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课本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课本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文言词语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烛之武退秦师》(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聪明;明智】

(5)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荆轲刺秦王》(6)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7)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9)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娶妻】《孔雀东南飞》(10)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槌”通“捶”,敲打】

(11)府吏见丁宁

..,结誓不别离【“丁宁”通“叮咛”,嘱咐】

(12)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内心】

(1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凭借,乘着】《赤壁赋》(1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寡人之于国也》(1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16)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火烤使弯曲】《劝学》(17)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再一次;“暴”通“曝”,晒干】

(1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本性】

(1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师说》(20)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

(21)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廉颇蔺相如列传》(22)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案”通“按”,审察,察看】

(23)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苏武传》(24)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表现】

(25)因泣下霑衿

..【“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

(26)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失,消散】《滕王阁序》(27)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陈情表》

(28)九岁不行,零丁

..孤苦,至于成立【“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29)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蓐”通“褥”,草垫子】

2、古今同形异义词

(1)如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请客的主人

(2)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古)把……作为;(今)认为

(3)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古)出使的人;(今)出门时带的包裹等

(4)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妻子

(5)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荆轲刺秦王》(古)处境艰难,不得志;(今)经济困难,贫困

(6)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古)裸露出一条臂膀;(今)袒护其中的一方

(7)愿大王少假借

..之,使毕使于前:(古)宽容,原谅;(今)利用某种手段来达到目的

(8)左右

..乃曰:“王负剑!”(古)侍候于左右的大臣;(今)表示方向、范围,控制

(9)事所以

..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古)名词性短语,……的原因;(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10)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

..也:(古)意外的变故;(今)副词,十分

(11)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古)自作主张;(今)不受拘束《孔雀东南飞》

(12)可怜

..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古)可爱;(今)值得怜悯

(13)本自无教训

..,兼愧贵家子:(古)教养;(今)训斥,从错误中得到认识

(14)自可断来信

..,徐徐更谓之:(古)使者,此指媒人;(今)信件

(15)处分

..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古)处理,处置;(今)对错误作出处罚

(16)视历复开书,便利

..此月内:(古)吉利;(今)方便

(17)从人四五百,郁郁

..登郡门:(古)繁盛的样子;(今)闷闷不乐的样子

(18)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古)迎接;(今)常指奉承、拍马

(19)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古)交错连通;(今)运输、邮电等事业的总称

(20)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古)多少;(今)几何学的简称《短歌行》

(21)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古)于是创作;(今)表示原因的连词《琵琶行》

(22)暮去朝来颜色

..故:

(古)容貌、容颜;(今)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色彩。

(23)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古)这样却;(今)表转折的连词《寡人之于国也》

(24)河内

..凶,则以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以北地区;(今)越南国的首都

(25)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矣:(古)广泛地学习;(今)学问渊博《劝学》

(26)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一般人;(今)很多的人《师说》

(27)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28)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29)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古)光景,状况;(今)次序,一个挨一个《声声慢》

(30)璧有瑕,请指示

..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指给……看;(今)上级对下级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31)相如前进

