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足矣
山东省中职语文教材目录

山东省中职语文教材目录(2015年版)第一册第一单元放歌如火的青春1. 我很重要毕淑敏2. 十八岁和其他杨子3.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4. 青春苏雪林5. 带上三句话上路李小刀第二单元编制多彩的梦想6.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7.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8. 敬业与乐业梁启超9. 我的梦想史铁生10. 选对池塘钓大鱼雷恩•吉尔森第三单元弹奏生命的乐章11. 最后一片叶子欧•亨利12. 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13. 我的四季张洁14. 给我三天视力海伦•凯勒15. 热爱生命食指第四单元品读多味人生16. 一碗清汤荞麦面栗良平17. 项链莫泊桑18. 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19. 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20. 幼学纪事于是之第五单元扬起自信的风帆21. 过万重山漫想刘征22. 李白诗二首将进酒行路难23. 劝学荀况24. 民族自信力断想司空奇25. 古代发明三则李洪甫第六单元赏析自然的杰作26. 荷塘月色朱自清27. 台湾蝴蝶甲天下丛培香28. 石钟山记苏轼29.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30. 忆青岛梁实秋第二册第一单元构筑情感的驿站1. 我的母亲老舍2. 《诗经》二首静女黍离3. 故乡的榕树黄河浪4. 论友谊培根5. 就是那一只蟋蟀流沙河第二单元擦拭理性的目光6. 师说韩愈7. 拿来主义鲁迅8. 思考的威力牛守贤9.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10. 科学是美丽的沈致远第三单元感知赤诚的心灵1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12. 五人墓碑记张溥13.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钟丽思14. 改变人类命运的犹太三星卞毓方15. 觅渡,觅渡,渡何处梁衡第四单元漫步艺术的殿堂16. 明湖居听书刘鹗17.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18.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梁思成19. 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柳鸣九20. 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戴平第五单元透视历史的烟云21. 鸿门宴司马迁22. 新闻二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23. 宋词二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24. 落日朱启平25. 都江堰(节选)余秋雨第六单元审视文明的进程26. 张衡传范晔27.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冯骥才28. 读数时代南帆29.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杨振宁30. 不该遗忘的废墟王英琦第三册第一单元面对职业的思考1.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马克思2. 学业•职业•事业朱光潜3.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苏力4. 工作与人生王小波5. 我的信念居里夫人第二单元培养敬业的精神6.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斯蒂芬•茨威格7. 创造宣言陶行知8. 寻找时传祥孙德宏9. 一张诊断书张拓10. 列车上的偶然相遇阿历克斯•哈利第三单元恪守处世的准则11.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12.十首足矣刘心武13. 绝品谈歌14. 心灵品管杏林子15. 宽容之乐松下幸之助第四单元把握成功的机遇16. 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王选17. 成长拉索尔•贝克18. 功课很重要比尔•盖茨19. 许振超,新时代的中国工人李丽辉宋学春20. 人生成功三部曲李开复第五单元徜徉诗歌的海洋21. 再别康桥徐志摩22. 致橡树舒婷23. 外国诗二首致大海普希金我愿意是急流裴多菲24. 短诗二首断章卞之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25. 回答北岛第六单元领悟散文的神韵26. 故都的秋郁达夫27. 赤壁赋苏轼28.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29. 假如我有九条命余光中30. 谈之美李国文第七单元走进小说的世界31. 阿Q正传(节选)鲁迅32.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33. 老人与海(节选)海明威34. 小小说二篇公民证阿•马里纳特一个小偷和失主的通信奥托•纳尔毕35. 荷花淀孙犁第八单元拉开戏剧的帷幕36. 雷雨(节选)曹禺37. 威尼斯商人(节选)莎士比亚38. 窦娥冤(节选)关汉卿39. 茶馆(节选)老舍40. 穆桂英挂帅(节选)。
十首足矣(推荐5篇)

十首足矣(推荐5篇)第一篇:十首足矣《十首足矣》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速读的方法。
2发掘所选唐诗所蕴涵的人性美和人文关怀。
3领悟本文质朴的语言,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视角。
教学重点:通过速读领悟文章的内涵。
文章形式与内涵的统一。
教学难点:文章形式和内涵的统一。
教学过程:1.速读全文,回答问题要求学生合上书本来复述十首诗的作者、题目和内容。
它们分别是:孟郊的《游子吟》杜牧的《清明》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孟浩然的《春晓》李绅的《悯农》李白的《朝发白帝城》贺之章的《回乡偶书》可以选部分同学进行比赛,看谁记得快,记得牢,记得准。
2.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由香港“最受欢迎唐诗选举”展开话题。
