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分析法定义

量化分析法定义

量化分析法是对通过定性风险分析排出优先顺序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尽管有经验的风险经理有时在风险识别之后直接进行定量分析,但定量风险分析一般在定性风险分析之后进行。定量风险分析一般应当在确定风险应对计划时再次进行,以确定项目总风险是否已经减少到满意。重复进行定量风险分析反映出来的趋势可以指出需要增加还是减少风险管理措施,它是风险应对计划的一项依据,并作为风险监测和控制的组成部分。

内容分析法(整理)复习过程

内容分析法(整理)

内容分析法(整理) 1.定义: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2. 在内容分析法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众多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入内容分析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理论研究的开展,产生了许多关于内容分析的定义。 1952年,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将内容分析法定义为“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 霍尔斯蒂(Holsti)在对包括书面和口头的所有交流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后指出:“内容分析法是系统地、客观地描述信息的特征”。同时为内容分析确定了三个主要目标:描述传播特征,推测传播者的意图以及传播效果。 定义二:“内容分析是为了测量某些变量而以系统、客观和定量的方式来研究和分析传播过程的一种方法。”(Kerlinger) 定义三:“内容分析是一种揭示社会事实的数据调查方法,在这种方法中,通过对一个现存内容进行分析而认识它所产生的联系、发送者的意图、对接收者或社会情境的影响。”(阿特斯兰德) 为了克服以上定义“过窄”、“有局限性”等缺陷,美国学者克里朋多夫给出如下定义:

内容分析是系统、客观和定量地研究传播信息并对信息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推断。 这个定义简洁地包含了一些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数据、情境、研究目的(推论)、信度(可重复)和效度。 3.应用领域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早期的内容分析法源于社会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历史文献内容的量化分析。 二次大战后,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军事情报机构一起,对内容分析方法进行了多学科研究,使其应用范围大为拓展。 4、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方法,例如,从方法属性看,它虽然被列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但明显受到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影响;从方法特点看,它既有独特的个性,又处处显示出交叉性、边缘性、多样性……从以上定义来看,众学者基本认同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三个关键特性。 1.系统性 是指内容或类目的取舍应依据一致的标准,以避免只有支持研究者假设前提的资料才被纳入研究对象。因此,首先,被分析的内容必须按照明确无误、前后一致的原则来选择。选择样本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每个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必须相同。其次,评价过程也必须是系统的,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完

人力资源——工作分析概念整理

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概述 1.工作分析概念 职位分析,岗位分析或职务分析,指的是获取与工作有关的详细信息的过程,是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劳动条件,劳动环境及任职者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的过程。 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前提,也是各项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必须依据的文件,其分析质量对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工作分析的内容一般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确定工作的具体特征,二是明确工作,对任职人员的各种要求,即工作规范条件。 根据这些工作信息,制定出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两类的文件,工作描述是有关工作本身的文件,他明确工作的内容,职责和环境。工作规范是有关完成该项工作的人员资格的文件说明,完成该项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其他工作规范。 工作分析要根据工作目标,工作流程,组织战略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放下需要进行工作分析。 ①工作组织建立,工作分析首次被正式引入。 ②在工作岗位产生时。 ③当工作由于新方法,新工艺或新系统的产生,而发生重要变化时。 工作性质发生变化的时候,最需要进行工作分析。

1.2工作分析的作用 工作分析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重要作用 工作分析被称为人事工作者所从事的所有各种活动的基石。几乎所有人力资源计划或方案甄选,绩效评价,培训和开发,工作评价,薪酬决策,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设计以及人力资源规划等,都需要通过工作分析获得某些类型的信息。 1、工作分析是招聘和甄选工作的基础,人力资源的招聘和甄选工作就是试图识别和雇佣最合适的求职者。 2、工作分析为培训和开发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无论是哪种方案都需都需要培训能够明确认识到被培训的工作需要完成哪些任务,也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训,能够为雇员有效的完成工作做好准备。 3、工作分析为绩效评价工作奠定基础。绩效评价工作的目的是通过获取每位职雇员完成工作的状况方面的信息,奖励那些绩效好的雇员,使他们继续保持这种绩效模式,同时也促使那些绩效水平较差的员工改进绩效。 4、工作分析为报酬决策奠定基础,大多数组织都会把每项工作对组织的相对价值或重要性作为薪金比率的基础。 5、工作分析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就是把个人的技能和愿望与组织内已经存在的或者将来会出现的机会匹配起来。 6、工作分析为人力资源规划奠定基础,在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规划者首先要分析一个组织在某一动态环境中的人力资源需求,然后再通过执行某些相应的活动来帮助组织适应这种变化。 1.3工作分析对直线管理者的重要作用 1、管理者为了了解工作的流程,就必须要掌握与自己所管理的工作群体中的所有工作相关的详细信息。 2、管理者需要通过了解工作要求来做出明智的雇佣决策。

