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统治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28张PPT)

困难模式
简历:16岁之前 帮地主刘德放牛;
做皇
帝
√ 地狱模式
16—20岁 当和尚化缘(乞丐) 21—24岁 当和尚,读书为主 25—40岁 创业(造反、起义)
40—71岁 当皇帝
将朝代卡内容补充完整
明朝建立
明朝疆域 明代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
平方公里
时间:
1368年
都城: 应天府(南京)
“高筑墙,广积粮, 缓称王”
弊:①内容空洞
,形式呆板,脱离 实际,禁锢思想, 扼杀人才。
年代 汉代时期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世界主要科技发明 45(件) 45(件) 67(件) 472(件)
中国 28 32 38 19
占百分比 62﹪ 71 ﹪ 57 ﹪ 4﹪
②阻碍科学和文化 的发展和进步,严 重阻碍中国社会的 进步。
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下列图片反映了哪一政权 的什么制度,该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锦衣卫印
东厂腰牌
明朝 ——“厂卫制度” 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影响:
利:加强了君权,对维护明王朝的统治起到了 一定的作用。 弊: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
接向皇帝负责。 明成祖设内阁
在地方 军事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设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 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元影朝响
由使中皇书权省高掌度管全集国中的,行君政主事专务,制下 设大吏为、加户强、礼、兵、刑工六部,分
——《明实录》卷五十九
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朝)之大弊。 人君(皇帝)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朝的统治》课件(共25张PPT)

2020/10/18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共25张PPT)
(2)手工业:① 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② 苏是州明代
的丝中织心业;③
景是德全镇
国的制瓷业中心,所产的 青花畅瓷销海内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 统治》 课件(共 25张PP T)
丝 织 品 山 茶 禽 鸟 图
重难点
朱元璋强化皇权和科举考试的变化
2020/10/18
一、明朝的建立
原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 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 不聊生。
一、明朝的建立(自主学习完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建立者: 朱元璋(明太祖) 时 间: 1368年
都 城: 应天(南京)
元朝灭亡的时间: 1368年
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
大臣上朝仪式的变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 统治》 课件(共 25张PP T)
坐
站
跪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2020/10/18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共25张PPT)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举子看榜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 统治》 课件(共 25张PP T)
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宋濂吓出一身冷汗? 锦衣卫的职能是什么?
2020/10/318、设立特务机构:厂卫制度(锦衣卫、东厂) 目的: 监视官民 职能: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 特点: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约束 发展:明成祖成立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
特务统治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集中的突出表现。
景德镇
2020/10/18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共25张PPT)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共46张PPT)

(2)中央: 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
皇帝 皇帝 中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读史料: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 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 ——《明史纪事本末》
秦始皇
明太祖
创立
废相
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
明朝丞相胡惟庸,开国老 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擅自 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洪
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 刺心等酷刑,制造了大量冤错案。用这种专设的特务 机构,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央集权,在我国封 建史上还属少见。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 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 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 用。 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 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 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 经济的发展
1、农业
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
花 生 马铃薯
甘薯
玉米
向日葵
2、手工业
棉纺织业向北推进;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
苏绣
明代青花扁壶
3、商业
①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 ②出现了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
王家大院
明朝经济的发展
农业 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 花生和向日葵等 棉纺织业 从南方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手 工 业 丝织业 制瓷业 商业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从巩固国家的统一来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缓 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了经济; 但加强了对人民的镇压,特别是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说明皇帝依靠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八股取士扼杀了 士人思想的进步,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预示着封 建制度的日益腐朽、渐趋衰落,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 了危机,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共30张PPT)

1368年,朱元 璋称帝,建立明 朝定都应天府, 他就是明太祖。
像朱元璋这样 参加过农民起义的 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另一版本的朱洪武图像
换 位 思 考 : 我 当 皇 帝 怎 么 做 ?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
国家初建,政 局不稳,人心 浮动,我当如 何巩固统治、 加强君权呢?
自主学习二
1、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
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2、强化皇权的目的是什么?
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3、强化皇权的影响?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增强。
分组(中 央、地方、 军事、特 务)讨论 朱元璋强 化皇权的 措施。
明朝机构设置
(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 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的措施.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相权的职责
答案: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材料二:
(2)材料二中呈现的中央官制与哪一位皇帝有关,与之对
应的是他采取的什么措施?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
成此目的,他在地方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 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明代青花风头壶
苏绣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 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皇都积胜图
首都 过程 全面改革官制 中央
明 朝 的 统 治
地方
治国
改革科举制度 设立厂卫制度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 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共44张PPT)

