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概要
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可以概括为由疆域的扩张到行政管理的规范化,以及从天子的个人统治到官僚体系的形成。
首先,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与疆域的扩张密切相关的。
随着中国历代王朝的不断征服和扩张,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各个地方的地方豪强被中央政权所削弱,行政权力逐渐集中于中央。
其次,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还在于行政管理的规范化。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建立了一套行政管理体系,包括各级官员的任命与监督,法律的制定与执行,税收的征收与分配等。
通过这样的制度建设,中央政权能够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全国各地。
最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还表现为从天子的个人统治到官僚体系的形成。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天子依然是最高统治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僚体系逐渐形成。
各级官员通过考试晋升,以官员的等级划分职权和责任,逐渐减弱了天子的个人统治力量,使中央政权更加稳定和可持续。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疆域的扩张、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和官僚体系的形成。
这些趋势共同促进了中央政权的巩固和稳定,保障了中国古代的统一和治理。
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史

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史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历史悠久,经历了繁荣和衰落、变革和崛起的历史进程。
它的演变史,也是中国政治史上的重要部分。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史,分别是从中原王朝到南北朝的初步建立、从唐朝到元朝的完善和巩固以及明清两代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第一部分:从中原王朝到南北朝的初步建立随着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的高度繁荣和文化交流,中原一带逐渐形成了政治中心,先后建立了秦、汉、隋、唐、宋等朝代。
这期间,初步形成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早期,凭借自身的实力和魅力,中原王朝较为顺利地建立起了对周边民族和地区的管辖。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的问题。
在汉代时期,以仁寿年间为代表的王莽新制,一度意欲推行一系列改革,使地方官府受到中央控制。
但是这个改革并没有得到成功的实施,相反还招致了百姓的不满。
在唐朝时期,随着天下一统和对外扩张的潮流,唐朝政府则开始积极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对中央官僚制度进行了完善。
相应的,地方的自治和民间活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这种趋势在宋代尤其明显,不但加强了对民间社会的掌控,更实行三司都督府、州、县、乡、村五级管理体系,在地方权力制约方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尝试。
第二部分:从唐朝到元朝的完善和巩固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盛世的时期之一,而唐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巩固,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朝时期,全国分设了九个道,此时的中央集权制度将国家分成了两级,通过设立行政上级机构,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唐朝还不断开发和利用各地的水利资源,加强了对重要交通线的关键地区的控制,加强了对南北朝、边疆地区的统一治理,为中央集权制度的推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朝时期,中央集权再次得到了新的发展。
元朝创立之初就推行了遍布全国的行省制度,建立了多部门、多层次的行政管理体系。
此时,中央集权的力度进一步加强,不仅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同时还对民间社会进行了严格管理,限制了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开展。
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

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中央集权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的一种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秦朝时期:创立中央集权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朝代,它通过取消诸侯分封和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实现了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
这一阶段的中央集权体现在秦始皇所实行的集权制度,如分封制度改为郡县制、徭役制等等,强制推行语言文字、法制等统一化管理。
二、唐朝时期:典型的中央集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唐太宗推行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建立了高中低三级州郡县制、推行科举制度、实行强制征发军士等措施,大力发展军事力量,积极扩张疆土,实现了政治和文化的繁荣。
三、明朝时期: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平衡明朝时期,虽然也是中央集权制度,但是由于先前朝代的严格集权已经造成了地方权力的反叛,朱元璋在建立国家之初对地方授予一定的自治权,形成了中央与地方权力平衡的局面。
明朝时期也推行科举制度并加强军队管制,但是还体现一定的地方自治制度,如屯田制度、县村自治等等。
四、清朝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清朝时期,由于先前较为宽松的地方自治制度已经触动了中央集权利益,因此中央对地方实施了更加严格的权力控制和巩固。
这个时期,中央推出了一些基础性法律法规,如《大清律》、《大清会典》等等,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掌控全国各地的政务,如吏部、户部、礼部和兵部。
此外,清朝加强对人民的掌控,实行差役制度和关口官制等等以控制人口流动和商业往来。
以上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在经历了不同的朝代和历史进程后,中央集权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在不断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中国特色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一、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汉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开创“中外朝”制度①“中外朝”制度:在中央行政设三公九卿,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被称为“外朝”。
2.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并最终以“推恩令”的颁布消除封国的隐患:推恩法不断加强了中央的统治,也不断削弱了地方的力量,这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1.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②.隋文帝时形成三省六部的格局,尚书省下设六部。
③.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2.在地方,郡县制发展为州县制,中期始设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政府的节度使,但实际上“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四、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从“权,钱,兵”: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权力、互相制约;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消极影响:过分集权导致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地方财政困难。
导致北宋出现“冗官、冗费、冗兵”现象,成为“积贫积弱”的根源。
五、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发展1.在中央,设中书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2.在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由中央任命3.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六、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归六部,皇权集中;明朝出现内阁;2.在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大权统归中央七、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在中央,强化皇权①.清初,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②.使中枢权力一分为三,皇权集中;③.雍正设军机处,参与军国大事,但是没有决策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_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_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1.萌芽(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制的残余。
在这些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开始萌芽。
2.建立(秦朝)秦统一后,为适应统一国家管理的需要,在继承商鞅变法设立县制的成果、实践韩非子的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设立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在地方上则推行郡县制,在思想上通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从而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巩固(西汉)西汉初期,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通过设立中朝、外朝来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皇权;汉初,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到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思想上,董仲舒适应汉武帝的要求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终于找到了一套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4.完善(隋唐)隋唐时期,统治者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使得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将相权一分为三而且互相牵制和监督,从而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中央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