12种考核指标量化方法

12种考核指标量化方法——助力考核扎实落地 1.统计结果量化方法 统计结果量化是指按照任务完成后的状况,直接给出数字化的任务结果,如产量、销售额、次数、频率、利润率等量化指标。 以会计核算工作考核量化指标——“会计核算出错次数”为例 考核事项考核指标评分标准考核频率 会计核算正确,为其他财会工作提供有效依据会计核算 出错次数 差错次数不超过×次,每超出×次,扣×分, 出现×次差错该项得分为0 月度 2.目标达成情况量化方法 目标达成情况量化是指将完成任务后的结果与事先期望目标进行比较,得出可衡量的目标与实际差异结果的方法,量化指标包括计划达成率、目标实现率、落实率等。 以生产计划完成率为例: 考核事项考核指标评分标准考核频率 生产目标产值实现情况生产计划完成率 ,完成率目标值为××%,每低出×个百分点减×分, 完成率低于××%时,该项得分为0 月度/ 季度/ 年度 3.频率量化方法 频率量化方法是指是根据完成任务的频次或行为表现的频次计算出结果的方法,其包括及时性、出错次数、完成次数、周转速度等量化指标。 以报告上交及时性为例: 考核事项考核指标评分标准考核频率 工作报告按时上交情况报告上交及时性 未及时上交次数不超过×次,每超出×次扣×分, 出现×次未及时上交,该项得分为0 季度/ 年度/ 项目 4.余额控制量化方法 余额控制量化是完成任务后余下的额度所代表的工作价值的一种计量方法,如预算余额控制率、应收账款余额控制率。 以预算余额控制率为例: 考核事项考核指标评分标准考核频率 预算执行情况,预算余额控制预算余额控制率 (A) 预算余额不为负数时,该项得分为满分,预算余额为 负数时, 季度/ 年度/ 项目 5.分段赋值量化方法 分段赋值量化是指将不同程度水平的任务达成或行为表现情况进行区间赋值,通过对应区间直接找出考核结果分值的一种计量方法。 以“生产计划完成率”为例: 考核事项考核指标评分标准考核频率 生产目标产值实现情况生产计划完成(1)A≥ %,本项得满分月度/

内容分析法

摘要:内容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并且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经济管理领域。本研究对其定义、特点和概念框架进行了阐述,且就其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内容分析;概念框架;应用方法 1. 引言 内容分析是一种集定量和定性为一体的研究方法,就其定义而言,许多学者从其自身研究的角度进行了阐述,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 2. 内容分析法的特点 总体而言,韦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指出了内容分析方法所具有的五大优点[3]: 1)内容分析法的操作对象,是基于人类交流的文献来直接加以操作的;2)同时对文献进行定量和定性操作;3)由历史文献所产生的文化指标,构成了可以跨越数个世纪之久的可靠资料;4)文化指标可用来对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定量的评估;5)产生的是“非干扰性变量”,因而不至于使得研究对象受到干扰 这里特别提到了文化这一指标,是由于格伯纳将内容分析法用于建立文化指标,以从事他的“涵化分析(cultivationanalysis,也被称为教养分析)”,且作为传播效果方面一个里程碑式的研究,文化指标这一优点得到了许多传播学学者的认同。内容分析的“非干扰研究”这一优点,对于系统性的研究非结构浩繁资料而言,被广泛认可,并且这一研究特点是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所不具备的。 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尤其局限性,内容分析方法也不例外,李本乾教授就将内容分析方法的局限概括为以下两点: 1)不能作为推断媒体传播效果的惟一依据 2)研究结论受制于所使用的定义和分类构架 3.内容分析法的概念框架 内容分析法的概念框架可以从6个方面来概括,即文本、研究问题、情境、分析构念、推论及验证证据 3.1 文本 文本(text)是经过阅读和重构后的产物,是基于人、且因人而异的表达符号(symbolic qualities),而内容分析就是从文本开始的。一方面,分析者大多数面对的是单向传播的资料,比如,新闻记者按照自身的理解、思路和意图所攥写的报道。另一方面,内容分析者需要考虑到文本的来源,如作者、传播者,是否已经意识到分析者所要考察的内容,而对文本内容进行故意扭曲。例如,访谈者如果意识到了访谈结果对其产生的影响,就会选择性地来回答问题,如此就需要分析者从访谈者自身利益的情境出发,来理解访谈者的回答。 3.2 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是内容分析者需要从文本中推论出来的目标。通常,对于这些问题,内容分析者在研究的初期,就会有几个无法确定的备选答案。而内容分析就是为了得到这种文本之外的“言外之意”,研究者从文本出发,推论的是文本外的特征或文本外的现象。内容分析者先确定研究问题,而后开始着手调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效率。带着问题分析文本总是更有效率;二是作为实证基础。以分类和统计为基础的一系列总结是围绕文本特性的归纳,离开了溯因推论,它们本身无法解答内容分析的研究问题。 3.3 情境 情境是分析者自己构建的关于文本的概念环境,文本只有在使用它们的情境中才具有意义。内容分析的“言外之意”一定是依托于为了解答研究问题构筑的情境之上。不同领域的内容分析者都有其情境限定的体系,此外,资料的作者、受众、其他受益人也有其情境限定