..缶,因跪请秦王:(古)走上前进献;(今)向前走

(32)宣言

..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扬言,公开宣称;(今)公告,一种公文

(33)臣所以去亲戚

..而事君者:(古)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常指外戚

(34)汉亦留之以相当

..:《苏武传》(古)相抵押;(今)动词,表示两者差不多;形容词,适宜;副词,表示程度

(35)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栽培,提拔;(今)成绩,完成

(36)兄弟亲近

..:(古)亲近的侍臣;(今)形容词,指关系密切;动词,亲密的接近

(37)我丈人

..行也:(古)对老人及长辈的尊称;(今)指岳父

(38)且陛下春秋

..高:(古)指年龄;(今)指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季节

(39)尝从人事

..,皆口腹自役:(古)做官;(今)人的境遇、存亡等情况《归去来兮辞》

(40)所赖君子见机

..,达人知命:《滕王阁序》(古)看到细微的预兆;(今)看机会,看形势

(41)阮籍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古)狂放,不拘礼法;(今)肆无忌惮

(42)虽然

..,犹有未树也:(古)虽然这样;(今)表示转折的连词

(43)九岁不行

..:《陈情表》..,至于成立

(古)不能走路,此指柔弱\成人自立;(今)不可以\指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

存在;有根据,站得住

(44)欲苟顺私情,则告诉

..不许:(古)申诉苦衷;(今)把事情向人陈述解说

3、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受损,动词的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3)使使以闻.大王【使……听到,动词的使动用法】《荆轲刺秦王》(4)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下来,动词的使动用法】《鸿门宴》(5)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动词的使动用法】

(6)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使……荣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孔雀东南飞》(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跳舞\哭泣,动词的使动用法】《赤壁赋》(8)苏子愀然,正.襟危坐【使……端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9)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动词的使动用法】《蜀道难》

(10)玉露凋伤

..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使……凋落颓败,动词的使动用法】《秋兴》(1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使……增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登高》(12)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后退,动词的使动用法】《过秦论》

(13)外连横而斗.诸侯【使……相斗,动词的使动用法】

(14)会盟而谋弱.秦【使……削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5)以愚.黔首【使……愚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6)大王必欲急.臣【使……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17)礼毕而归.之【使……回去,动词的使动用法】

(18)完.璧归赵【使……完好、完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9)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动词的使动用法】

(20)欲因此时降.武【使……投降,动词的使动用法】《苏武传》(21)空以身膏.草野【使……肥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2)屈.贾谊于长沙【使……受屈,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滕王阁序》2)意动用法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以……为边界,名词的意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

(2)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远方的边界,名词的意动用法】

(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以……为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荆轲刺秦王》(4)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以……为哀伤,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赤壁赋》(6)侣.①鱼虾而友.②麋鹿【①以……为侣,名词的意动用法②以……为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师说》(8)吾从而师.之【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9)以先.①国家之急而后.②私仇也【①以…为先②以…为后。名词的意动用法】《廉蔺列传》(10)单于壮.其节【认为……壮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苏武传》(11)襟.①三江而带.②五湖【①以…为衣襟②以…为带。名词的意动用法】《滕王阁序》3)名词作状语

(1)夜.缒而出,见秦伯【在夜里】《烛之武退秦师》(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向东,往东】

(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用木匣子】《荆轲刺秦王》(4)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向上,往上】

(5)(荆轲)依柱而笑,箕.踞以骂曰【像簸箕那样】

(6)昼夜

..勤作息【从白天到黑夜】《孔雀东南飞》(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每天】《劝学》(8)卒廷.见相如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廉颇蔺相如列传》(9)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滕王阁序》

(10)臣不胜犬马

..怖惧之情【像犬马一样】《陈情表》4)名词用作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烛之武退秦师》(2)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走上前】《荆轲刺秦王》(3)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取名,叫作】《孔雀东南飞》(4)况吾与子渔.①樵.②于江渚之上【①打鱼②砍柴】《赤壁赋》(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泳】《劝学》(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学习】《师说》(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齿列,并列,同列】

(8)舍.相如广成传【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9)左右欲刃.相如【杀】

5)动词用作名词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游褒禅山记》(2)追亡.①逐北.②【①逃跑的军队②失败的军队】《过秦论》6)形容词用作名词

(1)其人居远.未来【远方】《荆轲刺秦王》(2)是故圣.①益圣,愚.②益愚【①圣明的人②愚蠢的人】《师说》(3)小.①学而大.②遗,吾未见其明也【①小的方面②大的方面】

7)形容词用作动词

(1)(项伯)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鸿门宴》(2)商人重.①利轻.②别离【①看重②看轻】《琵琶行》(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廉颇蔺相如列传》4、文言实词实例

