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运营管理体制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21金维他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

《21金维他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
2.运用经验总结法和文献资料法撰写了此文,从而更好地了解该企业营运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再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企业会计人员,老师和同学的讨论,提出相应的完善计划。
五、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
[12]Othuon D O , Gatimbu K K , Musafiri C M , et al.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impacts on small-scale Coffee Wet Mills'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Eastern Kenya[J]. 2021.
[13]Timur E , Korkmaz T . The Effect of Working Capital Financing Strategies on Firm Profitability: An Application on Borsa Istanbul Manufacturing Firms (alma Sermayesi Finanslama Stratejilerinin Firma Krllna Etkisi: Borsa stanbul malat letmeleri zerine Bir Uygulama)[J]. Business and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 2021, 12.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营运能力存在的问题各抒己见,研究的视觉虽然宽泛,但最终都是为了帮助企业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率,存货周转率以及增加集团经济效益的目的。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21金维他公司在企业营运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该企业在营运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达到提升该企业营运能力的目的。
[6]王雅柔 ,彭博文, 范翊琳, 葛惠. 营运资金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J]. 财经界, 2020(19):2.

慈善调研情况汇报

慈善调研情况汇报

慈善调研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和各位同事:大家好!我负责进行了一次关于慈善的调研,并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调研目的慈善是社会的治理要素,对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福祉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便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各地慈善组织、捐助者和受助者进行,重点了解慈善行为的动机、捐助方式和效果。

访谈主要针对相关慈善机构的负责人和慈善活动参与者,了解他们对慈善事业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文献研究主要针对已有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报告进行梳理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1.慈善行为的动机和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慈善行为的主要动机是给予帮助和善良的愿望。

捐助者主要通过提供金钱、物资和时间等方式参与慈善事业。

不同的捐助者对于不同的慈善项目有着不同的偏好,有些人更愿意捐助给教育和医疗领域,有些人更倾向于帮助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

2.慈善机构和管理我们发现,目前我国慈善机构的数量庞大且各种形式纷杂,建设有待加强。

有些慈善机构缺乏专业管理和规范的运作体系,导致慈善活动的效果不佳。

另外,一些慈善机构的协调能力不足,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均。

3.受助群体和效果评估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受助群体中以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为主。

然而,慈善活动的效果评估不够科学和全面,导致有的慈善项目效果不明显,有的甚至出现了“接受捐助”而不是“走出困境”的情况。

四、建议和改进措施1.加强慈善机构的管理和建设,推动慈善机构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

建立和完善慈善组织的运作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2.加强对慈善行为的引导和培养,提升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和意识。

开展慈善教育和宣传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加强慈善活动的效果评估和监督,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和标准。

及时调整和改进慈善项目,确保慈善活动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慈善机构的可行性报告

慈善机构的可行性报告

慈善机构的可行性报告1. 背景慈善机构是一个致力于帮助有需要的人群或推动社会发展的非营利组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关注度增加,慈善机构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报告旨在分析慈善机构的可行性,探讨其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发展趋势和机会。

2. 可行性分析2.1 社会需求当前社会存在许多弱势群体,包括贫困人口、残疾人士、儿童等,这些群体对于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有着刚性需求。

慈善机构可以通过募捐、资助项目等方式帮助这些群体,满足社会的需求。

2.2 法律政策支持政府对慈善机构通常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包括税收优惠、资金补助等,这为慈善机构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帮助。

2.3 可持续发展慈善机构通常会依托社会爱心和善款进行运作,如果能够建立良好的公信力和透明度,吸引更多人参与,就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3. 机会与挑战3.1 机会•社会对于慈善事业的需求逐渐增加•技术的进步为慈善机构提供了更好的传播和募捐渠道•政策支持为慈善事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3.2 挑战•慈善机构需要建立公信力和透明度,吸引更多捐赠者信任•资金获取和管理是一个挑战,需要精细规划和执行•慈善机构的管理和运营也需要专业人士的支持和监督4. 发展建议4.1 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公信力慈善机构需要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信任。

4.2 多元化的筹款方式除了传统的募捐活动,慈善机构可以尝试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筹款,吸引更广泛的群体参与。

4.3 专业化管理团队慈善机构需要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包括财务、项目管理等专业人才,保证组织的运作和发展。

5. 结论慈善机构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只有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公信力,多元化筹款方式,并且建立专业管理团队,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服务社会的使命。

