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地理教材
地理七下人教版书

地理七下人教版书地理七下,是人教版针对初中七年级学生编写的地理教材。
该教材包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内容,涵盖了地球与地图、宇宙中的地球、大气与天气、水资源、中国的气候、中国的土壤和植被、中国的自然地理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以这本教材为基础,简要介绍其主要内容和特点。
地球与地图地理七下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地球与地图的相关内容。
从地球的形状、尺寸、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理坐标和时区等方面,向学生详细讲解了地球的基本知识。
同时,通过学习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和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楔形带等标记,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地理特征。
宇宙中的地球第二章讲述了宇宙中的地球。
从宇宙的起源、太阳系、行星运动等方面,探索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规律。
通过学习不同的天体和宇宙现象,让学生对地球的特殊性和宇宙的神奇之处产生兴趣,并加深了对地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理解。
大气与天气第三章介绍了大气与天气的相关知识。
学生将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以及天气形成的原因和预测方法。
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天气状况,以及学习相关数据图表和气象仪器的使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并学会分析和预测天气状况。
水资源第四章涉及了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
学生将了解水的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
通过学习水的地理分布、地形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性,培养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中国的气候第五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的气候特征。
包括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关系、中国气候的地域分布与区划等。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各地不同的气候类型和特点,以及气候对人类生活、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气候类型的比较和对应的人文特色的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
中国的土壤和植被第六章探讨了中国的土壤和植被。
学生将学习土壤的形成和类型、土壤与植被的相互关系、植被的地域分布等。
通过对土壤和植被的研究,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以及植被的作用和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教材分析说明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教材分析说明张月石本学期地理主要是世界区域地理,这次地理教材改革突破最多的实际是七年级下册,写法与过去的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
内容分为这样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部分: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第三部分: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亚)第四部分:西半球的国家(美国、巴西);第五部分:极地地区。
涉及到大洲、地区和国家三个大的层面。
对大洲的认识更宏观一些,要求的要素比较少;对地区的认识,涉及自然地理特点的要素比较多;对国家的认识则偏重于经济文化环境与发展的要素。
寻求更多的展示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使学生对世界地理学习方法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是世界区域地理的开篇章节,在世界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目的是通过对这一个大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
所以本章既是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从本章各节的结构上来分析,知识的侧重点是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
其中经济发展为重点,分析自然环境,就是为怎样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作基础的。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是对上一章分区地理的进一步延续,选择了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澳大利亚为案例进行学习,非常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西半球的国家: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区域,美国是世界发达国家的代表,巴西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
这章突出问题就是:自然——人文,经济——环境。
人文特点除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外,还受到历史、国家体制等方面的影响;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的结果可能带来环境问题,教学中只要抓住这条主线扩展分析,“内容标准”的达成度就比较高。
极地地区:通过对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利用地图分析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能力;能利用前面所学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保护两级地区饿重要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地理《 6.1 位置和范围》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地理《 6.1 位置和范围》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地理第6.1节《位置和范围》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体系的认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理解还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学生的实际操作,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2.能够运用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知识分析问题。
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理解。
2.能够运用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知识分析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知识。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知识。
2.案例:准备相关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讲解。
3.小组任务:设计小组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和运用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知识,让学生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运用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2023年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变动情况

2023年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变动情况第七章第一节《日本》P16活动题3:将“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应该向日本学习什么?”更改为“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日本哪些防震减灾措施值得我们学习?"P17正文第二段第5行:将“煤、石油、铁矿石等”改为“铁矿石、煤、天然气、石油等”。