朱元璋像
知识串联
像朱元璋这样 参加过农民起义的 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朱元璋像
明 朝 疆 域 图
元末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所以明朝建立之初, “土地荒芜”、“居民鲜少”,政局不稳,人心浮动,面对严峻 形势,朱元璋充分意识到了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皇权集中的重 要性,并着手进行 改革 。
明朝地方军事机构设置
2、措施
(1)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封诸王。
(2)在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五 军都督府。
问题思考(P67)
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 的特点是什么?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地方和中央 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 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防 止了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 加强了皇权。)
• 5.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C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6.明代全国的制瓷中心是( A ) A、景德镇 B、越州 C、杭州 D、邢州
7.明代从外国引进的主要农作物是( D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马铃薯 ④花生 ⑤向日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学习目标
1、掌握明朝建立、明太祖和 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2、辩证认识加强君权的影响。 3、正确理解“八股取士”的 影响。 4、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
创景设情 据档案记载,南薰殿旧藏了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皇后 画像75幅,其中皇帝画像63幅,大多数皇帝都只有一幅 画像,其中画像最多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一人就有13幅 画像。而让人不解的是,这13幅画像画的都是朱元璋,却 画了截然不同的两个相貌(见图)。
知识串联
像朱元璋这样 参加过农民起义的 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朱元璋像
明 朝 疆 域 图
元末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所以明朝建立之初, “土地荒芜”、“居民鲜少”,政局不稳,人心浮动,面对严峻 形势,朱元璋充分意识到了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皇权集中的重 要性,并着手进行 改革 。
明朝地方军事机构设置
2、措施
(1)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封诸王。
(2)在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五 军都督府。
问题思考(P67)
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 的特点是什么?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地方和中央 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 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防 止了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 加强了皇权。)
• 5.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C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6.明代全国的制瓷中心是( A ) A、景德镇 B、越州 C、杭州 D、邢州
7.明代从外国引进的主要农作物是( D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马铃薯 ④花生 ⑤向日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学习目标
1、掌握明朝建立、明太祖和 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2、辩证认识加强君权的影响。 3、正确理解“八股取士”的 影响。 4、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
创景设情 据档案记载,南薰殿旧藏了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皇后 画像75幅,其中皇帝画像63幅,大多数皇帝都只有一幅 画像,其中画像最多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一人就有13幅 画像。而让人不解的是,这13幅画像画的都是朱元璋,却 画了截然不同的两个相貌(见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24张)(共24张PPT)

