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论》读书笔记

《班级管理论》读书笔记
《班级管理论》读书笔记

《班级管理论》(钟启泉编著)读书笔记

一、班级组织改革

班级组织改革的趋势:

改革班级组织的基本目标是创造新型的教学组织,使每个儿童在大团体的教学条件下,学习进度不受阻,不放任自由,保障每个人的学习进程畅通无阻地进行,同时,要考虑如何把儿童分成若干小团体,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亦即要探讨出一套最有效的发挥教师的指导职能的学习组织形式。

在设计教学组织时,应当注意下列事项:第一、不要拘泥于班级、年级的架构,应从学校全局角度去发掘、应用教育资源。第二,不宜使教学组织僵化,应把它当作更灵活、更具通融性的可变组织加以探索和开发。第三,设想和研究适合所有儿童个别能力的学习历程,创造出能有效运用并促进这种学习历程的组织。(第14页)

二、管理主义教育

班级团体的结构性隐含着一种危险——教师一不留意,便会陷入“管理主义”的泥淖。这是因为,实现团体要求的教师容易把与之矛盾的儿童个人属性之要求视为障碍,往往强制性地压抑儿童的这种需求。这就是管理主义教育。正因为有这种危险,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热情及专业素养。(第23页)为了避免陷入这样的危险境地,我们教师必须具备怎样的教育信念?必须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一、教育信念

所谓教育信念,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教育信念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是教师提升素质的关键所在。教育信念的集中表现是教师对教育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一个教师只有当他认识到自己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和人民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时,他才会不遗余力地去干好它。教师的责任感在于把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这种责任感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不仅要对学生在校期间负责,而且要对他的终身负责。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促使教师为教育事业尽心尽责。

全国模范教师曾国寿老师说,教育信念是教师的生命,有了这个信念才能产生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无穷的力量。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信念,这个信念来自于自己的生活,并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肖川博士在他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写道:把人从相互敌视、相互防范中解放出来,从心灵之间永无宁日的战争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羁

绊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依附、盲从和定式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习俗、传统、群体压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

二、专业素养

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指导者班主任,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应该包括:专业道德、专业职责、专业能力。班主任专业化的三大素养中,专业道德是主导,专业职责是基础,专业能力是关键,这三者构成班主任专业化不可缺一的整体,也是新型班主任素质的根本内涵。

班主任应从精神境界、职业道德、专业化知识技能、身心状态等多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正如《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中所概括的:他首先应该是一个与时代的发展变化相融合、相适应的人,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其次他必须了解今天的学生在想些什么、喜欢什么、满意什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走近学生,理解学生,进而影响学生。

我们作为班主任,如果能具备这样的教育信念,这样的专业素养,那么,我们绝对不会陷入“管理主义”的泥淖。在面对儿童个人属性要求与团体要求相背离的时候,我们能够科学理性又不失人文关怀地妥善地解决好这个问题。

请看如下案例:

晴朗的天突然乌云密布,落叶随风四处乱走。A老师心里念着第三节的口语课。第四节周考。无论如何得到班级看看。A老师带上伞就赶紧冲到学校。果然,班级里空了好多位置。靠窗口的学生告诉她他们也许到图书馆读书去了。A老师并不生气,而是十分着急。已经下雨了,他们肯定回不来。跑到图书馆,站在学生的背后,温和地说:下大雨了。第三节课的铃声也同时响起。他们收拾好书本随老师回班。但大雨挡住了回班的路。A老师只有一把雨伞,她只好便像摆渡一样,把学生一个一个送过去。一位学生很不好意思地说:“老师,你不知道,那口语教师有多恐怖。”A老师心里清楚,她在为她们的逃课去阅览室寻找借口。然而A老师啥话也没说。回到班级,接着监考周考。

A老师知道,英语口语为两位外教上,因其课堂不受学生欢迎,故而在他们的课堂上缺席的学生特别多。

分析:班级团体的要求,肯定是不可以逃课,而学生个人属性的要求则是:与其坐在教室里受罪,不如去图书馆学点有用的知识。这里很明显地存在矛盾。面对这样的矛盾,作为班主任的A老师该如何解决?首先,理解学生的选择。其次,要做好学生与外教老师的沟通,让学生能更礼貌地理智地处理好这个矛盾。最后,从学生的成长看,他们今后一定还会遇见类似的矛盾,不能采取一走了之的消极回避矛盾的态度,而应该养成积极迎战矛盾,主动解决矛盾的态度。

2008-4-10 《班级管理论》(钟启泉编著)读书笔记

三、班级中的问题行为

所谓班级中的问题行为是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要求之间的矛盾,所以从儿童方面找原因是错误的。把班级团体中的儿童的问题仅限于个人与团体之间的矛盾来研究是不充分的。因为儿童不仅要适应伙伴团体,而且要适应团体要求。当团体要求和伙伴团体的要求之间发生矛盾时,儿童往往会陷入烦恼之中,不知道该忠于哪一方面的要求。(第23页)

我们知道了班级中产生问题行为时首先要研究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要求之

间的矛盾,但是,仅仅限于这样的矛盾研究又是不充分的,我们还要考虑到另一个团体,即伙伴团体。这一点很多老师容易忽略。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班级中的伙伴团体有所了解,首先要了解儿童在班级之中有哪些伙伴团体,这些伙伴团体的属性要求属于哪一类型。此外,还要了解儿童在班级之外的伙伴团体,主要是年级之中跨班级之间的伙伴团体。如果对这一方面不了解,那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因为考虑不周而影响问题解决的速度和效果。

那么,班主任该从怎么去了解这些伙伴团体呢?

班主任可以采用明查暗访的办法,了解学生的生活团体、学习团体。最主要的是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学生中具有感召力。班主任要力求成为学生的朋友。这样,学生才会与你敞开心扉,述说他的快乐与忧伤。

针对不同的团体,要理解他们的团体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引导,保持他们团体的合理需求,以及他们多样的性格,不可强制要求伙伴团体服从班级团体。毕竟,学生不是共产党员,班级也不是党组织,不可以不分青红皂白提出,强制个人需求一定要服从集体需求。但是,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一定要居主导地位,引导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朝理想的方向发展。

班级中有许多规定和规则。规范不等于规定和规则。规定和规则只有成为多数成员的参照标准时才能成为规范。这时就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一方面接受团体要求,同时又可以尽可能地满足个人的需求。……班级团体规范基本上是解决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需求之间矛盾的团体规则。(第25页)

一个集体只有形成了自己的规范之后,才能更好地解决班级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行为。所以,在制定规定和规则的时候,要特别谨慎,特别花心思下去,不可以随随便便,更不可以不了了之。否则,你会卷入无穷无尽的矛盾之中去,终日疲于应付,而且,集体也会往你期待的反方面滑去。

2008-4-11 《班级管理论》(钟启泉编著)读书笔记

四、自我归因

德韦克认为,当存在不能解决的问题,或处于不能控制的状态时,儿童通常把困难事态归因于内部稳定的因素——能力,形成无力感。希洛托和塞利格曼以成人为对象证实了在某种情境中形成的无力感会泛化到其他情境。而这种无力感也可以借助失败时的归因(从能力因素改为努力因素)(再归因法)加以克服。失败时主要归因于努力者,即使面临难以解决的事,也会采取生产性的反应方式;而归因于能力者,则会放弃积极进取,明显地重复错误的反应方式。(第106页)

在美国,通过改变归因来提高积极性的做法非常盛行。乐观者之所以乐观,主要在于他们采用了正确的归因方式。要纠正悲观者的无力感,关键就是改变其归因。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向家长一致呼吁,要仔细分析孩子的归因方式,帮助孩子使用正确的归因方式,并从小培养儿童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抱有的稳定的情感和态度,大多由他们从小习惯化形成的归因模式所决定。归因简单说就是把失败与成功归于某种原因。

向外归因表现为遭受失败时首先找寻外部因素,如环境恶劣,背运,并推卸自身应该并能够承担的责任;而向内归因则表现为遭受失败时先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并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向稳定因素归因表明导致失败的因素是不可改变的,一般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向不稳定因素归因则表明导致失败的因素是可以改变的,一般认为自己努力程度不够。向不可控因素归因说明自己不能够对导致失败的不利因素有所作为,消极对待;相反则说明自己可以或者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变失败的不利因素,能够积极地坦然地面对。

所以,当你迟到时,不能归因为公交车迟了,或者堵车了、下雨了等外因;当你成绩差了不能归因为题目太难了、运气太差了等这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当你遭受挫折时,不能向稳定因素如能力归因或者向不稳定因素如运气归因……这些归因模式都是不正确的,只能让人越来越消极。

“外界的控制感无非就是自己对控制周围的能力的评价。从这个观点出发,归因可说是自己的存在价值的自我评价或自我认识。追求理想的自我,超越自身的现状,使自己朝着某个方向成长的意欲与态度,一般认为在儿童期与青年期即已奠定基础。”(第102页)所以,要从小培养儿童积极的归因能力,以期形成乐观健康的心态。错误的归因模式一旦形成习惯,很难改变,这将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2008-4-11 《班级管理论》(钟启泉编著)读书笔记

五、共存性他人

因为他人往往是作为“支配性他人”或是“敌对性他人”出现的。在这种场合,他人对于他(她)来说,只能成为拒绝、排斥、抨击的对象,换一个角度说,他(她)即使要求自己接受他人,也不能对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因此,教师必须扮成全新的他人,出现在他(她)的面前。这就是“共存性他人”教师的出现,这可以使儿童学会相互共存的交往方式。这样,进而与不可替代的他人(“共生

性他人”)发生质变的过程联系在一起。不过,这里必须有相应的逻辑,即他(她)是能够左右事物的主体。(第125页)

疑问一:什么是相互共存的交往方式?