图7.11由“日本主要工业原料的来源”,更改为“日本主要化石燃料的进口依赖度(2018年)”;图7.12由“日本主要工业产品的输出”,更改为“日本主要工业产品出口地区比重(2020年)”。
P18图7.13由“2010年日本投资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材料来源:日本贸易振兴会)”,更改为“日本投资的主要国家和地区(2019年)”。
P19活动题图中册除“工厂靠近码头,陆地交通便利”中的“陆地”。
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P24正文第一段第1行:将“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改为“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基地之一”。
图7.24: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中来源表明(2019年),表述改为“泰国、越南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删除“缅甸”;泰国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与出口国;菲律宾是世界最大的蕉麻纤维生产国和出口国;马来西亚是世界第二大棕榈油生产国与出口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椰子、棕榈油生产国与出口国”。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P31:印度人口数更新为“2020年的13.8亿”。
P32图7.36:“印度人口数量变化由1993~2011年”,更新为“2001~2021年”。
P33活动题1材料三:印度移动电话用户数据更新为“2020年的11.6亿”。
P33活动题2表7.2:耕地面积更新为“2018年的0.67”,粮食产量更新为“2018年的0.61”,国内生产总值更新为“2020年的0.18”。
第七章第四节《俄罗斯》P38阅读材料:俄罗斯人口数更新为“2020年的1.44亿”。
P40页阅读材料:“俄罗斯石油探明储量为65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3%;已探明天然气蕴藏量为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30%”改为“截至2020年年底,俄罗斯石油探明储量为148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6.2%;已探明天然气蕴藏量为37.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9.9%”删除“2010年石油、天然气出口的收入占俄罗斯财政收入的50%以上”。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

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下册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教材,通过学习这本教科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地球、大陆、国家、地理环境、资源等基本地理知识,为他们以后更深入地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将对这本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地球和地球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运动是地理学习的基础。
地理七年级下册教科书通过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自转和公转等内容,使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的重要特征和运动规律。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 地球的结构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4. 地球的地理坐标和时区二、大陆和国家了解地球上的大陆和各个国家的位置和特征对学生形成全面的地理观念非常重要。
教科书对大陆的分布、面积、人口和国家的基本分布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上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基本认识。
1. 大洲和国家的基本特征2. 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的地理特点3. 我国、美国、俄罗斯、印度、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三、地理环境地球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因素,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科书介绍了地球上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敏感性和认识能力。
1. 各种地形的特点和分布2. 气候类型和分布3. 水文和植被的特点和影响四、资源资源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了解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利用对于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七年级下册教科书通过介绍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资源的特点和意义。
1. 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分布2. 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特点3. 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下册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这本教科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地球、大陆、国家、地理环境、资源等基本地理知识,为他们以后更深入地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地理知识,增强地理意识,为将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极地地区 (第1课时)七年级下学期地理课件(商务星球版)

文森山
位于南极洲西部的埃尔斯沃思山脉四周都被冰雪所覆盖,就像行驶在冰雪海洋中的一艘船,而文森 山就是这艘船的最高桅杆。文森峰是南极洲最高峰, 也是艾尔斯渥兹山脉的主峰,文森峰是各大洲最高 峰中最矮又是最后一座被登顶的。它要求攀登者拥有足够的经验来应对极度的低温、大风和高海拔。
极地地区
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
南极昆仑站
中国南极昆仑站,是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是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上的科学考察站。冰穹A。这 是南极最高点,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地区年平均气温比东方站还低。就算是暖季,平均温度也在-30℃左 右,气候极其恶劣。昆仑站是中国在极地最寒冷的考察站,代表着中国在极地考察的高水平。
南极泰山站
中国南极昆仑站,是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是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上的科学考察站。冰穹A。这 是南极最高点,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地区年平均气温比东方站还低。就算是暖季,平均温度也在-30℃左 右,气候极其恶劣。昆仑站是中国在极地最寒冷的考察站,代表着中国在极地考察的高水平。
南极铁矿资源
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据已查明的资源分布来看,煤、铁和石油的储量为世界第一,铁矿是 南极最富有的矿产资源之一,在南极大陆,有一条厚度达400米的条带状富磁铁矿岩层,矿石平均品位达 32%~58%,初步估算其蕴藏量可供全世界开发利用200年,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富铁矿藏。
极地地区
南极的自然资源
北极光神秘、梦幻,它是北极一道奇异的风景 吸引了无数渴慕的目光
极地地区
南极地区
读图思考:在图中描出南极圈,观察并描述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南极地区
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泛指 南极圈以南的地区,包括中心的南极 大陆及其周边环绕的海洋。
极地地区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地理教材分析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地理教材分析(完整版) 部编版七年级下地理教材分析介绍本文档旨在对部编版七年级下地理教材进行分析。
通过对教材的结构、内容和教学设计的评估,以及对教材的优点和不足的总结,旨在提供对该教材的综合评价。
