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导学案
2016.3《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说课教师:邱小娟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分析隋朝时期开创并唐朝时期完善的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强调以才识作为选官的标准,体现公平、公开的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三个目标要求:第一,掌握科举制的诞生和完善过程;第二,通过合作探究科举制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三,结合现代考试场景,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根据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科举制的诞生和完善过程,由于七年级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较难领会,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科举制的影响。
三.说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我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引导探究式课堂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合作释疑,归纳总结,教师则适当的引导点拨。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对重难点的学习,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引出课题,明确目标;自主探究,掌握重点;合作释疑,突破难点;课堂总结,梳理知识;达标检测,巩固反馈。
1.引出课题,明确目标七年级的学生前两天参加了九年级学生的百日誓师大会,因此我用九年级学生近一百天后的中考考试这一话题导入本课的学习内容,自然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要明白我们古代是如何考试选拔人才的。
2.自主探究,掌握重点让学生在充分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的题目然后进行展示,从而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
3.合作释疑,突破难点这一环节,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1-10课

我能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经。
第三课:开元盛世一、【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二、【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的表现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
一、唐玄宗的统治政策:1、武则天以后,唐朝政局动荡,...................即位,才稳定了局面。
2、唐玄宗的统治政策:①②③二、盛世经济的繁荣的表现:1、农业方面:①②③ 452、手工业方面:(1)丝织品的花色品种多,丝织技术高超。
(2)瓷器有..................的青瓷和................的白瓷最有名;.....................是艺术的珍品。
3、商业方面:唐朝著名的大都市有:.........、洛阳、..........和成都。
...................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4、开元盛世:。
三、唐朝的衰亡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天宝年间的............和..................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公元9世纪后期,爆发的唐末农民起义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年唐朝灭亡。
合作探究:1、唐玄宗统治的前期为什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他统治的后期却使唐朝由盛转衰?从中你得到什么认识?【自我检测】1、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史称“”。
2、唐朝制造了-------(用来耕地的工具),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
3、瓷器有:------的-------和-------的-------最有名; -------是艺术的珍品。
4、唐朝著名的大都会有:------、-------、------和------。
安徽省五河县“三为主”七年级历史下册 4 科举制的创立课堂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材料二: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请回答:
①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②材料二中提到的“长策”是指什么?它对唐代的教育事业产生的什么影响?(4分)
五、盘点提升
2.下列哪位皇帝是开殿试之先风的( )
A.隋炀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3.下列对科举制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科举制诞生在隋朝B.唐太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C.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 D.科举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明经科考试中的“帖经”类似于今天语文考试中的( )
A.选择题 B.填空题 C.问答题 D.作文题
5.我们现在的高考有“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而科举考试中也有“文状元”、“武状元”。那
么“武状元”最早出现于( )
A.唐太宗统治时期B.唐高宗统治时期C.武则天统治时期D.唐玄宗统治时期
6.材料解析题(6分)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
学习难点:科举制的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三、学法指导
学会通过表格来学习历史的方法;学会按时序整理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认真阅读文本并思考:科举制产生背景?
2.列表归纳科举制度的相关人物及其贡献
人物
科举制产生、完善过程
主 要 贡 献
隋文帝
隋
萌 芽
隋炀帝
正式诞生
唐太宗
唐
完 善
武则天
课 题:4课 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思路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4课 [预习导学]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4课 [预习导学]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11116c43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7b.png)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2.识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3.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毅力,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兼容并包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课前学习任务
搜集鉴真、玄奘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概括日本遣唐使团的特点。
【学习任务二】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习任务三】鉴真东渡的贡献是什么?
【学习任务四】概括唐与新罗的往来,填写表格。
文化
贸易
制度
科技
音乐
【学习任务五】玄奘的贡献有哪些?
【学习任务六】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原因:
政治
经济
政策
交通
文化
启示: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唐朝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
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尝试查阅资料,看看同一时期的欧洲、非洲和美洲,处在怎样的发展水平。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答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答案【篇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础历史知识。
2、看图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北京人难点:内容距今久远,时间跨度很大,学生掌握本课知识有一定难度。
【课堂导入】人自来就有喜欢寻根的天性。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提出的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由此导入新课。
一、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三、精讲点拨1、“远古社会”指的是原始社会;“传说时代”大体上是指人类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以来的原始社会时期。
远古社会也可以称为远古时代,与传说时代没有明显的界限,两者都属于模糊的时间概念,泛指原始社会。
新人教版最新教材七年级历史全册导学案讲义