找了一段话来进一步理解“相互共存的交往方式”:

“交互主体性的英文是intersubjectivity,这个单词曾被译成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性、主观际性等。这些译法源自译者对词根inter-的理解。但交互主体性的词根inter-在这里并不只是“在两者之间”,还有一种“共存”的意思。所以,交互主体性是由主体的共存而产生的,交互主体性在德文中的本意是“若干人的意识共有的”。在交互主体性的达成上,胡塞尔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笛卡儿的自我主体概念,这个主体通过现象学的“悬置”方法,使自然人的自我还原到先验现象学的自我,而这种先验的自我具有经验的超越性,它可以使一个自我通过与另一个自我(别人)的结对联想(类比性知觉)形成两者间的意识统一体。由于两个自我具有了这种相通的意识统一体,一个自我的陌生经验能与这个自我的经验得以共现。由此“我”便可以理解“他人”。自我通过这种把自身放在他人位置上的“移情作用”去理解他人,进入他人的经验,形成一种更高层面上的意向性的自我——主体的交互渗透和他们先验生活的意向性交互渗透,达成一种共识亦即交互主体性。”(《交互主体性与教育:一种反思的视角》余清臣,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疑问二:“进而与不可替代的他人(‘共生性他人’)发生质变的过程联系在一起”这句子好难理解啊。

共生?共生是一种追求异质者积极共存的理想型,是向异质者开放的社会结合方式,是不同生活方式的相互包容。(《城市滞留型青年农民工的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周明宝)

共生又叫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是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高度发展。共生的生物在生理上相互分工,互换生命活动的产物,在组织上形成了新的结构。(百度百科)共生性他人?海德格尔在论“此在”(人的存在)时也强调“此在”就是“在世界中存在”,而这种存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共在”的,非关系性存在的人是事实和经验中不存在的。这种关系性存在应是包含了“我与你”的“共生性存在”,而非仅仅是“我与它”或是“我与他(她)”的“对象性关系”的存在,如同海德格尔所说的,“物之物性因素既不在于它是被表象的对象,根本上也不能从对象之对象性的角度来加以规定”。这种“共生性存在”必须基于对“我”之外的“对象”能产生这样一种理解的基础之上。基于这样的理解,“共生性存在”才有达成的可能。”(《论德育视野下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杨怀祥)与不可替代的他人(‘共生性他人’)发生质变的过程?

2008-4-14 《班级管理论》(钟启泉编著)读书笔记

六、关于儿童的逆反

从事班主任工作以来,经常发现有的孩子与家长沟通存在障碍。家长一谈起孩子,就泪流满面,想起自己所付出的艰辛以及所有的爱心,为什么孩子一点都不领情,反而还对父母恶语相向?而这些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却表现很好,与同学交往、与老师沟通也不存在任何问题。家长往往会问:是不是我的孩子成长到了青春逆反期?也有很多老师会问,为什么这些孩子这么不听话?为什么这个孩子这么顽固?等等。

矛盾的发生总是两方面的,没有矛盾的双方,就没有冲突的产生。所以,要研究这个矛盾的根源,寻找解决矛盾的办法,就必须从两个方面去找原因。我们既不能简单地把矛盾冲突怪在孩子身上,说孩子不懂事,说孩子处于叛逆期,也不能简单地怪在家长或者教师身上,说他们不懂得孩子的心理,说他们不懂教育。

就如孟子所言:“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意思是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不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到家——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

处于矛盾双方的当事者都应该好好读读孟子的这段话。作为教育者,我们更是首先要反省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把说服的不成功怪到孩子身上,归因于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如果这样,成功是没法实现的。因为这样的归因是一种消极归因。

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我们苦口婆心的劝说会引起孩子极大的反抗呢?

普遍的观点是认为,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与社会影响、学校教育、性格特点和个人经历有关的。归纳起来,主要由三种因素所致:第一,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对我们的教育采取不信任、不合作的态度。第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心,不能正确地估价自己,过于自信、自负。第三,受猎奇心理支配。

这样的分析是从儿童身上找原因,属于单方面找原因,而且,明显是对儿童所持有的态度表示否定。我们虽然不能排除有这些因素可能,但如果只看到这些,就有失偏颇,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我们需要科学分析儿童对教师或家长的说服叛逆、反抗是如何产生的。

专家们结合社会心理学进行了研究,提出“抗拒论”,认为人对说服的叛逆、反抗是旨在维护态度与行为的自由。也就是说,人在现实中总认为自己可以自由地选择决定其态度、行为,当来自他人的说服和压力威胁或限制这种态度和行为的自由时,就会唤起受信者所谓的“心理抗拒”,希望恢复自由的动机作用,结果产生了旨在恢复受到威胁的自由的行为,或者拒绝说服,或者朝说服相反的方向改变态度与行为。(第161页)

抗拒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理所当然的行为之自由”。也就是说,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行为突然被禁止,就像认为可以吃的点心突然被撤走时个体所持的强

烈的心理反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体验到的。这时的抗拒感情,是因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自由被剥夺时产生的。(第179页)

注意一个观念:一般说来,反抗行为对社会是一种困扰性行为与消极性行为,但从发展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则未必尽然。尤其是青春期儿童重新探讨“规则”,是内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行为方式。因此可以说,在社会容许的范围内的反抗行为是健全的。(第179页)

这个观念与我们惯常所持有的观念有所不同,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让我们站在更高的位置上来看待这样的问题行为。我们不能一概地认为,所有的反抗行为都是不正确的,都是应该给以压制或者批判的。我们更多的是要冷静地分析,哪些抗拒行为是合理的,是社会所容许的。

为了避免极端的反抗行为,家长和教师宜采取下述行为与态度对策:

1、制订儿童可以接受的“规则”——强制执行不能接受的“规则”

2、不靠赏罚,而是说明必须维护的理由——可以接受的理由,以提高道德思维和共鸣性。

3、指导儿童遵守可以接受的“规则”,坚持一以贯之的态度——对禁止理由说明的失败和不一贯的态度,会使儿童产生这样一种威胁——被无限制地剥夺了行为的自由,从而加剧抗拒情感。

4、发生反抗行为时,必须探讨“规则”的哪些条款剥夺了儿童的自由,或者给儿童造成被剥夺自由的威胁。(第180页)

2008-4-16 《班级管理论》(钟启泉编著)读书笔记

七、学校帮助儿童实现社会化

要使青少年成为一个社会人并能自立,就必须培养儿童具有敬重心、责任心、社会性、生活力。这正是学校教育所必须提供的服务,亦即帮助儿童实现社会化。

所谓“敬重”,就是指尊重他人。不问对方的种族、性别、地位、职业,我们都应当把他当作“人”加以尊重。附带条件的“尊重”不是真正的“尊重”,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尊重”才真正称得上“尊重”。后一种“尊重”是维系民主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生活的一大要素。(第211页)不管他是流落街头的乞丐,还是腰缠万贯的富翁;不管他是目不识丁的老农,还是学富五车的才子。你都要一视同仁地尊重他。这样,你才能称之为有教养的人,才有资格成为一个社会人。教师对待学生,也是如此。无论他多顽皮,你都要尊重他,以博大的胸襟去包容他,尊重他。这样,慢慢地,他就学会了如何尊重您。等他学会尊重您的时候,他已经在改变了。尊重是相互的。我们要相信每一朵花都会开放,所区别的,只是迟早的问题。

所谓“责任心”,指的是能自主解决自己的人生课题,而不依赖他人。这当然也是作为一个自立的社会人所必备的条件。

不幸的是,许多青少年总认为“大人会替我解决人生的课题,解决我的人生课题是大人的义务。因此,我可以我行我素,为所欲为。”因此,青少年把必须由自己解决的课题完全委之于成人。

某小学四年级女生,平日吊儿郎当是出了名的。班主任对该生的母亲说:“这个孩子老是忘东忘西的,你能不能时时提醒她?”如果某日母亲太忙而忘了提醒,这个女孩一定会说,“妈妈没有提醒我,所以我忘了”。显然,这个女孩毫无责任心。