浅析什么是分析法学的概念分析-

浅析什么是分析法学的概念分析? 一、法律概念分析的意涵 法律的概念分析作为法律哲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是随着现代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在法律哲学中的应用而出现的,是哈特《法律的概念》( The Concept of Law) 开创了自觉地对法律进行概念分析的先河。在论证的结构上,本部分首先介绍Scott J. Shapiro 关于law、the law 和law的明确区分,然后再分析哈特的《法律的概念》及其后记( Postscript) 中所隐含的区分,以此来总结法律是什么?这个提问方式或概念分析指的是什么。下一部分再讨论德沃金语义学之刺的论证及法律实证主义的回应,主要是哈特的回应。这两部分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分别讨论概念分析是什么和不是什么。首先从《法律的概念》开始讨论关于law 的各种用法的微妙含义。 二、概念分析与语词分析: 对德沃金语义学之刺的回应 Brian Bix 认为,概念性定义( conceptual definitions) 瑐瑥可以指向三个不同的对象: ( 1) 追踪并解释语言用法( linguistic usage) ; ( 2) 发现一个概念的重要性( significance) ,而这个重要性隐藏在我们关于用法的实践与制度中; ( 3) 概念性定义也能够强加一个道德的标准,而这个 意义; 第二种主要涉及到对实践的总结与判断,在道德上至少是

有可能( 或意图) 中立的; 而第三种则对道德判断是开放的。Brian Bix 指出,概念分析与用法相连,但是这个联系是松散的。尽管如此,但是也会导致混淆,即认为讨论法律是什么?就是探寻语言的用法,这就是德沃金语义学之刺的论证。这个论证实际上就是认为,实证主义把What is law?与What is thelaw?等同起来,而德沃金认为这样是行不通的,它无法解释并解决法律中 样的主张吗? ( 一) 德沃金语义学之刺的论证 德沃金为论述的需要而建构了一种他所批评的靶子,即法律的单纯事实观点( the plain-factview of law) ,他把其描述为: 法律只是依赖于单纯历史事实( plain historical fact) 的事物,关于法律的唯一明智的分歧是关于法律机构在过去实际上所做之决定的经验分歧( empirical disagree-ment) ,而我称之为理论分歧( theoretical disagreement) 的东西被认为是虚幻的,且最好被理解为关于法律应当是什么而非关于法律是什么的看法。德沃金还认为,他在《法律帝国》中所举的四个样本案例似乎构成了单纯事实观点的反例: 在这些案件中的论证似乎是关于法律的,而非关于道德或忠诚或修补( not morality or fidelity or repair) 。因此我们必须提出关于单纯事实观点的如下挑战: 为什么这一观点坚持[理论分歧的]出现( appearance) 在此仅是一种幻觉呢? 某些法律哲学家提出了

分析法学派概念

分析法学派基本观点:以功力主义和实证主义为基础,注重对实在法的概念和逻辑的分析,找出法律的正确适用。 分析法学派代表人物:边沁、奥斯汀 分析法学派产生背景:18世纪中后期,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夜,美国忙于独立战争,德国甚至还是一个四分五裂,邦国林立的版图,没有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只有英国在1689年光荣革命以后,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大刀阔斧的重商主义政策刺激了国内经济和海外贸易兴起,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的土地资本,并使得失去土地,背井离乡的农民成为了资本家们现成的大量劳动力,海外殖民运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市场,产业革命的一切条件都逐渐成熟。1765年瓦特划时代的伟大发明蒸气机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篇章,工厂手工业逐渐为机器大工业所取代了。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一个人都疯狂地前往东方寻找黄金”。在产业革命的疯狂氛围中,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着变化,人们不再关心自然法中的永恒正义是什么,法律应该是怎么样丝毫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正如边沁的话:“说起自然法,它只不过是空洞的术语罢了。”人民只想着作为现实行为规范的实在法如何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并为追求更大利益开辟道路。抽象的自然权利衰落了,功利主义成为了不可阻挡的社会思潮。而此时边沁为代表的与功利主义密不可分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应运而生。 分析法学派是指将眼光转向现实的法律现象,以功利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基本研究方法,以边沁、奥斯汀为主要代表,在实在法材料的基础上进 行概念分析、逻辑分析等种种分析的西方法学流派。到了19世纪,哲理法学派、分析法学派、历史法学派逐渐取代了“日益没落”的自然法学派而成为19世纪的三大法学流派。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精编)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 一、概念上的区别 1、量化研究:运用心理测量、心理实验、心理调查等方法获得数量化的研究资料,并运用数学、统计等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2、质化研究: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研究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方法,主要是个人的经验,对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二、研究目标:控制预测取向与意义理解取向 1、量化研究:着眼于代表一般性的群体,探求心理与行为的普遍模式和一般规律,从而对行为进行控制和预测。 2、质化研究:着眼于研究特殊的个体,旨在揭示个体独特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描述和解释特定研究情境中人们的经验,理解社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 三、研究对象:客观实在取向和主观唯心取向 1、量化研究:(1)以实证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强调事物是客观存在于人类之外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2)客观现象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们可以通过经验的方法感知客观世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3)因此,量化研究的对象是一些事实、变量和固定不变的客观事物,研究者通过经验的、数量化的方法发现研究对象运动变化的规律。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彼此独立分离。 2、质化研究:以现象学、释义学、建构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化、理性化,社会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及人类的主观意识,带有主观性,事件伴随事件、地点而变化,因此,人们不能独立地认识现实,现实也不能被完全了解,都要受到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是主题与主题的关系,彼此影响,密切联系。 四:研究方法:经验证实取向与解释建构取向 1、量化研究:(1)量化研究预先假定一个独立的实在,再用实验、测量等方法进行验证,借助于可靠的数据,从外部观察者的立场来观察研究社会生活实践,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2)具体方法上,量化研究是按照统计学的原则随机取样,抽取出代表一般性的普通样本。在数据收集方面,一般用观察法、量表法、问卷法和实验法来搜集数据,这些方法在实施之前都已经设计好,不允许随意改动。实验过程中有严格的控制。数据分析通过专门的分析手段,如统计学方法、计算机软件等,研究者可以利用他们解释数据并预测因果或相关关系。 2、质化研究:(1)质化研究的前提是研究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兴趣、主观价值判断来选择研究问题,研究者进入被研究者的立场,描述、分析人类社会中的文化和行为,研究者认为自身就是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强调观察到的世界是由研究者构建出来的,承认自己在知识建构中的核心地位。(2)具体方法上,质化研究多采用目的性取样,抽取出典型的样本;数据搜集方面,质化研究者根据自身丰富的经验和直觉判断决定如何对被试样本进行访谈和调查,并借助于文献、实物寻找出所要研究问题的相关材料。在数据解释方面,质化研究者依赖研究者个人的主观认知建构,包括直觉和推理,用日常语言进行描述,不受任何外在标准的束缚。 五、关系 1、二者实际上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解释、预测和控制。 2、研究过程中,质化研究也会采用一些数量化的手段,借助数据来进行判断、推理,形成结论。量化研究的假设部分和研究结论部分一般也是质化性质的,离不开质化的研究思维和方法。