慈善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慈善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慈善事业发展调研报告2019-08-17⼤⼒发展慈善事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善之区,具有重⼤意义。

今年已来,刘淇同志先后三次就慈善事业发展进⾏专题调研,强调要抓紧建⽴完善的慈善体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良好风尚,努⼒推动⾸都慈善事业加快发展。

为此,市委研究室、市民政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就北京市慈善事业发展情况进⾏了调研。

⼀、慈善事业的概念和特征1.慈善的内涵上世纪九⼗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开始了对慈善事业的研究。

迄今,对慈善和慈善事业的内涵并没有取得⼀致的意见。

根据受助对象的不同,⽬前对慈善和慈善事业有⼴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慈善概念是指社会公众建⽴在⾃愿基础上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偿救助⾏为。

狭义的慈善概念与英语中的charity相对应,指的是给穷⼈提供的帮助、救济和施舍,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的慈善概念。

⼴义的慈善概念是指建⽴在社会捐献经济基础之上的民营社会性救助⾏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教授认为:“如果将时间与产品转移给没有利益关系的⼈或组织,那么,这种⾏为就被成为‘慈善’或‘博爱’。

”⼴义的慈善概念与英语中的philanthropy 相对应,指的是中⽂中的公益事业。

公益是⼀种⼤慈善,资助的对象不仅有穷⼈,还有宗教、教育、科研、⽂化、环保事业等。

⼴义的慈善事业也被笼统地称为慈善公益事业。

从狭义的慈善事业到⼴义的慈善公益事业,外延的扩展反映了慈善事业的历史演变。

现代意义的慈善公益事业较之传统意义的慈善事业,在以下⼏个⽅⾯发⽣了显著的变化:⼀是观念形态上,传统慈善观过分依赖于宗教意识,慈善⾏为被看作是富⼈对穷⼈的恩赐,⽽现代慈善活动⼀般被看作是社会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

⼆是在组织层⾯上,早期慈善主要局限于教会、⾏会、宗族等共同体,会在施舍者和受施者之间形成⼀种⼈⾝依附关系,⽽现代社会中,个⼈超越了公共体的束缚,以公民⾝份志愿参与慈善⾏为,两⼤主体是平等关系。

三是在⾏动主体上,传统慈善活动⼀般由宗教团体或单独个⼈开展,现代慈善事业越来越依靠众多的专业化慈善组织尤其是基⾦会组织进⾏。

非营利组织和慈善市场研究报告

非营利组织和慈善市场研究报告

非营利组织和慈善市场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非营利组织在慈善市场中的角色和影响力。

通过对现有非营利组织和慈善市场的研究和分析,本报告旨在提供关于如何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建议和思考,促使更多人参与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来。

1. 研究背景1.1 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和分类非营利组织是指为公益目的而建立,不以获利为目标的组织。

根据其目标和性质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社会服务型、环境保护型、教育培训型、慈善救助型等。

1.2 慈善市场的现状慈善市场是指利用各种渠道进行慈善募捐和资金运作的环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慈善市场逐渐形成。

目前,慈善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非常活跃,但仍需进一步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和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性。

2. 非营利组织的作用2.1 社会问题解决非营利组织通过开展各类项目和活动,致力于解决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如贫困、教育、环保等。

其作用不可忽视,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2.2 社会创新与进步非营利组织灵活机动,能够积极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并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创新。

通过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非营利组织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慈善市场的发展3.1 政策环境的重要性政策环境对慈善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需要积极出台支持性政策,鼓励更多的公众和企业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同时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管,确保慈善资金的合理使用。

3.2 科技创新与慈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数字化、互联网等技术在慈善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通过科技的力量,可以实现慈善资源的更好分配和管理,提高慈善事业的透明度和效率。

4. 促进非营利组织和慈善市场发展的建议4.1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慈善事业的宣传,提高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认知度,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慈善行动中来,共同推动慈善市场的发展。

4.2 建立合作与协同机制非营利组织之间以及与企业、政府的合作是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立合作与协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民政局社会慈善服务工作现状调研报告4篇

民政局社会慈善服务工作现状调研报告4篇

民政局社会慈善服务工作现状调研报告4篇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下面初心为您推荐民政局社会慈善服务工作现状调研报告4篇。