我们应当采取的办法是,在她忘了带东西的时候不给予任何帮助,使之感到不便,这样她就会感到这是自己的责任。为此还必须订立这样一条规矩:“忘了东西,不许向同学借。”制订这一规则并不是恶作剧,而是清楚地向他们表明并使之领会什么才是真正的合作。(第212页)

这段文字看了之后让我颇有感慨,特别是这个例子。我时常告诉儿童要有责任心。我在培养儿童责任心的时候,大部分是强调在班级生活中要关心集体,对值日生工作等一些份内的工作要负责地完成。这很大方面是强调了儿童对于集体的责任,而忽略了他对于自己的责任。对学生忘记带书本了,忘记带文具了之类,我一方面建议他去向同学借,一方面提醒他要养成睡前整理书包的习惯。然而,这样的提醒总不见效。丢三落四的依然丢三落四。我从来没有想到,这是责任心的缺失问题而不是习惯问题。我更没有想到,竟然还有“忘了东西,不许向同学借”的规矩。还有,学生做完作业,但是忘记把作业带来交了,我更是十分容易就原谅他了。我没有看到这背后的问题。

一些学生经常迟到。对这类学生的批评教育肯定已经不少了,但总起色不大,于是便多倾向于让家长提醒。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的情况之下,我们总这么告诉家长,你每天早一点起床为孩子准备好早餐,早一点催他上学,孩子不就不会迟到了吗?心里私下里还暗自埋怨,这家长都不能保证他的孩子不迟到,我一个班主任怎么能保证全班孩子不迟到呢?

现在才发现,原来的思维方向都错了。如果按照我们的想法,学生即使不会迟到了,那也是在依赖了家长的提醒与督促才做到的。这依然是违反了我们的服务宗旨的,我们要培养的是能自主解决自己的人生课题,而不是依赖他人的自立的社会人。

所谓“社会性”,与日常用语略有不同,指的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专门术语——“共同体意识”。这是指当情况“需要你的帮助”时,不逃避责任,勇于挺身而出:“我在这里,我能做好”。这是一种与他人合作的姿态,不是竞争,而是身为朋友互相帮助的义务。以竞争为目的是无助于社会性发展的。唯有抛开竞争原理,以合作为基础,并施以新型的教育,才有助于青少年社会性的培养。(第212页)

与他人合作的姿态,在这里描述得非常精彩而感人。我们确实太需要这样的姿态了。我们学生中具有这样姿态的人太少了。倒是要找逃避责任的人更容易一些。由此可知我们孩子身上的“社会性”是缺失到何种程度了。我们要抛开竞争

原理,提倡双赢规则,以合作为基础,促进全体的提高。我们要改变评价的模式,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

所谓“生活力”,就是指生存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第213页)

这一项是要求学校不仅教授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授“坚持自己的主张而无损于他人的技术”。魏智渊老师说:“所谓的专业化,并不是知识化,老师的专业化应该首先是指一种人际沟通能力,其次才是知识能力。”其实,就“生活力”而言,首先也应该是一种人际关系技术,其次才是知识能力。不论哪个职业,都是如此。

2008-4-17 《班级管理论》(钟启泉编著)读书笔记

八、只有教师才能把灰姑娘变成公主

我们认为,所谓性格,无非就是为适应状况而准备的一套行为模式。在学校里发生问题的儿童,从根本上说其性格并不成问题。这只是他们性格的一个层面罢了,另外一定还存在性格的积极面。反之,在学校里不成问题的儿童,也许存在性格的消极面。

问题儿童本身并不存在。问题儿童只是在面对教师时摆出一副问题儿童的面孔。其他时间,也许这个问题儿童的面孔便消失了。这个儿童戴着问题儿童的假面具。世间不存在365天每天24小时都“营业”的问题儿童,只有“打零工”的问题儿童。

……谁也不想成为问题儿童,但只要学校处于只能产生问题儿童的境况,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成为问题儿童。能消除学校中的问题儿童的,只有教师。教师不改变,问题儿童也不会改变。教师改变了,问题儿童才会从灰姑娘变成公主。(第224页)

这一章节告诉我们,当我们遇见问题儿童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到底哪里出问题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认为问题儿童的问题就是出在儿童身上。这样的思维方向有助于帮助我们进一步改变自己,进而改变儿童。问题儿童的出现,事实上是给教师、给学校敲响警钟。倘若学校一味以“开除”相威胁,那么,儿童也许会停止问题行为,班级或许会处于和平状态。但是,这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教育的本来使命。教育的使命是要帮助儿童成长为精神健康的人。如肖川教授所言,“没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没有责任担当的教育是轻薄的。真正的教育不仅应该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灵魂,具有坚定而明确的价值追求。使命与责任赋予教育以高度和灵魂”。

然而,我们往往忘记了“高度和灵魂”,忘记了我们要培养精神健康的人。而精神健康的人只有在精神健康的生活体验中才能培育。我们不是要培养领袖,不是要培养精英,我们要关注孩子精神的健康状况,而不单独只是学业成绩。

精神健康的人,拥有积极的自我评价,喜欢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充满自信;信赖客观世界,信赖他人,想与他人合作,自我与他人无需作对比;对团体有归属感,感到自己是团体的一员,感到自己与他人都是平等的,关心他人;有

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认他人享有和自己一样的权利,宽容他人的见解与行为;有贡献感,希望有所建树,审时度势地采取行为,为他人服务;有勇气,承认自己不是十全十美的,给他人以勇气,脚踏实地,不患得患失;诚实,对人对己正直无私,承担失败的责任,冷静地处理问题。

精神不健康的人,消极的自我评价,嫌弃自己,只了解自己的短处,只关注他人的评价;猜疑客观世界,对他人抱有不信任感,与他人竞争,时刻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对团体有疏离感,感到自己被抛弃,只关心自己;无责任,把自己的行为责任转嫁于他人,主张自己享有特权,把自己的见解强加于他人;利己主义,即使是破坏性的也为所欲为,只凭自己的意愿处置问题,让他人为自己服务;胆怯,虚张声势,挫伤他人的勇气,只会唉声叹气,不付诸行动;欺骗,自欺欺人,不敢承认错误,感情用事,惊慌失措。(第217至218页,原文为表格)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可以清醒地分辨出,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前者。在学生的中学时代,我们应该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对自我成长负责,要帮助学生确立“你我共赢”的人际交往思维模式。成年人与孩子的交流应当是协商和创造,强化人文关怀,建立正向的关系,体现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尊重和关怀,使学生学会运用“你我共赢”的态度。要塑造健康的情感,让孩子学会爱,懂得别人为你做事是出于爱,而不是必须为你做。要让孩子学会宣泄,必要的宣泄是合理而健康的,要让孩子学会自我缓解压力,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身不由己地处于竞争的洪流之中,或多或少地会体会和承受着压力,没有良好的心态,就很难能做到笑对人生,笑对压力。我们还要让孩子具有很高的自我价值感,要让他们知道某些交往原则是弹性的、人性的、可以依情境改变的,与社会的联系是开放的。

有的人走上社会之后,因金钱、情感、工作等方面的压力太大,而感到前途渺茫,有的人还在学校的时候,就因为处于强烈的竞争状态之下,认为只有打败对方,才能确立自己的胜利的地位,而因长期无法打败对方,而终日灰心丧气,对自己丧失信心,与他人关系恶化,没有朋友,孤立无援。这种精神不健康的人,都是不健康的学校教育滋生出来的病症。

新课程普通高中培养目标首次明确:学生要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这培养目标很明显也是要求我们要培养精神健康的人。钟启泉教授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儿童没有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成长为健康的人,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班级结构已经存在问题了。

2008-4-25 《班级管理论》(钟启泉编著)读书笔记

九、别徒然增加心理咨询的人数

最近,我尝试着接触这么一类群体,他们或者有精神分裂症,或者有抑郁症。他们很久很久不知道什么叫开心,也不知道该怎么笑了。他们的生活如行尸走肉

一般,希望着死神早日降临。他们无心工作无心交友,整日生活在痛苦与绝望之中。

通过交谈,我了解到他们大部分的病因都发生在中学时代。

“3岁之前的育儿方式可以决定人一生的性格”。这种说法有失偏颇。3岁之前的教养当然会影响,但决定一生性格的是从小学至中学时代。(第228页)有位患者说,他的成绩很不好,老师瞧不起他,同学们也瞧不起他,他觉得自己很没用,压力很大,因而就抑郁了,整日不想读书,没精打采,苦闷无聊。这位患者的情况很明显地显示出了“竞争原理”的弊端。要改变这种情况,只有先改变教师。不健康的班级怎么可能培养出精神健康的人呢?