定义判断--要素分析法

定义判断----要素分析法 解答定义判断题目,最快捷并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素分析法,但是怎样准确应用要素分析法呢?整体上来讲,主要可以分为主体、客体、主观要素、客观要素四个方面。主观要素主要指目的、目标等,客观要素则指使用的手段、方式、方法和达到的效果等。我们在考试中可以简化为“六W”,即who、when、where、what、how、why。利用六个要素对定义进行分析:谁、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特别强调的是,一个定义往往是某几种要点的自由组合,不同的定义,其要点类型不同。同时,并不是每一个定义都要应用到六个要素的,要根据给定的定义内容,分析定义所包含的要素,有些题目甚至可以仅用一个要素就可解题。 单定义判断是行测考试中定义判断的主要考查题型,下面老师就单定义判断的要素类型和解题技巧做一重点介绍。 【例1】(2011年国家第94题)行政指令是指行政主体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指示、规定、条例及规章制度等措施,按照行政组织的系统和层次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方法。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描述不属于行政指令的是()。 A、体育局局长签发嘉奖令,表彰在全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和教练员 B、消费者协会同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正式发布《太阳能热水器选购指南》 C、市教育局紧急电话通知,要求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加强校园安全管理 D、市消防大队对未经消防设计备案擅自施工的违法工程下发《择邻改正通知书》 【答案】B 【解析】分析定义,“who”是行政主体;“how”是“依靠......措施”和“按照......和层次”;“what”是“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方法”。观察四个选项,B项“消费者协会”不是行政主体,不符合“who”的条件。题目要求选择“不属于”的选项,故选B。 【例2】(2008年国家第66题)立体农业是指农作物复合群体在时空上的充分利用。 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秆与矮秆、富光与耐荫、早熟与晚熟、深根与浅根、豆科与禾本科,利用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差,合理地实行科学的间种、套种、混种、轮种配套种植,形成多种作物、多层次、多时序的立体交叉种植结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立体农业的是()。 A. 甲在自己的玉米地里种植大豆 B. 乙在自己承包的鱼塘不但养鱼,还种植了很多莲藕 C. 丙在南方某地区承包了十亩稻田,特意引种了高产的水稻新品种 D. 丁前年承包了-座山,他在山上种植了大量苹果树,并在山上养殖了大量蜜蜂 【答案】A 【解析】分析定义,“who”是“农作物符合群体”;“how”是“在时空上”“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特性”。观察四个选项,B项“鱼”、“莲藕”不是农作物,不符合“who”;C项只有一种农作物“水稻”,不符合“how”;D项“苹果树”不是农作物,不符合“who”。A 项既符合“农作物”,又是“玉米”、“大豆”两种不同的农作物。故选A。 【例3】(2010年425联考第第63题)角色过载冲突是指一个人的角色要求太多,工作量太大,不可能完成所有角色所要求的工作时所面临的冲突。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角色过载冲突的是()。