唐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成千上万首唐诗中选出的10首,可谓名篇精品。
为什么这10首会受到欢迎,原因何在?由此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依次引录10首唐诗,评析其中所蕴涵的人性美。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10首唐诗的意境,最为推崇的是名列榜首的孟郊的《游子吟》。
因为诗中所歌颂的已不是单纯的狭义的母爱,而是诗中所蕴涵的对纯真人性的眷念与向往,并呼吁人们“保留一段热肠一片温情,不能见利而忘义,不能丧失良知”。
“慈母”这一诗歌意想所承载的思想内涵经过作者的阐释,显得更形象、更博大、更具体。
第3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报上所载的“一些令人难堪令人恶心乃至令人发指的报道”,从独特的视角做出假设——如果这些恶人读过一点唐诗,“引发出哪怕些微的感到与审美愉悦”,人性就不至于沦落到如此地步。
言辞中对唐诗所能产生的陶冶、教化作用予以充分的肯定。
这两段是作者着墨的重点,《游子吟》中所蕴涵的崇高人性美与报道中丧失人性的恶性相对照,更显出人性的珍贵与伟大。
接下来的9首,作者边录边析。
无论是《清明》中的绵绵人情,《静夜思》中的乡恋之情,还是《登鹳雀楼》、《乐游原。
中对人生的追求和彻悟,以及另外几首诗中对落花的怜惜、对野草的赞美、对劳动者挥洒汗水的关切……无不源于人世间最朴素、最纯真、最美好的人性。
十首足矣

• • • • • • • • • 重点词语 呼吁( yù ) 气喘吁吁( xū) 深邃 ( suì ) 记载( zǎ) 三年五载(zǎi ) 载歌载( zǎi)舞 怨声载 i (zài )道 群殴 横( hèng )财 飞来横( hèng )祸 横( héng )挑鼻子竖挑眼 nüè 虐( )待 戏谑( ) 赎金 赚钱 起码 佳肴 xuè 残羹冷炙 针灸(jiǔ ) 精髓 ( suǐ) 永葆青春 强求
作者( 刘心武)的文学常识:
– 生于1942,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 – 短篇 ( )小说《班主任》,《我爱每一片绿叶》, 《黑墙》、《ss白牙》 – 中篇小说《如意》、《立体交叉桥》, – 长篇小说有《钟鼓楼 》,《风过耳》、《四牌 楼》, – 纪实小说《5· 19长镜头》、《 公共汽车咏叹调 》 等。 – 并从事《红楼梦》研究和建筑评论,
贯穿全文的线索— 对纯真人性的(眷恋 )和(向往 )。
文章结尾的作用— 既点明(中心主题),又有使人掩 卷而回味无穷的意蕴。
铭记十首唐诗: 《游子吟》 《清明》 《静夜思》 《登鹳雀楼》 《 乐游原 》 《春 晓》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悯农》 《早发白帝城》 《回乡偶书》。
作者之所以十分推崇这十首诗的 原因: 因为这十首诗凝聚着中华民族 文化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 ( 承袭)的精华,并且也体现 着我们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 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 ) 悚(sǒng)然、 永( 葆 )荣华
三组近义词
• • • • 抚养和扶养:抚养是指 长辈 对晚辈、扶 养是指 晚辈对长辈。 贯穿和贯串:贯穿可用于 抽象事物,较多 用于形象事物。如:一条公路贯穿好几个 村庄; 贯串 只用于 抽象事物,如:一条线索贯 串全文。 违反和违犯:违反后跟的是纪律、规章制 度,违犯后跟的是 法律 。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

读书人是幸福人谢冕教学要求1、联系各自的阅读经历和读书体会,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内涵。
2、能边读边归纳文意,感知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
能唤起对本单元其他的相关联系。
3、能对文中某些内容作注释,逐步养成翻检工具书的习惯。
教学重点1、学习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字词句,边读边归纳大意,感知文章深刻内容。
2、培养学生搜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体验“读书人是幸福人”。
2、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课堂交流讨论,感悟读书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可能都听过这样一句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什么意思呢?学习不能偷懒!读书学习是非常苦的一件事情。
我想做个调查,大家都认为读书是一件“苦差事”么?1.你读书的感受A苦 B苦中有乐 C乐 D乐中有苦教师引导选择A或B的:你是个诚实的孩子选择C或D的:你是个幸福的孩子2.你读书的目的:A 考出好成绩B 让家长高兴 C获取知识 D不知道教师引导选择A或B或D的:你是个诚实的孩子选择C的:你是个幸福的孩子那么,北京大学的王冕教授却说“读书人是幸福人”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读书人是幸福人》,来改变你们的这种陈旧的观点。
二、基本知识1、作者:(板书)谢冕: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诗学理论家。
50年代后期,谢冕作为中文系学生,在北大逗留时间最多、最有感情的是北大图书馆和分散在全校大大小小的图书阅览室。
他是宿舍、饭厅、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竞走者,常在下课后到图书馆看书,就免不了用书包占座。
在他的印象中,这个图书馆“是动荡学海中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港湾”。
谢教授曾经动情的回忆这段青春的记忆“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成长有赖于名园的熏陶、名师的指点,也有赖于这座著名图书馆的灯火,它是我们青春的欢乐和痛苦的见证,如今它已成了点燃在心灵深处的恒久的光明。
2018-2019-山东春季高考作文-word范文 (5页)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山东春季高考作文
篇一:山东省201X年春季高考语文试题作文
山东省201X年春季高考语文试题作文