儿童们一旦竞争起来,“同学就变成敌人”了,班级也将四分五裂。它可能对儿童的人格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第227页)

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知道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贯穿竞争原理的教育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对部分的质优儿童,也会沉迷于胜负之争,他们孜孜以求的是体验一种高于他人的优越感,而不是去体验解决课题的快乐,“他们不是为学习的喜悦而学习,而是为战胜他人而学习”。但是,他们更加害怕失败,一旦发现似乎会失败,他们会不想拼搏,而最终如果失败了,就会在情绪上陷入恐慌,或者自责,或者攻击他人,却不能冷静下来分析自己为什么失败,怎样才能求得成功。一个人如果陷入不断的自责之中,终究会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常客。

婴儿的人际关系只限于与母亲的关系,如果与母亲的关系恶化,儿童的性格将会出现偏差。不过,一旦进入幼儿期,倘若在兄弟之间和父子之间依然拥有良好的关系,性格的偏差还是可以加以修正的。如果兄弟父子关系亦不好,到了儿童期,性格即使有偏差,只要在学校里有良好的伙伴关系,这种偏差依然可以得到改善。倘若连这一点都不行,开始进入青春期时还可以有亲密的伙伴,问题不大。再不行的话,真正进入青春期,只要与异性朋友有良好关系,性格还是可以正常化的。倘若连这个机会也丧失了,也许就会成为心理咨询专家的常客了。(第228页)

这段文字首先告诉我们伙伴关系是儿童成长之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伙伴是无价之宝,儿童能在伙伴关系中汲取作为一个健康人所需的精神营养。同时,它还提醒我们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哪些关系会影响或者弥补儿童性格的偏差。此外,它还特别让我联想到了中学生的早恋。有一抑郁症患者说他痛恨他读过的学校,原因就是那所学校不允许学生谈恋爱。还有一个患者抑郁两年多了,原因是因为暗恋一个女孩而无果,但事实上他现在也清楚他并没有喜欢那个女孩,但是抑郁却没有因此而消除。这里头的原因很可能与其在中学阶段的伙伴关系处理不好有关系。他们的性格偏差一直得不到纠正的机会,最终走向心理疾患的深渊。

目前很多中学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可以对一些学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更多地是要防止心理问题的出现,而不是等到出现问题的时候才来补救。我们知道,心理疾患不同于其他身体的病痛,那种痛苦非常人所能理解。

我们为什么不放弃“竞争原理”呢?为什么不营造一个健康的班级呢?为什么要让优秀生害怕失败,要让差生一直去迎接失败直至他们丧失学习积极性呢?

2008-4-26 《班级管理论》(钟启泉编著)读书笔记

十、“班级病”恶化的原因

《“班级病”恶化的原因》这一章共分七个小结,大致内容概括如下:

文章认为,人类行为的终极目标是“在团体中确保自己的一席之地”。儿童也一样,儿童行为的终极目标就是“归属班级”。在受竞争原理支配的班级里,为了实现“归属”这一终极目标,儿童必须求助于特殊的抗争,即博取赞赏、惹是生非、分庭抗礼、伺机报复、自暴自弃等。

几乎所有的儿童一开始施展“博取赞赏”的手法,他们会尽力迎合老师的期待,但是,他们只是为了获得褒扬才当“好孩子”,一旦老师不在或者未给予褒扬,他便不想采取适当的行为了。这类儿童一旦认为自己已经很好了还是得不到相应的表扬,或是觉得老师的期望太高他已经不能为力了,就会丧失从事建设性行为的积极性。在许多场合,这类儿童会想,既然老师不表扬,那我至少要做得令人刮目相看,于是,他们会采取不适当的行为,开始“惹是生非”。在儿童采取惹是生非的手法阶段,倘若教师完全忽视或者处罚这个儿童,儿童会发现这个方法不灵验,于是变换抗争手法,开始与教师“分庭抗礼”,证明自己天不怕,地不怕,以博取同学的尊重。教师要想支配或是强制这类儿童就范,可以说是一场可怕的赌注,99%会以失败告终。即使教师一时征服了这类儿童,日后他们会以更严酷的手段向教师报复。这样长此以往,教师是绝不能获胜的,原因有二:第一个错误想法:“我得好好教训他们,让他们知道那样做是不对的”;第二个错误想法:“好说歹说无动于衷,只好来硬的”。倘若教师坚持不懈,儿童会觉得不管做什么也得不到赏识,或者认为不管怎样都赢不了老师,那么他们就会采取第四种抗争手法,即伺机报复。心中充满报复欲的儿童已经放弃了求得班级的归属,他们往往已另换目标去追求归属于其他团体了(多为犯罪集团之类)。当这类儿童对在班级争得一席之地完全绝望时,就会开始自暴自弃了。这类儿童的出现乃是班级疾病的晚期症状。

必须强调的是,班级病无论进入哪一个阶段,首当其冲必须研究的不是就事论事地处理问题儿童,而是寻求整个班级制度的变革。(第231—243页)很多班主任其实都遇见过这五类的儿童,如果,你以教师的威严压制这类

儿童,往往会把儿童一步一步逼上死路。班级里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把他们逼向了社会。这等于把孩子往虎口上送啊!动不动就回家反省,就开除。等孩子走上了不归路的时候,真的,你哭都来不及了。

我们很多班主任,不好好研究一下儿童的心理,一味地以简单粗暴的方式

对待孩子。一般情况下,问题儿童不是单个出现的,会有一个群体,因为,问题儿童是不健康的班级管理模式滋生出来的病症,教师对待这类孩子,认为法不责众,觉得必须擒贼先擒王,抓头儿,抓典型,这其实正中学生下怀,他就

需要这个效果呢,你给了他当英雄的机会。他绝不会向老师妥协的,他才能赢得他那个小团体的威信,在班级里赢得一席之地。

还有,很多老师认为,班级里风气不好,就是那几个问题儿童带坏的。把

这些人开除掉,问题就解决了。或者,至少把这几个人给治住,问题就解决了。事实上,是正好相反。儿童身上的问题是问题班级给带来的,如果环境变好了,问题儿童也就不再有问题了。前面我们说到,当班级病入膏肓的时候,一定要寻求整个班级制度的变革。还有,要拯救那些采取第四种、第五种手法的问题儿童,必须实施特殊的战略措施,请专家指导,或改变环境,让这些儿童到健康的班级之中。当然,问题班级肯定要改变其不健康的管理模式,否则,还会不断滋生新的问题儿童。我们知道,这很难,需要很大的勇气,教师首先要承认自己过去所犯的错误。其次,要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学生。

一个健康的班级,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师生完全是平等的

友人,同学之间也完全平等,班级里没有特权阶级,教师是为捍卫学生的权利而制订规则,全体学生合作探究课题,劣等生得到全员的帮助,所有学生都一起为学习成就而喜悦。

只有营造这样的集体,才能挽救这些问题儿童,才能挽救班级。

2008-4-27

《班级管理论》(钟启泉编著)读书笔记

十一、切忌批评

我向来是不赞成体罚儿童的,哪怕就是罚站,我也不能容忍。当一个母亲来到学校,看到其他孩子都在教室里坐着,唯独自己的孩子被罚站在某一个角落,心情是非常难受的。孩子的尊严在哪里?你能看到的是孩子满眼的委屈或者是满眼的愤怒,或者是面无表情,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无论是哪一种表情,其内在的心灵都已经被扭曲了。这不是我们教育者希望看到的。

体罚是不行的,那么,可不可以惩罚呢?钟启泉教授告诫教育者,“切忌批评”。既然连批评都不可以了,那肯定钟教授也不赞成惩罚。但,马上就有老师站出来反对了:“一定要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

那么,难道,有惩罚的教育就完美了?而事实上,没有哪件事情或者哪个人会是完美的,求全责备只能让人永远生活在责备与自我责备之中。“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勇气。许多人总在追求完美无缺,为此徒然浪费了不少精力。在这种人看来,‘只有当我是十全十美时,我才心满意足’。这是极其不幸的想法。”(第251页)

所以,我们首先要承认,没有完美的教育存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则提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里,“完整”比“完美“的提法要好得多。我们一线的教师很清楚地知道,在很多情况下,惩罚似乎是必不可少的。总认为,赏罚分明的教育才是完整的。其实,仔细研读钟教授的这

本《班级管理论》,我才慢慢地明白了,原来各种问题的根源,都不在儿童身上。教育者的教育理念,班级管理是否健康等等才是最直接的因素。

因为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总能找出很多惩罚、甚至体罚的成功案例,来证明这样的教育是必须的,是可行的。

惩罚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体罚是个别教育者带着情绪实施的对学生会造成身心伤害的行为。任何形式的体罚或变相体罚都是漠视学生人格尊严、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运用惩罚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使受惩罚者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2.灵活性原则。针对不同时间、场合、违规程度,以及被罚对象的性格类型,灵活选择不同惩罚方式。3.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的原则。不能孤立地使用惩罚手段,要与整个教育方法体系结合起来。4.不产生新问题的原则。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要注意把握度、时机,注重效果,不能产生副作用。惩罚的教育作用:可以使学生懂规矩、辨是非;有促进改过和激励作用;有教育和警示作用;有助于维护集体纪律。(摘自《中国教师报》2003.10)