职称-量化评价标准及说明

附件3 指导性量化评价标准及说明A专业晋升职称指导性量化评价标准及评分等级

注:本标准适用于研发类专业。

B专业晋升职称指导性量化评价标准及评分等级

注:本标准适用于非研发类专业。

指导性量化评价标准说明 根据参评专业的岗位实际,将量化标准分为研发类专业标准和非研发类专业标准两类。具体分为评价指标和基本指标两部分,主要评价参评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实际工作能力、任现职以来的工作业绩和成果,以及学历、资历、外语和专业知识水平等,满分100分。其中基本指标中的学历、资历、专业工作经历、外语和专业理论水平由各单位职改部门负责填报,占40分;评价指标中的获奖成果、论文、业务能力、工作业绩、创新能力由专业评审组织负责量化评价,占60分。各要素具体量化要求如下: 一、学历。对参评学历进行审核,根据学历层次量化评价。按参评人员具有的符合评审条件规定的学历打分,若多个学历同时符合要求,择高打分。 二、资历。对现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进行审核,根据具体时间进行量化评价。从参评人员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现有级别任职资格之日开始计算到拟评审高一级任职资格当年的年底止。 三、工作经历。对参评人员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技术工作的经历进行审核,根据具体时间进行量化评价。 四、外语水平。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集团公司外语(政治理论)水平考试的成绩(含托福成绩)除以10直接量化评价。参加托福考试,成绩500分以上和俄语80分以上的人员可视为成绩合格。量化评审过程中,模拟托福成绩在

500-530分之间(俄语80-90分)的,按取得晋升职称外语水平考试成绩60分计算;531-560分(俄语91-100分),按70分计算;561-600分(俄语101-110分),按80分计算;600分(俄语110分)以上,按90分计算。 五、获奖成果。对参评人员的绩效要素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其已取得的技术成果,根据成果的级别、类别和本人发挥的作用,做出绩效评价。按获得的最高奖励进行打分(仅限等级内额定人员),若曾获多项同档次奖励,可视情况予以加分,但不能超出本评分档次的上限。 六、论文。对参评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进行评价,主要审核其已发表的论文,根据论文的学术价值及发行刊物的级别和范围,做出相应评价。标准中的国际权威检索学术刊物是指被SCI、SSCI、EI、ISTP四大国际索引所收录的国外期刊;专业核心期刊是指依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提供的检索报告确定的本专业领域刊物,具体由专家确定;技术报告则主要是指个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某一领域的报告,包括技术业务方案、规划计划、调研报告、技术规范标准、专业技术管理规章制度等。 以宣读或发表的本人的最高级别的论文为主进行打分,“分值”在评委对其专业技术水平和应用价值进行综合评议后确定。若宣读或发表过多篇论文,可视情况予以加分;若合著,可视情况予以减分。无论加分或减分,均不能超出本评分档次的上限或下限。

专题一:概念设计的分析

知识点引导与分析方法—— 专题一:概念设计的分析: ●第一步骤:概念关键词 即:概念关键词的提取。 ●第二步骤:概念来源 即:概念关键词的提取来源于哪里,例如灵感的来源于某大师的设计方案、文章(诗歌、散文、歌曲)中的某一点内容、绘画作品(也包含儿童作品)、摄影作品、民俗艺术品、雕塑品、织物以及各类文化(各史类文化、建筑文化、地域民族文化、民俗艺术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 可以有以上各种案例的分析、归纳可借鉴的内容、总结。 ●第三步骤:概念推衍 1、可以从谐音语义上推衍。 2、可以从象征寓意上推衍。 3、可以从图片内容上捕捉要点:颜色、设计元素、纹理、文化比喻、花语。 4、交叉其他基础学科《图形创意》设计方法,进行交互设计与重组设计,启发 学生思考、激发设计灵感。 方法如下: (1)图形创意的思维方法:联想系列思维(形的联想、材料的联想、功能的联想、表象联想、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强制联想、离奇联想、质疑联想)、类比系列思维(直接类比、拟人类比、象征类比、幻想类比、因果类比、对称类比、仿生类比、综合类比)、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反向思维、形象思维。 (2)图形设计10 种方法:共生图形、异影图形、双关图形、文字图形、聚集图形、同构图形、异变图形、隐形图形、无理图形、立体图形等。将以上的思维方式运用到软装设计(色彩、家具、灯具、布艺、饰品、花品、画 品)、材料、空间类型(结构空间、开敞空间、封闭空间、动态空间、静态空间、悬浮空间、流动空间、虚拟空间、虚幻空间、共享空间、母子空间、交错空间、下沉空间、地台空间、凹入空间、外凸空间、迷幻空间)、界面设计(表现结构的面、表现材质的面、表现光影的面、表现几何形体