民政局社会慈善服务工作现状调研报告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XX〕45号)发布后,我市各级民政部门从健全完善制度、加强机制建设、规范审核审批、强化能力保障等方面入手,迅速抓好贯彻落实。

近期,我们根据省民政厅《关于做好民政部调研督查准备工作的通知》,又在全市广泛开展了调查研究,进一步推动全市城乡低保工作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调研情况(一)国发45号文件落实情况一是进一步强化了低保制度建设。

国发45号文件下发后,我市各级民政部门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宣传贯彻文件精神,重点对规范低保审核审批程序、建立低保信息核查机制、强化机构建设等方面提出的新举措、新要求进行了认真研读。

同时,各区(县)民政局就如何深入贯彻文件精神广泛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意见和建议,并从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低保家庭经济状况联合比对机制和信息管理平台,强化低保经费保障等方面出台城乡低保管理办法和相关的配套措施。

市民政局根据近期调研情况又起草制定了《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重点从规范保障标准制定、规范低保对象认定、规范审核审批程序、健全完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强化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监督机制以及强化工作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确保国发45号文件精神严格落实到位。

目前,《实施意见》已开始征求各部门意见建议。

二是进一步健全了运行机制。

为进一步健全低保运行机制,我市各级民政部门按照省民政厅要求,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率。

首先,着力建设低保家庭信息核查比对机制,进一步加大救助申请家庭收入财产核查力度。

市民政局联合市公安、人社、住房、公积金、工商、税务等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城乡低保家庭信息比对工作联动机制的意见》,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联合比对,严把入口关,初步建立起了跨部门、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

慈善组织的功能发挥研究——以南京主要慈善组织为考察点的开题报告

慈善组织的功能发挥研究——以南京主要慈善组织为考察点的开题报告

慈善组织的功能发挥研究——以南京主要慈善组织为考察
点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慈善组织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涉及教育、贫困救助、医疗保健、文化艺术、环境保护等领域。

慈善组织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缓解社会矛盾、改善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因此,研究慈善组织的功能发挥情况,有助于深入了解慈善组织的发展状况和发挥作用的途径,提高慈善事业的质量和效益,为深化社会治理、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以南京市为考察点,选取南京城市基层组织、南京市慈善总会、南京市红十字会等主要慈善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调查问卷、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慈善组织的功能发挥情况进行考察和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慈善组织的发展状况、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慈善组织的资金筹集以及资金使用情况、慈善组织的公益服务项目覆盖范围和效果评估等。

三、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期结果包括:1.了解南京主要慈善组织的发展状况、工作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等情况;2.梳理慈善组织的功能发挥途径,如资金筹集、公益服务项目等;3.归纳南京慈善组织的成果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四、研究意义:
该研究对探索南京主要慈善组织的发展状况和作用、完善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同时,研究成果也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和推广。

“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中,存在一种“省管县”体制,即由省级政府直接管理的一些县。

此种体制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但对于当前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探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探讨“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其实践经验值得借鉴和总结。

因此,本研究拟对“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探讨,旨在总结其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并提供改进策略。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其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以优化该体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对“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的相关法律政策进行梳理和解读;2. 分析“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的运作机制;3. 总结“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的经验和优点;4. 分析“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的问题和不足;5. 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政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和整理有关“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的相关文献资料;2. 设计问卷调查,并选择几个“省管县”进行调查分析;3. 找到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其意见和建议;4. 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5. 提出改进措施和政策建议,并撰写研究报告。

四、预期性成果和应用前景本研究预计能够全面系统地探讨“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的优点和存在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政策建议,可以为地方政府改进和创新“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提供参考。