教师报也明确说了惩罚的教育作用,而且,还有很多例子也似乎证明惩罚,哪怕就是体罚,也不是不可能教育好孩子的。“有位同事的儿子不好好学习,溜到网吧去上网,结果这位同事找到网吧,将儿子拎回家,二话没说,抬手就是两个耳光。从此他的儿子再也没有去过网吧。就这样,同事用两记耳光顺利地把儿子送进了一所不错的大学。”(来自网络一博客)

这是不是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最好论据?“打是疼,骂是爱”?我称这样的行为是“高举爱的旗帜耀武扬威”。不管基于什么样的动机,暴力就是暴力。很多孩子与家长或者教师的冲突往往就跟这样的“爱”有密切的关系,一些孩子本来并不想与父母吵,但还是吵了,因而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有的便抑郁寡欢,再消极一些的就离家出走。

我们该怎么来对待儿童?“要平等地对待儿童,就得切忌批判儿童。因为批判只能激发憎恨。”(第265页)“我们与他们相处的方式,是致力于争取他们的合作,而不是控制他们。作为平等的人格,我们更要理解他们,并求得他们的理解,与他们一起建设这个世界、这个学校。”(第270页)

“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绝对不要伤害儿童的颜面。即使只有教师和儿童两个人在场,教师也不能批判儿童。……尤其是10岁以上的儿童,切不可当着其他儿童的面批判他,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是消极型儿童,甚至会感到无地自容而自杀,以为自杀是对教师的报复。如果是积极型儿童,可能会以暴力向老师报复。面对这些,一些麻木不仁的教师会以为自己并没有做什么,但在儿童看来却是非同小可,足以激发其极端行为。”(第266页)

“2007年10日早晨7点左右,大兴区采育中学一名高一女生在被班主任批评后,吞下300片治疗心脏病的药后昏厥,所幸抢救及时该女生脱离生命危险。”“2008年3月6日,湖北枝江一中高二学生覃瑶在教室课桌上留下一封遗书后失踪。两天后,她在校园里一处3米多深的池塘中被发现时,已与父母阴阳两隔。”(来自网络)

类似的惨案不少,但很多分析都是认为现在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太差,认为必须加强挫折教育,老师的一句批评都受不了,今后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很多人就是没想到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如果,我们是“和儿童交朋友,时刻和他们保持友好关系”,不是“凌驾于他们之上,而是同他们一道生活、一道学习、一道思考。”(第266页)那么,惨案还会发生吗?

儿童如果有不适当的行为,教师“要循循善诱,避免批判他们、伤害他们、羞辱他们,或者指责他们的失败。教师只要提供替代方案——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第266页)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问题儿童恶化的症结不在儿童而在班级,所以,惩罚

学生是很不合理的。健康的班级,师生完全是平等的友人。所谓“平等”,就是“相互尊重”。教师和学生,完全是等值的人类伙伴,这和年龄、能力、社会地位毫无关系。教师教、学生学,不过是角色的分工,不能就此认定教育者的价值高于学生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说,对青少年的教育是“以一个人的心灵去精细地接触另一个人的心灵的工作”。

一个人“喜欢自己”亦即“自我宽容”,是精神健康的最大条件。让儿童

喜欢自己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第267页)儿童们不仅有自我期待,而且还载满了成人的莫大期待,如果因未能满足各种期待总是受到指责,那么,时间长了,有的儿童就会开始检讨自己,进而嫌恶自己的一切,形成“我为什么这么糟呢”的观念。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后果,因为,一个人一旦嫌恶自己,说明他已经丧失了建设性地生存的欲望了。很多心理疾患就是这么来的。

2008-4-30 《班级管理论》(钟启泉编著)读书笔记

十二、注意儿童的喜悦心理

不主张批评惩罚,并不等于就主张表扬。非此即彼的思维往往会陷于极端,从而造成不该出现的错误。其实,表扬也未必会使儿童鼓起勇气。我们知道,儿童受到表扬也许会采取适当的行为。但如果那是旨在求得表扬的喜悦,而非求得采取适当行为的喜悦,我们就要特别注意。“在表扬声中成长的儿童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他们想的不是“我应当为别人做些什么”,而是‘我做些什么才能受到人家的表扬’。这是极端利己主义的观点,别人如何我不管,只要自己受到表扬就行了。这种儿童即使偶尔为他人作出了贡献,那也不是出于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出于对来自他人的赞赏与表扬的关心。”(第274页)

新课程实行学分管理后,似乎很多事情如果不跟学分挂钩,就很难实施下去。比如,让学生组织去社区服务,学生就问:有没学分?他们关注的还是个人的利益。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还是很习惯对表现很好的学生给予奖励。但是,为了避免培养出这样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想,我们要认真对待“表扬”。

所以,我一般在布置任务的时候,不言奖励,因为重奖之下的勇夫并不是真正的英勇,而当根本没有奖励的前提下,仍能勇挑重任者,最后就要大大地奖励。也许,这还不符合钟教授所提出的“合作原理”,但至少还是能让其他儿童看到,真正的勇士,终究是能得到承认的。另外,班主任看到的好孩子还不能肯定他就是好孩子,一两个人说他是好孩子,也还不能肯定他就是好孩子,如果很多人都说他是好孩子,那么,班主任可以对这个孩子委以重任了。事实一定会证明他确实优秀。

问题得到了完满的解决,就能赋予充分的满足感,而通过解决问题为他人作出了贡献,就能获得更大的满足。应当使儿童学会这一点。“对儿童的成功和善行作一番表扬,只能污染对成就的纯真的喜悦,剥夺了贡献感所带来的幸福。”(第274页)

阅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自己。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我做好事

的时候很怕别人知道,就像别人偷偷干坏事一样。原来,我是害怕别人表扬我,害怕别人误解为我是为了表扬才做好事的,更害怕这些表扬让我失去了纯真的喜悦。但是,我喜欢听“谢谢”,当你对他人付出真诚的帮助时,获得对方一声真诚的“谢谢”,那是一种真正的幸福。“表扬是基于纵向关系,必然贯穿竞争原理;鼓励勇气是基于横向关系,以合作原理为基体,‘谢谢’的说法不是表扬。”(第275页)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其基本态度,从纵向关系上表扬儿童的态度,改变为从横向关系上对儿童表示感谢的态度。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担任小学校长时,看到一位学生用泥块砸另外的同学,就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办公室去。放学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时,那位学生早已等在那里。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他,说:“你按时到,我迟到了,奖给你。”学生惊疑不定地接过糖。接着,先生又掏出一颗糖,说:“我制止你用泥块打人,你立即住手,我应该奖励你。”学生疑惑万分地接过糖。先生又掏出第三颗糖,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颗糖也是奖给你的。”这时,学生激动得流下眼泪,说:“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先生笑了,又掏出第四颗糖:“这颗糖奖给你,是因为你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好啦,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完了。”

很喜欢这个例子,陶行知先生自始至终都对儿童的积极态度表示喜悦,正是这种真诚的喜悦,让这个学生感动得流下眼泪,并勇敢地承认错误。

2008-4-3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读书笔记(精选 多篇) 第一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读书笔记教育部于xx 年指定并出台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虽然不停在实践与研究,但是不是很深,通过再次仔细阅读,深有感触..他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诲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 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该从现实出发,因地制宜地实行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底子.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使用种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康健,丰富的生存和运动情况,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必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履历.幼儿园应该尊重幼儿的 品德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纪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根本运动,保教并重,存眷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的个体发展。 关于幼儿园教育目的代价取向的题目,我认为,在幼儿阶段动 作技能的教育主要是对大小肌肉的锻炼和使其精良的发展,至 于掌握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对幼儿来说实在是有肯定难度的,所以在动作技能方面的学习上,教师应只管即便简朴和清晰化,以便幼儿学习。情感教育,应该参加得当的波折教诲,熬炼幼儿的承受能力,和帮助幼儿心理素质的进步。而关于举动教诲,笔者认为行为其实只是教诲的详细表现形式,所以我比较倾向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即认知范畴情绪范畴,行动技能范畴。只是教育理念应该与社会的现实环境联合起来,将布鲁姆的教

