙灯造型等。
正月二月之间,有“祭龙潭节”。
这是云南兰坪普米族的传统节日(宁蒗普米族一般在三月、七月举行)。
普米族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龙潭”(亦称“灵泉”),地点大多在深山老林峡谷涧畔。
届时全家同往,在“龙潭”附近歇宿三日。
他们用木棍和木板搭成高台,称作“龙塔”,即“龙宫”。
塔前立一个百尺标竿,上挂七个用鸡毛麻线扎成的七角斗架,作为龙神的住处。
将牛奶、清酒、酥油、乳饼、茶叶、鸡蛋等祭物摆在龙塔上,先请巫师登坛念经,然后全家祈祷,祷毕,将涂有酥油的五十个面偶投入龙潭。
各家祭祀后,全村还要举行更隆重的祭祀。
二月初一是“春龙节”。
旧时山东惠民一带的乡民取灶灰作青龙状,以图吉祥。
《中国全国风俗志》有记:“二月朔日为青龙节,取灶围物,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
”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
这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覆盖面广,影响也大。
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记》云:“二日为龙抬头日。
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都人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曰薰虫。
”这一天,北方农村普遍流行吃炒豆的习俗,并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还有“龙抬头日兆”的俗信,即以是日之阴晴卜一岁之潦旱,以为天晴则主旱,阴雨则主潦涝。
在大巴山黄官一带,人们把二月二称为“春龙节”。
为了喜迎春龙,山民们全家起大早,将居室内外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
然后趁早吃“龙须面”,面拉得越长越好,意思是龙须绵长,象征吉祥。
吃面时,由年长者率先端碗,站在堂屋中间,面向室外天空,念唱一段“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包谷棒子粗又大,高梁谷子舞龙头”之类的吉言歌诀。
中午吃“龙鳞饼”,饼上有村妇们精心制作的“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图案花纹。
这一天还禁止妇女做针线活,因为传说神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
同日还是云南苗族群众举办“祭龙会”的日子。
一般是以村寨为单位,以大树作为龙的象征,以猪、鸡、狗等为祭品。
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有关于“二月引龙,熏百虫”的记载:“宛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
乡民用灰自门外委蜿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
”由于中国北方多旱少雨,将引入家中,图的是风调雨顺,于是也冰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这一天,人们吃龙须面、龙鳞烙饼、龙耳饼子等等。
古代帝王服饰中有龙袍。
《清朝通志·器服略》中记载:“皇帝龙袍,色用明黄,棉袷纱裘,惟其时,领袖具石青片金绿,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笔型色去。
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衣襟处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裾左右开。
”在清代一般绣九龙,但从正面或背面看都是五条龙,合“九五之尊”的帝王称号。
袍的下端排列着许多“水脚”,水上绣水浪,俗称“海水江涯”。
包含着一统江山及延绵不断等寓意。
“正月正,舞龙灯”。
过春节,在我国城市和农村,都有“舞龙灯”的习惯。
舞龙灯据说起源于汉代,舞龙最初为祭祀、祈雨的一种仪式,包含着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意,后来演变为一种娱乐活动。
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遍及中国、东南亚以及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特别是元宵节,此项活动最为盛行,龙灯闹元宵,神州大地处处欢歌笑语,人们沉浸在欢乐节日的气氛里……“二月二,龙抬头”。
据说冬眠的龙,在这天抬头升天,故有民间信奉的“龙头节”,又称“春龙节”。
此节是龙文化意识最浓厚的一个节日。
民间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二月二,不懒床,懒床压在龙头上”“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之说。