教材结构部编版七年级下地理教材共包括X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了多个小节。
教材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将地理知识分散在各个单元中。
整个教材的结构清晰,便于教师和学生的使用和研究。
内容分析部编版七年级下地理教材的内容广泛涵盖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教材包括了地球与地图、地理与环境、人口与城市等多个主题。
每个主题都有相应的知识点和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地理学科的重要概念。
此外,教材还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案例的运用,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地理教材的教学设计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研究兴趣。
教材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情境设计,如图片、动画和案例分析等,使研究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教材也提供了多种评价方式,如练题、实验设计和课堂讨论,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优点总结1. 全面的内容覆盖:教材内容广泛涵盖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
教材内容广泛涵盖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
2. 生动有趣的教学设计:教材中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情境设计使研究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材中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情境设计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强化实践应用能力:教材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材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不足总结1. 内容难易度不均衡: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难易度不均衡,有些知识点可能过于简单,而有些知识点则相对较难,容易导致学生研究过程中的困惑。
七年级地理下册电子课本浙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电子课本浙教版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1、亚洲:地理位置:(1)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纬度位置:亚洲北部有北极圈穿过,南部有赤道穿过,中部有北回归线穿过,地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在北温带。
(3)海陆位置:亚洲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西连欧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2、地形地势:(1)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2)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部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原多分布在大陆周(3)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3、气候特点:(1)气候复杂多样;(2)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3)季风气候典型(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巨大差异)4、河流特征:亚洲河流特点:(1)大河众多:(2)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与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有关);(3)内流区面积广大。
5、主要河湖:亚洲最长、水量最大的足长江,居世界第三;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世界最深湖泊足贝加尔湖;面积最大的湖泊足里海(咸水湖);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最高的湖泊是死海;半咸水、半淡水的湖泊是巴尔喀什湖。
6、人口和国家:(1)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人洲,占60%,大多是黄色人种;(2)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东南亚;(3)亚洲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印度尼西业。
除日本外,均为发展中国家。
7、欧洲:地理位置:(1)半球位置:欧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全部位于北半球;(2)纬度位置:欧洲北部有北极圈穿过,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寒带,没有热带。
(3)海陆位置:欧洲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东连亚洲。
8、地形地势:(1)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洲;(2)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南是阿尔卑斯山脉,北为斯堪的纳维亚山脉;(3)欧洲地形深受冰川作用影响。
9、气候特点:(1)欧洲以温带气候为主;(2)海洋性特征显著:(3)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最为典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答案整理完毕_七年级下地理教材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P3活动1.不能简单下结论,需多方考证。
因为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结果可能相同。
(1)在海边眺望远航归来的船只,首先看到的是船只的桅杆,而后是帆船越来越大,最后才慢慢地看到船身,这说明海面是曲面。
这种方法可以证明地球为球形。
(2)发生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形成弧形的阴影。
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为球形。
(3)可以推测出地球是球形。
例如:站在大地上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永远走不到地平线。
登高望远、航空照片、环球航行等。
活动2.我们要象先辈们那样对待科学,坚持严谨、执著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只有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和掌握真理。
--------------------------------------------------------------------------------------------------------------------P4活动:略P6:活动1、(1)经线是半圆状,纬线是圆。
(2)所有经线都相等;纬线有长有短。
(3)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本初子午线为0度经线,依此为标准向东、00向西各有180;赤道为0度纬线,依此为标准向北、向南各有90。
(5)穿过的大洲、大洋有:北回归线穿过太平洋、北美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亚洲;北极圈穿过北冰洋、北美洲、大西洋、欧洲、亚洲;南回归线穿过太平洋、南美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大洋洲;南极圈穿过太平洋、南极洲、大西洋、印度洋。
00活动2:赤道是南北半球划分的界线。
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划分的界线。
--------------------------------------------------------------------------------------------------------------------P8活动1、恰当。
00活动2、有差错。
由于没有明确说明116是东经还是西经,40是北纬还是南纬,所以可以找到4个地方:东经116度,南纬40度;东经116度,北纬40度;西经116度,南纬40度;西经116度,北纬40度。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P10活动1、2题:(略)活动3、人们以1天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原因:由于地球自转,才有了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的东升西落使地球有昼夜之分。