春天来了,小草沐浴着阳光,生命散发着绿色的光泽。小草高兴地说:“谢谢你,春天。”在我们的生命中,一定也有许多值得感谢的人或事,请以“谢谢你,”为题,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考试既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又考查语文应用能力。对能力的要求由低到高依次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鉴赏评价。
一、考试范围和要求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201X年山东省春季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考试要求如下: 1.识记
(1)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正确识记常用汉字的字形。 2.理解
(1)识记与基本篇目相关的中外著名作家的基本常识及基本篇目的出处。 (2)识记与基本篇目相关的文化常识。
(3)识记基本篇目的文体和相关的文体知识。(4)默写基本篇目中要求背诵的部分和常见的名言名句。 (三)现代文阅读
201X年山东省春季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现代文阅读的考试要求如下: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
2.应用
会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 (1)单项能力。
(来自:WwW. : 山东春季高考 作文 )
①记叙清楚完整,详略得当;描写具体生动;说明能把握特征,语言简明;议论能论点明确,论据充分。
②观察准确,联想恰当,想象合理。 (2)整篇作文。 ①准确理解题意。
②中心明确,立意新颖,选材得当,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③语言准确、通顺、得体。 ④结构合理,条理清楚。 ⑤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二、基本篇目(共75篇)
山东省春季高考语文考纲

一、考试范围和要求(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1.识记(1)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正确识记并规范书写常用汉字。
2.理解理解复杂长句的含义。
3.表达应用(1)正确使用常用词语。
(2)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
(3)辨识和改正一般的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
微信公众号:Jiuwes(5)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区别和变换句式,仿写句子。
(6)把握句子的重音、停顿、语气和节奏。
(7)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口语表达。
(8)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鲜明、生动。
(二)文学、文化常识和诗文背诵识记(1)识记与基本篇目相关的中外着名作家作品知识。
(2)识记与基本篇目相关的文化常识。
(3)识记基本篇目的文体和相关的文体知识。
(4)默写基本篇目中要求背诵的部分和常见的名言名句。
(三)现代文阅读能阅读新闻、科普等实用类文章和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
1.理解(1)理解文中的人物、事件、事物、事理、观点、情感等。
(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1)理清写作思路,划分文章层次。
(2)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3)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3.鉴赏评价(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
(2)评价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古诗文阅读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何、之、为、而、则、以、其、于、乎、乃)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微信公众号:Jiuwes(3)理解基本篇目中出现的通假字的含义。
(4)理解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5)理解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十首足矣-教案

《十首足矣》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背诵十首唐诗,理解十首唐诗蕴含的人性美和人文关怀。
2、能力目标:通过品读、赏析,培养学生品味教材的能力,欣赏课文独特的视角,理解作者倡导人们注重传统文化精华的用心。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读唐诗、悟唐诗、启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背诵十首唐诗,理解十首唐诗蕴含的人性美和人文关怀。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和行文特色,结合现实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竞赛法,朗读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在浩瀚的唐诗星空,星光灿烂,群星璀璨,仅见于《全唐诗》一书,就有2300多位诗人的近5万首诗作。
其中李白、杜甫的诗名纵贯古今、名震中外,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诗人在各自的诗歌领域独树一帜、异彩纷呈。
可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却认为:读唐诗十首足矣!那么这十首唐诗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这十首小诗能代表唐诗精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心武的《十首足矣》,感受其中的真谛。
二、作家作品简介。
刘心武,当代作家。
