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精气神
太极拳的三练三调

太极拳的三练三调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当今人们练习太极拳的好处非常多,可以强身健体,坚持练习可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三练三调。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三练三调太极拳是整体运动,作为一种疗法,其整体性体现在“三练三调”上。
“三练”是指练精、练气、练神。
“三调”是调身(调精)、调息(调气,一呼一吸为一息)、调心(调神)。
“三练三调”是太极拳的“三要素”。
精气神是人身三宝。
世上万物都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三种素性。
“精”是人的体物质“气”是人体的能量,神是人体的信息。
精气神一方面先天受于父母,另一方面后天来自饮食的转化生成和大自然之气的吸取,也得益于自我修练。
太极拳素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之说。
这种说法有多种解读,其一是说练拳要经过练精、练气、练神三个阶段。
1、练精专指修练肢体,是形体运动,俗称“外练精骨皮”。
这是“外功”也叫“命功”(躯体有形之物调之命)。
2、练气专指修练呼吸,是气血和内脏运动,俗称“内练一口气”。
人体之气涵义很广。
呼吸之气是其重要方面。
通过修练外呼吸(肺呼吸)和内呼吸(组织、器官有呼吸),强化人体(血液)同外介的气体交换;促进身体各部位同血液携带的气体交换。
同时通过腹式呼吸,强化腹压变换和横膈升降,借以按磨促动横膈上下的脏腑。
3、练神专指修练大脑,是神精运动。
通过练脑强化脑神经输入、加工、传递、输出信息和发布指令信息统率调控全身的功能。
太极拳要求“意气合一”,即练神同练气合而为一,合成“内功”,也叫“性功”(意气心性活动谓之性)。
练精的招式动作外显为形,内蕴为劲。
就修练“内劲”来说,也属于“内功”。
太极拳强调“一动无不动”身躯动,内脏动、气血动、神经动,凡是能动的部位都要运动,而且同时运动,“上下相随”“左右相应”、“内外相合”,达到“形神俱备”、“性命双修”,“精气壮、精神旺、神气足,精气神三结合。
要达到精气神三结合,需要长期功夫。
初学者如想同时度过修练精气神“三关”,很难成功。
练习太极拳的五大好处

练习太极拳的五大好处相信大家对太极拳的保健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通过练太极拳强健身体。
心肺功能不好的人,不适合做剧烈运动,而太极拳是一项柔和的有氧运动,是练习的最佳运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练习太极拳的五大好处。
欢迎阅读!练习太极拳的五大好处好处1.锻炼神经系统提高感官功能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用意。
练拳时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和第二信号系统处于高度的兴奋集中状态,而皮质的其他大部分地区则处于抑制状态,这对于某些慢性疾病患者十分有益。
因为打破了病理的兴奋灶,修复和改善了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某些局部的病灶也就逐渐减轻或消失了。
练习时的“眼随手转”和推手中的“推荡往来”,有助于视神经和皮肤反应能力得到提高。
好处2.有助于心血管系统健康练习太极拳要气沉丹田,腹式呼吸时膈肌和腹肌收缩与舒张,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肌肉活动时毛细血管充分开放,加速静脉和淋巴的回流速度,改善微循环,从而减轻心脏负担,有助于保持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
好处3.增强呼吸机能深长细缓的呼吸特点,对提高肺部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有良好作用。
长期练习者,呼吸频率会减少,肺活量和呼吸差会增大。
好处4.促进物质代谢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调节过程的改善,对肠胃也起到按摩作用,促进肝内血液循环,增强肾上腺素的分泌功能,改善体内的物质代谢。
长期练习太极拳,可以增进食欲,促进消化,降低胆固醇含量和软化动脉。
好处5.加强肌肉骨骼系统运动太极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弧线动作,也使得全身肌肉群和肌肉纤维运动加强,使关节囊和关节韧带在肌肉的牵拉运动中得到良好锻炼,加强了关节的稳固性、柔韧性和灵活性。
太极拳的练习对于畅通经络、刺激穴位等都十分有益。
有的项目到了一定年龄作不了。
比如武术长拳,有的全国或世界武术冠军,年轻时体力好的时候拿冠军,但一过鼎盛时期。
到一定年龄,弹跳力等体力一差就不行了,很多人身体上还留下伤病,就难以象以前那样练习了。
太极拳平平稳稳,年龄大了更适合,比较容易接受。
张三丰太极太极拳及内功理论

张三丰太极拳及内功理论一、大道论(一)上篇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
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
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
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
今专以人生言之。
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此无极是也。
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
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胞中,此太极是也。
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
