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中后期文学转折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十年代中后期文学转折的意义

内容摘要:21世纪八十年代,经济政治的变化导致文学界的转型,尤其到中后期,文学转折为当代文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当然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以前的传统,形成了新时期的新特色。通俗小说作家及通俗小说的出现,是这种大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出这次文学转折的意义。笔者通过查阅资料、阅读作品等方式,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文学转折意义通俗小说

1978年,中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在政治政策和经济形势的影响下,文化方面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通俗文学在古代就已经出现,只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压制,一直没有长足发展。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大众读者群体壮大,通俗文学才悄然兴起。直到1985年兴起“通俗文学热”,现实主义文学与一般读者的关系日渐疏离,而通俗文学却在拥有广大读者的同时,又努力从题材和方法上更新自己,使之更加接近现代的形式,更加适合现代读者的口味和需要。

但是当代文学中的通俗文学这个概念,确实不够清晰明确,笔者理解的通俗文学是相对于纯文学而言的那些大众文学,它包括很多种类,如纪实文学、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及新历史小说、网络小说等,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就时间而言,在此研究的是八十年

代中后期的通俗文学,当“通俗文学热”过去以后,它已不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和迎合广大市民的艺术趣味取胜,而是在世界性的大众文化潮流和我国文化国情的情况下,脱去古典形态,开始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大众文学。由此,笔者以通俗文学中的几个典型形态为中心,折射出八十年代中后期文学转折的诸多意义。

一.市场化转型下的全民阅读

当代文学经历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三红一创”等类型的作品处于创作高峰期,而贴近普通百姓的文学作品却不多。文化大革命以后,几乎就是“红宝书”和“八个样板戏”的天下了,其它的文学创作只能是“地下活动”。这样的后果是,以广大普通读者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大规模文学生产”始终没有得到健全的发展,通俗文学受到长年的压制发展缓慢。广大普通读者的阅读权利在“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的双重压制下收到剥夺,而通俗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也没有受到足够的肯定。

改革开放以后,通俗文学作品大量涌入市场,使得广大群众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食粮”。市场化转型以后,平民的阅读趣味得到“革命性的胜利”,诸多书籍流入市场,引起了“全民阅读”的风潮。琼瑶的言情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都成为极其热卖的书籍,阅读对象也不只是普通市民,就连在当时比较少、文化程度相对高的高中生、大学生也很痴迷。这样的风潮,对于当代文学界来说,不能不说是种进步,毕竟,文学不是藏在深闺的阳春白雪,深入群

众也未尝不是好事。

当然,不可避免的是,这样的现象也导致了文学的价值等级系统的重新调整,若是否“畅销”成为一本书好坏的唯一评价准则时,多数人的审美趣味便成了新的垄断,这样就又走到了一个极端。

二.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

当代文学市场化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促进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使文学成为一种很好的经济发展模式。通俗小说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随之而来的就是出版业的繁荣,报纸、期刊纷纷进行改版,发行量大增,作家甚至拥有如今明星般的待遇,这是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都做不到的。

与“十七年”文学的红色主题和歌颂美学不同,转折后的通俗文学很大程度上是受商业化影响的,甚至说,有一些就是商业化的运作结果。金庸曾经说,他之所以写这么多作品,有些是得益于报社的催稿(他当时在报纸上开专栏),若不是每周那么急促的催稿,他便不会督促自己写那么多,当然也没有那么快。王朔从70年代末开始创作,1988年掀起王朔热,当时的大学生都很迷恋他。王朔凭借自己独特的文字风格和电视、报纸等对他的种种评价成为当时的热点人物,这种带有商业性质的炒作性评论,很难让人不承认王朔的小说是通俗的。这样的结果便是,作家和作品成为商业运作下的文化生产者,而广大读者则成为文化的消费者,这个群体的壮大,促进了文学市场的发展。

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相当活跃,生产力迅速提高,能够被开发的经济领域也被不断地开发出来。政治、经济、文化三者本就是相互促进的,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了温饱需求的大众开始寻求精神领域的提高,而当通俗文学在大众的呼声中急速发展起来,那么文化市场也就相应的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与之相关的其它产业也开始迅速发展,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三.对于小说文体形态的影响

与“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相比,从文体演进的角度思考,中篇小说在80年代中期进入创作繁荣期,同时,关于对中篇小说的研究也逐渐深入,长篇小说也是经久不衰。

寻根小说热、现代派热潮过去后,中篇小说创作并不像以前那么引人注意了,但是就后来通俗文学的创作水平来看,其作品水平和创新意识并未降低。以池莉、方方、刘震云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小说,就有很多都是中篇。中篇的优势在于既能很好的揭示作者的意图,又能节省笔墨与写作时间,也容易被广大读者接受。

对于文学转折时期的通俗小说而言,长篇小说还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方式。通俗纪实小说与武侠、言情小说都是以长篇为主。武侠和言情在普通读者中间广为流传,具有很强的阅读依赖性,读者们愿意等待连载的小说片段,因此作家们越写越长、越写越久,于是出现了一部部“长篇巨制”。与《创业史》这样的史诗性巨著不同,

通俗小说即使是篇幅再长,也很难拥有“史诗性”这样的称号,这也是由它的题材类型及写作状态决定的。

不只是在创作界,在文学评论界,长篇小说研究一直是当代文学研究中相当突出的一部分,80年代中后期,长篇小说这一写作样式的问题引起研究者的关注。随着小说创作中长篇作品的增多,从问题角度关注长篇小说发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批评家们从长篇小说的结构、史诗性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在理论方面进行探讨,并注重于具体作品的研究。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一直持上升趋势,作品大量增加,并且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四.促成多元化发展态势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人们思想解放程度的加深,当代文学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文学转折后,多元发展的态势在其影响下变得更加明显,并逐渐形成规模。

如同前面提到的,通俗文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的类型非常多,如通俗纪实文学、言情小说、武侠小说、新历史小说等,这也是八十年代中后期文学转折的一个必然结果。市场转型条件下的文学界,创作思想的多样化及社会的宽容,促成了这个时期文学的多样化特点。文学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各种类型、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充斥着文化市场,仅指通俗文学这一个方面,就包括很多题材类型,体现出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不仅是创作的多元化,在文学研究领域,这一时期也是文学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