同时,在我国省级行政区划调整和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本研究的成果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具有实际操作价值和应用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国内研究综述
(1)关于发展慈善事业必要性的研究:
有学者从慈善的经济功能和“第三次分配”的功能分析慈善事业大力发展的必要性(施昌奎,2009;周伟、崔执树,2007);有学者从慈善事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角度分析发展慈善事业的必要性(何兰萍、陈通,2005;王峰,2011);有学者认为慈善事业具有“社会稳定器”的功能(施昌奎,2009;郑功成,1997;陈成文,2000;杨方方,2004;李馨,2009;刘俊红,2007);还有学者认为慈善事业起着“净化社会心灵”,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施昌奎,2009;杨方方,2004;郑功成,1997;陈成文,2000;李馨,2009;刘俊红,2007)。
(2)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研究:
有学者提出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关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资源或是滥用资源,政府所进行的活动并不总像理论所说的那样有效,而独立于政府之外的非盈利组织能够有效解决政府失灵问题,即政府失灵理论(Burton A. Weisbro,1974);有学者分析了非营利组织在提供某些物品中的优势地位,进而论证了为什么某些特定的活动只能由非营利组织而不是营利组织来承担,即合约失灵理论(Henry B. Hansmann,1980);有学者提出了第三方管理理论来说明非营利部门的缺陷,进而论证了政府支持志愿部门的必要性(Salamon,1981);有学者认为:所有的福利服务中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服务的资金集和授权;二是服务的实际配送。他们以这两种要素为核心变量,提出了政府与非营利部门关系的四种基本模式:政府支配模式、第三部门支配、双重模式、合作模式,即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关系类型学(Benjamin Gidron、Ralph Kramer、L. M. Salamon,1992);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互动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增补性、互补性和抗衡性。增补模式主要强调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动态性,非营利组织可根据选民的偏好随时改变服务的规模与内容。互补模式则强调非营利组织是政府的伙伴,在功能上对政府有补充作用。抗衡模式强调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权力博弈关系,即政府制定法律来影响、监督和控制非营利组织行为,同时非营利组织也影响和监督政府的公共服务过程(Dennis.R.Young,2000);有学者提出国家、市场与第三部门相互依赖模式(Robert Wuthnow,1991)。
(1)慈善事业重要性的研究:
有学者介绍了非政府组织的内涵、非政府组织在国际论坛中的作用,及同本国政府和政治运动的互动、同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J.L. Fernando、A.W. Heston,1997);有学者指出非政府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变革做出了贡献(Gerrard Clark,2000);有学者论述了NGO在全球范围内对政治体制的影响,以及他们的存在对可持续发展的希望(Julie Fisher,2002)。
(3)关于慈善事业运营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研究:
关于慈善事业运营不畅的原因研究:
有学者将原因归结于NPO失灵(施昌奎,2009);有学者认为慈善事业缺乏分工与协作(施昌奎,2009);有学者认为慈善事业缺乏经营人才(施昌奎,2009);有学者认为行业协会的功能不强,组织能力有待加强(施昌奎,2009);有学者从慈善意识淡薄角度分析,认为传统文化、熟人社会以及“差序格局”的传统人际关系不利于公众慈善意识的培养(施昌奎,2009;王峰,2011;罗竖元、李萍,2009);有学者认为宗法血缘观念基础上的财富伦理观、缺乏信任是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周中之,2008)。
(2)慈善事业运营管理体制创新研究对我国目前慈善事业摆脱慈善“丑闻”,步入正规化、制度化、普及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具有显性的价值。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综述
虽然国外慈善行为历史悠久,现代慈善事业也相当发达,但是相应的慈善研究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兴起和逐渐完善。即便国外相关研究与国外慈善事业的发展相比起步晚,但是仍早于我国,且比我国成熟。
二、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现状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
我国是最早倡导与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之一。虽然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经历了起伏波折,但自从1981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以来,慈善事业逐步复兴。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重获新生。同年《人民日报》首次为慈善“正名”,标志着政府开始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激发了社会广大民众的志愿精神和慈善热情,使得我国的慈善事业步入了高速发展期。我国的慈善组织数量和社会捐赠款数不断增加,参与慈善事业的人员也不断扩大。慈善事业逐步成为社会的第三次分配,是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