自是而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
故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也。
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全,脱离母腹。
斯时也,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伏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
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
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
浑浑沦沦,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
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又何修道之不可成道哉!奈何灵明日著,知觉日深,血气滋养,岁渐长成,则七情六欲,万绪千端,昼夜无休息矣。
心久动而神渐疲,精多耗而气益惫,生老迫而病死之患成,并且无所滋补,则疾病频生。
而欲长有其身,难矣。
观此生死之道,人以为常,诚为可惜。
然其疾病临身,亦有求医调治,望起沉疴,图延岁月者,此时即有求生之心,又何益乎?予观恶死之常情,即觅长生之妙术,辛苦数年,得闻仙道。
仙道者,长生之道也,而世人多以异端目之。
夫黄老所传,亦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也,而何诧为异端哉?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圣经曰:“安而后能虑”,富哉言乎!吾尝论之矣,有如子房公之安居下邳,而后能用汉报韩;诸葛君之安卧南阳,而后能辅蜀伐魏;李邺侯之安养衡山,而后能兴唐灭虏。
他若葛稚川之令勾漏,赵清源之刺嘉州,许真君之治旌阳,是皆道成住世,出仕安民者。
彼其心,不皆有君父仁义之心哉?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
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
杨氏太极拳24式的养生功效

杨氏太极拳24式的养生功效杨氏太极拳24式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练习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常练太极拳可预防疾病,太极拳具有降血压等作用。
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杨氏太极拳24式的养生功效吧!坚持练杨氏太极拳24式的养生功效杨氏太极拳24式代表着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武术中名列前茅,杨氏太极拳24式的适应面广,参加练习的人众多。
过去练太极拳的人较少,现在就多了,社会上到处可见。
杨氏太极拳24式总的特点是缓慢柔和,式式均匀,姿势舒展,劲在内涵,一般人都能接受。
太极拳过去属于武术项目,在历史上主要用于攻防。
现在武器越来越发展了,过去只凭拳、脚、腿,刀、枪吕械这类武器是近代发展起来的。
练习杨氏太极拳24式能增强体质,女性练习杨氏太极拳24式能疏通经络,对内分有调节作用,延迟衰老。
相对武术的作用比较小了,但是还有用处,比如,部队近距离的战斗,公安部门对敌人的擒拿格斗,还用得着武术。
太极拳属于武术范畴,“武术”就是劲加技巧,有攻有防。
有人称太极拳为“太极拳武术”,既是武术,如果没有攻防的内容,就像没有生命,没有灵魂一样。
太极拳属于武术,它的一举拳,一抬足,都包含着攻与防。
讲究手眼身法步。
杨氏太极拳24式是一项多功能的活动,它不只局限于武术,它随着社会的发展,除攻防作用外,还具有健身、养生、医病、益智、陶冶情操、调节生活、创造健康的心理、优雅的气质、高尚的追求等作用。
练杨氏太极拳24式可以达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目的,因为杨氏太极拳24式舒展、外形优美,一般都会用作美学欣赏,正是因为如此,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有人说杨氏太极拳24式就是气功,我认为它不是一般的气功,气功要求意守丹田,而杨氏太极拳24式则要求气沉丹田,两者是有区别的。
在动作上,武术要窥测对方动向,要看对方动静,你来我往,和意守丹田不同。
由于气功本身的特点决定,它没有这个内容,精气神表达不出来,练太极拳应该是两目炯炯有神,否则神情表达不出来,神情是内在的,是太极拳最基本的内容,讲究劲的内涵,所以杨氏太极拳24式讲究内涵,不是不使劲的。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太极修炼内功,温养“精、气、神”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太极修炼内功,温养“精、气、神”打太极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式,但是要打好太极你还要学着点。
修炼内功就是涵养“精、气、神”太极拳的内功,实际就是武术的“精、气,神”。
从传统医学来讲,“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宝。
除了培养”精,气、神”外,练习太极拳还要练胆,要培养随机应变的能力。
当然,如果为了健身练习太极拳,那么只培养“精、气、神”就可以了。
练习太极拳时,如何培养自己的”精、气、神”呢?王宗岳、武禹襄等老前辈们的拳论对此论述得非常清楚。
总结这些历代太极拳大师们的论述,结合自己的练拳经验,我认为练习太极拳修炼内功,大体上要做到以下五点。
大师经验之谈!五点要素炼内功第一要素:心静不胡思乱想,武禹襄说:“身虽动,心贵静。
”李亦畲的《五字诀》中首先要求的就是“心静”,所谓“心不静,意不专”。
心静以后,神意才能专注,练拳才能从容不迫,体态自然。