育目标分类学良好的运用到当代幼儿的教诲中。而且将其详细和简单化,使家长能够明白的更透彻。更好的表现家长的代价取向。家长的职业也是决定价值取向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本身是西席的幼儿家长,由于恒久与孩子,与教诲打交道,所以他们的价值取向应该有所不同。而作为农夫的幼儿家长,由于周围环境和社会职位地方的差别,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应有所不同。居住地是对周围环境的关键解释,而文化程度本身就表现了人的社会阅历。同时,家长的收入应该对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也有肯定的影响,收入越多,往往在孩子身上花的钱也相应会多。除此之外,应该说越年轻的家长越追求进步,越懂得怎样的教诲才是最好的教诲。笔者相识到对付此项研究,我国学者只对西北屯子做了相干研究,但是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存在屯子与都会的差异。各种教诲机构,各种周边环境都影响着幼儿教育以及幼儿园的教诲目的,家长本身的价值取向也是决定幼儿教育发展与否的关键因素。大多数家长还是认为学前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关键阶段。而对幼儿园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将来。而教育目标的确定已经基本上确定了幼儿园的教诲模式和发展偏向。家长对幼儿园的选择也可以表现家长的代价取向。事实上,纲要与其他有关幼教的行政法规一起构成 一个受配合原则引导的,具有内在协调一致的层次差别的幼教 法例体系,共同推动我国幼教的法制化科学化和人性化历程,促进幼教朝更加康健准确的偏向进步.纲要鲜明的表现着国度的 意志。幼儿园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素质全面、调和发展的目的。“全面”,指体、智、德、美发展的整体性,缺一不可;“和谐”,指体、智、德、美的有机性,不可分割。说明在实施幼儿教育目的的教诲历程中,“四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又相互融合的有机结合体。单从幼儿生理发展讲,例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近来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用了较长的时间。该书分为上下篇,上篇分别从十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理想教育,分别是: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这实质上是体现了作者的“教育理想观”。下篇是从教育政策的层面,对目前中国教育领域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宏观上的探索,旨在为教育的决策提供理论参照,集中体现了作者试图将教育理想转化为实践或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接轨的愿望,是对自己所描写的教育理想的进一步深化,是对教育理想的一种理性探求。除此之外,从教育预测的层面对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走势及发展前景的展望,其中既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热情与信心,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教育改革进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缺弊的忧思。全书用远大的教育理念深入探寻未来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用精辟的语言勾画了21世纪教育理想的灿烂和辉煌,阐述了教育的伟大使命和责任,使人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信心。其实,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朱永新教授生动地阐述了教育需要的因素。我们现在是一名学生,在将来也有可能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所以在看书的时候,我也在想要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到底需要什么呢?但是不管怎样,首先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学习是教师维持其职业生命连续性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实现其职业生命价值升华的必要通道。尤其是在整个社会正在倡导和践行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念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该率先接受终身教育和坚持终身学习。只有多学,持续地学,才能不断更新观念,才能赢得教师的持续发展。其次,我想激情也是很重要的,不光是教师这个职业每个职业都是需要的。如果在工作中没有激情,更何谈能够热爱和全身心的投入。没有激情的教学活动就像是一滩死水,教师自身没有激情,又怎么能够带动学生,那么学生又怎么能有激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作为一名教师,心理素质也一定要好。面对的学生形形色色,性格也各异,当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很重要了,能够更好地解决教学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心理素质有:坚韧、刚强、不屈不挠等等。当然,我想这仅仅是一小部分,要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需要的远远不止这些。例如,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爱心、努力等等,这些也都是很有必要的。一名理想的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书笔记

机电工程学院 读书笔记 站在时代前列的祖 学号: XXX 专业:机械工程学生姓 名: xxx 2012 年11 月 站在时代前列的祖国 XXX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正式召开,站在这个时间去看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会让人就得振奋、感激、感慨。从一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到一个

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巨大变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历史奇迹,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所在。放眼回顾几十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每次的回顾,会让每个人的心中都如同窒息般的疼痛,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现在的中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也有着惊天动地的奋斗。鸦片战争以后, 列强的侵入使祖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 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才鼓起亿万人民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的勇气,才有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社会变革,都是在寻找适合中国的道路,一次次的失败与教训奠定了我们重要翻身的基础,我们对新的社会力量的渴望,对建设新社会的寻求,迫使我们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一一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使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再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奋斗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更加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我们这一代人只能通过历史去感知祖国的伟大,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祖国的进步,在我们内心中国是世界中的一个奇迹,我们时刻充满着骄傲与自豪。我眼中的祖国是如何? 一、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始终坚信的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道路上接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它们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 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

毕设-施工组织设计--任务书

集美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工程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专业1011 班学生杜军斌学号2010100025 一、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晋江阳光城翡丽湾高支模施工专项方案 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定进行日期:2014年1月10日起至2014年 5 月24日止 三、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地点: 集美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四、任务书的内容: 1.熟悉图纸 2.了解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晋江阳光城翡丽湾 建设地点:晋江英塘村,地处社马路与灵石路交叉路口 总建筑面积:1550㎡ 建筑主要结构合理使用年限50年 建筑主体耐火等级: 一级 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7度 屋面防水等级:Ⅱ级 结构形式:框架剪力墙结构 基础形式:PHC管桩基础 设计标高:室内±0.0000相当于黄海标高26.8000。 标高说明:本工程施工图所注标高及总平面图尺寸以米为单位,其余以毫米为单位,门窗尺寸均指土建砖口尺寸,建筑楼地面、窗台、吊顶标高均为完成面标高。 3.施工条件 1)施工单位资质情况以及施工能力:国家房屋建筑工程总承包特级资质 2)劳动力:满足工期要求及要求连续施工。 3)施工机械:均可满足要求。

4)水电:建设单位已从城市供水,供电网引至施工现场。 5)生活条件:在工地上设有活动房供外包工人及保卫人员住在工地,还有在工地上搭设临时的食堂供其他人员吃饭,所有生活设施须统一安排。 4.主要设计内容 1高支模的方案选择 2 高支模的施工计划 3 模板安装工艺流程 4 模板的施工方法 5 模板安装检查验收 6 模板拆除 7 模板的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8高支模安装的劳动力计划 5.进度要求 (1)2013年09月20日~10月31日,毕业设计(论文)前期准备工作; (2)2013年11月01日~11月20日,组织教师命题,修订并印刷《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 (3)2013年12月03日教研室上报毕业设计(论文)命题; (4)2013年12月06日~12月17日,学院审定毕业设计(论文)命题; (5)2013年11月22日~12月10日,举办毕业设计(论文)专题讲座; (6)2013年12月20日~26日,组织学生选题; (7)2013年12月27日~2013年12月31日审核学生选题情况,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 (8)2014年01月10日前,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9)2014年02月16日~03月15日,毕业设计(论文)实习; (10)2014年02月16日~03月15日,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1)2014年03月17日学生上交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鉴定; (12)2014年03月16日教研室报送毕业实习成绩; (13)2014年03月23日~03月31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粗纲; (14)2014年03月30日~04月12日,中期进度检查; (15)2014年04月13日~04月19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细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卢梭《社会契约论》

学院:中原工学院 班级:RB软工移151 学号:201560140 姓名:袁若飞 2017年4月2日 摘要: 《社会契约论》又译《民约论》,或称政治权利原理是法国思想家雅克.卢梭与1762年写成的一本书。《社会契约论》第一次提出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在民主制度的基石。《社会契约论》是17世纪和18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政治理论。霍布斯、洛克、和卢梭都是《社会契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的社会契约思想在他们的著作中得到集体体现。 卢梭的这本《社会契约论》亦被有人指出是法国雅各宾专政以及德国法西斯专政的思想来源。以我对于政治浅显的认识看来,是这本书中主权者即国家的在卢梭的政治理论中的崇高地位被有心的政治家所利用,演化为各式集权的民主主义。然而卢梭的思想对于现代世界的影响颇大,通常认为卢梭是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导师,其思想直接地引领着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并且当时的宪法性文献《人权宣言》也体现了卢梭的思想。甚至美国的《独立宣言》中亦可找到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原型。

关键词:《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社会契约思想 看完整本书印象最深的话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从而了解了以前所学的“天赋人权”的理念来源自哪里。人类为了更加稳定和平和的生活反对集权和暴政,放弃自然社会中生而为人的权力和自由,而是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从而获得更有保障的自由。 社会契约论假定人类在国家之前是处于没有政府的自然状态,卢梭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原始的感情状态,人们通过悲悯心和自爱心约束着人类的行为,但是他并不认为自然状态是理智的。尽管在自然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而来的自由,但是在这种自然的状态下人们的财产和生命没有办法得到保证。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社会的契约,以确保每个结合者的各项权利得以得到国家的保障。在在建立契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舍弃掉自己的一部分自由去实现集体的利益,去换取成为这个社会的公民应该享有的稳定和安宁,从而维护自己作为公民的自由。 两个世纪以前的这本著作中,卢梭就完整的呈现了人类社会的理想的状态,没有暴政与集权,取而代之的却是民主。全书几个核心的词汇:公民、主权者、执政者、法律和立法者。正是这几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类社会。本书不是对现存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探讨,也不是历史哲学,更像是一种理想却又不同于柏拉图

关于教育类读书笔记5篇

关于教育类读书笔记5篇 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需要不断充实自己,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教育类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 篇1:《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 时间过得飞快,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

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

教师读书笔记《我的教育理想》

教师读书笔记《我的教育理想》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带着梦想去追寻,带着理想去实践,带着渴望去阅读,我见到了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 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育是育人的事业,理想也是神圣而崇高的,理想是行为的动力;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更有理性。理想因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传,色彩斑斓;教育的理想要坚持面向现代化,理想的教育要有舆论支持。 一、理想的德育 1、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行,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2、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3、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4、理想的教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极力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5、理想的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