(1)爱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喜爱,疼爱】《师说》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吝惜,舍不得】《过秦论》(2)安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舒适,安适】《论语》

②沛公安在【那里】《鸿门宴》(3)被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遇到】《荆轲刺秦王》(4)鄙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界】《烛之武退秦师》

②此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不开化的,边远地的】《荆轲刺秦王》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粗野,鄙陋】《廉颇蔺相如列传》(5)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邹忌讽齐王纳谏》(6)除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拜官,授职】《陈情表》(7)辞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指委婉的话语】《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

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告别,辞别】《鸿门宴》

④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烛之武退秦师》(8)殆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差不多,几乎】《六国论》(9)道①有碑仆道,其文漫灭【道路】《游褒禅山记》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师说》

③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志趣】《论语》

④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鸿门宴》

⑤何可胜道也哉【说,讲】《游褒禅山记》

⑥道之以政【通“导”,引导】《论语》(10)度①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荆轲刺秦王》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制度,规章】《过秦论》

③度我至军中,君乃入【推测,估计】《鸿门宴》(11)负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以背载物,背着】《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

③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仗恃,依靠】

④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⑤誓天不相负【辜负,亏待】《孔雀东南飞》(12)盖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假如,如果】《赤壁赋》

②盖余之所至,…尚不能十一【大概】《游褒禅山记》(13)故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缘故,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老交情】《鸿门宴》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旧有的,过去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琵琶行》

⑤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故意,特意】《鸿门宴》

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仍然,故意】《孔雀东南飞》

⑦故木受绳则直【所以】《劝学》(14)顾①荆轲顾笑武阳【回头】《荆轲刺秦王》

②大行不顾细谨【顾虑,考虑】《鸿门宴》

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但,却】《荆轲刺秦王》(15)归①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妇女被夫家休回娘家】《孔雀东南飞》

②臣请完璧归赵【回归】《廉颇蔺相如列传》(16)过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过失,过错】《劝学》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走过,经过】《阿房宫赋》

③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错】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鸿门宴》(17)何①大王来何操?【什么】

②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多么】《蜀道难》(18)胡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怎么】《归去来兮辞》(19)患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担忧,忧虑】《廉颇蔺相如列传》(20)或①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事物)】《寡人之于国也》

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语气助词,加强否定语气】《张衡传》

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第1篇公输 一、文学(文体)常识 墨子(约前468年-前376年),名翟,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1)知而不争(通“诤”,谏诤,规劝。) (2)子墨子九距之(通“拒”,抵御。) (3)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4)已持臣守圉之器(通“御”,抵挡。) 2.词类活用 (1)吾义固不杀人(名词作动词,坚守道义。) (2)吾既已言之王矣(名词作动词,告诉。) (3)犀兕麋鹿满之(形容词作动词,充满。)

(4)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 (5)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名词作动词,入侵。) 3.古今异义 (1)子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2)胡不见我于王(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 (3)荆之地方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4)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古义: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 4.一词多义 (1)为:①子墨子解带为城(作为。) ②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③必为有窃疾矣(是。) ④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前面的“为”:替;后面的“为”:制造。) (2)见:①见公输盘(动词,会见。) ②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 ③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④子墨子见王(拜见。)

(3)类:①不可谓知类(事理。) ②为与此同类(种类。) (4)子:①子墨子闻之(前面的“子”,夫子,先生;后面的“子”,尊称。) ②愿借子杀之(子,您。) (5)说:①公输盘不说(高兴。) ②请说之(陈述,解释。) (6)然:①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②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7)于:①胡不见我于王(向。) ②今有人于此(在。) ③起于鲁(从。) (8)争:①争有所余(动词,争夺。) ②知而不争(通“诤”,谏诤。) (9)已:①然胡不已乎(停止。) ②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 (10)而:①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连词,表承接。)