5.加强(北宋)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3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 发兵权归枢密院; 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发兵权归枢密院; 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制钱谷: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影响
一、发展演变历程
西汉:汉承秦制, 1、西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隋唐: 2、隋唐:
材料三
情景材料
材料四 “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朝 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朝 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考试制度虽然产 生于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但其“ 生于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但其“公开竞 平等择优” 争、平等择优”的精神却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 为世界所接纳,它被称之为中国的“ 性,为世界所接纳,它被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 发明” 发明”。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
宰相制 相同 地位 职权 对皇权作用 法定,制度赋权 法定, 参与决策 制约皇权 内阁制 非法定, 非法定,咨询机构 无决策权 不能制约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 同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产物,无决策权。不能对皇权制约。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产物,无决策权。不能对皇权制约。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分权民主的象征,总揽行政。有助于防止专制。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分权民主的象征,总揽行政。有助于防止专制。
特点: 特点:
中央: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中央: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地方: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地方: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权力不断削弱
结果:中央集权与皇权占了上风 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 占了上风, 结果:中央集权与皇权占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的历程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的历程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其中最为显著和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中央集权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并由中央政府负责对全国各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事务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
本文将回顾和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
1. 古代封建制度与中央集权的萌芽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形成于夏商周时期,这一制度中贵族通过封地和封爵等方式获取特权和权力。
然而,这种制度下的权力分散导致了政权不稳定和内外交困的局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周朝在建立时秉持“天命”思想,通过封国和宗室征服各地,形成了初步的中央集权格局。
2. 秦朝统一秦国与初步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秦朝统一六国的事件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重要节点。
秦始皇通过强力统一六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
他推行一系列措施,如实行郡县制、修筑万里长城、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大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3. 汉朝的皇权与地方豪强势力的对抗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重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然而,汉朝初期的皇权并未能完全压制地方豪强势力。
在汉武帝之后的汉朝时期,地方豪强势力逐渐抬头,与中央政府产生矛盾和对抗。
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手段来巩固自身的权力,如设立太尉、太子太傅等高官,实质上扩大了皇帝的权力与控制范围。
4. 隋唐时期的高度中央集权统治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巅峰时代。
隋文帝和唐太宗等皇帝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进一步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权力。
例如,隋朝实行明断陈规、推行均田制等,而唐朝采取了察举制、科举制等措施,使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的选拔与任免更加严格,并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5. 北宋时期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北宋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政治格局,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并存。
北宋政府设立了大量的地方官员,使得地方政权对地方事务有较大的自主权。
这种局面既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延续,又出现了地方势力的强大。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16
知识迁移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 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 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 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 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 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最新版整理ppt
19
最新版整理ppt
20
图表释义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推行 推行于西周,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至 确立于元
时代 时期趋向瓦解
元建立前
与中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 郡县是中央政府 行省是中书省
央关 中央政府,诸侯的 下属的地方行政 的派出机构,
不 系 权力和地位可以世 机构,官吏由皇 行政长官直接
9
(二)唐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安史之乱”发生
“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形成
藩镇与节度使: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
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 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 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 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 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 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中央权力不 断加强。
2
秦汉---明清地方行政的设置概况
秦朝
郡
汉末魏晋
州
县
郡
县
唐朝 宋朝
道
州
县
路
州
县
元朝
行省 路 府 州 县
明朝
承宣布 政使司
府
县
清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规律:
1、选官标准: 由家世、门第为主到以学识才能为
主,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2、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作为主 3、选官方式:
要依据,趋向严密、科学。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整体趋势是: 选官的基础日益庞大,扩大了统治基础; 选官手段和方式日益科学; 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后期消极: ①忽视自然科学,影响科技进步。 ②八股取士,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乌衣巷
• • • •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 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 的嘲讽和警告。
清朝的中枢权力体系
皇帝
军机处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六 )清朝:设军机处
1、时间: 雍正年间
2、最初目的: 为处理西北军务 3、权力变化: 后扩大到机要政务
(内政外交、军政大计、重大案件)
军机处内景
4、特点: 皇帝亲定,品级不高,保密性强,行事快捷,跪受 (完全听命于皇帝) 笔录,上传下达。 军机处实质为皇帝的秘书班子
是为了防止任何机构或个人专制,保证 权利属于人民。
②本质: 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君主专制; 美国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民主。
1.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 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 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 一项是 ( )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三、监察与谏议
思考: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 样吗?为什么?