4、八股取士(思想)
(1)内容:规定考试题目必须来自
“四书”“五经” 。
四书:《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2)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
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文体段落:
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 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 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 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 分组成。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 格式里,字数也有限制。
想一想: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朝代 西周 秦朝 元朝 明朝 制度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设三司
思考:你能发现我国古代地方行政
制度演变总的趋势是怎样的?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三、发展经济
1、农业:引进了南美洲的玉米、甘薯、
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 (1)棉织业在明代已
从南方推向北方 (2)苏州是明代的丝织 业中心 (3)景德镇是全国的制 瓷中心。
为监视臣民,朱元璋、明成祖分别设 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 厂卫设有监狱、法庭,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 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 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刺心等酷刑,制造了大量
冤错案。
廷杖
明太祖时,为了提高皇帝的权威,采用“廷
杖”惩处大臣。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
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
(4)影响:
材料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 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影响:脱离了实际,禁锢了思 ——顾炎武 想,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 (30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67页,找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目的?
(1)原因:元朝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
(2)目的:巩固统治
针对元灭的两个原因思考 朱元璋会从哪些方面来加强皇权?
政治(中央、地方)、军事、监督、思想
政治方面: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 化皇权。 1 . 在 地 方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直属中央。朱元璋
特点: 权力三分, 互不统属, 互相牵制。
作用: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朱元璋分封诸子的措施达到预期效果了吗?
前期对稳定明王朝统治作出重要贡 献,……后期藩府成为只享禄米寄生集团, 并成为明中晚期重要的社会问题。
“胡惟庸案”
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百官之首而位高权重,处于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时常与朱元璋发生了“口角”, 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制 度。
1328-1344年 ,放牛
1344-1347年,做和尚, 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
1347-1352年,做和尚,主 要工作是撞钟
1352-1368年,造反
1368-1398年,主要 工作是做皇帝
朱元璋强化皇权
堂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 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儒士严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 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亲自处理政务),故大臣 得以专权自恣(大权独揽)…… ——《明实录》
朱元璋队伍逐渐壮大,消灭 东南各地群雄,向北进军。
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时 间: 1368年 都 城: 应天(南京) 灭元朝时间: 1368年
灭元朝标志: 攻占大都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 日),字国瑞, 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出生于濠州 (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 。明朝开国皇帝 (1368年—1398年在位), 年号“洪武”。
(1)原因:元朝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
(2)目的:巩固统治
针对元灭的两个原因思考 朱元璋会从哪些方面来加强皇权?
政治(中央、地方)、军事、监督、思想
政治方面: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 化皇权。 1 . 在 地 方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直属中央。朱元璋
特点: 权力三分, 互不统属, 互相牵制。
作用: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朱元璋分封诸子的措施达到预期效果了吗?
前期对稳定明王朝统治作出重要贡 献,……后期藩府成为只享禄米寄生集团, 并成为明中晚期重要的社会问题。
“胡惟庸案”
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百官之首而位高权重,处于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时常与朱元璋发生了“口角”, 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制 度。
1328-1344年 ,放牛
1344-1347年,做和尚, 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
1347-1352年,做和尚,主 要工作是撞钟
1352-1368年,造反
1368-1398年,主要 工作是做皇帝
朱元璋强化皇权
堂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 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儒士严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 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亲自处理政务),故大臣 得以专权自恣(大权独揽)…… ——《明实录》
朱元璋队伍逐渐壮大,消灭 东南各地群雄,向北进军。
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时 间: 1368年 都 城: 应天(南京) 灭元朝时间: 1368年
灭元朝标志: 攻占大都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 日),字国瑞, 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出生于濠州 (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 。明朝开国皇帝 (1368年—1398年在位), 年号“洪武”。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件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共24张PPT)