新人教版最新教材七年级历史全册导学案讲义第一单元拓荒新天地第一课拓荒新天地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从狩猎时代进入农业文明的历史过程,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课早期文明与帝国的兴衰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以及帝国的兴衰史,包括汉唐帝国、罗马帝国、希腊帝国和埃及文明等内容。
第三课中华文明的发展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包括夏商周的建立和中华文化的传承等内容。
第四课万邦来朝与丝绸之路本课主要介绍了汉代的万邦来朝和丝绸之路的历史,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第二单元礼乐中华第一课古代礼仪之邦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第二课在家之道与国家的文化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在家和国家文化的发展,包括《论语》的思想、尚书的历史内容等。
第三课对外交往与文学艺术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包括诗词歌赋等文学体裁的介绍。
第四课钟鼓楼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钟鼓楼,包括其历史渊源、建筑结构和文化内涵等。
第三单元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第一课家族与王室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家族和王室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影响。
第二课民间百态与大众文化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民间百态和大众文化的发展,包括饮食文化、娱乐文化和传统民俗等内容。
第三课太极和气功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太极和气功,包括它们的起源和发展、功效和实践等。
第四课中华传统艺术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形式,包括绘画、雕塑、戏曲等多种形式。
以上是新人教版最新教材七年级历史全册导学案讲义的内容总览。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全册)七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1课时课题第1课繁盛一课型新授教者XXX备人时的隋朝班级研究目标】1、掌握隋的建立及统一,大运河的有关知识。
2、理解运河开凿的作用;客观公正的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研究重点】隋朝大运河。
研究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一、独立试航一)南北重归统一1、建立:年,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姓名课时1课时审批(签字)2、统一:年,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南北的标志:589年灭XXX。
4、XXX改革1)内容:他在位时。
(2)作用: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二)大运河的开通1、目标:为加强,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在在位时开凿。
在位时开凿。
从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三点:以为中心,XXX,南至,全长两千多米。
四段: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
邗沟。
二、常识拓展1.数字记忆法:一次统一,两位皇帝,三个端点,四段运河。
589年隋朝统一南北;XXX和XXX两位皇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三个端点;大运河由北到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2.动脑筋:想想看,XXX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答:(1)XXX在位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XXX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2)隋朝国家统一,使XXX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3)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你能说出这句话是甚么意思么?在想一想,水运食粮在现代为甚么重要?答:意思:国家水上粮食运输全靠大运河。
中国古代在没有汽车、铁路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
而水运粮食比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4.XXX为什么要开通运河?主要是为了沟通南北,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三、巩固训练1、隋朝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A、重新统一南北B、设三省六部C、创立科举制D、开通大运河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A、589年B、601年C、605年D、611年3、在中国的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
初中历史教案七下第4课

初中历史教案七下第4课教学内容: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 掌握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基本情况;3. 理解古罗马共和制度和帝国制度的演变;4. 感受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2. 掌握古希腊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共和制度与帝国制度;3. 理解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的贡献和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历史教科书;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3. 教学课件: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地理位置和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历史背景,并提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主题(3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介绍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内容和特点,以及古罗马的共和制度和帝国制度的演变,让学生了解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政治制度。
3. 深化讲解(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文化特点,分析它们的贡献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古希腊与古罗马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 总结复习(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掌握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五、作业布置:1. 阅读教材课后练习,并完成相关习题;2. 思考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并写一篇相关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政治和文化特点,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来展示古代文明的魅力,激励学生学习历史,传承人类文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问题生成—评价单
班级组别姓名
一、合作探究题:
1.魏晋时期选官的依据是什么?这种选官制度有什么弊端?隋文帝废除旧的选官制度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2.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
你怎样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
3.下列句子中,哪些与科举制有关?请把它们找出来。
①“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②“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④“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
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
⑦“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⑨“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
与科举有关的句子是:。
4. 请你归纳:科举制度的诞生和完善
1.
2.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问题生成—评价单答案:
1.魏晋时期选官的依据是: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
弊端: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
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原因: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明经考试中的“帖经”,是封建统治者用儒家学说统治、禁锢人们思想的表现。
这种试题题型,有利于强化记忆,但不利于读书人发挥自己的见解。
它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
3.与科举有关的句子是:①②③④⑥⑦⑨。
4.科举制度的诞生和完善
人物贡献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完善阶段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