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1977年11月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开伤痕文学先声,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由此取得在文坛上的地位。
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黑墙》《白牙》等。
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
长篇小说有《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
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意蕴深厚。
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
90年代之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对民间红学的蓬勃起到推动作用。
《十首足矣》5

《十首足矣》5《十首足矣》科目:语文班级:14升学课型:新授课时:第五课时备课人:苏大丽李华君备课时间:3.14 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十首唐诗。
2能力目标:能从新的角度来体验、感悟这十首唐诗。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重点:通读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十首唐诗。
难点:能从新的角度来体验、感悟这十首唐诗。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二、通读全文,思考问题。
1、“在体味到人生有层楼可上的同时,又深知人生的有限,以一种彻悟的心态维系一种进退的度数,吃透了这两首诗的精髓的人,又有哪位会短视到谋取近利而不顾廉耻、妄想永葆荣华而贪得无厌呢?”(1)这里的两首诗是指哪两首?。
(2)这两首唐诗表达出怎么样的意境?。
(3)解释词语。
度数。
2、“我想一个多少能从这些诗句中感受到对落花这种最低等生物的怜惜、对野草这各最卑微事物枯荣的关切以及对最普通的劳动者汗珠的珍惜的美好情愫的人,他是决计不可能对活泼的粗暴戕害的。
”(1)解释词语:戕害:;情愫:。
(2)“最低等生物”是指什么?。
(3)“最卑微事物”是指什么?。
(4)“最普通的劳动者的汗珠”是从哪里引发出来的?。
(5)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3、“一是把我们引到大自然的奇瑰怀抱中,一是将我们导入人世间最朴素的人情中,反复咏诵这样一此明白如画而又美不胜收的诗句,我们灵魂上纵有厚尘积垢,总也能涤出一些真善美来吧?”(1)“一是把我们引到大自然的奇瑰怀抱中”,是从哪一首中引发出来的?。
(2)描绘了怎么样的“大自然的”景象?。
(3)“一是将我们导入人世间最朴素的人情中”是从哪一诗中引发出来的?。
(4)写出了怎么样的情愫?。
(5)由此,说明了什么?。
三、阅读最后一段课文:(1)作者为什么在文中首首俱录这十首唐诗?是因为这十首唐诗为人们不了解吗?。
(2)“唱卡拉OK搓麻将‘抓黑叉’跳迪斯科练气功算命遛鸟养鱼喂猫饲狗再没有闲空吗?”一句一口气说下来,是不是太急了?能在中间加上一些缓冲一下的标点吗?应该怎么样加上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 诗
千载一挥间 ,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那一首首灿若星辰的唐诗,
至今依然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 力!
十首足矣
刘心武
教学目标
1. 理解十首唐诗蕴涵的人性美和人文关怀。
2. 欣赏课文独特的视角,理解作者倡导人们注重传统
文化精华的用心。
3. 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认识,培养热爱民
族文化的感情。 • 教学重点;理解十首唐诗蕴涵的人性美和人文精神 • 教学难点;欣赏课文独特的审美视角
讨论:
对《登鹳雀楼》《乐游园》的理解:
1、大众化的理解: 《登鹳雀楼》写出人生境界的宏廓。 《乐游园》体味人生的有限。
2、作者理解: 以一种彻悟的心态维系一种进退的度 数
讨论:
1、大众化的理解: 《春晓》描写春雨后的清晨。 《赋得古原草送别》草原送别。 《悯农》对农民的悲悯和同情。 2、作者理解: 对落花这种低等生物的怜惜,对野 草这种卑微事物枯荣事物的关切以及 对劳动者汗珠的珍惜。
4、全文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
前三首详,后七首略,因为前三首谈论 的是最基本的人性,也是作者重点谈的 问题。后者谈的是人生观、价值观、世 界观、审美观。
课后作业
1、背诵十首唐诗 2、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中国人灵 魂的咏叹。人们或歌以咏志,或诵以怡情, 或习之修身。利用课余时间诵读古诗词或当 代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或者背诵比赛。
( 个体血脉与他人与群体的承续关系 )
王之涣《登鹳雀楼》—(山河壮美,向上进取 ) 李商隐《乐游原》— (人生有限,不应虚度 ) ( 彻悟:维系一种进退的度数 )
孟浩然《春晓》——(夜雨晨景,怜惜落花)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草原送别,赞美野草 ) 李绅《悯农》——( 对农民的同情 )
3、列举的丑恶现象:
子女虐待生母生父、后母虐待前妻之子、 恶教练绑架幼小学员并将其害死。
4、原因之一是:
没有对唐诗进行品读、感悟,没有受 到唐诗的熏陶。
导读二:阅读6—10段,依据示例完 成下列问题
前面,作者通过对《游子吟》的品读和感悟, 把《游子吟》所蕴含的人性美作了深刻的阐 释。 示例: 《游子吟》——(歌颂母爱)(和谐 共处---象征着孕育抚养调教指引了我们个体 生命的所有外在因素,使我们对个体与他人 与群体的和谐,产生出一种向往,引发出切 实的努力。)
人无贵贱,事无大小,平凡中显伟大。最朴素、纯真。 ( )
李白《早发白帝城》—(大自然的怀抱 )
贺知章《回乡偶书》—( 人间真情 ( 追出:
这十首唐诗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 统中一种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并 且也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 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
导读一
快速阅读1—5段,思考下列问题 1、对《游子吟》大众化的理解是怎样的? 2、作者新颖独特的理解是怎样的? 3、在对《游子吟》理解与感悟时,作者列举 了哪些丑恶的现象?原因之一是什么?