三、经济的发展
1.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制瓷业和棉纺织业发展。
3.商业:出现了商业城市、商业中心,出现了 有名的商帮。
长知识
花生,原产南美洲。 15、16世纪传入我国。 其实我国种植花生的历 史已有四百年的历史。
玉米,原产美洲大陆。 甘薯,原产美洲大陆。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 最初传入欧洲(哥伦 最初传入欧洲和东南亚 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 布)。 向日葵,原产北美洲。 (哥伦布)。 欧洲直到18世纪末还 16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 大约在17世纪从东南亚传 世纪传入我国。
①考试范围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 《四书》《五经》 《中庸》;五经:《诗经》《尚 ②答题标准 朱熹《四书集注》 书》《礼记》《周易》《春秋》
③文体
八股文
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 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 部分组成。
隋朝 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创立 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将其当作观赏植物。
入我国。
明清手工业的发展表现:
棉织业
明代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 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开始于宋代,成熟于元代的 青花瓷,明朝已达极盛。清 代质量最好的青花瓷,则是 康熙年间的民窑产品,有 “五彩青瓷”之称。
丝织业 制瓷业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青花瓷
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 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
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 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 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明代青花扁
景德镇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队伍南征北战,于1368年建立明朝。
明朝的建立
时 间:
1368年
都
城:
应天府(今南京)
开国皇帝:
朱元璋(明太祖)
在我国历史上,像朱
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 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明朝疆域图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 地方:取消行中书省,推行“三司制” (2)改革科举制度 (3)设立锦衣卫和东厂
A ) 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科举考试 的文章形式必须按照连续的八个部分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锦衣卫出行图
历史与现实:
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 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 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 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 哪些影响?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元末红巾军起义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 家境贫困,从小给地主放
牛羊。17岁那年,父母、
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 他只好出家到一座寺庙当 和尚。元末农民起义爆发 后,寺庙被战火烧毁,他就投奔起义军,由于朱元璋足智
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明太祖对经范围内
答题观点: 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 文 体: 写八股文
“四书”
“五经”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
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是指文章的八
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 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 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
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
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 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 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 响? 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 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明朝改革科举考 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 养出来的“人才”多是严守规矩和死读书、读死书之人, 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 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纺织图
←景德镇陶瓷博 物馆
制瓷中心景德镇生产规模进一步扩
大,瓷器的工艺水平也有了新的突破。 进一步巩固了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
景德镇的制瓷业→
五彩加金凸雕博古棒槌瓶
五彩仕女婴戏图罐
晋商豪宅乔家大院
废行省,设三司
地方 强
明
发
农业
引进作物新品种
废丞相和中书省, 中央 权分六部 设立厂卫机构 实行八股取士
——周恩来
4.经济的发展
农 业:新农作物的引进 手工业:棉纺织业 丝织业 制瓷业 商业:晋商、徽商
明朝引进的农作物——玉米
明朝引进的农作物——甘薯
明朝引进的农作物——马铃薯
明朝引进的农作物——花生
苏州的丝,杭州的绸,南京织布苏杭愁
棉织业中心 棉织业中心
丝织业中心
松江质地好,无锡花色新,棉布生产成中心
朝
化 展
的
经
手工业
纺织业、制瓷业发达
臣民 皇
统
知识 分子 权 济
治
商业
商品经济活跃
1.明朝建立是在( C ) A.13世纪60年代 B.13世纪80年代
C.14世纪60年代
D.14世纪80年代
2.“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 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里的“我朝”应该是( C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平等权、政治权、名誉权等。设立
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 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
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
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一到 图三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D )
图一(汉)坐而论道
图二 (宋)站议时政
图三 (清)跪受笔录
A.封建制度的完善 C.社会文明的进步
B.生活习惯的变化 D.君主权力的强化
4. 《明史· 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 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
明朝的建立
时 间:
1368年
都
城:
应天府(今南京)
开国皇帝:
朱元璋(明太祖)
在我国历史上,像朱
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 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明朝疆域图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 地方:取消行中书省,推行“三司制” (2)改革科举制度 (3)设立锦衣卫和东厂
A ) 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科举考试 的文章形式必须按照连续的八个部分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锦衣卫出行图
历史与现实:
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 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 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 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 哪些影响?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元末红巾军起义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 家境贫困,从小给地主放
牛羊。17岁那年,父母、
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 他只好出家到一座寺庙当 和尚。元末农民起义爆发 后,寺庙被战火烧毁,他就投奔起义军,由于朱元璋足智
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明太祖对经范围内
答题观点: 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 文 体: 写八股文
“四书”
“五经”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
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是指文章的八
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 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 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
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
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 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 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 响? 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 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明朝改革科举考 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 养出来的“人才”多是严守规矩和死读书、读死书之人, 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 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纺织图
←景德镇陶瓷博 物馆
制瓷中心景德镇生产规模进一步扩
大,瓷器的工艺水平也有了新的突破。 进一步巩固了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
景德镇的制瓷业→
五彩加金凸雕博古棒槌瓶
五彩仕女婴戏图罐
晋商豪宅乔家大院
废行省,设三司
地方 强
明
发
农业
引进作物新品种
废丞相和中书省, 中央 权分六部 设立厂卫机构 实行八股取士
——周恩来
4.经济的发展
农 业:新农作物的引进 手工业:棉纺织业 丝织业 制瓷业 商业:晋商、徽商
明朝引进的农作物——玉米
明朝引进的农作物——甘薯
明朝引进的农作物——马铃薯
明朝引进的农作物——花生
苏州的丝,杭州的绸,南京织布苏杭愁
棉织业中心 棉织业中心
丝织业中心
松江质地好,无锡花色新,棉布生产成中心
朝
化 展
的
经
手工业
纺织业、制瓷业发达
臣民 皇
统
知识 分子 权 济
治
商业
商品经济活跃
1.明朝建立是在( C ) A.13世纪60年代 B.13世纪80年代
C.14世纪60年代
D.14世纪80年代
2.“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 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里的“我朝”应该是( C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平等权、政治权、名誉权等。设立
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 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
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
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一到 图三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D )
图一(汉)坐而论道
图二 (宋)站议时政
图三 (清)跪受笔录
A.封建制度的完善 C.社会文明的进步
B.生活习惯的变化 D.君主权力的强化
4. 《明史· 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 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