第二要素:意专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
用意就是用心的意思。
《十三势歌诀》说:“式式存心揆用意”,也是意专的意思。
只有心静、意专,练拳时才能精力集中,目的明确。
第三要素:神舒精神要舒展、舒畅。
武禹襄说:“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就是讲精神要集中,外表要平静,不能剑拔弩张。
这也就是要求蓄神——把精神涵养好。
练拳时既不能精神涣散,也不能精神过于紧张,以至于到剑拔弩张的程度。
所以,要神舒体静,神意舒展,也就是精神集,同时神气又要舒展舒适。
第四要素:气畅呼吸要舒畅。
太极拳要求养气,所谓“气以直养而无害”。
练拳要”以气运身,务令顺遂”;“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这里的气不是呼吸之气,而是中医讲的内气。
内气运行要顺遂流畅,发于丹田,达于四梢。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身体舒畅,呼吸细长慢匀,同时还要腹部放松,气沉丹田。
所以歌诀说:“腹内松静气腾然”。
这是锻炼内功的法门。
按照中医学讲,人体一呼一吸,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这样,就会产生内气。
所以腹部松静后,在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时,在丹田就会产生“气腾然”的感觉。
形容练武之人的精气神-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形容练武之人的精气神-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练武之人的精气神是指他们在修炼武技过程中所散发出的一种特质和气息。
这种精气神不仅仅是简单的身体力量和技术的展示,更重要的是一种心态和精神状态的体现。
练武者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修炼,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提升,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精气神。
首先,练武之人的精气神体现在他们对于自身修行的坚持和毅力上。
练武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努力的活动,他们需要不断地磨砺自己的技巧和身体素质,经历各种挑战和困难。
他们能够克服疲惫、艰辛和挫折,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决心。
其次,练武之人的精气神体现在他们对于自我要求和自律的态度上。
练武者注重修身养性,他们不仅仅要锻炼身体的力量和技巧,更注重打造一个强健的意志和健康的思维方式。
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按照规范和纪律来进行训练,不断克服自己的懒惰和不足,在每一次的修炼过程中努力超越自我。
此外,练武之人的精气神还表现为他们的专注和沉稳。
在修炼过程中,练武者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和反应能力。
他们学会了屏弃外界的杂念,只专注于自身的身体动作和呼吸节奏,对实现技艺的精准和高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练武者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不被外界干扰动摇,以保持自身的冷静和理智。
综上所述,练武之人的精气神是一种融合了身体力量、毅力和决心、自律和专注、沉稳和平静的精神特质。
他们通过长期的修炼和锻炼,使自己达到了身心的完美统一,并在实际行动中展现出了这种独特的气质。
练武者以其精气神的内外表现,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和自律精神的榜样。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本篇文章中,将会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练武之人的精气神。
首先,会介绍练武之人的悟性和毅力,这是他们坚持不懈地修炼的基石。
其次,会探讨练武者的身心调和以及对自我要求的追求,这些是练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接着,会谈论练武之人的自律和决心,以及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展现的勇气和坚毅。
练太极拳目视种类及其目视技术应用与把握

练太极拳目视种类及其目视技术应用与把握练太极拳目视种类太极拳中通过眼神的表达可以看出精气神及将要表达的意,眼神既是目。
眼晴是心灵的窗户。
通过统计与观察,从太极拳健身功理与动作的运行线路上看,目视的种类有以下几种。
经常用到的目视法:目视前方、目视前下方、目光内涵、目光平视等,这些都是常用的自然而然的目视方法。
一般出现在预备式、起势、收势等动作中。
伴随动作的目视法:目视的方法是与肢体的协调转动和手势的变化,整体的气息、经络的运动。
眼法从类型分,分为注视和随视两种。
注视多用于静止性或定势动作;随视则是眼随身体主要活动部位进行运动,以达到眼与手、身法、步密切一致的目的。
比如陈式太极拳,要求眼法紧密配合手法的缠绕折叠,步法的进退转换,身法的高纵低卧、回旋倚侧,缠丝劲的逆顺缠绵,使眼、身、手、步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
练陈式太极拳,在―般惰况下眼神随拳势的主要手或前手中指运行。
拳论说:“意之所向,全神贯注。
”又如,以20式简化太极拳中的手挥琵琶为例,习者应该了解手挥琵琶式做法、四肢躯干和头部的开始位置、运动路线和止点位置,眼先顾前手,后看前方,同时配合两臂开时则吸气,两臂合时则呼气。
手挥琵琶既是前手似握住对方的前臂的肘外侧,后手握住对方前伸臂的腕内侧,两手合力的动作。
这是练者应理解动作用眼神的含义。
再如,太极剑用眼目视方法`定势时,目视前方或视剑指或剑;换势运转时,要做到精神贯注,势动神随,神态自然。