风险量化分析方法研究

风险量化分析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19-04-17T14:04:50.33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5期作者:张亚男刘思志汪捷 [导读] 随着建筑工程规模和数量的持续加大,加强项目风险管理已成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然后分析目前工程项目过程风险量化分析常用的方法,并提出工程项目过程风险量化的建议。为国内工程项目过程风险量化管理提供方法借鉴。 张亚男刘思志汪捷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建筑工程规模和数量的持续加大,加强项目风险管理已成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然后分析目前工程项目过程风险量化分析常用的方法,并提出工程项目过程风险量化的建议。为国内工程项目过程风险量化管理提供方法借鉴。 1、引言 大型建筑工程项目都具有建造周期长、投资大、涉及参与方较多等特点,这就使得建造过程中不可预见因素多,存在较高的项目管理风险。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国外在风险管理方面起步较早,已在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上世纪60年代,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研究持续深入,项目管理论坛、澳大利亚项目协会、PMI等协会都对项目风险管理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及探讨。近年来,基于计算机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数据规模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更加系统化,主要采用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方法,成为国外风险管理研究的主流趋势。目前,国内有多部关于风险管理的专著,如《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分析与防范》、《建设项目风险研究综述》、《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现状及防范措施》、《建筑工程中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分析》等。但风险管理分析仅局限于局部领域,缺乏系统、统筹性的风险研究及应用。深化项目风险量化分析成为建造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问题。 2、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1风险的定义 风险是由于从事某项特定活动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经济损失、自然破坏或损伤的可能性,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既定目标的影响。风险具有普遍性和不确定性两大核心特征,在任何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 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认识项目的风险,并以此为基础合理使用风险应对措施、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建设工程项目风险是指所有影响该项目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因素的总和,任何一项工程其项目立项及各种分析、研究、设计、计划都是基于对位置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预测之上的基于正常的和立项的技术、管理、组织之上的。项目实施及运行过程中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使原计划受到干扰,甚至不能按目标实现。对工程项目这些事先不能确定的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因素总和即为工程项目风险[1]。 2.2风险分析步骤 风险分析首先从认识风险特征入手去识别风险因素,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然后评价风险程度,包括单个风险因素风险程度和对项目整体风险程度估计。最后,提出针对性的风险对策,归纳风险,提出风险分析结论。 1. 风险识别分析方法 风险识别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专家调查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2. 风险预估分析方法 风险预估分析根据风险的确定性、不确定性、随机性,采取相应的分析法方。 3. 风险评价分析方法 风险评价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类。定性评价分析法方包括主观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定量风险评价法包括决策树法、解析法、外推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等。 2.3定量风险评估法 定量风险评价法包括决策树法、解析法、外推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等[2]。 决策树法:用树表示项目可以选择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之间的关系、行动方案的后果及后果的数学期望,进而对风险进行评价,选择YES继续还是NO停止。决策树的树根表示项目的初步决策,成为决策点;从树根向右画出若干树枝,每条树枝代表一个行动方案,称为方案枝,方案枝右端叫状态结点。从每个状态结点向右又伸出两个或更多的小树枝,代表两种及以上后果,每条小枝上标明其出现的概率,称为概率枝。小树枝右端是树叶,树叶出注明该后果的大小,如果是正值,表示收益,若是负的,表示损失。 外推法包括前推和后推。前推是根据历史的经验和数据推断未来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如果历史数据具有周期性,可直接对风险做出周期性的评估和分析;如历史记录中无明显的周期性,可用曲线或分布函数拟合这些数据,进行外推。后推是在没有历史数据可参考时采用的方法,后推是把未知的事件及后果与已知的时间和后果联系起来,把未知风险时间归结到数据可查的导致风险实践的初始事件上,进而对风险做出评估和分析。由于项目的一次性和不可重复性,实际项目风险评估时常采用后推法。 蒙特卡罗法:侧重通过对风险变量的统计试验、随机模拟各风险变量间的动态关系,来确定项目的不确定问题。蒙特卡罗法使用的主要步骤如下:确定输入变量及其概率分布(对于未来时间通常用主观概率估计);通过模拟试验,独立地随机抽取各输入变量的值,并使所抽取的随机数值符合既定的概率分布;建立数学模型,编制程序计算各输出变量;确定模拟次数以满足预定的精度要求,以逐渐积累的样本模拟输出函数的概率分布。蒙特卡罗法通过人们对未来事件的主观概率估计及计算机模拟,解决用数学分析方法求解的动态

回归分析法概念及原理

回归分析法概念及原理 回归分析定义:利用数据统计原理,对大量统计数据进行数学处理,并确定因变量与某些自变量的相关关系,建立一个相关性较好的回归方程(函数表达式),并加以外推,用于预测今后的因变量的变化的分析方法。 分类: 1.根据因变量和自变量的个数来分类: 一元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 2. 根据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函数表达式来分类: 线性回归分析;非线性回归分析; 几点说明: 1.通常情况下,线性回归分析是回归分析法中最基本的方法,当遇到非线性回 归分析时,可以借助数学手段将其化为线性回归;因此,主要研究线性回归问题,一点线性回归问题得到解决,非线性回归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取对数使得乘法变成加法等;当然,有些非线性回归也可以直接进行,如多项式回归等; 2.在社会经济现象中,很难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们大多是随机 性的,只有通过大量统计观察才能找出其中的规律。随机分析是利用统计学原理来描述随机变量相关关系的一种方法; 3.由回归分析法的定义知道,回归分析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信息分析与预测。信 息即统计数据,分析即对信息进行数学处理,预测就是加以外推,也就是适当扩大已有自变量取值范围,并承认该回归方程在该扩大的定义域内成立,然后就可以在该定义域上取值进行“未来预测”。当然,还可以对回归方程进行有效控制; 4.相关关系可以分为确定关系和不确定关系。但是不论是确定关系或者不确定 关系,只要有相关关系,都可以选择一适当的数学关系式,用以说明一个或几个变量变动时,另一变量或几个变量平均变动的情况。