教材古诗文的知识梳理必修5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部分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 《陈情表》 归去来兮辞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二、古今异义 百里 1.彭泽去家 .. 古义:距离家乡。 今义:到家里去。 2.尝从人事 .. 古义:做官。 今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事理人情。 未静 3.于时风波 .. 古义:战乱。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4.于是怅然慷慨 .. 古义:感慨。 今义:不吝惜。 于西畴 5.将有事 .. 古义:农事。 今义:指有事情。 以寻壑 6.既窈窕 .. 古义:深远曲折的样子。

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7.幼稚..盈室 古义:小孩。 今义: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三、一词多义 1.将???? ? ①田园将. 芜胡不归 将要 ②出郭相扶将. 扶持 ③将. 子无怒 请④彼所将 .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率领 ⑤军中诸将. ,各有彼此 将领 2.行??????? ①感吾生之行. 休 将要 ②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行走 ③余嘉其能行 .古道 遵行,实行④为君翻作《琵琶行. 》 古诗的一种体裁⑤汉天子,我丈人行 .也 行辈⑥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运行⑦则知明而行. 无过矣 行为

3.策????? ①策. 扶老以流憩 拄 ②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③策. 勋十二转 登记,记录④执策. 而临之 马鞭 4.质?????? ? ①质. 性自然 本性 ②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刑具,杀人时作 垫用的砧板 ③非天质. 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资质,禀性④黑质 .而白章 质地,底子⑤余立侍左右,援疑质 .理,俯身倾 耳以请 询问 5.非????? ①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不对,不正确②登高而招,臂非. 加长也 没有③人非. 生而知之者 副词,不是④举世非. 之而不加沮 责备,批评

初中教材知识点梳理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备注:红色字体重点记忆 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一)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为了明确表达意义,正数前面加上符号“+”,这里 的“+”通常省略; 负数:小于0的数叫负数,在正数的前面加上符号“-”。(重点看教材例子) (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 1.2.1 有理数 (一)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二)有理数的分类: ① ② 1.2.2 数轴 (一)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二)画数轴的步骤:(1)画直线;(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3)确定正方 向,并用箭头表示(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三)一般的,设a 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 是a 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 个单位长度。 1.2.3 相反数 (一)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一般地a 和-a 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二) 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1.2.4 绝对值 (一)绝对值: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远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 ???????????????? ?正整数整数零负整数有理数正分数分数负分数

(二)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 1.; 2.; 3.。 4.有理数大小比较 (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异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正负;同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绝对值。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一)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 2. (三)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一)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二)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三)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那么积等于0。 (四)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五)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 2.; 3.。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字音】 (一)多音字 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有读fú予观夫巴陵胜状若夫霪雨霏霏夫环而攻之有读fū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其夫呓语 间有读jiān 奉命于危难之间有读jiàn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同学们在的时候应该类整理 (二)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如:王原音wáng 破音wàng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2、通假异读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读。 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知同智河曲智叟亡wú以应亡同无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发古音。 可汗kahán yān燕山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二: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说话)但(只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1)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1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一带。 3.: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知识点梳理 一、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内容 专题组织单元:八组。两次综合性学习:“语言的艺术”“走进信息世界”。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在每组课文之后设有“词语盘点”总计词语334个。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共计 181个;“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共计153个。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二)本册教学目标 1.语文基础知识部分 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 2.阅读部分 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一般为每分钟不 少于300字。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理解重点句子3.习作 明确提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习作不少于400字。 4.综合性学习 “信息传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来说,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变化,了解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 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 (三)高年级段的教学目标 项目具体目标 语文基汉语 拼音 常用汉字3000个 汉字2500个常用字。 区分同音字和多音字,辨析形近字。

