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药物的分类与用途

合集下载

第13章 镇痛药(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第13章 镇痛药(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第一节 阿片类镇痛药
一、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阿片是罂粟科植物罂粟未成熟蒴果浆汁干燥物,含有20多种 生物碱。包括菲类的吗啡、可待因,异喹啉类的罂粟碱等。 • 菲类:吗啡和可待因,是主要镇痛成分。 • 异喹啉类:罂粟碱,无镇痛作用,有松弛平滑肌、 舒张血管
的作用。
123
• 阿片在16世纪已被广泛应用于镇痛、止泻、止咳、解除焦虑和 催眠。由于疗效显著,有“天赐良药”的美名。
3 耐受性和依赖性
机体对药物产生的适应性改变,一旦 停药产生难以忍受的不适感,如兴奋、
耐受性:长期用药(2-3周失腹)眠泻流后、泪甚,、至流虚C涕脱N、、S出意对汗识药、丧震失颤等、—呕—吐戒、
断症状(withdrawal syndrome)。
物敏感性降低,需要增加剂量达到原来的药效。
依赖性
身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
吗啡类药物与阿片受体(μ) 结合,模拟内阿片肽样作用(1)
P PP
P
吗啡类药物与阿片受体(μ) 结合,模拟内阿片肽样作用(2)
P PP
P
EE E
阿片受体
阿片类药物作用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内源性阿片肽 阿片类镇痛药
产生镇痛作用
激动阿片受体
Gi 抑制AC 促进K+外流 减少Ca2+内流
123
减弱或阻滞痛觉 信号传递
• 1803年首先从阿片中提取得到阿片生物碱吗啡纯品。
Papaver somniferum 罂粟
The word “morphine” came from Morpheus, the Greek god of dreams.
The beautiful, useful but “terrible” flower

第十三章 镇痛类药物

第十三章 镇痛类药物
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故临产前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吗啡
【药理作用】
✓ 中枢神经系统:镇痛和镇静、呼吸抑制、镇咳、催吐、缩 瞳、调节体温、其他

✓ 平滑肌:胃肠道、胆道、其他平滑肌

作 用
✓ 心血管系统: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 免疫系统:免疫抑制作用
吗啡
【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镇静
疼痛由体感和情感两部分
【临床应用】
2. 心源性哮喘
吗啡
吗啡治疗心源性哮喘的机制
吗啡
【临床应用】
3. 腹泻 阿片酊或复方樟脑酊——急、慢性消耗性腹泻
【不良反应】
1. 一般不良反应 治疗量引起恶心、呕吐、便秘、尿潴留、 低血压、呼吸抑制、皮肤瘙痒与红热等
【不良反应】
吗啡
2. 急性中毒
表现为昏迷、针尖样瞳孔缩小、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呼吸麻痹视致死的主要原因
吸收:口服吸收良好,但首过消除显著,口服生物利用度仅达25% 临床采用静脉注射给药,皮下吸收不稳定,肌内注射吸收良好 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0%,游离性药物迅速分布全身 代谢:M6G(10%),镇痛活性为吗啡4-6倍,极性强,不易进入中枢
M3G(60-70%),具有中枢毒性 排泄:代谢产物及原型药物经由肾脏排泄,少量经由胆汁和乳汁排泄
镇痛药分类
依据作用机制、缓解疼痛的强度及临床用途分为
镇痛药分类
阿片生物碱类:吗啡、可待因等
阿片类 人工合成镇痛药:哌替啶、曲马多、芬太尼等

内源性阿片肽

列入麻醉

药品管理
范围
其他镇痛类药物:罗通定、高乌甲素
第一节 阿片类镇痛药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第十七章镇痛药

第十七章镇痛药
药理作用:吗啡是镇痛药的代表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及胃肠平滑肌。
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皮下注射5-10mg 显著减轻疼痛,作用持续6小 时 用于各种疼痛。对慢性钝痛>急性锐痛,作用强,选择 性高。作用在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和脊髓胶质区的阿片 受体 ,意识清楚。
(2)镇静和欣快 :激动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消除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 出现嗜睡、精神朦胧、理智障碍等。安静时易诱导入睡, 但易唤醒。
平滑肌 (1)消化系统:便秘 延缓肠内容物通过 胃窦张力增加——胃排空
速度减慢、小肠静息张力增加 —— 推进性蠕动减慢、结肠张力增 加 —— 推进性蠕动减慢或消失、中枢抑制 —— 便意迟钝 。抑制 胆汁、胰液和肠液的分泌 (2)心血管系统: 1 体位性低血压:扩张血管、外周阻力↓ 、抑制压力 2 抑制呼吸:CO2 积蓄、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增高 3 其他 1)排尿困难、尿潴留、输尿管张力和收缩幅度↑、抑制膀胱排空反 射、膀胱外括约肌张力和膀胱容积↑ 2)哮喘:支气管平滑肌兴奋性↑ 3)降低分娩子宫张力——产程延长
使用有一定蓄积性。 镇痛、镇咳、呼吸抑制、胃肠和胆道压力影响与吗啡相似 欣快症状弱于吗啡,成瘾性产生较慢,程度较轻 临床用于各种剧痛,及吗啡和海洛因的脱毒治疗 喷他佐辛( 镇痛新)
离的神经末梢,广泛分布在皮肤丶内脏丶肌肉等,对各种 强烈刺激如电刺激也能发生反应。此外,还具有不易产生 适应,容易引起敏感性增强的特点,具有明显的保护意义。 (二)皮肤痛 (三)内脏痛
第二节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一)吗啡
CH3 N
HO
O
OH
体内过程
口服给药,肠胃易吸收,首关消除大,生物利用度低, 皮下和肌肉注射吸收较好,肝脏代谢可通过胎盘屏障,血 脑屏障通过率较低,经肾脏、乳汁及胆汁排出。