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6、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 7、理想的德育,应该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8、理想的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筋疲力尽,为之也操碎了心。为什么学校的德育会如此苍白无力?朱教授告诉我们: 首先,道德教育要结合平时的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重要的是行为的熏陶,实践的感染,习惯的坚持。使道德教育达到润无心无声的境界。 其次,让学生的心灵在经典中憩息,在阅读书籍中净化灵魂。其实就是让学生有健康的思想,与经典中的人物对话,在书中自然地呼吸,得到新鲜的空气,使自己的整个心空都明亮起来。 然后,我们的道德教育体系没有层次性。小学与大学的德育目标简直颠倒,对小学生的教育太过空洞,太过远大。应

古代社会摩尔根的读书笔记

古代社会摩尔根的读书笔记 篇一:《古代社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法学1101班刘春竹 学号1111040111 《古代社会》 路易期?亨利?摩尔根,是美国著明的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据了解,摩尔根是历史上少见的在东西方世界都广受尊重的科学家之一。他曾于185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进步委员会会员并于1875年入选美国科学院。关于《古代社会》这本书,也是社会学和历史学领域中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摩尔根的研究主要来源于他对印第安人的实地考察、对从朋友手中获得的资料的整理及对一些历史典籍的阅读。摩尔根的艰辛研究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

恩格斯就是在摩尔根的研究基础上写下了著名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的。 《古代社会》的第一编是《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作者认为:“发明、发现是互相建立在累进的关系之中的,各种制度则是立于展开的关系之中的”,并且指出:“政府的一切形式都可以归纳于两个一般行的方案之内:第一个方案是一个人为基础,是纯粹一人的关系为基础的东西,组织单位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第二个方案是一领土及财产为基础的,可以区别的一种国家。”作者在后来的论述中也是延续着这种思想来论证人类文明的进程的,从第一方案过渡到第二方案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人类社会也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摩尔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即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而体现出

人类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作者的进化论观点。在《生存的技术》一章中,摩尔根提出了人类食物的五种类型:在有限的住地上以果实草根为为食物的自然生活——天然食物;鱼类生活(最早的人工食物)——鱼类食物;借栽培而来的淀粉性食物生活——淀粉食物;肉类及乳食的生活——肉类和乳类食物;由农业而发生的无限制的食物之生活——通过田野农业而获得无穷食物。 第二编为《政治观念的发展》,在此张摩尔根真的是煞费苦心。本章的主要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对易洛魁部落联盟进行考察,收集了许多可靠、翔实、丰富的资料。因为摩尔根曾为塞内卡部落与白人地产投机公司打官司,维护了该部落的土地权利,从而赢得了印第安人的信任,并被该部落的鹰氏族认作义子,赐予“裂缝间的桥”的名字。这就便利了他对印第安人社会组织、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婚姻家庭的研究。

社会契约论 读书报告

刺向封建专制的利刃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一、《社会契约论》创作背景 14、15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经济开始逐步瓦解;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实力被削弱,适应资产阶级需求的新教形成,17世纪,英国爆发了著名的“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随后英国便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这股“工业化风暴”迅速席卷了整个欧洲,并且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面貌;另外,人文主义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人们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股时代的洪流。 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诞生了很多大师,这些大师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著作,它们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新方向,适应了社会变革的新需求,提出了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理论,给我们的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大师们的作品仍然对我们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契约论》就是其中之一。 二、《社会契约论》主要类容: 《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每卷论述的主题都不同。 1.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 社会结构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决定的,不是天生的,这从根本上驳斥了“有些人生来就是被奴役”这一观点。同时社会也不是建立在强力的基础上,因为绝对的强力是不存在的,所以没有哪种强力可以迫使人一直服从,除非它可以使人自愿服从。 社会契约是最原始的约定。自然状态下侵害人类生存的力量超过了个人的限度,于是人类就要改变生存状态,转而走向联合,这样集体的力量便可以战胜、破坏力量,这是社会契约产生的原因。形成了约定后,每个人都在一个“主权体”的指导下共同平等地生活。这个“主权体”可以称为国家,而缔约者就是最初的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 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上班族们不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书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的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读书对于我们个人成长的好处可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 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与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与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

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与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 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与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与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乐山市新建小学金颖华 这是我第二次读朱永新教授的著作。同样收获丰富。书中说到:我心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的教师。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位理想的教师,应该充满理想和激情。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和家长拥护的老师。正如书中所讲的,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教师必须放开架子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学生的建议和意见,理解他们,关心和呵护他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我更加我明白了教师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爱是相互的。在我数学课上,我会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让他们身心都健康发展,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即品行是第一位,其次才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体会老师对他们关的心和爱护,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描绘他们的未来,这就是理想和尊重,这就是师爱无暇! 书中有一段文字我记忆深刻: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特别是面对后进生的时候,往往看到的是他的劣面,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自尊、有不同个性的人,尊重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爱在细节,德在悟人处。爱学生,就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把每一次教育看作是一个互相交往的、心灵相通的过程,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都是好孩子。特别是班上的后进生,我们老师更要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给予孩子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多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不要讽刺挖苦这些孩子,要抓住时机多表扬鼓励。 从书中我还体会到,做师德高尚的老师要会付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一个好教师也要有好的师德,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师德与关怀体现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比如帮助孩子整理红领巾,整理孩子们的帽子等等,给孩子们欣赏和鼓励的眼神,口头上的激励和表扬……这些细节,往往渗透真爱,也最容易感染童心。同样,真正的“德”不是高谈阔论,而是要体现在里里外外,尤其是细节之处、无微不至之时,在领导看不见,同事不知道的情况下,还能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并能从中感受到教育之乐、教育之美。奉献也会带来收获。如果斤斤计较于眼前得失,恐怕就会失去长远利益。 我是一位数学教师,数学课没有语文英语课堂那么有趣生动形象。我会认真钻研教材,争取学习机会,多学习同年级同科目老师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模式,课后及时反思与改进,并且还要给家长多沟通交流,争取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教育管理好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理想得到了一次重大的洗礼。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以朱教授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方向,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进步,同时我也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家人阅读和欣赏。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我们就会快乐幸福的收获着……

13《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社会学的想象力》 一、作者简介 C·赖特·米尔斯(1916~1962),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前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米尔斯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这两个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代表作有《白领:美国中产阶级》(1953)、《权力精英》(1956)和《社会学的想像力》(1959)等。50年代初他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二、全书概述 《社会学的想象力》全书共分为十章,在第一章米尔斯简述了本书的核心观 点: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以及社会学家应该如何想象。在第二到六章,米尔斯考察了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一些偏向,展开了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批判,主要涉 及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与科层制。在评述了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后,在第七到十章,米尔斯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社会学发展的展望,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注 重人的多样性、对历史的运用、理性与自由,以及应该保持独立自主的政治角色。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学的中心从欧洲移向了美国,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独树一帜。在米尔斯所处的时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社会科学得到了极大繁荣,同时许多社会学家跻身政府名门。米尔斯表示,写作此书的目的是“要界定社会科学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使命所具有的意义。具体确定有哪些努力在背后推动着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发展,点明这种想象力对于文化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的连带意涵,或许还要就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必备条件给出一些 建议。通过这些方面来揭示今日社会科学的性质与用途,并点到即止地谈谈它们 在美国当前的境况。” 总的来说,米尔斯认为,任何社会研究都应该探讨人生、历史以及两者在社会中的相互关联,他反对将社会科学当作一套科层技术,靠方法论上的矫揉造作来禁止社会探究,以晦涩玄虚的概念来充塞这类研究,或者只操心脱离具有公共相关性的议题的枝节问题,把研究搞得琐碎不堪。他认为,“可以被称为经典社夏 日之阳新闻传播广 告 考研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及感受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及感受 《社会契约论》第一卷主要是讲契约论,第二卷主要讲的是主权论。我对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下介绍。 第一卷 在这一部分,主要谈到约定和契约。 在第一卷的开头部分,卢梭提到“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p4)其实,就是说,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也要受到约束。在第一卷中,卢梭主要是为这种约束寻找一种依据。卢梭的观点就是,约定是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所以,卢梭首先谈到了约定。 首先,他从家庭的角度来谈约定。家庭是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而又唯一自然的社会。当孩子依赖父亲养育时,才依附于父亲。当这种需要停止,双方都恢复到独立状态。这时候,如果他们继续在一起,就需要靠约定来维系。卢梭进而将家庭放大到政治社会,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放大到首领和人民的关系。 之后谈到,社会秩序也不可能建立在强力的基础上,因为最强者无法一直保持强势霸权,除非他把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而强力并不构成权利,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既然强力并不能产生任何权利,只剩下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至此,卢梭为这种约束找到了依据——约定。同时,卢梭指出,在约定的情况下,并不能规定一方的绝对权威,另一方无限的服从,否者,这是无效而且自相矛盾的约定。 在约定的基础上,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约定是社会契约的基础。卢梭提出一种假设,当人类达到这样一种境地,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使得依靠个人的力量难以生存的时候,如果人们不改变生存方式,就会消灭。就“需要寻找出一种结合形式,亦即那种能以整体的共同力量来保护和捍卫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的结合形式,而且在这种结合体中,每个人在与所有其他的人相互结合的时候仍服从他的意志,且仍像以往一样自由。”(p19)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问题。人民订立契约产生国家,并将自己的全部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即共同体。 第二卷 这一部分主要谈到主权、公意、立法三个问题。 首先,卢梭指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的。主权的不可转让性,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依据。首先,主权是意志的体现,意志是无法转让的,转让意志意味着出卖人的本质属性——自由。其次,所谓主权,实质上是全体公民公意的体现,不同于狭隘的个别意志,是一种集体生命,只能在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中表现出来,因而无法转让。关