1、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2、内涵: 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象是皇帝或宰相的 言行和决策。 3、监察官员或机构: 4、谏议机构; 5、监察与谏议评价: 中国古代的监察与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 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 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谏正 皇帝过失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4、元朝--- 一省制
皇 帝
中书省
长官为左、右丞相 和平章政事
吏 部
户 部
兵 礼 相权重新加强 部 部
刑 部
工 部
课堂设问 :你能否从结果上对中国古代行政体制 演变的总趋势做一简要评价?
相权逐步削弱,皇权逐步加强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 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 议、执行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 又使三省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 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省六部与三权分立(补充)
隋唐时期确立的三省六部制是专制制度 下的分化事权,三省之上还有一个独断专权的 皇帝,是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近代西方 的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体现, 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A、相同: 都是分权制衡,防止专权 B、不同: 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 ①目的:
察举与征辟
征辟制(官府征聘) 中央和地方官府向 社会征聘人才称征辟。
察举制(郡国推荐)
各郡国向国家推荐 人才称为察举,也称举 孝廉。
3、汉朝选官制度 背景: 汉武帝时期,军功爵制不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 方法: 察举制:从下而上 征辟制:从上而下 标准: 孝廉 评价: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 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关于科举制 科举制是指从隋朝开始的通过考试选 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所以叫做科举。其中进士 与明经两科最为人重视。
贡院内的号舍
科举考场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1)发展历程:
①隋炀帝开始设进士科; ②唐代日臻完善; ③北宋进一步发展: 考试分为乡试、省试、 殿试 三级; ④明清八股取士,日益僵化。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
1.西周--- 世卿世禄制(世官制) (血缘) 2.战国、秦--- 军功爵制
(军功)
3.西汉--- 察举制、征辟制
4.魏晋--- 九品中正制 5.隋唐--明清 科举制
(品德、才能)
(家世门第) (才学)
(考试成绩)
二、选官制度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西周宗法分封与社会等级图 1、西周选官制度 西周 世卿世禄。 标准:血缘
皇帝的烦恼
• 好了歌
君权与相权 选官制 度
中央与地方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 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监察制 度
1、西汉武帝时:
建立中朝 中朝 尚 书 令 决策机构 皇 帝
执行机构
外朝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卿
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中央官制的发展演变 (二)选官制度的变化 (三)监察与谏议制度 (四)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史实,认 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九品中正制图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保 证世族特权的官僚选 拔制度。
九品中正制图
选取原则以“家世” 为重,“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成为 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 工具。随着士族日益 腐败,到南朝已经走 向末路。
5、隋唐—清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历程、意义。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宋太祖
明太祖 清世宗
品秩较低, 不参与决策 地位逐渐上升
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奏章的 权力越来越大 批复意见。“票拟权”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 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 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 之职掌,终以贾祸。”——《神宗实录》卷 结论:明朝内阁虽然有类似于宰相的 职权,但不能统领百官、指挥诸司。它始 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 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B
D
3、宋朝中枢权力体系
皇帝
三省
中 书 省 尚 书 省 六部 门 下 省
二府 中书 门下
宰相 参知政事 (副相)
三司 枢密 院
枢密使 调 兵 权 统 兵 权 三司使 计相
三衙 禁军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三省基本不参与政事
行政
军政
财政
宋朝进一步分割、削弱宰相的权力
(2)特点:开放性、公平性、客观性 ★ (3)趋势:A、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 展成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成为公开 考试。B、人才选举逐渐趋向于制度化,体现了 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4)科举制的影响:
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 ②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③打击了士族门阀制度(打破特权垄断); ④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⑤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⑥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太 尉
2、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
皇 帝 中书省
起草诏令
尚书省
负责 执行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2018/10/25
6
2、隋唐——三省六部制
起草诏令 中书省: 1)职责: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尚书省(下设六部): 负责执行
2)运行顺序: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3)特点:
4、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标准:门第 评价:开始是一种好的,但是 在后来就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 仕途,门阀选官扼杀了真正的 人才,走向没落。 九品中正 东汉末,曹操当政,提倡 “唯才是举”。曹丕采吏 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 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 “中正”, “中正”,世 族豪门担任,将当地士人, 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 等(九品),政府按等选 用,谓之“九品官人法”, 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 从此,“上品无寒门,下 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 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 工具。
课堂小结
三省六部制
特点: 成熟 1)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度成熟的体现 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 2)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2、谏议机构
朝代 机构 职能 谏议和封驳
隋唐 门下省
宋朝
谏院
独立的谏官机构
特别提示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谏议制度,对加强政府对
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了一定
的积极作用,也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强化皇权、
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 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 低效现象。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程)
秦朝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度的发展完善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度的顶峰及衰落
明
清
(一)中央官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反映了皇权的加强)
秦: 三公九卿制 西汉:中外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北宋:“二府三司”制 元: 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明: 废丞相,设内阁六部制 清: 设军机处
(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4)作用:
将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