药物化学4解热镇痛、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药物化学4解热镇痛、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阿司匹林的结构改造:
成盐:
O CH3CO
COOH AlOH
2
阿司匹林铝
在胃中几乎不分解,进入小肠才分解成两分子的乙 酰水杨酸,故对胃刺激性小,作用与阿司匹林相当。
成酰胺:
CONH22 OH
水杨酰胺
胃几乎无刺激性,镇痛作用是阿司匹林的7倍
成酯:
COO
O NHCCH33
OCCH33 O
扑炎痛(贝诺酯,Benorilate)
OC6H9O6
N COCH3 O
大剂量可引 起肝坏死。
非那西丁体内代谢:
O NHCCH33
HO C22H55O
O NHCCH33
扑热息痛
NH22
有毒性
OC22H55
O
C22H55O
NCCH33 OH
N-羟基非那西丁
致突变
第二节
非甾体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在对抗疟药奎宁的结构改造 中偶然得到了具有解热镇痛 作用安替比林
1884年用于临床
CH33 N N
CH33
O
安替比林 (Antipyrine)
因其毒性较大,而未能在临床长期使用 但成为一个有效的先导化合物
对安替比林进行结构改造, 在环上引入二甲氨基,得到 氨基比林;
解热、镇痛作用持久,对胃 无刺激性,曾广泛用于临床。
一、非甾体抗炎药的发展
1. 炎症与抗炎治疗:
炎症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机制,
-主要表现为红肿,疼痛等
抗炎药物的作用: 治疗胶原组织疾病 –如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
关节炎 、红斑狼疮等疾病。
2. 解热镇痛药治疗

13、【药理学总结】镇痛药

13、【药理学总结】镇痛药

镇痛药一、阿片受体激动药:吗啡、可待因和罂粟碱。

吗啡药理作用:1. CNS系统的抑制作用⑴镇痛镇静吗啡选择性激活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产生强大的镇痛作用。

吗啡也能激动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阿片受体,改善疼痛所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并可伴有欣快感。

对多种疼痛有效(对钝痛的作用>锐痛)。

⑵镇咳直接抑制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轻或消失。

⑶抑制呼吸治疗量吗啡可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性和抑制脑桥呼吸调整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剂量增大,抑制作用增强。

急性中毒时呼吸频率可减至3-4次/分,最后呼吸停止,这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⑷缩瞳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

针尖样。

(5)其它兴奋延脑CTZ→恶心、呕吐。

抑制下丘脑释放:促性腺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2、平滑肌⑴胃肠道:通过局部及中枢抑制作用,减弱便意和排便反射,引起便秘,用于止泻。

①兴奋胃肠平滑肌,提高肌张力,减缓推进性蠕动, 使内容物通过延缓和水分吸收增加②提高回盲瓣及肛门括约肌张力,肠内容物通过受阻。

⑵胆道收缩胆道奥狄括约肌,胆道排空受阻,导致上腹部不适甚至引起胆绞痛(阿托品可缓解)。

(3)大剂量时收缩支气管平滑肌,诱发和加重哮喘。

(4)提高膀胱括约肌的张力,导致排尿困难,尿潴留。

(5)降低子宫张力,对抗催产素对子宫的收缩作用,延长产程,产妇禁用。

3、心血管系统⑴扩张血管及降低外周阻力,有时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这与吗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促组胺释放有关。

(2)间接扩张脑血管而使颅内压升高,主要由于呼吸抑制,CO2潴留使脑血管扩张的结果。

颅脑损伤,颅内压升高者禁用。

4. 其它抑制免疫系统和HIV诱导的免疫反应。

临床应用:1. 镇痛对多种疼痛均有效,①可缓解或消除严重创伤、烧伤、手术等引起的剧痛;②对胆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加用解痉药如阿托品可有效缓解;③能有效缓解心机梗死引起的剧痛、因易成瘾,除癌症剧痛外,一般仅用于其它镇痛药无效时的短期应用。