回归分析主要解决的问题: 回归分析主要解决方面的问题; 1.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若存在,则找出数学表达式; 2.根据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值,预测或控制另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值,且要估计这 种控制或预测可以达到何种精确度。 回归模型: 回归分析步骤: 1. 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现有数据以及关系,初步设定回归方程; 2. 求出合理的回归系数; 3. 进行相关性检验,确定相关系数; 4. 在符合相关性要求后,即可根据已得的回归方程与具体条件相结合,来确定事物的未来状况,并计算预测值的置信区间; 回归分析的有效性和注意事项: 有效性:用回归分析法进行预测首先要对各个自变量做出预测。若各个自变量可以由人工控制或易于预测,而且回归方程也较为符合实际,则应用回归预测是有效的,否则就很难应用; 注意事项:为使回归方程较能符合实际,首先应尽可能定性判断自变量的可能种类和个数,并在观察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定性判断回归方程的可能类型;其次,力求掌握较充分的高质量统计数据,再运用统计方法,利用数学工具和相关软件从定量方面计算或改进定性判断。 回归分析中的几个常用概念: 实际值:实际观测到的研究对象特征数据值;

研究方法概念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概念: 学术是指系统的、专门的学问。学术研究则是借助已有的理论、知识、经验对科学问题的假设、分析、探讨和推出结论,其结果应该是力求符合事物客观规律的,是对未知科学问题的某种程度的揭示。学术(Academia)一词来(akademeia)是古蠁雅典外的一间健身房,由柏拉图改为学习中心。后来,Academia在希腊被延伸来形容“知识的累积”.后来,在1 世纪,英国及法国的宗教学者常用学术一词来表示高等教育机构。英语称呼 academy而法语称呼为academe及academie。在英国,根据不同的学术级别分为跟随者、讲师、读者及教授。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学人都是被称呼为学者。学术行政人员却不包括在内。我国古代也有对“学术”的阐述的。《说文》谓“学”与“教”通。“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广雅释诂》则谓:“学,效也。”“效”即是仿效,即是传承。“术”,《说文》谓“邑中道也”,指道路,引申之,则门径、方法等义皆在焉。我国人将“学”与“术”合为一词,由此可理解为,学术是从累代所积之经验、知识中,求出通向未来的途径。 研究方法概念: 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这是运用智慧进行科学思维的技巧,一般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由于人们认识问题的角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等因素,而且研究方法本身处于一个在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所以对于研究方法的分类目前很难有一个完全统一的认识。 研究方法分类: 根据研究活动的特征或认识层次,可以分为经验方法和理论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规模和性质,可以分为战略研究方法和战术研究方法;以研究方法的规则性为依据,可以分为常规方法和非常规方法;按方法的普遍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根据研究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具体研究方法种类: 调查法 观察法 实验法 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功能分析法数量研究法 模拟法(模型方法)探索性研究法 信息研究方法 经验总结法 描述性研究法 数学方法 思维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

回归分析法概念及原理

回归分析法概念及原理

————————————————————————————————作者:————————————————————————————————日期: ?

回归分析法概念及原理 回归分析定义:利用数据统计原理,对大量统计数据进行数学处理,并确定因变量与某些自变量的相关关系,建立一个相关性较好的回归方程(函数表达式),并加以外推,用于预测今后的因变量的变化的分析方法。 分类: 1. 根据因变量和自变量的个数来分类: 一元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 2. 根据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函数表达式来分类: 线性回归分析;非线性回归分析; 几点说明: 1. 通常情况下,线性回归分析是回归分析法中最基本的方法,当遇到非线性回归分析时,可以借助数学手段将其化为线性回归;因此,主要研究线性回归问题,一点线性回归问题得到解决,非线性回归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取对数使得乘法变成加法等;当然,有些非线性回归也可以直接进行,如多项式回归等; 2. 在社会经济现象中,很难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们大多是随机性的,只有通过大量统计观察才能找出其中的规律。随机分析是利用统计学原理来描述随机变量相关关系的一种方法; 3. 由回归分析法的定义知道,回归分析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信息分析与预测。信息即统计数据,分析即对信息进行数学处理,预测就是加以外推,也就是适当扩大已有自变量取值范围,并承认该回归方程在该扩大的定义域内成立,然后就可以在该定义域上取值进行“未来预测”。当然,还可以对回归方程进行有效控制; 4. 相关关系 可以分为确定关系和不确定关系。但是不论是确定关系或者不确定关系,只要有相关关系,都可以选择一适当的数学关系式,用以说明一个或几个变量变动时,另一变量或几个变量平均变动的情况。 正相关 负相关 线性相关 非线性相关 正相关 负相关 完全相关 不相关 相关关系