由于畅畅和姨妈处在不同的经线上,所以才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同一时刻,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时间。
--------------------------------------------------------------------------------------------------------------------P12活动1、(略)活动2、(1)不一样。
夏季高,冬季低。
(2)不一样。
夏季白天长,冬季白天短。
(3)当地处在五带中的温带,在温带一年中,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白昼时间最长,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多;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白昼时间最短,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少;春、秋两季昼夜平分,正午太阳高度角和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介于夏季和冬季之间。
活动3、我国大部分陆地处在北温带。
--------------------------------------------------------------------------------------------------------------------第三节地图P15活动1.(1)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不在同一经线就没有正南、正北之分;不在同一纬线,就没有正西、正东之分,这两点的相对位置应是西北、东北、西南、东南中的某一个。
(3)Y在X的东北方向,X在Z的西南方向。
2.科技园区在学校东南、农业实验区在科技园的正南、学校在火车站北方、火车站在科技园西南。
农业实验区与学校直线距离675米、沿公路从学校到科技园900米。
3、略--------------------------------------------------------------------------------------------------------------------P17活动2、略3、要求学生绘制到书本上。
估计C点海拔是250米;D的海拔是—50米。
--------------------------------------------------------------------------------------------------------------------P21活动1.分别为地形图、世界政区图、城市交通线路图。
原因是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地形图2.⑴略。
(2)5路7路或5路2路7路等。
(3)4、53.(1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P27活动通过小朋友在地球上的谈话,说明人们生活在陆地上,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都以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因此起名叫地球,这反映了从古到今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
--------------------------------------------------------------------------------------------------------------------P30活动1、a亚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东南与大洋洲相望,西南与非洲相邻,西部与欧洲相邻。
B欧洲:东临亚洲,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西隔大西洋与北美洲相望,北临北冰洋。
c北美洲:北临北冰洋,西隔太平洋与亚洲相望,东隔大西洋与欧洲相望,南接南美洲。
d太平洋:被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和亚洲所包围。
e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所包围。
2、a相连的大洲: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分界:巴拿马运河b仅以海峡分隔的大洲: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欧洲、非洲:直布罗陀海峡南极洲、南美洲:德雷克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及其分布特征a各大洲几乎都是一南一北对称分布。
如:北美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亚洲与大洋洲。
b大陆轮廓多为北宽南窄,大致呈三角形,岛屿多在大陆东面。
4、略--------------------------------------------------------------------------------------------------------------------第二节海陆的变迁P32活动图2.10: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地壳运动。
图2.11: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为陆地,造成这种桑田变沧海的原因是地壳的变迁或海平面的升降。
图2.12:人类活动对海平面的作用。
--------------------------------------------------------------------------------------------------------------------P35活动1、互相远离的非洲与南美洲两岸有相似的地层且轮廓互相吻合,并分布有相同的动物海牛和驼鸟,说明它们经历了相同的地质历史时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相同的环境,在地质时期是同一块大陆,说明大陆漂移说是有科学依据的。
2、是有科学依据的,它包括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的证据,而现代观测也证明大陆仍在漂移运动之中。
--------------------------------------------------------------------------------------------------------------------P38活动1、板块发生张裂运动→地震表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海洋出现(红海)→新大洋形成。
2、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会隆起抬升形成高原及山脉。
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具体解释见第40页。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1节多变的天气P43活动2、B天气与生活的关系C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D天气与军事的关系3、略------------------------------------------------------------P46活动1.无云的地方可能是晴天,有亮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有雨,有灰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是阴天。
2.晴转阴;小雨转中雨3.略4.略P48活动:略。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P50活动反映了气温与衣着、饮食、建筑、农业、交通等的关系密切。
P51活动1.⑴最高月7月:22℃。
⑵最低月1月:1.5℃。
⑶年较差:20.5℃。
⑷年变化:该地气温终年在0℃以上,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气温的年较差较大。
2.略--------------------------------------------------------------------------------------------------------------------53活动1.⑴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主要原因是各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不同,由赤道向两极地面获得的太阳热量越来越少。
⑵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低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以内。
2.山顶的气温应是24℃。
具体计算:28.8-(1520-720)÷100×0.6=24℃。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P54活动1.阴雨连绵一个月,存放的衣物受潮,农业减产,人们出行不便……..;有近两个月没有下雨,在农业上易形成旱灾,空气干燥,对人健康有害……;某城市下了大雪,交通堵塞,电线易断,形成断电….。
2.只要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
------------------------------------------------------------P55活动1、⑴该地10、11、12月降水较多超过100毫米,1、2、3、4、5月份超过5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