所以这一天家家“引钱龙,打灰囤”;在这一天南方有的地方举行拖船仪式,人们纷纷将船只拖下水,划起龙舟以示纪念;在这一天北地还有到龙神庙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古人在这一天还普遍忌针线,恐伤龙目;民间还有吃“蝎子爪”以防龙抬头时毒蝎出来损伤年运的讲究。
在这一天以龙命名的食品也颇多,比如“蒸龙蛋”“龙须面”“龙鳞饼”“龙籽粥”“龙耳”(饺子)等。
民间还有“二月二,吃腰糕,一年到头壮龙腰”的说法。
清蔡云《撑腰糕》诗对此做了描述:“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
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
”“三月三,祭龙王”。
我国有的少数民族,把农历三月初三作为祭龙日,特别是水族,在这一天各村寨都聚集到龙王庙举行祭龙仪式,用猪羊供奉龙神,族长念祭词,集体祷告,祈求风调雨顺、无灾无难、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五月五,赛龙舟”。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民族节日。
每到这一天,尤其在江南水乡,都要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盛会,是时,群“龙”下水,整装待命,一声炮响,比赛开始,条条长“龙”如箭齐发,鞭炮阵阵鸣响,两岸欢呼雷动,一片龙腾人欢的节日气氛。
“六月六,晒龙袍”。
这一天人们都要把衣服、书籍搬出来晒一晒。
据说,在这一天被晒过的东西整个春秋不生虫。
此俗在民间流行至今,有民谣曰:“六月六,日头红,晒了衣物不生虫。
”“七八月,舞草龙”。
七月里我国一些地方尤其是土家族以舞草把龙的仪式来驱逐稻瘟病,久之成习,聚众娱乐。
土家舞草把龙驱瘟,从村寨到田野,每片稻田区、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舞到,舞的动作与舞龙灯相同。
舞龙队伍在吹牛角号、放三眼炮、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声中表演舞技,颇为壮观。
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间舞完后,将草把龙抬到溪沟边烧掉,谓之送龙归海。
农历八月里,浙江衢州、广东东莞、广西罗城、安徽祁门、广西罗城、深圳南澳等地,在中秋节当晚会进行盛大而热闹的舞龙祈福庆中秋活动。
“中秋舞草龙,万点金摇曳”中秋之夜,舞龙队舞着遍身插有线香的草龙,夜幕中的草龙就成了“金龙”,金光摇曳,万众同欢,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与龙有关的风俗习惯分布于中南地区的壮族、瑶族和西南地区的哈尼族均有“祭龙节”。
壮族的祭龙节在农历二月间,祭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祭祀用的鸡、猪等祭品。
认为杀猪祭龙,可保人畜平安。
瑶族的祭龙节在农历三月初三,活动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祭盘古、祭玉皇、祭神农等。
祭品是全寨人出钱购买的猪,祭毕由全寨人分食,妇女不得参加仪式。
广西侗族流行耍龙灯。
用竹片制成一条三四十厘米长的龙,龙须下有一包,以便点蜡烛,元宵节晚上玩耍。
玩时,摆一张八仙桌,两面三刀人围绕桌子舞动,跳跃嬉戏,互相追逐,然后配以有节奏的乐器演奏,有声有色,十分有趣。
中国的民俗节日中,有不少是与龙有关的。
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有关南宋龙灯的记述:“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蜿如双龙之状。
”吴氏所说的是静止观赏的龙灯。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有“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诗名,说的是由人舞动的龙灯。
明清两代,舞龙灯之风更盛。
据清道光年间《沪城岁事》载:“游手环竹箔作笼状,蒙以绘,绘龙鳞于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导师为灯牌,必书‘五谷丰登,官清民乐’。
”清喜庆姚元之《竹叶亭杂记》亦载:“今圆明园正月下五日,筵宴外藩,放烟火,转龙灯。
其制人持一竿,竿上横一竿,状如丁字。
横竿两头,系两红灯,按队盘旋,参差高下,如龙之宛转。
少倾则中立,向上排列‘天下太平’四字。
”舞龙灯并非灯节才有,春节、中秋以至各种庙会均有此项活动。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龙是吉祥瑞兽,人们用灯模拟龙的形象,无非是取其吉祥除祟的含义。
山东沂南北寨村东汉晚其画介石墓中室东壁上的乐舞百戏石刻,为我们提供了汉代鱼龙之戏的形象资料。
其龙双角、鳞身、双翼、长尾,背上负一大圆口双耳瓶;瓶上立着一个扮演羽人的小孩,双手持一带羽葆的长幢耍弄。
龙前有一左手持短梃,右手持鼗鼓向龙摇动的人;龙后有一左手持鞭,右手持鼗鼓举掐的人气氛热烈。
此龙的造型,极像马的形体。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