工作分析和量化方法

工作分析與評價 現代人每天工作,但若問他們工作的項目、內容、頻率、時間、相 關表單或會議、上下過程關係,恐怕大多數人茫然不知所以,唯共 同心聲不外乎:「我恨忙,負荷都超過,常常須加班。」「每件工作都是必要的,不能輕易改動,照做就是了。」「算了吧!以前做 過多少次了,沒一次派上用場。」「我是來工作的,不是三天兩頭 寫報表的,那有閒功夫。」「反正我做什麼,做了多少,大家都看 得到,何必白費功夫陪你們這些『米蟲』玩遊戲?」.... .... 現代人每天工作,但若問他們工作的項目、內容、頻率、時間、相關表單或會議、上下過程關係,恐怕大多數人茫然不知所以,唯共同心聲不外乎: 「我恨忙,負荷都超過,常常須加班。」 「每件工作都是必要的,不能輕易改動,照做就是了。」 「算了吧!以前做過多少次了,沒一次派上用場。」 「我是來工作的,不是三天兩頭寫報表的,那有閒功夫。」 「反正我做什麼,做了多少,大家都看得到,何必白費功夫陪你們這些『米蟲』玩遊戲?」 不錯,國內不少大企業曾花數千萬,找了國外的顧問公司,大張旗鼓地做工作分析,明訂個人職務說明書(Job Description) ,結果多半束之高閣,使得許多人認為這種工作勞民傷財,不切實際。 工作分析明確職掌 其實,此乃東西方文化及價值觀差異造成的,只要用對方法,不必花大錢,也不增加負擔,一樣可達到工作改善與簡化及明確職掌的功效。 因此,我們設計了一份「工作分析表」,請生產線作業員以外的每個人填寫,其主要內容有: ?個人基本資料,可視企業性質、需求不同,設計適用的欄位。 ?例行工作項目,不論根據現行職掌,或記錄每天所為,再稍加歸納整理,當可明瞭自己所為何事。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 一、形成、发展过程 众多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入内容分析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理论研究的开展,产生了许多关于内容分析的定义。 1、1952年,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将内容分析法定义为“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明示的内容、程序上的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性) 2、霍尔斯蒂(Holsti)在对包括书面和口头的所有交流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后指出:“内容分析法是系统地、客观地描述信息的特征”。同时为内容分析确定了三个主要目标:描述传播特征,推测传播者的意图以及传播效果。 3、“内容分析是为了测量某些变量而以系统、客观和定量的方式来研究和分析传播过程的一种方法。”(Kerlinger) 4、“内容分析是一种揭示社会事实的数据调查方法,在这种方法中,通过对一个现存内容进行分析而认识它所产生的联系、发送者的意图、对接收者或社会情境的影响。”(阿特斯兰德) 5、为了克服以上定义“过窄”、“有局限性”等缺陷,美国学者克里朋多夫给出如下定义: 内容分析是系统、客观和定量地研究传播信息并对信息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推断。 这个定义简洁地包含了一些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数据、情境、研究目的(推论)、信度(可重复)和效度。 二、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方法,例如,从方法属性看,它虽然被列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但明显受到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影响;从方法特点看,它既有独特的个性,又处处显示出交叉性、边缘性、多样性……从以上定义来看,众学者基本认同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三个关键特性。 1.客观性 必须要有明确制定的规则,确保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 研究对象客观,不受打扰。这和问题调查和定性分析不一样,前两者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而内容分析法研究的不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而是研究的客观的文本,不存在因研究对象的主观因素而影响研究效果的问题 应该强调的是,在内容分析的前期阶段,研究者选择分析题目、制定评价标准、定义分析类别和单元等过程基本上仍是主观的。内容分析法需要研究者首先将文字的(或图画的)非定量的内容转化为定量的数据,这一转化过程是根据理

职称量化评价标准及说明

附件3 指导性量化评价标准及说明

注:本标准适用于研发类专业。

B专业晋升职称指导性量化评价标准及评分等级

注:本标准适用于非研发类专业。

指导性量化评价标准说明 根据参评专业的岗位实际,将量化标准分为研发类专业标准和非研发类专业标准两类。具体分为评价指标和基本指标两部分,主要评价参评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实际工作能力、任现职以来的工作业绩和成果,以及学历、资历、外语和专业知识水平等,满分100分。其中基本指标中的学历、资历、专业工作经历、外语和专业理论水平由各单位职改部门负责填报,占40分;评价指标中的获奖成果、论文、业务能力、工作业绩、创新能力由专业评审组织负责量化评价,占60分。各要素具体量化要求如下: 一、学历。对参评学历进行审核,根据学历层次量化评价。按参评人员具有的符合评审条件规定的学历打分,若多个学历同时符合要求,择高打分。 二、资历。对现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进行审核,根据具体时间进行量化评价。从参评人员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现有级别任职资格之日开始计算到拟评审高一级任职资格当年的年底止。 三、工作经历。对参评人员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技术工作的经历进行审核,根据具体时间进行量化评价。 四、外语水平。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集团公司外语(政治理论)水平考试的成绩(含托福成绩)除以10直接量化评价。参加托福考试,成绩500分以上和俄语80分以上的人员可视为成绩合格。量化评审过程中,模拟托福成绩在500-530分之间(俄语80-90分)的,按取得晋升职称外语水平考试成绩60分计算;531-560分(俄语91-100分),按70分计算;561-600分(俄语101-110分),按80分计算;600分(俄语110分)以上,按90分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