关于慈善监督体制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我国慈善组织的监管机制不健全(罗明霞,2007;施昌奎,2009;廖建军,2011;王峰,2011;李长春,2013;徐晗,2012;丁冬月,2012);也有学者从企业家慈善行为分析道德评价机制欠缺(周中之,2013);有学者认为政府缺乏对草根组织的监管(施昌奎,2009;刘晓丽,2011);有学者认为缺乏第三方评估监督机构(施昌奎,2009;刘晓丽,2011)。
关于慈善管理体制的研究:
有学者从法律形态角度分析,认为法律规范成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障碍(施昌奎,2009;黄丹、姚俭建,2003;高志宏,2012;胡卫萍、赵志刚、高志民,2013;董慧凝、周京、赵伟,2013;李馨,2009;孙宇芳,2006);有学者认为我国的慈善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王守杰,2010)有学者从政府与慈善组织之间的关系分析,认为政府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不清,慈善组织缺乏独立性(施昌奎,2009;李国林,2005;许琳、何晔,2005;孙萍、吕志娟,2006;汪大海、何立军,2010;王峰,2011;乜琪,2013;李海霞,2008;周康,2013);有学者认为我国的慈善事业面临着公信力危机(王峰,2011;石国亮,2012;姚俭建,2013;李馨,2009;周康,2013);有学者认为我国慈善组织的公益化被异化了(高志宏,2012);有学者研究我国基金会,认为基金会慈善面临着合理性和有效性问题(丁波,2008),我国基金会慈善出现失灵状况(罗照华,2013);有学者研究认为我国慈善组织是垂直化的行政隶属关系和科层制管理,割裂了慈善组织之间的横向联系(施昌奎,2009;刘晓丽,2011);也有学者从慈善组织自身角度研究,认为目前我国的慈善组织数量上少,慈善组织能力不足(黄丹、姚俭建,2003;许琳、何晔,2005;刘俊红,2007;孙宇芳,2006;周康,2013);也有学者从慈善事业的作用角度分析,认为慈善事业的功能有待加强(楼军江、王守杰,2008)。
其二,关于慈善捐赠方面的研究:有学者认为我国居民捐赠较低(南锐、汪大海,2013);也有学者认为我国企业慈善捐赠水平较低(李莉、梁栋,2007);有学者描述了我国企业参与公益捐赠的现状:90%以上的企业自成立以来有过捐赠;民族企业的捐赠表现优于跨国公司;民族企业的捐赠更多地指向传统慈善领域(葛道顺,2007);有学者认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募集手段与方式相对落后,专业化的募集机制尚未建立(施昌奎,2009);有学者认为我国慈善事业缺乏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和经营人才,稳健高效的投资机制尚未建立(施昌奎,2009);有学者认为影响和决定捐赠主体的内在动机为利他主义、互惠和直接收益,外在影响主要有公益需求、捐赠主体、捐赠方式、非政府组织和经济政策等因素(郭建,2009);有学者认为募捐与救助没有分离,专业化的组织尚未建立(施昌奎,2009)。
其三,关于慈善志愿者方面的研究:还有学者认为我国目前没有形成稳定的、专业化的、覆盖面广的慈善志愿者工作队伍(许琳、何晔,2005;赵俊男,2013);现在慈善组织中仍存在着“请志愿者来帮忙”的观念,绝大部分年轻人只是把志愿服务视为单纯的学雷锋做好事(刘丹莉,2008);有学者认为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很难从“低参与率、高流失率、低层次服务、低服务质量”的泥潭中解放出来(张网成,2011);有学者认为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少严格的选拔程序和机制,没有给予志愿者足够的指导和培训和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吴鹏,2009)。
关于慈善激励体制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我国慈善事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汪大海、何立军,2010;廖建军,2011);有学者从慈善组织的审批制度分析,我国的审批制度过严,门槛过高(施昌奎,2009;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军,2011;丁冬月,2012;胡卫萍、赵志刚、高志民,2013;赵俊男,2013;罗明霞,2007);有学者认为我国的税收激励作用不明显(罗明霞,2007;刘晓丽,2011;赵俊男,2013;徐晗,2012)。
由于我国步入了快速转型期,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的转换充满了矛盾。慈善不断被“丑闻”拷问:红十字会的“天价帐篷”“天价餐费”以及“郭美美事件”暴露出慈善组织运营管理的缺陷;“中国妈妈”胡曼莉私吞孤儿善款及2010年的章子怡的“诈捐门”透露出个人组织慈善所带来的运营管理的不透明及缺乏监督体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前,慈善事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慈善事业的运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3)慈善组织的专业化治理研究:
有学者分析了22个国家的慈善组织的范围、结构、筹资和作用等(Lester M. Salamon,1999);有学者综合了散落于美国各现行法律条文关于慈善的规定,详细介绍了当前美国慈善组织的界定、慈善地位的经济收益、公益慈善机构和私人基金会游说活动、商业活动、海外活动、自我管理等相关的法律规定(Betsy Buchalter Adler,2002)。
河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慈善事业运营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院(中心):政法学院
学科专业:社会学
研究方向:组织社会学
研究生:
指导教师:
入学年份:2012年
开题日期:2014年4月
研究生学院
一、题目名称及来源
(一)题目名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