础知 识部分 书写规范,行款正确,有一定的速度。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辨别词语感情色彩。 句子理解句子意思。 推想文章中语句的意思,体会表达效果。积累背诵优秀诗文60篇。 积累常用成语。 阅读默读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理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并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了解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方法;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累计 145万字。 习作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分段表述;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40 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口语交际能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能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 的意见; 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注意使用文明用语。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资料;能够把搜集的资料进行简单整理,并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四)五年级下册教材的习作训练 组别写作内容备注第一组给远方小学生写信应用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必修1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1-)

————————————————————————————————作者:————————————————————————————————日期: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1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文言文知识整理

【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翻译手段】 录: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释: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删: 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 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分类】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2016年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文言文知识梳理(一)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2. 失其所与,不知( ) 3. 无能为也已( ) 4. 秦伯说(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 古义:____ 2. 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古义:____ 3. 共其乏困今义:疲劳古义:____ 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妻子古义: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 2. 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2. 越国以鄙远( ) 3. 既东封郑( )

4. 与郑人盟( ) 5. 既东封郑( ) 6. 越国以鄙远(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夫晋,何厌之有?( ) 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3.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4. 是寡人之过也。( ) 《荆轲刺秦王》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秦王必说见臣( ) 2. 今日往而不反者( )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4. 秦王还柱而走( ) 5. 卒起不意(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今义:贫穷古义:__ 2.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今义:鼻涕古义:__ 3.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古义:__ 4. 持千金之资币物今义:货币古义:__ 5. 愿大王少假借之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古义:__ 6. 秦王还柱而走今义:步行古义:__ 7. 诸郎中执兵今义:中医医生古义:__ 8.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今义:垂手拿着古义:__ 9. 断其左股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古义:__ 10. 左右既前,斩荆轲今义:左和右两方面古义:__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必修4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部分 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通假字 1.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 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二、古今异义 1.相如奉璧奏.秦王 古义:呈献,进献。 今义:演奏或取得功效。 2.传以示美人 ..及左右 古义:指妃嫔。 今义:美貌的女子。 3.请指示 ..王 古义:指给……看。 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4.指从此以往 ..十五都予赵 古义:到那里。 今义:以前。 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也 古义:遵守约定。 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6.左右 ..或欲引相如去 古义:指侍从。 今义:①方位词,指左和右两方面;②表示概数。 7.明年 ..复攻赵 古义:指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8.不如因而 ..厚遇之 古义:介词,趁此来……。 今义:连词,表结果。

9.于是相如前进..缶 古义:指上前进献。 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10.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扬言。 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11.臣所以去亲戚.. 而事君者 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1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古义:见识短浅而又地位低微。 今义:鄙视、轻视。 三、一词多义 1.负???? ? ①秦贪,负. 其强 ?凭借,倚仗?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赵 ?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 约不偿城 ?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⑤廉颇闻之,肉袒负. 荆 ?背着? 2.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派?②有智谋,宜可使. ?出使?③乃使. 其从者衣褐 ?让?④大王遣一介之使. 至赵 ?使臣? 3.引????? ①引. 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②左右或欲引. 相如去 ?牵、拉?③相如引 . 车避匿 ?掉转?④君子引. 而不发,跃如也 ?拉弓?⑤引. 佩刀自刺 ?拔出?⑥虞常果引. 张胜 ?招供? 4.因???? ?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于是?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经由,通过?③不如因. 而厚遇之 ?趁机?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1—6册)】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 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 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诸侯的封地称今:“国” 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古:验, 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古:安置,安身;今:某人 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版必修3-)

必修3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杜甫诗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述所筑,公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都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商隐诗两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4.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孔雀东南飞文言文知识整理

《孔雀东南飞》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取,通“娶”,娶妻 【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韧 【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儿今日冥冥】“冥冥”通“暝暝”,日落 【奄奄黄昏后】“奄”通“晻”,阴暗不明 【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 《孔雀东南飞》多义词辨析【相】 1、互相: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离骚》)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2、偏指一方,可译为“你”、“他”、“我”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我)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我)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我)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你)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你)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你)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他,指县令的公子)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他,指太守的公子)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他,指府吏) 3、相貌,福相: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谢】 1、推辞,谢绝: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2、辞别: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 3、告诉: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见】 1、看见,看到: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陶渊明《桃花源记》)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氓》) 2、见面: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3、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4、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00002)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3-)