太极拳目视与脏腑肌体的关系《内经》指出: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中医理论认为眼睛的重要性犹如日月。
根据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天之精气宿于星月,人之精气在于两目。
《灵枢.大惑》也有这样的说法:五脏六腑之精气、皆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认为眼睛和人体精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视与全身脏腑经络都有密切的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都直接或间接与眼有着关系。
眼通过经络与脏腑贯通,与脏腑保持有机的联系。
脏腑的机能如果发生了异常的变态,就可以反映在眼的有关部位上,显示出各种不同的征象。
太极拳的四大精神要领

太极拳的四大精神要领太极拳的四大精神要领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太极拳在养生和教育上有重大意义,我们今天学习太极拳的四大精神要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四大精神要领。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四大精神要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习练太极拳要做到内外双修,太极拳是一种深层内涵的功夫。
太极拳讲究含而不露,“养我浩然之正气”。
太极拳在攻防方面讲求“沾连粘随”、“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和“后发制人”。
这里很重要的是积极的“随”,在“随”中寻找变化,不提倡主动进攻;技击中还讲究“点”到为止,不争输赢高低,而是在悠闲高雅、妙趣横生的太极推手中,去探求哲学与力学的真谛。
这种谦和的精神与道家的“贵柔”、“无为”、“不争”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太极拳的精神要领1、自信中正向上,柔中寓刚太极拳不是一味地讲柔,更不是柔弱无能,而是处处带掤劲,柔里藏刚,棉里藏针,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攻防技击上注重以圆破直,化而后发,“化”是为了“发”,化即是发。
太极拳在技击中,还讲究“得机得势”,就是讲在变化中始终占据主动的地位。
强调中正安舒,与提倡“一身正气”的理念也是相合的。
学习太极拳要掌握正确的身法,身体要保持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这样才能达到练拳的效果。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更加注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更加注重自然的自强之道,而淳朴传统的太极拳正是使人类的身心均处于一种积极自信的状态之中去展示健康的形体,健康的追求与健康的精神。
太极拳的精神要领2、包容海纳百川,大度适度佛家讲究“慈悲为怀”多行善事,大度包容。
太极拳也是处处求圆,柔和圆活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胸怀;太极拳讲求顺乎自然,含蓄、贵和、不争的博大胸襟。
能包容才能开放。
太极拳的体系始终是开放的。
由于开放,才能广泛地吸收中国武术各流派的精华,来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我,才能最大限度地从祖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料,完善自我。
现代人学习太极拳能提高心理素质,扩大胸襟,学习太极拳要容纳百川,太极拳是门博大精深的功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与精气神
在中国传统太极拳理论中,精、气、神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是构成太极拳内功学说的基本要素。
不少古代医学家和养生家为了阐述精、气、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特殊作用,往往把它与自然界万物赖以生存的一些基本物质共同比喻为“三宝”,这就是所谓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风、火、水;人有三宝:精、气、神。
”
正像中国养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等其他重要理论概念一样,精、气、神的出现也与传统哲学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管子则认为,万事万物均由“精气”构成,他们“凡物之精,比(化)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当作“山”)。
”(《管子.内业》)在管子的学说中,精气不但是构成客观世界,包括人在内的物质本源,而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三要素的精、气、神还具有互相化生的特性。
后世的养生学家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渐赋予了作为生命活动的三要素的精、气、神以独特的理论见解。
精的基本含义
在祖国养生理论中,“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根据“精”的来源、功能和作用又可分为“先天精”和“后天精”。
其中“先天精”,又叫“元精”,它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主要来源于父母的精、血,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微观物质。