《教育新理念》教育教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教育新理念》教育教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读书札记新 时 期新 理 念——读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有感观台学区西艾口学校王志江新时期 新理念 ——读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有感 “念书是一种兴趣,一种情趣;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种种聚会,体验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革本身,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这是中科院院士、数学家王梓坤对念书的称赞。前些日子我认真阅读了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书中幽默、滑稽的语言,浅显易懂的案例,深深的吸引了我,这本书没有那种高妙的理论,而是存眷实际,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教学若干方面举行了深入的思索,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诲新理念。 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诲变化时期的西席,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孕育发生精良的影响,是形成学生品德的关键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付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诲奇迹的统统。在教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西席的品德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品德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诲的气力,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构造,无论假想的何等美好,都不能代替教育奇迹中西席的品德。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华形成性格。” 我教过一年的一年级学生,发现老师的一切都成了学生的学习工具,你怎么语言,做事??甚至有几个淘气的孩子学你走路。这两年不停都在教毕业班,特别明显感觉到西席师德的重要性,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为人处事可以说与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出发点。 (一)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品德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自动生动的呈献。恭敬是相互的,要是不恭敬学生,可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吗?

最新《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总感觉工作比较繁忙,对一些教育类的书籍置若罔闻,根本没有列入自己的阅读计划之内,总觉得那是些生硬的道理与说教,没什么实在的意义,也激不起多少阅读的兴趣,久而久之,更是无从读起,至今,也未读过几本名篇佳作,想来真是惭愧。近日,似乎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作业,迫使自己认真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

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感觉自己还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勤于学习,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不断向书本学习,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向身边老师学习,尤其要多向名师们学习,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堂教育的机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思索,不断去总结自己教育的得与失,勤于动笔、善于反思,记录教育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使自己不断向理想的教师靠近。朱教授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 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总之,我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并注意在教学实践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范文威廉·富特·怀特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在哈佛大学青年研究员基金的资助下,1936 至1940 年间怀特通过对“科纳维尔”进行实地研究,撰写了《街角社会》一书。该书是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街角社会》是怀特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一、关于研究方法的体会 《街角社会》是从科纳维尔的街角帮写起的。怀特以街角帮一员的身份,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生活中,首次将参与观察法引入城市社区的研究。怀特对街角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1、新方法的尝试 怀特在附录中提到,通过颇有兴趣的阅读林德夫妇的《中城》和卡罗琳·韦尔的《格林威治村》,怀特很有收益。但是随着他研究的深入,却意识到他所从事的社区研究并不是按照上述书中的研究路子。“当时能读到的其他许多社会学文献往往是从社会问题方面来看待社区,所以根本不存在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系统的社区》。”之后,怀特通过阅读

社会人类学方面的文献——马林诺夫斯基关于原始部落的研究——发现虽然研究内容和领域不同,但是其中的研究方法是值得借鉴并可以实施的。 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怀特得以真正的“进入”社区,并将这种方法从人类学领域扩大到了社会学领域。这对社会研究方法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说以往的研究是一张社区整体状况的照片,那怀特的街角就是一部社区动态历程的电影。正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怀特重视对科纳维尔特定人和特定群体的研究,通过特定人和特定群体的生活状况、互动模式以及规则等内容分析整个社区社会结构,而不是整体的描述街区概况。怀特这种研究方法的尝试对我也很有启发。社会研究的方法仅限于书本上介绍的内容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样可以引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在面对具体研究对象时,要灵活的选取方法。 2、研究设计小处着眼 愿望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却往往残酷。怀特在最开始想要自己的研究同时涉及到科纳维尔的历史、经济、政治、政治、教育和娱乐模式、教会、公共卫生保健,以及——尤其是——社会态度。然而,这显然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当怀特拿着这份计划书去寻求建议的时候,有人泼了一盆很好的冷水。“我这部巨作刚开始就被亨德森泼了冷水。他对我说,我在这个领域中几乎还什么也没做过,所以不应该只

钟鼓楼读后感

读钟鼓楼有感 大一上学期的大学语文老师讲的红楼梦很有意思,进一步了解红楼梦,喜欢上了刘心武,所以读了他的这本钟鼓楼。 很惊讶一天的事他能写成一本书,1982年12月12日的北京钟鼓楼附近的一个四合院里的琐碎小事在他笔下生动的铺展开来,通过这一天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展示了那个年代北京人的真实生活,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可当文章将四合院,大大小小的胡同,和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展现给我的时候,我居然能深刻的体会和理解,所有的有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难道这就是中华民族血脉的相连? 作者借薛大娘家二儿子的婚事,向我们展现了刚刚改革开放后几十张鲜活的脸孔,形形象象的人尽收于我们的眼底。善良本份却与不能与儿媳好好相处的薛大娘,不迷信却在意儿子结婚的日子是不是双数的日子,怕逢上单数的日子生出不吉利的丧偶效果,相信现代的20世纪也是这样,你可以轻易得荡涤繁缛的迷信习俗,却很难消除存在于人们内心中的原始迷信心理。只为了是内心平静悠闲的薛永全大爷,在解放前当过喇嘛,解放后变成摊贩,后而又变为公私合营和国营商场的售货员。对于别人的喇嘛可以结婚嘲笑他不以为意,在他看来,那是挣钱的职业,在儿子结婚的这一天还去刹海后海边遛弯、打八卦掌呢。17 时髦活力的冯婉珠,和荀磊自由恋爱,不会歧视绣鞋的姑娘,见到荀磊翻译的书因为不正当的理由退稿时,愤愤不平的说要到出版局去告他。多情善感的张秀藻,单相思与荀磊,又不想复杂的让那些琐事影响了自己的事业心。才华横溢的荀磊,生于1960年“大跃进”那个困苦的时期,在父亲的引导下,成了乱哄哄的教室中少数听讲的学生,没有书读,他就读那过了时的台历。以第一名的外语成绩成为某外事部门的培训人员,后送去英国培训,一直保持第一的名词,并把第二甩的远远的。钟情艺术的澹台智珠,在事业与家庭之间与丈夫存在争吵,希望事业更近一步,却不想与丈夫这样每天闹矛盾,在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被作为“封资修的黑苗子”冲击,因讲错一句话被打成“反革命”,曾偷偷喝了半瓶“敌敌畏”没死成,经历昏迷、呆滞、麻木、消沉、痛苦、绝望,,,,,后又转变为冷静、任命、无求、开通、企望,,,,,,1977年重新练功,成就如今的小有名气。30 淡泊名利的海西宾,虽然不是海奶奶的亲孙子,却一直很孝顺,积极向上的路喜纯,虽出身于社会的最底层,但他从不放弃自己,被势利眼瞧不上,却被餐馆当红案的何师傅收为私人徒弟,他努力学习,不放过每一次练功机会。在薛家忙了一天之后并没有要一点报酬,而是交到了一群亲近的朋友。敢做敢为的慕樱,轰轰烈烈的嫁给了一位抗美援朝的残废的军人,后来发现那不是爱,毅然离婚,嫁给了葛尊志,当葛尊志因为她失去了大好前途,在家细心收拾,对她关怀备至时,她又毅然离婚,因为她爱上了别人,她说婚外爱情是合理的,如果爱情消失了,再维持婚姻是不道德的,是虚伪的。她的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确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心地善良性格不好而招人讨厌的詹丽颖,不懂的理解别人,固然从未有意伤害别人,说出的话却让人难受,就因为她这种性格,曾被当作“右派”受了20多年的改造,平反后性格却无收敛。,,,,,,,43 对于一个人,刘心武基本上也不给他定调,不象我们长期看到的作品,好人很好,坏人很坏,他总是给他笔下的人物留下了一点余地,让人感觉那些人仿佛就活在我们身边。这些钟鼓楼旁边的北京居民展现了那个年代北京的真实生活。一部作品,一天的生活,写活了一群群北京市民、写活了一个活生生的北京城。 小说中多次提到“历史感”,作者认为普通老百姓的吃、穿、住、行才是构成历史的脉络,每个老百姓都应该具有历史感,历史并不只属于名人伟人,我们的生活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喜怒哀乐、生死哭歌都将载入史册。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单独地存在着。他必与许许多多的人共存于一个空间之中,这便构成了社会。而在同一个社会中,人们的阶级意识不同,政治方向不同,经济利益不同,人生态度不同,道德品质不同,文化教养不同,性格旨趣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