06_镇痛药

06_镇痛药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经肾脏排泄
葡萄糖醛 酸结合物
镇痛活性1/2哌替啶,致惊 厥作用较大,消除很慢,
累积产生毒性
排出体外
2、盐酸美沙酮——氨基酮类
结构和命名
➢ 化学名:4,4-二苯基-6-二甲氨基-3-庚酮盐酸盐
6-dimethylamino-4,4-diphenyl-3-heptanone hydrochloride
现发现与吗啡作用相似的肽类 20 多种,统称内啡肽(endorphine)
五、几个典型的镇痛药
1、盐酸哌替啶 2、盐酸美沙酮 3、喷他佐辛 4、磷酸可待因 5、盐酸纳洛酮
1、盐酸哌替啶——哌啶类
结构和命名
➢ 化学名:1-甲基-4-苯基-4-哌啶甲酸乙酯盐酸盐
1-Methyl-4-phenyl-4-piperidine-carboxylic acid ethyl ester hydrochloride
➢ 常温下在空气中稳定,但容易吸潮 ➢ 水溶液对石蕊试纸呈酸性反应,pH为4~5 (pH=4时
最稳定), 短时间煮沸不致破坏(空间位阻效应)
➢ 具有酯的性质,在酸催化下易水解
鉴别
➢本品乙醇溶液与苦味酸反应生成黄色苦味酸盐
(m.p.188~191℃)
➢与甲醛-硫酸试液反应显橙红色
合成
作用及特点
又名美散痛
➢ 开链化合物,羰基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而氮原子上的未
共用电子对有亲核性,形成于吗啡哌啶环相似的结构
理化性质
无色结晶或白色结晶状粉末(m.p. 230~234℃), 无臭,
味苦
极易溶于水,易溶于醇和氯仿,不溶于乙醚和甘油 pKa为8.25,1%水溶液 pH为4.5~6.5 含有一个手性碳,具有旋光性,左旋体比右旋体的

「镇痛药物的分类与用途」

「镇痛药物的分类与用途」

药店店员经典培训教材:镇痛药物的分类与用途临床用于治疗疼痛的药物包括:一、麻醉性镇痛药;二、解热镇痛药;三、抗神经痛药;四、抗偏头痛药;五、解痉止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麻醉性镇痛药又称为阿片类镇痛药,是最常见的镇痛药,临床主要有吗啡和芬太尼等,通过对中枢的阿片受体结合产生镇痛作用,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阿片受体激动药,如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二、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又称部分激动药,如喷他佐辛等;三、阿片受体拮抗药,如纳络酮等。

用途一、急性疼痛。

对急性疼痛患者,主张使用速效和短效药物,如即释吗啡、芬太尼针、杜冷丁针等。

需持续镇痛的患者可通过持续给药方法达到长时间镇痛。

二、慢性疼痛。

如骨关节痛、背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血管性疼痛、神经源性疼痛等。

对慢性疼痛患者,主要使用控释药物,如控缓释吗啡、芬太尼透皮贴剂等,以达到最小的药物浓度峰谷比。

三、癌痛。

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主要包括:一、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如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苯胺类(如醋氨酚)、吡唑酮类(如保泰松)、有机酸类(如布洛芬、吲哚美辛);二、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塞来昔布。

用途一、解热镇痛。

可用于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肌肉痛和痛经。

二、血栓形成。

三、胆道蛔虫症。

抗神经痛药抗神经痛药大部分都是经过临床试用发现可能有效,再进行系统临床研究,然后回到实验室研究,探讨其机制,推动新药研究发展的一类药物。

主要包括:一、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二、抗抑郁剂,如阿米替林;三、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四、其他药物,如神经妥乐平。

用途一、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可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疼痛综合征。

第一代抗抑郁剂对带状疱疹神经痛、慢性腰背痛、慢性紧张性头痛、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多发神经炎性疼痛等神经痛具有镇痛作用。

二、局部麻醉药。

可缓解中枢和外周神经痛。

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FDA批准了利多卡因贴片局部贴敷治冶带状疱疹神经性疼痛和其他神经痛。