《黄帝内经》称:“人始生,先成精。
”指的就是这种先天之精;“后天精”又称“脏腑之精”,它主要来源于后天五谷饮食之营养,通过肺的呼吸调节,脾胃的消化吸收,从而将营养物质的精微部分转化到人体的各个腑脏而构成。
“精”尽管存在“先天”、“后天”之别,但二者又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
“先天之精”要依靠“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后天之精”则必须依赖“先天之精”的活力,而且它们还共同储存于人的两肾之中,形成所谓“肾精”。
祖国养生学认为,肾精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要素之一,它主要发挥以下三种生理功能: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
一个人如果肾脏精气充盈,生长发育就正常;反之则会出现发育迟缓或未老先衰等异常现象。
参与人体生殖繁衍。
无论是两性副性特征的发育、性机能的成熟、或者是生殖能力的获得,都与肾精的盛衰盈亏密切相关。
濡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
人体的肾精在充盈有余的情况下,既可通过正常的生理渠道排泄体外,形成男性的泄精和女性的月经,也可以在必要时转化为其他形式,如气血津液等等,输送到脏腑器官去发挥濡养作用。
鉴于“精”具有上述重要生理功能,所以传统养生理论向来十分重视“养精”、“保精”和“炼精”的养生作用。
《黄帝内经》就提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素问.金匮真言论》)。
在具体的实践中,我国古代养生家也摸索出了一整套以增加饮食营养调补“后天之精”、以节制房事固养“先天之精”的行之有效的养精方法。
气的基本含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生命现象均被视为“气”活动的结果。
这就是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所说的:“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赖以生者也。
”作为中国
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祖国养生学也持有类似的观点,认为“气”是一种极微小而且处在活动状态的精微物质,它构成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中国养生学认为“气”的生成主要与肾、脾胃、肺等脏腑器官密切相关。
其中肾藏来自父母的先天精气;脾胃从各种饮食营养物质中汲取水谷精微之气;肺从自然界呼吸空气。
“气”的存在是通过一定的生理功能表现出来的,这些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推动作用。
“气”具有推动脏腑组织活动和促进血脉运行的作用。
温煦作用。
“气”具有维持人体正常温度,保持身体与外界环境协调平衡的功能。
防御作用。
“气”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能力。
固摄作用。
“气”具有控制人体血、汗、尿、精不外泄的功能。
气化作用。
“气”具有维持脏腑功能正常活动和精、血、津液新陈代谢过程顺利进行的作用。
从“气”所具有的上述生理功能中可以看出,它与“精”一样,也是人体生命活动赖以进行了重要物质基础。
所谓“人含气而生,精尽而死”,正强调了“气”和“精”同属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要素。
祖国养生理论十分强调“养气”、“补气”和气功锻炼,其着眼点正在于此。
神的基本含义
在中国养生理论中,“神”通常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这样一种基本概念出现的,它包括了在大脑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津液等全部机体活动功能和外在表现。
“神”的生成主要以先天之精为基础,以后天的精气为补养培育而成。
所以“神”的盛衰与精、气的盈亏密不可分。
只有作为生命物质要素的精气充足,作为生命活动功能外在表现的“神”才可能旺盛。
至于“神”的生理功能,祖国医学认为主要体现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上。
人的整个机体,从大脑到内脏,从五官七窍到经络、气血、精、津液,以至肢体的活动,都无一不是依赖“神”作为维持其正常动转的内在活力。
正因为“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黄帝内经》明确地得出了“得神者昌,失神者死”的重要论断。
祖国养生文化也正是在此观念影响下,才逐步形成了“形神兼养、养神为先”的鲜明民族特色。
从以下分析中可以看出,精、气、神在传统养生理论中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出现的。
其中精、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神则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或称为生命结构的总体功能信息。
三者之间具有互相资生的内在联系:精充气足则神全,神躁不安则伤精耗气;精气不足,神也易浮躁不宁;只有精、气、神充盈,机体的生命活动才可能在健康状态中运行。
从养生保健的角度来看,正常的生命活动除了有赖于作为生命物质基础的精气充盈之外,同时还要力求精气处于有规则的流通状态之中。
《吕氏春秋.达郁》篇指出:“血脉欲其通也……精气欲其行也。
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
”传统太极拳其主要机理就在于促进精气流通,以使病体康复。
精气流通作为传统养生理论指导原则之一,其本质要义不外乎协调阴阳气血,使机体各种功能处在最佳状态,从而有益于养生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