必修3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杜甫诗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

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都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李商隐诗两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

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4.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必修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部分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一词多义 1.说?????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高兴②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③故为之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种文体④鲰生说. 我曰 游说,劝说 2.辞???? ? ①辞. 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②停数日,辞. 去 告别③不辞. 劳苦 推托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借口,托词 ⑤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审讯

3.鄙???? ? ①越国以鄙.远 边邑,把……当作 边邑 ②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境④孔子鄙其小器 轻视 4. 错误! 5.若?????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连词,如果②山有小口,仿佛若. 有光 好像③余悲之,且曰:“若. 毒之乎” 代词,你④曾不若. 孀妻弱子 及,赶得上 6.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 ②敢以. 烦执事 介词,拿,用③越国以. 鄙远 连词,表顺承④焉用亡郑以. 陪邻 连词,表目的,来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⑥阙秦以.利晋 连词,表目的⑦以. 乱易整,不武 介词,用 7.之????? ①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 结构助词,的③夫晋,何厌之. 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 志 ④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⑤辍耕之. 垄上 动词,到,往

文言文考点知识整理大全

. . word. .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文言文文体分类: 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 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 明朝: 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 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 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 箴铭、颂赞、辞赋、哀祭、 现代: 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 散文 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 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 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 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教材知识点梳理解析

九年级化学目录及教材重难点梳理 九年级化学上册目录: 1、化学的魅力 1.1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1.2走进化学实验室 1.3物质的提纯 1.4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2、浩瀚的大气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2.2神奇的氧气 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 3、走进溶液的世界 3.1水 3.2溶液 3.3溶液的酸碱性 4、燃料及其燃烧 4.1燃烧与灭火 4.2碳 4.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4.4化学燃料

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化学的魅力主要重难点 1.1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别,主要依据是有无新的物质生成。 2)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体现 出的性质:稳定性,能使指示剂变色,可燃性等。 3)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4)化学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用途,来研究新材料,如 光导纤维。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1.2走进化学实验室 1)认识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2)了解一些常见的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操作要求:试管、酒精灯、广口瓶、细口瓶、 集气瓶、试管夹、托盘天平和砝码、量筒等实验仪器的使用及操作要求、同时学会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等实验室操作规则。 1.3物质的提纯 1)掌握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并且会区分。 2)会物质提纯的方法——过滤、蒸发,掌握过滤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操作,明白过滤 的原理,在操作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掌握蒸发的方法。 1.4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1)单质及化合物的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是单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是化合物。单质是 元素的游离态,化合物是元素的化合态。 2)21种常见元素的记忆,地壳中元素的含量为:O 、Si 、Al、Fe 、Ca 、Na,以及元 素表示的意义,①表示某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有些还可以表示单质的化学式(金属和稀有气体)。 3)化学式表示的意义:①表示某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③表示该物质由何 种元素组成、④表示一个某某分子由几个某某原子构成。 第二章、浩瀚的大气主要重难点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3 《蜀道难》知识点梳理 实词归纳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索索: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4〕掩抑:掩蔽,遏抑。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细的弦。嘈嘈:沉重舒长。切切:细促轻幽。〔7〕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幽咽:遏塞不畅状。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8〕迸:溅射。 〔9〕曲终:乐曲结束。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1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1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王个皇帝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15〕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16〕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击节:打拍子。 〔17〕颜色故:容貌衰老。 〔18〕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19〕来去:走了以后。 〔20〕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形容流泪。 〔21〕重(读平声):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22〕呕(音欧)哑(音呀)嘲(音招)哳(音扎):形容声音噪杂。 〔23〕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24〕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25〕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26〕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一、实词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