1、对《游子吟》的大众化的理解是:
《游子吟》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
2、作者新颖独特的理解是:
象征着孕育抚养调教指引了我们个体生命的所有 外在因素,使我们对个体与他人与群体的和谐, 产生出一种向往,引发出切实的努力。
3、为什么香港人把《游子吟》列在榜首?
因这是歌颂母爱的诗。作者认为,人生在世, 无人不在羁旅之中。诗中的慈母,所构成的意 象,早已超 越了狭义的生母,而象征着孕育抚 养调教指引我们个体生命的所有的外在因素。 使我们对个体与他人群体的和谐,产生出一种 向往,引发出切实的努力。因此,有此同感的 人,必能领悟此诗的内涵。
并呼吁人们: 读一点唐诗背一点唐诗品一
点唐诗
小结: 本文作者以人们对唐诗的大众化理解为 基础,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从独特的角度 对十首唐诗进行了品读和感悟,评析了其中 所蕴含的人性美。联系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 象,与诗歌中的真善美进行鲜明的对照,激 发我们去恶趋善,对人性美 “产生一种向往,引发出切实的努力。”
对《清明》《静夜思》的理解:
1、对《清明》《静夜思》的大众化的理解是: 《清明》——如画如乐、明丽清新 《静夜思》——乡情、亲情 2、作者新颖独特的理解是: 《清明》蕴含着一种温馨的人性,陌生人之间的亲 切和谐相待,体现出对人生健康乐趣的追求。 《静夜思》联想到家乡父老乡亲,意识到个体血脉 与他人与群体的承续关系。
作者介绍:
刘心武,当代作家,生于1942年。1977年发 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开“伤痕文学”的 先河,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获 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长篇小说《钟 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 之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 题做过系列讲座,对民间红学的蓬勃发展起 到了推动作用。
对《朝发白帝城》《回乡偶书》的理 解: 1、大众化的理解: 《朝发白帝城》表达诗人遇赦后的喜 悦心情。 《回乡偶书》写出游子回乡的感受。 2、作者理解: 《朝发白帝城》把我们引到大自然的 奇瑰怀抱中。 《回乡偶书》将我们导入人世间最朴 素的人情中。
杜牧《清明》——( 春雨中行人思绪和愿望 ) ( 温馨人性---对人生乐趣的健康追求 李白《静夜思》——( 乡土之恋 ) )
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读准加下划线字的读音 羁旅( jī )—— 长久寄居他乡 mān 颟顸( )(hān )—— 糊涂而马虎 情愫( sù)—— 感情 qiāng )—— 伤害 戕害(
2、“十首足矣”的含义是什么?
“十首”,是指香港一家文化机构,采用投票 选出的十首最受欢迎的唐诗。“足矣”意思是 足够。作者认为,这十首唐诗基本上概括了人 的本性、思想、情感、理想,凝聚着中华民族 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也体现着中 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全人类仰望的 高度。
题解:
“十首”,是指香港一家文化机构,采用投票选出 的十首最受欢迎的唐诗。“足矣”意思是足够。作 者认为,这十首唐诗基本上概括了人的本性、思想、 情感、理想,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 承袭的精华,也体现着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达到 的一种全人类仰望的高度。 作者以人们对这十首诗的大众化理解为基础,结合 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一个独特新颖的角度来品读、 感悟这十首唐诗,从而引导我们把对这十首诗的理 解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