15镇痛药

15镇痛药

(三)心血管系统
扩张全身血管
吗 啡
体位性低血压
颅内血管扩张
脑脊液增多,颅内压升高

理:
①促组胺释放 ②降低中枢交感张力 ③抑制呼吸,体内CO2聚集
CO2 积蓄
脑血管扩张
颅内压增高
其他作用:
抑制免疫功能 抑制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蛋白 诱导的免疫反应。 ---吗啡吸食者易感染HIV病毒。
依赖性低于吗啡。
阿片受体拮抗剂
阿片受体拮抗剂
本身无明显药理效应及毒性 对各型阿片受体有拮抗作用 吗啡中毒:能迅速翻转吗啡的作用, 消除呼吸抑制和血压下降等。 吗啡成瘾者:与吗啡竞争阿片受体, 迅速诱发戒断症状。 对各种应激状态下内源性阿片系统 激活所产生的休克、呼吸抑制、循环 衰竭等症状有明显逆转作用。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opioids
吗啡 morphine

Morphine 是德国药师 Serturner 1806年 从 opium 中分离出来的; opium 是罂粟果的“浆汁”, Morphine ―睡梦 之神” (欣快感) 从opium 又提取可待因、罂粟碱


1874年合成二乙酰吗啡即海洛因,现成为 当今世界最主要的非法滥用品(drug abuse) (成瘾性强于吗啡,脂溶性高于吗啡,镇痛作 用是吗啡的4-8倍,世界毒品之王)。
镇 痛 药 analgesics
罂粟花
大片罂粟花还在怒放!
★ 疼痛: 痛感觉 痛反应--心血管、呼吸等 改变,情绪反应 疼痛源于伤害性刺激,也是多种疾病伴随的 症状。 ★ 疼痛分类:躯体痛、内脏痛、神经痛。 躯体痛又分为: 急性痛(锐痛) 慢性痛(钝痛) ★ 疼痛部位和性质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店店员经典培训教材:镇痛药物的分类与用途
临床用于治疗疼痛的药物包括:一、麻醉性镇痛药;二、解热镇痛药;三、抗神经痛药;四、抗偏头痛药;五、解痉止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又称为阿片类镇痛药,是最常见的镇痛药,临床主要有吗啡和芬太尼等,通过对中枢的阿片受体结合产生镇痛作用,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阿片受体激动药,如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
二、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又称部分激动药,如喷他佐辛等;
三、阿片受体拮抗药,如纳络酮等。

用途
一、急性疼痛。

对急性疼痛患者,主张使用速效和短效药物,如即释吗啡、芬太尼针、杜冷丁针等。

需持续镇痛的患者可通过持续给药方法达到长时间镇痛。

二、慢性疼痛。

如骨关节痛、背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血管性疼痛、神经源性疼痛等。

对慢性疼痛患者,主要使用控释药物,如控缓释吗啡、芬太尼透皮贴剂等,以达到最小的药物浓度峰谷比。

三、癌痛。

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主要包括:
一、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如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苯胺类(如醋氨酚)、吡唑酮类(如保泰松)、有机酸类(如布洛芬、吲哚美辛);
二、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塞来昔布。

用途
一、解热镇痛。

可用于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肌肉痛和痛经。

二、血栓形成。

三、胆道蛔虫症。

抗神经痛药
抗神经痛药大部分都是经过临床试用发现可能有效,再进行系统临床研究,然后回到实验室研究,探讨其机制,推动新药研究发展的一类药物。

主要包括:
一、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
二、抗抑郁剂,如阿米替林;
三、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
四、其他药物,如神经妥乐平。

用途
一、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可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疼痛综合征。

第一代抗抑郁剂对带状疱疹神经痛、慢性腰背痛、慢性紧张性头痛、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多发神经炎性疼痛等神经痛具有镇痛作用。

二、局部麻醉药。

可缓解中枢和外周神经痛。

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FDA批准了利多卡因贴片局部贴敷治冶带状疱疹神经性疼痛和其他神经痛。

三、神经妥乐平。

主要治疗骨关节、软组织、外周神经创作性神经痛和偏头痛。

有研究表明,神经妥乐平治疗糖尿病性神经功能障碍,对自发疼痛的改善率为70%~100%;对麻木感和冷感的改善率为65%;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率为38%。

抗偏头痛药
抗偏头痛药包括:
一、5-HT受体阻断药,如美西麦角;
二、5-HT1受体激动剂,如舒马曲坦;
三、麦角类生物碱,如麦角胺;
四、β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钙通道阻滞药,如尼莫地平。

解痉止痛药
解痉止痛药包括:
一、M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
二、硝酸酯类,如硝酸甘油;
三、维生素K,如V-K3。

长期以来,人们对偏头痛、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背痛、癌痛以及神经性疼痛等病因、病理的认识尚很肤浅,对慢性疼痛的病因学与病理学的认识亦较迟缓,因此大部分治疗仍很困难,必须长期大剂量用药。

不过,近几年来对慢性疼痛及神经源性疼痛的病因学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慢性疼痛的病理、生理和治疗学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基于对慢性疼痛的深刻认识,以疼痛产生机制为靶目标,开发出一批新型镇痛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